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

合集下载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05
整体感知的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本内容、 把握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性格

评价方法:通 过阅读测试、 课堂提问、作 业批改等方式
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根 据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制 定合理的评价
标准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 对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进行 反馈,并提出
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效果
教学策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学生整体 感知能力的发展。
教学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以 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整体感知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 以改进教学策略。
教师培训:定 期组织教师参 加培训,提高 整体感知教学
能力
资源建设:建 立丰富的教学 资源库,方便 教师查找和参

教学实践:鼓 励教师在实际 教学中尝试和 运用整体感知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建 立科学的教学 评价体系,激 励教师提高整 体感知教学能

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整体感知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共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高整体感知教学的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整体感知教学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实施整体感知教学。
06
整体感知的未来发展
深入研究整体感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实践经验: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与建议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与建议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与建议
现状:
在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教学不足,往往忽略了让
学生构建整体感知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记忆单词、短语和句子,而没有形成对整篇文章的整体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
过早陷入“刻意模仿”的学习状态,而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在结构,也不利于深层次的阅读理解。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
生的表面的阅读技巧和一些记忆技巧,而忽视深度阅读和整体感知,导致学生阅读效果不佳。

建议:
1.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样化的教学
活动和技巧,如预读全文,整篇文章分段思考,全文归纳总结等。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出文章的主题和信息的核心,帮助学生
明确文章的主旨,对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论,培养学生的整体
感知能力。

2.注重阅读策略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阅读策略来帮助学
生深层次地阅读文章,如生字词的分析,划重点,标记重点等,同
时充分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如漫画、图片等,促进学生的
深层次阅读。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和讨论,让学生在“听中用,读中悟,写中理”的教学模式下,运
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发散性思维,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4.及时评价、反思: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关注
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从而发现问题,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提高
整体感知能力。

同时,还要让学生反思自我学习,发掘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摘要: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整体感知的概念、意义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策略;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正文:整体感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理解一个整体来理解文本的某个部分,也就是看到整张图画再去分辨其中的细节。

这种阅读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从宏观上理解文本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让学生先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分析文章的细节;或者让学生通过看图片、阅读标题等方式来推测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如设置阅读任务、组织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和阅读能力的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感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语言能力。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却遇到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问题,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整体感知能力。

因此,本文将从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培养整体感知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感知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难以发现作品的内在美,更难以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意义要义角度必要性在2000年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整体感知”的阅读新理念,针对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的扣挖肢解,主张让学生自己整体感知文章,让学生自己直接参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老师将筛选好的东西喂给学生。

所以本文以“记叙文阅读”为例,谈谈对“整体感知”这种理念的个人认知。

一、整体感知的作用和意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明确要求。

而且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整体感知能力的阅读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也屡见不鲜。

例如: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这些事的用意是什么?怎样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即使是一些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也离不开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融会贯通。

例如:“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作者强调要将人生中面临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再一个个地克服它们。

学生们只有明白了文章的主旨,把它放在全文的语境中,才能清晰地明确这句话的内涵。

二、整体感知的要义孙荻芬先生说:“感知课文内容,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整体感知课文的要义归纳如下:1.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是阅读的主体。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上属于感知阶段,是对课文的“直接的反映”,“近乎直觉的认识”。

3.整体感知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三、整体感知的方法和角度在阅读教学中,提出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是对阅读规律的遵从。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导语:初一语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会介绍一套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2.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4. 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并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展开。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音视频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阅读、合作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步骤:1. 预习与导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短视频或故事化的导入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感知与理解通过短文、课文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理解。

可以采用配图阅读、多角度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互动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展示感知和理解的结果。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阅读、听说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4. 拓展与应用通过开展拓展活动,巩固和应用学生的所学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等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课程结束时,进行小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体会到学习的收获。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分享,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评价方式:1. 日常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讨论与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课后习题等方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小组项目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归纳感知,明确写作意图等几个教学策略来把握,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感知课文,达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表现为:(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感知而感知有些教师认为初读感知就是书声琅琅,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口无心”,为了“感知”而“感知”。

(二)注重课文内容,阅读形式单一有些教师认为整体感知“没戏可唱”,只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形式单一。

(三)注重过细分析,淡化了整体把握有些教师只注重“精读课文”时的“过细分析”,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有所忽视,有所淡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在以讲读课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反复读文,给予充足的时间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中,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

