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ef755b9d528ea80c77963.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bdffc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03badc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c.png)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考生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一、夏商周教育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传承祖训,培养子嗣在家族中继承家业。
贵族子弟则受到师傅的指导,学习礼仪、乐曲和书法等。
两周尚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提倡"教"的思想,主张以"诗、书、礼、乐"作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儒家教育传统;墨子则创办了墨家学派,主要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工农商等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秦汉教育秦汉时期,以儒家教育为主导,实行了儒学统治,并正式推行文化教育。
设置国子监,选拔人才,为帝国培养官员、官吏和文人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排斥在教育之外。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乱,学术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但是,儒学仍然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讲求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礼制规范。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使得寺庙学堂逐渐形成,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
四、隋唐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隋朝创办国子学,唐朝更加发展了国子学,设置了门下省和国史馆等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此外,私塾也逐渐兴起,为民间提供了教育机会。
五、宋元明清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开始多元化,除了儒学,道学、佛学、法学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南宋创办了为后来国学的核心——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辅助。
六、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6aa11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7.png)
2017年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有福了;中国教育史考研的重点勤思教育学考研网的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3 、国学与乡学4 、六艺▲▲▲5 、稷下学宫▲▲▲6 、六经7、明人伦8 、性恶论9 、闻见知行10 、农与工肆之人11、素丝论▲12、兼士13、以法为教14、以吏为师15 、三纲领16 、八条目17 、尊德性18、道问学p.s. 大学和中庸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出名词解释19 、学问思辨行20 、学记21、经学教育22、太学▲23、鸿都门学▲24 、郡国学25、对贤良策26、颜氏教育27、性三品28、兴文教29、苏湖教法▲▲30、三舍法▲▲31、积分法▲▲32、六等黜陟法▲▲33 、监生历事▲▲34 、社学▲35、东临书院36、书院讲会37、诂经精舍38 、学海堂39、白鹿洞书院▲▲▲40、四书章句集注▲▲41、朱子读书法▲▲▲▲42、致良知43、随人分限所及44、漳南书院▲▲45、六斋▲46 、实学47、习行48、英华书院49 、马礼逊学校50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51 、中华教育会52、京师同文馆▲▲53、福建船政局▲▲▲54 、幼童留美55、劝学篇▲▲▲▲56 、京师大学堂▲▲▲▲57 、大同书▲▲▲58 、体用一致59、壬寅学制▲▲▲60、壬戌学制▲▲▲61、葵卯学制▲▲▲62 、留日GC63 、庚款兴学64 、五育并举▲▲▲▲65、教育独立思想▲▲66 、平民教育运动▲▲67 、工读主义教育活动▲▲68 、运动教育思潮▲▲69 、勤工俭学运动▲▲70 、科学教育思潮▲▲71、国家主义教育思潮72 、设计教学法73 、道尔顿学制▲▲▲▲74、文纳特卡制75 、1922年新学制▲▲▲76 、收回教育权活动▲▲▲▲77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78 、战时须作平时看▲▲▲79 、大学院▲▲▲80、大学区制▲▲▲81 、戊辰学制▲▲▲82、训育制度83、毕业会考84、西南联大▲▲▲▲85、工农教育86、湖南自修大学87 、农民运动讲习所88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8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90、全人生指导▲▲▲91、小先生制▲▲▲91 、活教育▲▲▲中国教育史的重点考察范围除了传统的孔墨显学各个教育家的思想外;宋朝的教改书院隋朝科举兴起的演变和封建教育体制的完备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内容和演变过程劝学的正反分析清政府教改的失败近代中国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都需要认真对待..重点名词勾画出来之后同学在弘毅教育学红宝书重点笔记里面找到对应的部分背诵即可中国教育史必会题目非常重要:1. 简述西周文化教育制度上的重要特征及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2. 简述西周家庭教育的进步性..3. 国学与乡学的区别是什么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4. 简述“六艺”的教育内容..5. “六艺”的教育特点是什么6. 私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简述齐国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意义..8.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9.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10. 简述董仲舒的教育作用观..11.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2.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3.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4. 简述墨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5. 简述荀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6. 简述颜元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7.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8.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19. 简述荀子提出的教学方法..20. 简述墨家提出的教学方法..21. 简述颜元提出的教学方法..22.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23. 简述荀子的教师观..24. 评析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25. 简述孟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6. 简述荀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7. 简述法家“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8. 简述董仲舒“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9. 简述韩愈“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0. 简述王夫之“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1. 简述孔子的“六艺”教育内容..32. 孔子的教学内容存在什么特点33. 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34. 简述孟子的教学思想..35. 简述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概括..36. 孔子总结了哪些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37. 简述董仲舒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38. 孔子的历史影响是什么39. 论述孟子关于“大丈夫”的理想人格..40. “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的内容是什么41. 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什么42. 中庸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与“学问思辨行”是什么43. 学记对学制;学年的论述是什么44. 学记如何论述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45. 学记如何论教师46. 董仲舒提出的文教建议是什么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文教政策47. 经学教育与太学的内容是什么48. 简述鸿都门学的创办及教育意义..49. 郡国学是什么50. 简述董仲舒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51. 简述南朝宋“四馆”与总明观的设立..52.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53. 隋唐如何确立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54. 简述隋唐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55.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是什么56. 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57.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什么58.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59.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60.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调整;有何意义61. 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62.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见解63. 简述韩愈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64. 简述宋代“兴文教”政策的主要表现..65. 宋代的“苏湖教法”是什么66.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67. “升斋等地法”;“监生历事”;“六等黜陟法”的是什么68. 简述社学的创办与发展..69. 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0.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是什么71. 东林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72.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特点是什么73. 书院教育的特点是什么74.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可分为哪几类这些蒙学教材有什么意义75. 四书章句集着包括什么76. 简述朱熹“小学”和“大学”教育思想..77. “朱子读书法”包含哪些方面78. 简述王守仁“致良知”与教育作用..79. 简述王守仁的教育原则..80.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内容..81. 简述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82. 简述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83. 简述颜元“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84. 京师同文馆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5. 福建船政学堂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6.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87.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的教育改革主张是什么88. 简述严复的“三育论”..89. 清末学制的制定有什么意义90. 简述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91. 壬子癸丑制有哪些进步性92.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什么93. “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94.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表现在哪些方面95. “科学教育思潮”包含哪些内容96. “设计教学法”的含义是什么97. “道尔顿制”的内容是什么98. “新学制”的标准和特点是什么99.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100.“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是什么101.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102. 简述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03.简述“戊辰学制”的颁行..104.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什么105. 简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10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意义是什么107. 简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108.简述杨贤江“论教育的本质”..109.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110. 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11.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主要内容..112.简述晏阳初“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思想..113. 简述梁漱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14. “小先生制”是什么115.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16. 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得暑假者得成功”;希望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成功备考..。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f050eef90f76c661371a47.png)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1b22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d.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d3acd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e.png)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a864cc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f.png)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迁的学科。
