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论一得

孟子人性论一得
孟子人性论一得

孟子人性论一得

摘要: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初步阐述了儒学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概念,但没有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来的孟子承担并完成了儒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建构。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各种结论的逻辑起点。它不仅回答了“仁”“义”“礼”“智”道德的根源,而且又是仁政说的根据。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孟子认为,“以仁政”之所以能平治天下,归根到底是由于能“得民心”,即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不善的也可以用变成善的,所以实行仁政是完全可行的。“仁政”思想虽然在孟子当时并没有被君主重视,但它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汉代之后儒家思想逐渐上升为正统,孟子“仁政”思想的价值层面就自然成为此后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目前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启示。

关键字: 孟子;仁政学说;人性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子,世人称之为“亚圣”,也被尊称为孟夫子。孟子一生在治学行事上都非常推崇孔子,思想成熟之后,学以致用并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治国治世思想,但结果也同孔子一样,未能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所以,他也是不可能实现他“平治天下”远大抱负的。后人编辑有《孟子》七篇,在儒学史是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他主张“仁政”的根源就在于他的人性善观点。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仁政是“不忍人之心”外化的结果,把王者的“不忍人之心”放大落实运用到整个社会,就成为了“仁政”。由此,孟子的性善论构成了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性为善的主张,这是孟子对人性善恶问题做出的最大贡献。性善论是孟子的首创,也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闪光点。孟子的仁政学说就是基于这种带有先验性的、浓厚唯心主义色彩的性善论建立起来的。

“性善论”也是孟子谈政治的伦理依据,通过对本体自律体现的伦理价值的判断,以实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因此,要研究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政学说,首先应该从研究他的“性善论”入手。西周时的天人观认为,天地是人的“父母”,人是天地的“杰作”,天性决定人性。而天地的本性是仁慈的,因此,人性也应是善的。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创性善论。性善论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科学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与升华。他把孔子哲学中的仁、义、礼、智等个人品德上升到伦理学中的人性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严谨、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二、孟子仁政思想主要内容

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他的思想核心,说一个字便是“仁”,说两个字便是“仁政”,他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反对战争与苛政,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孟子是代表了战国时期儒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那么,孟子所谓的仁是什么?在《孟子》一书中,“仁”出现了一百五十余次,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语句包括以下几处: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赋,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孟子·梁惠王下》)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则荣,不仁则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尽心上》)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 仁也。”(《孟子·尽心下》)

应当说,涉及仁字的语句还有许多,我们在这里也只是找了几句有代表性的列于此。下面,笔者就从孟子的仁德之论、仁政之论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下孟子的仁学思想。

1、孟子的仁德之论

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仁政是一种施政领。这里所说的仁德之论,即是指孟子的关于仁的一些道德思考。孟子仁学思想可以分成以下两个层次。

第一、仁之来源,在于“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一词在《孟子》一书与仁同时出现了两次,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这里的不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恻隐之心”的内在表现,即是不安,用流行一点的话便是“纠结”。事实上,孔子在论及仁时,也是用了“不安”一词,只不过,孟子将不安之心具体化为“恻隐之心”罢了。

第二、仁的对象,为“事亲”。

“事亲”出自“仁之实,事亲是也。”可以看到,孟子将仁的对象首先划定在了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即自家的亲人,具体说来,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孟子的“事亲”或说“亲亲”思想,还是以我国传统的宗法制为基础的,即没有跳出宗法制的圈子。众所周知,周代始便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体制,即确立了血缘在整个国家或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并且这个原则是至高无上的,是无可争议的。虽说,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可宗法制作为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模式,到现在来说,仍然影响颇大。其二,为官之仁与为子之孝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台的新闻中经常这样渲染一些官员勤政爱民行为——家有病母而无暇顾及。现在看来,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侍奉,又安能服务于天下百姓?孝为仁的前提,仁是孝在社会层面的延伸。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个问题,爱人与爱物。

第三、仁爱观念的延伸——仁者爱人、仁民爱物。

孟子的仁学思想,固然是以“事亲”为出发点的,但将“事亲”作为孟子仁学思想的全部内容,未免也太过狭隘。孔子曾讲“仁者爱人”,孟子自然不会抛弃“爱人”之论。在孟子的观念中,“仁”与“人”几乎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要做到仁,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仁者一定要爱人。另外,在孟子的仁学思想中,还有个“爱物”的概念。人类的所有生产劳动都要节制,以“不违农时”为代表的“爱物”很像现在所讲的科学发展观,即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不违背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为后代子孙留下足够的物资。

可以看到,研究孟子的仁德之论,放在今天而言,既对人际关系、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有重要的坐标意义,另外,还会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谓“一箭双雕”。

