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ICU他就是陈德昌
急危重症选择题练习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A1/A2型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正确答案:C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的仪器是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除颤仪D心电监护仪E输液泵正确答案:A3危重病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学科的时A1970年B1972年C1983年D1979年E1984年正确答案:C4.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A四川华西医院B上海中山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协和医院E北京304医院正确答案:D5.我国开设第一门《急救护理学》课程的时间是A1983年B1984年C1985年D1986年E1987年正确答案:D6.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的时间是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正确答案:D7.美国急诊护士证书有效期为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正确答案:C8.急诊医学被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的时间是A1980年B1981年C1982年D1983年E1984年正确答案:D9.上海市急诊及危重症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开始于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正确答案;E10.1983年,下列学科中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学科的是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急救医学E危重症医学正确答案:E11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不包括A具有护理学士学位B在急诊科工作C取得注册护土资格D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E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正确答案:B12.第一个早产儿监护中心建立的地点是A芝加哥B华盛顿C伦敦D墨尔本E组约正确答案:A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A1/A2型题1.一个有效的院前急救组织具备的标准不包括情转运到合适医院A以最短的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B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C通讯网络中的枢钮任务D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E台理成条和有效使用急教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正确答案;C2.在1973年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EMSS)法案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法国D日本E中国正确答案;A3.下列关于医院急诊科的主要任务描述最准确的是A急诊医疗、急救医疗、灾害救护B急诊医疗、急救医疗、科研C急论医疗、急救医疗、灾害数护、教学培训D急诊医疗、急救医疗、灾害救护、教学培训、科研E急诊医疗、急教医疗、灾害教护、教学科研、出版正确答案;:D4.关于急诊科人员编制描述正确的是A急诊科医生、护士的人数应该恒定B急诊科固有的急诊医生有条件越多越好C急诊科的固定护士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D急诊科固有医生应不少于在岗医生的65%E急诊科医生护土人数应按照全院人力资源配备正确答案;C5.以下急诊绿色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A急诊绿色通道只针对患者急诊分诊、挂号检B对于有家属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允许开通绿色通道C流浪者遇车祸致昏迷,立即开通绿色通道D急诊绿色通道只需要急诊工作人员明确即可E有大批量群体伤到达急诊时,根据患者病情轻重来划分是否开放绿色通道正确答案;C6.急诊护理应急预案描述最准确的是A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如急性中毒、严重外伤等B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批量仿员的应急预案C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D所有突发的事件均可制订应急预案E大批量伤员的应急预案正确答案;B7以下关于急诊科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急诊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原则上不可超过6小时B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可超过24小时C抢救时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8小时内据实补记D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可超过48~72小时E给数者时,首先保证药物应用,可手事后再正确答案:D8我国CU病房护士人数和床位数之比为A0.4:1B1:1C2:1D(2.5~3):1以上E51以上正确答案;D9.ICU病室室温应控制在A(18±1.5)℃B(20±1.5)℃C(22±1.5)℃D(24±1.5)℃E(26±1.5)℃正确答案;D10.每个ICU病床应配备A氧气接口1个,负压1个,电源插座2个B氧气接口1个,负压1个,电源插座6个C氧气接口2个,负压2个,电源插座6个D氧气接口2个,负压2个,电源插座10个E氧气接口2个以上,负压2个以上,电源插座12个以上正确答案;E11.ICU病床床间距为A0.5米B1.0米C1.5米D4米E5米正确答案:C12.ICU病室湿度应控制在A55%~65%B45%~55%C25%~55%D70%~85%E15%~35%正确答案:A13.以下不能收入ICU的患者是A严重休克患者B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C热射病患者D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患者E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正确答案:B14.关于ICU院内感染管理,以下正确的是A每床配备速干手消毒装置B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放置同一病室C肝移植术后患者放置负压房D多重耐药患者分散安置,避免交叉感染E婴幼儿可随家属进入病室探视患者正确答案;A15.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时,以下最合适的转运团队的A1名急诊医生、1名转运工人B1名急诊护士、1名转运工人C1名急诊医生、1名急诊护士、1名转运工人D2名急诊护土、1名转运工人E1名急诊医生、1名急诊护士正确答案:C17.以下关于转运仪器和设备的描述,正确的是A转运设备若无法通过最近转运路线中的电梯,可改走其他能够通过的路线B所有电子设备应保证有充足的电量C若患者生命体征尚稳定,可不用携带监护仪带转运药箱D若患者转运前静脉液体还有大量剩余,可不携E所有转运过程中需要配备氧气,常规配备1个2L氧气瓶即可正确答案;B18.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是A以患者安全为主要目标的无伤害原则B利益最大化原则C节约资源原则D公平无私原则E患者自主原则正确答案;A1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重症患者尊严死的是A安乐死B做好临终患者的死亡管理C协助减轻临终患者病痛D尽可能地保持患者身体舒适性和自主性E协助患者及亲属做好面临死亡的各种准备正确答案;A20.我国首部《中国器官捐献指南》正式发布于A2012年B2013年C2014年D2015年E2016年正确答案:D第三章、灾害护理1.对二級救护机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编制一般不超过10人护机构或后方医院B积极转送已有或疑似特殊感染的伤员至三级救C部署在远离灾区的安全地带D留观伤员一般不超过72小时E通常由急诊科医生或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正确答案:D2.对专科疾病救援队的描述,正确的是A编制一般不超过10人B加强到一级救护机构C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D主要对危重伤员进行救治E核化生救援队属于专科疾病救援队正确答案:E3.以下属于护士在灾难反应期作用的是A个人准备训练B制订灾难应急反应计划C机构内人员的通讯联系D恢复和补充医疗用具E严重事故的人员报告正确答案:C4.灾难医学救援中,发生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暴露于损伤的皮肤伤口时,立即用流动水沖洗B受伤的手应戴一层手套操作C不需要留取伤员的血液标本检验D先主动上报,根据指示紧急处理E一旦发现暴露乙肝、艾滋病病毒时,应尽快应用药物预防,并随诊观察正确答案;E5.