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奔马》赏析

合集下载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徐悲鸿《奔马》设色纸本立轴108×55cm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是徐悲鸿晚期作品中的一幅精品佳作。

画中悲鸿先生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大笔挥洒画出马头。

仅马的额鼻部用一道白粉提亮,类似西洋画中“高光”手法,整体以素描明暗虚实关系达到了己未和谐的笔墨效果。

骏马整个身躯全靠墨色的干湿浓淡来凸显出骨骼结构,马肚用粗笔勾勒,显示出它的肌肉紧绷。

马腿的曲线极富弹性,以虚实相间的小笔钩勒马蹄,更觉有四蹄生风之感。

鬃毛及马尾潇洒飘逸,随风而舞,有横扫千军之势。

马头神采飞扬,冲击力极强,似乎要破纸而出。

画中线条起伏跌宕,方圆兼用,粗细并重,姿态多变,妙趣横生。

悲鸿先生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无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悲鸿马一改千百年来传统画马的白描勾染式的描绘,把西洋画的明暗技法融入中国画大写意风范,使画马的描绘达到神形兼备、酣畅淋漓的至高境界!细品此幅《奔马》,作品构图简洁,骏马几乎占据着整幅画面,视觉冲击感极为强烈。

而在画的右下角,先生洋洋洒洒写下五行长款,在悲鸿先生的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风驰电驶,躡影追飞,凌历中原,顾盼生姿。

卅七年晚秋,悲鸿。

节嵇康诗,俊升学长惠教。

”题款诗句中,悲鸿先生以三国嵇康《赠秀才入军》概括了画面主题是飞驰的骏马。

另外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

这一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徐悲鸿个人,都是处于巨大的转变中。

当时他以这种焦急万分而又坚忍不拔的心态画奔腾的骏马,其笔下已有一种恢弘的历史感,一种奔腾不息的精神,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强悍作风,恰如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我们也可以看出悲鸿先生借此图对于受赠者深厚的情谊与殷切嘱托与期望。

题款的诗句意气风发,与骏马的器宇轩昂相得益彰,可谓是点睛之笔。

上款人“俊升”即吴俊升,著名教育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前中央大学教授、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等职,最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二任校长,1969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中国画开现代中国画风⽓之先,尽管在形态上与⼈们习见的传统绘画有很⼤的差异,但却并不影响⼈们的接受,因为其表现⼿法是中国画的,仍符合⼈们的审美习惯。

马是徐悲鸿绘画的标志性题材,具有鲜明的个⼈风格,可以说⽆⼈不知。

徐悲鸿对马⾮常熟悉,其作品中的马千姿百态,古⼈未曾画过的⾓度和动态,在徐悲鸿笔下都有精彩的表现。

徐悲鸿有⾼超的造型能⼒,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表现在他的画中,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徐悲鸿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魄的⼒量。

此图之奔马以⽔墨为之,奋蹄振鬣,⼀往直前,直欲破壁⽽出,境界颇近杜诗“所向⽆空阔,真堪托死⽣”之句。

值得⼀提的是,徐悲鸿书法受康有为影响,把碑写得⽣动活脱,或稚拙雄肆,或平淡冲和,实有出蓝之势,卓然成家,惜为画名所掩,⽽于画中题款或可略见⼀斑。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徐悲鸿,是推动中国画继承、发展和传播的美术教育家,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并且他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附图:J114 徐悲鸿诞生九十周年,发行于1984年7月19日)《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1978年5月5日,为了展示中国绘画艺术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奔马》特种邮票,全套10枚。

(10-1)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51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这幅画是在北京悲鸿故居里画的。

画面上题诗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

(10-2)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5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面上题字为:“敷孟吾兄教之,卅四年岁阑悲鸿。

”点明了作画的时间和目的。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它英俊矫健,昂首环顾大地,颈鬃和长尾飞动,兴奋之情溢于画面。

