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合集下载

艺术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艺术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艺术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艺术学与艺术心理学艺术的内在结构是十分复杂的。

与这个结构体相对应着的是一个学科群,诸如艺术学、艺术符号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信息学、艺术教育学、美学、艺术价值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控制论、艺术文化学等,而艺术学与艺术心理学只是关于艺术的科学大家族众多学科中的两个。

它们虽然都在研究同一个客体——艺术,但各自的角度是不同的:艺术学是哲学认识论的自然延伸;艺术心理学是现代心理科学的自然延伸。

艺术学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所要研究的是关于艺术的全部基本特点,诸如艺术的结构、艺术的功用、艺术的生成、艺术的发展等方面的一般规律;而艺术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出发,所要研究的是艺术领域的各种类型的心理现象,要阐发的是艺术领域的种种心理学规律。

认真地推敲起来,全部的艺术现象中,都包蕴着心理的因素,只是有些艺术现象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处于潜隐状态,而另一些艺术现象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则处于外显状态。

再看心理因素处于外显状态的艺术现象。

比如艺术的创作过程,艺术学的典型描述是:它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与表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具体内容有:选择和处理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直至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成艺术形象,使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这种研究很少真正去注意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仍执着于哲学认识论。

艺术心理学则自觉地从现代心理科学入手,以艺术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创作心理过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科学对一个客体的研究,可以从两种认识论水准上展开:非独特性水准与独特性水准。

对艺术进行研究的科学,也是如此。

对艺术作非独特性水准研究的科学,是把艺术当作该门科学的一般性对象加以考察的,它要做的是运用属于艺术领域的现象材料去阐发该门科学的一般规律;对艺术作独特性水准研究的科学则把艺术的特殊性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所要阐发的是关于艺术的特殊规律。

比如对艺术进行信息论的研究。

非独特性水准的研究,只是把艺术看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同的一种信息系统,研究者研究艺术,只是为了揭示为所有的信息过程所固有的普遍规律,而对艺术信息的特殊性不感兴趣。

关于艺术心理学导论课件

关于艺术心理学导论课件

主要参考资料
▪ 苏琪:艺术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山东教育出版社 ▪ 童庆炳等:文艺心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sdsuqi@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研究任务
▪ 对人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做质与 量的分析
▪ 揭示人在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 规律
▪ 揭示艺术心理活动的内在机理 ▪ 研究艺术心理的本性问题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验法 ▪ 内省材料研究 ▪ 心理发生学方法 ▪ 作品分析法 ▪ 精神病理学的方法 ▪ 个案研究法
关于艺术心理学导论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接受过程中 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艺术心理学学科性质
研究人类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心理学 与艺术学为基础、融合了美学与文化 学等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成果的交叉学 科。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结合了艺术、哲学以及心理学。

其本质是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艺术品,揭示出人类的内心思想和情感状态。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格式塔学派中的符号学,即通过符号
和意象来表达和理解人类内在的心理和文化现象。

在艺术领域中,符号和
意象通常是通过形式元素如颜色、形状和线条来表现的。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不仅仅是艺术研究,也探究人类对艺术作品的反应
和体验。

通过分析受众对艺术品的反应,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情感、社会
和文化背景。

因此,格式塔艺术心理学不仅关注艺术品本身,也关注艺术
品所涉及到的人类认知、感知和情感。

它在实践中通常被应用于教育、心
理治疗和市场营销等领域。

艺术心理学—— 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
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

他们把人的行为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是外 界实在地存在着的,后者则是人心目中的环境,即“心理 场”。人在自己心目中的环境中的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研 究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看来,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环境 中的事实。物理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 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是受个体的信念、目标意愿 以及情感等心理事件所制约的。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从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强调要将 文学、艺术作品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艺术的本质是 由一种完整的形体结构产生出的一种新质,是主客体活动 的共同产物。艺术家就是要善于通过将物理的物质材料创 造成一种深含丰富的心理意义的结构完形,实现与欣赏者 身心共鸣。

最主要的本能:
生命本能:是个人力量的来源,它坚强地袒护生命和 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 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 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 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2.心理解剖学 (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 个部分)

四、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发源于20世纪初叶的德国。它是当代 西方的重要美学、艺术心理流派之一,由称为“完形心 理学”。“格式塔”一词的含义即“整体”、“完形”。 该派以注重整体并非部分之总和,强调心理、意识的整 体性而闻名。 研究对象:直接经验和个体的行为。

艺术设计心理学(课件)

