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讲解词

合集下载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的马王堆,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古墓群。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个独特的古墓群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景区概况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郊马王堆村,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整个古墓群包括三座墓室,分别是南、中、北墓,其中南墓最为著名。

马王堆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汉文化史、位阶制度和古代医学史上的一大空白,被誉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二、南墓南墓是马王堆中最大、最为精美的墓室,是一座漏斗形的人工挖掘坑墓。

这座古墓的出土文物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品种之多,堪称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国宝级”陵墓。

进入南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美的石门。

石门上雕刻着马车、牛车、战车以及各种神魔。

这些雕刻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给人一种置身于古代文化盛世的感觉。

南墓的内部可谓瑰丽非凡。

首先是长达40多米的通道,周围壁画绘制了当时生活的场景,如宴会、乐舞、游艇等,栩栩如生,犹如穿越时空。

接着是中央墓室,这里是墓主人的安放之处。

墓主人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性,她的身份地位由她身上的衣物和饰品显露出来。

陪葬品包括金银饰品、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等,数量之多、精美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南墓的北墓室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人类尸体,被称之为“马王堆女尸”。

这具尸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死亡仪式以及医学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墓中墓是马王堆的中等规模的墓室,也是一座漏斗形坑墓。

虽然规模比南墓小一些,但中墓中出土的文物同样珍贵、精美。

在中墓内,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玉器和陶瓷器。

这些文物不仅呈现了古代的审美风格和工艺水平,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四、北墓北墓是马王堆的最小的一个墓室,其规模与南、中墓相比,要小很多。

然而,北墓同样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铜镜、木雕、陶瓷器等,展示了西汉时期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

五、医书和文化遗产马王堆古墓群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的医书《墓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下面是搜集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一)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马王堆导游词(通用8篇)

马王堆导游词(通用8篇)

马王堆导游词(通用8篇)马王堆篇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导游工具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前言(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

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

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马王堆汉墓!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著名的汉代墓葬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汉代墓地。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墓地吧!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总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是一座汉墓群,主要由西汉贵妃墓、太监墓和次贵妃墓三个部分组成。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西汉乃至战国时期墓葬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里是西汉贵妃墓,是马王堆汉墓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西汉贵妃墓于1972年于昌华里南方非法已山的南坡发现,墓冢直径约为30米,由地面防护建筑和地下主墓室构成。

墓室主要分为东西两堆,东堆内为贵妃陈根据墓主人的题名,专门设立了报告厅,收藏和陈列了许多与贵妃有关的文物。

西堆内则为墓主人的陪葬品,如玉雕、木雕、铜器、金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妃墓出土的距月琴,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距月琴。

距月琴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琴身上的图案和文字描绘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和社会习俗,是我们研究汉代音乐史的重要证据。

这里是太监墓,太监在古代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皇帝的亲信和幕僚,另一方面也是宫廷管理和维护秩序的重要力量。

太监墓的发现,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代宫廷内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太监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铜镜和玉石器等陪葬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幅出土的汉代壁画,描绘了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和仪式,是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和壁画艺术的重要宝藏。

这里是次贵妃墓,次贵妃是贵妃之下的地位,次贵妃墓的发现为我们还原了汉代宫廷内的权力游戏和宫廷生活。

次贵妃墓主室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玉石器和金银器等贵重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精美的玉石椅子,椅子造型考究,雕刻精美,显示了贵妃的尊贵身份。

我们从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汉代宫廷内华美而讲究的生活方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王堆

马王堆

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革命烈士公园北侧,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1951年3月筹建,1956年2月开馆。

我们现在去参观的是湖南省博物馆,我们主要参观的是‘马王堆汉墓陈列’,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五里牌,距市中心约4公里。

1952年中科院研究所来长沙进行考古发掘时,对马王堆做过实地勘察,据墓外形特征等相关资料断定这是一个汉墓群,于是1956年马王堆汉墓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时的技术部成熟,为了更好地保护部破坏马王堆汉墓,直到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在此修建地下防空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这才揭开了马王堆汉墓的神秘面纱。

马王堆一共是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但是由于博物馆没有那么大,所以现在展出的文物是千多件。

我们进去参观主要看的是三件镇馆之宝,一件事素纱襌衣。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襌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重,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点,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叠起来可以放入小小的火柴盒里;第二件叫T型帛画,此画形状呈英文字母“T”,为了便于称呼,故称之为“T形帛画”。

