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之简介
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
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艺术人类学的英文表达为“the anthropology of art”,指对艺术停止的人类学研讨。
人类学研讨中的艺术有哪些?在一段相当长的日子里,艺术人类学简直同等于原始艺术的研讨。
以人类学巨匠博厄斯为例,他即著有《原始艺术》一书,概括原始人的绘画、造型艺术、表现艺术、意味、文学、音乐、舞蹈,等等。
但艺术人类学之所指,恐非仅是原始艺术,它指的应是一种希图经过原始艺术的研讨对“艺术”的文明多样性加以“鉴定”的努力。
生活在不同中央、不同社会、不同文明传统中的人关于艺术难有共识。
比方,东方人讲的“艺术”,指的多为“fine art”,即“美术”,而据人类学家弗思(Raymond Firth)讲,世界上不少其他民族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无需赘述弗思所做的比拟,只需看看中国的状况,俺们大体上就能对成绩有所领悟了。
俺们讲的“艺术”,狭义地指包括“声色”,也就是民族音乐学与视觉人类学研讨的对象。
对艺术广而论之,恐怕还是俺们的传统观念之一。
俺们向来把琴、棋、书、画都了解成“艺”,甚至把武术叫“武艺”。
这种“艺术观”与欧洲艺术史定义的“艺术”大有不同。
从俺们的状况推衍开,看不同的非东方文明,纷繁复杂的艺术观出现在俺们面前。
艺术人类学研讨的要务之一,是对“艺术”的了解加以跨文明的比拟。
艺术人类学中的重点不是对象而是特定的办法。
“人类学”代表的不是复杂的“人的迷信”,而是有其本身传统的办法。
若要了解什么是艺术人类学,还需求晓得人类学的办法究竟是什么。
不少自称为艺术人类学家的人会罗列一堆人类学办法的关键词,如主位观念、田野任务、民族志、全体论、比拟研讨,等等。
笔者以为要真的掌握办法,先要晓得人类学家赖以展开其研讨任务的根本理念是什么。
关于办法上的根本理念,人类学界存在争议,而其中“社会”与“文明”的概念下延伸出来的一些办法学观念分歧则构成了次要差别。
撇开这两个概念的“国别差别”与“办法学差别”不讲,单就俺们关注的艺术人类学范畴而论,需强调在艺术研讨这个范畴,“社会”的概念易于使学者关于艺术发生的社会机制感兴味,而“文明”的概念易于使学者关于文明的方式与意义体系感兴味。
艺术人类学总结 人类学 艺术 美术 考研 考博 读书笔记 009
藝術人類學总结读书笔记一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在艺术的文化语境中,以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艺术(研究的内容是艺术)。
对象和内容是艺术学,方法和视角是人类学艺术史能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将艺术品视为观念的物化方式。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有跨学科性质。
众学科合力推动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二艺术人类学的互动1,艺术人类学的产生及发展既源于人类学也源于艺术学,是两者的相互需要而产生的跨学科研究。
2,在文字不发达的民族或社区,艺术是传递信息,表达文化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是最重要的符号体系。
3,然而作为研究人的科学,人类学一直忽视对艺术的研究。
首先,科学研究的是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在心理、想象领域里,更多的是任意性和自由性,难以把握其规律性,导致艺术与科学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较远。
并且人类学早期研究的是艺术的文化含义,少有研究艺术的内在规律。
其次,不认为艺术有原始形态,因为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产物。
在物质与精神文明都谈不上发达的原始社会,不可能创造高雅的艺术品。
艺术是纯洁神圣的、是观念性的、非实用性的,但原始艺术大多是与宗教、仪式、生活有关的实用性工艺品,不被看做是艺术品。
再次,缺少分析原始艺术的美学原理。
4,情况转变: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人类学中仪式表演及文化表演的理论兴起,从人类学的角度关注艺术的学者越来越多,发现符号与权力体系相联系,有重要研究意义。
再者,现代艺术走向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理念高过形式和技巧,艺术的研究需要人类学的方法,人类学需要艺术学的视角,用现象学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全方位理解人类的文明。
5,跨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学为艺术学研究提供了来自自然科学、人文科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艺术学为人类学提供研究内容和视野,交叉的学科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都是研究文明的很好的角度,促进并帮助人类学家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一种文明。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艺术行为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意义及其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自然知识和手工技艺等领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保护与传承:艺术人类学通过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特点,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它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即它们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2.促进文化多样性:艺术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独特性的理解,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提升文化自觉:艺术人类学研究帮助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个体和群体对自己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积极性。
4.社会整合与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相联系,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些文化遗产在社会整合和社
会和谐中的作用,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5.应对全球化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对抗文化同质化的趋势,确保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得以保存。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还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自觉、实现社会和谐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与观众的研究,探究艺术作品与文化的联系与影响。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文化人类学方法:艺术作品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应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
