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作品特点分析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创作风格;文学创作阶段特色;早期:1920—1933年;中期:1933—1938年;晚期:1938—1945年;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病态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创作风格文学创作阶段特色早期:1920—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自我的写真,强烈的“自叙传”的色彩。
1、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2、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二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3、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他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
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
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
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
景。
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
郁达夫作品现实主义色彩解读
郁达夫作品现实主义色彩解读郁达夫作品现实主义色彩解读摘要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及诗人,在我国文坛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作品现实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全文希望通过其平凡真实的细节描写、不重情节的现实化散文结构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三方面探寻其现实主义路径。
关键词现实主义细节结构人物塑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个人,看似神秘,实则仍可从其细微末稍处窥探一二。
郁达夫的每部作品在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极其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也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
全文希望通过其平凡真实的细节描写、不重情节的现实化散文结构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三方面探寻其现实主义路径。
希望全文研究让我们从现实层面找出一条郁达夫的文学轨迹。
一、平凡真实的细节描写郁达夫所有作品的细节描写大致体现在主人公情绪剖析和心理刻画上。
可以这么说,有很大一部分读者喜欢他的作品就是冲着他的细节描写而来,因为其细节微小而逼真。
他没有去直观的描绘社会,也没有去大肆渲染背景,却喜欢选择从一些心境细节着手,让我们看得出其认真、专业和耐心。
更难能可贵是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常常有身临其境之感,超现实细节往往让我们的心跟随主人公遭遇而起伏不定。
特别是在以下二部作品里,细节描写堪称经典。
(一)春风沉醉的晚上此部作品情节简单之极,描述的只是烟厂女工陈二妹和男主人公“我”认识的小故事。
可作品中对于陈二妹言语情态描写极具现实性,让人联想起现在一群因家境贫困而去异地的打工妹。
作品中陈二妹言语情感现实语境极强,仿佛跃然纸上。
文中既有陈二妹的防人之心,又有对主人公“我”的怜惜之情。
作品中多次直接表露主人公”我”的心理活动,再现了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精神世界。
作品中曾写陈二妹多次劝“我”的内心活动:“我知道这是她为怨恨N 工厂而滴的眼泪,但我的心里,怎么也不许我这样的想,我总要把它们当作因规劝我而洒的。
”从这一细节真实呈现了作品中主人公“我”因烟厂女工的告诫而产生矛盾的心灵世界。
(二)《茑萝行》此部作品也是郁达夫小说中现实感较强的一篇。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有一部分人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伤感忧郁的抒情格调、“零余者”典型形象的塑造、“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
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
郁达夫故都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北平的冬季 郁达夫赏析
北平的冬季郁达夫赏析
摘要:
一、北平冬季的特点
二、郁达夫对北平冬季的描述
三、北平冬季的生活情景
四、北平冬季的优美景色
五、北平冬季给人们的感受
正文:
北平的冬季,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澈底。
郁达夫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对北平的冬季有着详细的描述和深刻的感受。
北平冬季的特点是干燥、寒冷。
在郁达夫的笔下,北平的冬季是寒冷而美丽的。
北平的冬季,屋外是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而室内却是暖意融融。
人们穿着棉衣,围着火炉,享受着冬季的温暖。
北平冬季的生活情景是丰富多彩的。
在冬季,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滑冰、堆雪人、打雪仗等。
冬季也是北平美食的季节,如糖葫芦、烤红薯、糖炒栗子等,让人垂涎欲滴。
北平冬季的优美景色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郁达夫的笔下,北平的冬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冬季的北平,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让人流连忘返。
北平冬季给人们的感受是复杂的。
对于南方人来说,北平的冬季可能有些
难以适应,但对于北方人来说,冬季是他们的乐园。
在冬季,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冬季的快乐,而对于郁达夫这样的文人墨客来说,冬季更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总的来说,北平的冬季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
无论是干燥、寒冷的气候,还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抑或是优美景色,都让人难以忘怀。
郁达夫作品特点
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1.主观抒情郁达夫说他写小说时的状态是:“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
他的小说无论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是“内聚焦”,由独白式的抒情语言构成,不太注意情节的完整与否。
因而读者直接感受到的是主人公强烈的情绪波动,主人公的宣泄式的内心描写推动叙述向前进行。
如〈沉沦〉开篇便是“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来到草地上看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感叹道:“Oh,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然后无缘无故地流下了眼泪。
“他”再次环顾四周之后,感触有所不同了,自言自语道:“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
