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楼兰出土文物看魏晋时期的西域服饰

夏侠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本文就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两种魏晋时期典型服装进行分析,从款式结构和装饰风格两方面对比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相似服饰,以此说明魏晋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相互影响,造就了魏晋时期西域地区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关键词:文物服装西域融合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染织品实物非常丰富,而新疆地区出土的文物在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疆位于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多元文化汇聚于此,产生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新疆地区气候独特,特别是吐鲁番盆地以及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夏季气温高,常年干燥少雨,使得许多古代墓葬中的服装和纺织品能够相对完好的保存下来。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敦煌之西,阿尔金山以北库鲁克塔格山之南,方圆近二十万平方公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邦。这一区域内的古代墓葬较多,其中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染织品实物,对于研究魏晋时期的古代服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楼兰地区出土的古代服饰特点

在距楼兰故城23公里处的城北壁画墓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很多保存较好的纺织品、服饰以及生活用品等陪葬物。该墓出土服装以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最为多见,从款式上来看同楼兰地区其它墓葬出土服装相一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楼兰城北壁画墓的墓室壁画很好地还原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证明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是墓主生前的日常装束。通过观察出土长袖衣实物,并参考壁画人物着装形象,我们可以比较完整的还原出这两种古代服装的具体形制和局部细节。

夏侠(1981-),男,新疆布尔津县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与艺术理论研究。

通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古代实物与图片资料可以看到,交领长袖衣领襟底部长出衣身摆缘约十厘米左右,袖型为较平直的宽口长袖(图1)。该衣前后衣片结构差异较大,侧缝弧度变化大,收腰明显,摆围线应居穿者腰线上。左右衣身与袖相接处,均有绯色绢条,肩至腰,左右及前后均对称;左右衣前片各有一条褐色竖直拼缝绢条,长宽及位置略有不同,后片于中缝处分裁作两片,以绯色绢条连接,就左系带位置来看,可推测此衣应为左衣片掩于右衣片之上,即为“右衽衣”。

该衣面、里均以绢制。整体呈暖色调,色彩协调柔和。面分四色,主体以姜黄色绢作衣身及袖,本白色绢作领襟及接袖。衣身有绯及褐色拼缝绢条。衣片虽有一定程度的破损和变形,但从规整针脚来看做工仔细,裁剪方式是以“折”代“剪”。后衣片分左、右两片,由肩至腰的收量以直接内折面料的方式完成,而非以剪裁去除余量。通过“长袖衣”的各构成要素,以及色、质、工艺几方面分析,可以初步断定此款长袖衣为交领、右衽长袖收腰女服。

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半袖衫形制相对奇特,目前相似的出土实物较少,应为楼兰地区当时独有的一种服装样式(图2)。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壁画资料上可以发现,楼兰城北壁画墓前室东壁上绘有6个人物形象,女性服饰与半袖衫在款式、色彩搭配、装饰上基本一致:款式上都为收腰的半袖衫,袖呈喇叭状;衣服大身颜色为蓝色,红、白色作为其他部件的颜色与蓝色搭配;二者均有打结的带状饰物。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说文解字》:“袂:袖也。”据此可知汉代已有半袖之衣。虽然汉代文献没有描述半袖衫的形制,但从出土的汉代形象资料中可以见到,如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封家碾制材厂出土的东汉坐听吹笙灰陶俑,所着外衣为斜襟右衽、袖边打褶成荷叶装的半袖衫,衣外束宽腰带以固定,袖子的形制与复原半袖衫的左袖非常相似(图3)。半袖衫腰侧有左右对称的两条带状饰物,大小相同,左侧为白色作缘,内嵌棕色;右侧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下裳三根皆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其中两根上下对称缝于下裳蓝色绮和红色绢拼缝处,另一根与位于拼缝处上方的带子左右对称并打成结状。

二.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类似服装对比

楼兰城北壁画墓出土的交领长袖衣和半袖衫虽然形制有别,但都具备彩色带状物装饰。从功能角度看,带状物是用来系结下裳的,有收身作用;从装饰角度看,彩色绢条做工精美,色彩鲜艳,打成花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新疆地区及甘肃地区的古代遗址出土实物中,有类似装饰条的衣服实例并不乏见。时属西汉时期的克里雅圆沙古城遗址,曾出土“毛布上衣”残片。该衣以咖啡色平纹毛布缝制而成,在上衣接缝处多嵌入红色毛绳,用咖啡色细线缝合。今蒙古境内的诺因乌拉第6号墓(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系东汉时期匈奴贵族墓葬。墓中出土一件对襟上衣。该衣由红色素绢作里,面为毛皮。其两肩上亦有短而宽的毛皮缝缀装饰。

新疆洛浦山普拉墓地系汉晋遗存,该墓出土了不少毛布套头上衣,编号96LSIIM2:60即为一例。该衣袖口、领、肩、前片(中缝)均镶有红色经编绦。另外,1995年发掘的民丰尼雅一号墓地(三号墓)出土同时期绢袍一件。此袍保存完好,系立领、左衽、长袖袍。出土时着于女尸身上,居绢上衣外,锦袍内。与楼兰出土“长袖衣”形制非常接近。2002年清理发掘的甘肃花海毕家滩26号墓,属纪年墓(升平十四年,公元377年)。随墓出土纺织品文物若干及能与之相对应的衣物梳。清理文物中有短襦两件,一为紫襦,一为碧襦,两件形制相似。在衣袖相接处,亦有由肩至腰的绯色绢条嵌入,此外,左右衣片前襟角各拼缝一块三角形格子织物。

在以上五处遗址出土的服装中,都可以发现与城北壁画墓出土服装相类似的结构特征,通过从考古角度对出土文物相关信息(包括墓室壁画风格、陪葬纺织品和生活用品等)的分析和对比,可推断以上五处墓葬年代均为魏晋时期(公元2—5世纪),墓主可能是贵族。几件出土服装在领、袖、绢条装饰及闭合方式上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丝绸之路沿线交流频繁,一种服饰特点能够流行开来,并传播至不同地域,而且能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

三.魏晋时期历史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的象征。其起点为长安,沿河西经武威、张掖、酒泉,抵敦煌,从敦煌开始被分为南北两线。南道出阳关,经楼兰(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再经且末、精绝(民丰)、于阗(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