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浙江初中科学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初一科学知识点浙教版]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1、常见仪器:试管:就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冷却时,必须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执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无法少于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缠在距离试管口1/3处为。
冷却时试管必须弯曲45度。
,并先光滑预演,再在液体分散部位冷却。
冷的试管无法绝热,以免试管着火。
电流表:○a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v测定电压的大小。
酒精灯:就是常用的冷却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采用时用它的外焰冷却。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以暂时盛载少量的液态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作烘烤、导流、迁移液态药品。
①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②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③无法冷却的仪器:集气瓶、水槽、圆柱形、量筒④加热常用仪器:酒精灯、电炉、酒精喷灯2、用手在瓶口轻轻鼓动,并使少量的气体沁入鼻孔。
严禁把鼻子兎至容器口闻气体。
3、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①酒精灯起火:立即用保鲜膜驱散。
②划伤:用双氧水冲洗,再张贴上止痛张贴。
③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④排出有毒气体:立即至室外体温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置⑤被化学试剂灼伤:首先用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接着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4、胶头滴管的恰当采用注意事项: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
滴管用完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悬挂式”5、酒精灯的恰当采用①酒精灯的结构:灯帽、灯芯、灯芯管、灯身。
②酒精的量:灯座容积的1/4至2/3③点燃:用火柴点燃,严禁用另一个已经燃着的酒精灯点火。
④火焰的结构: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冷却时用酒精灯外焰冷却。
(外焰温度最低,焰心温度最高)⑤点燃:用灯帽盖灭,切勿用嘴吹起。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千米=米;1米=10分米=厘米=毫米;1米=10微米=10纳米3、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浙江九年级科学总结知识点

浙江九年级科学总结知识点浙江九年级科学学科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九年级学生们将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对九年级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物理篇1. 力与压力- 力的种类和性质:接触力、重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等;-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动能与功率-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光的传播与成像-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 物体成像的原理。
4. 电学基础知识- 电荷与电流;- 电阻与电压;- 并联与串联电路。
5. 声的传播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 声音的频率与音调。
二、化学篇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重要元素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鉴别。
2. 反应速率与平衡- 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的条件与平衡常数;- 平衡与非平衡态之间的转化。
3.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的性质与常见酸碱的应用;-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 pH值与酸碱强弱。
4. 燃烧与制取金属- 燃烧的条件与类型;- 金属的提取与合金的应用;- 金属的化学反应。
5. 聚合物与化学能量-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化学能量与热值计算;- 化学能源的利用与环保问题。
三、生物篇1. 细胞与遗传-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遗传物质与遗传信息传递;- 基因突变与性状变异。
2. 生物多样性与演化-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演化理论与证据。
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生态平衡与能量流动;- 环境污染与保护措施。
4. 植物与人类-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农作物的种植与改良;- 植物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
5. 动物与人类- 动物的形态与进化;- 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动物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浙教版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本文将对浙教版初中科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二、核心知识点总结1、生命科学(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功能。
(2)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能量。
(3) 人体八大系统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4)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物质科学(1) 物质的三种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物质的三态之间转化的条件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4)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5) 酸碱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酸碱指示剂可以用来判断酸碱反应是否发生。
3、地球与宇宙科学(1) 天文知识包括星座(星座)、star(星星)、planet(行星)等概念,以及solar system(太阳系)、galaxy(银河系)、universe(宇宙)等结构。
(2)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对地球产生潮汐作用。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地球的气候、昼夜交替等现象有重要影响。
(4)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
(5)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存在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中,水循环将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
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等。
(3)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浙江初二科学知识点