2、孟子的仁政之论

仁学,表面上看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规范与标准,实则是在为提出一种治国观念而服务的。对孟子来说,就形成了“仁政”的思想。

在《孟子》书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孟子对于仁政的立场,在孟子的心中他已经将三代时期的“平治天下”之功完全归为了“仁政”二字。继而,在他的执政思路中,仁政也成了一个核心式的思想。“仁政”二字在《孟子》书中出现次数至少 12 次,足以看到仁政在孟子心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说来,包括“仁民”思想与反对战争的思想。

第一、仁民思想。

作为人君,施政纲领是暴是仁、是宽是严,必然影响着百姓生活。在孟子看来,国君当要实行仁政,而仁政的最重要范畴便为“仁民”。在孟子的心目中,谈及政,必涉及民。这是与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分不开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仁民呢?在孟子看来,仁民的具体措施在于“正经界”、“均井地”、“平谷禄”等措施。至于仁民的效果,就是让“民亲其上”,老百姓拥戴国君,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威信,从而使统治更加巩固。

第二,止战思想。战国中期,社会动荡、各国争雄、民不聊生。众所周知,战争为民生之殇。孟子要宣传仁政,必然会有止战的思想。孟子认为,不行仁政是天下动乱的根本

原因。孟子还认为,君王若能行仁政,则天下就不会轻易发生战争,即便发生战争,实施仁政的王君也必然会“仁者无敌”。

综上所述,孟子对于孔子的仁学,有继承有发扬,有重申有新解。当然了,许多通晓现代政治、现代民主的学者也不免贬低孟子这样的仁政思想——从仁民的思想中还是能够读到一点愚民的意思的,所有的仁民措施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自家的统治秩序,与现代政治中的平等、民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可我们不要忘记,在孟子所处的时代里,是没有现代政治的。

三、孟子仁政思想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并不是阐述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论述一种价值观。“仁政”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君主所重视,但它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到汉代之后儒家思想开始变为主要统治思想,孟子“仁政”思想的价值就自然成为此后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人类最先进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一、价值观培育的物质基础是基本生活保障

孟子认为,最基本的财产保障对于老百姓的道德教化是起着基础作用的。只有少数的圣贤人或者君子才能做到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家庭的生存都是问题,自然就容易产生违背法律法规的想法。这时候,如果君王还对其严厉惩罚,那就是对百姓的残害了。孟子认识到,人民富裕是实施“仁政”的物质基础条件,同时贫富差距小,财富分配公平同样很重要。君主在实施“仁政”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最弱势的群体。“仁政”不仅要让百姓富裕起来,更重要的是缩小贫富差距。相反,造成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君王也有一定的责任。国家要摆脱贫困,但也要共同富裕,因为富裕与贫穷是对比的结果。

我们从孟子关于基本的财产保障以及财富分配公平的观点可以看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必须先抓好经济建设,使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有所保障。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当加强对百姓的个人基本财产的保护,其次使基本的社会保障得以完善。同时还要注重分配问题的协调,尽量避免过大的贫富差距,否则人们很容易产生“仇富”的心理,这种心理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还会加大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障碍。

二、价值观培育的原初环境是家庭生活

孟子认为,要对百姓进行教育,必须先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孝悌”。“孝”的对象是父母,而“悌”的对象是兄弟,都是指家庭的内部成员。道德教化最初、

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对待父母和兄弟的态度,决定着你对待君王和社会上其他人的态度;如何处理与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则决定着你处理君王和社会上其他人的态度。“仁”、“义”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对人道德水平最高的要求。然而,孟子认为要做到仁义二字并非难事,只需从家里做起就可以了。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便是“仁义”。因为家庭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各成员在经济上相互扶持,更重要的是培育家庭成员正确的价值观,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孟子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社会存在的两个相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个是独生子女的问题。严格的一胎政策已经制造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二代,这个情况在城市尤为突出。第二个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大量农村青年人口外出谋生,而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各方面保障又不够,制造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甚至有些只能兄弟姐妹间相互照料。这两个问题都导致了少年儿童家庭关系不完整或过于简单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其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任何一项政策的效果都不能仅仅从物质层面加以评价,也要考虑其在价值层面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政策需要适当调整或进一步完善,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价值观培育的根本途径是自我修养

孟子认为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不仅靠外在的约束,还要靠个人内心善端的成长发育。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道德,就在于人内心中有仁义礼智“四端”。简单说,即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从事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人固有的。如果人们能够按照这些道德本能去做事,使这些能力得到发挥,那么相应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的。

我们从孟子道德内在的思想认识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自我修养。人们通常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但却忽视了对道德的追求同样是人的本能。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固然无法存在,没有道德的规范,人类社会同样难以生存至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和口号,而是要与我们内心的道德本能相融合,使其成为内心的道德观念。另外,对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去责怪他人,而要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渴望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渴望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只要求前者,而忽视后者,那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参考文献

[1] 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 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朱辉宇,姜晶花.以性善为根据的治国路径—从孟子性善论视角解读其仁政论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6(1)

[6] 王斌.试论孟子“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5)

[7] 王吉平.从性善论到仁政观—孟子仁政观的哲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5

[8] 谭志敏.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求索, 2007(8)

[9] 宁霞.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意义.文教资料.2012.02:92-94.

