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青藏高原等典型构造地貌,让学生对构造地貌的壮丽景象产生直观感受。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地壳运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1)讲解地壳运动、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2)运用地质图、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内外力作用。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当地的地貌现象。
(2)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构造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过程: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4.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评价、提问,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创设情境:给出几幅地质图、地形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构造地貌形成原因。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解题过程、心得体会等。
4.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构造地貌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和进展,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科普文章。
要求:文章字数不少于1000字,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能够体现我国在构造地貌研究方面的成就。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资料、分享见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引入现实中的构造地貌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云南石林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现象相结合,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以地质时期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会讲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俯冲、碰撞、拉伸等,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力量。接着,我会介绍皱褶和断层两种主要的构造地貌形态,讲解它们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形图、遥感图像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貌形成过程。同时,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地理学科的高二教学中,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2.2构造地貌的形成”,这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中的重要一节。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力量如何塑造地表形态,掌握皱褶、断层等构造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现象相结合,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尊重。
此外,通过引入实际地貌案例,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主要通过引入现实中的构造地貌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云南石林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和动态演示,生动地展示地貌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
(1)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3)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情况。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地貌判断、地形图分析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
(1)判断不同类型的构造地貌,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分析地形图,识别构造地貌特征;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关注地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选择性必修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地壳运动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学生在这个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地理现象的关注点逐渐从表面现象转向内在规律,渴望通过探究活动,揭开地貌形成的神秘面纱。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表达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针对难点知识,采用分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形式,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提高认识;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地质构造与地貌。

揭示了褶皱和断层这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的形成原理,及其形成的地貌。

2.板块运动与地貌。

阐述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有两种类型边界,不同类型的边界对地貌产生不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主要阐述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线路所产生的影响。

区域认知: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综合思维: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基本形态特征。

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基本形态特征。

2.六大板块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在地球的内、外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和向斜比较2、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现实案例:断层发生垂直位移,岩层相对上升部分叫地垒,形成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降部分叫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在山地,断层沿线常常发育成河谷。

断层及其地貌二、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破碎成多个板块,上覆于软流层之上。

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塑造了地表形态。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山区交通线路修建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山地灾害多发,影响行车安全。

故山区优先选择公路交通。

线路一般布局在盆地和河谷地带,为减小坡度,上下坡路段采用盘山曲折的设计。

山区在修建交通线路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学习。
3.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讨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观察分析:让学生观察地形图、遥感图像,识别并分析构造地貌。
2.问题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案例分析:提供若干构造地貌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未知的热情。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要性,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的“2.2.1构造地貌的形成”,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
1.知道地壳运动的分类,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并了解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案例研究:选取一个典型的构造地貌案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其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其对当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创设情境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如模拟地震、火山喷发等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注重课后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著名构造地貌,如科罗拉多大峡谷、喜马拉雅山脉等,引发学生对地貌形成的好奇心。
4.创设合作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展示,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措施
1.对于教学重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知识。
2.针对教学难点,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特点,加深学生对构造地貌的认识。
4.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研究前沿,了解地貌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貌演变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世界各地的地貌景观,增强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貌的概念,掌握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掌握地质构造的分类,如褶皱、断层等,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相关地貌现象。
3.了解我国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地质构造与地貌:介绍地质构造的分类,以及它们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褶皱: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讲解褶皱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断层:以长江三峡为例,讲解断层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分析我国某地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积极性;
2.突破难点:针对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构造等难点知识,采用直观的图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培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运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课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情感教育:结合我国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地质构造的分类及特点。
2.难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地图、地质剖面图等工具的运用。
3.掌握地质构造的分类,如褶皱、断层等,以及它们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4.学会运用地图、地质剖面图等工具,分析不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5.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我国主要构造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构造地貌的形成,它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所导致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掌握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分析地质图上的地貌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不同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3.引导学生运用地质图进行地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小组研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构造地貌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撰写一篇关于该构造地貌的研究小论文。论文内容包括:地貌概述、成因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等。
4.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a.举例说明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构造地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通过对比不同构造地貌的成因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加强地质图阅读和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地质图上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化学生对构造地貌形成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构造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两大火山、地震带;;3、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1)板块内部相对,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

(2)板块上覆于之上,缓慢运动。

(3)板块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形成巨大的、、。

(4)板块相离运动形成、。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山区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原因意义方法①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难度也比较大。

