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

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

1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夏侠(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49)摘要:本文就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两种魏晋时期典型服装进行分析,从款式结构和装饰风格两方面对比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相似服饰,以此说明魏晋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相互影响,造就了魏晋时期西域地区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关键词:文物服装西域融合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染织品实物非常丰富,而新疆地区出土的文物在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多元文化汇聚于此,产生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新疆地区气候独特,特别是吐鲁番盆地以及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夏季气温高,常年干燥少雨,使得许多古代墓葬中的服装和纺织品能够相对完好的保存下来。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敦煌之西,阿尔金山以北库鲁克塔格山之南,方圆近二十万平方公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邦。

这一区域内的古代墓葬较多,其中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染织品实物,对于研究魏晋时期的古代服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楼兰地区出土的古代服饰特点在距楼兰故城23公里处的城北壁画墓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很多保存较好的纺织品、服饰以及生活用品等陪葬物。

该墓出土服装以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最为多见,从款式上来看同楼兰地区其它墓葬出土服装相一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另外,楼兰城北壁画墓的墓室壁画很好地还原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证明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是墓主生前的日常装束。

通过观察出土长袖衣实物,并参考壁画人物着装形象,我们可以比较完整的还原出这两种古代服装的具体形制和局部细节。

夏侠(1981-),男,新疆布尔津县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与艺术理论研究。

通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古代实物与图片资料可以看到,交领长袖衣领襟底部长出衣身摆缘约十厘米左右,袖型为较平直的宽口长袖(图1)。

该衣前后衣片结构差异较大,侧缝弧度变化大,收腰明显,摆围线应居穿者腰线上。

楼兰公主服饰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楼兰公主服饰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楼兰公主服饰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楼兰公主服饰是指古代西域楼兰国公主的服装装饰,这些服饰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楼兰公主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人物,她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楼兰公主服饰以其精巧的工艺和华丽的设计,展示了古代西域服饰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围绕楼兰公主服饰展开,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和描写。

首先,我们将介绍楼兰公主服饰的历史背景,包括楼兰国的兴衰和服饰的演变过程。

其次,我们将详细分析楼兰公主服饰的特点,从面料选择、剪裁设计到装饰细节等方面进行描绘。

最后,我们将对楼兰公主服饰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现代服饰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楼兰公主服饰的深入研究和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域古代文明和丝绸之路的历史面貌。

同时,楼兰公主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也对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并传承楼兰公主服饰的文化价值,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人们对服饰的认知和审美体验。

本文旨在通过对楼兰公主服饰的描写,探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展示其对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楼兰公主服饰的魅力,并对古代西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启发读者对现代服饰设计的思考,引发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写法: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楼兰公主服饰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通过对楼兰公主服饰的描写和分析,旨在揭示其在历史背景下的独特特点,并对现代服饰产生的启示进行探讨。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楼兰公主服饰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描写。

首先,通过深入研究楼兰公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探究楼兰公主服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分析楼兰公主服饰的特点,从服饰的材质、款式、颜色等方面进行描绘,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学生邢萌萌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学号************年级2005级专接本科专业历史学系别政史系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2007年5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 (1)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3)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特点和意义 (5)参考文献 (8)致谢 (10)外文页 (11)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邢萌萌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重要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

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西域等地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汉、唐、元三个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相关的论文比较少,研究的内容很片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丰富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北方的中原王朝和南方的江南王朝均与西域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流。

其交流的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三条,即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又叫永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又叫瓷器之路)。

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

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

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楼兰古国吸引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服饰与饰品也在这种文化融合中得到了独特的发展与传承。

在楼兰古国的服饰文化中,丝绸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楼兰古国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接触丝绸的地方之一。

楼兰古国的人们善于利用丝绸制作各种服饰,丰富多彩的丝绸服饰成为了楼兰古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常常穿着色彩鲜艳、织工精细的丝绸裙装,搭配精致的丝绸围巾和头饰,展现出一种优雅华丽的风格。

除了丝绸服饰,楼兰古国的饰品文化也颇具特色。

楼兰古国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其饰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银珠宝、玉石首饰、铜器饰件等各种饰品在楼兰古国得到了繁荣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楼兰古国的饰品以精美细致著称,工艺水平位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受到了来自中原、西域以及周边地区的人们的青睐和追捧。

在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中,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元素是异域文化的影响。

