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遥感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厂、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侠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的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3、遥感探测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时效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限性(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其他手段相配合)第二章:1.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2.电磁辐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3.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4.比辐射率: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通量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辐通量的比值5.黑体辐射特性:(1)在给定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能力随波长而变化;(2)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即光谱辐射能力;(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吸收,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大气散射增强了信号中的噪声部分,造成遥感影像质量的下降;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传输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过率很高7.植被光谱反射特性: (1)蓝红波段为吸收带(2)绿波段为弱反射带(3)近红外波段有强反射,但含水量造成反射吸收。

水体光谱反射特性:@蓝、绿波段反射带 @近、中红外波段为完全吸收。

城市道路、建筑物 : @红外波段较可见光波段反射强 @石棉瓦较其他材料反射强 @沥青较其他材料反射网弱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或谷值第三章:8.遥感成像原理:(1)摄影成像原理,利用安装在飞机上的航摄仪器,按照预定的计划从空中向地面摄影取得航空相片的全部作业过程(2)扫描成像原理,是传感器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者热敏软件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9.微波遥感的特点:全天候工作,对某些题目有特殊光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计算、简答第一章:遥感定义: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等运载工具(平台)上安装某种装置(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感兴趣信息的过程。

遥感类型:(1)按平台分,地面、航空、航天、宇航遥感;(2)按传感器探测波段范围分:紫外、红外、可见光、微波遥感;(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4)按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遥感的信息特点:(1)真实性、客观性;(2)探测范围大;(3)资料新颖且能迅速反应动态变化;(4)成图迅速;(5)手机资料方便;遥感技术系统组成:(1)目标的信息特征;(2)目标信息的传输;(3)空间信息的采集;(4)地面接收与预处理;(5)信息处理;(6)信息分析与应用;第二章:电磁波概念: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以及电磁波谱(遥感应用光谱)紫外:0.01-0.38um可见光:0.38-0.76um红外线:0.76-1000um微波:1mm-1m电磁波以及电磁波谱(红外划分)近红外:0.76-3um中红外:3-6um远红外:6-15um超红外:15-1000um偏振定义:指红波的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或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光的偏振:光波电矢量振动的空间分布对于光的传播方向失去对称性的现象叫做光的偏振;偏振光可分为: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椭圆偏振、圆偏振;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的物体;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普朗克热辐射定律:表示出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按波长分布的规律;玻尔兹曼定律:黑体总辐射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温度越高,总的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是选择遥感器和确定目标热红外遥感最佳波段的理论基础)瑞里金斯公式: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发射率定义: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他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发射率与波长关系把地物分为: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灰体:发射率小于1;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基尔霍夫定律: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W黑;公式含义理解: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的发射率等于吸收率(同一波段),吸收率越大,发射率越大;温度越低,微波辐射越明显,为什么?发射光谱特性: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发射光谱曲线:按照特性所画的曲线;等效温度定义:为分析物体的辐射能力,常用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表达,这时黑体辐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等效辐射温度;(等效温度<实地温度)太阳辐射:太阳是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在大气上界和海平面测得的太阳辐射曲线;太阳辐射特点:(1)太阳光谱相当于6000k的黑体辐射;(2)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的波段范围;(0.38-0.76um)(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3(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4)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5)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大气对电磁波的作用:(1)吸收:氧气:小于0.2 μm;0.155为峰值。

基础遥感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doc

基础遥感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doc

《基础遥感》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技术系统2、电磁波谱、地物波谱3、地球辐射、大气窗口4、遥感、遥感技术系统5、电磁波谱、地物波谱6、地球辐射、大气窗口二、填空1、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质点的粒径d << A.(电磁波波长)时,一般认为(d〈1/10),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大气中的气溶胶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de"),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当质点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d >入),为()散射,散射率等于()o2、常用的大气窗口有()、()、()、()、()等。

3、影响像点位移的因素:()、()、()。

4、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质点的粒径d << A.(电磁波波长)时,一般认为(d〈1/10),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大气中的气溶胶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de"),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当质点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d >入),为()散射, 散射率等于()。