艺术设计心理学(课件)
艺术设计心理学(课件)
目 录
• 艺术设计心理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 艺术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 艺术设计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艺术设计心理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
01
艺术设计心理学的定义与 重要性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艺术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艺 术设计实践。
概念
艺术设计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在艺术创作、欣赏和消费过程 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旨在通过深入了解人类心理需求和行 为特点,为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艺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性
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研究用户心理需求和行为特 点,艺术设计心理学有助于提升 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用户体验, 使其更加符合用户期望和需求。
发展
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们对艺术和设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心理学逐渐 受到重视,并开始在学术界和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现状
如今,艺术设计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艺术学、设计学 等多个学科,为艺术和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艺术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原 理
关注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 影响,通过合理布局、色彩搭配、
照明设计等营造舒适、宜人的室 内环境。
空间心理学
研究空间与人的心理关系,通过空 间设计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 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文化因素
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 心理需求,将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 计中,以适应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
促进创新设计
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有助于 激发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为艺术 和设计领域带来更多有创意的作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专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艺术心理学专业是一门结合了艺术和心理学的学科,旨在探讨艺术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的重视,艺术心理学专业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艺术心理学专业涵盖了艺术和心理学两大领域的知识,旨在探讨艺术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的载体,而心理学则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各种规律。

通过学习艺术心理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层面,探讨艺术如何触动我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以及艺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艺术心理学专业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艺术史、美学、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等。

艺术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发展历程,美学则探讨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原则,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综合学习这些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艺术心理学专业还涉及到心理辅导、艺术治疗等实践领域。

心理辅导是指通过艺术形式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而艺术治疗则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心理疗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艺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学习和掌握这些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第二篇示例:艺术心理学是艺术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了艺术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艺术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艺术创作中所体现的心理活动。

艺术心理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丰富的心理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事与艺术和心理学相关的教育、研究和咨询工作。

艺术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艺术史、心理学基础、艺术心理学理论、艺术疗法、艺术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提高自己对艺术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探讨艺术创作规律、揭示艺术欣赏中心理现象的边缘学科,在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摘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

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

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

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

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

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大家都知道美术界的F4,现在已经有两个人被淘汰出局,大家知道,2006年美术创作它进入的是一种观念艺术的创作,不同于歌星他的淘汰率很高,没有原创就意味着落伍,作为艺术心理学也是帮助大家找到“我”与大师的区别,那么什么是艺术心理学?在讲艺术心理学之前,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史论系的同学非常了解我,我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的刘金库,电话:85818793,E-mail:******************.cn第一讲导论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与范畴什么是艺术心理学呢?艺术心理学在西方是指实验美学之后发展的并且应用在艺术领域的心理学。

我给大家介绍本书,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艺术心理学基础——《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美〉艾伦温洛黄河文艺出版社)、《艺术心理学新论》(阿恩海姆商务印书馆),艺术心理学的发展总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流派当中,从基础理论中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它们是影响到艺术心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作为心理学最大的应用是在使用学科中,主要包括:1、艺术心理学2、教育心理学3、临床心理学4、咨询心理学5、公共心理学6、管理心理学7、广告心理学8、消费心理学9、环境心理学10、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支。

作为心理学的流变,心理学的流派主要是:1、构造主义心理学,它是由铁钦纳·冯特创立的;2、机能主义,主要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体现在专门对感觉、臆想和激情各种元素的研究,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关心思维在人类自身行为中的作用。

3、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在1912年由德国出现的心理学派。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姆。

在心理学流变中最重要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

4、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也是心理学的第一次革命。

艺术心理学第十章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第十章艺术心理学
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
第一节审美注意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于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
纪录片———————————故事片——————————————先锋派
纪录片中的形象之所以令观众激动,通常是由于拍摄得真实,而不是由于拍摄得美。
思考题:分析摄影的写实性与心理距离说
四、审美注意的功能
虚静与心理距离引发的审美注意,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
1、审美注意激发艺术家进入创作的预备情绪
同样的雾引发不同的注意情境,缘于主体与对象的距离,与海雾的关系太密切(距离太近),所以不能“处之泰然”地去欣赏,而后一种体验恰恰是把雾摆在实用世界之外(离开一定距离)所以注意向审美集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距离说与艺术创作
·与事物的功利保持一定距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这里的距离不是实际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在上述海上遇雾的情境中,人们的情绪由恐怖转化为欢快,并非由于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是由于人们强行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了自我调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c)中国画的缺乏透视感无远近阴影
d)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写实主义偏重模仿自然,在实际生活中寻材料并用客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忌讳掺杂主观情感和想象。
理想主义注重人为的创造,虽然也拿自然作材料,却凭主观的情感和想象加以选择和配合,将自然理想化。
纯写实派通常把距离放得过近,例如画西湖,在没见过的人看总有美感,而本地人看则淡薄;再比如电影中的长镜头用得过度则是完全再现生活,往往缺少视觉的冲击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艺术心理学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导言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

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

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人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都可归因为“性”。

)人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心理学问题的存在。

有人总结,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

二、近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科学心理学1879年产生于德国,到20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我国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00年在京师大学堂就已开设了《心理学概论》的课程。

