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制度下的门第观念
从《世说新语》看门阀士族唯我独尊的门第观念

从《世说新语》看门阀士族唯我独尊的门第观念作者:宁稼雨来源:《关东学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认为,从曹魏时期开始,门第观念就随着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不断膨胀,至东晋达到高潮。
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在东晋刚刚过去的南朝刘宋时期编纂的《世说新语》一书所收故事中得到集中反映。
本文着重就自矜门第、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角度总结分析《世说新语》一书中表现的门第观念在士族文人行为中的反映,从而为了解魏晋时期文人心态提供一定佐证。
[关键词]《世说新语》;门阀士族;唯我独尊;门第观念作为有形的社会现象,世家大族经济力量的迅速膨胀和政治势力的逐渐强化很快就转化成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与日俱增、日益强化的门第观念。
门第观念的核心是建立在经济条件极为富庶和政治势力极为强悍基础上的家族优越感;它以家族的自尊和排他为基本出发点,以不同流品之间的严格界限为基本表现特征,以婚姻、名讳和家教为主要表现形式,充溢于士族生活的各个角落。
它是士族阶层经济和政治上获得空前膨胀的精神化、观念化的产物。
我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一书中曾经说过:“门第形成前或初期,在各大族的心目中,家族的荣辱、个人的升迁,是与包括自己家族灾难的民族的生存与兴盛紧密相关的。
所以他们的主要着眼点,在拼命扩大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并使这种势力和影响早日稳固下来。
而门第的地位与威望一旦形成,一种优越感所驱使的门第观念便成为把大族与庶族区分开来的强劲异己力量。
这种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为门第的创立者始料所不及,而且对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约束作用。
”现在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曹魏时士族刚刚形成不久,其门第观念还比较淡漠。
西晋是士族经济力量迅速膨胀的时期,东晋则是士族政治势力达到巅峰的时期。
此期的门第观念虽然已经比较严重,但由于它是人们在门第形成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自然流露,所以尚未把门第观念看得无以复加。
真正把门第看得高于一切,整个社会风气都极为注重门第观念的,是刘宋及其以后的南北朝时期。
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

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1. 东晋门阀制度那可是等级森严啊!就好比一座金字塔,世家大族处在塔尖,高高在上。
像琅琊王氏,那可真是权倾一时,普通百姓根本没法比,你说这差距大不大?2. 门阀垄断仕途那叫一个厉害!几乎所有重要官职都被他们霸占了,这就像一场比赛,人家门阀子弟直接就站在终点线前了,其他人怎么跑也赶不上啊,多气人!比如说王导,那在朝中的势力简直了。
3. 门阀之间相互联姻,关系网密密麻麻!这就像织毛衣一样,越织越厚,外人根本插不进去呀。
谢氏和王氏联姻,那就是强强联手。
4. 他们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富得流油啊!好像一个个小王国,下面的百姓都得依附他们。
就像庾氏家族,那财富真是让人惊叹。
5. 门阀的文化优势也很明显啊!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出口成章。
这可比普通人有优势多了吧,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谢氏子弟,个个才华横溢。
6. 东晋门阀制度下,寒门子弟出头太难啦!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一点希望。
就算有才华又怎样,机会都被门阀抢走了,这公平吗?7. 这些门阀还特别讲究门第观念,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跟现代人讲究门当户对还有点像呢,但人家更夸张。
像桓氏,那可把门第看得超级重要。
8. 门阀的势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呢!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
这不就像是船的舵手,掌控着方向嘛,厉害吧。
比如王氏有时候就能左右朝局。
9. 东晋门阀制度啊,真是复杂又独特的存在!它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东晋的方方面面,你说它是不是很特别?我的观点结论:东晋门阀制度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时代。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
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
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
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典故“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
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
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
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
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如终身贵族),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
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尽,并未被新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
门阀制度

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 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
门阀制度
• 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例如:指家门贵盛 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 族”、“世家”。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 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 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 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 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 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 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 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曹魏实行 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 族,又称门第、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 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 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 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 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 的门阀政治。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 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 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 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 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 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直到唐代, 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 举制度所取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
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
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
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
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
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门阀制度的认识

