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 1.2地球的公转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教案

初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的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在空中是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这个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转的概念。

3.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三、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的方向:地球公运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的方向。

3.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的周期:地球公运一周需要365天左右,这个周期叫做一年。

4.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的周期。

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等。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地球公运的演示(5分钟)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运的运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公运的运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转变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转变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身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地球的公转教案第1篇《地图的阅读》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

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2、平移指向标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地球的公转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精品教案

《地球的运动》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动画演示与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2、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1、多媒体课件;2、地球仪若干;3、手电筒若干。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师:本节课一共有3个内容,分别讲的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和地球的2种旋转——自转和地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内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师: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

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如模拟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验,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3、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界限,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四季变化及五带划分教学难点: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联系实际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教学环节一:公转运动的概况视频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得出结论:地球公转概况:绕太阳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等。

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利用地球仪和自制教具演示地球公转:问题引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活动结束后,选派小组集体到讲台前利用仪器演示地球公转,其他小组同学对其展示进行评价,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纠正。

特别强调:1、正确演示地球公转,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保持在同一平面上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获取新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环节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讲台前演示地球公转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有何变化,在公转轨道平面上摆放二分、二至标志牌活动二:分组演示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问题引领: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有怎样的变化呢?1、分组按时间顺序演示并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2、学生归纳总结: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地球公转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如引力等。

3. 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如赤道日、极昼极夜等。

4.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图等地理资料。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也叫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

地球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典型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科学意义。

2. 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也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靠近太阳,速度就越快,越远离太阳,速度就越慢。

每公转一周,地球总共走过5844亿公里的路程,公转周期为365.25天。

3. 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人类和动物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引力。

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太阳的引力和地球引力的交合影响,有了重力,所有东西都会有重量。

4.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有多个方面。

地球公转运动形成了赤道日、极昼极夜等现象。

赤道日指的是赤道附近地区一年中某一天的任何一个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日照时间全年最长。

极昼极夜则是指地球上各极地区,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各一次,有一天从不显影,这种现象叫做极昼或极夜。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等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2. 互动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视频、演示模型、提供案例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理论,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的关注点引向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是什么?等问题。

2. 知识讲解分步骤地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规律。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随时结合实例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通过与地图和天文星图等地理资料互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的重要的知识点。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教案】地球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迹、周期和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回顾一下地球自转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对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呈现: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形,且周期为一年。

3.讲解: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因,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

4.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一个磁铁和一根绳子,在课堂上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5.拓展:
让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讨论地球公
转对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的影响。

6.巩固:
请学生完成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总结:
总结地球公转的内容,并强调地球公转是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基础。

8.实践:
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延伸:
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变化,进一步探讨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
- 椭圆轨迹
- 周期为一年
- 太阳引力的作用
六、反馈和复习:
在下一堂课开头回顾和检查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

人教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课题地球的公转课程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立体空间感相对还较弱,对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尽量以生活常识经验去理解相应地理现象。

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重点难点地球公转规律和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观看动画)请同学们细心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演示,找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结)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相对直观地理解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进行公转运动的形态特点、绕转中心、周期等,理解地球是时刻在运动,自转的同时绕日公转。

过渡那么地球公转,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吗?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观察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运动的情况,从而了解一下,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简述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

思考: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太阳直射的呢?由于地球是个球体,除了太阳直射点以外,其余的地方,太阳光线都是斜射。

那么太阳直射的区域和斜射的区域,地表获得的热量一样吗?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

为下面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作知识准备。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读图)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地球公转示意图”,这是地球的公转轨道,请同学们看地球在公转轨道的四个特殊的位置,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A点时,大概是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春分节气;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B点的时候,大概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夏至节气;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C点的时候,大概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是北半球的秋分节气;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D点的时候,大概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冬至节气。

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修改版]

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修改版]

第一篇: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 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2. 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 提问:地球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2. 讲解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25天,即一年。

三、地球公转的特点(10分钟)1. 讲解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3. 讲解二分二至点的含义:二分二至点是指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位置。

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2. 讲解四季的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3. 讲解时差现象: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时间会有差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出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2.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增强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特征。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播放邓丽君的《四季歌》,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引发对地球公转的思考。

2.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3D模拟演示图,完成以下任务:(1)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确定地球公转的中心和轨道形状。

(3)描述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

(4)推测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2.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并将比较结果填入下表:地球运动绕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2.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师讲解1. 讲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包括公转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五、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上台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地球公转的认识。

2. 教师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讲解、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1.2 地球公转 教案

1.2 地球公转  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导入】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 1304—公元前1237)建造的大型岩窟神庙。

3 000 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神庙设计成为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 月21 日)和登基日(10 月 21 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 60 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上。

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

思考:1. 计算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至春分日、秋分日至登基日的天数,你有何发现?2. 太阳节奇观的出现,与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入射角度密切相关。

想一想,在每年的 2 月 21 日和 10 月 21 日这两天内,太阳照耀石像的时间是否会持续很久?【承转】如此奇观的产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类的奇迹,带着疑问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一】地球公转基本特征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