[10] 孙雪霄:“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光明日报》

2006年5月23日。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摘要:荀子,名况,字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为或后天所成就的东西,而是“天之就者”。在他看来,人性天生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善良的行为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伪”即人为。圣人和众人之所以有区别,不是在于先天的性,而是在于对先天恶性的加工改造,众人和圣人要修养身性、治理国家就要“起伪”,人为地将人性之本恶改造成为道德之善性。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更可贵的是他的“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荀子“性恶论”思想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荀子;性;伪;化性起伪 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就已经明确的开始探讨人性问题了。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荀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使之具有了重要的意义。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先秦各家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虽然以儒为宗,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一、荀子生平简介及其主要思想 (一)荀子生平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间。荀子是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和孟子一起呈现出了儒家思想内部的张力和弹性。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儒而不纯,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对先秦至汉代思想的转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司马迁作《孟子荀卿列传》,对荀子的一生作了简略介绍。传记云: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地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地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地区别: ()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地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地作用在于把人天赋地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地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地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地“完人.”教育地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地政治既非完善地政治制度,也非高明地统治手段,而 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地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地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地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地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地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地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地高尚人物.荀子主张地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地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地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地共同结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次,在教育目地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地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地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地是教育内容中地重要方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孟子认为办教育地目地在于“明人伦”.所谓地“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地教育目地决定了他地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 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地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地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地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地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地“贤能之士”地教育目标是不冲突地,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地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地分歧是二者最大地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地,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地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地影响,人们地“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地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地“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地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地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 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地本能是“性”, 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地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地本性是恶地,而人地善德是后天习得地.这一点较孟子地“良知”、“良能”具有更多地唯物主义色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地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学与私地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地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地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地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 相异之处: 1、立论的基础不同。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2、实践的不同。(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 摘要: 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 正文: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善按照后来的儒家所说,指至善,即绝对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经验意义的善,故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所谓性善论是说人的价值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主张并非讲人性的发生历程而是讲本质历程。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善心,这种善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新,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孟子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概括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同作为道德之理的仁、义、礼、智一一对应,对于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論 摘要: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孟子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人性本善”,从而为他所倡导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也是他对人类的自信,是其乐观性格的表现。本文从人性平等、人性有别于物性、善性可变、顺其性而长其义、从人性到仁政五个方面探讨了孟子的人性论,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其性善论思想。 一、人性平等———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的本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人都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掉到井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救的想法,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也不能算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生来就有这四种道德发端,就好比人生来就有四肢一般。在此,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将四心作为为人的标准,有四心就能做到仁、义、礼、智,也就能为善了,于是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在《告子上》中孟子有这样一段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本质来看,是可以为善的,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做不善的事情,并不是他们天生本性如此,四心人人都有,有了四心也就可以做到仁、义、礼、智这些善的道德标准了。所以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本身就有的,不过不曾思考它罢了。孟子把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称为“良知”、“良能”。 二、人性有别于物性 告子曰:“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告子上》)告子是以人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为性,他将人的自然本能、自然属性定义为人性,认为人性与物性是一致的,抹煞了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的理性对感性情欲的制约。孟子则对其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驳。 孟子认为物虽有性,但人之性与善俱生绝不同与物之性,就如白羽、白雪、白玉三者同为白色,但三者的性质不一样,白羽之白之性轻,白雪之白其性易消,白玉之白其性则坚,而人之性,犬之性、牛之性都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是从人的生理本能着眼的,超出了人的“类”本质,把人和动物的界限给模糊起来了,孟子则是从人的“类”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在此,孟子明确的用“类”区分了人与物。事实上孟子也正是以“类”的观念来区分性的,人不同于物,人有理性有伦理道德,所以人能为善而不单纯的满足生理需求,并且在孟子这里所谈的人性也正是指认主观精神方面的道德理性情感。这样孟子