三、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发生中的事;解释发生中的事(为什么会,动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以预测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控制发生的事(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四、心理学与艺术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

历史上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一、唤情结构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1.静态唤情结构;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的捕捉1.艺术知觉的选择性2.艺术知觉的造型三、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泛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过滤;又由于新表象的辉映、烘染和浸润,因而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表象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削弱、冲淡甚至被遗忘了,而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而突出出来;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灵后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变形;引起变形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客观原因;2.主观原因;变形的心理形式很多也很复杂,它在知觉中可以发生,在表象记忆中,在想象中可以发生,在意象中也可以发生,但这一切变形都是以知觉的情感变形为基础;尤其在创作中没有知觉的情感变形作依据,艺术想象中的情感变形就不会那样大胆和自信,没有知觉变形的切身感受,艺术家的创作也就很难成功;情感变形是人在知觉对象时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艺术知觉最易干浸染上情感的色彩,因而这种情感变形的现象也就是最经常、大量地发生着,并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1.一般知觉的情感变形,是情感压倒了理智的情感变形;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则是更多地依赖于理智的分析与指导,是某种变形规律的刻意追求;2.艺术知觉的情感变形需要借助日常的知觉变形经验,因此,它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情感体验;四、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与调节.艺术知觉的恒常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常常表现为对一般知觉恒常性的否定上,它是以对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或变形规律的恒常追求体现出来的,体现为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性;艺术知觉中,知觉主体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而总是表现出自己的选择与偏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知觉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的知觉是相对稳定的;艺术趣味的稳定性对主体的艺术活动的影响表现为正向与负向两个方面:1.正向影响;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来说,知觉趣味的稳定性有助于创作经验的定向积累、创作潜力的充分发挥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此外,艺术趣味还影响着创作主体对纷繁复杂的创作材料的独特观察、感受和汲取;2.负向影响;已经形成的知觉趣味常常会导致艺术创作活动的排他性与狭隘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艺术趣味的相对稳定性使艺术家的知觉活动形成了一种定势,要想克服艺术知觉趣味稳定性的负面作用,就需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调节性作用;艺术知觉趣味的调节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不同的年龄阶段,主体的艺术知觉趣味有着明显的差异;无忧无虑的儿童很少喜欢悲剧,但当他成年之后却很可能是最优秀的悲剧艺术家;2.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艺术知觉趣味的变化;战乱年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多指向于战事以及战斗中的人,而时政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艺术熏陶对于知觉趣味的影响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十几年前对交响乐感兴趣的人还不多,但近几年通过多渠道音乐欣赏的熏陶,舆论的倡导,人们对交响乐的兴趣普遍提高了;第二节艺术观察观察,就一般性而言,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观察是在人的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所必备的一种心理品格;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观察是一种全身心的体察,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它凝结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受制于主体的心理结构,并因此而表现出了巨大的个性差异;一、艺术观察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观察相比,艺术观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1、情感性2、主观差异性3.整体性4.理解性二、艺术观察力的提高艺术想象力的提高有赖于许多条件和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二点:1.主动积极地观察;2.观察中要善于思考,敏于发现;三、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观察的研究活跃于艺术创作领域的艺术家们对艺术观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分析,概括起来看他们的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虚构与艺术观察以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反对机械地复制客观事物式的观察,主张用艺术观察的奇趣去反映和表现艺术家内心炽热的情感;他们偏重于从主观世界的内部出发对待艺术观察;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认为:纯诗事实上是从观察中推断出来的一种虚构的东西;他所谓的虚构即严密的创作构思,而艺术观察则是达到这种虚构的准备阶段;法国的表现主义文学家埃德施米特也极力反对在艺术观察中复制客观对象,单纯以艺术感知为满足,他主张应以情感的扩张来观察;在以上这些艺术家看来,从艺术观察中推断出来的艺术虚构,应该用情感的无限扩张来表达艺术家的心理;2.自由与艺术观察该派也偏重于主体的内心体验,认为艺术观察是自由的,它所要发现的是生命的简单运动;在他们看来生命的意向是通过若干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简单运动或者说是将若干线条组合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运动;艺术观察就是要捕捉这种运动,但这种捕捉是通过一种共鸣把自己纳入到对象的运动中;因而他们否认艺术观察必须尊重客观事物;3.