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烛之武用策略精巧地取得胜利的过程,是一篇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初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师提供一种教案设计参考。
一、故事情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反映战国时期交战历史事件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他的家族正位于中原地区的边境,面对来自秦国的入侵。
秦国的将军白起乘胜追击,率领士卒向烛之武的家族进攻。
烛之武应用智慧,设计了诈降的计策,以自己作为人质,放走全部族人的方式,成功地蒙蔽了白起的判断,并在不久后发动狙击,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烛之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非常精彩。
首先,他故意制造一些看似忠诚的举动,取得了白起的信任。
接着,他与族人互相约定,放弃领土而保全族人的安全。
最后,他发动了精密的狙击,成功地耗尽了白起的力量。
这一系列动作都能让读者了解,烛之武是一位深谋远略的智者。
二、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让人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人物形象。
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谋略让人印象深刻。
在故事中,他的完美表现让他成为了一个追求智慧的表率,值得读者细致品味。
白起则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作为秦国的将领,色厉内荏,外表英俊,但被烛之武的计策反复哄骗,呈现出了虚张声势的一面。
读者可以从中体现出,领袖除了有高超的武力,也需要有丰富的智慧和能力。
三、寓意意义在故事中,烛之武的策马奔腾和机智应对,反映出人们在战争中求胜的智慧。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智慧的力量,让读者深扪其中,思考智者的崇高。
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类是由智慧和努力取得胜利的。
《烛之武退秦师》更强调老少皆宜。
对于学生们来说,定会吸引他们走进这个生动的、富有想象的、寓意深刻的世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白话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领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言语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领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
这可让先生本人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现并简释教学要求。
(5分钟)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分钟)准绳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先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留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译释由先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先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当中的第1小题,要求先生试译回答,然后指点先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留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① 重点讲析三个白话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留意发挥先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
对要求掌握的三个白话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先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点先生背诵本段。
六、指点并检查先生背诵这两段。
(3分钟)七、指点先生预习后面的两段。
(3分钟)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下课)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5分钟)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
2.检查三个白话词的用法。
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白话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等奖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设计依据《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了出来。
同时,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晋文公及时撤退的镇静沉着等也做了必要的勾勒,显得主次清晰,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浮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允许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 课时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殊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构造。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非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保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干。
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经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曾有诗这样称赞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在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生,他居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
(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
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
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
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
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比如《史记》、《汉书》等。
补充:《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人教版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把握其语言艺术。
3.领悟文章的论证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技巧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2.简要介绍《左传》及其作者。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解答疑问。
三、课文分析1.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a.语言简练、条理清晰b.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2.分析文章的论证技巧:a.论证结构:总分总b.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3.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a.比喻:如“烛之武如炬”b.借代:如“退秦师”c.对偶:如“说秦伯,退秦师”四、课堂讨论1.讨论:烛之武为什么能够成功退秦师?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烛之武成功退秦师的关键是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a.语言简练、条理清晰b.语言有力量,说服力强2.分析烛之武的智慧: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深谋远虑,善于抓住时机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二、课文拓展1.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三、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机智善辩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2.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说服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逻辑和策略。
2. 体会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教材2. 《左传》相关注释和翻译资料●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PPT课件3. 录音设备●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预习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 查阅《左传》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讲述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引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单介绍《左传》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历史地位、文学价值等。
(二)新课讲授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分组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3. 梳理故事情节:●秦晋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联合围攻郑国。
●临危受命: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国,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接受任务。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特征:文言文叙事,简洁。
