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互助养老研究报告(全文)

合集下载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4篇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4篇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4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此次平山县南街村调研情况,得出如下数据及存在问题:(一)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医疗情况1.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9%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6.1%的老人部分或不能自理。

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

2.在医疗保障方面,80.3%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1%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7.5%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

3.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

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1.在访问的老人中,87.9%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养老占6%左右。

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半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

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三)关于农村养老院的情况农村中只有很少的养老院,而且有部分老人并不知晓养老院的具体位置。

此外,养老院的环境较差与收费超出部分老人所能承受的费用,是老人不愿进入养老院的.原因是之一。

另外,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认为子女不孝。

农村养老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作为农业大县,当前,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能力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弱项,农村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为此,根据省、市统计局有关文件要求,蒙城县统计局在全县范围内组织16个涉农乡镇,通过深入村组入户走访、到养老机构调研,收集整理当前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养老需求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情况。

围绕解决蒙城县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养老总体情况(一)老龄人口。

截至2022年6月15日摸底统计数据,全县在册农村老年人303436人,其中:60~79周岁100830人,80-89周岁163548人,90周岁以上32927人。

(二)养老设施。

全县已建成养老机构37个,其中:民营11家,公办敬老院26家(含公建民营2家),县级养老指导中心1个、乡镇居家养老指导中心”个、居家养老设施服务站点284个。

全县养老床位共计8206张(含护理型床位4308张),护理型床位占比52.4%,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922张,敬老院4488张。

(H)养老服务能力。

全县公办养老机构集中入住1326人,入住率29.54%;养老从业人员223人,其中护理人员74人。

民办养老机构入住772人,入住率26.42%;养老从业人员186人,其中护理员124人。

在运行模式上,按照2019年市级政策安排,对敬老院进行改革改制:2家敬老院开展公建民营,25所公办敬老院整体移交乡镇卫生院管理(20XX年合并一所)。

(四)特困人员供养情况。

1.资金拨付:截至目前6月份分散供养共3725人,标准550元月/人/月,共累计发放资金1235.74万元,集中供养1326人,标准750元/人/月决累计发放资金610.575万元.2.丧葬补助:特困供养人员丧葬补助实施一次性补助,谁办理补助费用发给谁。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调研报告一: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分析一、调研目的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本次调研旨在分析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为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居民,希望了解他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态度和需求;实地访谈主要与农村养老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更多的详细信息。

三、调研结果1.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老年人只能依赖自己的子女,而子女往往外出务工,无法提供有效的照顾和关爱。

这导致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养老照顾,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2. 调研结果还显示,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普遍较低。

农村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和康复设施。

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另外,农村养老服务价格高昂,老年人普遍负担不起。

四、调研分析1. 农村养老问题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外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老年人无人照顾的情况愈发严重。

同时,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逐渐瓦解,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度上升。

2. 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投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同时,需要推动城乡扶贫协作,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提供就业机会,减缓农村老年人口的负担。

五、调研建议1. 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政策,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改善的投资力度,并加强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管。

2.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人员,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推动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智能化。

3. 积极促进城乡扶贫协作,吸引大量年轻人回到农村发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经济保障。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关于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的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的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的国内文献综述作者:樊云庆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3期摘 ;要:目前,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我國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7.9%,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

与联合国规定的一国6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超过1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即视为人口老龄化,很显然,我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到今天,仍然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

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机构养老的高价格使得农村老年人不可及,农村地区越来越多老人的养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养老生活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互助养老突破了农村老年人养老中的资金困境、服务困境、老年人力资源浪费困境和被动式养老困境,是未来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出路。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老龄化“互助养老”在我国农村的实践源于 2008 年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建立起的“互助幸福苑”,其最大特点是“农村养老不出村、你帮我助共养老”。

作为一种“自下而上”、以农民自己为主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互助养老”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在全国实践开来。

而学术界有关于“互助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关于农村互助养老概念界定的研究朱传一(1997)认为,互助养老是具有自治性质的体现互助精神的养老方式,能否称之为“第四种养老模式”还不能确定,但认为这种互助养老方式组合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优势。