(10-3)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8年6月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正面角度,生动地描绘了骏马飞奔而来的勃勃英姿。

画面上题字曰:“卅七年六月悲鸿想象汉时盛世天马涞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

”表达了徐悲鸿当时迎接全中国解放的兴奋心情。

(10-4)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2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骏马形象。

画面题诗曰: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

表达了徐悲鸿积极抗日的强烈愿望。

(10-5)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1年画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幅立轴《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2010秋拍:徐悲鸿《奔马》
“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

”这是徐悲鸿奔马图上常见的题款。

两诗句一问一答,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作者对国势、社会、人生的关心。

读者读之,顿觉一种悲愤、慷慨和激昂的情感喷薄而出、跃然纸上。

以致郭沫若亦盛赞说:“悲鸿善画马,每题:‘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

余曾代马作答,其词曰:‘非为生刍尽日驰,电光石火行千里。

壮志雄心寄健足,国家建设当如此。

’悲鸿有知,当为首肯。

”此幅《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的邓蜀生先生的。

画面用笔纵放淋漓,但造型结构却十分严谨。

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

同齐白石的虾一样,徐悲鸿笔下的马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宝库里极其辉煌的一笔。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熟悉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无数雄姿英发的骏马形象。

其骏马作品,历来是拍场上的焦点,尤其是奔马,一向是超过立马、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作品。

LOT 77徐悲鸿奔马图设色纸本立轴辛巳(1941)年作76×66 cmRMB 1,800,000-2,500,000徐悲鸿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第一代去西方留学的杰出画家,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自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负笈西洋,但是能像徐悲鸿这样为发展中国绘画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却无第二人。

在绘画创作上,徐悲鸿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且尤善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

徐悲鸿对于画马情有独钟且用力至勤至深,他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马种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

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悲鸿先生笔下的奔马,踏着时代的风雷,为中国画坛注入了前所未见的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此幅《奔马》作于1941年(辛巳),画中马匹四肢腾空,马鬃在风中飞扬,马尾在风中飘散,将奔马斗志昂扬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骏马的外形,再以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准,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无不意到笔随,显现于墨色之中。

悲鸿先生以笔墨尽抒胸臆,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不可遏制的热情。

没有马鞍,没有缰绳,任其在广袤的原野上狂奔,骏马虽然瘦削却风神俊秀。

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九三九年,徐悲鸿先⽣应邀⾄印度国际⼤学讲学并举⾏画展。

当时他还应印度⼤诗⼈太⼽尔邀请,游历了西马拉雅⼭之⼤吉岭。

在那⾥看到了许多罕见的⾼头、长腿、宽胸、⽪⽑闪光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更逐渐了解了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终于成了马的知⼰。

访问期间,他对着骏马⼤量写⽣,进⼀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和姿态。

此后,他便更⽣动地画出了马的⽓质和活⼒,从⽽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的境界、为世⼈称道珍爱。

鸿先⽣总结说:“美术之⼤道,在追索⾃然”。

“吾所法者,造物⽽已。

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野⽜马,篱外鸡⽝、南京之驴,江北⽼妈⼦,亦皆吾所习师也”。

悲鸿先⽣曾说过:“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

要画,就得给我⼆⼗⼑宣纸,把这⼆⼗⼑宣纸画完了,才可说会画荷花了”。

“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架、肌⾁、组织。

⼜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

他熟悉了马的⽓质、马的结构、马的⽇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法,塑造了那⼀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