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罢。
”他的自卑和忧郁使他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
”“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的背脊上面。
”当其他同学都自顾自寻乐子,没人搭理他时,他在心里说:“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病态的心理使他怀疑别人总在嘲笑他,在路上碰见两个女子就呼吸急促起来,怨恨自己没有勇气和她们搭讪,骂自己懦弱:“Oh,coward, coward!”想起女子的可爱,责备她们不理睬自己,在爱和恨中居然滚下了冷泪,接下来全是抒情式的内心独白,自怜自悼。
把一个男子对情欲和肉欲的强烈渴望赤裸裸暴露于世。
他偷窥店主人女儿洗澡后受到良心的谴责,搬进梅园之后,忧郁症加重。
不想在清晨的户外活动中发现两个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他偷听他们的谈话后,立即在心里骂自己“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小说的结尾,主人公从日本酒馆出来后又悔又惭,无法容忍自己的堕落行为,他在蹈海前的宣泄更为夸张:“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2.自我暴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郁达夫是第一个大胆而坦率暴露自己精神、性格、气质和心理的作家。
郁达夫作品特点分析
郁达夫作品分析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
一、在主观描述中与作者的情绪互为表里,感情“被激动的灵魂的呼吁”着郁达夫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而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首先可以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来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在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精细,而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反倒相当粗疏。
这就是他不太注重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典型性格的缘故。
他描写人物的行动十分粗疏,而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感情与心理,再配之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细的景物描写,这就有助于形成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单纯的抒情风格。
在《马缨花开的时候》的开头部分这样描写窗外的自然景象:窗外面是二十边的还不十分大缺的下弦月夜,园里的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都洒满了银粉似的月光,在和半透明的黑影互相掩映。
周围只是沉寂、清幽,正象是梦里的世界。
首夏的节季,按理是应该有点热了,但从毛绒睡衣的织缝眼里侵袭进来的室中空气,尖淋淋还有些儿凉冷的春意。
这一段景物描写,精细之极,有目共睹。
以“二十边”、“还不十分大缺”来形容“下弦月夜”,数量与形状的概念都十分明确。
接着描写园里的月光,在有些作家,恐怕只一句“园里洒满银粉似的月光”,也就够了,然而,郁达夫却非要一一写出“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不可,这样的细致描写,更给人以遍地月光的形象化感觉,加重了月夜的氛围。
下面的描写就更精细。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8
《沉沦》虽然是一部描写上个世纪初的作品, 但其仍然对当代读者产生着启示
它提示我们关注社会边缘人的命运,并思考如 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同时,《沉沦》也启示我们要关注个体的心理 健康和精神状态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压力、焦虑和 不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个体的沉沦
05
02
04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他的作品启发了众多后 来者,使他们更深入地 探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写作风格也影响了 许多作家,使他们的作 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
个体经历
此外,《沉沦》还对当 时的青年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激励他们追求个
人自由和民族独立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 具有重要地位,还对中 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积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2)精神的沉沦
除了性的沉沦,郁达 夫还探讨了精神的沉 沦。主人公往往在面 对挫折和压力时,失 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 希望。他们在寻求自 我价值的过程中,逐 渐陷入精神的崩溃
3
1
郁达夫的写作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他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深刻
2
地描绘出来
xxxxx
目录
1
2
小说中的主人公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5
6
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对后世的影响3写作风格
7
文学价值
4
社会背景
8
对当代的启示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的一部短篇小 说集,收录了多篇具有深刻情感
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这些小说以沉沦为主题,通过讲 述人物的沉沦经历,揭示了社会 的不公与人生的无常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艺术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艺术赏析一、背景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重回北京的第四天。
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
在历经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非的故都,让他感慨万千。
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
1923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过去并不等于消失。
往事已不再清晰,而当时的情绪却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雾霭一直笼罩着他,成为心灵的底色。
而我们也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才能准确地为文章把脉,探寻出一条通往作者心灵的小路。
二、语言赏析课文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却有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
如在选择搭配词语上,作者似乎是很洒脱地从生活中捡出来的,平常极了,可是又是那样精当,搭配在一起就再也无法拆开了。