楼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之地,吸引了来自东西方各地的商贾、使节以及各种流动人口。

这些外来文化的输入使得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更加多元化与开放,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楼兰古国文化。

总的来说,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是一种独特而精致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出了当时西域地区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工艺水平。

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与身份象征,承载着古代楼兰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传承,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楼兰古国的服饰与饰品文化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参考。

楼兰公主服饰描写

楼兰公主服饰描写

楼兰公主服饰描写楼兰公主,古代西域的传奇女子,她的服饰更是充满了神秘和美丽。

楼兰公主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四方。

公主的服饰主要以丝绸为材料,色彩鲜艳,图案细腻,给人一种华丽而又典雅的感觉。

楼兰公主的头饰是她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头饰通常由一条华丽的丝巾和一枚精美的发饰组成。

丝巾色彩斑斓,饰有各种图案,如花纹、动物和神话传说。

发饰则常常由贵金属和宝石制成,如金、银、珍珠和翡翠等。

这些头饰的设计精巧,既能凸显公主的高贵身份,又能展示她的美丽和优雅。

楼兰公主的服装以长袍为主,袍身宽松,质地轻薄,穿着舒适。

袍子的颜色通常是明亮的红色、紫色或蓝色,以突显公主的高贵气质。

袍子上饰有精美的刺绣和细腻的图案,如花朵、云彩和飞禽走兽等,给人一种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气息。

除了长袍,楼兰公主的服饰还包括宽松的裙子和腰带。

裙子通常由多层丝绸制成,柔软而轻盈,能展现公主的婀娜身姿。

腰带则是公主服饰中的点睛之笔,常常由金银丝绣成,上面镶嵌着宝石和珍珠,闪闪发光。

腰带的设计精巧,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又能突出公主的纤细腰身。

楼兰公主的鞋子也是她服饰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公主的鞋子通常是高跟的,鞋面饰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鞋跟上还有珠宝点缀,如宝石和珍珠,显得华丽而又高贵。

公主穿着这样的鞋子,不仅能增加身高,还能展现她的婀娜风姿。

总的来说,楼兰公主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令人赞叹。

她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古代西域的风情和文化,还展示了她的高贵和美丽。

楼兰公主的服饰给人一种华丽、神秘而又典雅的感觉,使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西域的魅力和韵味。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

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

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

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

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

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

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 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第一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

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文帝即戴这种帽。

样式为高顶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

一般有缘,木屐。

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皆可服用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时期最为流行。

帽子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慢,没有教养。

第二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除大襟外还有对襟,领与袖施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

【读后感】楼兰美女解说词_900字

【读后感】楼兰美女解说词_900字

【读后感】楼兰美女解说词_900字
《楼兰美女解说词》这篇文章是一篇读后感,通过对里面所述的内容进行阐述,表达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和感悟。

文章从楼兰墓出土的美女木乃伊入手,生动地描述了她的传奇故事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她的服饰、装饰品以及遗体状态的分析,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古代西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同时,作者还对楼兰美女存在的各种谣言进行了辟谣,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读这篇文章,不仅了解了楼兰美女的故事,更深入了解了古代丝路文化的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升华。

同时,楼兰美女的故事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和不朽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楼兰美女所代表的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精髓,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们要坚持文化创新和传承,让这种精神在不断地传递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总之,《楼兰美女解说词》这篇文章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用大量的研究和辟谣实事求是地还原了一个古代文化的传奇,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历史价值和人文魅力。

这篇文章的阅读对于我们探究历史、学习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文化,承担起文化传承者的责任。

知识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服饰

知识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服饰教学目的:以图片资料比较分析南北朝服饰的变化以及对隋唐服饰的影响。

内容纲目:(一)北方服饰变化—摇摆式接受(二)南方服饰变化—选择式接受服饰变化的双向性,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实用性强;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崇尚中原文化和舆服礼制管理国家的思想,推行汉化。

最后形成一种相互认可的服制新形制。

(一)北方服饰变化—摇摆式接受(1)北魏—全面汉化在南方汉族逐渐吸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时候,北方鲜卑人政权却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禁止穿鲜卑服装,改穿汉式服装,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洛阳话。