遣策中记载为“非衣”,可能有“似衣非衣”之意。

出土时反盖在一号墓内棺棺盖上,顶部横裹一根竹竿,在每个垂角下都系着丝带或麻质带子。

据考证,这是旌旗画幡一类的物品,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开”,相当于招魂幡。

整幅画全长205厘米,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部分。

那在里面我们还要见一位西汉美女,辛追夫人,辛追夫人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距今有2100多年,她是西汉初年长沙王丞相第一代軚侯利仓的夫人,名叫辛追,辛追夫人出土的时候不仅保存了完整的外形,而且皮肤湿润覆盖完整,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这件产品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大家看他的形状是不是很像英文字母T啊,它T型帛画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据考证,它是在出葬是,由人举着走在依仗之前,用以引魂升天的。这幅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部分。在最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首舍身的大神,据 山海经 上所述,他正是威力无穷的烛龙神,在他的右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其中最大的一个里面画了一只年,他的名字叫做金乌,其实,它是古代人民研究太阳黑子的结果。在人间最显著的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衣着华贵,气质高贵的老妇人,在他的身前跪着两名方士正在给她献上丹药。在地狱部分,பைடு நூலகம்们可以看到地神手握着两条不安分的鳌鱼,以防止地裂山崩的发生。纵观整幅图,它是一副神话,想象与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体现了古人对天界的想象和对长生的幻想,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的杰作,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号墓的主人,辛追夫人,距今已经2100余年,她是长沙国丞相轪侯的第一代夫人。她出土时,身高1.53,体重34.3kg。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头部,颈部,驱赶,四肢保有完整的外形,她刚出土时,皮肤湿润,而且覆盖完整,皮肤黄褐色,摸上去有油腻感。辛追夫人的遗体为我们真是的讲述了穿越2000年的不朽神话,其保存年代之久远,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史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由于他明显不同于木乃伊与似蜡模型的尸蜡,也不同于谷歌脱落与断裂的柔尸,因此国际上已经认同,应把马王堆这类把年代久远,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经过对尸体的解剖,发现辛追夫人生前是多病之人,在其肠胃中发现138粒甜瓜子,推断其可能是她吃了甜瓜之后,因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而引起的死亡,他死亡是的年龄为50岁左右。
好了,我为大家的讲解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他的名字叫做素纱襌衣,素纱是还没有染色的啥,单一是没有里衬的衣服。一号墓中共出土了素纱襌衣两件,他们的重量分别是48克,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一两,如果把袖口和领口的园边去掉的话,那他就只有半两多一点了,正所谓“轻如烟雾,薄如蝉翼”。那这么薄的衣服,汉代的妇女们是怎么穿着的呢?原来,它是套在颜色亮丽的锦袍之上的衣服,是锦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以增加朦胧之美感。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赏词(数字展厅专用杨思宇)从1972到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三座汉墓,是20世纪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墓中了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其中,光亮如新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的帛画,叙述了对天国的幻想和对永生的渴望;翰墨飘香的帛书,传承了先哲的智慧;而千年不朽的女尸,则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第一部分:考古大发现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的五里牌,封土堆建在浏阳河冲积平原二级阶地上。

早在宋代典籍中,就已经有它的记录。

1952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断定马王堆是一个汉墓群。

1971年底,驻扎在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医院在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时,发现了这种像糯米一样粘的白膏泥,挖起来十分费劲。

有人拿起钢钎扎,冒出一股无色呛人的气体。

消息传至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即判断,马王堆汉墓可能遭到破坏。

经慎重地调研究并报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在1972至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对该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木炭、白膏泥这些是木炭和白膏泥,看似不起眼,但它们对墓葬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号墓主人下葬时,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然后在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木炭,厚度大约为40厘米,重量超过了5吨。

再在木炭外面填放白膏泥,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30厘米。

白膏泥之上是填土,每填充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的少量水份被它吸附。

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陶瓷器的原料,具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

此外,一号墓深度达到20.5米。

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纪年木牍在马王堆的三个墓葬中,只有三号墓的具体下葬时间可以得到确定。

这是为什么呢?在三号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支纪年木牍,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

导游资格证【导游词】马王堆汉墓

导游资格证【导游词】马王堆汉墓

【导游词】马王堆汉墓导游词马王堆西汉古墓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

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来的马王堆乡,距市中心大约有4千米。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其中一号墓中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女尸。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采取了深埋密封的筑墓方式,加上20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因此一号墓中的尸体以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

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

大家看到的这件衣服可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了。

它的名字叫素纱襌衣,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襌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从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1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它的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丝棉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非常朦胧的美感。