自我与艺术观察弗洛依德认为,许多心理小说中作品主人公的典型特征是从内部来描写的,即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里对其余的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的;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这样,就使得他自己的在精神生活冲突中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而在这些作品中,“自我”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得到满足;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自我观察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忆与体验;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也认为:一篇文学作品的全部素材都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我”把这些素材聚集起来,就可以成为一部恢复失去的时间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就要经常观察别人所不注意的东西,甚至在别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东西,这样,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动作等就会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就如同出自解剖学家的科学观察一般;因此,在这种理论看来,艺术观察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观;西方现代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这些艺术观察理论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不满;他们注重探求心灵的自我分析和暴露,追求意识的流动和显现,通过对艺术观察的内部向发展,创造了现代派艺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表现方法;他们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使艺术观察发展为更深刻意蕴的虚构;这就使得艺术观察从获得艺术感知和表象的具体形象走向了艺术创作中的印象、憧憬和意象等更深层的心理结构;第三节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对头脑中原有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虽然想象出来的结果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乍看起来好像是超现实的,但是组成这些“虚无”之物的原材料在现实中是能够找到的;任何想象都不是无中生有,即使最虚幻离奇的形象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丰富、发展想象力的基本功就在于经常大量地感知形象和深入地体验,从而在大脑中积累起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想象力的充分活跃提供营养;与其他心理过程相比,想象是一种受到限制较少,因而也更为自由的心理活动方式;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由无生有”的精神创造,它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力;因此,艺术家历来被视为是一些耽于想象、善于想象的“疯子”;中外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也都极其推崇想象的“神力”,把它视为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黑格尔就把想象力称作“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创作的根本要义就是想象;一、艺术想象的构成系统从艺术想象的活动态势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静态与动态两大系统;一艺术想象的静态系统同一般的想象活动一样,艺术活动中没有单一不变的“想象”,而是表现为一个复杂的想象系统,该系统的基本构成如下: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有意想象自由联想幻想再造想象创作想象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艺术想象自由联想无意想象幻想再造想象有意想象欣赏想象无意想象从大的范围看,艺术想象主要包括创作想象和欣赏想象;二艺术想象的动态系统从动态过程来看,艺术想象也是以记忆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表现出了与一般想象的一致性;但因为艺术想象是以表象为特殊的媒介材料,以艺术形象的创造为其最终目的,因此它的整个活动过程的构成和具体环节中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整个活动过程为:感知觉→ 记忆→表象→ 意象→艺术形象s从上面这个简图可以看出,艺术想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象运动过程中的选择性和变异性;2.在由表象到艺术形象的完成过程中,艺术想象表现出了一个复杂的多种方式参与的表象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表象的分解、综合及变形;而且每一种表象的运动方式中又可再分解如下:强调分解选择比喻象征表象运动综合组接粘合夸张变形典型二、艺术想象的动力系统艺术想象机制的启动与运行,有赖于艺术家特定的心理功能;创作中,虽然这种心理功能是复杂的,但概括起来看主要包括情感与理性两大部分,因而使艺术想象运作的力量也根源于这两者;情感动力体现为艺术家由情感出发展开想象,理性动力则体现为艺术家从某种观念出发展开想象;无论是情感动力还是理性的动力,其各自本身又都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两部分,作为内在的情感动力和理性动力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本能性的和社会性的;现在将这一体系表解如下:本能性情感动力情感动力社会性情感动力内在动力本能性理性动力艺术想象动力理性动力社会性理性动力外在动力情感动力三、艺术想象的暗合规律性艺术想象是自由的,创作的充分自由体现在想象的自由之中;艺术想象中,人和物可以相伍,情和景可以共生,时间和空间可以倒错,幻想和现实可以并列;表面看来,艺术想象具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艺术想象也和其他创作心理一样要受制于各种规律的;正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想象是“自由”的,但又是“合规律性的”;这既表现在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形象自身的规律,符合创作主体人格结构的活动规律,更重要的则是要符合生活现实的客观规律;1.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形象自身的规律;2.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家人格结构的运行规律;3.艺术想象要符合生活现实的客观规律;四、梦与艺术创作想象从其目的性的角度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是梦;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梦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关心,例如,在周公梦蝶、黄梁一梦、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等,但真正对梦的科学系统的研究,却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此一百年的研究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本世纪前50年为第一个阶级,此时对梦的研究以弗洛依德的理论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从50年代迄今,这一阶段对梦的研究以实验室的观察研究为主;弗洛依德关于梦的理论要义为:“在人的潜意识层面中,平常存在着一些被压抑的与性有关的冲动或欲望;因为此等冲动或欲望不为当事人意识所接受,不容其表露于外,只有在睡眠时,意识层面的压力放松之际,才会乘机外逸,并以伪装的方式形成不为当事人所能了解的潜性梦境;”因此,在弗洛依德看来做梦在整个无意识过程中,是一种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弗氏的理论虽然不无偏颇之处,但其中的许多合理成分已被当今的科学研究所证明;现代心理科学对梦的研究表明,梦是进入睡眠后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的睡眠大致可以分为无梦或少梦睡眠阶段和有梦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和做梦期是基本一致的,是梦的一个标志;此时脑电波呈现低压高频活动,眼球每分钟移动60--70次,如果在这个阶段末叫醒被试者,则会报告出历历在目的梦境;由于梦是在熟睡后与外部世界暂时隔离的情况下发生的,梦中的表象并非预定地发生的,而是变化多端,所以梦吃者常