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
散文结构知识点总结
散文结构知识点总结一、散文的基本结构1.1、开端散文的文章开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需要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兴趣,愿意继续往下阅读。
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引言、排比、问句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1.2、中间散文的中间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也是内容的主体部分。
在中间部分,作者可以展开对主题的思考,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也可以通过叙述、描写等手法来给读者呈现一个生动的画面。
1.3、结尾结尾部分是文章的收尾部分,它需要给读者一个总结性的感觉,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在结尾部分,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加以点题,或者以反问、寓言等方式来呈现文章的深意。
二、散文的写作技巧2.1、生动的描写散文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生动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2.2、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3、语言的运用散文的语言需要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
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让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2.4、情感的表达散文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文体,可以通过对情感的真挚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2.5、逻辑和条理散文的写作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和条理,需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不能随意跳跃,以免让读者感到迷茫。
三、散文的类型和风格3.1、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情感为主线,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宣泄,展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产生共鸣。
3.2、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以议论和辩证为特点,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展示出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3.3、散文随笔散文随笔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记录思想和感悟的文体,它突出了思想和情感的真实性和临时性。
3.4、散文小品散文小品是以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为中心,进行深入揭示和阐发的故事文学。
3.5、散文散句散文散句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散文形式,以短小精悍的句子展示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的结构思路》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的结构思路》1. 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散文类型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写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叙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进行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2. 散文的“六大”线索类型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等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结构清晰;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思想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丰富了文章内涵;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深化主题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行文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行文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行文事件(事线)以某个事件为中心行文3. 散文的“八大”结构形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写人叙事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重点突出时间因素,按时间顺序层层铺开,条理清晰,叙事完整。
按空间位置变化组织材料文化游记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有些议论说理散文往往按事物性质展开,有时还把感受分成几类写,便于安排结构。
以中介物组织材料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
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 有些散文往往是按照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来写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行文,写出了自己络组织材料内心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意蕴丰富。
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即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文常见的结构技巧
散文常见的结构技巧一、引子散文的引子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它旨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读者的兴趣。
引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描述一个场景、引用一个有趣的事实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通过巧妙的引子,作者可以迅速与读者建立起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
二、承接承接是散文中的第二部分,它起到过渡引导的作用,连接引子和主题的内容。
在承接部分,作者可以逐渐展开主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引用一些相关的例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主题。
三、主题阐述主题阐述是散文的核心部分,它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在主题阐述中,作者会详细阐述和展开主题,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观点或者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部分,作者可以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四、转折转折是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文章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通过一个巧妙的转折,作者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之前所表达的观点或者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五、总结总结是散文的结尾部分,它对前面所阐述的内容进行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和概括。
在总结中,作者可以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考,以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六、回顾回顾是散文的一个特殊结构技巧,它可以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回顾和思考。
通过回顾,作者可以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或者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文章的主题。
七、跳跃跳跃是散文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结构技巧,它可以在文章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跳跃,使文章更具有层次感和组织性。
通过跳跃,作者可以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的新鲜感和探索的欲望。
八、对比对比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结构技巧,它可以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观点、现象或者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对比,作者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文章更加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学习目标】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1•关于文章整体结构安排的问题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上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洼意文童标翹h頁旳标題揭示.线袈h三要注意文卡反复出现i斤词语.、.甸子.四要需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角度:①结构②内容、主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正反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总领全文;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内容主旨: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李顺富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然后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通常是固定的,不外乎以下的基本格式——①纵向结构:(时间、事件先后)如《西溪的晴雨》,《荷塘月色》。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故乡的榕树》《泰山很大》,《泊》。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山屋》。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泰山之思》,《感谢生命》。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如《雾》⑥对比式结构:《马缨花》⑦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如《雅舍》。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把握思路的流程: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联系,并作简要评析。