浙江初二科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物理知识点力学光学电学2、化学知识点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实验3、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人体生理植物结构与功能4、地理知识点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自然资源11 物理知识点111 力学初二物理中的力学部分包括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等。
学生需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同时,掌握重力、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例如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12 光学光学知识涵盖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113 电学电学方面,学生要了解电路的组成,包括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理解欧姆定律,能够运用该定律计算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21 化学知识点211 化学元素学生需要认识常见的化学元素,如氢、氧、碳、铁、铜等。
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根据元素的位置推测其性质。
21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部分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13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方面,要学会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如试管、烧杯、酒精灯、量筒等。
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如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等。
能够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并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1 生物知识点31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状态的改变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性质,这些性质可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二、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2.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一些类似细胞形成的,具有相似生物功能的细胞组合而成的。
器官是一组组织的结合,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能源与能转化1. 能量的转化与能源能源是使物体做功的物理量,包括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2.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机械能的转化是在物体运动或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
四、科学探究1. 科学实验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2.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
五、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 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不同季节地球的日照和太阳高度角有所不同。
以上是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很抱歉,我似乎重复了之前的内容。
以下是更多的扩展内容。
能源与能转化在能源与能转化这一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能源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能源是指可以执行工作的物理量,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形式中,包括化学能、动能、电能、热能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利用各种能源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能量。
然而,能源的使用和转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知识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知识整理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趣味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对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的知识进行的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
一、七年级上册(一)科学入门1、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观察要细致、准确,实验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二)生物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生物具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特征。
2、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3、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得生物体不断生长发育。
(三)地球与宇宙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3、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导致的。
(四)物质的特性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3、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有很大差异,例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二、七年级下册(一)对环境的察觉1、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它们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2、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运动和力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运动是相对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代代相传的生命1、人的生殖过程包括受精、怀孕、分娩等环节。
2、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昆虫的发育过程有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之分。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浙江初二科学知识点

浙江初二科学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趣味的学科,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掌握好科学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浙江初二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一、物理部分(一)力与运动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必定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二)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压强的公式为:p= F/S,其中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三)浮力1、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为:F 浮= G 排=ρ 液 gV 排,其中ρ 液表示液体的密度,g 表示重力加速度,V 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物体的浮沉条件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二、化学部分(一)化学元素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浙江省科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

浙江省科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种类原子组成的,不能分解为其他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元素化合而成的,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小分子与大分子小分子是由少量原子组成的,分子量相对较小;大分子是由巨量原子组成的,分子量相对较大。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二、运动与力1. 运动的描述描述运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2. 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3. 万有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大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三、能量与能量转化1.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物体之间转化,如机械能转化、热能转化、光能转化等。
四、物质与能量的转化1. 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2. 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
3. 物质的汽化与凝华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五、声音与光线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固体和液体。
2.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同时也会在介质表面上发生反射。
3. 光的折射与色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同时也会出现颜色的变化。
六、静电与电流1. 静电的产生静电是由于物体带有过多或过少的电荷而产生的。
2. 静电的带电现象静电可以产生吸引和排斥力,并具有电荷守恒和电中性原理。
3. 电流的产生与电路电流是电荷运动产生的,电路是电流在闭合回路中流动的路径。
七、磁场与电磁感应1. 磁场的产生与磁力线磁场由磁体产生,可以用磁力线表示。
2. 磁铁的性质磁铁具有两极性,可以吸引或排斥其他磁铁或磁性物质。
3. 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是由磁场变化引起的感应电动势。
浙教版初中科学全六册每章知识点汇总(精品资料)

