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g系无铅焊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控制

合集下载

SnAg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SnAg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N/ u接头 回流 焊 时界 面 I iC MC的 变 化 为 例 , 说 明 界 来 面金属 间化合 物 的产生 及 生 长 过程 , 以及 在 时 效 、 热循 环 和热 冲击 过 程 中 的变 化 和 生 长 规 律 , 讨 论 由此 带 并 来 的可靠性 问题 。
1 回流 焊 中 I MC的产 生规 律 回流 焊过 程是形 成 金 属 间化 合 物 的初 始 阶 段 。在
随着 回流 时间和 回流 温 度 的增 加 , u溶 解 到 钎 料 中 的 C 量 也增 多 , uS 的厚度 也 随之增 加 。 C n
07 )20 82 ; 6年江苏省 “ 0 六大 人才 高峰 ” 助项 目(6一E一 资 O
润 湿铺 展时 , 与衬 底 反 应 形 成 一 层 界 面 金 属 间 化 合 会
物, 这层 金属 间化 合 物 的形 成 受 钎 焊 温 度 和 钎 焊 时 间
的控制 , 在后 期 服役 过 程 中 , 厚 度 会 随 时 间增 加 。许 其 多 研究 表 明 IJ界 面 上 的 金 属 间 化 合 物 是 影 响 焊 点 4,
和 封 装 时 的 电极 等 之 间 的 热膨 胀 系数 差 别 很 大 , 如果
乎都是 c nⅢ , 同时在钎料一侧的富 s 相中会有 us 3 但 J n
鲰 n产 生 。通 常 情 况 下 回 流 焊 后 可 以 看 到 一 层 s
c n 生长在靠 近钎料一侧 , us 呈连续 的扇贝形并最终
要 。 文 中 以 S A C / u S A C / iC S A C / u n g u C , n g u N/ u, n g u A /
随着人 们 逐 步 认 识 到 铅 对 人 体 及 环 境 造 成 的 危 害, 电子 产 品 “ 铅 化 ” 无 已是 大 势 所 趋 ,n g u系 合 金 SA C

无铅焊料Sn-Ag-Sb系列合金的研究与开发

无铅焊料Sn-Ag-Sb系列合金的研究与开发

品含铅_4。电子表面封装技术 的飞速发 展也提高 了对钎 料使 _] 3 .
用性能的要求 , 而在我 国, 铅钎料的研究 还处在刚刚起 步的状 无 态, 研制无铅钎料成为我 国电子工业界 的当务之急 。
面 对 现 实 巨 大 的 环 境 压 力 和 电子 产 业 的 飞 速 发 展 , 子 产 电
Re e r h a d De eo m e fS - - b Le d f e s d S l e s s a c n v l p nto n Ag S a —r eBa e o d r
YANG i Zh ,SU N n Yo g,W U i M n
( n nn iest fS in ea dTe h oo y Ke a o ao yo v n e a eil fYu ma o ic Ku m ig6 0 9 ) Ku rig Unv riyo ce c n c n lg , y L b rt r fAd a c dM tr so r n Prvn e, n n 5 0 3 a
的基础数据及提高试验效率 , 本文 采用均匀设 计_1 _ 的试 验方法 l 。
对 S - gS 合 金进 行成分设计 。S - -b系列 合金成 分如 图 nA -b nAgS
1 示。 所
法令限制或禁 止含铅 钎料 的使 用 。我 国信 息产业 部拟定 《 电子
信息产 品生产 污染防治管理法》 20 自 0 6年 7 1日禁止 电子产 月
ti. e eo e te ela -res le sc n h v ih me h n clp o ete. rx Th rf r .h s d fe d r a a ehg c a ia rp ris e o
. o d

Sn-Ag-Cu合金焊料与Ni基板的界面反应中介金属化合物之生成及探讨

Sn-Ag-Cu合金焊料与Ni基板的界面反应中介金属化合物之生成及探讨

在現今的電子封裝產業中,Sn-Ag-Cu銲料(solder)為業界最常使用的合金系統之一。

封裝時中為了避免銲料與Cu基板在介面反應過程中生成過量的介金屬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常於Cu基板上施加一層Ni作為擴散阻障層(diffusion barrier)。

文獻中指出當Sn-Ag-Cu合金銲料與Ni基板進行迴銲(reflow)反應時,會在界面上生成含Cu、Ni、Sn的介金屬化合物其化學計量比為(Ni1-x Cu x)3Sn4或(Cu1-y Ni y)6Sn5。