5、常用的大气窗口有()、()、()、()、()等。

6、影响像点位移的因素:()、()、()。

三、简答题1、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和工作方式三方面简介遥感分类2、遥感数字影像的主要特征指标有哪五项?分别简述之3、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和工作方式三方面简介遥感分类4、遥感数字影像的主要特征指标有哪五项?分别简述之四、简述题1请简述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1)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提、固定或活动⾼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系统外的⽬标的探测。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成像遥感4)按遥感的应⽤领域分从⼤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从具体应⽤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象遥感、⽔⽂遥感、城市遥感、⼯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划分为更细的研究对象进⾏各种专题应⽤。

2、被动遥感:传感器本⾝不产⽣电磁波,⽽是被动地接收和反射其它物体的电磁辐射⽽获取地物信息的遥感⽅式。

3、朗伯源:4、⽆选择性散射:当质点直径⼤于电磁波波长时(质点的直径d >λ(电磁波波长)), 散射率与波长没有关系5、⽶⽒散射: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即d≈λ时,发⽣⽶⽒散射。

主要是⼤⽓中的⽓溶胶引起的散射。

云、雾等的悬浮粒⼦的直径和0.76-15 µm之间的红外线波长差不多,需要注意。

6、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范围的⼤⼩,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者地⾯物体能分辨的最⼩单元。

常见得TM5 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28.5m*28.5m7、波谱分辨率:传感器能分辨的最⼩波长间隔。

间隔越⼩,波谱分辨率越⾼。

如MODIS有36个波段,它⽐AVHRR的波谱分辨率⾼8、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辐射度差。

遥感期末复习题

遥感期末复习题

遥感期末复习题遥感期末复习题遥感技术作为一门独特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回顾和复习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以问题和答案的形式,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问题一: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来了解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无需直接接触地面的方式,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信息。

问题二:遥感技术的分类有哪些?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是指通过向地面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或散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信息。

常见的主动遥感技术包括雷达和激光雷达。

被动遥感是指通过接收地面自然辐射的电磁波来获取信息,如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

常见的被动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

问题三:遥感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应用?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环境保护、农业、城市规划、气象预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球科学中,它可以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来研究地表的地貌、地质构造、土地覆盖等。

在环境保护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水体污染等。

在农业领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等。

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气象预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大气温度、湿度、云量等信息,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问题四:遥感图像的解译有哪些方法?遥感图像的解译可以通过目视解译和数字解译两种方法。

目视解译是指通过人眼观察遥感图像,并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来解读图像中的信息。

数字解译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遥感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图像中的特征和信息。

数字解译可以利用图像分类、特征提取、变化检测等方法来实现。

问题五: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趋势将是高分辨率、多源数据和多尺度的综合应用。

高分辨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地表信息,多源数据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多尺度可以提供更全局和局部的视角。

遥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pdf

遥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pdf

遥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pdf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哪种波长的电磁波对植被的反射率最高?A. 可见光B. 近红外C. 中红外D. 远红外2. 下列哪个不是遥感数据的常用分辨率类型?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波长分辨率3. 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增强”是指什么?A. 增加图像的对比度B. 增加图像的亮度C. 增加图像的饱和度D. 增加图像的清晰度4. 以下哪种传感器类型通常用于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A. 被动传感器B. 主动传感器C. 多光谱传感器D. 超光谱传感器5. 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主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A. 消除地形影响B. 消除大气影响C. 消除云层影响D. 消除噪声影响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7. 解释遥感中“光谱特征”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8. 描述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步骤,并说明其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9. 假设你有一个遥感图像,其空间分辨率为30米,覆盖面积为100平方公里。

计算该图像包含的像素总数。

10. 给定一个遥感传感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如何计算特定波长下的反射率?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1. 论述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 近红外2. D. 波长分辨率3. A. 增加图像的对比度4. D. 超光谱传感器5. B. 消除大气影响二、简答题6.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检测、土壤肥力评估等,其重要性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确保粮食安全。

7. 光谱特征是指不同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反射或发射特性。

在环境监测中,通过分析特定物质的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和监测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

8. 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步骤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选择分类算法、训练分类器、分类执行和后处理。