“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天色”“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这些物象名词,本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搭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
再如动词与形容词,尽管作者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但读者却感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
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表达的特征将读者置身其中。
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多用排比句,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地风格。
如第二段,写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几组排比句中,前两个分句是偶句,最后一个分句是散句,读来参差错落,富有节奏感。
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是什么郁达夫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坛上各占一席重要之地。
那么郁达夫散文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郁达夫散文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郁达夫散文特点有人曾对郁达夫散文作出如此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
”曾经学过郁达夫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整篇文章流露出的伤感悲秋之情,让人不禁感叹韶华易逝,万事骤变的沧桑感。
从《故都的秋》便可分析出郁达夫散文特点,以加深读者对郁达夫散文的认知。
首先,郁达夫的散文非常讲究词语的选用和修饰,从言词表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比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全文大约1500度字,但郁达夫用了42个“秋”字展现了故都秋天萧瑟、悲凉之景,全文透过“秋”字,让读者感受到了郁达夫消极的人生状态。
在《《闽游滴沥之二》中,郁达夫用“绿”、“曲”和“静”三字,描写了闽江秀丽、壮阔的景象,进而将闽江无与伦比的美丽展示给了读者。
除此之外,郁达夫散文特点还有善用落错等手段,使文章产生一种和谐流畅的节奏感。
在《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一文中,郁达夫用长短句相错的形式,使文章产生舒缓而又跌宕的节奏。
当读到这篇文章时,不自然地会被文章的美感所吸引,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郁达夫散文特点还具有忧郁感伤的情感基调,其中主要体现在颓废和憎恨上。
在郁达夫看来,生活充满了无味和死板,自己生活在乱世之中,根本既然无法实现伟大地抱负,那么就干脆自我放纵。
郁达夫与鲁迅关系郁达夫和鲁迅都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俩人在文坛上各占一席重要之地。
除此之外,郁达夫和鲁迅还是一对好朋友,从很多事情中都可看出俩人的友情岁月。
郁达夫和鲁迅从1923年开始相知相交,直到鲁迅去世时,俩人友情相交长达十三年之久。
1927年,郁达夫和鲁迅共同在上海生活,俩人也从朋友升级到了挚友。
对鲁迅来说,郁达夫是他所有朋友中,最为知心的一位,也是最为了解自己的一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10月24日时,郁达夫在上海写了一篇文章,即《怀鲁迅》。
郁达夫语言风格
郁达夫语言风格
郁达夫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清新自然:郁达夫的文字简洁明了,不做作,自然流畅,读起来很舒服。
2. 感情真挚: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热爱和关怀,情感表达深刻而真挚。
3. 富有诗意:郁达夫的语言富有诗意,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 幽默风趣: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幽默风趣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5. 具有感染力:郁达夫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总之,郁达夫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富有诗意、幽默风趣、具有感染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概述郁达夫30年代前后小说的创作特征
概述郁达夫30年代前后小说的创作特征
郁达夫30年代以前小说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
2、大胆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在小说中大坦地袒露内心,自我反省,根本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作家只充当虚伪的道德教训者的状况。
3、“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有着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世界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些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零余者”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的特点:怀才不遇,有着报国无门的怨恨;时常失业,贫困的阴影一直伴着他们;有正义感,愤世嫉俗,然软弱无力;自卑颓唐,感伤忧郁,内向而多敏感,孤傲复又自卑,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T,有着感伤放荡的愤世嫉俗的心理二重性。
郁达夫30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
1、情绪上由原来的愤世嫉俗、困顿焦虑向隐逸通脱转化,直接宣泄情感的情形有所减少,意境的表现增多。
2、有些小说比较有意识地注重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小说情节的
完整性。
《迟桂花》属于他后期教圆熟的作品,全篇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不仅完美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郁达夫先生作品特点
郁达夫写文章不像其他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作纯客观的透视,而重在表现自我,长于主观抒情。
因此深留在他内心的伤楚必然反映在文章上。
待到白色恐怖日益猖狂时,因为对现实感到不满,于是又想逃回到大自然的怀中,浪漫的色彩就更浓起来。
多情善感的郁达夫用感伤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代替理性的批判工具。
因此有人说郁达夫是“颓废派”、“厌世家”、“时代落伍者”、“堕落的享乐主义者”未免有失根据。
其人其文风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自然与社会所造成的,虽然使人感伤却得到了一代青年的共鸣,不愧为一代文豪。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受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及五四退潮后社会环境沉闷压抑的影响,郁达夫总是竭力抒发他的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沉沦》的抒情风格就是感伤病态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感伤沉闷的心理和氛围。小说主人公两眼常含清泪,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又为“吃人”的旧礼教束缚;渴望真挚的友情和爱情,却又因为弱国子民的身份而自卑羞愧;希望被理解和关怀,却猜忌、不信任周围人……最后他去酒馆寻妓,认为自己“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心理的抑郁和失衡达到顶点,终于沉海自杀。