常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奇幻世界;在这种梦境中,大多缺乏有意识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控制,各种表象联系成为一种离奇的图像,而且这种图像由于缺少知觉的配合一艘呈现为视觉形象,有如身临其境,颇象无声电影一般;梦不是一种消极想象的结果,而是在无意想象中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积极的想象方式,具有奇特性和逼真性,它不仅有助于调节人的心理平衡,消除不愉快感;对于创造者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常常能为其创造活动的成功提供契机、启示或是直接结果;梦不仅能够直接参与艺术创作,而且也经常出现在艺术品中,例如,杜甫写过梦李白,李白写过梦游天姥吟留别,鲁迅的野草中有九篇都是写梦的;世界文学史上有三部以梦着称名着:红楼梦中国、神曲意大利和浮士德德国,它们都是以梦的形式展开艺术想象,寄托作者的情感与理想;现代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也主张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中,自由地运用梦境的象征形象和梦的综合分析,以激起诗和艺术的审美效果;在他们看来,只有在梦境和幻境的想象中,才能摆脱一切意识的束缚,从而表现出人的纯洁性;例如: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他的醒前刹那间的梦、内战的预感、追忆往事的少年的半身像中,就是集中了无意想象的审美因素,将梦境的主观世界转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世界;画家把战争的恐怖感,战火中人的肢体分离的悲惨景象用一幅奇异的画面表现出来,并在各局部结构上突出了色彩的明丽和造型的真实,使人更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恶梦真实感;这种追求表现非自觉性的梦境的作品,是企图排斥理性意识,排斥有意想象的艺术,有偏向极端之弊,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梦在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梦不是有意加工的结果,艺术家即使表现梦境或受启示于梦境,其作品的最终完成必是在经历了严密审慎的意识思考之后,其中若完全离开了有意想象的指导,其作品恐怕就很难被世人理喻而接受了;但是,梦确实具有创造性功能;世界文学三大梦以及其它表现梦的艺术品的成就,说明了梦作为一种无意想象,不但具有美的特征,而且具有组合表象材料的逻辑特征;艺术创作中,可以利用和应用梦的表象组合方式,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第四节艺术思维思维,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天然联系;所有的思维形式都具有这种特征,艺术思维也不例外;相比之下,艺术思维中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为复杂,艺术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兼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因此,艺术思维是综合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一、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1.形象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过程包含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个重要的思维形式,而且这两者常常是互相交织地渗透在一起的,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与辅助,并会对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2.艺术思维始终伴随着明显可感的情感活动;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太阳,是艺术心理的核心;艺术思维区别于科学的理性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就在于它不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形式作为研究、思维的起点,而始终是起始于个别的事物或个人的独特情感,即使面对着具有普遍特性的事物和事件,如环境污染、人的物欲膨胀所导致的诸种丑恶现象,抑或是爱情、自然风景等,优秀的艺术家也总是会以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观察角度;情感对于艺术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情感影响着艺术家审视生活的方向②情感影响着艺术家的构思过程③情感是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基调3.多元整体性艺术型和思想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艺术家是完整地、全面地从整体上去把握现实,力求不分割和分解现实;这样也就意味着艺术创作需要多种思维形式共同参与和协同活动,创作中单凭一种思维形式是难以奏效的; 事实上,艺术创作的思维中不仅含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且还包括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灵感思维、模糊思维及直觉等,这些思维方式在创作中彼此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协同一致,共同受制于艺术家的创作主旨;因此,创作思维是一个多元而又协调的整体思维活动过程;辐合思维: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同思维;当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只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发生辐合思维;与辐合思维相对应的是;二、艺术思维的几种特殊类型概览艺术思维的全部展开过程,可以发现,除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等思维类型以外,艺术思维中还有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交叉地或并列地呈现于艺术创造活动中,它们是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一灵感思维灵感的产生机制是十分复杂的,至今尚无一个完全确定的统一认识;目前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是:1、美国心理学家H·A·塞蒙认为灵感是记忆系统的瞬时激活,局部的迅速分化,点上的急剧改组;2、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之外的抑制区也能完成我们意想不到的分析综合活动,即灵感活动;他认为,有时一个问题的解决,除依靠大脑皮层优势兴奋区本身的联系外,还需要邻近抑制区中某些联系的接通;当大脑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时,兴奋区和抑制区的联系是彼此阻隔的,而一旦紧张的工作有所松驰,大脑皮层兴奋区周围区域的抑制得到减弱或解除,所有的线路全部接通,于是头脑中便会大放光明;这就是灵感的诞生;3、对于灵感的生理机制的解释,更多的人倾向于运用弗洛依德的无意识学说;即当人们的自觉意识的紧张工作暂时停下来之后,像地下的潜流那样存在于心理结构底层的无意识仍在继续活动,当它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升华到显意识层而成为可以知觉到的灵感;根据上述学者及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灵感是表象潜意识活动的结果在意识控制减弱的情况下于意识中的实现;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往往具有以下的明显特征:1、突如其来,偶然得之;2、思如泉涌,情感激越;3、稍纵即逝,失不复得;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深知创作灵感的珍贵,也深知灵感思维的上述特点,因而都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灵感思维的能力,注重诱导这种思维境界的出现;一般说来,与灵感思维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引言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艺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艺术对人类心理和情感状态的影响。