金华宝(2014)认为:互助养老,是一种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既有养老院、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又符合传统家庭养老习俗,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

邓俊丽(2015)认为互助养老区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也不同于社区养老,是与机构养老也有本质差异的一种养老方式;杨静慧(2016)认为互助养老是除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外的养老模式中的第三条道路;刘妮娜(2019)认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的发展形式,是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入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意见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

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

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随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

2017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100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

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许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二、存在的问题(一)大多数当地老人乡愁情结较重,不愿离开生养他们的故土。

许多当地的老人,一辈子在石哈河农耕放牧,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依恋,即便现在子女有条件接他们到城市中享受更加完善的养老体制,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当地安享晚年。

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养老服务不规范、不完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现状,为改进和扩大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以某县的农村老年人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的方法进行。

三、调研结果1.养老服务场所的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不足,多数农村老年人常年在家中照顾,缺少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

即使有部分养老机构,但是服务质量和设施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家庭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相信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在家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他们仍然面临机会的经济负担和时间压力。

一些老年人仍需要在家中工作,甚至支持家庭。

同时,由于老年人缺乏照顾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很多老年人的健康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政府应该鼓励山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服务的发展。

3.养老设施缺乏弹性。

少数农村老年人仅能使用设施不足的养老机构,无法得到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对于这些老年人,应当创造出适应老年人意愿,并且灵活性较高的养老服务方式。

四、建议和措施1. 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投资建立具有规模和标准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同时还应该加强养老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 推广家庭养老服务。

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家庭养老服务的发展。

加强老年人的生活常识普及,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让老年人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养老生活。

3. 推广“智慧”养老服务。

应该推广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养老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使得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高质量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如视频医疗、在线订餐等。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但是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使得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变。

有关农村养老的调查报告

有关农村养老的调查报告

有关农村养老的调查报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持续发展趋势,社会老龄化难题日趋比较严重,想了解一下有关乡村的养老服务状况吗?农村养老的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直以来,在我国乡村社保自始至终处在我国社保管理体系的边沿,农牧民分散于社会发展的保障网外,她们的生、老、病、死大部分由本人或家中来担负。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尤其是是非非生物肥料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牧民也一样遭遇经营风险和水平同样的日常生活风险性,对社保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而现阶段以城镇特性分层次社保的作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创建和健全乡村农牧区社保规章制度是全方位基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须,文中仅就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农牧区社会保障现况、难题开展了科学研究讨论,并明确提出了一些提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农牧区社会保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区参与“乡村农牧区社会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方案的农牧民总数约有85数万人,还不上我区农业人口数量的7%,而90%之上乡村农牧区人口数量的老年人确保,基本上所有借助家中确保。

而伴随着城区现代化过程的加速,乡村农牧区充裕人力资本持续向城区迁移,乡村农牧区遭遇的社会老龄化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传统式的居家养老遭遇挑戰,目前的乡村社会发展社会保障规章制度不可以更强的融入当今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居家养老作用日渐减弱,乡村老人赖以生存养老服务的关键方式遭受挑戰一是乡村农牧区人口数量的人口老龄化日趋比较严重。

据统计调查数据信息表明,截止2019年底,乡村农牧区人口数量中60岁之上老年人的比例为6.2%,预估到2019年前后左右,乡村社会老龄化的水平将比如今高于2—6个点。

二是乡村农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微型化。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现行政策的执行,乡村农牧区家庭结构发生了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调查统计分析2019年乡村农牧区家中户均人口数量降低为3.72人。

家中微型化使乡村农牧区老人“养儿防老”的工作压力扩大。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3篇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1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

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

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

据抽样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

2%,预计到20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

据抽样统计20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

72人。

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

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

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

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一、前言互助养老模式是指在家庭、社区或其他团体内,通过相互帮助、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和支持。