第二年又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

北魏官员头戴平巾帻,右衽袍,与魏晋时汉人官服十分相似。

女服的领子尤其夸张,女子爱穿裲裆,下身穿间色裙,外边还会再套一层单色裙子,由侍女帮忙提起。

女子则流行白色的圆领单衣,大袖衫上镶着颜色不同的贴袖,也不镶满整个袖口。

外套一件半臂,也是袖口领子镶边的,交领的开口也很低。

腰上围着一条短腰裙,北魏马金龙墓漆画2、北齐—否定汉化公元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进而为北齐和北周取代。

一东一西,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服饰特点。

北齐全面否定汉化,坚持穿胡服,都是V领袍靴。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宴饮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北齐校书图》局部3、北周—胡汉并举北周则是采用胡汉并举的方式,在朝会等正式场合采行汉魏衣冠,平时则穿着鲜卑装,并以此作为常服。

隋唐以汉魏衣冠为公服,圆领襕袍为常服,正是承行了周制。

在北朝晚期逐步形成的这一套复合服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古时代我国服制上的最大变化。

北周敦煌供养人壁画(贵妇与侍从)(二)南方服饰变化—选择式接受东晋存在约一百年后,公元420年进入宋齐梁陈的政权频繁更迭中;而北方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各国,约一百年后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又分别被北周和北齐替代。

唐代西域女装研究及对当代女装设计的思考——以新疆出土文物为例

唐代西域女装研究及对当代女装设计的思考——以新疆出土文物为例

唐代西域女装研究及对当代女装设计的思考——以新疆出土文物为例徐红;闫文君【摘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唐代西域女子服饰,以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俑、绢画、壁画上绘制的服饰为线索,探讨当时西域的服饰文化特色.通过对唐代女装造型款式、色彩、图案纹样的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西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女性多戴帽,汉服与胡服兼容并收的服装风格,且女扮男装甚是盛行.襦裙装款式修身,高腰、阔领、多褶裥,回鹘装翻领、腰间系带.女子服装色彩艳丽,尤爱红色和对比色,图案多为花、草、虫、鱼等自然事物图.依据这些特征,提出了对现代女装设计与开发的一些思考及启示.%Aiming at the costume painted on the Tang dynasty tomb figures, silk paintings and murals unearthed from Xinjiang, som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emale costumes and the dress culture featur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t that time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styles, colors and patter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climate and fusion of multi-national culture lead to the uniqu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religions at that time. The female dress of western religion in Tang dynas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the female are always wearing headgear;Han dress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Hu dress, and it is very popular for women to disguise as men. Ruqun dress is of slim fit, high waist, flat-fitting collar and multiple pleating. Hu dress is of lapel, and waist belted. Female dress is beautiful in color and the patterns mainly include natural things such as flowers, grass, insects and fish.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ome thought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female dress.【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6(053)006【总页数】7页(P58-64)【关键词】彩俑;绢画;女子服饰;西域;服装设计;唐代;新疆【作者】徐红;闫文君【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717;K892.23新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

魏晋南北朝服饰考究

魏晋南北朝服饰考究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2007-03-16 来源:作者: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大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缚裤”。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29
北朝女子装扮
30


分丝、锦、皮、麻等质料,面上绣花、 嵌珠、描色。如陆机《织女怨》中“足蹑刺 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等诗 句。新疆阿斯塔那墓中曾出土一双方头丝履, 足以见其履式与精工。《烟花记》中还提到 一种尘香履,“陈宫人卧履,皆以薄玉花为 饰,内散以龙脑诸香屑,谓之尘香”。其鞋 头样式,有凤头、聚云、五朵、重台、笏头、 鸠头等高头式,露于衫裙之外,既可免前襟 挡脚,又可作为装饰,男女都这样穿着。
5
汉族男子的衫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
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
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 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下
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 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
最为喜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6
大袖衫
7
戴卷梁冠、 穿袍服的男 子(顾恺之 《列女图》 局部)
8
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部)9
汉族男子首服
汉族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汉族男子的巾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34
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
最为流行。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 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12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服[摘要]简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状况及形成这种服饰的原因,说明服饰的款式的形成是民族融合的一个突出表现。

关键词:少数民族的服饰魏晋是妇女的服饰魏晋是男子的服饰服装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服装经历了长期多样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更加充实了服饰艺术的宝库,这些在魏晋的服装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350余年的时间里,战乱频繁,北方和南方时常处在纷飞的战火中,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政权屡屡更迭。

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服饰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其变化,(简单的说是伴随着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是服饰文化上发展而被迫产生碰撞,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造成了异域服饰文化的某种因素。

