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15903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英文名称:Natural resource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自然地理专业1、2班;2020级自然地理专业专升本1班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二、课程简介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教学内容设置在围绕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地讲述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近年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
该课程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二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第四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第五部分从使用者的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
最后作为结论,阐述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性的原理和途径。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is quite extensive.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a series of basic principles,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major progr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esource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combined.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ubject paradigm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nature of its scarcit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natural resourc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economics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Finally, the course expounds the social goal, 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 and approach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资源学在社会实践的驱动下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已进入一个新的综合时代。
《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20107300
2.课程中文名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and Geology
3.面向对象:软件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信息工程等大一学生
4.开课学院(课部)、系(中心、室):信息工程学院
5.总学时数:40
讲课学时数:40 ,实验学时数:
6.学分数:2.5
7.授课语种:中文,考试语种:中文
8.教材:《地质地貌学》左建,《自然地理学》伍光和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矿物的相关内容,以及三大岩石的形成、结构和构造、主要岩石的特点,构造运动,以及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和黄土地貌、冰川和冻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及构造地貌等相关内容。
三、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续的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应用模型、高光谱遥感等课程提供地理学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球的矿物,岩石,构造运动以及各种地貌特点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质地貌环境,识别矿物岩石类型等方面的能力。
四、与本课程相联系的其他课程
《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原理》、《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地质遥感》
五、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和特地;
2、熟悉识别各种构造运动(岩石的产状、褶皱、断裂、地震);
3、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和其地貌特点;
4、综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查,平时作业和出勤40%+开卷考试成绩60%
七、教学参考资料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普通地质学》陶晓风,《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
《地质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该实验主要利用矿物、岩石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和鉴定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该实验在注重理论运用的同时,着力于实践能力的训练。
通过实验讲解、工具使用、鉴定实践、实验总结等过程,强化学生矿物和岩石的实践鉴定能力。
该实验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Foundation experimental of ge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geography major, the main use of mineral and rock,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rock forming minerals,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rocks. The experiment pays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and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 explanation, the tool use, the appraisal practice, the experiment summary and so on the process, strengthens the student mineral and the rock practice appraisal ability.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basic geology theory of the experiment can not only construct the students, and to train the students' basic skills of students in geological field work, further study and work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olid earth scien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环境地学实习教学大纲
22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地学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实践课名称 面向专业
实践课简介
环境地学实习(ARGE4117)
天数
3环境科学专业学分源自0.5环境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环境地学实习》利用 3 天时间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1)野外观察主要的岩石类型,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有 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4)观察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物,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上午: 1)参观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以及某些地质作用的模拟模型; 2)归纳和总结实习内容,进一步介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 3)进一步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并在模拟机上亲身体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下午: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及玄武岩与下伏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3)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及球状风化; 4)观察辉绿岩岩墙;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 了解《环境地质》的主要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 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察各种岩石的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性岩石类型,特别是常见的沉积岩类型(例如 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等)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 验证。
包括沉积岩(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岩浆岩
地质课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2. 学科分类:自然科学3. 学时安排:共32学时,每周2学时4.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5.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大纲1. 地质学概述2. 地球的结构与演化3. 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4. 地质年代与地层5. 岩石与矿物6.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7.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8.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三、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地质学概述、地球的结构与演化第5-8周: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地质年代与地层第9-12周:岩石与矿物、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第13-16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第17-20周:课程总结与复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质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4. 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5.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质学基础》,作者:XXX,出版社:XXX。
2. 教学参考书:《地质学概论》,作者:XXX,出版社:XXX。
3. 在线资源: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地质学科论坛等。