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填空:1、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2、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二、简答及综合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广义遥感:遥感(Remote Sensing),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空对地)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五部分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2.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接收 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a)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b)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c)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d)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e)经济性f)局限性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一)常规航空摄影阶段;(二)航空遥感阶段;(三)航天遥感阶段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一)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象和数据(二)遥感应用不断深化(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一)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二)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三)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二、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一)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二)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三、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四、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五、遥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一)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二)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三)军事上的应用第二章一、填空: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遥感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遥感是指利用什么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A. 卫星B. 雷达C. 红外线D. 激光答案:A. 卫星2、下列哪一种波段主要用于遥感影像的获取?A. X射线B. 紫外线C. 红外线D. 可见光答案:D. 可见光3、下列哪一种遥感平台常用于气象观测?A. 卫星B. 飞机C. 无人机D. 地面站答案:A. 卫星4、下列哪一种方法常用于遥感影像的校正?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强度校正D. 所有上述答案:B. 几何校正5、下列哪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夜间遥感影像?A. 多光谱成像B. 热成像C. 合成孔径雷达D. 光学成像答案:C. 合成孔径雷达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遥感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与分析。

2、常用的遥感影像获取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3、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常常需要进行____和____。

答案: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4、遥感在环境监测、____、____和____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答案: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简述遥感的定义及其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非接触式观测的技术。

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等。

2、请简述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

答案: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观测目标、选择适当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以及数据传输和处理。

3、请简述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

答案: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影像增强和分类等。

这些步骤旨在提高影像质量,提取有用信息。

4、请简述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变化、自然灾害等,为环境保护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导论试题

遥感导论试题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题(个人整理,请勿传阅)一、名词解释1、遥感2、辐射出射度3、假彩色4、遥5、3S6、大7、扫8、数9、高1011、遥12二、1函数。

2、常用的锐化有、、、。

3、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4、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5、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有、、、、。

6、遥感摄影像片包括、、、。

7、遥感影像地图的特征:、、、。

8、遥感数字影像类型:、、、。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0、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和五种关系。

11、地质遥感包括、、。

12、多波段遥感图象的数据记录格式有、、。

13、TM影像共有7个波段,用于探测浅水水下特征,最好用。

用于测定生物量和作物长势,区分植物类型最好用。

14、在彩红外航片上,清澈的水体一般为________色,健康的植被为________色,遭受严重病虫害的植被为________色。

15、飞机起飞后对机场进行热红外摄影,飞机在地面上留下的黯黑色轮廓为_____________、飞机喷气尾流在地面形成的喷雾状白色为_____________。

16、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17、数字图像镶嵌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外部误差是指在_________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由__________所引起的误差。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误差。

19、光学图像转换成数字影像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等步骤。

20、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控制点的数量要求,一次项最少需要__个控制点,二次项最少项需要__个控制点,三次项最少需要___个控制点。

三、选择题1、下列遥感类型不是按工作方式分类的是()A、红外线遥感B、成像遥感C、主动遥感D、微波遥感2、下列不属于减法三原色的是()A、黄B、青C、绿D、蓝3、下面哪一项不会引起遥感图象的几何变形或辐射误差()A、太阳高度角B、地形C、大气D、地物面积4、下面哪一个不是图像比值运算的作用()A、扩大不同地物的光谱差异B、减弱地物阴影C、显示隐伏构造D、减少噪音5、遥感图像的几何分辨率指()A、象元相应地面的宽度B、传感器瞬时视场内观察到地面的宽度C、能根据光谱特征判读出地物性质的最小单元的地面宽度D、能分辨的最小宽度6、在热红外图象上,白天水体的色调比道路深,而夜间水体的色调又比道路浅,这是由于()A 热红外图象的特性B 水的热容比道路小C 水是液体 D道路的热容比水小7、对于同样物质组成的土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表面比较平滑,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遥感大学期末考试重点

遥感大学期末考试重点

遥感大学期末考试重点1、遥感的特性(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目前用于遥感的电磁波段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3、遥感平台名词解释: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分为: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4、可见光范围(每一个波段的范围都要知道)5、遥感系统的组成(图要掌握能够画出,必考题8分,英文要写出全称及对应汉字)光学信息为模拟信号在胶片上成像;A/D 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HDDT 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 高密度数字磁带;CCT Computer compatible tape计算机兼容磁带5、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米氏散射:这种散射是指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无选择性散射与大气散射有关的各种解释题(强调波段):(1)大气瑞利散射解释天空蔚蓝与朝霞夕阳的橘红色(考研):特别是对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现象非常明显,因为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λ4)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在日出和日落时,因为这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

在长距离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

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

遥感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遥感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遥感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遥感数据: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

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

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分为: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人造地球卫星的类型:低高度、短寿命卫星:150~350 km,用于军事。