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课时安排: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文言基础知识,第二个课时进行课文赏析。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此有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不要求对文言文的语法进行掌握,因此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左传》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就像一个诉故事者,把事件叙述的颇戏剧性。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在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下的语言应对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情境教学法)→翻译讲解(提问点拨法)→课文赏析(合作探究法)→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先贤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四、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领略《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五、教学难点: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人物的语言应对策略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配上一曲“二泉映月”,有感情的诵下面一段文字)人老了,头发也花白了,身子佝偻,步履蹒跚,英雄迟暮。
多少岁月,从头越;淡忘了,人间几度秋。
然国难了,多少悲苦全不顾,拼尽了身家性命,一步一趋,夜缒而出,但凭三寸不烂舌,硬是说退秦国君。
2、提问:通过这段描述你们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抽一个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原文,一起去感受一下文中的各色人物。
二)《左传》及背景简介《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述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772年),下迄鲁哀公而是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极具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0文本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章中国古代记叙散文部分,古代记叙散文则或是记叙古代各国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是记叙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迹,文章结构严谨,叙事委婉曲折。
面向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是叙事散文名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提高同学的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熟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常识;(教学重点)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教学难点)(二)过程与方法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4、能够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叙事脉络,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领略烛之武的才华和品德。
教学层次设计一、导入(2分钟)二、文学常识(8分钟)三、相关史实及背景介绍(15分钟)四、初步感知课文(15分钟)五、作业及五分钟机动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去年红极一时的清宫剧《甄嬛传》同学们看过了吗?在最后一集的时候,已经成为皇帝的四阿哥弘历还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
他当时是怎么跟太后说的,你们还记得吗?对,他用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来暗示。
大家知道吗?这篇文章其实来自于《左传》。
这本书记叙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在本文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学常识。
二、文学常识1、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体裁)呢?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2、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先秦时期散文主要有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二)诵读法,点拨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1、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赏析第3段(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
(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3)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以小组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采取小组回答问题加分的形式)实词: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古今异义词: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2.学习烛之武的辩才能力和聪明才智,体会结束求和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3.培养学生思辩、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记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2.学习烛之武的辩才能力和聪明才智,分析其如何使用智慧和勇气反击秦师。
教学难点:1.分析烛之武使用智慧和勇气反击秦师的过程。
2.表达学生对烛之武的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2.复制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3.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画面、音乐等资源营造出古代战场的氛围。
2.组织学生前置知识。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曾派遣大将烛之仍率领大军攻打赵国。
你认为烛之仍和赵国将军烛之武有什么关系呢?讲授:(25分钟)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上写明《烛之武退秦师》,讲述故事情节。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怀疑、观察、分析和最终反击的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如聪明、勇敢、善于辩才等。
实践:(20分钟)1.分组演练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场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的评价和对故事的思考。
3.教师选请几组学生进行表演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重申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和他所体现的智慧和勇气。
2.教师提问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烛之武的评价。
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相关阅读资料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和讨论,探索其他有关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主题。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历史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与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该文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本文将针对高一历史必修一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为大家分享一下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史记》中的一篇篇目,作者是大历史家司马迁。
该篇历史文献记载了公元前218年,秦将王翦率军攻打赵国的数个城池,最终因一个烛光和赵国将领武安国的欺骗而被退回。
该篇篇目在史书中的位置较为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学习中,该篇篇目通常是在第二章《两周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中作为文化内涵的学习内容,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进而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和珍惜文化遗产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文献史料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献史料及其价值。
2. 学生阅读篇目及其相关注释,理解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历史关系,掌握篇目的基本内容。
3. 学生分组讨论篇目,重点关注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涵。
4. 教师对篇目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展开思考,从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价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
5. 学生自由发挥,先后以课堂演讲、文艺汇演和创作展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篇目去探究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学生分组或单独发挥,通过讨论或者研究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掌握小说的分章节阅读技能和文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世界视野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逻辑关系,分析人物性格,认识历史名人。
2、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对小说的人物,风格,文学手法等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教师为主导,交互式教学。
2、个性化授课,结合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小组讨论。