门阀制度的认识
门阀制度是指一种社会阶层制度,即以家族为单位,通过严格的门第等级和世袭制度来限制社会流动和权力分配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门阀制度曾经长期存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制度的出现,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统治阶级的主要财富来源,而家族则是土地的主要管理者和继承者。
因此,家族成为了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门阀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通过门第等级和世袭制度来限制社会流动和权力分配。
门阀制度的存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门阀制度限制了社会流动,使得社会上层阶层的人才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最后,门阀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门阀制度逐渐被淘汰。
但是,门阀思想和门阀文化仍然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这种思想和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需要深刻认识门阀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篇一: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
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
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
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
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
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
试看下例。
《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
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
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
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
门阀管理制度内容包括

门阀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一、门阀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历史门阀管理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在封建社会中,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门阀制度是一种以家族为单位的权力组织形式。
门阀制度通过家族的统一性和权力稳定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封建社会中,门阀制度的管理形式主要包括家族长老会议、家族规章制度、家族仪式礼节等内容,这些管理制度为家族内部的权力传承和管理提供了一套规范和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门阀管理制度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形式。
在很多传统社会中,门阀管理制度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管理规则,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重要体现。
门阀制度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国的门阀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的宗教门阀制度等等。
这些门阀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二、门阀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功能门阀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稳定性和权威性。
门阀管理制度通过家族或社会内部的权威人物和规范制度来维护家族或社会的统一性和权力稳定,确保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2. 传统性和仪式性。
门阀管理制度传承了家族或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仪式礼节和传统规范来强化家族或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 阶级性和等级性。
门阀管理制度通常是以家族或社会内部的等级和阶级结构为基础,通过等级差别和权力分配来维持社会内部的稳定和秩序。
4. 归属性和亲情性。
门阀管理制度强调家族或社会的内部联系和亲情关系,通过归属感和亲情关怀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5. 保密性和封闭性。
门阀管理制度通常是在家族或社会内部进行管理和规范,对外部人士和外部势力保持保密性和封闭性,保护家族或社会的利益和尊严。
三、门阀管理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方式门阀管理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族长老会议。
家族长老会议是家族内部的权力组织形式,由家族长老或领导者组织和主持,负责家族内部事务和关系的管理和协调。
封建门阀制度

封建门阀制度
夫封建门阀之制,源远流长,自周官礼乐之兴,至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绵延不绝。
其核心者,以血统、门第为重,贵贱有别,尊卑有序。
门阀者,乃世家大族,世代传承,执掌朝政,垄断文教,与国同休戚。
盖古之治世,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门阀子弟,自幼沐浴礼乐之教,诗书传家,故能出将入相,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然此制度,亦生弊端,门阀士族,往往自视甚高,蔑视寒门,致使社会阶级固化,才俊难升,不平之气,蕴蓄于民间。
且夫门阀之盛,非尽是英才,亦有庸碌之辈,依仗家世,得享荣华,而真才实学者,或因门第不显,终身埋没,不得其用。
此乃人才之浪费,国家之不幸也。
然时移世易,科举兴起,门阀之势渐衰。
唐宋之际,考试取士,虽不尽脱门第之影,然而开一线之机,使得庶民有望翻身,不再受门阀之限。
自此,士人得以凭才学进身,而非尽赖家世。
嗟乎!封建门阀,固有一定之秩序,维系社会之稳定,然其闭塞之弊,亦不可忽视。
后世之人,当思其得失,鉴其利弊,以求治世之长策,俾天下之才,得以尽其用,无有遗憾。
封建门阀制度,既有其历史之必然,亦有时代之局限。
今人当以史为鉴,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社稷之长治久安,百姓之安居乐业。
门第的历史名词解释