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让学生“自由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呈现“整体感知”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呈现“整体感知”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呈现“整体感知”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得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本文拟提出几种常用的方式,就教于方家。

一、复述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复述内容。

观察其复述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是有条理的,还是凌乱的;是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信息,还是不得要领,鸡零狗碎。

通过复述,令学生呈现感知的收获,而教者也从中得到灵活施教的参考信息。

二、漫谈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随意谈谈对文章的感受,不提出任何限制,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倾吐自己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又会给其他人以启示,从而产生环环相扣,波波相连的教学效果,不独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由这篇文章联想到什么。

可以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的相关信息。

由其“联想点”,可以判断其“整体感知”的质量,同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拉通,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领悟。

四、换题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换个题目。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在呈现“整体感知”诸方式中,这是最常用,最容易出花子的一种。

学生所换题目,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一些精彩之作,甚至给人超过原题之感。

五、亮点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就内容,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中的某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

可设置以下几种问法:说说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人物;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请说说本文的大致思路等等。

语文教学需要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需要整体感知

“ 线索” , 就其 作 用 来 看 , 是 充 当 文 章 总体 思 路展 开 、 递 进 直 至 走 向表 达 目的 的 “ 引线” 。 因此 , 理清 线 索基 本 上 就 等 于 理 清 了思 路 。叶 圣 陶甚 至认 为 : 善 于 看 文 章 的人 一 定 要 把 作 者 的思路 摸 清楚 , 能 够 引 导 学 生把 一 篇 文 章 的 思
线” 。在掌 握 了课 文 的 主要 内容并 且 对 课 文 有
式模 式 ) 三个 阶段 。只 有 经 过 了这 三 个 阶段 之
了一 个模 糊 的轮 廓 的认识 之后 , 接 着 应 该 更 深

后, 人 脑对 认 知对 象 的掌 握 才 能达 到 一 个 更 高
的水 平 。因此 , 在新课 程 背景 之下 , 努力 实践 整
教 法 研 究
魂, 材 料类 似 人 的血 肉 , 结 构好 比人 的 骨骼 , 三 者 是有 机 统一 的 。所 谓文 章 的 主 旨 , 也 叫 文 章 的主题 , 是 指在 文 章 中通 过 有 组 织 的 文 字表 现 出来 的 目的性 , 能 反 映 出作 者 的某 种思 想 、 观点 象, 解决 了“ 写 了什 么 ” 的 问题 。接 下来 应 分 析 局部 段 与全 文 整 体 的联 系 , 深入 理 解 文 章 的 主 旨与 写作 特 色 , 进 而解 决 “ 怎么写 ” 的问题 。
清晰的, 整篇 文 章 是 按 照 时 间顺 序 和 地 点 的转

总揽 全 文 。 整体 把握
笔 者 在改 进 的《 老 山界 》 教 于漪老师在《 往事依依》 一 文中有这样 的 移 来展 开 的 。因此 , 在 了解 大意之 后 , 紧接着 抛 出第 二 描述 : “ 家里有一部 《 评 注 图像 水 浒 传 》 , 一 打 学设计 之 中 , 开, 就被 一 幅幅插 图吸引住 了 。梁 山雄 伟 险峻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课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课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

浅谈语文课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什么是整体感知?我以为整体感知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宏观上的理解,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我们以前的高效课堂上就有,但往往很简单,只是将导学案上的问题提问一下而已。

教师对此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教学设计,仅仅照本宣科,教导学案罢了。

实质上,这种形式的整体感知,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感知,或者说,并没有真正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

因此,我校语文课阳光高效课堂的新模式强化了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力求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展现出语文课的艺术魅力,使语文课生动活泼,使学生兴趣盎然,体会到语文难以言喻的美感。

那么,如何设计好这一环节呢?一、紧扣目标,把握重点,设计问题,注重实效。

一篇课文可讲的知识点非常多,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都涉及,必须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握住重要的知识点。

比如,《天上的街市》一课,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是重点,而理解作者改编神话故事的意图和语言赏析是学习难点。

难点可以放到探究案中合作学习,而重要的不太难的知识点可设计为感知题。

问题不要太大,或者说大问题下可以再设计几个小问题,化大为小,化少为多。

例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感知题:1、《天上的街市》四节诗写了哪些景物?可概括为那几幅图画?2、这几幅图画哪些运用了联想?哪些运用了想象?为什么?3、传统神话中,牛郎织女的生活如何,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又如何?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为下文合作探究难点打下良好基础。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规律,体现层次。