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
4.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 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2008湖北 卷《雾》) 答:1、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2、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 “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 雾景。 3、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4、作者最终“陶醉”在雾景的幻 想之中。
7.(09年重庆卷《瓷器的意味》)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 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 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 境界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 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文章第一 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 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 以后各段大致都如些。全文在形式上 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自 然。
③前后呼应。本文末段与开头互相呼 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响应之态。 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 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 “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 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为有 益”,等等。
2010年11月醴陵一中浏阳一中联考试卷
《是那片古趣的联想?》
16、文章开头“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 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1、引出下文,引出对剑桥冬天的 冷艳之美和春天欢悦景象的描写。 2、欲扬先抑,使文章行文有波澜。
《考一本》P167——《彩色的荒漠》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 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 用意?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在文首段: 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牛刀小试5——《寒冷的味道》
散文结构知识点归纳总结
散文结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引言:散文是一种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形式,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
本文将对散文的结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
二、起承转合结构:散文作品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即由引子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进而展开承接部分,然后进行情节或主题的转折,最后达到合理的结尾。
这种结构可以使散文更具有情节衔接和逻辑性。
三、开头部分:散文作品的开头部分通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引用名句或者提出问题等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
充分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能够让散文更加生动。
四、主体部分:散文的主体部分是对主题或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和描述,可以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来呈现。
在主体部分中,作者可以选取具体的事例、故事或者历史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增加说服力和吸引力。
五、转折部分:散文作品中的转折部分起着连接前后段落的作用,常常采用对比、对立、转折等方式呈现。
转折部分能够加强情节的展开,激发读者思考,并起到烘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结尾部分:散文作品的结尾部分是对主题的总结和展望,既可以呈现出笔触的回归、心境的变换,也可以通过问答、反问等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合理的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语言表达:散文作品中的语言表达要求准确、精炼,既要符合语法规则,又要有一定的声调和韵律。
适时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但不宜过分追求华丽的文字而影响了内容的清晰度。
八、段落结构:散文作品的段落结构要求清晰,每一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情节。
段落之间的过渡要流畅自然,使整篇文章具有良好的连贯性。
九、篇章结构:散文作品整体的篇章结构要有层次感,层层递进,紧密衔接。
适当的分节和段落划分可以使阅读更加舒适,有助于读者抓住重点和理解整个作品的脉络。
十、总结:散文作品的结构是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吸引力的关键要素。
通过合理的起承转合,精细的语言表达以及清晰的段落和篇章结构,散文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 叙事散文
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 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 议论升华(升华点)
解题通法
1.分析行文思路“3法”
直接考查型 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 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②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 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作者见 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间接考查型 ③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来分析,然后 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 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
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理清行文思路
一、散文中常见的6种结构思路
类型
特点
思路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 静赏式 多角度写景;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 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 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 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使用联想,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
2025散文阅读——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教考衔接
(三)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 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如《我与地坛》明线———“我”与地坛的缘 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秦腔》中以“秦腔”为线索。文章 首先介绍了秦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接着,详细地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 殊文化风俗(描绘秦腔戏班的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及秦 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结尾部分,作者总结“三秦”的特点, 写出了自己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
⑬“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⑭“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⑮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 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⑰“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 ,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分析 文章题目的作用,可以从文章结构、情感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结构上, 文章以小岫提醒“我”带她去橘子林开启行文,以“我”带小岫去橘子林 途中所见所感为主要内容,最后又以“我”对小岫要去橘子林的心思的猜 测结尾,可见“到橘子林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文章始终围绕“ 到橘子林去”展开叙写,而“我”和“小岫”放弃去橘子林,结果出人意 料。情感主题上,人物情感的变化流动发生在“到橘子林去”的过程中, 在偶遇车夫之前,小岫一心只想去橘子林,“我”对周围环境则有着细腻 的观察与感受;父女二人在途中被车夫修马蹄的场景吸引住,女儿忘记“ 到橘子林去”的想法,想“回家剪指甲”,而“我”的思考上升到另一高 度,表现出对普通劳动者的关切目光,以及对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人民力量 的赞美。
散文结构分析
散文结构分析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
它不像诗歌那样受格律的束缚,也不像小说那样有复杂的情节架构,而是以一种自然、随性的方式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要深入理解散文,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是关键。