本文将对互助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其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互助养老模式概述互助养老模式是一种基于亲情、邻里关系或其他社会关系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互助、社区互助和志愿者互助。

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以依靠家人、邻居或志愿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情感关怀和社会支持。

三、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1.经济成本较低:互助养老模式减少了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需求,为家庭节约了养老支出。

2.提供更温馨的照料:在家庭或社区的环境下,老年人更容易获得家庭式的照顾和关爱。

3.促进社会关系:互助养老模式有利于加强家庭、邻里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四、互助养老模式的不足1.人力资源短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志愿者和家庭成员的支持面临不足的情况。

2.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督机制,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存在差异。

3.社会认可度不高:部分人对互助养老模式存在偏见或不理解,导致在实践中遭遇挑战。

五、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1.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将加大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互助养老。

2.技术创新应用:互助养老模式将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

3.社区建设优化: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打造更具互助养老特色的社区环境。

六、结语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我国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以上为关于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各界人士对该主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2023年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报告3篇

2023年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报告3篇

2023年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报告3篇书目第1篇关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第2篇关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第3篇2023年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关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

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

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诞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定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看法》、《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看法》等文件,推动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探讨的目的与方式为主动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

调查实行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肯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

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范文3000字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范文3000字

农村养老调研报告范文3000字一、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农村养老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与城市地区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养老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养老现状,本次调研将以某省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调研目的与方法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养老现状,找出养老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瓶颈,为政府制定农村养老政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2. 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选择某省农村地区的几个代表性村庄,走访农民家庭,了解他们的养老情况、需求和期望。

(2)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对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养老需求和对现有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3)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访谈,听取他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和看法。

三、调研结果1. 养老资源不足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养老资源相对匮乏。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此外,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为脆弱,需要更多的医疗保障和服务。

2. 养老服务不完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村养老服务组织相对较少,服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许多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无法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3. 养老观念落后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养老观念相对落后。

许多农民对养老问题缺乏认识,存在依赖子女养老的观念,而子女面临经济压力和生活忙碌等问题,无法全面照顾老人的养老需求。

四、建议与对策1. 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的投入,提高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的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2. 培育养老服务人才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7篇)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7篇)

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7篇)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篇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索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5%。

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

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

“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

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

2023农村五保供养调研报告3篇

2023农村五保供养调研报告3篇

2023农村五保供养调研报告3篇农村五保供养调研报告1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________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可申请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一、基本情况据统计,截至__年末,全__农村五保对象共有32.84万人,其中有5.66万人入住敬老院和五保村,集中供养率为17.23%;__区有五保对象901人,现有乡镇(街道)敬老院13所,农村五保村30个(其中:__年新建7个),敬老院和五保村入住183人,集中供养率达20.31%。

五保对象均按照“每人每月30斤米、1斤油、50元钱”的标准供养,集中供养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月145.83元,分散供养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月125.83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该区的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供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五保对象日常管理和服务照料难度较大。

从入户调查情况看,目前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大多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瘸瞎疯瘫,自救能力最弱,且基数大,居住分散,流动较为频繁,动态管理难度大。

加之一些五保对象性格孤僻,不易合群,精神普遍孤寂,有的五保对象虽有亲友资助,但难以做到尽心尽力。

少数五保对象因重病、残疾或高龄导致生活难以自理。

(二)五保供养标准相对较低。

近两年,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但随着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和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五保的供养标准相对来说较低。

大部分五保对象都没有劳动能力,即使部分对象有劳动能力也难以通过自己劳动来维持生计,仅仅依靠每月“30斤米、1斤油、50元钱”的标准难以改善生活。

(三)五保对象医疗依然是个难题。

__区45%以上五保对象常年有病,除一般小病尚能及时救助外,解决五保对象患大病住院治疗的巨额费用依然是个难题。

XXXX年关于农村养老状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doc

XXXX年关于农村养老状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doc

XXXX 年关于农村养老状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关于农村养老状况的调研报告据数字显示我国目前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亿大关达到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我国自XX 年迈入人口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专家预计到XX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