考研中,中教史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教育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包括周代的官学、私学,以及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 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太学、郡国学校以及选拔官员的制度。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教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形成。
- 宋元明清的教育: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教育观点。
- 道家教育思想: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墨家教育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法家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明清的八股文考试。
- 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四运动与教育革新:民主与科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 古代教育法规:如《学记》等对教育的规范。
- 近代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 当代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高考改革等。
结束语: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考研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989c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c511b1852ea551810a68763.png)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44201127284b73f24250dc.png)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 方言)学堂,②军事( 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 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1c6f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d.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1b7c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a.png)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a8c3f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b.png)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复习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f313f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f.png)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考研是许多教育专业研究生所必备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关键概念。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孔子学派:孔子学派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流派,由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创立。
其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至清朝仍然存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员。
3. 封建教育:封建教育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主要由地方上的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儒家思想的教育。
4.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引入和学习。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运动。
该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6. 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在现代中国教育中,学生自治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7.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该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以上是对中国教育史考研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考生在学习中应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999f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6.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65b37c883c4bb4cf6ecd1f4.png)
2022考研初试进入倒计时,大家都在努力复习中,2022准备考研的考生也在认真复习,考研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针对教育学考研复习,考研整理了“教育学考研知识点: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希望考生们考研成功。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1)职业教育的探索:1)1913年,为适应中国教育改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黄炎培发表重要论文《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2)1914年,黄炎培赴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考察教育;3)1916年,黄炎培主持成立了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4)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5)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20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职业教育的目的:在职业教育的作用上他认为,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获得生活能力,其价值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与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职业教育的方针:即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思想。
“①社会化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办学宗旨社会化,就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目的;第二,培养目标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第三,学制社会化,职业学校程度和年限,完全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第四,办学方式社会化,聘请教员时应充分利用教育界、职业界的人才;第五,过程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科、课程设置、招生人数、教学组织、办学方式、职业教育道德标准等方面必须以社会需要为依据。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33515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b.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123fc82c5da50e2534d7f17.png)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
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
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2.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
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
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其特点为
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
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与《劝学篇》:
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
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①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
(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广州);时务学堂(1987年,梁启超、谭嗣同,长沙);通艺学堂(1894年,严复,北京);北洋西学堂(1895年,天津);南洋公学(1896年,上海);经正女学(1898年,上海);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北京);《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上海,同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强学会)、《时务报》(1896年,梁启超,上海);《国闻报》(1897年,严复,天津)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1902年与京师同文馆合并,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自办的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2)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1废八股,变科举2兴学校,育
人才3派游学,译西书4倡平等,重女教;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该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与权利享受的,而且是免费的,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包括
①人本院
②育婴院和慈幼院
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中学院(11-15)以德育为主,德智体兼重;大学院(16-20)“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新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
(3)论学制: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4)论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而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
(5)论女子教育:认为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所以提倡重视女学;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又可以保国保种;认为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
(6)论儿童教育:
①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②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③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④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5.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但并未实施,是癸卯学制的雏形;
(2)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其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整个学制从纵向分为为期26年的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包括
①蒙养院(4年)
②初等小学堂(4年)
③高等小学堂(5年);
中学教育为中学堂(5年);
高等教育包括
①高等学堂(3年)
②分科大学堂(3、4年)
③通儒院(5年);从横向又可以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3)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宣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成立了学部,成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
①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反映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②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
(1)留日教育:以留日学生为骨干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较广泛的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总倡导者是美国。
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