同样是重要的知识点,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体现了认真的规律。

我们设计问题时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循序渐进。

一般说来,先要弄清“写了什么”,然后是“怎样写的”,再分析“表现了什么”,等。

另一方面,每一种文体又都有各自特点,学习方法也必然有差异。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整体感知可谓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这一步做好了。

对后面通常将要进行的局部和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会起到很好的整体上的宏观把握作用。

反之,阅读文章的主旨、基调、思路、写法等方面的内容不明或不清,局部和具体的问题将得不到很好的深入探究。

最终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全文。

一、归纳中心,把握文章主题文章中心,也叫文章主题,亦称主题思想’、中心思想。

它存在于全文的整体之中。

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通读全文,从全文的所有段落、所有语句及其段与段的联系、语句与语句的联系当中推究出来。

当然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文体,表现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因此。

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也就不同。

总的说来,议论文的中心思想最易捕捉。

如,有的议论文采用论点式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拿来主义”就属于这一类。

它们的文章标题通常就是中心思想;有的文章标题只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但我们可以沿着标题所提示的思路去寻找,如“雷锋塔的倒掉”:还有的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主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中心思想:有的议论文虽然在中心论点统领之下还有分论点,但中心论点通常便是中心思想,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于开首第一段就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当然,凡议论文中心论点不一定都出现在导论部分。

有时也出现在议论部分;有时也出现在结论部分,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对待。

想捕捉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也可先从文章标题人手,然后,如若文章开头与结尾有议论文字的话,便紧抓这些议论文字不放去深入探究。

一般来讲,只要做到了这些,这类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便可捕捉到手。

但是,记叙文中更多的文章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体现中心思想的,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人和事的诸多因素中总体地去把握它们。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

抓住中心线索,逐步分析,了解事件所反映的意义和精神实质,从而达到对中心思想的掌握和归纳: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着重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这类课文的中心思想是由人物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一、语文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整体感知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中整体感知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旨在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概述1. 整体感知是什么整体感知是指一个事物在视觉和触觉中的感受和认识,是由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课文、文化背景、情景等引导学生对整体的认同感和理解力,从而启发学生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整体感知教学的目的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具体来说,整体感知教学的目标包括:(1)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来把握语言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2)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课文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给孩子一个情景可以通过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对某个文学作品的情节描述等方式,引导孩子进入特定的情景。

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加深孩子对文化背景、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和认识。

例:教师通过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荣府中的生活环境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物画像。

2. 通过阅读画面和插图来启发感官。

在阅读过程中,画面和插图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例:教师会指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描写细节,通过描写和插图指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整体,并理解文本的意义及蕴含的历史或文化背景和感情情感。

3. 通过模仿和创意来提高孩子的整体感知能力孩子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模仿和创意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概要: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效率,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足,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走的更远。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科阅读教学的特点越发凸现出来。

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要真正学会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必须具备。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增强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着眼整体,从整体感知入手去研读课文。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他们游离课文之外。

只有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得恰如其分,也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精髓。

否则,就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增强整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

二、要掌握方法,找准突破口(一)引导学生入境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读文本前首先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产生情感的共鸣。

引导学生入境,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辨明文体文体不辨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

体裁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

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

语文学习整体感知的问题设计

语文学习整体感知的问题设计

语文学习整体感知的问题设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语文在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语文能够
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自身文化,更新和弘扬传统文化,更
好地服务于社会。

因此,语文学习整体感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首先,作为语文学习整体感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加
强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对传统
文化的重视,然后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表达独特的文化理念,使
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增
强文化认同感。

其次,语文学习教材也非常重要。

教材应包含足够的历史、地理、经济背景和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意识。

另外,教
材应添加足够的图片和文字素材,使学生更形象地感知语言和文学,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特定的活动和方式,促进学生对文化
的整体感知。

比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方式,请
学生一起学习一些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剪纸或民间技艺,这样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激发内心的文化兴趣和文
化责任感。

而且,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计算机游戏等方式来感知文化,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知识,拓展视野,实现更多的认知。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整体感知的问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应采取诸多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学生去学习文化,让语文成为一种彻底的文化阅读并创造出适应时代的优秀文化的基石。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与建议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与建议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与建议现状分析在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并不理想。