门第的历史名词解释门第是一个用来描述社会层级和家族身份的历史名词。
它源自古代中国的社会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特有的概念之一。
门首为官,门第为家,是指某个家族所属的社会阶层。
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和家族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门第代表着一个家族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望。
在封建社会中,门第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机会。
家族所属的门第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以及获得教育和晋升的机会。
在门第观念中,婚姻也极其重要,只有与同样门第的人成婚,才能维持或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
其次,门第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和阶层结构。
不同的门第享有不同的特权和权力。
高门大户拥有更多的土地、财富和人力资源,他们也更容易成为地方上的权贵。
而低门小户则难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限制和困境。
门第制度确立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限制了社会流动的机会。
门第也与文化传统和家族观念紧密相连。
家族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着血脉相传的亲属关系和家族荣誉感。
门第作为一个家族所属的社会阶层,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也承载了家族的荣耀和责任。
保持家族声望和传承是门第观念中的重要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门第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阶层越来越多地由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决定,而非出身的门第。
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机会的开放,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更多人获得社会上升的可能。
尽管如此,门第观念仍然在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一些传统家族中,人们对门第的认同和追求仍然存在。
这种传统观念的延续,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门第虽然逐渐淡化,但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之,门第是一个描述社会阶层和家族身份的历史名词。
它代表了一个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和阶层结构。
在门第观念中,婚姻和血缘关系非常重要,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传承也是家族成员追求的目标。
古代中国人的门第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门第观念古代门第观念的影响深远广泛,无处不在,具体地说,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些姓氏享有其他姓氏所没有的高贵的社会地位。
比如说,当朝皇族的胜,就理所当然地尊贵起来。
每朝每代的皇族,为了论证“国性”尊贵,动了许多心思。
汉代刘姓皇族引经据典,把自己说成尧的后裔。
王莽夺了汉家天下,宣称王氏出于帝舜。
既然当年尧可以让位给舜,那么如今你姓刘的皇位,也该换给我王某坐坐了。
妇孺皆知的《百家胜》为什么以“赵钱孙李”开头?道理很简单,《百家性》不是产生于宋代么?宋代是赵姓皇帝的天下。
等到400年后人们修撰《皇明千家姓》时,对不起,赵性你靠后稍息吧。
这回轮到朱姓坐头把交椅了。
别不服气,皇帝不是改由性朱的做了吗?又过了300年,清代出现了《询制百家姓》,开明的康熙皇帝比较谦虚,不让爱新觉罗氏抢先,而把孔夫子抬到前头,将孔性置于《御制百家姓》之首。
仅仅是“国性”尊贵,倒也让人不得不服。
但实际上,享有特殊地位的家族,远非“国姓”一家。
从东汉开始,士大夫集团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汉武帝时,专立儒学《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
治学者多专攻一经的家族。
他们的弟子成百上千。
这些人通过经学之门入仕途,做高官,形成不少累世公卿的豪门大族。
例如,世传欧阳《尚书》之学的弘农杨氏,白杨震以后,四代皆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自袁安以后,四代中竞有五人官居王公高位。
这些人经济上是大地主,政治上是大官僚,门生故吏通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这些家族,也就成为所谓门阀世族。
门阀世族在本州、本郡一手遮天,完全不把地方行政长官放在眼里。
相反,州牧、太守们倒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否则便坐不稳自己的位置。
门阀世族的势力之大,到魏晋南北朝时登峰造极。
为了确立门阀世族的法定高贵地位,还出现了官方的姓氏学。
据《隋书·经籍志》载:自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诺系。
言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娶,必由于谱系。
门阀制度的政治影响

门阀制度的政治影响《汉书•地理志》载:“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为附庸。
盖千八百国。
”。
《史记》云:“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门第势力兴起,有九品官人法的产生。
盛行魏晋南北朝盛行官修合谱,朝廷举才先察访其家谱,任用显赫人士为官,是谓世族。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血统延嗣论,贵族永远是贵族,老祖宗是何身份,尤为重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任用世族豪门,选人一以“家世门第”为准,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臵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郡望始于魏晋门阀制度的盛行的时期,唐朝为盛。
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显示贵族身份。
所谓“高门大姓”。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矗先有黄巢之乱,继有五代之分争,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宋朝之后,私家修谱,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修谱想象空间,如此每一个姓氏与支系都是名门望族了。
互相攀比,毕竟过去很多无法考究,族谱挤满了历代的有名人物。
谁也无法说不再门当户对。
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谱牒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门阀制度加速谱牒盛行殷商时期,已有刻在金属武器上的家族世系,谱牒则形成于西周。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存在的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并重局面,到了宋代呈现了官修公谱废绝和私修家谱兴盛的趋势。
是农民起义反抗压榨,对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遂大行其道制度的打击。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
东晋门阀政治内容提要