浙教版科学全六册知识点汇总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实验和观察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4节温度的测量第5节质量的测量第6节时间的测量第7节科学探究第2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常见的动物第3节常见的植物第4节细胞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3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第5节月相第6节日食和月食第7节探索宇宙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熔化与凝固第3节汽化与液化第4节升华与凝华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第7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与制作第1章科学入门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二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三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第2章观察生物实验一观察蚯蚓实验二认识显微镜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实验四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第3章地球与宇宙制作一制作小型地球仪制作二活动星图的制作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七年级(下册)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眼和视觉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2章运动和力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第2节机械运动第3节力的存在第4节力的图示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6节摩托擦的利和弊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第3节走向成熟第4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第5节植物一生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自转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4节日历上的科学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实验与制作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章运动和力制作制作水火箭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实验嫁接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实验观察当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的变化制作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八年级(上册)第1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水在哪里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密度第4节水的压强第5节水的浮力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第2节天气和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第4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5节风第6节为什么会降水第7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9节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3节神经调节第4节运动的行为第5节体温的控制第4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路图第2节电流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第4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5节变阻器的使用第6节电压的测量第7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8节电路的连接实验与制作第1章生活中的水实验一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制作制作飞机机翼模型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植物的向性第4章电路探秘实验一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二用龟压表测电压实验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八年级(下册)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与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2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第2节氧化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5节光合作用第6节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环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3章植物土壤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3节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第5节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第6节保护土壤第4章电和磁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节电生磁第3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6节家庭用电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实验与制作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②氧气的制取和氧气性质研究③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④观察木质茎的结构⑤装备直流电动机模型⑤安装和研究楼梯灯线路九年级(上册)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本质第3节探索碱的本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金属的性能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变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内能和热量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实验与制作土壤酸碱性测定碱和盐的性质杠杆的工作原理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解剖猪的心脏九年级(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1节地球的诞生第2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第3节生物的进化第4节进化与遗传第5节恒星的一生第6节宇宙的起源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2节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章人的健康与环境第1节健康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第5节照顾好你的身体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2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验与制作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②观察酵母种群③制作血管栓塞模型④制作生态球⑤设计制作有关利用能源的模型与方案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浙教版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浙江省教育版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学知识点总结:1. 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各种细胞器执行不同的功能,如细胞核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液泡负责细胞内物质的储存等。
2. 生物的分类:生物可按其营养方式、生长方式等进行分类,如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动物则是通过摄取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
3. 遗传与进化: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生物可以继承父母的性状。
进化则是一个群体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
4. 生物的生殖: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可以保留个体的遗传信息,有性生殖则可以增加遗传的多样性。
5. 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幼年到成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则是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的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学平衡等。
3. 酸碱中和: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根据酸碱性质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和方法。
4.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洗涤剂等,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使用方法很重要。
5.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可以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做出一些推断和判断。
1.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通过作用力和物体质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光学: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和光学器件的原理,如透镜、反射器等。
3. 电学:电学研究电荷、电流、电压等电学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电路的构成和原理。
5. 热学:热学研究热量的传递和物质的热学性质,如热容、比热容等。
浙江省教育版中考科学知识点涵盖了生物、化学和物理三个学科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提高科学素养和探索自然的能力。
七上科学知识点归纳浙教版

七上科学知识点归纳浙教版摘要:一、前言二、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归纳1.生命科学1.1 细胞1.2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3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2.物质科学2.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2 元素与化合物2.3 力与运动3.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构造与变化3.2 地球的自然资源与利用3.3 宇宙的奥秘4.科学实验与方法4.1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4.2 科学观察与测量4.3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三、结论正文:一、前言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中,涵盖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对七上科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归纳1.生命科学1.1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细胞的生长与分裂。
学生们需要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了解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细胞分裂的过程。
1.2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教材中讲述了生物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学生们需要了解各种组织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器官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3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生物的生殖方式、生殖器官以及生物的发育过程。
学生们需要了解生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掌握生殖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2.物质科学2.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是物质科学的基础内容,教材中讲述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状态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
学生们需要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掌握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反应。
2.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与化合物是物质科学的核心内容,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元素的分类、原子结构以及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们需要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2.3 力与运动力与运动是物质科学的重要部分,教材中讲述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学生们需要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力的作用和物体运动规律。
浙教版中考科学必考知识点

浙教版中考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物理部分。
1. 力学。
- 运动和力。
- 机械运动:参照物的选取,速度的计算(v = s/t),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其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 二力平衡:条件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μ N),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 压强和浮力。
- 压强:固体压强p = F/S,液体压强p=ρ gh(h是深度),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托里拆利实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F_浮 = G_排=ρ_液gV_排,物体的浮沉条件(比较F_浮和G的大小),浮力的计算(称重法F_浮 = G - F、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法等)。
2. 电学。
- 电路。
- 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串联电路I =I_1=I_2,U = U_1 + U_2,R=R_1 + R_2;并联电路I = I_1+I_2,U = U_1 = U_2,1/R = 1/R_1+1/R_2。
-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读数方法。
- 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I=(U)/(R),变形公式U = IR和R=(U)/(I),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电路图、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 电功率。
- 电能W = UIt,单位有焦耳(J)和千瓦时(kW·h),1kW·h =3.6×10^6J。
- 电功率P=(W)/(t)=UI,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用电器的铭牌标识。
中考科学知识点整理浙教版

