中医护理学第三章 经络总论.ppt
合集下载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三节精气血津液经络)PPT课件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4、卫气
❖ ①概念: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 的部分组成。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之气。 ❖ ② 生理功能: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卫气充足,腠理固密,邪气难 以侵犯。 ❖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 ❖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汗液排泄,体温。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精、气、血、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精能化气:肾精可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可化生营气。精滋养脏 腑促进气的生成。 ❖2、气能生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可固精。 ❖3神由精气化生,精能养神,神驾驭精和气。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三、气的主要功能 1、推动作用
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功能活动有激发促进作用。(血液的生 成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 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2、温煦作用
❖ 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 ❖ ①可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 ②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 ③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正常 运行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引起一系列寒象,出现畏寒喜热、 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3、营气
❖概念与生成:又称荣气,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 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行脉内,是血液的 重要组成部分。 ❖ 生理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水谷精微中的精华 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 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护理本科—第三讲 经络学说 ppt课件
手少阴心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 于小指之端,循手外 侧上腕,出踝中,直 上循臂骨下廉,出肘 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臑外后廉,出肩解, 绕肩胛,交肩上,入 缺盆,络心,循咽, 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 上颊,至目锐眦,却 入耳中,其支者,别 颊,上顓,抵鼻,至 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阴肺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 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 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 廉,入肘外廉,上臑外 前廉,上肩,出髃骨之 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 上,下入缺盆,络肺, 下膈,属大肠,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 下齿中,还出挟口,交 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
阴经
手三阴 —均从胸腋部走出 足三阴 —均行于腹面
腹部自中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足阳明、 足太阴、 足厥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 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 循臑内,行少阴心主 之前,下肘中,循臂 内,上骨下廉,入寸 口,上鱼,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3.4 经络的生理功能
• 1. 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2. 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
《“灵夫枢十·经二脉经》脉“经者脉,者内,属所于以决脏死腑生,,外处络百于病,肢调节虚。实”,不可不通”
•张3从.正调:“节不机通十体二经阴络阳,开气口血动手平便错衡”
横
用于确定背 腰部经穴的
横向距离
肩峰缘→ 后正中线
8 寸
横
用于确定肩 背部经穴的
横向距离
腋前、后 纹头→肘 横纹(平
肘尖)
经络总论ppt课件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血络——出现郁(迂)曲、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
1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 2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 通联系。 3遍布全身的络脉,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 濡养全身组织。
输布气血
十五络脉的特点
1.十五络脉均起自本经络穴:“穴脉同名”。
2.十二络脉位于四肢: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3.任脉络布胸前、督脉络散身后、脾大络居 体侧:沟通腹、头背、胸胁部经气。 4. 皆有虚实病候:临床上辨病取穴。 5. 皆有分支及孙络、浮络:输布气血于经筋 和皮部。
络脉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十二经筋的特点
1.循行:以经为纲、向心行走、变异较大。
2.分布:仅布体表、不入脏腑、偶进体腔。 3.特征:结、聚、散、络。 4.作用:联缀四肢、约束百骸、维持体姿、 调控运动。 《素问· 痿证论》:“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也。” 5.病候:弛纵、挛缩、拘急、抽搐、肿痛。 6.治疗:番针劫刺,以痛为腧,以知为数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 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 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手足 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 三阴 厥阴-少阳 衰 三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盛衰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举例: 手--循行至手 --- 起止部位 太 前 循行路线 阴--属脏,内侧 缘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经--经脉
《经络总论》课件
总结词
经络系统具有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等功能,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通过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同时,经络系统能够运 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经络系统出现异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经络通畅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系统在医学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医学对经络系统的深入 研究,经络系统在医学中的应用
前景越来越广阔。
经络系统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 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 在慢性病、疑难杂症等领域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经络系统作为一种自然疗法, 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THANKS
02
经络系统的历史与发 展
经络系统的起源
古代中医典籍记载
经络系统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 经》,其中详细描述了经络的分 布、功能和作用机制。
实践经验总结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逐渐认识到经络在人体中的重要 地位,并总结出了一系列与经络 相关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经络系统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
经络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初步的 发展和应用。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重要基础 。
十二经脉的命名依据是手足、阴阳和脏腑,通过经络的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经络系统。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 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奇经八脉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 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经络总论》ppt 课件
contents
经络系统具有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等功能,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通过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同时,经络系统能够运 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经络系统出现异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经络通畅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系统在医学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医学对经络系统的深入 研究,经络系统在医学中的应用
前景越来越广阔。
经络系统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 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 在慢性病、疑难杂症等领域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经络系统作为一种自然疗法, 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THANKS
02
经络系统的历史与发 展
经络系统的起源
古代中医典籍记载
经络系统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 经》,其中详细描述了经络的分 布、功能和作用机制。
实践经验总结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逐渐认识到经络在人体中的重要 地位,并总结出了一系列与经络 相关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经络系统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
经络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初步的 发展和应用。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重要基础 。
十二经脉的命名依据是手足、阴阳和脏腑,通过经络的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经络系统。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 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奇经八脉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 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经络总论》ppt 课件
contents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PPT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学说概论
右心经皮脂腺痣
左肝经扁平苔癣
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一))经络经的络含的义含义 何为经?何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二))经络经的络含学义说的主要内容 何为经?何为络?何为经络?