中高度、长寿命卫星:350~1800 km,地球资源。

高高度、长寿命卫星:约3600 km,通信和气象。

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1、地面遥感2、航空遥感3、航天遥感4、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1、紫外遥感2、可见光遥感3、红外遥感4、微波遥感5、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2、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当然黑体仍然要向外辐射)。

显然自然界不存在真正的黑体,但许多地物是较好的黑体近似( 在某些波段上)。

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I⊙=1360 W/m2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指( A )A. 接收和记录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B. 统计分析遥感图像的像素值C. 利用人眼对图像进行观察和解读D.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和识别答案:A2.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的哪几种?( BCD )A. 红外传感器B. 光学传感器C. 微波传感器D. 超声波传感器答案:BCD3. 红外遥感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ABCD )A. 军事侦察和情报获取B. 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C. 农业生态和植被分类D. 遥感定量分析和地质勘探答案:ABCD第二部分:填空题1.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

答案: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2. SAR遥感数据的优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无视天候影响,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获取数据;具有穿透雾霾和云层能力3.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监测;城市建设和更新评估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监测、土壤水分探测、病虫害预测和农田环境监测等方面。

通过使用遥感卫星获取的定期遥感图像,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测量土地表面的热辐射和植被指数等指标来估计土壤水分情况,辅助农民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田的环境变化,例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请简要解释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

答案: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过程。

首先,辐射校正是为了将原始数据中的辐射量转换为可比较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将数字值转化为辐射亮度或辐射反射率。

然后,大气校正是对遥感图像中受大气影响的辐射进行校正,以去除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干扰。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复习资料第⼀张绪论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法:基于地⾯的采集⽅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基于遥感的采集⽅法2、遥感的概念:即遥远的感知,是⼀种不直接接触物体⽽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

其中信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a.按遥感平台:地⾯、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作⽅式:主动、被动d.按应⽤领域:e.按传感器:地磁波、⾼光谱、声波、重⼒、磁⼒、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式:成像⽅式、⾮成像⽅式5、遥感的特点: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第⼆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到⼤):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3、电磁辐射量度:a.辐射能量Q/W :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辐射能量c.辐射强度I:在单位⽴体⾓、单位时间内,微⼩辐射源向某⼀⽅向辐射的能量 d.辐射照度E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e.辐射出射度Me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f.辐射亮度Le :在单位⽴体⾓、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绝对⿊体:⼀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体。

(完整)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河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河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作业:1.遥感的概念以及狭义遥感的特点广义的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狭义的遥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运用探测仪器进行探测2.仅记录物体的电磁波特性3.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2.遥感系统的组成总的来说,遥感系统的组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遥感需要对其探测的目标物。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

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过程。

3.遥感的工作波段以及它们具有的特性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以及紫外线的一部分。

特性:1.可见光: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反射特征。

2.红外线:近红外的性质与可见光相似,红外遥感主要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可以全天时遥感。

3.微波: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具有热辐射性质,可以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探测,可采用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4.紫外线: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一般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4.遥感平台的种类地面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平台以及航天遥感平台。

5.遥感器的成像方式遥感器:搭载在遥感平台上,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包括照相机、扫描仪、成像雷达等。

遥感器成像方式:摄影成像类型(光学/电成像类型)扫描成像类型(光电成像类型)微波成像类型(雷达成像类型)6.遥感的技术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强3.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4.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7.遥感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1.在光学遥感中,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反射与散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作业:1.遥感的概念以及狭义遥感的特点广义的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狭义的遥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运用探测仪器进行探测2.仅记录物体的电磁波特性3.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2.遥感系统的组成总的来说,遥感系统的组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遥感需要对其探测的目标物。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

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过程。

3.遥感的工作波段以及它们具有的特性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以及紫外线的一部分。

特性:1.可见光: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反射特征。

2.红外线:近红外的性质与可见光相似,红外遥感主要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可以全天时遥感。

3.微波: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具有热辐射性质,可以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探测,可采用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4.紫外线: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一般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4.遥感平台的种类地面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平台以及航天遥感平台。

5.遥感器的成像方式遥感器:搭载在遥感平台上,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包括照相机、扫描仪、成像雷达等。

遥感器成像方式:摄影成像类型(光学/电成像类型)扫描成像类型(光电成像类型)微波成像类型(雷达成像类型)6.遥感的技术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强3.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4.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7.遥感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1.在光学遥感中,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反射与散射。

2.在热红外遥感中,主要探测目标物的辐射特性(发射率和温度)。

3.在微波遥感中,被动遥感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发射率和温度;主动遥感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特征。