所以使魏晋南北朝服饰艺术异彩纷呈,其内涵非常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质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融并发展新的特色的时代。

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仰慕峨冠博带式的汉族服饰,热心提倡穿汉族服装,以至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状况。

北魏教师元宏为表明是华夏正统文化的继承者所推行的汉化运动;禁胡服禁胡语,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天灾、瘟疫肆虐,广大北方人民被破背井离乡,远徙南方,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状况,形成了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性日渐融合的趋势。

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蝶泄,[有环和力饰金银]腰带和长统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是有裹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上短小,下宽大)〞。

从而出现了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带广为流行的局面。

关于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晋人葛洪在《抱林子·外篇·讥惑》中有过如下概括:“丧乱以来,十五屡变,冠履衣服,袖缺财(裁)制,明改易,无复一定,炸短,一广一狭,忽高忽低,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女子事者,朝夕仿效,所谓京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

东西畅想
西域是东西方 文明交流的场所, 这里罗马人、波斯 人、阿拉伯人等均 在此留下足迹,所 以楼兰服装多体现 阿拉伯风格及神秘 的伊斯兰风情,表 现阿拉伯民族与中 原人民的交流。
民族交融
西域聚居着不 同的民族,因此而 灿烂多姿。因此楼 兰服装以维吾尔、 哈莎克、塔吉克等 民族服饰为灵感进 行再创造设计,表 现绚烂民族文化。
“人类创造了服装,服装业塑 造了人类。”
服装的生产、变化和发展与人类的社 会的生产、变化与发展密切相关,服 装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生活史的 侧影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 服装的演变直接反映了了人类社会的 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风尚变迁。
结束
周洋洋 周煜坤 马娜 路宽 孟钰冰
谢谢!
夔纹锦
该锦面为宝蓝地, 显五彩花纹,以形似夔 龙的变体卷藤纹为图案 轮廓,填以双角兽或独 角兽。兽尾后有菱形纹 样,由四个小菱形组成 一大菱形。这类纹样虽 然已具有心得时代风格, 但仍是平纹组织,教授 的形象与布列循环方法 仍然保留是指头发上的 多种饰品, 最初男女 束发为髻, 以树枝、 竹棍、骨针等用于固 定头发并无装饰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 进步,人们在固定头 发的公用上增加了美 化的功能,到唐代最 为突出。
楼兰文化对于当今的服装 设计
西域风情对于很 多设计师来说,都 有着神秘离奇的吸 引力。东西文化交 融碰撞的古丝绸之 路带给设计师无限 的灵感,被称为 “沙漠中的庞贝” 的西域古国更“楼 兰佳人”而让人们 有着更多的幻想。
小结
完美的设计始 终不能离开文化的 土壤,为视觉效果 而作秀的背后没有 一种韵致的支撑是 很难经得起考量的。 时尚浮华善变,唯 有扎根于文化的设 计才能得到认同, 走得更远。
丝质品

古代西域女子服饰

古代西域女子服饰

古代西域女子服饰西域,又称为西域之地,是指位于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域受到了中亚和西亚的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古代西域,女子的服饰多样且精美,展现了当时的时尚风尚。

古代西域女子的服饰以长袍为主。

这些长袍通常由细腻的丝绸制成,柔软光滑,质地轻盈。

长袍的款式多种多样,有宽松的飘逸式、贴身修身式等。

在颜色上,西域女子喜欢使用鲜艳的色彩,如红色、紫色、蓝色等,以展现出女性的妩媚和优雅。

古代西域女子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

在领口、袖口和下摆等部位,常常镶嵌着精美的刺绣和金银线。

这些刺绣图案多样,有花卉、动物、几何图案等,展现了西域女子独特的艺术审美。

此外,还可以看到一些绣花的腰带、领巾等配饰,使整体服饰更加华丽。

古代西域女子的头饰也非常讲究。

她们通常戴着精美的发饰,如金银丝制成的发簪、发钗等。

发簪和发钗上常常镶嵌着宝石或珍珠,使整个头部更加华丽。

此外,西域女子还喜欢戴着宽边的帽子,帽子上也常常装饰着丝绸花边和金银丝,增加了整体的装饰感。

在古代西域,女子的脚部装饰也是不可忽视的。

西域女子通常穿着高跟鞋,鞋子上也常常装饰着丝绸花边和金银丝。

此外,她们还喜欢戴着脚链、脚环等装饰品,以突出脚部的美感。

古代西域女子的服饰不仅注重美感,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地位和身份。

在社交场合,贵族女子常常穿着华丽的长袍,配以珠宝和贵重的饰品,彰显出自己的高贵身份。

而普通女子则穿着简约的长袍,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古代西域女子的服饰充满了独特的异域风情,展现了女性的妩媚和优雅。