如《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世——故乡富春江上的小市,三岁丧父,有两个兄长,17岁随长兄赴日本求学……这恰与郁达夫的经历吻合。而对于“他”因为“支那人”(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贱称)的国民身份,在日本女子面前异常羞愧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的经历,郁达夫曾说“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此外,主人公性苦闷的心理,也是作者曾有过的真实心理。他在这一时期的自传里写道:“因为20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可以说《沉沦》就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沉沦》主人公的敏感弱懦、自卑孤僻、沉闷阴暗,都透露着郁达夫求学日本时生活和心理的影子(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伤)。
如《沉沦》中毫无过滤地将主人公在被窝里“犯罪”的自慰、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在梅园苇草丛中寻着男女亲热等过程的矛盾心理暴露出来,可谓前无古人!而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郁达夫对一个人性苦闷和追求性释放心理的直接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使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性欲的面纱被捅破了,被郁达夫直率地暴露了出来,卫道学家们装不下去了,他们惊恐,他们愤怒)《沉沦》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此外,郁达夫还将主人公对祖国的爱恨交织情感(恨是因为祖国的积贫积弱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对友情的渴望与唾弃的心理、对个性解放的渴求与受旧礼教旧思想束缚的矛盾都真实细腻地展现出来。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
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
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
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
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
一、郁达夫的作品特点郁达夫倡导自述式的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都在作品中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作为一个爱国青年,郁达夫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
二、郁达夫作品的写作风格1、“自叙传”色彩郁达夫主张的是“自叙传”创作,因此,自述式的创作是一个特色。
在郁达夫的40余篇小说中,除了少数几篇小说外,其他的都是自述式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物塑造和身世经历上边都是比对着自己来写的,婚姻的不幸、怀才不遇、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不甘沉沦却无路可走,进而厌世颓废,玩世不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影子。
2、坦率大胆的自我剖析我们说郁达夫写的是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暴露,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也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无论是前期的《沉沦》还是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都有着大胆的自我剖析。
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郁达夫的小说感情色彩鲜明,他往往借助日记或者大段的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激愤、痛恨和自怜自叹等情绪。
在《沉沦》中,主人公热爱自由却被压抑着,看到祖国满目苍夷却无能为力,通过“我”的自白,以切肤之痛喊出心中的苦闷,有时候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会在作品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引人入胜!4、病态的人物描写郁达夫小说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比如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他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的绝望,以及《沉沦》里边主人公的“抑郁”和变态的性爱追求最后跳海而亡都让主人公在现实的压迫下,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病态的心理导致病态的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病态社会的一个展现。
三、郁达夫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原因郁达夫讲究的是自述,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刻画,而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的因素主要用生活经历、传统文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1、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郁达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因此7岁就入私塾,9岁就能赋诗,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对旧体诗和韵文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但是童年的郁达夫是孤独的,三岁丧父使他过早的就丧失了父母之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的《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本质上是浪漫主义作家。
他的个性、气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影响,浪漫主义为主。
如英国的湖畔诗人,俄国的屠格涅夫等。
(西方文学影响)特别是卢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
卢梭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
卢梭就追求人性的真实坦率。
他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
主张回到自然。
在人性方面,是自然人性论。
他认为,人天生就是美好的,人性的丑恶是社会、文明造成的。
回到自然,就是回到人的本性。
凡是人性天然具有的,都是美的和善的。