散文的结构形态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体上可以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大类。
线性结构的散文通常有清晰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比如,作者按照自己一天的经历来写,从早晨起床开始,到晚上入睡结束,这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叙述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感受一天中的点点滴滴。
或者,作者描写一个旅行的过程,先到达某个城市的某个景点,再移步到另一个景点,按照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文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而非线性结构的散文则相对较为自由和灵活。
它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作者的思绪、联想、回忆等方式来组织内容。
比如,作者在看到一片落叶时,可能会由此联想到童年的某个秋天,然后又跳转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再回到当下对落叶的凝视。
这种看似跳跃的结构,实际上是由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线索所串联起来的。
在散文的结构中,开头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开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有的散文开头会营造一种氛围,如宁静的乡村夜晚、热闹的集市等,让读者一下子沉浸其中;有的则会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讲述一个新奇的故事,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继续读下去了解更多。
与开头相对应的结尾,同样不容忽视。
结尾可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留下一些余味,让读者自行去思考和回味。
有的结尾以一种平和、舒缓的方式结束,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有的则以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或者深刻的哲理启示来收尾,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除了开头和结尾,段落之间的过渡也是散文结构中需要精心处理的部分。
过渡自然流畅,能够使文章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
2025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分析结构思路
专题二散文阅读分析结构思路题型一分析行文思路1.《故都的秋》结构类型属感悟式,整体结构关系属相属(总分)式,中间主体段落——五幅图画在结构关系上属相并式。
2.《我与地坛》结构类型属感悟式,结构关系属前后相承式。
一、常见结构类型1.静赏式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思路: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2.参游式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思路: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3.象征式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思路:物的描述―→物的品性―→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4.怀念式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思路: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5.叙史式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为文化散文。
思路: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6.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
思路: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二、常见结构关系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梳理行文思路“两方法”(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
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
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
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
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2——结构思路
高考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2 ——结构思路+例题分析【知识梳理】散文的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题型分四大类: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分析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文章谋篇布局思路。
局部——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需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
一、题型1——行文线索分析(一)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
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二)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及作用:(三)分析线索作用的思路第一步——“定线索”第二步——“两个角度”分析线索作用二、题型2——行文思路的分析(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主要涉及分析综合能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首先梳理清楚作品结构思路,才能理解散文内容。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三)行文思路分析的思路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文章紧扣……展开叙事,先写……再写……最后写……)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
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散文结构的特点及作用
散文结构的特点及作用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故事性和抒情性为特点,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感受、思考和观点。
散文的结构在表达内容和影响读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散文结构的特点如下:1. 灵活性: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散文的结构更加灵活自由。
它可以没有固定的章节划分,也可以没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是根据作者的目的和想法来安排各段内容。
灵活性: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散文的结构更加灵活自由。
它可以没有固定的章节划分,也可以没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是根据作者的目的和想法来安排各段内容。
2. 个性化:散文的结构往往与作者的个人风格和思维方式有关。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散文结构,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方式。
个性化:散文的结构往往与作者的个人风格和思维方式有关。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散文结构,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方式。
3. 多样性:散文结构可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散文结构包括记叙结构、议论结构、抒情结构等,每种结构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多样性:散文结构可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散文结构包括记叙结构、议论结构、抒情结构等,每种结构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散文结构的作用有:1. 引导读者:散文结构可以引导读者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合理的结构组织,作者可以将重要的观点和信息呈现给读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引导读者:散文结构可以引导读者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合理的结构组织,作者可以将重要的观点和信息呈现给读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2. 提升表达效果:散文结构的选择和安排能够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效果,让读者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故事或思考中。
提升表达效果:散文结构的选择和安排能够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效果,让读者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故事或思考中。
3. 增加艺术性:散文结构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散文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作用题答题要点:
1.首先要看提问语句的位置,根据位置定作用。
2.这类题目一般都会有提示要分内容和结构两面回答, 尤其是散文中一些描写性的语句,更要从文句本身的内 容和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两个方面作出解说。
3.答题要看赋分。2分的提问可以简略作答,如只答出 承上启下即可。4分的提问则回答要更细致全面一些,如 可以把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答出来。
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 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 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 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2.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试 作简要分析。
(1)自然引起下文对三位死人的回忆;
(2)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抑扬),突出了对伟 人的敬意。
隐含了作者希望摆脱羁束的思想和做 人要坦白真诚的观点,这些文字让人读 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 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
2.文中引用《儒林外史》中“王太 太”和《堂吉诃德》中“桑丘”的例 子,有什么用意?