3、阅读课和文学课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1、回顾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通过学生了解或回忆楚汉之争的背景和主要事件,让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教师解读小说的概况,主要人物,主题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节: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将小说分为章节,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讲解,理清小说的逻辑关系和人物关系。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教师对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和虚构人物进行分析,剖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成就,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节:1、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教师讲解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对小说的文学手法,风格,主题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鉴赏。
2、拓展阅读和创作。
学生根据小说的主题,自主拓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或者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楚汉之争的文章等。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内容和背景的掌握程度。
2、考查学生对文学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结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分析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之一。
作为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我们需要学生掌握这段历史,教授这一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事件背景、烛之武的突袭、秦国的失败、历史意义。
事件背景公元前260年左右,秦国进攻晋国,晋国为自保,派遣3位将领,分别率领大军,向秦国进攻。
烛之武是其中一位将领,率领的是1万多人的军队。
烛之武的突袭烛之武的部队在搜寻补给时,意外发现秦国将领范雎母亲都留在此地,并得知秦军的防备虽然森严,但大都集中在黄河北岸,陇山西麓的防御策略相对较差。
烛之武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了几名间谍在夜里放下小纸条引导出秦军的时辰和活动目标,然后亲自带领人马,趁着雾气弥漫,苦行三夜穿越陇山,突袭了秦国后方的镇守城池。
秦军的抵抗力量非常薄弱,部队很快就被攻占,并俘虏了数千名秦军士兵。
秦国的失败一旦烛之武攻占秦国的营寨,秦国的军队就沦为被动的反击者。
烛之武率领的晋国军队以非常小的伤亡负于秦军,却掌底全胜。
秦国军队失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过强调对黄河北岸的保护,而对陇山西麓的防御疏于警惕。
此次战役,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立下「穿山示异」,再现后世的兔起鹘留名。
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他们之后的战争,使中国文化与学问得以传承,秦朝最终灭亡。
烛之武洞悉了秦国军队的破绽,发动了攻击,赢得了战争。
他的突袭行动,是场成功而高效的战役。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取得了相当持久和深远的战斗,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视。
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教学方法与策略。
1.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可以给学生一些进阶的材料,鼓励他们创新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2.通过互动式的指导,探讨战斗的相关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掌握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过程。
3. 认识到在古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难点: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理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2. 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内容和过程。
教学方法:1.讲解法: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资料等,向学生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2.对比法:比较秦朝的战争策略和烛之武的智谋,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以国学名篇《资治通鉴》中的《项羽败赵丹,白登山;烛之武破秦,包前军》为引入,导入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
二、认识烛之武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烛之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破解秦师战术1.讲解秦军的攻打韩国时采用的十面埋伏战术,秦军进入中原时又采取的包围河内的战术。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将秦军引诱进中原,然后用余烬之计烧掉包围城市的树木,使秦军陷入失去逃生通道的地步,最后在适当时机发动反击。
3.讲解烛之武的胜利对于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与讲解,学生对于烛之武的历史背景、智谋和胜利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烛之武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的胜利。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战争中智慧的重要性,只有在智慧的指引下,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研究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背景和传承历史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历史文化,学习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引言】《庐山谣》篇首对于烛之武的孝道赞誉说:“烛之武,荆山民。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说一说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二、填空并解题烛之武退秦师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
(可填“劝、智”等)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四、追溯历史背景春秋五霸晋(晋文公)齐(齐桓公)宋(宋襄公)秦(秦穆公)楚(楚庄王)晋国简史晋献公→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大女儿(秦穆公夫人)晋襄公晋灵公(晋灵公不君用弹弓射行人煮熊掌不熟杀厨师)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一共有五点A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
”(注意“执事、缒、鄙、越”等)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常识,在文中揣摩其特色2、理顺课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读、背诵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和郑伯)4、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老师在其中点拨、总结,最后以一定练习巩固【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相关背景2、认识《左传》3、整体感知,研读故事的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春秋五霸”谈到大小诸侯间的“春秋无义战”。
晋文公、秦穆公结成军事同盟,联合攻打郑国,大军压境,郑国会有什么反应呢?不能束手就擒,在这个紧要关头,英雄出现了,他是谁呢?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依据题目了解故事梗概。
讨论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免去一场战祸。
(结合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三、《左传》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以记事为纲,时间为序,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后人评: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前学过的有散文《曹刿论战》。
四、老师范读,学生自主解决字音、断句。
函(hán)泛(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朝(zhāo)逢(páng)杞(q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五、请一学生读(字音、断句)六、学生齐读(把握感情,疏通思路)七、第一自然段1、诵读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语速较慢,晋/军/函陵,秦/军/泛南(齐读)2、用原话回答秦晋围郑的原因明确: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秦晋围郑,郑国的形势怎样?明确:危在旦夕,国运悬于一线(找一学生读)八、第二自然段1、诵读提示:“国危矣”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古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
2、烛之武说服的技巧以及《左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对,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在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个师呢,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不仅瓦解了国家的危机,还能化敌为友,这人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烛之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1分20秒)2、《左传》的介绍及文体常识请同学们翻开书本86页。
我们看到注释1,课文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何为“编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说明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发生在僖公三十年。
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
另外还有国别体,是按不同国家来编写的。