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由的象征。

⼀九四⼆年从印度回国后,悲鸿先⽣在艺术界集有基础成就的画家,在四川磐溪建⽴中国美术家学院研究绘画。

他那时画的马,则更加注意了结构,⽽⼜采⽤泼墨或⼯兼写意的表现⼿法,着重刻画马的神态和⽓质。

据说徐悲鸿⾃⼰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还是在⼀九四0年访问印度之后。

⼀九四0他在⼀幅群马图上题款⽇:“昔有狂⼈为诗云,⼀得从千虑,狂愚辄⾃夸,以为真不恶,古⼈莫之加。

悲鸿时客西马拉雅⼭之⼤吉岭”。

他的原配蒋碧薇,是⾢⼈蒋⾹⾕之⼥,也是有名艺⼈,⼜是当时所谓的交际名花。

⼀九三六年因双⽅意见不合⽽离婚。

⼀九四五年冬,徐悲鸿与廖静⽂⼥⼠在重庆结婚,证婚⼈为沈钧儒、郭沫若,到场观礼者⼀百多⼈。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奔马图主观评价

奔马图主观评价

奔马图评价
徐悲鸿一生画马无数,但是不管马的形态是什么样的,都是生机勃勃,奋进向上的,是生命力和精神力的展现。

首先,从《奔马图》的视觉造型元素上看,马自由,无缰绳、马鞍。

徐悲鸿早年留学时,曾接触西方的解剖学和透视学,所以在后期画马的形象时,更加注重表现马的结构处理和肌体刻画。

和中国画技法结合后,利用水墨的浓淡巧妙地处理马的轮廓性和体积的关系,使马脱离传统画作呆板无神的形态。

其次,从笔墨表现形式上看,徐悲鸿以国画中的笔墨黑、白、灰三色刻画物体,设色空灵,虚实相生。

《奔马图》采取中国古代绘画的媒介,同时兼具西方绘画的影子,让画面中的马兼具空间感,以大块颜色来概括“形”。

对于马,在艺术中自古便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形式,秦兵马俑以雕塑形式展现马之雄姿、秩序、整齐;西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马踏匈奴》,傲立群雄、藐视一切;北魏《狩猎图》人马合一;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马雍容、安详;清代的马安静、温和,而徐悲鸿笔下的马奔腾、有力、自由,其与其想表达的爱国精神相契合。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诚如齐白石的“虾”,是作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此幅《奔马》为甲申(1944)年创作,是时,徐悲鸿居重庆磐溪,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这一年,徐悲鸿因身体欠佳而创作量锐减,因此,此幅墨气淋漓、驰骋千里的《奔马》精品显得尤为珍贵。

徐悲鸿总以极大的勇气背离于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传统,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浓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

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催人奋进。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篇一:[徐悲鸿的奔马图]爱国作文:奔马图这是一匹正在飞奔的马。

马头高高昂起,尾巴正在甩动,像要跃出画面。

这匹奔马形神兼备,动作协调,它那自由奔放的样子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这匹马的线条好,有轻盈的动态美,而且马尾和鬃毛疏密结合,浓中有淡,马的嘴、鼻、眼、耳皆生动传神,真不愧为大师级的水准。

这是一匹骏马,可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马的两只耳朵一直竖着,好像随时都有危险。

马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微微张开,头顶的鬃毛迎风飘动,就像女孩的长发。

那尾巴乱乱的,显然已被风吹得不成样子。

四蹄腾空,仿佛要飞起来。

那速度之快,就像闪电,就像一匹无“马”能敌的天马。

马脖子被粗粗的水墨线条勾勒,显得百般精神。

整匹马为粗墨与细墨所勾勒,显得栩栩如生,好似活的一样。

这匹马昂首扬尾,膘肥体壮,难怪能有闪电般的速度,惊人的耐力。

马,是徐悲鸿先生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个个趾高气昂,神采奕奕,令人叹服叫绝。

徐悲鸿一生画了许许多多的马,而我最喜欢的马,正是这幅《奔马图》。

徐悲鸿在画这匹马时,中国正陷入痛苦与灾难之中。

徐悲鸿身在异国,却十分想家。

看着自己的祖国正遭受这样的痛苦,人们在生不如死中度日,他能不心急吗热血在他的心中沸腾,他立刻拿来纸和笔,连夜画下了这幅激人奋进的《奔马图》。

现在再看这匹奔马,它依然那么精神,那么让人心胸开阔。

而我知道,它不仅是一匹马,它代表着徐悲鸿的爱国之心,代表着在困境中生活的人们那不屈奋进的精神,更代表着中国正像这匹奔马一样,正在腾飞,发展,前进!篇二:[徐悲鸿的奔马图]小学作文:马的邮票我家有两本集邮册,是姑姑小时侯收集的,我经常翻阅。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徐悲鸿画的奔马图。