经络是
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学说概论
右心经皮脂腺痣
左肝经扁平苔癣
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一))经络经的络含的义含义 何为经?何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二))经络经的络含学义说的主要内容 何为经?何为络?何为经络?
经络是
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 附属三院 舒涛
十四经脉精PPT课件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3.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 指第二节横纹处 为准,四指的横 度为3寸。又称 “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 肢,纵贯全身。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
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主治:①阴挺 闭经 带下 月经不调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萎 阴痛
②下腹痛 疝气 刺灸:直刺1 ~ 1.5
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
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 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 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 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 至大、
精选鼻ppt课、件耳最新、乳部有联系。
27
精选ppt课件最新
28
梁门
19
3、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外感咳嗽 气喘 头项痛
②咽喉肿痛
精选ppt课件最新
20
手阳明大肠经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21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上肢外侧前缘→肩→ 颈→面颊→左右交会于 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 旁的迎香穴。(交胃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3.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 指第二节横纹处 为准,四指的横 度为3寸。又称 “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 肢,纵贯全身。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
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主治:①阴挺 闭经 带下 月经不调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萎 阴痛
②下腹痛 疝气 刺灸:直刺1 ~ 1.5
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
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 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 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 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 至大、
精选鼻ppt课、件耳最新、乳部有联系。
27
精选ppt课件最新
28
梁门
19
3、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外感咳嗽 气喘 头项痛
②咽喉肿痛
精选ppt课件最新
20
手阳明大肠经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21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上肢外侧前缘→肩→ 颈→面颊→左右交会于 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 旁的迎香穴。(交胃经)
最新【医学】经络总论 共(46页ppt课件
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为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 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 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 “太阳”在后。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 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 合”关系。其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 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 相合的关系。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三)、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十五络脉
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1)提供光学反馈,使激光器成为激光振荡器;(2)限模,使激光束具 有一定的能量空间分布及频谱结构。
在激光技术发展历史上,最早提出的是所谓平行平面腔。在光学上称
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广泛采用各种各样 的光学谐振腔。
闭腔
光学谐振腔
稳定腔(共焦腔、其他…) 开腔 非稳腔
临界腔(平行平面腔、共心腔…) 气体波导管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 条经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 涵 蓄 十 二 经 气 血 ,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 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 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 “太阳”在后。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 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 合”关系。其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 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 相合的关系。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三)、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十五络脉
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1)提供光学反馈,使激光器成为激光振荡器;(2)限模,使激光束具 有一定的能量空间分布及频谱结构。
在激光技术发展历史上,最早提出的是所谓平行平面腔。在光学上称
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广泛采用各种各样 的光学谐振腔。
闭腔
光学谐振腔
稳定腔(共焦腔、其他…) 开腔 非稳腔
临界腔(平行平面腔、共心腔…) 气体波导管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 条经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 涵 蓄 十 二 经 气 血 ,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中医护理经络学说课件
平衡性:中医护理经络学说注重平衡,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环境,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状 态。
动态性:中医护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 案。
个体化:中医护理经络学说强调个体化的护理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 案。