她们喜欢在服饰上注重细节和装饰,通过丝绸、绣花、金银线等元素,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时尚潮流,也反映了西域地区的文化特点。

今天,虽然古代西域女子的服饰已经不再流行,但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手工艺依然令人着迷,成为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文化

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文化

2023-11-11CATALOGUE目录•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概述•汉族传统服饰•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西域特色服饰•中古时期西域服饰的文化交流•中古时期西域服饰的现代价值与传承01中古时期西域服饰概述起源中古时期的西域服饰文化起源于古代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风格。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域服饰文化经历了多次变化,如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服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元素。

服饰的起源和演变以匈奴、鲜卑、突厥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其服饰以长袍、长裤、毡帽、皮靴等为主,色彩较为单一,以白色、黑色、灰色为主。

北方游牧民族以汉族为代表的南方农耕民族,其服饰以宽袖、长袍、束腰等为主,色彩较为丰富,以红、黄、绿、蓝等色为主。

南方农耕民族服饰的区域特色社会地位在西域服饰中,还可以看出社会地位的差异,如贵族服饰通常更加华丽、奢侈,而平民则更加朴素、简单。

宗教信仰在西域服饰中,常常出现各种宗教图案和符号,如佛教的莲花、道教的太极图等,这些元素反映了古代西域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西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和特色,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服饰的文化内涵02汉族传统服饰汉代男子常穿的一种服饰,多为丝质,周身绣有精美图案,如龙、凤、仙鹤等。

交领长袍曲裾深衣帻巾女子常穿的一种服饰,特点是宽衣大袖,裙摆拖地,有时还配有披肩。

汉代男子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以黑色或青色丝帛制成,可以用来束发和固定帽子。

030201唐代男子常穿的一种服饰,多为棉质或丝质,周身绣有花卉、动物等图案。

圆领袍衫唐代女子常穿的一种服饰,用布带或绸带束腰,裙摆宽大,上身配以抹胸,下身配以长裙。

抹胸束腰裙唐代男子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以黑色丝帛制成,可以用来束发和固定帽子。

幞头宋代男子常穿的一种服饰,多为棉质或丝质,周身无图案,注重色彩搭配。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的⽂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的三国⿍⽴,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先后在中原地区建⽴了⼗多个⼩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传顾恺之《列⼥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和⼥⼦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垂下,下边⽤丝带系结。

伦敦⼤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史箴图》之⼀,男穿曲领⼤袖长襦,⼥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的⽂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们崇尚道教和⽞学,因为祈望长⽣不⽼,所以炼制丹药服⽤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丹药后常使⾝体发热,不适合穿紧⾝的⾐服,加之当时的⼈们⼤多追求“仙风道⾻”的风度,所以这⼀时期的⼈们喜欢穿宽松肥⼤的⾐服,世称“⼤袖宽衫”。

穿⼤袖衫、间⾊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窟288窟壁画)穿⼤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种上⾐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穿⼤袖⾐,下⾝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为流⾏,裤⼝也越来越⼤,为了⾏动⽅便,⼈们⽤1⽶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 缚裤” 。

后来⾐袖和裤⼝愈加宽⼤,时称“⼴袖褶⾐”、“⼤⼝裤”,⼀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的服饰。

加拿⼤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武⼠俑(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在深⾐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形装饰布,⼜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新疆博物馆作为展示新疆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其镇馆之宝代表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新疆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1. 楼兰美女干尸:这是一具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女性木乃伊,出土于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城遗址,反映了当时楼兰人的生活面貌和丧葬习俗。

2. 彩绘泥塑骆驼:出土于吐鲁番地区,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商队行进的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3. 汉代织锦:这件织锦出土于和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是汉代纺织工艺的代表作。

4. 唐代织锦袍:这件袍子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图案而著名,是研究唐代服饰文化的重要实物。

5. 彩绘木俑:这些木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造型生动,服饰各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风俗。