东晋门阀政治内容提要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是指权力掌握在一些大家族手中,他们通过亲戚婚姻关系以及家族势力的扩张,控制了朝廷政治,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政治圈子。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家族势力扩张。
门阀家族通过婚姻联姻、培养门客、收养门徒等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以此来争夺官职、地位和财富。
二、推荐亲属。
门阀家族控制了朝廷中的各种机构和职位,通过推荐自己的亲属和门客来谋求进位,从而掌握更多的权力。
三、操控朝政。
门阀家族在官场中相互勾结,通过利益交换和分配制定政策,操纵朝政。
同时,他们也会利用自己的势力推翻不利于自己的政策和官员。
四、制造门第歧视。
门阀家族会通过社交活动等方式强化自己的地位,同时制造门第歧视,排斥非门阀出身的官员和平民百姓。
五、私人征收税收。
门阀家族通过自己的势力掌握了地方税收,进行私人征收,从中谋求财富。
这也导致了地方政治的腐败和民生事件的频发。
综上所述,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是一种严重的族群政治,他们的行为不仅对国家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威胁,也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产生了不良影响。
文言文《师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师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原文】师说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圣人无常师(36)。
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门阀制度是什么意思

门阀制度是什么意思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常用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国家依照候选官员的门第和阀阅选择官员和规定品级,这些候选官员必须来自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而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
门阀制度是汉唐之间官员贵族化的直接原因。
门阀制度实际上造成了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和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朝,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
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世族支持拥戴,且山东世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
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彻底扫荡并结束了门阀制度。
论门阀制度

论《门阀制度》学校:邯郸学院院系:文史学院班级:14历史专接本班学号:20140601201004姓名:韩晶晶论《门阀制度》“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位于门左的柱子曰阀,喻意建有功劳;右边的称阅,象征经历久远,即世代官居高位。
门阀,字面上的解释是“门第阀阅”,即累代权势显赫的世家大族。
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予以确认的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
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
这种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和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走向衰落。
东汉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后期,豪强地主享有许多特权,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逐渐成为名门望族。
东汉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在东汉后期,经过长期的酝酿、演变,门阀制度开始萌芽,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但是他们主要还是通径察举的途径入仕为官,朝廷取官的主要依据是个人的儒学修养和德才,而不是观其门第和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不过,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凭借家族阀阅入仕的风气。
曹魏、西晋是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创行的九品中正制,对门阀制度的形成,在形式发面影响很大,使得士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政权,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当九品中正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阶层变化相结合之后,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呈现了最明显、最主要的特征:西晋的“二品系资”。
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
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西晋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
第二节 门第门阀