1. 公转方向: 2. 公转周期: 3. 公转速度 4. 公转轨道:【讲解】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作近日点,距太阳 1.471 亿千米;离太阳最远的点叫作远日点,距太阳 1.521 亿千米。

每年 1 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 7 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1. 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2. 周期:恒星年:365 日 6 时9 分10 秒3. (1)平均角速度=360°/365天6时9分10秒≈59′/天。

(2)平均线速度约为 30 千米 / 秒 4.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开普勒第二定律与地球公转速度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活动】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轨道等分为两部分;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设问】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当盛夏,骄阳似火。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示例文章篇一:《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嘿,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一起探索一个超级神奇的话题——地球的公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呀?为什么有时候白天长,有时候夜晚长呢?这可都和地球的公转有关呢!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运动员,在太阳这个巨大的“操场”里不停地奔跑。

地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一刻不停地绕着太阳转圈圈,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啦!咱们先来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吧!地球公转的方向就像我们跑步的时候向前跑一样,是自西向东的。

这就好像我们在操场上跑步,总是从一边朝着另一边跑,不是吗?那公转的周期呢?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大约需要365 天,也就是一年啦!一年的时间里,地球带着我们经历了好多好多的变化。

说到这,我忍不住要问啦,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觉得这很神奇吗?地球就这样一直不停地转呀转,给我们带来了四季的更替。

春天的时候,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难道这不像是地球给我们送来的一份温暖的礼物吗?夏天,阳光炽热,我们可以去游泳、吃冰淇淋,这难道不是地球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吗?秋天,果实累累,树叶金黄,就好像地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这难道不是地球给我们创造的独特乐趣吗?再看看地球公转的轨道,它可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椭圆形的哟!这就好比我们跑步的赛道不是直直的,而是有点弯曲的。

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也不是一直不变的。

老师给你们讲哦,当地球离太阳比较近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较热,就像夏天;当地球离太阳比较远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比较冷,就像冬天。

同学们,你们说这神奇不神奇呀?那地球公转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呢?首先就是四季的变化啦!当北半球倾向太阳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夏季;而当北半球背离太阳的时候,就是冬季。

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呢!在夏天,白天的时间长,夜晚的时间短;到了冬天,就反过来啦,白天短,夜晚长。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第一课时(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1.托勒密与“地心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1.读图1.4 昼与夜(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运动方向。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示意图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3. 地球公转示意图。

4. 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太阳,提问: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从哪个方向落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二、地球的公转(1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北极和南极。

2.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即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

3.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

4.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即一年。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上的太阳直射点。

2. 教师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4. 教师出示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份地球公转示意图。

2. 教师提出问题:请小组讨论,根据示意图解释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 学生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示意图的观察和小组活动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公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公转》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公转》教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教学策略: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入手,再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将地球公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结合地球仪、天文软件等工具,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等。
2.教学实施: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困惑。
2.教学实施: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公转,知道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等现象。”
-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复习地球自转的知识,自然过渡到地球公转的学习;
-新课: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地球公转有初步的认识;
-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球仪、天文软件等工具,观察和模拟地球公转现象,探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设计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可以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尝试解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学生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种植、建筑设计等。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运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教学挂图、模型、平板电脑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运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我深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并不容易。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常常混淆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地球仪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④艺术性呈现:采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以图形和箭头表示地球的运动方向,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在板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图案,如地球仪、太阳、月亮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2.理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4.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2.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方向的确定2.地球运动图示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讲授新课)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地球公转示意图填写下表: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参考提示: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在四个季节的不同位置,南北半球表示黑夜的阴影区域与表示白昼的白色区域面积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分别是什么现象?
③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表示太阳光的箭头分别指向哪一条纬线?
(2)学生想一想: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描述不同节气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学生合作完成下表:
2.学生分析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1)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5页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

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2)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__
师问: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生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学生结合课本中图1.18,图1.19完成下面的表格。

3.学生仔细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动画,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尝试画出移动轨迹简图。

教师点拨:学生所画图如下所示:
4.学生讨论并思考北半球一年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答: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拓展探究】
1.在课本图1.18中,如果将图中的二分二至及标出的时间去掉,你如何判断图中的四个位置分别处于哪一个节气日?
(1)依据图中空白与阴影的面积在南北半球中所占比例判断。

例如:夏至日,北半球空白面积大于阴影面积,表明昼长夜短。

(2)依据极圈内的昼长夜短情况判断。

例如:冬至日这一天,北极圈全部是阴影,表明极夜现象。

(3)依据代表太阳的箭头指向位置判断。

例如:箭头指向北回归线,表明这一天是夏至日。

(4)依据地轴的北极一端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判断。

例如:夏至日这一天,地轴的北极一端朝向太阳,冬至日这一天背向太阳。

2.学生观察在侧视经纬网图与俯视经纬网图中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特征。

3.学生讨论下列自然现象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1)一天里,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揭示了地球的自转现象还是公转现象?(自转)
(2)一年四季里,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揭示了地球的自转现象还是公转现象?(公转)
(3)如果回归线变成30°,会发生什么现象?(极圈变成60°,热带与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