大家看到的这幅从一号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幅帛画的外形和英文大写的“T”非常相似,因此把它称为“T”型帛画。

据考证这是出葬的时候,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弓魂升天”。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篇1:湖南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马王堆汉墓陈列 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 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各位朋友:大家好!提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马王堆”坐落在长沙市东郊,清朝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故称“马王堆”。

1972年至1974年,通过发掘并考证,其实这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墓中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軑侯家,去追寻2000多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展示了云纹漆鼎、云纹漆案、云纹漆具杯盒、粉彩长方漆奁、锥画纹漆奁等一系列文物。

大家看这个彩绘双层九子漆奁,它呢就相当于现在女孩子所用的多层化妆盒。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丝绸发源地。

一号墓出土的两件素纱褝衣就让我们大开眼界。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素纱襌衣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也是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当时的人们喜欢将又轻又薄的透明襌衣套在色泽艳丽的丝绵袍上,衣服的颜色、纹样若隐若现,从而产生了朦胧的美感。

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近十二万字的帛书。

这幅帛书《五星占》向我们揭示了汉初以前的天象观测,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

这幅帛书《五十二病方》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它详细记载了涉及内科、外科等一百多种疾病的治疗医方。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以这幅“T”形帛画最为絢丽夺目。

据考证,这是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帛画全长20 5厘米,被艺术地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

大家看,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

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神话中女娲、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

右边是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扶桑树中,最大的太阳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这可能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马王堆导游词解说导游

马王堆导游词解说导游

马王堆导游词解说导游
大家好,欢迎来到马王堆。

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地方。

首先,马王堆是位于中国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处古墓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里最著名的就是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是中国墓葬史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完整度最高的
汉墓之一。

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被发现,这是一座属于西汉时期的皇家墓地。

墓葬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不仅有宫殿式的地下墓室,还有丰富的陪葬品。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所谓的
马王堆帛书,即大量保存完好的绢书、绢画。

这些帛书的内容包括了历史、政治、军事、医药、法律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除了马王堆帛书,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玉器等贵重的陪葬品。


些文物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展现了西汉时期的艺术风貌。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将会看到重要的墓室和陪葬品。

墓室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包括前、中、后三个部分,前厅供奉主人的神像,中厅则是墓主人的陪葬品,后厅则
是用来埋葬墓主人的地方。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在参观马王堆时要注意保护文物,不要触摸或损坏任何展品。

另外,也请大家保持安静和秩序,以免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

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且有意义的时光。

谢谢大家!。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长沙马王堆导游词

长沙马王堆导游词

长沙马王堆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长沙市著名的旅游景点——马王堆博物馆。

我将为大家介绍马王堆的历史、文化和景点。

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古墓遗址,感受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一、马王堆的历史背景马王堆是西汉时期的一座贵族墓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长沙市五里山脚下的马王堆村,由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二、馆内展示1.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马王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汉代的宫殿建筑风格为主,整个建筑群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

前院以观礼殿为主,中院以大殿为主,后院则是展览和研究区域。

2. 马王堆墓葬的发现1963年,长沙市考古队在马王堆村发现了一座西汉帝王级墓葬,命名为M1墓。

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了纺织品、玉器、丝织品、金银器、青铜器等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水平。

3. 彩绘木棺在M1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外形精美、彩绘绚丽的木棺。

这是一具木制的葬具,通过彩绘将人物、动物、花草等绘制在木棺上,展示了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

4. 丝绸书籍除了彩绘木棺外,M1墓中出土的丝绸书籍也令人惊叹。

这些书籍使用丝绸做为载体,书写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这些丝绸书籍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5. 医药文化马王堆墓中还发现了一些与医药有关的文物,如铜针、汉代的药瓶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医药水平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

6. 马王堆女尸最让人瞩目的是在M1墓中发现的一具墓主人女性尸体。

她身穿华丽的丝织服饰,带着金银首饰,令人感叹当时贵族的生活奢华。

三、参观须知1. 参观时间马王堆博物馆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对游客开放,每逢周一闭馆。

2. 参观流程游客可以按照指定的参观路线游览馆内的展览区域,参观过程中请勿触碰展品,注意遵守博物馆的参观规定。

3. 导览讲解博物馆提供导览讲解服务,游客可以购买导览服务,更好地了解马王堆的历史和文化。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湖南马王堆遗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王陵路的马王堆山下,是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汉代墓葬群,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汉代墓葬之一,其内的出土文物丰富,数量之多,精华之富,为世所瞩目。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及其出土的文物的发掘和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各个方面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湖南马王堆的历史文化与景观。