第⼆节 门第门阀第⼆节 门第门阀 1·闾左闾右 “闾右作威福”,明代宋濂《朱府君谒》的话。
以“闾右”指代富豪,是由“闾左”派⽣出来的。
司马迁写⼤泽乡的揭竿⽽起,留下许多典故,包括:“⼆世元年七⽉,发闾左适戍渔阳”。
闾,古代⾥巷的⼤门;⼜以门⾯⽽称谓整体,即⼆⼗五家为⼀闾,闾就是聚居的⾥巷。
⼀闾之内,贫富不均,便有了“闾左”。
唐代司马贞说这闾之左、右:“凡居以富为右,贫弱为左。
”古代以右为上,富豪⼤户占了进阀门的右侧⽅位。
这是关于“闾左”的⼀种解说。
2.第:“出不由⾥门” 如果说,闾左闾右有贫富贵贱之别的话,那么,进⼀步的话题是:闾⾥之内的等级差别,并不⽌左、右之分。
《⽂选·古诗⼗九⾸·青青陵上柏》“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注:“《魏王奏事》⽈:出不由⾥门,⽽⾯⼤道者名⽈第。
”院门直通街衢,出⼊不⾛间⾥之门,这是王侯第宅才能享有的出⼊⼝。
第,向街开门。
这是等级标志。
《史记·孟⼦荀卿列传》:“齐王嘉之,⾃如淳于髡以下,皆命⽈列⼤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门⼤屋,尊宠之。
”淳于髡博闻强记,是个了不起的⼈物,齐王尊敬他,给予特殊的礼遇:在通衢⼤道上建造⼤门,筑起⾼⾼的第宅之门。
《汉书·于定国传》,于定国的⽗亲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他⾃信⼦孙可望做更⼤的官。
他所住⾥巷的闾门坏了,⾥中⽗⽼商议修闾门时,于公说:“少⾼⼤闾门,令容驷马⾼盖车。
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孙必有兴者。
”后来,于定国官⾄丞相。
如果当年于公住在筑有通衢的城⾥,如果于公的⾃信很充分的话,那就不光是“少⾼⼤闾门”的问题了——丞相之家难免要在⼤街上开门的。
古代城镇布局,以闾、⾥、坊为封闭的⼩区单位,设门。
⾥门坊门,平头闾闾出⼊由之。
那门昼启夜闭,便于治安防范。
达官贵⼈们则可以不受此制约,把⾃家府第的门开到⼤街上。
⽩居易《伤宅》设问:“谁家起第宅,朱门⼤道边?”诗中⾃答:“主⼈此中坐,⼗载为⼤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门阀制度下的门第观念
沈鹏宇
摘要两晋南朝几百年的历史, 基本上是门阀士族掌握政权。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均与门阀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门阀士族, 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上拥有特权,同时也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
为维护其特权,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门第观念,企图保存其所谓“血统”的纯正性,严格区分了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界限,使东晋南朝成为中国历史止最典型的门阀等级社会。
关键词门阀制度士族庶族门第观念
门阀是以特殊的等级形式( 门第) 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贵族特权集团。
他们以宗族为钮带拥有自己的门生、故吏、宾客、宗族、佃客、部曲, 构成强大的政治势力。
门阀世族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封建国家的财产及权力再分配, 均以门第为主要标准。
门阀以外的地主称为寒门、庶族, 门阀与寒门不仅政治地位不同, 而且社会地位非常悬殊。
所谓门阀制度,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予以确定的制度。
门阀制度确立后,封建国家的地主阶级政权的本质是门阀势力集团的政权。
所以,在这个时期,门第对人们的影响十分巨大,其门第观念深入人心。
一、门第观念尤其是士族对其重视的原因
(一)保证其社会地位的优越性。
门阀世族是一个特权阶层, 在政治上是“累世经学”、“累世公卿”, 甚至出现“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
如弘农杨氏, 从东汉太尉杨震起,到东晋“自立门户承籍,江表莫比”
的杨佳期止,代代高官,前后有三百年的历史, 泰山羊氏在汉时就是“七世二千石卿校”,西晋时为皇室的姻亲而又是镇南大将军的羊枯,是其后人;吴郡陆氏,其先人陆阴是东汉光武帝的尚书令,世世显贵,到孙吴时的陆逊、陆抗更是朝中要人。
这些世禄之家,有的形成于汉,亦有不少是在魏晋之后才取得士族的地位的。
所以这中家族上的荣耀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士族对其社会地位具有十分强大的优越感,他们不会允许有人来打破这种优越感,尤其是与庶族、寒族往来。
(二)垄断国家政治生活。
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特权的集中表现, 是政治的独占性, 即世代垄断高官重位, 中央朝廷一切清贵官职几乎均为士族把持, 成了统治阶级中的宝塔尖。
所以,要保持对政治的垄断,他们就必须将其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即士族的手中,他们不会允许其他人从其手中夺走,尤其是他们认为是比他们低贱的犹如草芥的庶族。
早在东汉中后期就已出现“选士而论族姓阀阅”[1]的社会现象, 战国以来“举人贡士,或起吠亩,不系阀阅”[2]的清明选举已不存在了, 代之而起的是“以族举德, 以位为贤”[3]的选举政策。