地震后建筑工程破坏引起的火灾,属于哪一类灾难A人为灾难B原生灾难C次生灾难D衍生灾难E渐变灾难正确答案:C6.以下伤病员可以立即转送的是A室息B休克C张力性气胸D呼吸心跳停止E肠膨出行腹部包扎正确答案:E7.关于担架转送伤员的护理正确的是A一般采取侧卧位B加强安全护理,但是为了抢救及时在进行中有颠簸C频繁为伤员翻身D伤病员头部在前、足部在后E上下坡时保持担架水平状态8灾难救援中伤员的心理危机一般干预不包括的项目是A接触与介入B确保安全感C稳定情绪D询问灾难详细过程E收集信息正确答案;D9.下列要优先实施现场救护的伤员是A賢挫仿B尿道损伤C下颌骨骨折D皮肤擦伤E窒息正确答案;E10.下列关于灾难现场检伤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类时不须做紧急处理B红色代表中重伤,应在4~6小时内得到有效治疗C黄色代表危重伤,应在1小时内转送D应每隔一段时间再次对伤病员进行伤情评估E黑色代表致命伤,需立即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正确答案;D第四章、急危重症患者家属的护理1.危重症患者家属心理需求主要包括A病情保障B获取信息C接近患者D获得支持及自身舒适E以上均包括正确答案:E2.危重症患者家属病情保障方面的需求,家属最关心的是A患者安全B患者饮食C患者舒适D患者心理E患者支持正确答案;A3.常用家属心理需求评估量表包括A危重患者家属需求量表B汉密顿抑都量表C汉密顿焦虑量表D症状自评量表E以上均包括正确答案:E4.急救患者家属心理护理措施包括A家属需求与情绪障碍评估B良好的沟通C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对患者的照护D服务管理制度人性化E以上均包括正确答案;E5.护士长努力营造急诊室良好的环境氛围,设立家属休息场所并提供必备设施,是满足患者家属的A功能需求B形式需求C外延需求D价格需求E生理需求正确答案:B6.患者,男性,40岁,建筑工人,作业时不慎从二楼坠下,因病情危重,被送入抢救室抢救。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huadongzhuhotmailcom
46
2020/7/28
46
共同的特色—采用的技术和手段
快速检测、诊断(POCT):血气、血糖、超 声、监护仪、循环测定仪。。。
快速干预:气管穿刺置管、MV、溶栓、 CRRT、低温。。。
生命支持技术:BLS、ALS、ACLS、ATLS、
ABC。。。
47
2020/7/28
47
共同的责任
组建MET(MEDICAL EMERGENCY TEAM) EGDT 住院医师轮转 研究生培养
34
2020/7/28
34
高标准,严要求 既能使金箍棒,也能使绣花针
胆大心细 头脑冷静 踏实认真
35
2020/7/28
35
急诊和危重病医学的关系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36
2020/7/28
36
急诊医学体系
急诊医学
院前 急救
医院 急诊
重症 监护
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37
2020/7/28
37
危重病医学体系
危重病医学
急诊 ICU
综合 ICU
专科 ICU
共同发展模式
38
2020/7/28
38
急诊和危重病医学同属一家
EICU是急诊医学的组成部分 EICU是危重病医学的组成部分 EICU是有急诊特色的危重病医学分支 EICU是有危重病特色的急诊医学分支
39
2020/7/28
39
如何保持和谐的关系?
48
2020/7/28
48
接力的重要一棒
急诊医生第一棒,在急诊科进行早期干预,紧急复苏, 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
危重病医生第二棒,ICU的脏器支持和功能恢复 专科医生第三棒,病情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的基本治疗 全科医生最后一棒,出院后疾病的长期随诊观察
ICU的发展简史与管理
50年代以后,若干重大事件促进了“术后 恢复室”向更高层次发展。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 流行。
第6页/共66页
脊髓灰质炎流行,累及延髓,病人出现呼 吸肌麻痹,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达87%。 需要呼吸支持。 当时麻醉医生对出现呼吸方面通气衰竭是 比较熟悉的。
第7页/共66页
第32页/共66页
第四章 医院感染管理 第二十四条重症医学科要加强医院感染管 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对特殊感染患 者的隔离。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 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 第二十九条重症医学科应当严格限制非医 务人员的探访;确需探访的,应穿隔离衣 ,并遵循有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规定。
第33页/共66页
与省内同级医院水平持平。 包括三方面:医护人员技术;管理;医疗 设备。
第38页/共66页
医护人员技术水平
医生:科主任水平; 护士:护士长水平。 更强调:团队整体水平。 提高方法:首先是加强内部自身的业务培 训和学习、管理;请进来现场示范指导; 走出去短期培训学习等。多种措施并举来 提高整体医护技术水平。
第14页/共66页
2003年春季非典大流行,ICU起到巨大的作 用。 2005年5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正式成 立。
第15页/共66页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ICU发挥主导作用 ,再次发挥巨大作用。 2008年7月重症医学正式获得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代码 (320.58)
第34页/共66页
二、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 三、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 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 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 ,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配备1台便携 式监护仪。
ICU的发展历史
ICU的模式
• 1.麻醉复苏室:一般情况下属麻醉科领导,作为 麻醉复苏室专门收治术后病房,病情稳定或拔出 气管插管后转入其他病房。功能较为单一。
• 2.专科ICU:专门收治某专业病员,对该专业危重 患者的抢救有丰富的专科经验。
• 3.综合ICU:为单独临床科室,有专门的医护人员。 负责危重患者的处理。病员来源于院内各科室, 这种模式有利于重危患者的抢救和监护以及充分 发挥设备的效益。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一级军队中逐步建 立起烧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 辟烧伤病房(Bru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 室。
•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并 发呼吸衰竭得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 法通气一级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 率由87%下降至40%,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发了ICU, 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
ICU的发展历史
•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乡村医院 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 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 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 被认定为ICU的雏形。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发展
•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 室。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 ICU混合型病房。
ICU的专科划分
• 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 • 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 • 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 • 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 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 • 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
ICU的床位设置
• 小房间,单独监护。优点: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和 患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刘大为:守住生命最后的防线