研究内容:遥感信息科学主要研究遥感信息形成的波谱、空间、时间及地学规律,研究遥感信息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再现规律。

1、波谱特性研究研究地物对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的反射特性、热红外的辐射特性、微波的辐射特性、介电特性、后向散射特性和穿透特性等。

2、空间特性研究包括:遥感信息形成的几何机理和模型、方法等。

3、时间特性研究:不同时相地物所表现的波谱和空间特性的差异。

4、地学规律研究如利用遥感来监测大气结构、状态及其变化。

利用红外谱段的亮度温度来应用于物理海洋学研究。

利用微波辐射计、散射计、雷达来提取土壤水份信息等等。

第二讲作业:8.遥感影像的成像过程遥感器接收到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站,用专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并储存下来。

9.遥感影像的数据存储格式有哪些(1)BSQ方式:各波段的二维影像数据按波段顺序排列。

(2)BIL方式:对每一行中代表一个波段的光谱值进行排列,然后按波段顺序排列该行,最后对各行进行重复。

(3)BIP方式:在一行中,每个像元按光谱波段次序进行排列,然后对该行的全部像元进行这种波段次序排列,最后对各行进行重复。

10.遥感影像的几种分辨率(1)光谱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反之光谱分辨率越粗糙。

(2)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器所能分辨的最小的目标大小,或指影像中一个像元点所表示的地面面积。

空间分辨率越高,则目标和面积值越小。

(3)辐射分辨率又称亮度阈值,是指在一个波段中所记录的代表地物反射电磁波的强度(表现为亮度或灰度)的所有可能的数值。

在影像中表现为影像的灰度级。

(4)时间分辨率是指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观察的频率。

例如,是每16天还是每3天重复一次。

11.遥感影像的信息内容1.遥感影像的波谱信息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代表的是该像元中地物的辐射值,随地物的成分、纹理、状态、表面特征及所使用电磁波段的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特征称为地物的波谱特征。

不同地物之间的亮度值差异以及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上的亮度值差异构成了地物的波谱信息。

2.遥感影像的空间信息包括空间频率信息、边缘和线性信息、结构或纹理信息以及几何信息等。

影响遥感影像空间信息的主要因素有成像遥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影像投影性质、比例尺、几何畸变等。

3.遥感影像的时间信息是指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差异。

是研究对象所处的时态,所以要充分利用多时相影像,不能以一个瞬时信息来包罗它的整个发展过程。

12.影像单波段统计内容(1)影像灰度均值均值指的是一幅影像中所有像元灰度值的算术平均值,它反映的是影像中地物的平均反射强度,大小由一级波谱信息决定。

(2)影像灰度中值指影像所有灰度级中处于中间的值。

当灰度级数为偶数时,则取中间两灰度值的平均值。

由于一般遥感影像的灰度级都是连续变化的,因而中间值可通过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获得。

(3)影像灰度众数众数是影像中出现最多次数的灰度值。

它是一幅影像中分布较广的地物类型反射能量的反映。

(4)影像灰度方差方差反映各像元灰度值与影像平均灰度值的总的离散程度。

它是衡量一幅影像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度量,是影像统计分析中的最重要的统计量。

(5)影像灰度数值域它是影像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的差值,它反映了影像灰度值的变化程度,从而间接地反映了影像的信息量。

(6)影像灰度反差反差可以反映影像的显示效果和可分辨性。

上述三种形式的反差定义中,C3最合理,其它两种定义受极端情况的影响较大。

(7)影像的直方图直方图是指影像中所有灰度值的概率分布。

横坐标表示影像的灰度级变化,纵坐标表示影像中各个灰度级像元数占整幅影像像元数的百分比。

遥感影像数据常常服从或接近于正态分布。

(8)直方图的描述量事实上,遥感影像数据并不能完全服从正态分布,往往存在直方图的偏斜。

其具体表现为影像灰度均值与众数和中值的明显不一致。

13.影像多波段统计内容1.协方差设f(i,j)和g(i,j)是大小为M×N的两幅影像,则它们之间的协方差计算公式为:将N个波段相互间的协方差排列在一起所组成的矩阵称为协方差矩阵(2)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描述波段影像间的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反映了两个波段影像所包含信息的重叠程度。