到XX 年前后将达到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占届时世界老年人口的。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生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也给老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失独老人。

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失能无靠等问题。

能否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人所依不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思考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期笔者通过到我市部分乡镇、农村、市老龄工作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以及在农村工作的经历对我市农村养老状况及养老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和养老方式据统计截至XX 年底我市岁以上老人共有万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约有多万很大一部分乡镇老年人口结构比重已达到左右。

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约有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以上。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

目前我市农村老人主要有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供养方式。

(一)家庭养老。

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来说主要依托居家养老与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照顾日常生活、饮食起居。

一些老人虽然与子女分家另住但是与子女还住在一个村庄父母遇到急事、难事时可及时照应。

不过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

除少部分老人随子女进城外多数老人还是选择了留守农村。

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后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结构变化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1、国外文献综述 (1)2、国内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福利多元视角比较 (2)(2)互助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原因 (2)(3)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分类及其依据 (3)(4)互助养老发现有困境及其对策 (4)3、研究评述 (6)参考文献 (6)1、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认为老年人与亲朋好友、邻居之间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养老生活的满意程度。

而这一点也证明了互助养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只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发展基础各不一样,最终诞生了各具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德国尝试着“多代居”模式1发展养老服务,然而政府在从这些养老模式抽身之后其并不能很好的继续运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点倒是与中国互助养老的现状有相似之处,政府在发展工作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其他参与主体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清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一旦政府主体放手让其自由发展反而会乱套。

Edgar Kahn的“时间银行”模式2以用提供的服务取得时间积分而在自身需要时从组织中兑换对应服务为主要运作模式,该模式经过发展被中国的诸多市县引进,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进并得以实施。

同时还有诸多其他模式,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养老生活可以多姿多彩。

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3指出当前至2050年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比例会高达2: 3,由于这个比例的失衡经济增长会减少大约30%左右,出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国家制度的基础,社会保障的财政大部分来源于高额的税收,而老龄化比重提高意味着退休人员比例上调,税收减少,福利国家的相1Germany's 'multi-0generation houses' could solve two problems for Britain[EB/OL], The Guardian, 2014-05-02.2Durrett C. The senior cohousing handbook:a community approach to independent living[J].New So ciety Pbulishers,2009:53.3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Aging and the Public Sector: Challenges for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J].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07,(4).应财政支出受到波及相对减少。

我国城镇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我国城镇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3、整合资源: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以用来为老年人提供 多元化的服务。例如,利用农林业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养生康复等活动;利用农 村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等项目。
3、管理模式:村庄模式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所有村民都可以参 与决策和监督村庄的运营管理
4、因地制宜发展:在推广和应用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村庄”模式时,应该根 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 建立规模较大的养老村庄;而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可以采取小规模、 分散化的养老模式。
我国城镇社区“互助养老” 模式研究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满足老 年人的养老需求,我国城镇社区逐步推广“互助养老”模式,旨在通过居民之间 的互助合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团结与和谐。本次演示将对我国 城镇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基本内容
4、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 同推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例如,民政部门可以联合卫生、教育等部门,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支持,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基本内容
5、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对于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和社 会工作者,应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素质,确保服务质量。
3、管理模式:村庄模式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所有村民都可以参 与决策和监督村庄的运营管理
2、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村民是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村庄”模式的主体,应该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 参与度,营造浓厚的互助氛围。
3、管理模式:村庄模式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所有村民都可以参 与决策和监督村庄的运营管理

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在农村地区中没有子女或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而导致家庭中只有老年人独自生活的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他们常常面临孤单、生活无足轻重、缺乏照料和支持等困境,生活质量较低,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在这样背景下,寻找一种适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是迫切需要的。

传统的养老方式往往无法完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因此互助养老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通过互助养老,可以让农村空巢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种养老模式也可以有效减轻社会养老压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研究将就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分析,为推动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情况。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探讨他们在养老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互助养老模式提供依据。

