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1 加法 同步导学案(附答案)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导航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算式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学会用迁移、类推、观察、“凑十法”等方法进行加减计算。
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逆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1 加法(P11~16)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掌握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正确的竖式进行计算。
2.在借助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导学两位数加法的笔算,包括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
难点剖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口算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加起来,再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2.笔算方法: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个位上,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列竖式的方法:以“25+12”为例,先写第一个加数25,然后在25左下方写上“+”号,接着在25下方写第2个加数12,注意12与25的数位对齐,最后在“+”号和12的下方画“”(相当于“=”号)。
例如: 25+ 12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不进位加【例】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分析】1.理解题意。
要想知道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就要把二(1)班学生人数和带队的老师人数合起来。
通过看图,我们得知二(1)班有学生35人,带队的老师有2人,可以列式为35+2,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2.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35+2,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套)第一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价-------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研究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研究1、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砚展现展现你的佳构,可请你家长协助,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丈量结果并展现展现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设法主意。
(三、过关检测:第二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判-------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触感染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研究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研究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4、看我的,我会量(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三、过关检测。
第三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判-------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实际感知1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乘法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5分钟)1. 2+2+2+2 3+3 4+4+42+10 3+6 5+5+44+4-4 6+5+6 7+7+72、3个2是多少? 6与4的和是多少?二、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2)、看图,说一说图意。
(3)、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2、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展示。
3、课堂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4、教学例2、(1)、出示例题(2)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3)、用乘法计算。
4 × 2 = 8 或 2 × 4 = 84是乘数 2是乘数 8是积读作:4乘2等于8 读作:2乘4等于85、课堂总结。
三、交流展示(8分钟),填++++=()个()相加得()四、课堂小结(2分钟)五、检测反馈(10分钟)六、拓展延伸(5分钟)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3×5=15 6×4=24 2×7=14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练习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第 4——6页。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了解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导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导学难点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方法一:方法二22+13=35(人)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50+20=70 70—15=55 86—26=60 60+13=73综合算式是:综合算式是:3、变式练习(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4、扩展提高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解决问题,并解答出来。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课题 导学 口标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 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 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阳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 (量一量⑴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疑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而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二年级数导学案
二年级数导学案
一、认识0-100的数字
1. 从0唱到100,每10个为一个单位,例如0-10,10-20等,同学们能够流利地唱出0-100的数字。
2. 完成0-100的数字填空练习,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一个数字。
二、数学比较
1. 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让同学们掌握“大于”“小于”的概念。
2. 完成简单的大小比较题目,例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数的组成
1. 将数字进行拆分和组合,例如将数字20拆分为20=10+10,同学们能够灵活地理解数字的组成形式。
2. 完成数字拆分和组合的练习,能够准确地按照要求进行数字的拆解和组合。
四、数轴认识
1. 介绍数轴的概念和作用,让同学们了解数轴的基本原理。
2. 让同学们画出简单的数轴,并根据要求在数轴上标出指定的数字位置。
五、数的顺序排列
1. 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同学们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
2. 完成数的顺序排列的练习,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排列的能力。
六、口算练习
1. 进行简单的口算题目练习,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口算。
2. 通过口算练习,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速度。
七、综合测试
1. 给同学们出一份综合测试卷,包括以上各个方面的内容。
2. 让同学们独立完成测试,检测他们对数字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扎实掌握0-100的数字、数的比较、组成、数轴认识、顺序排列和口算练习等基本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大家在数学学习的路上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数至99内的运算
一、认识99内的数
本章主要研究数至99内的运算,通过认识99以内的数,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数的能力。
1. 数的认识
- 研究数的命名法,了解数的读法和写法。
- 掌握数的顺序排列,培养数的直观感受。
2. 数的比较
- 研究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培养数的相对感受。
3. 数的进位和退位
- 研究数的进位和退位,了解数的进位和退位对数的大小的影响。
二、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加法和减法,培养学生进行简单运算的能力。
1. 数的加法
- 研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数的减法
- 研究数的减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三、数的查找和变化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查找和变化,培养学生通过运算找到数的能力。
1. 数的查找和变化
- 研究数的查找方法,通过简单的运算找到所需数。
- 研究数的变化方法,通过加减法改变数的大小。
四、数的确定和判断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确定和判断,培养学生进行计算和判断的能力。
1. 数的确定和判断
- 研究数的确定方法,通过一些条件计算出所需的数。
- 研究数的判断方法,通过判断数的属性进行筛选。
五、数的应用
本章主要研究数的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 数的应用
- 研究数的应用方法,将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以上是《部编版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导学案。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1课时 观察物体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1课时观察物体
一、导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一步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导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让学生思考物
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训练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或者周围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铅笔等,让
学生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
•学生们,你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哪些方面?
•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对我们有何帮助?