刘大为:守住生命最后的防线作者:郭晶段文利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7年第02期近些年,“ICU(加强医疗)”总是伴随百姓关注的新闻事件进入公众视野,一批批患者经过ICU抢救而脱离生命危险。
在百姓眼中,ICU逐渐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与象征——走进去生死未卜,走出来曙光再现。
北京协和医院ICU科主任刘大为就是这样一位守住生命最后的防线,把缕缕生命曙光播撒给患者的危重症医学专家。
从对ICU理解得懵懵懂懂到可以扬眉吐气地与发达国家同行对话,30年来,他的成长与中国危重症医学发展的轨迹交相呼应。
“与它带给我的快乐相比,苦和累真的算不了什么”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危重病医学家、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从法国学成回国,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加强医疗科(ICU)。
1984年,刘大为成为陈德昌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
“那时最怕人问,你们ICU到底是搞什么的,我懵懵懂懂有些感觉,却不能确切地回答上来。
”刘大为说,ICU刚建起时,医生非常少,大家尝试着将部分外科的危重病人接过来观察、监测。
刘大为和同事们经常吃住在病房,整宿地守着病人。
即使轮换休息,呼机也会随时响起——这种病人病情有变的信号,经常让累了一天的医生从熟睡中惊醒……这种情况下,刘大为和同事们艰难起步,并在摸索中大胆尝试突破。
上世纪90年代初,刘大为将注意力集中到危重病医学的难题——感染性休克上,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右心功能主导”原则来治疗感染性休克。
左右心相比,右心功能占主导,“擒贼先擒王”,改善右心功能,一定可以改善整个心脏的功能。
这个重要发现,让我国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治又深入了一步。
目前在国际上,感染性休克的平均死亡率一直在50%以上,而北京协和医院将这一数字降到了40%以下。
看着ICU科室逐步成长壮大,自己能融入其中并贡献力量,刘大为感到无限欣慰。
他说:“这里的苦和累,与它带给我的快乐相比,真的算不了什么。
”“做ICU就不能轻言放弃”如果说医院是个战场,ICU就是最前线。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文本对应练5“探界者”钟扬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本对应练(七)[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世上有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钟扬最喜欢的一首藏族民歌,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钟扬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________。
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致力于长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子库收集的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他曾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采集到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
他艰苦援藏16年,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足迹________某某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的高原工作使他________,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因此而停下工作。
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________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①),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
钟扬曾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他的梦就是收集种子,培育人才,投身公益,普及科学。
他的一生是( ②)。
如今,他收集的那些种子静静地沉睡着,等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而他的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鄂尔多斯市,标志性的双肩包、褪色的宽檐帽成了他留给人们的最清晰的记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成效遍布积劳成疾同心协力B.成果遍及积劳成疾竭尽全力C.成果遍及鞠躬尽瘁同心协力D.成效遍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B[成果:工作或事业的收获。
成效:功效,效果。
语句的意思是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应用“成果”。
遍布:分布到所有的地方;散布到每个地方。
遍及:普遍地到达。
由横线后的“某某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可知,用“遍及”更合适。
积劳成疾:长期劳累而患病。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语句强调的是生病住院,应用“积劳成疾”。
神经重症医学进展
●
●
2000年前后,日本也越来越认识到NICU的重要 性并相继建立独立的NICU
●
2000后德国将神经重症监护发展为相对成熟的 神经科学亚专业 2003年,神经重症医师在美国成立了神经重症 学会并创办了学会专刊《神经重症监护》杂志
Performing your original search, early neuro ICU, Rinsho Shinkeigaku.2003 Nov;43(11):793-5.
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及未来
1922年,美国巴尔的 摩John Hopkins 医 院的神经外科医生 Walter Dandy 专门 调配了3张监护病床 用于照顾重症神经 外科患者。
1951年,美国波士顿 的Peter Brigham医 院的神外医生 Harken及护士 Heideman 筹划组建 了首个雏形的神经 重症监护室。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906 ������ ������ ������ ������ ������ ������ ������ ������ ������ ������ ������ ������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 ������ ������ ������ ������ ������ ������ ������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ICU NICU
危重病医学临床基地ICU的起源与发展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 I C U) 作 为危 重病 医学(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Me d i e i n e , C C M) 的 临床 基 地 , 是 在 实践 中由不 同学 科 的学者 , 以不 同的 临床 问题 为切入 点 , 整合 不 同的思维 , 逐 步琢磨 打造 出来的 。 I C U 的重要 作 用之 一是把 某 些生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实验室技术引进t 临 床, 对危重病患者的重要 生命 器官功能变化进行床边动态监测, 目的在 于提供 即时 的病理 生理 学数 据 , 为加 强 医疗赢得 时 间。顾名 思义 ,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不是 单 纯 的监 测 和护 理 病 室。 C a r e 指 的是 M e d i e a l C a r e , 内涵有 “ 治疗和 护理 服 务” 之意, 并非局 限在 N u r s i n g C a r e ( 护理 ) 。 英国 医院也有 I n t e n s i v e T r e a t me n t U n i t ( I T U) 之称 , 意在 强调 “ 加 强治疗 ” 。 当然 , 护理 也重要 。所 以 , 将I C U理 解 为 “ 加强医疗” 更为确切。I C U是提供不分昼夜的加强医疗服务单位 , 这是普通病房很难做到的。 I C U的诞生为 C C M 医教研 体 系的建设提 供 了最为理 想 的条件 , C C M 医教研 因此得 以 呈现 鲜 明的特 色。 I C U在全球 的起 源呈多极性 ,主要 源头有麻醉科、外科和 内科 。1 8 5 4年至 1 8 5 6 年 ,英 国的 F l o r e n c e N i g h t i n g a l e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护理工作 , 她感到很有必要把危重伤 员安置在邻近的护士站 , 以便及时观 察和提 供 快速 服 务 。 这是 最初 萌发 的 I C U概 念 。 J o h n H o p k i n s医院 Wa l t e r E d w rd a D a n d y 教授( 1 8 8 6 —1 9 4 6 ) 是 美国神经外科奠基人之一。 他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创新和开拓是多方面的。 在巅峰时期, 他每年做神经外科手 术达 1 0 0 0多人 次 。 