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洋沉积物中放线菌多样性及抑菌活性筛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极海洋沉积物中放线菌多样性及抑菌活性筛选
作者:常显波,柳瑞翠,刘文正,等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3期
常显波1,柳瑞翠1,刘文正2,张晓华2
(1.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摘要:采用平板涂布法利用6种培养基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共分离出109株放线菌。选
取34株代表菌株进行16SrD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
ptomyces)、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和拟诺卡氏菌属(N
ocardiopsis),其中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不同采样点获得放
线菌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不同,站位点P37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和种类最多;在109株放
线菌中,有39株对病原菌有抑菌活性,其中有21株、11株和17株放线菌分别对枯草芽
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北极;海洋沉积物;放线菌;多样性;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Q939.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014-05
自从Ekelof1908年首次报道从南极分离出微生物后,各国的微生物学家相继在极地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了微生物是极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极地的
海水、海冰、海底沉积物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1]。由于极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从而形成了一个寒冷、干燥、强辐射的环境条件,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必须具备相应独特
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生理生化特征去适应这样的极端环境,特别是对于能够产生多种次级代谢
产物的放线菌来说,极地应该是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放线菌菌株的重要生存繁衍之地[2,3]。对极地海洋沉积物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抗菌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进
一步了解、开发和利用该地区放线菌资源。
为此,对来自北极的10份海洋沉积物样品进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通过16SrDNA序列测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再对放线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
希望能为今后极地海洋放线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主要试剂和仪器PCR引物、PCR常规操作用试剂和酶均购自TaK
aRa公司。高压灭菌锅为上海产LS-B50L、高速冷冻离心机为Eppendorf公司5817R型、PCR仪为EppendorfAG22331Hamburg;凝胶成像系统GK-330C购自美国伯乐公司。
1.1.2样品10份极地海洋沉积物样品来自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由中国极地
研究中心提供,采样点概况见表1。
1.1.3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培养基M1(可溶性淀粉10g,干酪素0.3g,KNO32g,K2HPO42g,MgSO4·7H2O0.05g,FeSO4·7H2O0.01g,琼脂20g,陈海水1L,pH7.2~7.4)、培养基M2(酵母浸出粉4g,麦芽浸出粉10g,葡萄糖4g,琼脂20g,陈海水1L,pH7.2~7.4)、培养基M3(葡萄糖10g,天门冬氨酸0.5g,K2HPO
40.5g,MgSO4·7H2O0.05g,琼脂20g,陈海水1L,pH7.2~7.4)、培养基M4(棉子糖10g,L-组氨酸1g,MgSO4·7H2O0.5g,FeSO4·7H2O0.01g,琼脂20g,陈海水1L,pH7.2~7.4)、培养基M5(天门冬氨酸0.1g,蛋白胨2g,丙酸钠4g,FeSO4·7H2O0.01g,琼脂20g,陈海水1L,pH7.2~7.4)和培养基M6(甘油6mL,精氨酸1g,K2HPO41g,MgSO4·7H2O0.5g,琼脂20g,陈海水1L,pH7.2~7.4)。所有分离培养基中均添加终浓度为25μg/mL的萘啶酸以抑制快速生长的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同时添加终浓度为10
0μg/mL的制霉菌素溶液以抑制真菌的生长。②抑菌活性试验培养基:培养基M2和LB
培养基(酵母膏5g,蛋白胨10g,氯化钠10g,琼脂20g,去离子水1000
mL,pH7.0)。
1.1.4病原菌菌株以金黄色葡萄珠菌(Staphylococcus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为指示菌,菌株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菌株分离方法采用传统的平板涂布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在28℃培养7~15d。根据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进行初步分离筛选并纯化,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到M2斜面上,培养3~4d后,以5mL灭菌保种液(0.85%NaCl溶液+15%甘油)洗
下菌苔,制成菌悬液,每个菌种保存3管,-80℃保存。
1.2.2菌株的抑菌活性检测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检测。
1)用竹签将供试放线菌株接种到M2液体培养基试管中,于28℃摇床以150r/
min培养2~3d;菌液于12000r/min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进行试验。
2)将金黄色葡萄珠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接种于LB培养基,
迟缓爱德华氏菌置于28℃、150r/min的摇床中振荡培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则置于37℃、150r/min的摇床中振荡培养8~10h后即可。
3)取各种病原菌100μL分别涂布于各自的培养基平板上,再在平板上等距离放置6~8个无菌的牛津杯,吸取120μL发酵上清液加入牛津杯中。移至37℃培养箱培养
18~24h后,观察牛津杯周围是否形成抑菌圈。
1.3系统发育特征分析
16SrDNAPCR扩增和系统进化分析:参照文献[4]的方法提取放线菌基因组DNA,应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正向引物:8-27F,反向引物:1429-1445R)进行PCR扩增。测序所得结果用Blast软件在GenBank/EMBL/DDBJ等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搜索,选取同源性比较高的典型菌株的16SrDNA序列
作为参比对象,用Clustal-X[5]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利用MEGA-4[6]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Method)进行聚类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2结果与分析
2.1放线菌菌株的分离
从10份极地样品中共分离出109株放线菌,菌株编号为CXB503、CXB513、CXB516、CXB521~CXB523、CXB525~CXB531、CXB533、CXB535~CXB552、CXB554~CXB575、CXB579~CXB589、CXB592~CXB601、CXB603~CXB635、CXB636、CXB639、CXB640。从图1可知,各个站位点放线菌分离情况有较大差别。从采样点P37分离到
的放线菌菌株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是最多的,共分离到3个属的43株放线菌,放线菌
分离率为39.4%,其次是站位点B12、S14、B-85-B和S24,而从P23样
品中分离到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最少,只分离到1个属的2株放线菌,放线菌分离率只有1.8%。
2.2放线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
根据放线菌的特殊形态特征和颜色差异,选取34株代表菌株提取DNA及进行16SrDNA的扩增,并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获得序列号(J
F512540~JF512561)。由图2可知,从北极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出3个属的
放线菌:Streptomyces(31株)、Pseudonocardia(1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