3. 分组讨论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几个不同的物体,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之处,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4. 总结归纳
•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物体?观察物体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四、导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认识到观
察物体的重要性以及观察所带来的益处。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加观察,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见识。
以上是本节课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比大小研究目标1. 能够准确地理解大小比较的概念2. 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判断大小的关系3. 能够用 <, > 和 = 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结果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大小比较问题研究内容1. 什么是大小比较?2. 如何进行大小比较?3. 如何用 <, > 和 = 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结果?研究重难点1. 掌握大小比较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学会用实物和图片进行大小比较3. 能够准确使用 <, > 和 = 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结果第二单元数到10以内研究目标1. 理解数字 1~10 的概念2. 能够认识数字 1~10,并准确地写出它们3. 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珠子等物品数出小于 10 的数字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研究内容1. 数字 1~10 的认识和书写2. 如何用手指、计数棒、珠子等物品数出小于 10 的数字3. 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研究重难点1. 掌握数字 1~10 的认识和书写2. 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珠子等物品数出小于 10 的数字3. 能够准确地进行数字大小比较第三单元加减法初步研究目标1. 理解加减法的概念2. 能够用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加减法运算3. 能够用加号和减号表示加减法运算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研究内容1. 加法的定义与应用2. 减法的定义与应用3. 如何用加号和减号表示加减法运算研究重难点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 能够用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加减法运算3. 能够用加号和减号表示加减法运算第四单元形状研究目标1. 理解形状的概念2. 能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正确描述它们的特征3. 能够辨认和绘制各种几何图形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研究内容1. 常见的几何图形及其特征2. 如何辨认和绘制各种几何图形3. 几何图形的分类研究重难点1. 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其分类2. 能够辨认和绘制各种几何图形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 乘法的初步认识 同步导学案(附答案)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单元导航1.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乘法口诀的来历,熟记2~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乘法。
3.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 乘法的初步认识(P47~51)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知道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会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重点导学1.乘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一般情况下,相同加数写在乘号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注意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明确相乘的两个数都叫这个乘法算式中的因数。
3.在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渗透转换思想,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难点剖析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在一道加法算式中,如果几个加数都相同,就叫相同加数相加,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这样的相同加数有几个,我们就把它叫做相同加数的个数。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首要的条件是这个加法算式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时,必须把“相同加数”写在“×”的前面,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的后面。
列乘法算式:列乘法算式时,先要分析加法算式: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又是几?如果加数相同,就用相同的加数作一个因数,用相同加数的个数作另一个因数。
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认识乘法【例】游乐场(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分析】1.理解题意。
(1)一共有5个小飞机,每个小飞机里有3个人,一共有5个3,用加法计算,3+3+3+3+3=15。
(2)一共有4节车厢,每节车厢里有6个人一共有4个6,用加法计算,6+6+6+6=24。
(3)一共有7节车厢,每节车厢里坐2个人,求一共有7个2。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 3 个 5 相加,和是多少?
2. 6 和 5 相加,和是多少?
3.一辆车装 6 筐苹果,5 辆车能装多少筐苹果?
4.第一辆车能装 8 筐苹果,第二辆车能装 6 筐苹果,这两辆车总共能装多少筐苹果?
3+3+3+3+3=( )×( )
4+4+4+4+4+4=( )×( )
5. 6×3=18 读作(
),表示( )个
( )连加等于 18。
知识点二: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6.一共有几个苹果?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或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一共有多少个 ?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下面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
( )×4<25
6×( )<38
20>3×( )
34>5×( )
3.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63 页例 7 并完成练习十四第 8、9 题。
二
年级
数学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教师
时间
课题
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4 个 2 相加是多少?
(3)二三得六
(
)
(
)
4×5= 5×3=
(2)两个乘数都是 4,积是多少?
知识点: 熟记 2, 3, 4 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4.数苹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连加连减导学案
连加连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节一、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27页“摘大南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描述画面情境:同学们在帮农民伯伯摘大南瓜。
1.计算。
32+16=(48)58+31=(89)64-44=(20)56-12=(44)14+52=(66)97-66=(31)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8+15+19=(92)34+26+15=(75)3.算一算,填一填。
34+22+16=(72)56+14+28=(98)4.猴妈妈摘了28个桃子,猴爸爸摘了29个桃子,小猴子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列出第三个问题的算式。
3.引导学生比较第三个问题与前个问题的不同。
4.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一)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1.学生交流信息,独立提出问题。
(1)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2)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摘了多少个?(3)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后汇报,小组讨论后列出第三个问题的算式:28+34+22。
3.学生发现第三个问题是三个加数相加,要经过两步计算。
4.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汇报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交流后明确:竖计算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5.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推荐代表汇报:(1)第一种方法和第二方法的相同之处都是先算第一组和第二组共摘的,再加第三组,第三个问题,再引导学生讨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
5.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的不同,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这个问题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种竖式的优劣。
3.强调连减法竖式不能写成第二种形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同步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同步导学案汇总《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教学导学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并展示展示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想法。
三、过关检测:厘米的认识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受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4、看我的,我会量。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学习设想: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三、自我检测课本第2页1——3题。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学习设想: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
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直尺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
(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取整数)三、自我检测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习设想: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学习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
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米尺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2、全班汇报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
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你在哪里见过它?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自我检测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四、变式练习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4.填空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线段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学习设想: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
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学习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
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线段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2)、全班汇报2、感受线段的特征。
(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
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①②③④⑤⑥(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
①③是弯的;②④⑤⑥是直的。
(3)把②④⑤⑥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
②④两端有端点;⑤⑥两端没有端点。
(4)像②④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二、量线段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画线段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自我检测课本第6页练习一7—10题。
第10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变式练习1.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