②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安全威胁大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不仅可以降低,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运输线路和通行的安全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其次才是铁路线路选址线路特点注意问题通常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地带选线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翻越山岭时,为减低道路坡度,一般采用的线路设计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组内合作】新西兰北岛是新西兰两大主岛中较小的一个,位于南太平洋。

北岛火山众多,岛上最大湖泊陶波湖的四周有厚层火山物质,形咸海拔400~700米的高原,高原上广泛发育火山地貌。

下图示意新西兰北岛火山分布。

(1)分析新西兰北岛多火山的主要原因。

(2)北岛中部火山集中分布地带能够形成高原。

就此做出合理解释。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导入:落日彩霞照射下的喜马拉雅山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请同学们思考问题:◆什么是褶皱?◆褶皱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怎么样形成的?(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由背斜和向斜组成。

基本单位: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地貌①形态上(形成):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②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

③地貌上:背斜成山→山岭(背斜山),向斜成谷→谷地、洼地(向斜谷)➢倒置褶皱(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岩石破碎、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背斜谷◆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致密,不易被外力侵蚀,反成山岭→向斜山总结:地质构造——褶皱(背斜与向斜)褶皱构造的判别方法一:形态法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利用此方法判断时,可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再判断。

方法二:新老法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褶皱构造的实践意义(2)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位移线)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识别断层—判断依据①岩层发生断裂—断裂构造②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错动、位移➢断层的位移类型水平方向/位移—岩层水平方向被错断。

如圣安德列斯断层垂直方向/位移—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岩层被错断。

➢水平方向位移对地貌的影响•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位移对地貌的影响描述宁夏平原的形成过程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内力作用),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外力作用)。

➢断层的实践意义◆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流水侵蚀)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2.2构造地貌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二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中的“2.2构造地貌的形成”章节为例。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内部构造、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自然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形成各种构造地貌。针对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与构造地貌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探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调查我国主要构造地貌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构造地貌的图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设计地理实验,如模拟板块运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直观地演示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地球内部构造是如何影响地貌形成的?”“板块运动有哪些类型?”“地壳变动与构造地貌有何关系?”等。
5.情感教育:本案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讲授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的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此外,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2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特别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地质图、地貌图的识别和解读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貌案例。
3.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邀请地质学家、地理学者等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如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地质图、地貌图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质地貌特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国的地貌景观保护和开发提供有益建议。
4.撰写一篇关于地质构造与地貌知识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以及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5.组织一次小组讨论活动,讨论主题为:“地质构造与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要求各小组做好讨论记录,形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2.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首先,本条标准中行为条件为“结合实例”,因此,本课时继续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大别山地区为案例支撑教学;其次,本条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求为“解释”、“说明”,即本节的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故本课时内容教学时主要为学生创设“大别山成矿条件及资源外运”情境,让其对规律性、原理性的知识能够有很好的感知、理解、内化;最后,结合教材分析可知,本课时聚焦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和“交通运输布局与山地地形的关系”,故本节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探究成果,分析板块运动形成不同地貌的过程、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培育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对上一节内容及上一课时的补充说明,用板块运动学说来进一步阐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本课时通过“板块运动与地貌”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认识海陆格局以及全球尺度内大型地貌的成因。

同时借助“山地对交通的影响”选择构造地貌中最主要的类型—山地,具体描述其与人类活动中交通的关系,以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尺度下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对于板块运动学说、地球的圈层结构、交通等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了学习本课时关于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相关知识的思维条件和能力条件,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知识共建等,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概念。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观察实景图片,综合分析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首先,本条标准中行为条件为“结合实例”,因此,授课时要注意以案例为支撑,故本课时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大别山地区为案例;其次,本条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求为“解释”、“说明”,即本节的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故本课时内容教学时主要为学生创设“大别山探矿”情境,让其对规律性、原理性的知识能够有很好的感知、理解、内化;最后,结合教材分析可知,本课时聚焦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故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模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中小区域尺度下常见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貌的形成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对上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补充说明,通过不同空间尺度下进一步阐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本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立足中小尺度的构造地貌,从褶皱与断层这两类常见地质构造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区域范围内一些地表形态的成因,同时也为过渡到全球尺度下板块运动与地貌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经过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貌的观察等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动手完成实验的模拟,并且在阅读材料、合作探究以及模拟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学生自主实验模拟,分析褶皱及断层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学生观察实景图片,判断地质构造,解释地表形态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1.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