学生对于整体感知掌握不够,更多地停留在零碎知识的掌握上,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教学方式不够全面在语文教学中,纯粹的讲解和教学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例如故事讲解、声音图像辅助等多种方式结合使用,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体知识。

2. 教材不够完善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

然而,现有的语文教材中较少涉及到整体感知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在学生中,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而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授予。

这导致了学生只是停留在零散的知识掌握上,而缺少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和综合的能力。

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体知识:1.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教学方式,例如戏剧表演、音频阅读等,使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发挥所学知识。

2. 落实教材的改革教材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该认真参照最新的教材标准,对教材进行调整和更新,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感知。

3. 注重引导和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中,注重引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也很必要。

教育要注重整体规划,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在其基础上推行自主学习,不断鼓励学生从零散的知识点出发,掌握整体知识。

4. 建立合作学习在实际学习中建立合作机制,鼓励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探究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单元模块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现状不理想,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样化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落实教材的改革,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扬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需要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需要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需要整体感知许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整体化阅读活动,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运用。

一、整理信息在探究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时,温儒敏提出统编教材的教学目标线索清晰,要点明确,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时,不要将语法知识、内容理解等知识点拆解开来分别教授,应该引导学生归纳信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的信息较多,教师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提取出其中的信息,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信息,理解作品。

学生首先找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描写对象,发现“父亲”是其中的主要人物,而“我”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见证父亲的行为。

此外,作者通过父子两人的话语展现了“鸟”的形象。

教师鼓励学生写下父亲口中的鸟具有的特点。

学生发现“父亲十分爱鸟,他对鸟的观察十分仔细,但是目的不是抓鸟,而是为了好好地保护鸟”。

通过整理信息,学生了解了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描写手法、文章的主旨。

此时,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收集是整体化的,并非割裂的,符合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

在指导学生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整理方法。

如表格法能让学生有效整理获得的信息,有助于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绘制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将各种信息建立起联系。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整理各种信息,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二、聚焦核心在谈到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时,温儒敏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凸显每一课的学习核心。

不少作品的内容看似零散,互相之间却有联系,有一定的组织架构。

对这些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核心段落,了解文章的结构。

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可以围绕作品的首尾两段进行分析,思考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学生认为这篇文章首尾部分都赞美了西沙群岛,特别提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感知的五个"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感知的五个"切入点"

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 无论是什么样 的语文课堂 , 如 果 忽 视 了学 生 的心 灵成 长 , 或
者 学生 的话语 权没 有得 到充 分尊 重 ,那么这 样 的课 堂无 疑都 是失 败的。 因此 , 我们追求的实效的语
方式简单易行 , 节约时间 , 颇受青 睐。于是乎 , 教师一提问, 课堂上 沸反盈天 , 各种答案纷纷涌现 , 有 科学的 , 也有不科学的 ; 有大部分 学生可 以回答 出的大众化问题 , 也有极个别学生才能回答出的难 题。 教师执教却 比较方便 , 因为只 四、 “ 从 结构 Nhomakorabea” 入 切
全文 ,使学生进行局部分析时始 终不脱离全文 ,避免单纯的细节 分析 , 大大提高整体感知的效率。 在文章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多种 多样 的: 有的是 以作者的思想感
人之神采 , 全在眼神 ; 文之韵 味, 全在 “ 眼” “ 眼” 文 。文 常常 是作 者立意的凝聚点 ,它既是文章思 想 内涵的凝结 ,又是全文脉络的 纽带 , 起制约全文的作用 。 文眼是 窥看主题思想 的窗口,是理清全 文脉络的筋节 ,是文章的精神凝 聚点 ,是 掌握 文章 各 部分 相关 联 系的关键 。 能点出文眼, 就是读懂 文章的一个标志。有效整体感知 不妨 从文 眼切 入 , 画龙点 睛 , 统领 全文 。 荷塘月色》 如《 抓住文 眼“ 这 几 天 心里 颇不 宁静 ”就把 握 了全 文 的感情 基调 ,一句话 就 能从 整 体 的角度观照全文,促使学生理 解 和把握文章 的内涵 。 故都的 如《 秋》 的文眼是 “ 可是啊 , 北国的秋 , 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 ,来得悲
志》 。教 学 时从 线 索入 手 , 较 短 在 的时 间 内 , 生 就能摸 清 脉络 , 学 由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关键,教师们安排在首位的一般都是“整体感知课文”。