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对个体的潜在情感和认知产生的作用,艺术心理学不仅提供了对艺术创作过程的深入了解,还为探索人类心理和情感提供了独特的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艺术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艺术心理学的概念艺术心理学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和艺术的交叉学科。

它研究了艺术如何影响人类心理和情感状态,以及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原因和意图。

艺术心理学强调了艺术作品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作品可以引起个体的情绪、思考和体验。

艺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指个体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心理和情感反应。

通过观察、解读和欣赏艺术作品,个体可以体验到美感、快乐、思考和共鸣等复杂的情感。

艺术作品的形式、颜色、线条、纹理和意义都可以影响个体的审美体验。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艺术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艺术作品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1.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艺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观察个体在观赏艺术作品时的反应和行为,并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个体的面部表情、眼动轨迹和肢体语言等,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个体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艺术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来探索特定的变量对个体艺术体验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让个体观看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然后评估他们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实验研究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论。

3. 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个体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理解。

研究人员通过采访和访谈个体,了解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意义。

叙事研究可以揭示艺术作品在个体心理中的故事和意义。

艺术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治疗和市场营销等。

1. 教育艺术心理学可以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者可以利用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与心理学

艺术与心理学

艺术与心理学
艺术与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创造艺术作品的心理机制和艺术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人类心理。

在艺术中,人们可以找到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通过创作或欣赏艺术作品来释放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艺术作品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和人类的共性经验,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深化人际交往和理解。

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对人类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压力,艺术治疗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问题和疾病。

艺术作品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因此,研究艺术与心理学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和文化,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 1 -。

艺术心理学——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艺术心理学——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切佳作的源泉在于正确的见识”,正确的见识来自生活,要 “向生活和习俗寻找典型,汲取活的语言”。 ( 4 )艺术价值论:“寓教于乐”原则
2.西塞罗:
· 关于美的定义: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 的颜色”
· 他对美作了多方面的分类。理智美和感觉美。 · 他提出了美感的内在感觉说。 · 艺术灵感 · 艺术家摹仿对象:不是自然界中的个别现象或过程,而是艺
· 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他认为“虚构愈切近真实愈妙,情节愈 逼真,也就愈能使读者喜欢”。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5.莎士比亚
· 戏剧,它的目的始终是反 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 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 演变的模型。
· 要求真善美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 在艺术创作中,莎翁特别 重视想象的重要作用,他 说,诗人的想象可以“从 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 到天上。他的想象为从 来没有人知道的东西构 成形体,他笔下又描绘出 它们的状貌,使虚无飘渺 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 和名目”
泉和母亲,只有深入了解自然,才能创作出“明灯” 似的艺术作品。 · 虚构说——艺术是“把真理隐藏在虚构之中和合身 的外衣下面……
3.达.芬奇
· 艺术摹仿论。
· 要发挥创作者的 主观能动优势,必 过表现人的形体 美来表现人的心 灵深处的美。
· 并且认为,“我们 的一切知识都来 源于知觉”,因此, 绘画能反映客观 真理,具有认识和 教育作用。
■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W)在《伊安篇》中,以苏格拉底和伊安 的对话形式提出了“灵感”说。诗人作诗来自灵感,“凡是高明的诗 人,无论在史诗或抒倩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 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优美的灵感是灵魂 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 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与艺术学交叉的一个学科领域,它探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以及艺术体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

专业研究内容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众的艺术欣赏心理、艺术教育心理以及艺术治疗等方面。

在学习艺术心理学专业时,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创作心理:研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包括创作动机、情感表达、创造力发挥等。

2. 欣赏心理:探讨观众如何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涉及感知、情感、认知等心理过程。

3. 艺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艺术活动中的心理发展,以及艺术教育对其心理成长的影响。

4. 艺术治疗:利用艺术活动帮助个体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疗愈,是一种结合艺术创作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5. 艺术品心理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了解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表达。

艺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心理学知识基础。

毕业后,他们可以在艺术教育、心理咨询、艺术治疗、文化艺术管理等领域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此外,这个专业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艺术创作水平、丰富艺术理论体系、促进艺术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心理第一章