6. 铜武士像:这尊铜制雕像出土于和田地区,表现了武士的威武形象,是研究古代西域军事文化的珍贵资料。

7. 金面具:这件金面具出土于喀什地区,是古代贵族或王室成员的随葬品,体现了当时的高超金器制作技艺。

8. 波斯银盘:这件银盘装饰精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9. 彩绘陶罐:这件陶罐出土于哈密地区,上面绘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展现了古代陶器的艺术风格。

10. 元代青花瓷碗:这件青花瓷碗以其优雅的造型和细腻的纹饰而著称,是研究元代瓷器工艺的重要实物。

以上列举的镇馆之宝只是新疆博物馆众多珍贵文物中的一部分,每一件都承载着新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域高昌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

西域高昌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

西域高昌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周菁葆【摘要】南北朝时期,在今吐鲁番盆地出现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权,因其都城设在高昌,史称"高昌王国"。

由于该国处于丝绸之路的中点,在中西政治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上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技艺广泛传入塔里木盆地各国,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国都比较普及。

高昌地区的纺织品种类有绮、锦、绫、绢、缣、罗、纱等10余种,纺织品图案有几何纹、云气纹、花树对鸟对兽纹、联环纹、联珠纹、花鸟山水纹、龙凤纹等类型。

【期刊名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3【总页数】5【关键词】丝绸之路;高昌;魏晋南北朝;纺织品1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织品汉时高昌为车师前王庭、戊己校尉治所。

东晋初前凉在此设置高昌郡,此后历后凉、西凉,北凉,至初唐,经过近3个世纪的经营,高昌地区户口增加,生产发展,逐渐成为敦煌以西“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带,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也逐渐由南路移向北路。

所以在吐鲁番东南高昌古城北阿斯塔那、哈喇和卓两处墓群中出土了不少属于这个时期的重要丝织物,其中有明确年代可考的,最早的是前凉(即东晋初)时期,丝织品的种类有绮、锦、绫、绢、缣、罗、纱等10余种。

图案则有几何纹、云气纹、花树对鸟对兽纹、联环纹、联珠纹、花鸟山水纹、龙凤纹等类型。

1964 年在阿斯塔那墓中,出土了一双织成履,该墓约属于前凉末年,但出土的织成履还是色泽如新,上有“富且吕宜侯王夫延命长”铭文,用褐红、白、黑、蓝、黄、土黄、金黄、绿8种颜色的丝线织成。

(图1)这是汉晋文献中所记载的“丝履”的新发现。

1967 年在阿斯塔那墓中出土了2种绞缬绢(图2、图3),绢的质地/绞缬方法和纹饰与1963年在这里发现的西凉建初四年(公元408年)墓出土的绞缬绢类似,都是现存最早的绞缬。

和这两种绞缬绢同时出土的还有印花绢(图4)。

古代楼兰女子服饰

古代楼兰女子服饰

古代楼兰女子服饰
楼兰,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古老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在古代,楼兰女子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楼兰女子的服饰以细腻、华美和优雅见长。

她们常常穿着华丽的长袍,由上等的丝绸制成。

这些长袍通常装饰有精美的刺绣和绣花,色彩斑斓,图案繁复。

长袍的款式通常是宽松的,能够完美地展现女性的身姿。

在头饰方面,楼兰女子喜欢佩戴各种美丽的发饰。

她们常常梳着高高的发髻,用金银制作的发簪和发钗来点缀。

这些发饰不仅能够增添女性的妩媚,还能够显示她们的身份地位。

除了长袍和头饰,楼兰女子还注重身上的装饰品。

她们喜欢佩戴各种珠宝首饰,如项链、手镯、戒指等。

这些首饰多由贵重的宝石和金银制成,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楼兰女子的妆容也十分精致。

她们喜欢用红色的胭脂来提亮面色,用黑色的眼线勾勒出迷人的眼神。

她们还喜欢用红色的唇膏来点缀双唇,使自己更加娇艳动人。

楼兰女子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她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她们以华丽的服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优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楼兰
女子的独特魅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兰女子的服饰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了解古代楼兰女子的服饰。