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相同的为都教育人要为善。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 孟子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荀子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都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孟子的人性论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和。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一,孟子不被当时的诸侯王所任用,商君是法家的代表,吴起也有一半的思想是发家的,孙子是兵家的代表,可见在当时儒家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各个诸侯所施行的政策也与孟子所学不同,各地杀伐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孟子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其二,孟子治国之志无法实现,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书中阐述了他的思想要领,修齐治平之道皆在其中。 (二)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专业:2015级公共管理 姓名:马天阔 学号: 120150248

摘要 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 [关键词]孟子人性思想性善论

一、引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他以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几大模块。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模块对学术界现有观点进行一个回顾与归纳。 二、文献内容回顾 2.1 孟子人性思想的来源 要讨论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人性思想,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一方面与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征伐,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冀获得和平生活。在此背景下他构思以人性善为基础,构建统治阶级施仁政、行王道的理想社会形势。1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的礼乐文化不可分离: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从西周开始萌芽”礼乐文化取代了祭祀文化。与这一革命性的社会人文思潮出现相呼应,对人与人性之思考逐渐取代对神与神性之关注。如果说《尚书·商书·西伯勘黎》中的“不虞天性”尚是对神性之描述,那么《诗经》出现对人之欲求与人之本质的思考当是合乎逻辑之演进:“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人之懿德,源自于天,孟子曾引这一首诗论证其人性思想。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曾受到这类言论的启发”。3 对于孟子提出人性论思想的缘由,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孟子是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下继往开来所论述的。这部分学者认为孟子曾明确表示:“乃 1陈明.浅析孟子“人性”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2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说”献疑[J].文史哲,2014,(03). 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86.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 荀子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 荀子,名况堪称先秦后期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长,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皆有巨大影响。在教材中我们简略的了解了一下荀子的法律思想,我想就其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谈谈我的理解。 人性 关于人性大家总会想到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的善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为努力达到的,也可以说善只是人们后天伪饰,如果不对人的本性加以遏制的话,社会的秩序将会十分混乱,由此表明教化必行,良好的教化可以遏制人们的犯罪,而遵循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对人的恶性的节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荀子在论述礼的人性起源时,强调了礼的社会作用。但礼自身并不能独自完成和实现“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这样的美好目的。作为现实主义者的荀子深刻地分析和认识到了人性的特性,并不会止欲于有节,止恶于劝善。因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所以,

在“礼义文理”都可能亡焉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另外的对人性调整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止欲于为恶之后,这个手段就是法。为了制止人性恶的争夺,必须有多种手段和方法。因为“礼义之化”不是万能的,不是改造人性的唯一手段,还必须与“君上之势”、“法正之治”、“刑罚之禁”等相结合。 总之,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虽以性恶为论,但他绝不是对人性的否定。刊以人性为核心建立的礼治、法治思想对我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创制法律治理国家是人类最富有智慧的实践活动,其成功与否就是要看立法者对人性的认识,对于人性在特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下的认知只有秉持对人的真正慈爱之心,对事物规律、时代精神、社会现状及其人类自身白本性建立起科学的认知,正确把握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及所蕴含的利益,其所创衫的制度才能获得社会的普遍服从。国家治理不仅要顺应人性,而且,还应该强调又 人性的引导和重塑。荀子以“隆礼重法”的方式通过“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的i}路,突出了礼法在驱使人性向善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达到养民情、理民性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法治只有深通人性的情理,肯定和注重人性的合理内容,体现夏多的人性关怀才能真正树立自己的权威,赢得人们的尊奉和信仰。荀子的人性法得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那种“德为善政,政在养民”、“为政之要,重在富民”〔“〕的泥 国理念。而这种治国理念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法律和道德两种治国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 一、天论方面 (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 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 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 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 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 (一)、孟子:反功利。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四、政治思想 同:循环论的历史观。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荀子“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君的职责与君民关系:爱民、亲民、立君为民 君主施政的具体方法:正己修身,选贤举能 (一)、孟子:“仁政” (二)、荀子:隆礼重法 五、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根据他的性恶论,注重环境的陶冶和重视个人本身日积月累的努力,使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相配合,这有唯物的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偏重通过外面的规范礼,来进行教育,这反映封建制等级性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培养顺民的要求。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那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认为原因可以总结为 以下几点。 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由于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社会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学术的研究和兴起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促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的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 四.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式微。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以前集合在周室的学者乐人散落在各地。这些学者把自己的学问和学术向四方传播。地方私学不断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破除了贵族对于学问的垄断,使得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 历史上把这个现象称为“学术下移”。 五.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六.士的产生为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国争相改革的风潮之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走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自身的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芬芳的气味,四肢对于安逸的感觉,这些爱好都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能否实现这些,其中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命的范畴。 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