七、教学实施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第二步:讲解地质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 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第四步: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质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城市地质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质学》教学大纲《城市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城市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地质环境变化、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等主题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质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掌握城市地质调查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城市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地质环境的保护。
二、课程目标1、理解城市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城市地质环境变化、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和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等基本理论。
2、熟悉城市地质调查和分析的基本技术,包括地质勘查、采样测试、实验分析等。
3、掌握城市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地下空间资源等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了解城市地质环境的保护,包括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等。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城市地质问题,具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地质学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城市地质学概述:介绍城市地质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城市地质环境:介绍城市的地质结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特征,分析其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意义。
3、城市地质资源:介绍土地资源、水资源、地下空间资源等城市地质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方式,探讨其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4、城市地质调查与分析:介绍地质勘查、采样测试、实验分析等城市地质调查和分析的基本技术。
5、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介绍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预防治理方法。
6、城市环境地质:介绍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方法,探讨城市环境地质的保护策略。
7、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地质学应用:介绍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应用地质学知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城市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地质勘查、采样测试、实验分析等基本技术。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地貌学教学大纲(本科用)2000年10月;自然地理教研室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有二,其一是使学生掌握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二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地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地貌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章构造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貌的等级洋底与陆地地貌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大陆与洋底的特征二、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和成因第二节洋底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第三节陆地构造地貌一、陆地地貌的五大基本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二、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三、地质构造地貌水平岩层地貌,单斜岩层地貌,褶曲地貌,断层地貌,岩浆岩地貌第二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倒石堆和坡积裾的特点和形成条件.第一节风化作用和风化壳一、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二、风化壳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风化壳的类型与剖面特征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一、崩塌及其形成的地貌崩塌的特征,崩塌的条件,崩塌的类型及其堆积地貌二、滑坡地貌滑坡地貌的特征,形态组合,形成条件;滑坡的类型、发展阶段及防治第三章流水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着重掌握河流地貌的特征和成因。
第一节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一、坡面流水地貌坡面径流与坡地发育,浅凹沟,冲刷带,坡积裾二、沟谷流水地貌切沟,冲沟,坳沟,冲出锥,洪积扇三、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第二节河流地貌一、河谷的基本形态二、河床河床纵剖面:侵蚀基面,平衡剖面;河床地貌:浅滩和深槽,边滩,心滩;河床平面形态:顺直型,曲流型,散乱型三、河漫滩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河漫滩的沉积结构,河漫滩的类型四、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态要素,阶地的成因,阶地的类型五、河谷的不对称构造与岩性的影响,构造运动的影响,地球偏转的影响,地球总倾斜方向的影响六、三角洲与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和类型,冲积平原的形态、物质构成和类型七、流域地貌水系的发展,分水岭的迁移,河流的袭夺,河流地貌的发育第四章喀斯特地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形成条件。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3. 地表岩石环境-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4. 地表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自然地理学导论》王明华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概论》钱大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 《环境地理学》李明晓著,科学出版社3. 《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张小明编,地球科学出版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地理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差不多信息课程代码:260379课程名称:《环境水文地质学》英文名称:Hydr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时学分:1.5学分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平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高等数学》二、课程简介《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广泛、有用性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的科学。
通常所讲的水文学是指陆地水文学,而陆地水文学又包括水文学及水文调查、河流淌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理学、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运算、工程水文学、都市水文学,而课程要紧是工程水文学的内容。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0学时,课堂教学差不多上按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而设定的,而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不为紧密的则建议自学。
《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要紧讲授与都市供水系统的取水和雨、污水收集排放有关的水文学知识。
结合专业需要,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差不多特点,把握水文学的差不多原理,学会水文分析运算的差不多方法,熟悉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打算要求的有关差不多业务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咨询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的性质《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与《水资源利用与爱护》、《环境监测》、《环境阻碍评判》构成一个课程系列。
其重点是介绍水文学的差不多知识、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水文资料的应用、水文分析运算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任务1.为学习排水管网、水工程施工、水源工程、环境爱护等后续知识打好基础,为本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就业范畴做好知识储备。
2.使学生应把握水循环、水运动的差不多规律及数理统计的差不多方法,具备资料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的差不多能力。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演化和地质现象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学知识,提升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成与构造理论,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和动力学特征。
2. 掌握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等基础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能够进行地质样品鉴定和实地考察。
3. 熟悉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特征、地貌成因及地理环境演化规律,并能够分析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