这枚邮票是长方形的,长4公分,宽3公分,面值8分。

于1978年发行。

由于时间久远,我查不到是谁设计的。

邮票上的奔马图是徐悲鸿于1941年画的,是一幅水墨画。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咱今天就来说说徐悲鸿的奔马图。

我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奔马图的时候,就感觉那些马像是要从画里跑出来似的。

你看那马的身子,就像拉满了的弓一样,充满了力量。

腿呢,就像四根有力的柱子,感觉能一下子把地给蹬出个大坑来。

尾巴就像随风飘动的旗帜,好像在给马指引着奔跑的方向。

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好像都有自己的脾气呢。

有的马看起来很温顺,就像那种乖乖听话的小宠物马,眼睛里透着一种温和的光。

可是有的马呢,那眼神就像要跟谁决斗似的,特别凶,好像在说:“谁要是挡我的路,我就把他撞飞!”这马画得可真是绝了。

我就想啊,徐悲鸿他怎么就能把马画得这么像呢?也许他天天就盯着马看,马跑的时候他看,马吃草的时候他看,马睡觉的时候他也看。

就像我写作文观察小动物一样,我观察个小蚂蚁都得看半天呢,那徐悲鸿看马肯定是看了超级久的。

我记得我以前去乡下爷爷家,看到过一匹马。

那匹马可高大了,我站在它旁边就像个小不点。

我当时就想,这马要是跑起来肯定特别快。

可是我看到的那匹马跟徐悲鸿画的马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精气神。

徐悲鸿画的马那简直就是马中的超级英雄。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画匹马嘛,有啥了不起的?我就不这么觉得。

你看那马的鬃毛,画得一根一根的,就像真的马鬃毛在风中飞舞一样。

这得多细心才能画出来啊。

而且每匹马的姿势都不一样,有的马是在狂奔,四蹄腾空,感觉都快飞起来了;有的马是在小跑,看起来很悠闲,但是又能感觉到它随时能加速。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能骑上徐悲鸿画的马该多好啊。

我骑在那匹马背上,在大草原上狂奔,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那得多带劲啊。

可是这也只能是想想,毕竟那是画里的马。

不过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就像是有灵魂一样,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我还听说徐悲鸿画马的时候特别用心。

他可能画一笔就得琢磨半天,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得反复思考。

他是不是还会跟马说话呢?也许他会跟马说:“马啊马,你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你抬腿的时候是先抬哪条腿呢?”我这么想可能有点傻,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马画得这么逼真。

徐悲鸿画赏析

徐悲鸿画赏析

《九方皋》的意境真实,气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载,它的构 图布局主次、虚实、开合相得益彰,人与马,掩映生姿,造 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 质朴。此画中的人物,尚见中华人物体貌,不若《愚公移山》 人物有“非我族类”之憾。在这幅巨构中,画家的素描能力 与造型天赋得到了高度发挥,但这种发挥一点也不牵强,造 型与笔线胶合在一起,两者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题材之 古与寓意之新,又古又新,每看皆令人难忘。
《田横五百士》
整个画面呈现了强烈的悲剧气氛,现出富贵能淫、威武不 能屈的鲜明主题。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的高节徐悲鸿着意 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八骏图
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 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 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 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 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画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 (1895-1953),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 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 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 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 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
“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 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 他的《奔马图》。徐悲鸿运用饱酣 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 大转折部位, 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 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 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 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 动感。采 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 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 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 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 斗。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
发的意态。