这种方法侧重于探究艺术作品与当地文化的关系,认为艺术作品是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通过亲身参与艺术作品的制作或观赏过程,来了解艺术家与观众的思考、感受和行为。
这种方法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后故事与文化内涵。
3. 口述历史法:这种方法通过访谈艺术家、观众或其他相关人员,记录他们的经验与故事,从而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意义与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到独特的、个体化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内涵。
4. 文本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探究作品中的符号、隐喻、主题与文化内涵。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分析静态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5. 行动研究法:这种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来探究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研究艺术创作的过程、方法与意义。
总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
应用。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互为支撑,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靠近艺术的艺术人类学综述
靠近艺术的艺术人类学综述一、作为“学科”或作为“学问”成为学科或被称为学科,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尽管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但195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承认为一个学科,仍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即便艺术人类学足以成为~个学科,在目前的中国,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现实。
谈论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学科规范的合法性,可以指其尚未建成或需要建成一个学科,或者指的是把艺术人类学放在文化人类学这样的学科下建设和规范,而不是说艺术人类学已然成为一个学科。
大概因此,有的学者将艺术人类学称为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有的学者更愿意选择“人类学艺术研究”这一说法而非“艺术人类学”①——末尾的“学”字容易引起争议。
人类学的艺术研究与社会学的艺术研究、哲学的艺术研究、宗教学的艺术研究、心理学的艺术研究,构词法和用意类似,均是将各具特色的艺术研究放在特定学科下看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国家标准GBT13745—2009)》中,除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外,上述其他学科的艺术研究都已获得二级或三级学科代码,从而成为艺术社会学、艺术美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艺术)、艺术心理学。
艺术人类学在将来完全有可能被认可成为学科,在此之前,我们可以把艺术人类学理解为一种与艺术和人类学有关的特定“学问”。
学术时势和学科精英的造就,使文化人类学在当今中国渐呈显学之态(至少在某些领域)。
与以往偏好思辨的学科相比,它确能为诸如审美(美学)、艺术、文化等20世纪8O年代以来形成的热点重新注入清新的空气和新颖的方法。
在文化人类学取得进展的同时,其他学科也随着学术风气的更新而变换姿态和方法。
在划定各自学科领地的同时,相互的借用与交叉也就愈发明显。
相当一部分学者先后接受不同学科的训练或熏陶,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多学科身份。
对于不同学科的优劣长短,他们最为清楚。
所以,一方面出现不同含义(不同学科主导)的艺术人类学(或审美人类学、文艺人类学、美学人类学);另一方面,一种含义的艺术人类学会受到另一种含义的艺术人类学的指责。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结合了艺术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专注于探讨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和节日等,它们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生活方式等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对话和交流的桥梁。
艺术人类学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各国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提升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念、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抒发,是艺术研究的重要源泉。
艺术人类学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丰富艺术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推动艺术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提升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作出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创作以及传承的学科。
中国艺术人类学名词解释
中国艺术人类学名词解释中国艺术人类学是一门充满魅力且内涵丰富的学科领域。
艺术人类学,简单来说,它是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运用到艺术研究之中。
人类学呢,那可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学科。
在艺术人类学里呀,学者们就像探险家一样深入到不同的文化群体当中。
比如说,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像云南的傣族。
傣族的孔雀舞那可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形式。
艺术人类学家就会深入到傣族的村寨里,去探究孔雀舞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傣族文化中的意义。
他们会观察这种舞蹈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中的表演方式,了解舞者的动作、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这可不仅仅是在看一场舞蹈,而是在解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呢。
从研究对象来看,中国艺术人类学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
传统的民间艺术那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剪纸艺术,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很多妇女都会剪纸。
那些精美的剪纸图案,可能是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艺术人类学家就会研究这些剪纸艺术背后的民俗文化。
为什么会剪这些图案?这些图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又反映了当地百姓怎样的生活愿望和审美观念?这都是非常有趣的研究点。