艺术心理第一章

那么,艺术心理学又是一个怎样的范畴呢?首先,何谓艺术?从国 外看,“艺术”一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是指某种手艺或技巧。绘 画、建筑、家具、工艺等都在艺术的范畴内。18世纪的鲍姆嘉登
(A.G.Baumgarten,1714~1762)提出了“美学”概念,自此,艺术被赋 予了审美因素,而不仅仅指审美内容了。弗洛伊德(S.Freud,1856~ 1939)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艺术的内容、形式的变化。在这里,艺术与人 的本能联系起来,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被赋予了新的解释。艺术概念本 身的界定,显得模糊起来。但是,艺术与心理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其 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繁荣起来。
图1-5 人类思维示意图
图1-6为土耳其出土的可能的“伊甸 园”遗址——哥贝克力遗址,从中挖 出45块巨石,距今12000年左右。这些 遗址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里是 农业的摇篮。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 于该遗址60英里之外的恰约尼遗址。 绵羊、牛和山羊也最早驯养于土耳其 东部。全世界的麦种都来自单粒小麦, 其最早种植于哥贝克力附近的山上。 而世界最原始的谷物如黑麦和燕麦也 都发源于此。
图1-5是我们对人类的思维进行研究之后绘出的示意图,意在说明 人类是如何从大自然的对象中通过各种概括与抽象产生出各种思维以 及相关行为。其中声音与舞蹈的形象,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直 观信息。另外两种抽象能力是人类的艺术以及科学思维形成的关键, 那就是“基本纯抽象”与“基本形抽象”。“基本纯抽象”是科学思 维的基础,“基本形抽象”是艺术思维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图1-5所说明的逻辑关系是我们讨论艺术与设计思维、心理的基 础,其说明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来源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基本 概括了人类思维的方方面面。但是,仅就图所说明的问题来看,相关 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说明。人类在发展形象思维时的详 细情形,已有西方学者进行过研究,如康德、贡布里奇、海德格尔、 苏珊· 朗格等,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科学思维也是如此。总之,该图 为艺术与设计心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 的深入研究。而且,由于语言本身性质的局限,图中所用的概念也要 加以说明。形象思维并不等同于艺术思维,只是艺术与设计思维的重 要基础;抽象思维也不等同于科学思维,只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基础。 在艺术与科学的实践中,两者是互相渗透的。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艺术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艺术的创作、欣赏和理解过程中。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艺术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过程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4、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水平,增强其艺术素养。

三、课程内容(一)艺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介绍艺术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讲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在艺术心理学中的应用,如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

(二)艺术家的心理1、探讨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创造力和动机。

2、分析艺术家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1、研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构思过程和表现手法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2、讲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防御机制。

(四)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1、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的作品。

2、探讨艺术作品中象征、隐喻和意象所表达的心理意义。

(五)艺术欣赏与审美心理1、分析观众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

2、研究审美体验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艺术与社会心理1、探讨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如艺术对社会价值观、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艺术风格和艺术潮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作品分析:让学生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艺术活动中的原型心理
相同类型的经验,在祖先的心理中经过无数 次的重复,沉淀在人类无意识的深层,形成 原始意象,艺术家在无意识状态中会不自觉 的将之重复展现出来。 如:曼茶罗图案
曼茶罗图案的意义
曼茶罗是在心灵失去平衡后,在精神的重新 整合过程中自发显现的。通常是精神处于混 乱状态下,作为补充作用的调节因素而显现 的。 曼茶罗是某种秩序的原型,是心理整合和完 整性的原型,它表现为自发的自我治疗的企 图。
移情现象的产生,不是出于医生的人品而是 他的境况。这一境况的关键在于:治疗期间 使一个成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能唤 起病人幼童般的感情。一切特权都归于医生。 移情现象即一个人对另一些权威人士的心甘 情愿的依附 。
释梦 梦是自我意识的防卫松懈时呈现在大脑里的 重要隐秘材料。 梦是愿望的满足,它以伪装或变形的形态出 现 梦的神秘性在于它想要告诉我们并非它表面 看上去的那样。通过自由联想将梦的内容回 忆起来,就可能识别躲藏在意识之后的真实 的内容,从而刺激我们探索无意识的世界。
焦虑感:愿望与恐惧的冲突 压抑: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避 免因担心原始愿望可能会在现实世界受到伤 害而产生高度焦虑感所引起的心理冲突 。 潜伏期 目标之爱 能量守恒原则 :转移和升华
心理结构
无意识:我们用来压抑思维中被文明社会所 不可忍受的思想和原始欲望的理想场所。在 它的疆域内,强有力的原始驱动力“里比多” 以及受到禁锢的欲望,以伪装或变形的形态 不断对有意识的思维造成压力,促成和决定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 潜意识:某种形式的储存器,也就是一个存 放经验和信息的仓库,随时听候意识的调派 意识 :随时可被清楚认识到的心理活动区域
Eg摘果之梦——罪恶意识
集体无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
⑴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⑵认为文艺是人的性意识升华产物的是弗洛伊德
⑶贝里尼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美学和心理生理学》
⑷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⑸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是:阿德勒
⑹荣格提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⑺实验心理学派的代表: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泽基
⑻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攻击型气质、概念想象力、强化和简化、知觉敏锐、批评格局二、名词解释
⑴需要层次: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发生.
⑵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重要的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至极的感觉。