中考科学知识点整理浙教版一、物理部分。
(一)声学。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体>v_液体>v_气体,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琴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例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例如,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 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二)光学。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都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等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浙教版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包括:
1. 物质科学:主要涉及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能量的转化等方面。
2. 生命科学:主要涉及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生命的延续和进化等方面。
3. 地球与宇宙科学:主要涉及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重力和地心引力、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运动和结构,以及恒星、行星、星系和宇宙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知识点如下:
物质科学:包括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规律、物质的性质、运动和力、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光和色等。
生命科学:包括细胞和组织、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生理卫生、健康与健康的生活、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
地球与宇宙科学:包括地球的运动、太阳系和月球、恒星和行星、宇宙中的物质、空间科学和天文学等。
此外,浙教版的科学中考还会涉及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
同时,对于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素养的考查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想了解具体考试内容和要求,建议参考当年的中考说明和考试大纲。
浙教版中考科学必考知识点

浙教版中考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物理部分。
1. 力学。
- 运动和力。
- 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概念,能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v = (s)/(t))及其单位换算(1m/s = 3.6km/h)。
- 力:力的概念、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画法。
-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 压强。
- 压力:压力的概念,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 压强:压强的定义(p=(F)/(S))、单位(帕斯卡,Pa);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公式(p = ρ gh)及其应用;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及其应用(如茶壶、船闸等)。
- 浮力。
- 浮力: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F_浮=G_排=ρ_液gV_排)及其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比较物体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F_浮>G时物体上浮,F_浮 = G时物体悬浮,F_浮时物体下沉)及其应用(如轮船、潜水艇等原理)。
2. 电学。
- 电路。
- 电荷与电流: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流的概念、单位(安培,A);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电路图的画法;通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压、电阻关系);能识别和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根据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简单的电路计算。
浙九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九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科学是一门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在浙江省九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广泛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对浙九年级科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1 元素与化合物1.2 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常见应用1.3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和特性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1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特点2.2 生物的分类及特征2.3 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影响2.4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机械运动与能量转化3.1 速度、加速度和力的计算3.2 机械效率与简单机械的应用3.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3.4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问题4. 光学与电学4.1 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4.2 简单光学仪器的原理与应用4.3 电流与电路的基本概念4.4 串并联电路的特性与计算5. 物质的状态变化与反应5.1 固液气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与性质 5.2 化学反应的判别与计算5.3 典型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应用5.4 酸碱中和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6. 生命体的遗传与变异6.1 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与机制6.2 遗传基因的结构与功能6.3 优生与优育的生物伦理问题6.4 优质优良作物的选育与改良7. 地球与宇宙7.1 地球的运动与地震活动7.2 太阳系与宇宙的形成与演化7.3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7.4 自然灾害与人类应对策略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点时,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思考来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规律。
探索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还可以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明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浙九年级科学知识点的归纳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学们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勤于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挑战。
浙教版中考科学必考知识点