此外,已有多篇文獻指出銲料中的Cu濃度,是取決介面上化合物種類的關鍵。

本實驗藉由配製Sn-3.5Ag-xCu (x=0.15~0.3 wt.%) 合金並使之與Ni基材進行界面反應,以達到求取影響介面化合物生成種類之臨界Cu濃度。

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在210℃下反應30分鐘後,在Cu濃度為0.2wt%時,出現(Ni, Cu)3Sn4與(Cu, Ni)6Sn5兩相共存。

而在此濃度之下僅只有(Ni, Cu)3Sn4生成,可以推斷出,在210℃下Sn-3.5Ag-xCu/Ni的反應中,臨界銅濃度約為0.2wt%。

並且證實溫度對臨界銅濃度的影響是隨溫度的降低而降低,也證實了在Sn-Cu銲料中加入Ag 會使得臨界銅濃度下降。

關鍵字:Sn-Ag-Cu;銅濃度效應;溫度;臨界銅濃度;介面反應i第一章、緒論 (1)1.1 電子構裝技術 (1)1.2研究動機 (2)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 (3)2.1 銅濃度對Sn-Ag-Cu銲料與Ni反應之影響 (3)2.2 溫度對Sn-Ag-Cu銲料與Ni反應之影響 (5)2.3 體積效應(solder volume effect) (7)第三章、研究方法及步驟 (8)3.1 Sn-3.5Ag-xCu銲料配製 (8)3.2 電鍍Ni層 (8)3.3 時效反應 (9)3.4 試片處理及觀察 (9)第四章、實驗結果與討論 (11)4.1 210℃,Sn-3.5Ag-xCu與Ni 反應30分鐘 (12)4.2 210℃,Sn-3.5Ag-xCu與Ni反應10小時 (14)4.3 Ag分布以及Ag的效應 (16)4.4 溫度與臨界Cu濃度的關係 (16)第五章、結論 (17)第六章、參考文獻 (18)ii圖二-1、Cu-Ni-Sn 240℃之三元相圖[3,4] (4)圖二-2、由熱力學計算之Sn與Sn3.5Ag臨界銅濃度對溫度曲線以及介金屬化合物之種類[5] (6)圖二-3、、由熱力學計算之250℃Sn端Sn-Cu-Ni三元相圖[5] (6)圖二-4、由計算推論銲點直徑與墊層開孔大小比值為1(d joint/d pad=1)之情況下,介面生成1μm (Cu1-y Ni y)6Sn5時,銲料中Cu濃度隨銲點直徑下降趨勢[8] (7)圖三-1、反應試樣及自行組裝的恆溫低溫爐示意示意圖 (9)圖三-2、本實驗之流程圖 (10)圖四-1電鍍過後之Sn-3.5Ag-xCu/Ni試片 (11)圖四-2、Sn-3.5Ag-xCu合金銲料與Ni基板210℃時效反應30分鐘之BSE橫截面圖 (13)圖四-3、Sn-3.5Ag-xCu合金銲料與Ni基板210℃時效反應10小時之BSE橫截面圖 (15)表目錄表二-1、銲料組成與250℃下反應10分鐘及25小時之產物對照表[2] (4)iii第一章、緒論1.1 電子構裝技術由於近年來人們對IC產品需求量提昇,使得電子產業興盛。

Sn-Zn系无铅焊膏及其设备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

Sn-Zn系无铅焊膏及其设备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Sn Zn系无铅焊膏,涉及电子元器件焊接材料技术领域,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焊锡合金粉末87%~89%,助焊剂11%~13%。

通过在焊锡合金中添加特定的金属元素,同时与本技术提供的助焊剂进行结合,制备的Sn Zn系无铅焊膏,具有良好的润湿性、抗氧化性和耐腐性,大幅提高了Sn Zn系无铅焊膏在SMT工艺中的应用广度,可有效解决焊接过程中焊点不能形成或焊点质量不佳的问题。

