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淡水渔业的特点
淡水渔业主要是指在淡水水域进行捕捞、养殖以获得淡水水产品以及对这些水产品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领域。在我国,随着淡水捕捞自然资源的日益衰减,淡水捕捞业在淡水渔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加之水产品加工产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当前的淡水渔业主要是指淡水养殖业。淡水养殖主要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适应淡水水域的鱼类及虾蟹类等。
一、池塘养鱼再创辉煌
二、城市渔业方兴未艾
三、宜渔水面潜力巨大
第三节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充分体现,世界高新技术在渔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崇尚自然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其产业链。它主要体现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必然得到加强,使淡水渔业产业得以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并大力促进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渔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以及产业化升级,必将影响和带动我国设施渔业的改善和发展。欧美设施渔业如德国、美国等主要是开展工厂化流水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水质调控达到机械化和自动化。美国高密度养殖系统程序控制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1)通用控制系统,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2)工业程序控制系统,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该网络具16个控制器。两系统可以控制水体溶解氧、pH、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还可控制饲料机、泵、阀门、增氧机、空气压缩机等。德国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和水质理化因子监测网络,并通过增加纯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曝气、脱氮等设施改良环境,做到循环用水。日本、挪威等国的网箱养鱼技术及设施先进。相对而言,我国的设施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池塘高产达8 000 kg/hm2以上,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高出池塘10多倍。机械化方面在原有机械排灌基础上,各种饲料加工机和增氧机械的研制与应用,特别是自动投饲机、挖塘机、清淤机的扩大使用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其性能与效率大为提高,也更加实用。在渔业自动化方面,利用微机自动控制增氧机的开与关已获进展,在对水环境理化与生物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上还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目前我国沿海一带工厂化养殖海产品发展较快,如青岛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对虾和人工育苗,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内陆主要是温室养中华鳖、罗非鱼、淡水鲳等。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投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2、生态渔业大有作为
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传统的生态渔业有:桑树基鱼塘、甘蔗基鱼塘、鱼-猪-菜、稻田养鱼、鱼-萍-稻、鱼-藕-莲、鱼-林-果、鱼鸭混养、水体多品种立体混养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其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较明显。现代生态渔业更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关注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包括物质循环与能量流转及养殖容量的研究),以期生产出更加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或水产制成品;提高水产品安全与质量、优化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人们的体质、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因而现代生态学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经济与人类间的平衡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其更加体现人们观念的更新,回归大自然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大自然添彩。生态渔业形式多样,各地可根据其区域特点利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运用和发挥。如生态学食物链原理、生物分布与增长模型、等级结构和耐性限度的合理利用等。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也更加紧缺,更要注重节约用水,水产养殖尤其不能破坏水体而造成自身严重污染。我国水产工作者提出以鱼养水,在湖泊、
水库放养滤食性鱼、杂食性及肉食性鱼类混养,并在水体表面种植水葫芦以调节水质,这是现代生态的创举。在大中型湖泊与水库,根据其资源潜力,制定合理的品种投放密度、比例,实行粗放养殖与增殖,这也是保护水生态系之杰作。总之,生态渔业必将获得新生。
3、渔业结构调整很有必要
解放后我国淡水渔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恢复发展阶段。其历程为9年(1949~1957年),淡水养殖面积由不足200 000 hm2扩大为1 055 900 hm2,养殖产量由10万t达到56.48万t,养殖种类主要限于鲢、鳙、草鱼、青鱼、鲤等少数几种鲤科鱼类和虹鳟。其特点是恢复发展速度较快; (2)波浪式缓慢发展阶段。其历程长达24年(1958~1981年),淡水养殖面积扩大到2 881 700 hm2,产量达101.41万t,养殖区域由长江与珠江流域扩大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养殖种类增多,除了上述种类外,还移植开发和引进几种新种类,如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罗非鱼等,该阶段特点是发展速度缓慢,年产量不稳定且呈波浪式,24年中有7年为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低; (3)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82~2003年)淡水养殖面积由3 052200hm2增加至5 571 496 hm2,淡水养殖种类增加到100多种。鳜鱼、鳗鲡、大口黑鲈、大口鲇、翘嘴红鲌等肉食性鱼类和中华鳖、中华绒螯蟹、青虾、罗氏沼虾、泥鳅、黄鳝、黄颡鱼、鲟鱼类等名优水产品占养殖量的比重逐年上升。该阶段特点是持续飞跃式发展,养殖方式多样化且不同程度向集约化发展.除池塘、湖泊、河渠、水库等传统养殖方式外,尚开展网箱、网拦、库拦、围拦及工厂化养殖。进入新世纪,淡水渔业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严峻挑战,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