首先,湖南马王堆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studies 研究,它始建于汉高祖时期,相传是汉武帝的一位妃子的陵墓,该陵墓墓葬精美,墓主人的身份尊贵,墓内保存的文物颇为丰富,大量的玉器、铜器、金银器、漆器、陶器等文物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文化的了解,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其次,湖南马王堆的文物价值极高,出土的文物数量甚至多于出土“甲骨文”的龟甲,其中大部分文物,特别是那些玉器类文物,都非常古老、精美。

最出名的当属汉代“太公望”玉凤玦。

它是中国古代鲜见的一件器物,被誉为中国玉器史上的“第一玩意儿”。

目前“太公望”玉凤玦常常被用来作为中国文物在大型国际展览中的代表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使者。

接着,湖南马王堆的文化历史渊源非常深厚,不仅是历史上璀璨的马王堆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

在这座古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汉代文物的巨大财富,更是体现了汉代社会的文化与生活风俗。

云梦竹签、卜筮笔、汉代“句号”、白玉觥、铜炉、称钱、奴婢像等,无不体现了汉代社会贵族等阶层的生活风格和社会文化。

这些文物和遗址,不仅是文化的见证,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其辉煌的过去。

最后,湖南马王堆是一处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景点。

不仅可以让游客领略到丰富玲珑的文化历史,更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开明而先进的文化财富,旅游也可以让人们深度了解历史文化,增长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等等,而且旅游也是进行文化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陈列讲解词谈起马王堆汉墓文物,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照)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五里牌,距市中心约4公里。

它究竟是哪位达官贵人的墓地?历史上说法也不一样。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马王堆坟高七尺,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埋葬他母亲唐姬及其程姬的墓地,叫做“双女冢”。

其后的《大清一统志》、《长沙县志》、《湖南通志》都沿袭这种说法。

而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却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

马殷父子曾先后被封楚王,定都长沙,死后就葬于此,所以此地称为“马王堆”。

此外,民间的传说还有不少。

如此的猜测纷纭,终究还是个不解之谜。

看来要彻底破解这个谜,弄清楚历史真相,只能依赖科学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发现与发掘:1952年,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领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来长沙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对马王堆做过实地勘察。

根据此墓外形特征及相关资料,夏鼐先生当即断定马王堆是一个汉墓群,与马殷无任何瓜葛。

1956年马王堆汉墓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底,当时驻扎在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选择在院内的两个大土包——即马王堆汉墓土冢下修建病房和仓库。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

其中一、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三号墓形制相同,都是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

(照片):一号墓发掘现场该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从封土算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照)二号墓发掘现场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号。

发掘了二号墓。

由于该墓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二百余件文物。

但该墓葬中出土的“利苍”、“长沙丞相”、“軑侯之印”三颗印章,使墓主人身份,及其与一、三号墓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最终认定。

在二号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它的部分封土,被一号墓封土所覆盖,由此得知二号墓下葬时间早于一号墓。

(照)三号墓发掘现场照:三号墓是1973年11月19日——12月13日发掘的历时二十五天。

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一千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三十岁左右的男性。

(文物)纪年木牍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

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

”在这支由叫奋的管家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的记录。

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

(文物)铁刃木锸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如此完整的铁口木臿是十分少见的。

木臿全长139.5厘米,重1400克。

铁口呈凹字形,经鉴定为人工铸铁。

臿柄和臿面是用一整块化香树料制成。

木柄是选用木材的中心部分加工成圆柱形,很显然心材比边材更结实耐用。

臿面窄长,十分适合切挖膏泥、河泥等板实的粘土。

第二部分:走进軑侯家(一)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

第一代軑侯利苍、其夫人辛追和他们的一个儿子长眠于此。

这些生前曾经显赫三湘的西汉豪门贵族,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命运又是如何呢?〔照〕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利苍担任长沙国丞相时被封为軑侯。

軑,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

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

但是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图〕汉初吴氏长沙国及毗邻郡国疆域图: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

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

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

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陀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

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百越的作用成为剪除异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大忌。

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

虽然汉初王国丞相的官阶并不算高,但是实权在握。

他不但统率小朝廷里的文武百官,而且控制王国的军队。

诸侯王对人民的统治和剥削,也都是通过丞相来具体执行的。

所以,利苍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

〔文物〕“利苍”玉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

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前186年)。

利苍的一生可以用“赤胆忠心、战功卓著”八个字来概括。

早年利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以功再封軑侯。

〔复制品〕“妾辛追”印: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

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1 年(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