技术要求1.一种Sn-Zn系无铅焊膏,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焊锡合金粉末 87%~89%助焊剂 11%~13%其中,焊锡合金粉末,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Zn 9%~14%Ag 1%~1.5%Ni 0.1%~0.5%Cu 0.3%~0.5%余量为Sn;其中,助焊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复合松香 45%~50%触变剂 6%~9%活性剂 6%~8%缓蚀剂 1%~3%抗氧化剂 0.1%~0.3%余量为有机溶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n-Zn系无铅焊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焊锡合金粉末,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Zn 9%~14%Ag 1%~1.5%Ni 0.1%~0.5%Cu 0.3%~0.5%Zr 0.1%余量为Sn;助焊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复合松香 45%~50%触变剂 6%~9%活性剂 6%~8%缓蚀剂 1%~3%除臭剂 0.01%~0.0.3%抗氧化剂 0.1%~0.3%余量为有机溶剂。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Sn-Zn系无铅焊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松香由聚合松香和氢化松香组成,优选的,聚合松香和氢化松香的质量比为(1.5-2):1。

4.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Sn-Zn系无铅焊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变剂由氢化蓖麻油和聚酰胺类有机物组成,优选的,氢化蓖麻油和聚酰胺类有机物的质量比为2:1。

5.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Sn-Zn系无铅焊膏,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剂由二溴丁烯二醇、有机酸和三乙醇胺组成,优选的,所述二溴丁烯二醇质量不超过助焊剂总质量的1%,有机酸与三乙醇胺的质量比为1:1。

铜、银基体无铅焊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制与力学行为研究

铜、银基体无铅焊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制与力学行为研究

铜、银基体无铅焊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制与力学行为研究无铅焊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焊接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领域。

其中,铜、银基体无铅焊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被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铜、银基体无铅焊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制与力学行为。

一、无铅焊料简介无铅焊料是一种不含有害物质铅的焊接材料。

其在环保性、焊接质量和性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这使得无铅焊料成为一种替代传统焊料的重要选择,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

二、铜基体无铅焊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制研究铜基体无铅焊料是一种常见的无铅焊料。

在焊接过程中,铜基体与焊料之间会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研究其形成机制对于了解焊料的性能以及改进焊接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铜基体无铅焊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温度温度是影响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

较高的焊接温度会加快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速度,并且有利于形成更加均匀的界面。

2. 压力焊接过程中施加的压力会促进金属元素之间的扩散,从而加速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

适当的压力可以缩短形成时间并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

3. 金属元素扩散金属元素扩散是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基础。

扩散速率受到焊接温度和浸润性的影响。

较高的温度和良好的浸润性有助于金属元素的扩散,进而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4. 金属纯度和化学反应金属纯度和焊料中的化学成分也会影响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

纯度较高的金属和合适的化学成分可以提高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速率和接头强度。

三、银基体无铅焊料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制与力学行为研究银基体无铅焊料是另一种常见的无铅焊料。

与铜基体焊料相比,银基体焊料具有更高的导热性和可靠性。

因此,研究银基体焊料的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制和力学行为对于提高焊接接头的性能至关重要。

在银基体焊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机制与铜基体焊料类似。

温度、压力、金属元素扩散和化学反应等因素对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银基体焊料中的银元素也会对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Sn·Ag·Cu焊料缺陷及解决措施

Sn·Ag·Cu焊料缺陷及解决措施

Sn·Ag·Cu焊料的缺陷及解决措施摘要:锡银铜无铅焊料在业界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替代锡铅焊料的首选焊料,但其熔点仍偏高,对可靠性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无铅焊料焊接质量我们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无铅焊料焊接可靠性焊接温度锡银铜在众多的无铅钎料合金体系中,sn.ag.cu合金体系因其具有相对较好的钎焊工艺性能、优良的焊点可靠性,已逐渐被公认为无铅钎料中最有应用前景的焊料。

但目前sn.ag.cu合金虽然成为了广泛使用的无铅钎料,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sn.ag.cu焊料的缺陷主要是:1.钎料作为合金,它通常从固态熔化转变为液念经过一个温度区问,在此温度区间,固液相并存、钎料的粘度增大、流动性减小,从而在焊接过程中,当钎料熔化时,母材造成溶蚀现象,使钎料的润湿性降低。

sn.ag.cu钎料的熔点,峰值回流温度上升了40℃,达到232℃,这容易导致pcb板在横向和纵向的扩张增加,超出铜的延展性极限,导敛潜在的通孔断裂、内层连接失效和内层之间分层。