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而不是按照外部的规定和习俗而生活。
激烈反对外部文明对人的压制和束缚。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他有个很著名的作品《忏悔录》,就是以内心真实而著称。
把内心很秘密的情感、欲望包括悲琐的东西都呈现出来。
郁达夫在卢梭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力量。
(日本小说影响) 还有日本文学的影响,就是私小说的影响。
日本私小说,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叙述自我日常生活中体验、感受。
大量地进行欲望、情感那种非常隐秘的个人内心生活的叙述。
包括一些很微妙的变态的心理都有描写。
有一篇作品叫《棉被》非常著名的私小说。
(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
五四时代不仅是人的解放,也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
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弱国子民的身份,成为他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始终是他情绪的中心,由此产生出渴望民族富强。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抒情风格)《沉沦》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典型风格。
它是一部抒情小说,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早形式,就是自叙传抒情小说。
(1自叙传)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
“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
大胆无疑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己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的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的观照,能够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2主观抒情性)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
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
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
是灵与肉的冲突。
道德与欲望的冲突。
《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
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
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
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传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的自叙传,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
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
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世界。
(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主观性;二回到自然;三回到中世纪。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主要是前两个方面比较突出(3、“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沉沦》中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4朴素、质白的语言 )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示出“清、细、真”的特色。
淡远和清愁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浓,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先出跌宕多姿的笔意。
(零余者)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孤独痛苦表现在哪)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这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对自然的眷恋)(看到女学生的表现)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产生病态心理的原因)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祖国现状:长兄从日本W大学毕业回北京,在法部任职事实时为人正直铁面无私,却受到忌惮、排斥——辞职,而在外鬼混几个月的人享受荣华安乐。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沉沦的意义与价值)①谭国棠:描写的手法脱胎于《红楼梦》、《水浒》、《金瓶梅》等几部老“杰作”。
②沈雁冰:《沉沦》的灵肉冲突,描写得失败了。
《南迁》与《沉沦》结尾有些“江湖气”。
③徐志摩:非难郁达夫是“浪漫作家”、“颓废文人”,④伪君子、假道学者:伤风败俗,庸俗下流,是诲淫之作……(思想内容)第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毒害,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
第二,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仍从内心希望祖国富强起来。
第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
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的气氛,就构成了《沉沦》的严重缺点。
这说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郁达夫不仅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且沾染了中国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式的哀愁(郁达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对统治势力的反抗和蔑视)。
(艺术角度)《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公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秘性心理。
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独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2、郁达夫在这之前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如代表作《沉沦》等等。
唯一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的自画像,主观性抒情构成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有两个人物,“我”是作者的自画像;陈二妹虽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但是作者自己以外的人物和现实,已越出了作者自己。
因此小说在浪漫主义中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
陈二妹和“我”的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