1 9 2 9年他创 建 了美 国第一 个神 经外 科 I C U。 1 9 5 2年 , 哥 本哈 根 流行 脊髓灰 质 炎 。感 染科主 任 H. C . A . L a s s e n面对 即将 死亡 的 患儿在 想 : “ 我还 能为他 做 些什 么?” 他请 麻 醉科 主任 B j S r n I b s e n共 商对 策 。B j 6 r n I b s e n建议 气管 切开 , 进行 间歇性正 压通 气 ( I P P V) , 结 果病 死率 从 8 0 % 降至 2 5 %。 1 9 5 5年 , C a r l — G u n n a r E n g s t r o m成 功研 制 出了机 械通 气的装 置 , “ 铁肺 ” 从 此 退 出历史舞台, 机械通气也被 列为 I C U生命支持 ( 1 i f e s u p p o r t ) 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至此, 欧洲 国家很 多教学医院相 继 成立 呼吸 科 I C U( R I C U) , 这 股 浪潮 由北 欧传 到 北关 。美 国胸 科 学会 ( A T S ) 曾与欧 洲危 重病 医学会 ( E S I C M) 联合 召开 了一 系列 学术会 议 , 达成对 急性呼 吸 窘迫 综合征 ( A R D S ) 问题 的共 识 , 卓 有 成效 。A T S 把《 呼吸 疾 病 杂志 改名为 美国呼吸及危重病 医学杂志 。以脊髓灰质 炎并发呼吸麻痹 问题为切入点 , 多科合作和学术创 新思维等因素综合, 可以爆发强大的驱动力。哥本哈根的经验堪称传统的典范, 应该汲取。 美 国麻 醉科 教授 P e t e r S a f a r ( 1 9 2 4 -2 0 0 3 ) 被誉 为“ 心肺 复 苏之 父” 。 在他 所 处 的时期 , 美 国每年 约有 3 0万 人 死于 心搏骤 停 , 其 中9 5 %的 患者在 到 达 医院前 已经 死亡 。因为患 者从发 病现 场 由四轮 运货 马 车送到 医院, 路途 之 中没 有进 行 复苏 治疗 。他深 感很 多患者 不应 该死 去 , 或者 不应 该过早 地 死去 , 应该在 第 一 时 间拯 救他 们的心脏和大脑。 因此 , 他把心肺复苏( C P R ) 推向院前急救, 推向手术后生命器官功能的支持。 在P r e s b y t e r i a n 大 学教 学 医院 , 他创 建 了美 国第一个 全 天候运 行 的 I C U。1 9 6 1 年, S a f a r 到P i t t s b u r g h大 学任 麻 醉科 主任 , 在 此期 间他编写 了全球第一部危重病 医学教材 , 首先在 巴尔的摩市立医院被列入教学课程 。S a f a r 这一代人 能够使 得麻醉学对 C C M保持着影响力, 是 因为他们思维活跃 而且创新, 擅长 紧急气管插管、 复苏和机械通气等技术 的应用。S a f a r 是一位 勇敢 的实践家, 有着强烈的开拓创新的激情。 与此进展相平行 , 心内科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危重患者增多, 常常 因为心律失常、 血流动力学改变、 体液异 常转 移 、 水与 电解 质 平衡 紊乱 、 呼 吸衰 竭 、 ’ 肾功 能衰 竭等 问题 , 需要 床 边持 续性监 测和 不分 昼夜 的 多器 官功 能 支持 。所以, 在教学医院需要建立内科 I C U ( M I C U ) 和外科 I C U ( S I C U ) 等模式。直到今天, 世界各 国教学医院 和 三级 医院基本 上保 持此 种格 局 。 中小型 医院以 内外科 综合 性 I C U为 宜。 2 0 世纪 8 0 年代初 , 中国大陆根据 美欧模式, 引进 C C M, 其学术理念非常明确 。经过 3 0多年我 国同道们 的奋 发 开拓 , I C U发 展迅 速 , 与社 会 的 医疗需 求基 本上 相适 应 。 在 全球 , I C U起 源呈 多极 性 。 因此 , 在 不同 国家 或地 区、 不同医院, 形成 了I C U的多元性。这种趋势在我国亦将继续存在 , 不必强求一致, 毋庸行政介入 。相 信经过更长时期的实践检验 , 适者存 、 适者胜出。 不论是 S I C U或 M I C U , 还是 内外科综合性 I C U等, 结构模式 可以不同, 但目 标是一致的, 都应该是 追求患者受益和造就人才的最大化。大家知道, C C M是一项跨 学科的 专 业 ,服 务对 象涉及 各种 不 同病 因的危 重 患者 。专业人 员理 应接 受 大 内科 或者 大外 科 的正规 化 临床 基 础培 训, 然后转入 I C U实习。 C C M学科的系统理论教 学必须彰显有特 色的理念。从长远来看 , 这样 的教 学体 系是 提 高学术水平和人员素质 , 增强 C C M的影响力和竞争 力的决定性 因素。 目前, I C U硬件建设成绩显著 , 而C C M体 系的建设 尚处于塑造状态, 形成反差, 这对 C C M可持续性发展 将造成障碍 。 要树立清晰的学术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医教科体 系, 一 门学科才能产生力量和行动。 要 勤于实践 和观察 , 善于发现 问题 , 把基础 医学研 究的新成果应用于临床 , 重视科学验证 , 这是 C C M的传统 , 必须传承。 学科 发展 必须 与时俱 进 , 大 家努 力把 C C M推 向新 的制 高点 。这是 我们 的梦 、 C C M 的梦 , 也是 中国的梦 。
重症医学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关键
行结构访谈和田野调查等,以构建质控指标池,为确定指标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
在确定质控指标阶段,通 常采用德尔菲(Delphi )法进行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
4 关于中国重症医学质控指标的几点思考4.1多方参与指标构建 质控指标不仅要符合专业需求,还要具有医疗质量管理的属性。
在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讨论以确定质控指标时,不仅要选择重症医学领域的专家,还应考虑纳入医院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以便在制定指标时给出医疗管理方面的专业意见。
4.2 严格遵循指标构建原则 重症医学专业监测及治疗技术较多,其中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均可视为质控指标。
选取的指标越多,覆盖面越广,指标的效度就越高。
但并不是指标越多越好,应根据使用目的选择价值更高的质控指标。
此外,还应结合各地重症医学科的质控指标数据上报完成率、准确率和应用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前期数据,适时修正现有的质控指标。
4.3 明确指标使用范围 质控指标有其明确的使用范围和目的。
例如为了解当前全国范围内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和安全服务的现状,评价对象包括公立或私立、三级或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那么其质控指标就只适用于按照《重症医学科建设与规范指南》建设并达到标准的重症医学科。
4.4 明确指标定义 在确定指标的同时需对指标的分子分母给出明确的具备实操性的定义和备注,而非只是临床的解释描述,如48h 重返ICU 率可能受医保结算等因素的影响,故需明确重返ICU 患者的定义。
这些都是专家在制定指标时需考虑到的方面。
另外在确定涉及重症治疗措施的过程指标时,因重症治疗过程常是由一系列医疗行为活动组成的,故应尽可能对这些行为活动进行切割来建立指标,以使质控指标的定义更加明确。
4.5 多途径获取质控数据 四川省重症医学质控中心自2015年起依托网站开展重症医学质控数据的网报工作,从目前得到的四川省各医疗机构质控数据来看,大多数医疗机构采取人工结合系统抓取的方式获取质控数据。
一些医院已实现了从医院信息系统或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自动抓取部分质控指标数据,从而显著提高了质控数据的获取效率和准确性。
中国脓毒症流行病学现状
·5·
导师论坛 (脓毒症诊疗进展专题)
中国脓毒症流行病学现状
江 伟,杜 斌
[摘要] 脓毒症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 者的首要死因。中国关于脓毒症的高质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有限。 外科 ICU及综合 ICU的严重脓毒症患病率分别为 8.7%和 37.3%,与 来自欧洲的数据相近。但基于 ICU病房的流行病学研究仅能得出患 病率数据,且低估脓毒症的发病率。除住院病死率外,长期预后研究 显示,脓毒 症 存 活 患 者 的 生 活 质 量 显 著 下 降。 文 中 将 分 别 对 基 于 ICU及人群的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阐述,并涉及相关预后研 究,以期为相关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脓毒症;流行病学;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 R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19)01000504 [DOI] 10.16571/j.cnki.10088199.2019.01.002
(ICU).EpidemiologicresearchofhighqualityonsepsisinChinawaslimited.Theprevalenceofseveresepsiswasreportedas8.7% in surgicalICUs,and37.3% ingeneralICUs,respectively,whichwascomparabletothedatainEuropeanICUs.However,ICUbased epidemiologicstudywouldrevealprevalenceinsteadofincidence,andtendtounderestimatetheactualincidence.Additionally,apart from inhospitalmortality,alongterm prognosisstudyofseveresepsissurvivorssuggestedsignificantlylowerqualityoflife.Inthispa per,epidemiologicalstudiesonsepsisinICU andpopulationarereviewedrespectively,andrelevantprognosticstudiesarealsoin volved,soastoprovideevidencefortheformulationofrelevanthealthpolicies. [Keywords] sepsis;epidemiology;incidence;prevalence;mortality