尤其是曹魏以后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度, 使官品的升降大都操纵在世家大族的手里, 久而久之, 便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4]的局面。
清代学者赵翼说:“高门华阀, 有世及之荣; 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5]东晋南朝完全承袭了这一传统, 使门阀制度达到鼎盛。
东晋政权是由北方南迁的世家大族和江南原有的世家大族联合建立起来的, 因而重要的官位都由世家大族们充任。
如琅娜王氏的王导任宰辅, 王澄任荆州刺史, 王敦任扬州刺史,并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 一时人们称“王与马共夭下”。
[6]又如
陈郡谢氏的谢尚任豫州刺史, 都督豫、扬五郡诸军事, 谢安任宰辅, 谢玄任充州刺史.并都督徐、充、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 权倾朝野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门阀政治。
到了南朝, 世家大族承袭两晋的遗风, 依然以族姓门第为政治选举的依据, 士族凭藉其家世的资历坐取公卿, 把持高位。
宋、齐、梁政府明文规定:“甲族( 士族) 以二十登仕,后门(寒族) 以过立( 指三十岁以上) 试吏”,[7]由此可见士庶在政治机会上的不平等达到何等剧烈的程度。
(三)保持其血统的高贵、纯正性。
士族是有着历史继承性的世禄家族,他们能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将其归于他们高贵的血统。
所以,血统是他们赖以发展的基础,保证血统的纯正,对于士族来说极其重要。
他们需要用门第等级来限定他们的生活空间。
(四)维护其尊严。
在已经确定的门阀制度下,等级观念、门第差异思想已深入人们的思想。
那么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士族与庶族这两大群体尤其是士族,他们认为和庶族的来往就是一种耻辱,是一种对其尊严的践踏。
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受到其他人的攻击,同时其已得的地位和前途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具体行为表现
(一)士庶讲究流品,羞与寒门同流,。
在政治地位以外,显示自己的特殊门第, 使得士庶之分, 壁垒森严, 甚至连皇帝亦无可奈何。
如宋孝武帝时, 路太后兄路庆之之孙路琼之,住宅与太常王僧达并门,一天路琼之前往拜访被王僧达凌辱,路太后告于孝武帝,宋孝武帝回答说:“琼之年
少无事,诣主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 岂可以此加罪乎。
”[8](二)婚姻注重门第。
世家大族为了表示自己族姓门第的优越性, 不致混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等级界限,他们严格规定士庶之间不许通婚。
他们选择婚姻对象, 都特别看重门第的等级, 要求门当户对。
名门望族一定要和名门望族结亲, 绝不允许与庶姓寒门结亲。
例如,北方的世家大族琅扮王氏、高平都氏、陈郡谢氏、颖川皮氏、河南褚氏等到江南以后, 为了巩固自己的同盟, 增强自己的势力, 都以婚姻为纽带, 彼此相互联合。
陈郡谢氏的谢道韫, 是谢安的侄女, 东晋著名的才女,嫁给琅玡王氏王羲之之子王凝之。
王羲之娶高平郗氏女为妻。
与东晋皇室结亲的, 也多是世家大族,晋明帝娶颖川庚氏庚亮的妹妹庚文君为皇后, 而明帝为
太子时,庚亮“为太子布衣之好。
”晋成帝娶杜预曾孙女京兆人杜陵阳;晋穆帝娶庐江何氏何充的弟弟何准之女;简文帝娶河南大族郑氏郑恺之女,凡此种种, 屡见不鲜。
江南的世家大族如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也纷纷选择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家族会稽的孔、魏、虞、谢四姓结亲。
这样, 通过婚姻联结的方式,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 就是士族集团, 他们完全把持了东晋的统治。
[9]
(三)重视谱牒的修撰。
门第是门阀士族享受各种特权的重要依据,所以门阀士族十分重视谱牒的修撰。
谱系之学遂成为一门专门学问。
朝廷对此也十分重视,曾设立专门的谱局主持这项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门阀制度下的门第观念,造就了士族和庶族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存在。
士族在门第观念的主导下,其一切的社会生活都注重门第,处于劣势的庶族遭受到了来自整个社会的打压和排挤。
在这种观念主导下,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在现在的当下,门第观念已经淡化,但由于贫富差距的逐渐增大,导致了门第观念已有抬头之势。
所以,缩小贫富差距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后汉书·仲长统传》引自《昌言》
[2]《后汉书·章帝纪》
[3] 王符《潜夫论·论荣篇》
[4]《晋书·文苑·王沈传》
[5] 赵翼《廿二史答(记)》
[6]《太平预览》卷四百九十五引《晋中兴论》
[7]《梁书•高祖纪》
[8]《南史》卷二十一
[9] 杜小安.东晋南朝门阀制度的社会基础[J].汉中师范学院学
报,1996(4):47.
浅析门阀制度下的门第观念
(古代史专题)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人文教育2班
姓名:沈鹏宇
学号:2011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