2. 探讨当前已有的养老模式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找互助养老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3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的意义在于帮助关注和关爱农村空巢老人,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推动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建立起农村空巢老人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机制,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互助养老模式也有助于减轻农村社会的养老压力,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研究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的意义在于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创新机制。

通过开展互助养老活动,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组织和服务机构的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识。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3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通用3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篇1《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

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

时间:20__年1月27—1月31日。

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一、活动内容(一)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

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

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

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

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

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__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__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互助养老研究报告(全文)
展开全文
2020年中国农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8%,比城市高出8个百分点。

到2035年,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提高到37.7%,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

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一方面,农村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养老服务消费能力偏低。

在此背景下,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应充分发挥互助养老低成本、非营利、多元参与、灵活多样的优势,积极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具有现实基础,具有多重社会效益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不仅具有现实迫切性,也具有现实可行性。

我国农村血缘、亲缘、自治以及邻里守望传统为互助养老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下的各类基层社会组织为互助养老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基础。

党员干部、低龄健康(准)老人、妇女等群体为互助养老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农村养老观念发生变化,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期待降低,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养老方式,为互助养老开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可以让老年人在互助共同体中获得归属、信任、参与和保障,享受互帮互助的幸福美满晚年生活,符合农村老年人低成本获得服务以及参与集体生活的社会养老需求;有利于维护乡土社会守望相助的淳朴乡风,实现“人在社会中”和“人在组织中”的有序治理;互助养老对老年人的凝聚、信任网络的建立、服务消费的体验,为农村市场化、专业化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支撑;通过互助养老,建立正式互助组织和互助机制,在此基础上向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等领域拓展,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福祉,又可以构建由小及大的乡村互助合作共同体,驱动乡村互助文化
复兴、促进乡村善治、实现乡村振兴。

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呈现三个发展态势
农村互助养老是我国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发互助阶段(2008年之前)、政府主导的互助幸福院建设阶段(2008-2017年)、由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向重视互助服务供给的转型阶段。

呈现出三个主要态势:从某个村/组织/群体的模式探索到以区县为单位的体系建设、从面向弱势群体的救助性互助服务到面向所有老年人的适度普惠性的互助服务、从一元组织体系“单兵作战”到多元组织体系“协同合作”的态势转变。

互助养老类型和运营机制差异化发展,各有优劣
目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资金、运营、服务等。

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基金会、村集体、抱团共兑等;运营主体主要包括村两委、老年协会、社工机构和社会企业等;服务内容包括助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要素搭配方式,从而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就资金来源看,目前大部分地区用于互助服务的政府资金主要投入到养老设施建设上,拨付固定经费购买互助养老服务的地方较少,购买的服务主要用于高龄、失能、独居、困难的农村老年人。

政府一般将这些项目交给村两委、妇女组织、老年协会、专业社会组织等去具体实施,内容以上门探望、陪同聊天为主,也有些地方拓展到家务帮助、个人清洁护理等。

基金会资金主要用于购买专业社工组织的服务,一般不会直接购买村庄基层自治组织或群团组织的服务,基金会出资面临资金可持续性的难题。

村集体出资一般为经济相对发达或村两委重视老龄工作的农村地区,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老年人助餐、文化娱乐活动等普惠性服务。

与政府和基金会出资相比,村集体出资相对灵活。

抱团共兑是一种让老年人或村民有参与感、获得感、可持续的资金筹集方式。

包括一些民间自发的抱团养老、老年人共兑支出,一些基层老年协会收取会费,用于日常互助服务开支等。

抱团共兑面临老年人接受度不够、相处难融洽、缺乏资金使用规则和监督监管等问
题。

由村两委管理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幸福大院,是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主要载体,这与村两委在社区的领导地位、与各级政府的密切互动、经济资源协调和动员能力强有关。

老年协会对老年人的组织动员力强,是农村互助养老的重要载体之一。

老年协会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村互助养老一般依托老年协会进行,不足之处在于老年协会的专业服务供给能力相对不足。