省护理学会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正式成立。
2008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重症医学的学 科代码:320.58。
ICU的组成元素
监测 重症病人 治疗 护理
一名ICU护士的一天
诊断:
肠穿孔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感染性休克
ARDS、ARF
治疗措施:
监护、机械通气、CRRT、 液体复苏、血糖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ICU护士的工作责任
★ 院内感染的防控 进出ICU应更换工作衣,换拖鞋入室。 ICU病室常规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1次,定时通风,每日 定时空气消毒。 每个危重病人应有专人管理,并实行责任制护理体制, 病人用品单独存放。 严重感染病人做好隔离
每日擦拭床单位及仪器外表(监护屏幕除外),规范物品 消毒。
作将导致护理错误增加,统计发现总共发生了护理错误
199次,另外还有213次被制止的护理错误,其中给药错 误分别占到了58%和56%,这是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错 误。其他错误包括操作错误(18%)、图表错误(12 %)、抄写错误(7%)等。
ICU护士的培训
1.基础护理技术 尤其是危重病人的床上擦浴、更换床单、胸
ICU护士主要压力源顺位排序
病人护理
人际关系 晋升与奖励 知识与技能 工作环境 病房管理 生活事件
ICU护士压力的应对方式
★ 积极应对方式与压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消
极应对方式与压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面对痊愈的患者,我们的付出值得吗?
ICU经典语录
毛泽东同志说:
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ICU在中国
1970年北京、天津出现“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症的单元。 1982年,陈德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张具有 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
危重症医学简介
危重症医学简介(转引)2021-01-08写在课前的话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护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和信息化监护设备的普遍应用,对监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专业化标准培育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ICU 高级护理专业人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急危重症医学护理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危重症医学专业护士的资质,ICU专科护士的执业要求,旨在为临床上起必然的指导作用。
一、危重症医学概念ICU 的英文全称是Intensive Care Unit ,中文名称是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病房、增强医治病房等,香港及广东地域多称为深切医治部。
危重病医学英文全称是Critical Care Medicine ,CCM 。
二、危重症医学的特点ICU 的特点是患者病情危重,医疗设备高端、珍贵,医护人员专业性强,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强。
ICU 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它整合了麻醉、内科(尤其是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外科、护理等多个专业的高端技术。
危重症医学国内外发展历程是如何的?三、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程在ICU 的发展历程中充分表现了多学科综合的特点。
重症医学的护理始祖南丁格尔。
1854 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的战地医院由于管理不善,条件恶劣又没有护士护理受伤士兵,使伤病员的死亡率高达40 %。
南丁格尔向那时政府申请率领了38名护士来到了前线,起初医生们超级拒绝他们,乃至不让南丁格尔进病房,可是南丁格尔并无计较这些,采取了危重症集中护理等办法,控制士兵感染改善士军营养,改善病房通风环境等办法在半年的时间里,战地医院的伤员死亡率降到了2.2 %。
这一成绩震惊英国朝野,取得了一片好评。
1863 年,南丁格尔在Notes of Hospitals 中撰写到:在一个常见的,即即是小的医院中,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摆脱。
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以为是ICU的起源。
《危重症评审方案》
《危重症评审方案》危重症孕产妇评审是评价和改善产科服务质量的一种手段,可以作为孕产妇死亡评审的补充,对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提高产科服务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将孕产妇死亡控制工作前移,。
根据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以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整体提高我院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水平。
一、评审目的1、提高医务人员对孕产妇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干预和救治能力。
2、分析我院产科危急症救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改善产科服务质量。
3、建立和培养院级评审专家队伍,使产科危重症评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提高危重症幸存者的生存质量。
二、评审对象及评审时间每季度一次,对本院符合危重症孕产妇标准的孕妇进行评审。
三、成立危重症孕产妇评审专家组评审专家组成员应具有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且长期从事临床、妇幼保健工作。
由分管业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产科、icu、感染、血液科、麻醉、护理、内外科等专家组成。
四、评审方法根据产科危重症诊断标准,筛选出产科危重症病例,对本院产科、妇科住院病人发生的产科危重症的医疗服务提供情况,依据评审流程进行调查。
每季度进行一次评审,每次进行不同类型的2份典型病例的评审。
五、结果应用及时总结每次评审结果,根据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整改措施,抄告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对原有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
第二篇:孕产妇危重症病例评审实施方案危重症孕产妇评审实施方案危重症孕产妇评审是评价和改善产科服务质量的一种手段,可以作为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的补充,对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提高产科服务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将孕产妇死亡控制工作前移。
根据省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以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整体提高我院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水平。
一、评审目的1、提高医务人员对孕产妇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干预和救治能力。
2、分析我院产科危急症诊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改善产科服务质量。
3、建立和培养院级评审专家队伍,使产科危重症评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ICU是什么
• ICU是什么,这可能是很多初来医院的患者 和家属的疑问。这个科室很神秘,连名字 都是外文的。大门总是关得紧紧的,里面 的医生护士戴着口罩帽子,一幅忙忙碌碌 的样子,他们在忙什么呢?