浙教版中考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物理部分。
1. 力学。
- 力与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惯性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只与物体质量有关。
-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会分析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压强。
- 固体压强公式p = (F)/(S)(F是压力,S是受力面积)。
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
- 液体压强公式p=ρ gh(ρ是液体密度,h是液体深度)。
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 浮力。
- 阿基米德原理F_浮 = G_排=ρ_液gV_排。
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_浮>G (G为物体重力)时,物体上浮;当F_浮 = G时,物体悬浮;当F_浮时,物体下沉。
- 简单机械。
- 杠杆平衡条件F_1l_1 = F_2l_2(F_1、F_2是动力和阻力,l_1、l_2是动力臂和阻力臂)。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
- 机械效率eta=frac{W_有用}{W_总}×100%(W_有用是有用功,W_总是总功)。
对于滑轮组W_有用=Gh(G是被提升物体重力,h是物体提升高度),W_总=Fs(F是拉力,s是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 nh,n是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2. 电学。
- 电路基础。
- 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会识别串联电路(电路中各元件逐个顺次连接)和并联电路(各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两点间)。
- 电流I=(Q)/(t)(Q是电荷量,t是时间),单位是安培(A)。
电压U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单位是伏特(V)。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单位是欧姆(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
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相关科学现象。
(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最新发展动态。
2.科学教学知识
(1)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解初中科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2)了解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认识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3)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具备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前期分析
(1)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教材以及学习者特征,分析、处理教材内容,确定科学教学内容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已有知识和能力,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设计教学过程
(1)能根据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2)能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展教学。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科学课程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2)理解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特点与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科学实验开展教学。
(3)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合理布置作业。
(4)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科学课程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依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基本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3.能编制、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作业,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试卷结构
简答题
教学设计25﹪教学设计题
教学案例分析题
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35﹪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约27﹪
合计100﹪
非选择题:约73﹪
四、试题样本
一、选择题
1.某金属元素R,它的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它的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则该金属元素R的化合价为
A.B.C.D.
2.题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信息
的是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
C.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最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北斗星、火星都是环绕太阳转动的行星
B.流水、风、冰川都是导致地形变化的外力因素
C.地球上有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D.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确定的
4.一个质点在几个力同时作用下的位移为Δr⃗=(4i⃗−5j⃗+6k⃗⃗)m。
其中一个力为恒力F⃗=(−3i⃗−5j⃗+9k⃗⃗)N,则这个力在质点移动位移的过程中所作的功为
A.67J B.91J C.17J D.-67J
二、简答题
5.以“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为例,简述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三、案例分析题
6.下面是一道作业题及某同学的解答:
问题
(1)指出该同学解答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
(5分)
(2)设计一个能帮助该同学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
(15分)四、教学设计题
7.材料一
某初中科学教材“遗传是有规律的”一节的内容节选如下:
材料二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遗传是有规律的”的“内容标准”为: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学习了遗传现象、染色体、DNA和基因等相关知识。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和遗传上的作用;(5分)
(2)完成材料一节选部分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思想。
(不少于300字)(30分)
样本试题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B2.D3.B4.A
二、简答题
5.结合“原子结构的模型”发现过程阐述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
满分10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具体的包括:(1)通过科学家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了解;(3)知道科学
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已有的结论可能被修正。
三、教学案例分析题
6.(1)该同学解题错误表现在对容器底部面积的计算,不能用S 容=V
ℎ计算。
由于题目中没
有明确容器的规则形状,容器底部的面积需要运用S 容=F
P
公式计算。
(2)正确的解法如下: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 =ρgh 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 =ρgh =1.0×103kg m 3⁄×10N kg ⁄×0.2m =2000Pa 容器底部的面积
S 容=
F
P
(G 容+G 水)
P ′=(G 容+ρ水gV 水)
P ′
30N +1×103kg m 3⁄×10N/kg ×5×10−2m 3
6000Pa 8.8×10−2m 2
由F 容=P ⋅S 容=2000Pa ×8.8×10−2m 2=176N
【评分说明】(1)指出该同学解题中错误之处并能正确说明原因,满分得5分,依据答
题情况酌情给分。
(2)给出正确解答,得5分;能进一步针对解题错误阐述教学过程,得10
分,满分给1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四、教学设计题:
7.(1)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
每条染色体是一个DNA 大分子,其中基因是具
有遗传功能的一个DNA 片段,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满分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2)①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清晰,满分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
情给分;
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适合,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特点,满分10分,
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③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重点阐述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它决定了生物体的
性状,某种(有无耳垂)遗传性状的出现是与来自父母亲的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
因)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遗传是有规律的,满分15分,依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