而且,中国艺术人类学还关注艺术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艺术形式都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拿戏曲来说,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曾经是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
但现在,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
艺术人类学家就会去研究在这种社会变迁下,戏曲的传承人和剧团是如何应对的。
是进行创新改革,加入现代元素呢?还是坚守传统,从传统的观众群体中寻找支持?这关系到戏曲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命运。
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有自己的一套。
田野调查是非常关键的方法。
学者们要深入到艺术产生和存在的原生环境中去。
这就要求他们要和当地的艺术家、民间艺人甚至普通百姓打成一片。
比如研究陕北的信天游,那就要到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去,听那些放羊的老汉唱歌,和村里的大妈聊天,了解信天游的歌词创作、演唱风格以及它所反映的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
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学术价值与理论拓展——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24期综述
142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学术价值与理论拓展——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24期综述向芳1 李修建2(1,2.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摘 要:英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因其40年前所著《艺术人类学》一书而蜚誉全球,并在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此前,该书已有两版中译本,均为国内学者了解艺术人类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启蒙并引导大批学者在理论实践中探索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道路。
新译本在借鉴、吸收前人译介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针对性地做出提升,更在翻译形式、风格方面有所突破,为领域内研究者更为精确地了解莱顿及其著作,提供了又一经典范本。
关键词: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小型社会的艺术;跨文化研究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1)04-142-06收稿日期:2021-08-12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西方艺术人类学学术史》(项目编号: 19BA012)的系列研究论文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ZD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向芳(1994-),女,重庆市奉节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理论2019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艺术美学。
李修建(1980-),男,山东省临沂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美学及艺术人类学。
2021年7月31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主办的第24期“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举行,论坛主题为“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学术价值与理论拓展”,围绕英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所著《艺术人类学》的最新译本展开研讨,主持人(也是本书的译者)李修建研究员邀请到25位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与讨论,针对新译本的翻译风格、基本内容、学术价值、学术定位及局限性等问题,受邀专家从各自的学术视角出发,发表评论、建议和观点。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艺术人类学是研究艺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种研究方法将艺术作品视为文化的产物,通过考察艺术作品与社会环境、观众、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理解艺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功能。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艺术人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艺术活动,与艺术家、观众等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了解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生产、展示和接受过程。
艺术人类学家还会通过访谈艺术家、观众和相关专家,收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获取多样的观点和观念。
除了田野调查和访谈,文献研究也是艺术人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者会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文献,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理论框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者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艺术人类学家注重对艺术作品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他们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关系。
艺术人类学家还会注意艺术作品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关联,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和身体性的考察。
研究者会关注艺术作品的材料、制作过程和展示方式,以及观众与艺术作品的感官互动。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和身体性,艺术人类学家可以理解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感官经验和身体感知来传递文化信息和情感体验。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研究者会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化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丰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强调跨文化比较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来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关注艺术作品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关系的综合方法。