此幅作于1947年的《奔马》则是另一番寄意,是徐悲鸿画赠友人黄其锟、刘立信新婚誌喜的贺礼。

黄其锟,字抟九,中南联大教授,经济学家,曾师从徐悲鸿学习绘画;其夫人刘立信女士毕业于清华大学。

徐悲鸿曾言:“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

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一生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

他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塑造了一洗万古凡空的英姿骏马。

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

此幅《奔马》中,作者将西洋画的笔触与传统没骨画法相结合,以惯常的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勾勒马躯干,又以极具古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传达马的神韵,用浓淡有度的水墨表现马的肌肉质感、骨骼结构。

马蹄则两笔带过,灵活生动;脚踝活络,极具精妙。

马鬃、马尾以硬笔刷出,收笔翻转,极为逼真地展现了鬃、尾蓬松的质感和飘动的美感。

画中这匹姿态矫健的骏马正在奋蹄扬鬃、腾空飞奔。

筋骨强壮、肌肉发达、倜傥洒脱,那风劲剽悍、姿态优美的形象,也仿佛自由和力量的象征,令观者在欣赏之余,引发美好的联想与遐思。

浅析徐悲鸿

浅析徐悲鸿

浅析徐悲鸿《奔马图》表现力美术师范(一)班20110505136 曾萍【摘要】:徐悲鸿的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美术界都家喻户晓,他笔下的马给人一种奔放豪放之感,在现实主义的形态下又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味道,同时将西方造型的严谨与中国水墨结合,他将自己心中伟大的理想完美的融合在作品里。

《骏马图》中的马雄俊矫健,同时也给予了作者的个性、理想,也隐喻了当时的中国正将崛起,坚强不屈的精神。

【关键词】:徐悲鸿,写实主义,中西结合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家,也是为大家所认识的伟大的艺术家。

衡量一位画家和他的作品的正真的价值,在于他所塑造的形象是否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是否有向前的进步,是否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是否为后人提供了正确的积极的的可以学习前进的东西。

而徐悲鸿所画的马完全可以与历代的画家所媲美。

打开历史的画卷,唐宋画马被历代推崇,但唐宋以后,画家们在绘画上只是一味的仿古摹古,缺乏创新。

直至徐悲鸿的“马”,一声长鸣,划破了沉静多年的画坛,给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新的潮流。

他的一生执着于绘画,他曾经在法国巴黎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将西方造型的严谨同中国的水墨相结合,中西贯通。

徐悲鸿也是一位主张中国画进行改革的画家,是将写实主义进行国画改革的实践者。

在留学期间,专工西洋画,尤其专心研究素描,他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因此他从这作为他研究的出发点,刻苦吸收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试图改造传统中国画。

他曾经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他以“写实主义”立论,并在美术教学和绘画中身体力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徐悲鸿所作的画,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扫以前的一种颓废之感,展现了一种真实的面貌,开拓了中国画的崭新的面貌。

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画中打下基础。

他的代表作品《奔马图》是他将中西方绘画结合的完美的作品,也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的好评。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此幅《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2月,是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助赈画展。

当次画展,徐悲鸿特意捐出名画80幅助赈。

画展后,徐悲鸿于2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南洋中华女中做了“艺术的意义与作画的方法”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讲座。

本幅《奔马图》的上款人文淑,即全增嘏先生夫人胡文淑,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是时执长新加坡南洋女中,与悲鸿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抗战胜利后胡文淑回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因为是赠予好友之作,《奔马图》从结构布局到整体创作都显得尤为精到。

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自画面右侧向左方急驰而过,马鬃飘扬,马尾挥动,极富动态的韵律美;马的骨骼结构准确、外形动态逼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是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徐悲鸿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南洋助赈画展也是在为国家出力,奋扬的马蹄表达了作者向往投身于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随时奋进的决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