2.2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探究二: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四、学习效果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一、学习目标1.了解、识记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地貌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不同地质构造的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实例分析,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4.掌握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的基本解读方法。

二、必备知识(一)地质构造的含义: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二)常见类型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图中地层①最老,地层⑦最新。

①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谷地(如上图中字母A处所示)。

②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耐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如上图中字母B处所示)。

2.断层(1)含义: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对地貌影响⎩⎪⎪⎪⎨⎪⎪⎪⎧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垂直方向上的位移⎩⎪⎨⎪⎧相对上升——块状山 或高地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山地地区: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是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础,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判断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向斜山、背斜谷、断块山等均为构造地貌类型。

3. 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图识读、地貌模型制作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质图阅读与分析技巧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构造地貌知识的掌握。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构造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差异化评价,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4.教学拓展:
(1)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构造地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2)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某个构造地貌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地质图,分析地质图上的地貌信息。我会讲解地质图的基本符号、图例,并举例说明如何从地质图中提取地貌信息。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举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在构造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2.分析我国某一构造地貌区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构造地貌的形成原理及其特征,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2.难点:
(1)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尤其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的过程;
(2)地质图的识读与分析技巧,如何从地质图中提取地貌信息,并进行地貌分析;
4.分析题:分析我国某一构造地貌区的形成原因。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的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条要求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本条要求来看,教师重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形成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置限定“结合实例”,则要求对具体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

例如,结合某大型山脉的形成,分析内力作用对山脉形成的影响,故此该教学设计以华山为实例进行教学。

行为动词“解释”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重点在“关系”。

可以分为“地对人”、“人对地”两个角度。

①从地与人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地表形态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人类的活动,例如,在山区和平原地区,交通的通达度、商业网点的布局就大不相同;同时,这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重庆这种地形崎岖复杂的地区也可以交通通达商业发达。

②从人与地的关系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拦河筑坝、修筑梯田等,都说明人类改造愿地貌的能力越强。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实例,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两个标题从不同尺度介绍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一个标题“地质构造与地貌”立足中小尺度的构造地貌,从褶皱与断层这两类常见地质构造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区域范围内一些地表形态的成因。

第二个标题“板块运动与地貌”通过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认识海陆格局以及全球尺度内大型地貌的成因。

第三个标题“山地对交通的影响”选择构造地貌中最主要的类型一山地,具体描述其与人类活动中的交通的关系,以落实“内容标准”中的“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地质构造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褶皱形成的地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 亲爱的各位新进委托人,上节课我们地理学社解决了两种委托,第一种是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而另一个委托就是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那么今天我们地理学社又即将迎来新的四个委托任务,我们一起去看看。
[委托四]在哪种地质构造处去修建隧道?
[教师讲述]我们先来看一下几幅实际的隧道图,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发现它基本上都是在背斜处修建的。OK,我们现在来假设一下,当隧道修建在向斜处的时候向斜的底部岩层向下弯曲,而隧道刚好它就破坏这种弯曲度,那如果修建在向斜处,会积水,水会随着这个岩层下渗,并且将隧道是填满。所以在向斜处去修建隧道的话,隧道是容易坍塌且容易积水的。而我们在背斜的底部去修建隧道的话,可以发现背斜底部是天然拱形,这种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修建隧道应当选择在背斜的底部。
[实验器材] 透明、PVC管、水、油(辣椒油)
[多媒体] 播放视频
[学生] 看视频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讲述]通过视频,向斜处,去寻找水资源。
[委托三]在哪一种地质构造处修建水库?
[教师讲述]其实前面两种委托分别都描述了向斜受挤压,所以向斜的槽部,结构是比较稳定的,而向斜处,也应当去寻找水资源,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向斜处去修建水库,相对于比较稳定。
二、讲授新课
[委托一] 对于以下视频出现的采石情况,适用于哪一种地质构造?
[多媒体] 播放视频
[教师讲述] 通过前面的委托,我们都知道地壳受内力作用是弯曲,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而向斜底部受挤压,岩石坚硬,所以类似于采石的工作,首先是要看易采程度,所以应当选择在背斜的顶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1.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

(图片导入)全球六大板块图
2.板块运动
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5.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来源
(1)大陆漂移学说概况
(2).海底扩张学说
6.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的形成
(1)板块相对运动
(2)板块相背运动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交通合理布局重要性
2、最合理方式
3、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对山地交通的影响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