浅析对艺术人类学的认识
浅析对艺术人类学的认识一、艺术人类学的概念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艺术学的,但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是人类学的,简单的综合表述,就是选择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手段去分析和认识艺术学的内容,是一种偏重于实践调查,依赖于广泛经验总结的学术研究方式。
人类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
大致可区分为人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史前人类学。
其中文化人类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艺术学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
进一步讲,“艺术学是研究艺术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
”对于人类学而言,艺术研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范畴,关注度较低;对于艺术学而言,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依靠文献考证、美学等理论作为学科的理论构架,在美学和文化的理论范畴下完成自身学科理论的发展,缺乏社会现实的实证性,比较空泛。
艺术人类学学科的的确立,为艺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和更具科学性的视角,对艺术学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艺术人类学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哈塞尔伯格作为试图构建人类艺术学框架的学者之一,提出过一项美学标准: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过在一些物品中被认知,是因为这些物品被生产出来时具有了这样一种意图——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它们应该是令人愉悦的,同时,不严格的说,应该是实用的。
这种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西方文化中延续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大致来看,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雷蒙德弗斯的具体划分:第一个阶段是十九世纪末至“一战“之前,这个时期就是延续了哈塞尔伯格的观点,关注于审美和实用,即美感和商业的角度,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哈登的《新几内亚装饰艺术》和《艺术的进化》;第二个阶段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的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大量的原始艺术品被收集到欧洲的博物馆,主要是关注于对不同地域原始艺术文化的分析和研究,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有博厄斯的《原始艺术》;第三个阶段是在“二战”之后,艺术人类学学者开始重视田野研究,分析更加深入,符号研究逐渐兴起,也逐渐开始对艺术家个体创作和人类发展的关联投入敏感的视线并进行研究,主要的成果有马里安的《艺术与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文化进化论
艺术人类学文化进化论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文化和艺术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里,人类的文化和艺术作品被看作是相互影响的。
文化进化论则是关注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理论。
而将这两个学科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艺术人类学文化进化论”。
在艺术人类学文化进化论中,我们认为艺术作品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艺术作品反映着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状况,而文化则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
例如,在古代中国,书法和绘画是高度崇尚的艺术形式,因为这些艺术作品被认为能够表达智慧和精神境界。
而在现代西方,流行音乐和电影则成为了主流艺术形式,因为这些艺术作品能够吸引大众的兴趣和欣赏。
艺术人类学文化进化论还关注着艺术作品的演化。
艺术作品的演化被认为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例如,在现代艺术中,抽象艺术和概念艺术被认为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这些艺术作品也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最后,艺术人类学文化进化论还关注着艺术作品的传承。
艺术作品的传承被认为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例如,在古代中国,书法和绘画被认为是传承智慧和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些艺术形式被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而在现代西方,流行音乐和电影也被认为是能够传承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些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广泛传承。
总之,艺术人类学文化进化论是一门研究艺术作品和文化之间相
互影响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里,我们关注着艺术作品的演化和传承,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和演变,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A.艺术人类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艺术人类学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后现代主义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
人类学越来越关注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艺术学研究,同时艺术界也关心用人类学的方式来解释和关注艺术本质现象等问题。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是人类学的,较多使用田野工作方式。
人类学家首先是将艺术视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再者艺术本身是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和看待艺术,是伴随着人类学研究产生的。
艺术学也在关注人类学的研究,并将其研究理论及其方法运用到艺术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
艺术史能够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面貌。
人类学开始倾向于认为艺术别具他义,开始提倡一种现象家的与历史主义的方法,将艺术品视为结构性的。
B.外部研究:艺术的时代背景、时代环境、发展,特别是艺术与构成其发展有着不可分割重要作用的艺术经济、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等非本体因素的关系。
C.艺术交叉: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的形态演变,及由此带来的其本体特质的某些变化,使得艺术本体也由此而与其外部产生更多向度的联系。