即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这是一种既传统又无从更改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走进文本,有效进行“整体感知”呢?一、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先去看课文的题目,从题目中得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珠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性格如何?能和作者成为好朋友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很快学生就通过初读得出珍珠鸟的样子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小白点;它是一种怕人的鸟;由于“信赖”,它和作者成了好朋友。

这样一来,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让学生直接切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初读课文最好能让学生在“情感”这一因素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

漫无目的的读书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牵一发能动全身的问题来辐射全篇。

二、观看文本中的插图来整体感知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论哪一种版本,都有大量的课文插图。

这不仅仅是为了精美,更是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人教版第20课《景阳冈》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插图来进行有效感知。

这篇课文选自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跟其他文章相比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再加上课文较长,学生的阅读兴致可能会“望而生畏”“稍纵即逝”。

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图片,然后追问学生:“能否给图片起个合适的名字呢?”学生很快就会起出名字“武松打虎”。

然后,教师应抓住“武松打虎”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段落,阅读相关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的整体感知能力培养和训练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整体感知。

我认为整体感知能力就是人对文章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我们知道整体感知能力强的人,在聆听、读书时能很快地捕捉信息。

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得到对文章语言文字信息的真切而具体的感受。

整体感知能力强的人,在说话写作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当地传递思维信息。

对小学生来讲,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指: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领会文章所隐含的话外之音。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整体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下面就如何整体感知课文及怎样发挥其学习语文文字的引领作用,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分门别类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极其丰富,如果笼统地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非但起不到引领作用,反而会显得枯燥、多余。

因此,不同题裁的文章,可采取不同形式去感知。

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内容把握法
此方法适用于记事类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入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等。

2、结构把握法
此方法适用于写景状物类文章。

从文章的写作结构入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形式。

3、意义把握法
此方法适用于记人类文章,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入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文章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然后指导学习课文是从哪些地方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4、感觉把握法
此方法适用于诗歌、散文类文章。

它从文章的感情色彩入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觉如何?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紧扣整体贯穿始终
整体感知完文章后,在部分探究阶段,仍需要紧紧围绕整体进行。

如果偏离了整体,教学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那么怎样紧扣整体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成。

1.导读的提示
引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提示,这些提示来源于整体感知。

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讲得是白求恩忘我工作的精神。

在把握“忘我工作”这个整体后,就可以这样导读:在战斗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白求恩是怎样忘我工作的?在形式更加紧急,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白求恩又是怎样忘我工作的?可以使学生对“镇定”“继续”“争分夺秒”这几个重点词语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2.理解的依托
理解课文,挖掘思想内涵,需要依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更不能离开对整体的依托。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党、对革命事业的的无限忠臣。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对于李大钊同志为什么不肯离开北京?在被捕时为什么一点儿也不惊
慌?这些问题的理解只有借助整体去理解,才会突破难点。

3.回顾目标
讲完课文需要回顾时,整体感知便是回顾的主要目标,诸如中心思想,写作顺序、表达形式等。

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敏锐的整体感知能力总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

教学中只有把概念化的词语转化为学生耳闻目睹亲身体验的形象,才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能力不断增加。

例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把学生带到室外,让他们观察天气以及周围的景物,然后问他“你们感觉今天的天气怎样?”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天高云淡”“万里无云”“云淡风轻”等,这样使学生对这些书面词语的理解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四、加强感知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知道学生多听别人的语言,多读好的书,留意作者的用词,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复述,课堂设计好问题,让学生独立组织语言回答,例如课外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讲故事等。

鼓励学生多想多说,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仔细观察、秦宇思考、勤写
多练、反复修改、读写结合,善于积累才能事半功倍。

在“听”中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通过自己的讲给学生的启发、引导。

在“说”中进行整体知识能力的培养,说与听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交替进行的,直接体现着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在“说”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内容,然后便是思考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地进行表达,接下来要看学生能不能用“口”成功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了,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要整体把握内容,组织应用语言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和即兴演讲都是进行口头感知能力培养的有效形成。

小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升华的过程,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通常以“读”为本,读是在整体感知能力培养过程中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写作的整体把握感觉,通过熟读,有感情的朗读,揣摩,培养写作的整体诗篇能力。

通过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预感,通过朗读形式内心想象,激发整体感知。

综上所诉,整体感知课文是有方法可循的。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其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就会简捷,完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