因人制宜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等因 素制定护理方案
经络系统的特点:整体性、 系统性、动态性等
经络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 用:针灸、推拿、拔罐等
经络学说的应用范围
诊断:通过经络的 异常反应,判断疾 病的位置和性质
治疗:刺激经络穴 位,调和气血,调 整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通过调理经 络,增强身体免疫 力,预防疾病的发 生
康复:在疾病康复 过程中,通过经络 调理,促进身体机 能的恢复
果。
调整阴阳的原则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调整阴阳的方法包括针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拿、 中药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护理经络学 说的核心原则
调整阴阳的目标是恢复人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整体护理的原则
整体性:中医护理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需要全面考虑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经络护理在老年保健和康复中的应用
案例介绍:某养老院采用经络护 理方法对老年人进行保健和康复 的实践案例
护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经络 护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得到明 显改善,如失眠、便秘等症状得 到缓解,身体机能得到提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护理方法:通过按摩、针灸、拔 罐等手段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 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和康复的 目的
动态性:中医护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 案。
个体化:中医护理经络学说强调个体化的护理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 案。
因人制宜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等因 素制定护理方案
经络系统的特点:整体性、 系统性、动态性等
经络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 用:针灸、推拿、拔罐等
经络学说的应用范围
诊断:通过经络的 异常反应,判断疾 病的位置和性质
治疗:刺激经络穴 位,调和气血,调 整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通过调理经 络,增强身体免疫 力,预防疾病的发 生
康复:在疾病康复 过程中,通过经络 调理,促进身体机 能的恢复
果。
调整阴阳的原则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调整阴阳的方法包括针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拿、 中药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护理经络学 说的核心原则
调整阴阳的目标是恢复人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整体护理的原则
整体性:中医护理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需要全面考虑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经络护理在老年保健和康复中的应用
案例介绍:某养老院采用经络护 理方法对老年人进行保健和康复 的实践案例
护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经络 护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得到明 显改善,如失眠、便秘等症状得 到缓解,身体机能得到提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护理方法:通过按摩、针灸、拔 罐等手段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 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和康复的 目的
中医护理学-第三讲-经络
第三节 奇经八脉
v 练法 § 首先,选一清净之室,开窗阖户 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然后宽衣 解带,静坐床上或沙发上,平直其身 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 静坐姿势分双盘、单盘、自然盘 自然盘,任选一种。坐时要做到三折式, 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 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适为 度。双手相握置于腹下。 § 然后微闭双目,安然入静,不思 不思,不看,不听,不动,舌抵上鄂, 口中津满随即缓慢咽下。初练者往往杂念纷纭 初练者往往杂念纷纭,时灭时起,可采取 随息法消除之。
第三节 奇经八脉
v冲脉
§ 冲“要冲”、“要道”之义 之义。 § 胞中—会阴—并足少阴肾经上行 并足少阴肾经上行 ——口唇 § “十二经之海”、“血海” ”,调 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第三节 奇经八脉
v“一源三歧”
§ 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 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别行身之背,行 身之腹,并少阴散于胸中, ,三脉本同一体,督即冲任之纲领 ,任冲即督之别名,故有“ “一源三歧”之说。
v意义
§ 内经》“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 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工之所止也”。 §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明代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 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 、生理功能
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
足 三 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 三 阴
第二节 十二经脉
v走向规律
§ 手三阴从胸走手, § 手三阳从手走头, § 足三阳从头从足, § 足三阴从足从胸(腹)。 )。
经络26475ppt课件
精选ppt
12
2.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
针刺体表穴位之所以能够治疗内脏疾病,就是因为 穴位基本分布在经络上,而经络能够感受和传导针 灸的刺激作用。对特定的经络俞穴,给予不同程度 的刺激,借助于经络的感受和传导作用,达到调理 气血或振奋脏腑的功能,从而使遭受失调的阴阳重 新趋于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
精选ppt
3
从功能上说,经络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传递 信息、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 表里,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系统。是经脉和 经络的总称。它们把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关 节、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紧密地连接起来, 使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精选ppt
4
二.经络的起源
“经络”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内经》 中关于经络的叙述非常丰富,但关于经络的起源 并无详细记述。经过后人研究整理,认为经络的 起源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4 感传的宽度有粗有细: 在四肢多较细,在0.2—
0.3mm之间,多数反应为琴弦状或电线状,进入躯干后, 可变宽达10cm/s左右。
5 感传速度较慢:一般来说感传速度较植物神经、躯
体神经都慢(大多数经络敏感人的自感速度为10cm/s 左右)
精选ppt
17
6 感传可阻性:当感传自刺激点双向感传时,对任何
精选ppt