D.元艺术:艺术学领域的“科学学”研究,是对于艺术学的自身的认识和阐释,是艺术学中距离艺术实践最远的部分,它包括了诸如艺术研究方法论、艺术史学史、艺术批评史等。
E.中国艺术民族性:对于中国艺术本体及其呈现形态内部规律的揭示中,表达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性,尽可能在艺术分析中运用传统艺术概念和语言方式,运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去阐述艺术现象及论证艺术观念。
F.中国艺术当代性:今天飞艺术多元化形态及构成,已远远扩展了固守的艺术认识论的价值标准,以理论创新的眼光为中国艺术学体系赋予鲜明的当代性。
其既蕴含着对外来优秀艺术理论成果的吸纳,也体现着对新的艺术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时代要求。
艺术人类学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进入现代时期的重要标志。
所谓田野调查,就是指所有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都被称为“田野调查”,具体地说,再摸以特定的时间、时空范围内,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级思想文化,记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们的普遍的基本需要和社会构成等。
艺术人类学可以说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其所用的方法也应该是一样的。
我认为,艺术人类学有三个基本的理论或者观点,即“以人为本”、整体观、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为本”是说我们所研究的不是器物、或者是一首曲子、或者是一个舞蹈,我们最要紧的是研究制作这个器物、形成这个曲子、表演这个舞蹈的艺术家、艺人,同时也要研究接受这些、使用这些、观看这些、听这些的听众、观众、使用者,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全面地掌握这些东西的意义、价值。
比如,乔健先生前些年在山西做的乐户的研究。
乐户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如果我们只是根据一些文献,也可以遇到一些零零星星的乐户,但只是研究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我们必须去调查现在还存在的乐户。
乐户制度在中国是一个很长远的贱民制度,现在山西东南部,过去所谓的“上党”地区还存在一些乐户。
他用两年的时间为每一个乐户做了一个系谱、一个自传和一个家庭的调查。
从这个调查中了解到,乐户本身不只是一个吹打音乐的团体,他们的吹打与他们的整个背景、他们的社会地位、历史的过程有很深的关系。
他觉得乐户演奏出来的声音事实上与他们现在的社会地位、过去的历史经验都是分不开的。
他发现,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阶级、特殊的社会,后来为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底边阶级、底边社会。
在底边社会中,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有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他们自己的社会组织,有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些东西与他们的乐曲的演奏是分不开的,一般去参与的这些吹打的人,主要在迎神赛社、婚丧嫁娶中表演,只有真正懂得的这些人,参与他们与社会某种长期的接触,我们才可以找到他们演奏的音乐、或者唱的戏里头特殊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可能性
英国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他在《文化论》 中曾批评说:“原始艺术”不同于现代社会里那 种突出个人创造性的艺术,它主要是群众性的, 那些艺术家更多地是依据部落的传统进行创作。 他实际上是相信,艺术家个人既有自己创作的能 力、灵感或人格,但同时也受到艺术周边的各种 关系的影。艺术品总是属于它那个时代某种制度 的一部分,只有把它放在制度的“布局”中,我 们才能理解它的功能与发展。 美国人类学者路威认为,正是由于“文化 之全体都影响于艺术之进展,蛮族的艺术家自然 更赶不上他的文明民族的兄弟了”,而“能否审 知前人的艺术成绩,这也是很有关系的”。尽管 路威具备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艺术观,但他还是试 图解释“蛮族”艺术家何以赶不上其他“文明民 族”的艺术家。
小结
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和各类新的 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类有形和无形文化 遗产的选定与保护,各种地域性的、少数 族群的、市民大众的和跨国界流动的艺术 互动与交流,支撑民族与国家认同的艺术 创作等等,艺术人类学者通过田野工作去 研究。艺术人类学在中国的可能性是前途 光明远大,且任重道远,但一切都应始于 我们迈向田野的步伐。
Hale Waihona Puke 四、艺术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可能性
艺术人类学或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对于现当 代的中国学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其在中国获 得较大发展的可能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艺术人类 学对于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意义和必要性,还在于 现当代中国社会里的种种艺术及与其密切相关的 种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事象,也需要有人 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解释与说明。 要在中国促进艺术人类学的健康发展,毫无 疑问地是非常需要积极借鉴海外学者已经积累的 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
二、人类学的艺术研究
对人类学的艺术研究谱系,包括对其“理论范式”的 转换(例如,从文献到器物、再到艺术的文化意义;从历 时到共时、结构,再到艺术过程的研究)等做一个简单完 整的梳理,其实是一件颇为庞大和繁杂的工作。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者较为关心艺术的起源问题,并 大多倾向于对其做进化论和唯物论的解释。 人类学有关艺术的起源或其本质曾先后提出了很多 学说,例如,审美说、巫术说、符号交流说、表达与表现 欲望说等等。但是,实际上主要是存在着两种基本倾向: 一是对艺术作功能论式的理解,强调艺术的应用性,认为 在任何社区或文化里的艺术都满足某些特定的需求;二是 认为存在所谓“纯粹”的艺术,亦即认为在那些对象社群 里既有实用性的装饰,也有“为艺术而创造的艺术”。
艺术人类学导论读书随笔
艺术人类学导论读书随笔一、艺术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深入探索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多样表现形式。
艺术人类学不仅仅研究艺术作品本身,更关注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和文化信仰。
其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原始洞穴壁画到现代艺术展览的各个方面。
艺术人类学家们会研究古代文明中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的关联,探讨艺术在社会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传达社会文化价值观。
他们还关注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人类学解读。