• ICU的英文全称是Intensive Care Unit,翻译成中 文是重症监护病房,它是专门对危重症患者进 行监护和治疗的地方。ICU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它的起源跟战争关系密切。在两次世界大战、 以及朝鲜战争和越战时,医生们发现如果把危 重伤员集中在一起救治,效果比较好,可以提 高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 除了给患者看病,ICU医生还要做各种检查和 治疗,如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气管切开、 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床旁血液透析、纤支镜 检查、超声检查,甚至在床旁为患者做体外循 环。你是不是觉得ICU医生简直无所不能呢! 所以如果碰上ICU医生很忙无暇顾及回答你的 问题,大家就多一份互相理他们要做的工作可 多了,主要有患者的循环功能监护和治疗,患 者的呼吸功能监护与支持,抗感染治疗,营养 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镇静镇痛等。 ICU里有各种各样先进的医疗仪器,可以监护 患者的呼吸、循环等各种生命体征,比较大型 的ICU里面甚至还配备了很多检查设备如纤支 镜,胃镜,超声仪,血气分析仪,甚至移动CT, 治疗设备如呼吸机,床旁血液透析机,甚至体 外膜肺氧合机。
•
• ICU有很多类型,不但有综合ICU,还有各专科ICU, 例如外科ICU,呼吸ICU,神经科ICU,急诊ICU、新 生儿ICU等等,大型的ICU里面都配备了大量的医生 和护士,往往每2张床就有一位医生,每张床甚至 配备了2-3名护士,还有各种各样先进的医疗设备。 他们和专科医生一起密切合作,日夜不停的抢救病 人。危重患者病情严重而且变化快,ICU的医生护士 工作都是非常繁忙的,所以留给家属探望的时间就 比较少了。为了保持干净的环境,避免妨碍治疗工 作,一般ICU都是不让患者家属陪护的哦。 •
症医学科ICU简介培训课件
• ICU四通道: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污 物;消防
症医学科ICU简介
13
手卫生及隔离警示
症医学科ICU简介
14
垃圾分类
医疗垃圾箱
生活垃圾箱
症医学科ICU简介
15
ICU设备设施
• 固定设备:
▪带中心站的床旁监护系统
可以监测心电、呼吸、血压、体温、脉搏、血氧饱和 度、血流动力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
Company
slogan
in
here
症医学科ICU简介
L/O/G/O
26
症医学科ICU简介
L/O/G/O
Qusetions
1
ICU是什么 ?
2
ICU做什么?
3
ICU有什么?
4
在ICU学习什么?
症医学科ICU简介
2
ICU概念
• 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 的 缩写。现称为重症医学科。
• ICU是对各种危急重症患者实施集 中的连续的强化的监测、救治、护 理的场所。
19
急救车
症医学科ICU简介
20
ICU设备设施
特殊设备:
➢中心压缩空气机。 ➢主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 ➢人工肝。 ➢小型可移动式床边CT或X线机。
➢B型超声和超声多普勒。
➢经颅超声多谱勒或脑电监护仪。
&
症医学科ICU简介
21
ICU护理常规
1.持续监测、加强监护、做好24h动态记录。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末梢血运、肢温等病情
求。
8. 制定专科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9. 做好预见性护理,防范意外。
“医”无反顾的陈德昌
“医”无反顾的陈德昌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20年第4期本刊记者华南军人的天职、医生的使命、专业的对口,都促使他毫不犹豫报名“参战”。
“上一线,打硬仗,这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医务人员都退缩了,那还有谁冲在前面呢?没有国,哪有家?”1月25日至今,陈德昌一直驻守武汉最大的转染病专科医院——金银潭医院的重症区北三楼病房,这里住的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病人,往往生死一线间。
身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从事重症医学科近30年。
这次,他是上海援鄂医疗组副组长,并率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除夕启程,驰援武汉。
“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我会一直坚守到抗击疫情胜利的时刻。
”逆行中驰援武汉2020年1月24日,己亥除夕,但在那一天,“团圆”二字不属于陈德昌。
晚上6点左右,陈德昌接到院里驰援武汉的通知,准备从家里出发。
“在我以前,国家卫健委派的专家已经去到武汉了,当时还没有接到驰援的任务,但我看到了一张照片,听说也很需要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过去支援。
因此医院发出号召时,我就报了名。
”陈德昌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既是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国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委,有着30多年重症救治的丰富经验。
军人的天职、医生的使命、专业的对口,都促使他毫不犹豫报名“参战”。
除夕下午3点,结束行前培训的陈德昌,准备回家和家人吃一顿简单的年夜饭。
还没等备好,出发的号角就吹响了。
陈德昌随便扒了一口饭,背起行囊上路了。
“我们做重症医学科的,就是要冲在前面。
无论是当年的S R A S,还是汶川大地震的医疗救治,重症医学一直挺在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线。
上一线,打硬仗,这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医务人员都退缩了,那还有谁冲在前面呢?没有国,哪有家?”陈德昌的妻子也是军人出身,理解爱人的选择,在他临行前反复叮嘱“千万要防护好”。