sn.ag.cu焊料熔化温度偏高熔化特性最好与snpb钎料相近,以免使母材晶粒长大、过烧或局部熔化,这样可沿袭现有的焊接工艺和焊接设备。

2.“锡须”问题,“锡须”指器件在长期储存、使用过程中,在机械、温度、环境等作用下会在高锡镀层的表面生长出一些胡须状晶体,其主要成分是锡。

由于“锡须’’可能连到相邻线路引起短路而产生严重的可靠性问题,而倍受业界的关注。

锡须的成因很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材料晶格失配所引起的应力造成的。

目前仅r本制订了“锡须”试验标准。

有研究表明,在锡与铜之间加入2微米厚的镍层能有效抑制“锡须”的成长。

3.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较差无铅钎料的氧化和腐蚀问题尤显突出,由于无铅钎料一般含有多种元素,因此,在外界条件成熟时、各元素间可能形成原电池或与环境中的水反应造成腐蚀和氧化。

sn.ag.cu系钎料中含有贵金属元素,部分氧化和腐蚀就能造成成本提高。

Sn-Ag-Zn系无铅焊料及其连接界面组织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开题报告

Sn-Ag-Zn系无铅焊料及其连接界面组织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开题报告

Sn-Ag-Zn系无铅焊料及其连接界面组织形成与演化
规律的开题报告
本文的研究主要探讨Sn-Ag-Zn系无铅焊料及其连接界面组织形成与演化规律。

当前,无铅焊接已成为电子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
Sn-Ag-Zn系无铅焊料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在无铅焊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Sn-Ag-Zn系无铅焊料及其连接界面的组织形成与演化规律尚
未完全被揭示,这对于无铅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将介绍Sn-Ag-Zn系无铅焊料的组成及其性质,包括熔点、可塑性、强度等方面。

然后,将详细探讨Sn-Ag-Zn系无铅焊料连接界面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其中,将考虑以下因素:焊接温度、焊接时间、环境气氛、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等。

最后,将利用实验数据对Sn-Ag-Zn
系无铅焊料及其连接界面的组织形成与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究Sn-Ag-Zn系无铅焊料及其连接界面的组织形成与演化规律,为无铅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
实验依据。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可为电子制造业中的无铅焊接工
艺提供指导和参考。

共晶snagcu焊料[整理版]

共晶snagcu焊料[整理版]

共晶SnAgCu焊料与Al/Ni(V)/Cu薄膜间界面显微组织的转变摘要研究了两种共晶焊料SnAgCu、SnPb与Al/Ni(V)/Cu薄膜界面在时效过程中显微组织转变过程。

在共晶SnPb体系中,Ni(V)层在220℃回流20次后保存完好。

在SnAgCu焊料体系,在260℃回流5次后,形成(Cu,Ni)6Sn5三元化合物,且在Ni(V)层发现Sn。

回流20次后,Ni(V)层消失,并观察到(Cu,Ni)6Sn5层开始破碎,从而解释了在焊球剪切测试中断裂方式由韧性向脆性断裂的转变现象。

由于Cu在SnAgCu及SnPb系焊料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两种焊料在熔化时的界面反应不同。

基于Sn-Ni-Cu三元相图讨论了(Cu,Ni)6Sn5相的溶解及形成。

此外,还研究了150℃固态时效过程。

研究发现,SnAgCu在时效1000小时后,Ni(V)层完好,形成的IMC为Cu6Sn5而不是(Cu,Ni)6Sn5,这与共晶SnPb系中观察到的一样。

1.引言铅对人类的毒作用已经被广泛认识。

当今,电子工业排出的大量废弃物导致地下水中Pb含量过高。

如今全球电子工业正在努力禁止在焊料中含铅。

焊料的无铅化迫切要求建立无铅焊料组织、性能、成分、设备的知识体系。

倒装芯片连接系统可以分为UBM层(under bump metallization,凸点下金属化层)、焊球及镀金基板三个部分。

UBM主要起连接,阻碍焊料扩散、反应,润湿焊料及防止氧化等作用。

在锡球沉淀及形成,芯片在基板上封装形成封装元件,以及元件在电路板上组装过程中。

连接的锡球承受一系列热处理,回流焊接成焊点。

锡球连接的机械性能主要受焊球强度以及焊球与基板界面强度影响。

虽然曾报道过很多种结构的UBM,但是目前商业上广泛应用的倒装芯片UBM薄膜主要为IBM开发的Cr-Cu/Cu/Au以及Delco研发的Al/Ni(V)/Cu两种。

UBM薄膜的重要性在于降低了镀层周围硅片的残余应力,从而降低了危险。

Sn_Zn系无铅焊料合金的可靠性研究进展(1)

Sn_Zn系无铅焊料合金的可靠性研究进展(1)