如《国语》、《战国策》大家翻到92页,我们在初中也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看注释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发生在齐国。
还有一个是纪传体,大家看到88页,里面列举了24部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大家联系一下初中学的《陈涉世家》便会明白。
其实书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信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和联系。
(1分50秒)《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
擅长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间接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式结构及历史背景。
o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外交辞令的巧妙运用。
2.过程与方法:o采用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o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外交辞令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o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和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外交辞令的巧妙运用。
•难点:深入理解外交辞令背后的策略和智慧,以及这些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经典的古代外交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在这个故事中,一位名叫烛之武的老臣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说退了强大的秦军,挽救了郑国的危局。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勇气。
”二、背景介绍与诵读原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秦郑三国的关系以及《左传》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持。
•诵读原文:学生分段诵读原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节奏。
教师纠正发音,强调语气和停顿。
三、文本细读与分析•字词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
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和细节。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分析烛之武、郑伯、秦伯、晋文公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设计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教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代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而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提问、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
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下注释,正音并初通文意。
2、教师补充正音:夫(Fú)晋,何厌之有?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5、整理文言现象通假字无能为也巳巳,同“矣”共其乏困共,同“供”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越国以鄙远鄙,当作“邑”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三、第二次阅读1、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可以再加上一个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的内容么?“烛之武说退秦师”2、自由朗读课文,相互复述故事3、在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请大家从郑国、烛之武的角度出发概括各小节的内容。
4、文中攻打郑国的,除了秦师,还有晋师,为什么烛之武不去退晋师呢?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5、晋国后来退兵了么?为什么晋会退兵呢?请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脱离险境呢?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分解。
五、作业设想一下,假如你的好朋友正因和别人吵架了而正在气头上,你该如何去劝解,你打算分哪几个层次来说?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一、导入实际上当时来的是秦晋联军,而秦军只不过是帮手。
那郑国到底怎么得罪晋国的呢,或者说晋国是打着什么旗号来要灭掉郑国的?让学生找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二、进行第三次阅读虽然理由并不充分,但也算师出有名。
于是晋侯拉着亲家秦伯浩浩荡荡地就逼向了郑国,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文章用寥寥几语就让人嗅到了硝烟弥漫的味道。
让学生找出相应语句(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并翻译。
面对强大的秦晋联军,郑国危在旦夕。
如此形势,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死定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郑国普通老百姓烛之武究竟凭怎样的一席话挽救了“死定了”的国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段流传千古的精彩说词。
1、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句说词中的奥妙。
(学生找出原句用现代汉语翻译后解说。
)2、师归纳总结说辩思路:(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说辩艺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3、出其中最能打动秦伯进而促其退兵的一条:“阙秦以利晋”,揭露晋君的狼子野心。
分析:在利益与危害面前,危害而产生的推动力远大于利益。
人的行为动机无非有两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举例:一个实验:有一个男人去减肥,被关进一个大笼子里,第一天里面走出一个美女,衣服上写着:“追到我我就是你的”,男追呀追,一天减掉20斤。
他还不满意,第二天又进了笼子,这时跑出一只母猩猩,身上写着:“追到你你就是我的。
”,男人跑啊跑,一下减掉40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快乐的动力远不如逃避痛苦的动力大。
4、结烛之武能说服秦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秦晋两国并非一条心,都是各自打着小算盘,各为各利,因而才有离间的可能。
总结:烛之武的分析句句都抓住了秦伯的心理,且逻辑严密、说服过程始终把握着礼与节的分寸感,既不卑不亢,又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烛之武过人的才华。
过渡: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
我们通过对他的这段说词的分析,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过人的才华。
难怪佚之狐评价他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因此,我们对烛之武的第一个认识就是:(板书)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次阅读,大家从这篇极简省的文字中再找一找,看看文章还给我们展示了烛之武哪些不一样的侧面。
三、第四次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并挖掘他的现实意义:1、一个深明大义的君子:⑴强敌压境,理应朝廷里文臣出谋武将出力,而郑国却把一个无名老百姓烛之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说明了什么?提示:朝廷无能。
更衬托了烛之武的才能。
⑵烛之武既然如此有才华,佚之狐也知道他“口悬河汉,舌摇山岳”,可为什么烛之武老而不被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说明了什么?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⑶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
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不然,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真是“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⑷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虽然一直不被重用,但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的埋头攻读时刻准备的,怎样的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抱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⑸然而直等到今天国难当头,他已经垂垂老矣,已经“无能为也矣”,郑伯才想起来找他,心中自然有许多的怨恨要发泄。
于是他面前有了选择:是因个人恩怨而趁机报复郑伯,还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献身。
烛之武为什么最后要选择后者,是郑伯的口才太好了,可以一下子消解掉一个人一辈子的怨气并化干戈为玉帛让对方肯冒极大的危险为自己做事吗?烛之武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提示:面对郑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威胁,我们可以替他“回敬”一句:自古易君不易民。
损失大的是您又不是我。
然后潇洒地拒绝郑伯以泄一生的抑郁。
然而,面对郑伯的威胁,烛之武竟答应了。
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他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是一个明白大义的君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国家利益是大义,面对大义,君子什么都可以放弃,包括自己的生命,何况自己那点不得志呢。
这又是一个让我们敬仰的理由。
2、一个让人心酸的勇士:《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3、反思:烛之武才华被埋没如此长的时间,他究竟有没有其他出路呢?提示: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
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
“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袁宏道七递辞呈就因不愿做磕头逢迎的勾当。
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