但是,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楼兰女子的服饰所展现出的美丽和优雅,都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夏侠(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49)摘要:本文就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两种魏晋时期典型服装进行分析,从款式结构和装饰风格两方面对比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相似服饰,以此说明魏晋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相互影响,造就了魏晋时期西域地区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关键词:文物服装西域融合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染织品实物非常丰富,而新疆地区出土的文物在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多元文化汇聚于此,产生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新疆地区气候独特,特别是吐鲁番盆地以及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夏季气温高,常年干燥少雨,使得许多古代墓葬中的服装和纺织品能够相对完好的保存下来。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敦煌之西,阿尔金山以北库鲁克塔格山之南,方圆近二十万平方公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邦。

这一区域内的古代墓葬较多,其中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染织品实物,对于研究魏晋时期的古代服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楼兰地区出土的古代服饰特点在距楼兰故城23公里处的城北壁画墓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很多保存较好的纺织品、服饰以及生活用品等陪葬物。

该墓出土服装以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最为多见,从款式上来看同楼兰地区其它墓葬出土服装相一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另外,楼兰城北壁画墓的墓室壁画很好地还原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证明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是墓主生前的日常装束。

通过观察出土长袖衣实物,并参考壁画人物着装形象,我们可以比较完整的还原出这两种古代服装的具体形制和局部细节。

夏侠(1981-),男,新疆布尔津县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与艺术理论研究。

通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古代实物与图片资料可以看到,交领长袖衣领襟底部长出衣身摆缘约十厘米左右,袖型为较平直的宽口长袖(图1)。

该衣前后衣片结构差异较大,侧缝弧度变化大,收腰明显,摆围线应居穿者腰线上。

左右衣身与袖相接处,均有绯色绢条,肩至腰,左右及前后均对称;左右衣前片各有一条褐色竖直拼缝绢条,长宽及位置略有不同,后片于中缝处分裁作两片,以绯色绢条连接,就左系带位置来看,可推测此衣应为左衣片掩于右衣片之上,即为“右衽衣”。

该衣面、里均以绢制。

整体呈暖色调,色彩协调柔和。

面分四色,主体以姜黄色绢作衣身及袖,本白色绢作领襟及接袖。

衣身有绯及褐色拼缝绢条。

衣片虽有一定程度的破损和变形,但从规整针脚来看做工仔细,裁剪方式是以“折”代“剪”。

后衣片分左、右两片,由肩至腰的收量以直接内折面料的方式完成,而非以剪裁去除余量。

通过“长袖衣”的各构成要素,以及色、质、工艺几方面分析,可以初步断定此款长袖衣为交领、右衽长袖收腰女服。

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半袖衫形制相对奇特,目前相似的出土实物较少,应为楼兰地区当时独有的一种服装样式(图2)。

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壁画资料上可以发现,楼兰城北壁画墓前室东壁上绘有6个人物形象,女性服饰与半袖衫在款式、色彩搭配、装饰上基本一致:款式上都为收腰的半袖衫,袖呈喇叭状;衣服大身颜色为蓝色,红、白色作为其他部件的颜色与蓝色搭配;二者均有打结的带状饰物。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

”《说文解字》:“袂:袖也。

”据此可知汉代已有半袖之衣。

虽然汉代文献没有描述半袖衫的形制,但从出土的汉代形象资料中可以见到,如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封家碾制材厂出土的东汉坐听吹笙灰陶俑,所着外衣为斜襟右衽、袖边打褶成荷叶装的半袖衫,衣外束宽腰带以固定,袖子的形制与复原半袖衫的左袖非常相似(图3)。

半袖衫腰侧有左右对称的两条带状饰物,大小相同,左侧为白色作缘,内嵌棕色;右侧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

下裳三根皆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其中两根上下对称缝于下裳蓝色绮和红色绢拼缝处,另一根与位于拼缝处上方的带子左右对称并打成结状。

二.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类似服装对比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虽然形制有别,但都具备彩色带状物装饰。

从功能角度看,带状物是用来系结下裳的,有收身作用;从装饰角度看,彩色绢条做工精美,色彩鲜艳,打成花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新疆地区及甘肃地区的古代遗址出土实物中,有类似装饰条的衣服实例并不乏见。