4. 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利用,具备地质勘查与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5.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 岩石学1.1 岩石分类及主要岩石种类介绍1.2 岩石成因及岩石圈构造1.3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2. 矿物学2.1 矿物分类及主要矿物种类介绍2.2 矿物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2.3 矿物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3. 地层学3.1 地层划分原则及地层古生物学3.2 地层地质演化及地层地质图解析3.3 地层与地质事件的关系4. 地貌学4.1 地表风貌分类及形成机制4.2 地表风貌演化及地貌地质过程4.3 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分析5. 地球资源学5.1 地球资源与人类活动5.2 地球资源潜力评价方法5.3 地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周设立课堂授课、实验实习、实地考察和科研讨论等环节。
学生需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并参加期末考试。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和实践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六、总结通过《地质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地质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地质学专业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_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分:2 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考查方式:考查大纲执笔人:一、课程目标《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把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组建研究机构,到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门较系统的新学科。
二、基本要求《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知识面较宽的课程,它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到遥感原理及应用、摄影测量学等科目。
要求学生开课前应自学相关的课程或教师补充相关内容的介绍。
本课程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研究、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减免灾害提出防范措施、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讲、讨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设、考结合(在考试成绩评定中注重学生平时设计分析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测试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第一章绪论(学时:2)第一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第二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时:2)第一节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第二节环境地质作用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水体污染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四节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矿产资源及其特性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第六章能源与地质环境(学时:2)第一节能源与能源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能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第二节城市化与地质环境第三节农业活动与地质环境第四节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第八章地质灾害(学时:4)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第二节地震灾害第三节火山喷发灾害第四节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第五节岩溶地面塌陷第六节地裂缝第九章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学时:4)第一节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第二节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第三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十章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学时:2)第一节环境地质调查第二节环境地质评价第三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第四节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第五节环境地质区划与制图第六节环境地质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环境学概论(第四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环境工程地质学(第三版),黄文辉,曾溅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 Environmental 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学分
【总学时数】:32学时
【课程代码】:0学时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性质
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各种地质资源的供求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生应先修完普通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可以为工程地质等后续课程服务。
四、课程内容(*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二、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危机、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三、环境地质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壤)环境问题
二、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概念*、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沙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概念、盐渍化土发育的现状、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概念*;湿地减少;耕地日益减少
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水资源与地质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概念与特征——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地下水资源的特征;水资源供求的现状——中国水资源供求现状、水资源问题概述
二、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定义*;水污染的判别指标*——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位下降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危害和控制措施);海水入侵。
四、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安排自学)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内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性
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特征*;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世界矿产的储量与生产状况、中国矿产的储量状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水土流失;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区山体开裂破坏;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第六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一、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地形地貌的改变、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水库边岸再造、水库淤积、水库浸没、水库诱发地震;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二、城市化与地质环境
城市化与水环境——城市化水灾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城市水环境的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化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城市地质灾害的种类
三、农业活动与地质环境
农业化学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化肥与环境污染、农药与环境污染、农业废弃物与环境污染
四、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
废弃物概念及分类*;城市废弃物处置的环境地质问题——城市废弃物的构成、城市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城市废弃物的处置方法*
第七章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一、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
地球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人体中元素含量与地质环境中元素的相关性、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元素的协同与拮抗作用;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与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氟中毒、克山病
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八章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
一、环境地质调查
环境地质调查的任务与内容;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程序、环境地质调查的方法
二、环境地质评价
环境质量与环境质量评价概述;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一般程序;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建议
在理论教学中,应结合地层学研究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定的野外现场授课。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可采用考试形式:平时成绩(40%)+考试(60%)。
七、其它说明
由于需要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图表,建议使用多媒体授课。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环境地质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潘懋,李铁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主要参考书:环境地质学,李鄂荣,地质出版社,1991;环境地学概论,李铁峰,潘懋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九、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