陈德昌宽慰道:“放心,传染病都是有办法防护的,我们都会平安无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ICU他就是陈德昌原创名人传记月刊名人传记月刊导语从最初的一张床到学科成立,从ICU的种子撒遍中华大地到重症医学比肩欧美、领跑全球,几十年艰难跋涉,“重症医学”这颗星,陈德昌摘到了。
“我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工作,从一到一百的进步有一批学生在推动。
”使命完成,2023年12月10日,陈德昌因病去世。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悼词中称:“陈德昌教授的逝世,是我国重症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
”陈德昌少年时,盼望拥有一颗星星陈德昌出生于1932年,浙江舟山人,从小跟随家人生活在上海。
彼时正值日本侵略者不断入侵,中华大地生灵涂炭。
但在小家庭里,陈德昌享受着父母的呵护,安全而快乐。
四五岁时,师范毕业的母亲便开始教他背唐诗。
虽然一字不识,对内容并不理解,但当陈德昌在长辈面前有韵律、有节奏地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那随之而来的赞美声让他对古诗词自然而然地热爱起来。
家和外部社会截然不同,这是陈德昌对世界最初的认知。
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陈嘉居住的宅院被炮弹击中,全家人逃到法租界。
兵荒马乱之时,母亲仍不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
七岁时,陈德昌进入附近的一所中法学校就读。
一天,母亲发现他脖颈双侧有成串的、肿大的淋巴结。
在那个谈结核色变的年代,母亲不敢怠慢,立刻为他找了一位海归名医。
经过定期治疗,没动手术,没淌一点儿血,肿大的淋巴结全部消失。
同时,陈德昌每天照常上学,完全没有耽误课业。
这个奇妙的体验,在陈德昌年幼的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中法学校是天主教会创办的,以法语教学为主,学校里除了几位中国老师,多数是法国修士。
为了补上中国文化这一课,母亲亲自教陈德昌学习古文,并立下一个不成文的家规:每一篇文章都必须通篇背诵,如果背不下来,就不能上床睡觉。
“你是中国人,哪能不学中文!”这是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
母亲的严厉让陈德昌深感苦恼。
学到《吊古战场文》时,他朗读了好多遍,还是背不下来。
但母亲毫不妥协,直到他熬夜背完全文。
苦读之下,陈德昌不仅法语学得轻松,中文成绩也名列前茅。
“中文第一名”,这个荣耀是母亲带给他的。
国家意识,是母亲为他建立的。
几十年后,陈德昌回忆往事时,对母亲的教育充满感恩:“妈妈认为语文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古文和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学的根本,如果我把中国文化的根本丢了,岂非得不偿失,事与愿违耶?”在母亲引导下,陈德昌爱上了阅读。
父亲的书柜就是他的小小乐园,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紧紧地抓着他的心。
父亲有买书的癖好,家里中英法等各国名著应有尽有,几个寒暑假读下来,陈德昌发现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崭新大陆。
因为涉猎广,渴望表达,高中时,陈德昌写了几篇“奇文”。
在管教严厉的教会学校,一位法国老师颇为他担忧。
陈德昌高中毕业时,这位老师也即将返回法国里昂。
临行前,老师特意留给他一封短信,并以自己的洞察力提出忠告:“不要过多地偏执于语言学和文学,要更多一些向科学发展。
”法国老师的建议,陈德昌听进去了,他想起了童年时治疗结核的奇妙体验,决定学医。
因成绩优异,经中法学校推荐,1947年,陈德昌直接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就读。
在大学,他做的第一次生理学动物实验是观察乌龟的心脏搏动。
新鲜的心脏,在离开身体的情况下仍然能自主跳动,这让他颇感新奇。
求知欲被激发,他开始思考:“每个人都有一颗心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顿地搏动着。
那颗不知疲劳的心脏,总有一天停搏,人就死了。
有人短命,有人长寿,为什么?”从昨日之我走向今日之我1953年,陈德昌大学毕业,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住院医师。
然而,不断的实践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他完全不具备外科医师应有的操作技能。
“长此以往,不可能有所作为。
”陈德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
凭借外语优势,他多次被调去做涉外工作,专业因此更加荒废。
就在他感到越来越迷茫时,一次机遇意外到来。
此后,在几位教授的指导下,陈德昌换上消毒衣,亲自帮助病人侧身,更换湿透了的敷料;抱着一本《烧伤治疗学》,他静心阅读,仔细研究;在病房的贮藏室内,他铺开一张折叠床,全天守候。
从这时起,他开始了真正的医学生涯。
严重烧伤后的机体反应,引起陈德昌的强烈兴趣。
当他第一次用手提式取皮机取下病人的自体皮时,那种为患者争取到生存希望的兴奋感无以名状。
一年时间里,陈德昌和医疗小组的教授们朝夕相处,获益匪浅。
在大家的全力救治下,邱财康幸运地重生了。
邱财康出院那天,陈德昌陪他回到钢厂。
汽车刚驶入大门,人群便如潮水般涌来。
在早春的阳光下,那生命的凯歌,悲壮而感人。
广慈医院创造了一项世界医学奇迹,医疗小组受到卫生部的表彰。
不久,烧伤科从外科独立出来。
1964年,陈德昌以烧伤科主治医师的身份,被调入北京协和医院,师从曾宪九教授。
曾宪九是现代医学基本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他建立的外科代谢实验室在国内只此一家。
那时,欧美国家纷纷创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曾宪九敏锐地意识到,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已经诞生。