高峰体验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自我奖赏,特点是瞬间发生、转眼即逝。

⑶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

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⑷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她那样做的方式去行事,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戴的面具,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识,是精神的外部形象。

⑸原型:是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体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他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⑹自我实现: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自我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

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自我,发展现有或潜在的能力。

三、简答
⑴你如何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学关系来看,二者不可分离。

通过形式对题材的征服和题材吁求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对立原理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情感指向不同,二者对抗并战而胜之,从而转出一个属于艺术的新的情感世界从内容和形式辩证矛盾的的心理内涵来看,形式情感控制题材情感,形式征服题材情感二者在心理内涵是辩证矛盾的。

⑵艺术接受中差异是如何形成:
⑶结合具体母题,谈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

如中国文学中死亡母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儒家开创形成于屈原“美人迟暮”的母题,对人生有无限性的焦虑;二是道家开创“物我同一”模式,超越死亡的方式是融入自然达到死亡焦虑的遗忘。

三是杨朱的享乐主义,追求及时行乐。

母题展示三种不同价值取向核对死亡考虑的超越方式。

⑷文学语言的组织法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②音乐性:是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有助于建造一个比现实世界会更美的心理世界。

③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状态中惊醒。

④本色化指文学语言组织与人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

有助于准确揭示人物的本来面目,唤起读者的本色体验。

⑸为什么说艺术家得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癫狂:①根本不同是艺术家能从变态中返回
常态,能从癫狂狂态中恢复理智,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②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无价值的和有意义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精神病患者的一项是无意义和价值的③精神病患者的癫狂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④艺术家的癫狂是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不是精神病人的无理智的病态的癫狂
⑹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冲突:①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性,独创性的主观基础正是自我体验,角色意识恰以压抑独特的自我体验为己任,力图使人理性化②从创作过程看,艺术是精神的世界,角色意识确实使人保持冷静自觉,这无疑与艺术创作的心理规律相背离③自我体验和角色意识矛盾还体现在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效应上。

自我体验处于情感任意心理状态,角色意识在严密的自我监视下。

四、论述
⑴结合艺术家及其作品谈谈缺失性体验对艺术家的创作影响:
缺失性体验指各种精神或物质缺失的体验。

艺术家常常处于缺失状态,有时是物质方面的缺失,有时是艺术事业上受到挫折。

当个人需要为得到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产生缺失性体验。

确实性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第一;缺失性体验激发艺术家认知活力,对想象力有激发作用。

第二,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对艺术创造力有启发作用。

创造与童心有密切关系,儿童保留着“旧逻辑思维”的习惯,而对于成人旧逻辑思维往往不被起用,而缺失性体验却是激活旧逻辑思维的特异性。

第三;艺术家缺失性体验是其创作的动因;缺失性体验往往会唤起个体的顽强意志,某些现代艺术家正因童年缺失性感而激发创作动力。

第四;艺术家缺失性体验首先是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体验,进而感悟到普遍的缺失。

当他们感悟到更为普遍的缺失,个人的缺失性体验即注入社会时代内容,作品表现的是社会的心声。

⑵试述弗洛伊德艺术心理学观点:首先,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观点:㈠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充满这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是可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层面表现出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一切活动㈡泛性论;弗洛伊德倾向于把性本能看作人的本能中最为可能的本能,而人的所有快感均与性有关。

㈢本能说;是指躯体内部力量决定人的精神方面的一种先天性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㈣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注重自我,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调停的层面。

㈤论梦;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观点,形成梦的分析技术。

⑶体验有哪些特征与艺术活动有同构关系:
二者同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是同构对应的。

艺术的心灵性就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审美表现。

艺术为表现外在的人、物,所表现的是自己的生命迸发出来的火花,属于他的心灵世界。

②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是同构对应的。

艺术体验的情感可以导致艺术的深层意蕴的发现。

艺术家在体验过程中,情感灌输对象的结果就是让情感的意蕴展露出来。

例如托尔斯泰到牛蒡花想起生命的意义。

他的体验已超出花本身,他收获是一个坚强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

如果托尔斯泰的出发点不是情感,那么他就不能发现花的生命意义。

③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是同构对应的。

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事物中,,把自己沉没于事物,那么事物也像我们一样有情感。

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中李白把自己的感情移置云与山,所以会感到云孤独。

而那敬亭山,则会与他对视不厌倦。

将李白孤寂悠闲的情感表达出来。

④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是同构对应。

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一般看到通常为注意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