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结合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手段。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艺术家和社会学者们分享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艺术人类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基础,使得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1. 艺术人类学的定义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艺术在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物层面的多样表现与意义。
它超越了传统艺术史和美学的界限,将艺术视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行为和文化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艺术人类学的定义涵盖了几个核心要素:首先,艺术人类学关注艺术与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历史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试图揭示艺术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关系。
艺术人类学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结合了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地探索艺术的本质和功能。
艺术人类学还关注艺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不仅探讨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创作和欣赏的艺术作品,也关注不同文化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艺术人类学,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还可以认识到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2.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艺术人类学家致力于探讨艺术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生活。
西方艺术人类学的成熟之作——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导读
西方艺术人类学的成熟之作——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
导读
李修建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卷),期】2023(37)1
【摘要】英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是西方第一部以“艺术人类学”为名的学术专著。
书中广泛借鉴了20世纪60—80年代西方人类学界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成果,形成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视觉交流、风格、艺术家的研究框架。
本书既提供了大量田野资料,又不无理论的反思,是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上的一部成熟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李修建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理论浅析
2.全球化视域下的艺术界考察与实验民族志书写——2020年度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动态及热点评述
3.符号权利传统与创新:评
莱顿《艺术人类学》4.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学术价值与理论拓展--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24期综述5.“魔法棱镜”: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与物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艺术人类学
中国艺术人类学中国艺术人类学是研究中国艺术与人类学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探究中国艺术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定义中国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究中国艺术与人类社会、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国艺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艺术人类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深入访谈、观察参与等。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与艺术家、观众、艺术机构等的交流,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传承方式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同时,还可以借助文献研究、历史考察等方法,探究中国艺术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特色。
三、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首先,可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音乐、绘画等,揭示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其次,还可以研究当代中国艺术的创作与传承,包括现代舞蹈、电影、摄影等。
此外,还可以探究中国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如艺术与国家形象的构建、艺术与社会变革的互动等。
四、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意义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中国艺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中西方艺术的对话与交流。
通过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加深对中国艺术的认识与欣赏。
同时,中国艺术人类学也为中国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艺术人类学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与人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促进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中国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相信随着中国艺术人类学的不断发展,将为我们带来更多对中国艺术的深入认识与探索。
人类学、艺术和美学
人类学、艺术和美学
人类学、艺术和美学是三个不同却又相互交织的学术领域。
1. 人类学(Anthropology):
- 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本质、文化、社会结构、语言、宗教信仰、经济活动、家庭结构、社会组织形式、习俗、艺术以及其他多种人类现象。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观察,探索世界各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