曾宪九梦想能开设一间三张床位的“休克病房”。
陈德昌有治疗重度烧伤病人的经验,曾宪九欣然接纳了他。
不久,陈德昌赴阿尔及利亚工作一年。
没想到,当陈德昌期满回国时,“文革”已拉开帷幕,曾宪九教授靠边站了,实验室的工作被迫中断。
陈德昌自己也没有躲过被审查的命运。
在压抑、惶恐和忧虑中,陈德昌挣扎着。
正当他苦恼于自己是“老九”,是“无用的人”时,他被派往了西藏阿里。
1971年,作为第二批中央赴阿里医疗队队长,陈德昌奔赴雪域高原。
沿着古丝绸之路,大卡车载着医疗队一路西行,卡车颠簸着,人在车厢内跳动着。
陈德昌思念着家人,思考着未来,穿过起伏的山峦、无边的戈壁滩,那些理不清的杂念,被抛洒在这条“搓板路”上。
那时,西藏通信不便,到达阿里几个月后,陈德昌才收到妻子的来信。
原来,他离家两月杳无音信,妻子急了,写了封航空信,按他留下的地址投寄“西藏阿里狮泉河”。
可是寄信时,邮局的职员说,地图上没有“阿里”,更没有“狮泉河”。
妻子不甘心,多次去书店查找地图,终于在其中一张上发现了“阿里”的标志,并说服了邮局。
阿里物资匮乏,生活艰苦。
陈德昌和医疗队一次次深入牧区,尽力为牧民提供医疗服务。
牧民居住分散,帐篷与帐篷之间往往骑马要走上一天,几个小时下来,陈德昌便全身酸痛难忍。
遇上大风时,飞沙走石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然而,纯朴的藏民令陈德昌感动。
一次出诊完,一位老人骑着马把他送上山头。
告别时,他握住陈德昌的手碰了碰自己的额头,没有任何语言。
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陈德昌心头:“我是被需要的人。
”在牧民的接纳中,陈德昌内心的创伤悄然愈合了。
他组织讲课,开展手术,安排巡诊。
他像高原的天空一样,整个人澄澈下来。
在高原巡诊,危险无处不在。
一次,陈德昌长途出诊夜宿羊圈,因极度困乏沉沉睡去,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差点被大雪掩埋。
还有一次,陈德昌在深夜里与向导失散并且迷失了方向。
恐惧中,他靠着一匹识途老马回到了驻地。
尽管经常胆战心惊,但不可否认,西藏高原也带给了陈德昌宽慰和力量。
他不断告诉自己:“站在高处,应该看得更远。
”1972年夏天,陈德昌结束任务返回北京。
卡车行进在盘山公路上时,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今天的我不再是初到阿里的我,我的心里有着两个我,从昨日之我向今日之我转型。
”“闹剧终将成为过去,歧视、仇恨和暴力不应该是人类社会永久的常态。
”这是阿里一年带给陈德昌的感悟。
陈德昌巴黎之行,改变命运回到北京后,陈德昌不再纠结,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公。
令人欣慰的是,曾宪九教授此时结束了下放。
在门诊,他们可以每天见面。
似有意,也似无意,曾宪九经常向陈德昌抛出问题,诸如:“胃溃疡可以内科治疗,为什么还要外科大夫做手术?”“休克是外来语的译音,什么意思?说是毒血症,毒是什么?”自知“知识肤浅,思维不严谨”,陈德昌只得拿起书本恶补,对老师所说“外科发展,要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外科大夫不是理发匠”逐渐有了认识。
那时,政治运动还没有结束。
陈德昌非常庆幸,在外科门诊那条长廊上,他是曾宪九唯一的学生。
一天,曾宪九突然问他:“现在,外科发展的里程碑是什么?”陈德昌一时怔住了。
在身边狂热的喧嚣里,在未知的命运中,还在靠边站的老师却在冷静地思考外科的发展。
那一刻,他肃然起敬。
1978年,科学终于迎来了春天。
曾宪九兴奋地说:“我们要马上抓住这‘天赐良机’,发展危重病医学。
”在危重病医学方面,欧美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曾宪九迫不及待,而陈德昌无疑是赴国外留学的最佳人选。
“留学是礼物,也是责任。
”1979年,四十七岁的陈德昌飞往法国,在巴黎第五大学科钦医院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涯。
然而,第一次进入法国医院的ICU时,各种床边监测仪,陈德昌从未见过;仪器上闪烁的数字、曲线,他也看不懂;由于缺乏内科基本知识,他不知道什么是“前负荷”,什么是“后负荷”;有些医师用首字母缩略词讲话的时候,他完全听不懂,去病房巡诊时一头雾水。
自然,陈德昌的医师资格也不被承认,他不能参与病房的工作,只能“列席旁观”。
他渴望有老师来指导他,他天真地以为上级大夫会一一为他分析讲解。
可是,除了大家的彬彬有礼,他一无所获。
所知甚少本已胆怯,却偏偏还要面对主治医师的突击发问。
一天早晨,陈德昌被一位比他年轻的主治大夫叫进办公室。
对方要他勾描出低钠血症的不同临床分型和定义,并由此推断临床治疗的原则。
陈德昌忐忑地交上答卷,对方只微微一笑,说:“不要有自卑感,要好好读书,学习不是抄袭处方。
”显然,那份答卷并不能令人满意。
对方又问:“你住在哪儿?搭什么车来医院?”得知陈德昌需要倒两次地铁再换乘公交车时,这位年轻的法国医师颇不在意地说:“很好,你乘地铁,就可以读书!”尽管这位法国医师态度平和,但陈德昌还是深感惭愧。
后来,回忆起这次经历,他这样形容:“我像一只胆怯心惊的老鼠,实实在在地落在精明的猫的两只爪子之间。
”“在高效运转的专业群体中,我竟如此低能和笨拙,认输吗?不,这不是我的性格!”此后,陈德昌每天下午直奔图书馆,短短时间内便记录了五大本阅读笔记。
在巴黎大学城的宿舍里,他过着修士般的生活。
但只要想到遥远的祖国,他的精神就无比振奋。
他牢记着临行前曾宪九教授的叮嘱:“要重视学习危重病医学的系统理论,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做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临床医师,而不是技工。
”心甘情愿坐了一年冷板凳后,经名誉导师推荐,法国卫生部、教育部、劳动部等行政部门批准,陈德昌获得“巴黎公立医院医师”资格证书,获准参加临床工作。
1981年,陈德昌学成归国。
在曾宪九的推动下,陈德昌开始集中精力开发ICU新天地。
尽管空间狭小,只有一张病床,但他坚持配备六名护士,那时的医院没有ICU的人事编制,不得已,他只好到各科室招募了六名志愿者。
后来,麻醉科医师马遂也志愿加入,成为陈德昌的搭档。
人员到位,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呼吸机等设备到位,中国第一个ICU诞生了!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