即(2)相关矩阵将N个波段相互间的相关系数排列在一起所组成的矩阵称为相关矩阵14.卷积的概念第四讲作业:15.遥感影像辐射量校正包括的内容包括由遥感器的灵敏度特性引起畸变的校正、由太阳高度及地形等引起畸变的校正和大气校正。

16.遥感影像几何精校正的步骤1.建立原始影像与校正后影像的坐标系。

对于校正后的影像要确立坐标原点(起始行和列)、像元的大小以及影像的大小(行数和列数)。

2.确定GCP,即在原始畸变影像空间与标准空间寻找控制点对。

几何精校正是利用地面控制点对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的校正。

GCP必须比较精确,它直接影响几何精校正的精度。

3.选择畸变数学模型,并利用GCP数据求出畸变模型的未知参数,然后利用此畸变模型对原始畸变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

4.重采样。

为了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的亮度值,需要对畸变图像进行重采样。

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最邻近重采样、双线性内插重采样、三次卷积重采样。

5.输出纠正图像。

将图像数据按需要的格式写入到新的图像文件中。

6.几何精校正的精度分析。

GCP选择不精确、数目过少、分布不合理以及畸变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几何畸变过程,会造成几何精校正的精度下降,必须找出原因,并改进,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补充:1.遥感影像畸变的实质:影像上各像元的位置坐标与地图坐标系中的目标地物坐标存在差异2.影像畸变的原因:遥感器的内部畸变、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大气影响、地球自转。

3.几何精校正方法:直接成图法、重采样成图法、重采样后的内插方法。

17.遥感影像数字镶嵌的步骤1)准备工作:首先要根据研究对象和专业要求,挑选数据合适的遥感影像CCT。

2)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去条带和斑点、几何校正3)确定实施方案:首先应确定标准像幅,标准像幅往往选择处于研究区中央的影像;其次确定镶嵌的顺序,即以标准像幅为中心,由中央向四周逐步进行。

4)重叠区选定:遥感影像的镶嵌工作主要是基于相邻影像的重叠区,重叠区确定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镶嵌的效果。

5)色调调整:色调调整是遥感影像数字镶嵌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6)影像镶嵌:所谓镶嵌,就是在相邻两幅待镶嵌影像的重叠区内找到一条接缝线,接缝线的质量直接影响镶嵌影像的效果。

第五讲作业:18.影像增强的方法有哪些19.线性变换增强20.直方图均衡化如何实现直方图均衡化计算步骤:21.彩色变换增强目前,在影像处理中采用的彩色变换处理技术主要有真彩色增强技术、伪彩色增强技术、假彩色增强技术和IHS变换增强。

22.空间滤波的内容并举例23.影像间代数运算的内容基本思路:是对两幅(或两幅以上)输入影像的对应像元逐个地进行和、差、积、商的四则运算,以产生有增强效果的影像。

(1)加组合实际上是象元点上的辐射能量之和。

叠加运算使亮度值之间出现“填平补齐”现象,可扩展每一波段影像的视觉效果。

(2)减运算主要用于提取多时相影像中随时间而变化的信息。

要进行预处理:太阳高度角、地形起伏几何配准、平均亮度调整。

(3)相除运算又称比值处理,可消除或减弱地形阴影、云影影响和植被干扰等。

比值处理包括:简单比值、组合比值组合比值有:和差组合比值、交叉组合比值、标准化比值等。

(4)乘运算常应用于影像亮度值的缩、扩改及回归运算中第七章作业:1.频率域处理基本流程2.高通滤波器的作用及其实现3.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及其实现5.同态滤波器的作用及其实现第八章作业:1.遥感影像融合的概念遥感影像融合是信息融合技术的一种,它根据相应的应用目的,通过高级影像处理技术对多源影像进行复合,从而生成新的影像的过程。

遥感影像融合的目的:1.消除冗余数据,突出有用的专题数据。

2.利用多源数据间的信息互补性,对各种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以弥补单一数据的不足,提高分析的精度,并扩大数据的使用范围。

3.提高信息的协调能力,融合并非是几种数据的简单叠加,它可以得到原来几种单个数据不能提供的新数据,满足地学分析及各种专题研究的需求2.像素级融合的内容3.像素级融合的流程4.遥感影像融合的评价指标及其意义第九章作业:1.遥感影像分类的概念遥感影像分类是指通过对遥感影像中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分析来选择特征,并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互不重叠的子空间,将影像中各像元划归到各子空间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