社工机构具有社区营造、组织动员、活动开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要成功进入农村开展互助养老项目,还需要依托当地的村两委或老年人社会组织等的协助和配合。

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主要布局在城郊地区,是帮助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运营的重要方式。

但是不少社会企业缺乏市场思维,在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村民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营。

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五个方面问题
互助养老在我国农村发展由来已久,其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是对农村互助养老的认识待提升。

将互助养老完全视为无私奉献、无偿服务或免费服务,由此导致互助养老服务内容单一、随意性较大、可持续性不足。

侧重服务层面的互帮互助,对互助服务的组织建设和资金保障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目前农村互助养老仅仅局限于老年人互助领域,对以互助养老为基础,进而带动经济互助合作的认识不够。

二是资金投入不均衡且来源单一。

与城市相比,农村互助养老资金投入总体不足,且以民政拨款为主,偏重硬件设施投入,互助组织建设和互助服务开展均缺乏常态化的经费保障。

直接来自内部成员的互助资金缺乏,且互助组织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外部资金动员能力不足。

三是农村互助养老相关组织功能尚待充分发挥。

农民合作社的功能有待拓展,对社员的养老服务保障关注较少。

草根互助组织大量存在,但缺乏有序有效的组织管理,动员能力不足,服务能力有限。

村两委以及工青妇残等群团组织、老年协会虽然对当地村民的动员能力较强,但缺乏专业化的技能和运营经验。

四是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需错位且质量不高。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互助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供给滞后于潜在服务需求。

互助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失能老年人最需要的生活照料、康养护理等服务开展得较少。

同时,互助服务缺乏风险防范和纠纷调解机制,制约了服务双方参与的积极性。

五是民间互助养老组织和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和运营。

民间自发成立的互助养老组织缺乏政策规范和扶持,或难以在民政部门登记或备案,或无法申请政府建设补贴、床位补贴、水电优惠等。

已建成的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大多以村委会管理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主,助餐、生活照护和康护保健等专业性服务能力不足,设施空置率高。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互助养老发展道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短板在农村,难点在于农村养老服务,而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的重要着力点就在于发展互助养老。

应当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发展低成本、可持续、优循环、宜推广且具有较强外溢效应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助力我国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弘扬互助文化,建立现代乡村互助共同体话语。

互助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应当守正创新,积极构建现代互助文化,通过重新弘扬农村集体主义和互助互援精神,创造机会让各类农村居民积极奉献社会,助力农村社区互助共同体建设。

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互助养老工作的领导作用。

其次,多渠道筹资,增加农村互助养老资金支持。

建立农村互助养老多元经费筹集机制,按照“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给一点、老年人出一点”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动员多方进行资金互助。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基层互助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支持。

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划拨一部分用于资助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同时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

第三,延伸拓展功能,加强农村互助养老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力量,在妇女组织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的地区,可以直接依
托妇女组织开展互助服务。

制定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指导农村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支持其在农村互助养老中发挥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向生活服务功能拓展,试点探索“服务+生活+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农民合作社,在拓展互助养老服务、提高村民福利福祉的同时,推动村民进行农业经济合作。

第四,加强规范指导,提高互助养老的服务质量。

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农村互助养老的定位、内容和实施路径,以及各级各类互助服务规范、标准、要求,推动互助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培育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队伍,将农村互助养老护理员纳入各地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计划。

探索建立时间银行互助积分制度,建立劳动积分和爱心积分,增强互助养老护理员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投入到互助养老服务。

第五,盘活存量资源,提升农村互助养老设施的功能。

规范民间互助养老组织的有序发展,以“以奖代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给予水电或租金优惠等形式,鼓励民间互助养老组织到民政部门备案,或者通过成立互助组织联合会的形式,将这些小型组织纳入联合会的统一管理之中。

研究出台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的改造和功能提升办法,改造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将其交给有运营资质的企业或社会组织运营,开展文化娱乐、助餐、生活照护等服务。

对由民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给予与养老机构同等的床位及运营补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