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复原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您看!她是多么的雍容华贵!〔文物〕黄杨木梳、篦:此外,另有一件单层五子奁,里面除有五个小圆奁外,还有铜镜、镜擦、粉扑、梳、镊、笰、环首刀等梳妆用具。

镊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妆。

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为红色,很可能是胭脂。

请特别注意看黄杨篦子。

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常精致。

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

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做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文物〕弩机:三号墓墓主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

根据纪念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年仅三十多岁。

在三号墓中出土兵器三十八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弩机。

弩机是如何发射的呢?请看“弩机发射示意图”。

由于弩利用了杠杆原理,能使箭发射得更远、更准确,所以在当时是一种威力较大的远射武器。

随葬如此之多的兵器,我们不难断定利苍之子生前一定是位威风凛凛的武将。

〔复制品〕驻军图: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发兵攻打长沙国南部,随即汉王朝及长沙国派兵征剿。

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汉文帝初年。

从三号墓出土的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说明墓主人曾经参与指挥过这次战役。

“驻军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

您看到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它们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

而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

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

在整个防区的中央、几支河流的汇合处设有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

整个防区内,在指挥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驻守有六支军队,分二线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条山谷扼守南越国进入长沙国内地的通道。

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国南境驻军采取的是凭险固守的姿势。

图上军事部署之严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对各军事因素思虑之详审,都充分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走进軑侯家(二)[文物]主食:利苍及其夫人和儿子,生前穿着绫罗绸缎,享受美味佳肴,茶余饭后歌舞不休。

只要看看从一、三号墓出土的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以及音乐文物等,您就可以想象到軑侯家钟鸣鼎食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

在汉代人们的主食与今天基本相似。

一号墓出土的稻谷、小麦、大麦、黍、粟、大豆、赤豆和麻的实物多达十一袋,真可谓“五谷俱全”。

其中出土的水稻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已包括了籼、梗、粘、糯四种。

您看!这一颗颗谷粒不仅外形完整,而且颜色鲜黄。

〔文物〕小米饼: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西汉时期长沙地区稻米丰厚,除了留有口粮外,还加工成糕点食用。

軑侯家食用的糕点是当时常见的饼,一般用粮食为主料,再配以瓜果、糖、肉等配料,与今天的家制糕点相似。

从一号墓的彩绘陶盒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小米饼,是将小米捣制或碾磨成米粉,加上水团成饼状,再蒸熟而成的。

今天南方食物中的糍粑、糍饭团大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文物〕水果蔬菜:稻米虽然飘香,却不能象麦面那样翻出许多花样来,未免有些单调。

为了改变这一“缺陷”,南方人必须想方设法种植蔬菜,猎牧动物,饲养牲畜,以多样的副食来改善主食的单调。

当时湖南地区的基本副食是鱼、肉、蔬菜、瓜果,这些在马王堆汉墓中都有大量出土。

其中时鲜水果就有近20多种。

您看!杨梅出土时仍然呈紫红色,而且绒刺也非常清楚。

当时有位考古工作者十分好奇地尝了一颗,发现味道是苦的,因为杨梅已经炭化了。

〔照〕一号墓云纹漆鼎内残存的“藕片”:蔬菜虽然全部炭化,但个别的形状仍隐约可见。

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打开一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时,竟发现里面盛有二千一百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藕片内部纤维早已溶解,出土后与空气接触,再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

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二千一百多年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所以,身为长沙人应该感到非常幸运了!〔文物〕牛肩胛骨:軑侯家食用肉食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这一点可以从一、三号墓随葬的大量肉食得到证实。

他们不仅食用家禽、家畜,并且大量从自然界猎取野生动物。

据遣策记载,其中不仅有常见的猪、羊、牛、狗、鸡、鲤鱼、鲫鱼等,而且还有不少珍稀动物如梅花鹿、鹤、锦鸡、小鴞、斑鸠、天鹅、鱖鱼等。

可以说,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陆地跑的,各种动物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其食物范围之广,着实令人咋舌!〔文物〕锡涂陶壶:軑侯家宴请宾客,自然少不了饮酒作乐。

从一、三号墓中出土了许多盛酒器如陶锺、印文硬陶双耳瓿、彩绘陶钫,饮酒器如耳杯、玳瑁卮、鎏金嵌玉铜卮,以及温酒器如:彩绘陶鐎壶等。

遣策明确记载的酒类有四种,如:白酒、温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