将王太太的浮夸造作与桑丘不装斯文、 不讲礼数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意在 表现“卑微”这种“隐身衣”,可以 让人拥有自由的生活,率真的个性, 而财富地位却可能让人变得虚伪造作, 愚蠢可笑。
6、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 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 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 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 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 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 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隐身衣》
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 儿”,这些“废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和观点?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散文阅读之结构
(2010·全国卷Ⅱ)《大河家》(P146) 全国卷Ⅱ 《大河家》 全国卷 )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开门见山, 点出文章的主题; 挑明写作缘由, ① 开门见山 , 点出文章的主题 ; ② 挑明写作缘由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③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 展 现思想深沉、 情感饱满的特点; 总领下文, 现思想深沉 、 情感饱满的特点 ; ④ 总领下文 , 预示 行文的内在结构, 行文的内在结构 , 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 织。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 , 把握文章思路 。 看段 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 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 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 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 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 抒发情感。 抒发情感。
相关真题:(P155) 相关真题:(P155) :(P155 2010北京卷 北京卷) 海棠花》 (2010北京卷)《海棠花》
2.( 2.(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 简要分析“海棠花” 。(4 用。(4分) 参考答案: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 参考答案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 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 的爱国情感。 的爱国情感。
散文阅读
考题类型
1、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 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把握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3、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 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 开头 分以及文中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分以及文中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散文阅读之厘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怎样解答厘清结构思路题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游踪思路,又有作者内心情感
思绪的变化,进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其结构思路。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外部游踪:出家门—— 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游记类散文,既 小径——荷塘(赏荷 然是游记,就需寻找游踪:勾画关键句“带上
详解精析: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需要综观全文,抓住 文中主要情节的变化发展。
厘清结构思路题,可以运用“四字”法: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
明确文体, 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 明
把握全貌 的事情或者谈的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文 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也不同
审读段落, 审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两条线索:游踪线索和情感变化线
索。
先从时间、空间、情感、物
作用:①结构上,本文外部的游踪线 件等方面找出文章线索,然
索和内部的情感变化线索交织,使文 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
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圆形结构形 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
态。②内容上,两线交织,有力地揭 用
示了作者心情不平静的原因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一,找出并点明文章的线索。找线索时注意以下三点:
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
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 ①区分散文类别,思
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 索 8 大线索(上文线索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 类别)
明晰文脉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 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 往会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 束内容的作用。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概括 每一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段做一个总结, 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 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 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散文阅读要点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要点归纳﹚整理王坤一、熟悉文体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二、储备基本知识1.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还没考过)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便于心理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④议论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第一节 散文阅读 专题三 题型一 结构作用分析题
题型一结构作用分析题——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体系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
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考点一句段作用类一、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段落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如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在内容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3、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2、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3、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A、段落:(1)、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结尾段: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3)、中间段: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B、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句、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小说);埋下伏笔(小说),交代人物活动背景、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句——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文末句——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句段作用类阅读训练两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2010湖南卷)一朵午荷洛夫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
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
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
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
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
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
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
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
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
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
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
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
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
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
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
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
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
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
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
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
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臵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