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也被人类学纳入研究范围,人类学家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以及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来揭示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意义。
2. 艺术(Art):
- 艺术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各种形式。
艺术不仅是个人情感和创造力的表达,而且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在人类学视角下,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社会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内涵。
3. 美学(Aesthetics):
- 美学是一门哲学分支,主要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的发生机制以及艺术的价值判断。
它关注人类对美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试图
理解人类为何欣赏美、如何定义美以及如何评价艺术作品。
在与人类学和艺术的交叉领域中,美学研究可能会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知识谱系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知识谱系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知识谱系研究人类学是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研究领域,而艺术人类学是指将人类学方法应用于艺术领域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在这个时期,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试图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艺术的演变和变化。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探索和解读上。
这一时期的研究学者广泛运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实地观察和口述历史等。
他们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和记录中国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戏曲、音乐等。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变迁对艺术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逐渐形成。
首先,学者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描述。
他们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艺术的表现形式、符号和象征意义,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其次,研究者们对中国艺术的历史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追溯了艺术的源流和发展轨迹。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还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学者和作品。
例如,梅洛尔(Malraux)的《未来的博物馆》提出了“想象博物馆”的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应该超越传统的审美标准,更注重其文化和历史意义。
另外,刘半农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史论》对中国艺术的历史和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开拓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尽管中国艺术人类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人类学之简介
作者:林立策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
摘要:艺术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艺术与人类文化两者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
人类学早期更多的是关注婚姻、家庭、亲属制度、群体、以及欧洲以外的社会,而当代的人类学家则开始更多地关注艺术。
艺术为何会成为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不仅是作为一种形式地存在,也蕴藏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社会情感,并且艺术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通过对艺术的关注,从艺术这个具体的形式入手,来探索人类群体的逻辑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随着这种思维和观念的转变,艺术人类学这门学科也随之诞生。
本文主要从艺术人类学的概念、历史和范式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概念历史范式
作者简介:林立策 (1983—)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读硕士
一、艺术人类学的概念
对艺术人类学下定义之前,必须得先弄清楚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弄清了两者的关系,也就弄清了艺术人类学的实质。
西方关于艺术人类学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写法:Art Anthropology(艺术的人类学)和Anthropology of Art(关于艺术的人类学),虽然初看起来无多大区别,然而,仔细琢磨却大相径庭。
前者是借用人类学的方法对艺术进行的研究,目的是要研究艺术;而后者是通过艺术对人类学的研究,强调的则是人类学的研究。
因此,不同专业的属性群体就会有不同的取向:从人类学家来说,会更倾向于后者,毕竟他们所要做的是人类学的研究,而只是通过艺术这个对象来深入研究;而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者来说,则更多的会强调前者,即借鉴人类学的方法,达到对艺术的研究,探索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作用。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涉及到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联系,艺术人类学就是如何去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
易中天在《艺术人类学》中大致有过这样一个定义:“广义上,通过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来探讨艺术的科学;狭义上,则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来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尤其是着重研究艺术的发生机制和原始形态的科学。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不管是广义的或是狭义的,都只是说明了前面所说的关于“艺术的人类学”的范畴,而事实上,艺术人类学也绝非是着重研究艺术发生的机制和原始形态的科学,笔者认为,应该是研究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所有艺术,包括艺术现象、作品等等。