时属西汉时期的克里雅圆沙古城遗址,曾出土“毛布上衣”残片。

该衣以咖啡色平纹毛布缝制而成,在上衣接缝处多嵌入红色毛绳,用咖啡色细线缝合。

今蒙古境内的诺因乌拉第6号墓(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系东汉时期匈奴贵族墓葬。

墓中出土一件对襟上衣。

该衣由红色素绢作里,面为毛皮。

其两肩上亦有短而宽的毛皮缝缀装饰。

新疆洛浦山普拉墓地系汉晋遗存,该墓出土了不少毛布套头上衣,编号96LSIIM2:60即为一例。

该衣袖口、领、肩、前片(中缝)均镶有红色经编绦。

另外,1995年发掘的民丰尼雅一号墓地(三号墓)出土同时期绢袍一件。

此袍保存完好,系立领、左衽、长袖袍。

出土时着于女尸身上,居绢上衣外,锦袍内。

与楼兰出土“长袖衣”形制非常接近。

2002年清理发掘的甘肃花海毕家滩26号墓,属纪年墓(升平十四年,公元377年)。

随墓出土纺织品文物若干及能与之相对应的衣物梳。

清理文物中有短襦两件,一为紫襦,一为碧襦,两件形制相似。

在衣袖相接处,亦有由肩至腰的绯色绢条嵌入,此外,左右衣片前襟角各拼缝一块三角形格子织物。

在以上五处遗址出土的服装中,都可以发现与城北壁画墓出土服装相类似的结构特征,通过从考古角度对出土文物相关信息(包括墓室壁画风格、陪葬纺织品和生活用品等)的分析和对比,可推断以上五处墓葬年代均为魏晋时期(公元2—5世纪),墓主可能是贵族。

几件出土服装在领、袖、绢条装饰及闭合方式上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丝绸之路沿线交流频繁,一种服饰特点能够流行开来,并传播至不同地域,而且能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

三.魏晋时期历史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的象征。

其起点为长安,沿河西经武威、张掖、酒泉,抵敦煌,从敦煌开始被分为南北两线。

南道出阳关,经楼兰(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再经且末、精绝(民丰)、于阗(和田)、莎车等地,越过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楼兰正是南线经过的一个重要地区。

丝绸之路带动的物质文化交流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交互性传播,使得亚欧大陆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域地区出土的古代器物上往往体现出多种文化元素,起到了对不同区域文明的衔接作用。

以楼兰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中的“彩色绢条”为线索,我们可以在西北地区搜寻出很多具有类似元素的古代实物,从中不难发现,同一种服饰特征在丝路沿线出土的服装上都有所体现,由此也可以推断,“彩色绢条”的结构特征在汉晋西北地区女服中是较为流行的,早期多见于西域少数民族的袍服,形状短而宽,多缝缀于衣片之上。

而由花海毕家滩26号墓所出襦裙来看,至少在魏晋时期,“彩色绢条”已经融入中原服饰。

形状长而窄,制作方式则改缝缀式为嵌入式,逐渐融合中原居民的穿着习惯,改良成为一种新的服装款式。

楼兰壁画墓出土的交领长袖衣就很有可能发展为交领长袖襦形式,即下接衣片较短,下摆过臂。

穿着时可能与群相搭配。

此种襦裙搭配方式,在同期甘肃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中有所印证(图4)。

以上服饰元素演变的过程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大趋势也是相吻合的。

魏晋南北朝人口大流徙,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地域范围之广,为我国历史上之稀见,当时的服装变化源于两个方面:一为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另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西域与北方习俗。

在大约三百多年的文化传递与民族融合中,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服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也便掀开了魏晋时期服饰文化的多彩篇章。

以楼兰壁画墓出土的古代西域服装为一个点,再将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古代墓葬文物连成一条线,结合历史资料可以清晰地展现出魏晋时期服饰文化的整体面貌。

楼兰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具备中原服饰的一些典型特征,同时又有自身独特的款式风格和装饰特点,从“彩色绢条”曾流行于丝路沿线这一史实可以看出,汉、胡服饰文化的交流与传移在当时已然形成风尚,其程度有可能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相互影响,形成了魏晋时期西域服饰独具魅力的款式特征。

参考文献:[1]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2]袁仄.纺织品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包铭新.西域异服[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4]刘熙.释名[M]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9.[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Study on the Cultural Relics Excavated in Loulan and the Costumes of Western Regions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Xia Xia(College of Art,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9)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 two typical Loulan antique costumes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se clothe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to some cultural relics exist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entral plains and the western region long time ago. They absorbed each other and evolved during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from which brilliant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arose.Keywords: Relic; Costume; Western Regions; Integration;Silk Road图1.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长袖衣图2.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半袖衫图3.东汉坐听吹笙灰陶俑图4.丁家闸壁画舞女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