2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的涵义:
经:即经脉,经含径(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干。
络:即络脉。络有网络之意。络脉为经脉的分支,
象网络一样遍布全身。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从分布上讲,经脉和络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有规律地循行,错综复杂的交合,形成一个纵横 交错的网络系统即经络系统。
方向一点施加压力,多数可阻断感传自压迫点继续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三阳经
侧 腋下 面 胁、侧腹
手三阴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三、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
3、表里络属关系
手三阴经所属之脏从前到后:肺、心包、 心。
足三阴经所属之脏从前到后:脾、肝、肾。
阳经所属之腑与内侧相对位置阴经所属之 脏相表里。
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肺与大肠 心包与三焦 心与小肠
脾与胃
肝与胆
三、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
1、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
规律
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以上,冲脉、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出会 阴后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故称“一源三歧”。
4、带脉:起于十四椎下,环绕腰腹,状如 束带。
5、阴维: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经过胸部,上至于咽喉与任脉相汇合。
6、阳维:起于足跗外侧,沿着腿膝的外 侧上行。经胁肋,过肩,经前额与督脉汇于项 后。
7、阴蹻: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肾经 上行。
经络总论
学习目标
准确说出经络的组成; 利用模型描述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 了解经络的作用。
笫一节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 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有“路径”之意,是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是细小的分支。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连属 部分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Nhomakorabea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分布规律 四肢部
部位
上肢 下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前线 中线 后线
经脉分布
内侧面(阴经) 外侧面(阳经)
手太阴经
手阳明经
手厥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阴经Δ 足厥阴经Δ 足少阴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Δ注: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在前,足太阴经在中;内踝上八寸以 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
头面部
前面
部位 面额部
面颊部
侧面 后面
耳颞部
头顶 枕项部
经脉分布 手足阳明经 手太阳经
手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躯干部
部位
第一侧线
经脉分布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 部 足少阴肾经
血的作用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它内属
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
十二经别是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十五络 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 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皮部也 是受经络支配分别为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为“阴脉之海”,调 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二、十二经脉的命名
以经脉所属脏腑的名称和循行的主要部位而定。 完整的名称包括属手属足、属阴属阳、属脏属腑 三部分。 循 行 于 上 肢 的 为 “ 手 ” 经 , 循 行 于 下 肢 的为 “足”经。 行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属脏,络腑;行 于四肢外侧的为“阳经”,属腑,络脏。
5、维脉:维,维系,
6、蹻脉:蹻,足跟,有轻捷、矫健之意。 能够令人步行矫健。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
1、督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行于人体 的背腰正中,入络脑,上达于巅顶,至前额,最 后上达于头面。
2、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行于人体 的胸腹正中,上抵于颏部。
3、冲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浅出气节 (腹股沟)行于腹,伴足少阴肾经上行于胸。最 后上至口唇。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距胸正中线二寸) (距胸正中线四寸) (距胸正中线六寸)
前
足太阴脾经
面 腹部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距腹正中线四寸)
(距腹正中线半寸) (距腹正中线二寸)
足厥阴肝经
(从少腹斜向上至胁)
背、腰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后
(距背正中线 1.5 寸) (距背正中线三寸)
面 肩胛部
奇:异于常也,因与十二经脉不同,“别道 奇行”。脉:指冲、任、督、带,阴阳维、阴阳 蹻这八脉的总称。
二、奇经八脉的命名:
1、督脉:督,总督,统帅之意。能够总督 诸阳。
2、任脉:任,总任,妊养之意。能够总任 诸阴脉。
3、冲脉:冲,冲要,要道之意。为气血运 行的通路。
4、带脉:带,束带,腰带之意。循行腰部 一周,状如束带,横绕腰中。
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意义
路径
经络中的 地位
分布
主干部分 纵行(直大深长)
深度
深
数量
少,有一定数目
络脉
网络
分支
主要是横行(横小 浅短) 浅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 具体数目
功能上
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 补充作用、纽带作
道
用,起渗濡灌注气
肾与膀胱
有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内外位置相对, 在四肢末端交接。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一般了解)
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再交于肺, 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督脉、任脉也参与了循环流注。 肝经一支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督脉 交任脉,任脉流注于肺,再开始新的循环。 流注歌诀: 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与小肠膀肾宜, 心包三焦胆传肝,气血周流不停息。
8、阳蹻: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膀胱 经上行。
阴、阳蹻脉二者汇合于目内眦,经过前额 到达项后合与足少阳胆经
四、奇经八脉的功能:
奇经八脉所具有的共同作用: 1、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 经脉的气血。 2、对十二经脉气血起蓄积和渗灌作用。
督脉:总督身阳经,为“阳脉之海”,调节 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