而艺术也不只是形式上的艺术,而应该是一个艺术的整体,还有考虑赖以艺术生存的文化环境,其中当然也要考虑人的因素在艺术整体中的影响。
王建民
曾说过:“艺术应更多的需要体现个性和差异性,当艺术意味的去追求科学规律的时候,艺术也就死了。
”因此,是否也就可以这么去理解,艺术人类学还认识和关注不同艺术的差异性与个性。
60年代至70年代艺术人类学定义为:研究非西方的小规模社会艺术的学科(others,他者)。
考察世界各地小型社会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可能显露出的艺术表现的一般原则,并观察这些原则在不同情形中的实现程度。
这种观点跟人类学思潮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然而,当代的艺术人类学不局限与原始社会的研究,也包括对现代社会的研究。
因此,王建民对艺术人类学的定义总结:“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在内的人类学社会的艺术现象、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艺术人类学则是研究人类历史上所有时期的艺术创作,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所有事项。
二、艺术人类学的历史和范式转换
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学的发展有着内在必然地联系。
我们可以从对人类学历史的大致回顾,来找到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轨迹。
很难去说人类学究竟什么时候起源,艺术的起源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能说艺术人类学就早于人类学而存在。
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历史各个时期范式的介绍,来找到与艺术人类学之间的具体联系。
在展开具体的论述之前,首先对“范式”的概念要有所了解,范式的概念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
“范式(paradigm):是一个公认的学术研究模型或模式,广义上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社会意义)。
狭义上指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题(范例)。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意义也有所不同,因此范式也将随历史的潮流不断的得到转换并与之适应。
“范式的转换:从前科学(形成规律)——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规范的形成)——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反常与危机——新的科学革命……”(以上转摘自王建民的课件)。
范式的转换,简而言之,就是对理论模式的的结构到解构,再重构到再解构,如此随着历史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
当弄清楚了范式的概念以及它的转换规律,也就轻而易举的找到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正因为有范式的转换,才会出现各个时期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因为新的学派和理论的形成符合了范式转换的规律,也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正如学界所熟知的,早期人类学的研究是针对“他人文化”(Other culture)的探索,相对于欧洲来讲的异民族文化。
这一时期,带有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思想,他们试图理解人类的共性与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以才出现了古典进化论和德奥传播论的思想,它们认为文化有高低之分,认为欧洲就是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可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的转折期,人类学界开始出现大量的理论反省,通过具体的田野调查说明,世界并非如他们理论所设
想的那样。
到20世纪后期,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也开始发生转变,而不仅限于欧洲以外的民族,而应该是包括全人类的研究。
在这期间,于是出现了法国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年鉴学派;在美国以历史具体主义和心理学派为主流;在英国则以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克利夫—布朗的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为主流,功能主义的范式主要是关注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以及到后来的出现了英国社会学派、美国新进化化、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
不过之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当属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和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前者认为艺术是一种压缩模式,不是对象的投影或某种消极的相似之物;而后者将艺术与国家政治象、仪式等相结合的阐释人类学研究,对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进行意义的阐释,用以解析复杂的文化现象(同上)”。
艺术人类学就是伴随着人类学理论范式的不断转换也在不断的发展着自己。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人类学反思的进行,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侧重点从非西方小规模的社会中的艺术转移到当代文明社会中艺术。
”(同上)也许至此,很多人都会比较的困惑,当我们针对一个研究对象时,应该具体运用哪一个范式?其实这就有点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之感,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要削足适履,而应该要视足选履”。
不同地区的文化或艺术有不同的属性,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不管哪一种范式或多种范式的相互应用,只要能够客观地、适合地解决当下的现象和问题,都是可取的。
借用王建民的话说:“没有一个唯一的理论范式的应用,只能根据你的田野调查材料,对各种理论范式的应用,能够解释你所需的现象,在特有的现象下对理论范式进行补充,就是最大的作用和意义。
”
人类学家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获得第一手田野材料,从中发现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对象,不断地对常规现象进行反思,运用不同的理论去解释这些特有的现象,如此则导致了理论范式的不断转换,进而也将不断地促进了艺术人类学该学科的发展。
总之,不管是“艺术的人类学”还是“关于艺术的人类学”,都必然要涉及到艺术与人类文化之间的联系,两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艺术人类学就是如何去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只是不同性质的研究群体所采取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①王建民:《艺术人类学》讲授课件
②【英】罗伯特.莱顿著、李东晔、王红译:《艺术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