另外, 回流焊工艺还影响 IMCs 的形貌。研究表 明[ 10] , 随着回流焊温度的升高, Sn 9Zn 和 Cu 基板反
应生成的板状富 Zn 相增多, Cu Zn 层增厚, 而 Sn Pb
及 Sn A g Cu 和 Cu 基材主要生成 Cu6 Sn5 IMC 层。随
着回流焊时间的增加, Sn 9Zn, Sn Ag Cu, Sn P b IMCs
2 Sn Zn 系无铅焊料的主要失效模式
无铅焊点的可靠度目前尚无法与 SnPb 相比, 特别是在机械冲击或时效过程中, 非常容易引起焊 点的提早破坏[ 2] , 脆化的机理会因为焊接表面镀层 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不论是何种表面处理, 似乎都 不能避免焊点脆化的发生, 因此对于工作环境温度 较高, 或是经常受机械冲击的无铅产品而言, 测评焊 点的可靠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3] 。
增加不明显; 而 Sn 8Zn 3Bi/ Cu, 由于 Bi 抑制了富 Zn
相的形成, 加速了 Zn 向 Cu 表面的扩散, 所以形成更
多的 Cu Zn IM C, 厚度也明显增加。 近来有许多报告指出, SnAgCu 无铅焊料与 Cu
基板的接点在时效时, 会发生焊点强度急速弱化现 象[ 3] , Chiu 等人[ 11] 已经发现在时效过程中, 克肯多微 孔( Kirkendall V oid) 会在 Cu6Sn5/ Cu 界面上生成, 并 影响焊点的强度, 如下图 3 所示。SnZn 系焊料虽然 在反应初期与 Cu 主要形成 CuZn IMCs, 但是随着时 效时间的增加, 界面会形成 Cu6Sn5 化合物, 并且由于 Zn 扩散到铜基体的速率高于 Sn 扩散到界面的速率, 因此在 IMCs 形成过程中, 界面上就会开始有微孔出 现。

Sn_Bi_Sb无铅焊料微观结构及性能

Sn_Bi_Sb无铅焊料微观结构及性能

Sn-B i-Sb 无铅焊料微观结构及性能王大勇,顾小龙(浙江省冶金研究院亚通焊材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摘 要:研究了Sn-(1.3~1.5)B i-(0.4~0.6)Sb 无铅焊料的制备工艺和微观组织,并测试了钎料的相关物理、力学性能,阐述了焊料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特征间的关系。

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焊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和机械加工性能。

焊料微观结构由(Sn)、B (SbSn)第二相和(B i)所构成,其抗拉强度为55.4MPa ,延伸率为35.9%,扩展率为80.6%,熔点为226.9e ~234.4e 。

关键词:无铅焊料;制备工艺;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N 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474(2010)01-0016-04M 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n -Bi -Sb Lead -free Sol derW ANG Da -yong ,GU X iao -long(Zhejiang A sia General Sol d ering&BrazingM aterial CO .,LTD of ZhejiangM etall u rgical R 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310021,Chi n a)Abst 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m anu fact u ring process ,m icrostructures ,m echan ica l and physica l properties of Sn-(1.3~1.5)B i-(0.4~0.6)Sb so lder ,and ana l y ses the re lation bet w een m echan ica l properties and m icrostructures of the so l d er .The results sho w s that the so lder has h i g h strength and duc-ti b ility ,good w ettab ility and m anufacturi n g property .Its m icrostructure consists o f(Sn),B (SbSn)and (B i).And the so l d er has the tensile streng t h of 55.4M pa ,the elongation o f 35.9%,the spread rate o f 80.6%,and the m elti n g po i n t o f 226.9e ~234.4e .K ey w ords :Lead-free so l d er ;Process ;M icrostructure ;M echan ical pr opertiesDocu m ent Code :A A rticle ID :1001-3474(2010)01-0016-04铅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均较大,正是由于铅的危害性,人们越来越关注铅的污染问题,提出重视环保,提倡绿色制造,这已是电子行业的大势所趋[1,2]。

SnAg基无铅焊料的研究与发展

SnAg基无铅焊料的研究与发展

*收稿同期:2001 02—15
万方数据
6·
2001年第3期
铅制品的生产使用也会有越来越严格的限 制,许多大城市已经明令禁止使用含铅汽 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先进的材料取 代原有的sn—Pb焊料势在必行。
国外近年来对二元无铅焊料进行了较 深入广泛的研究,采用的方法都是用另外 一种组元取代sn。Pb共晶合金巾的Pb,研 究的体系有i 7-…J:Sn—Bi系、sn—Ag系、Sn— h系、Stt-Ztx系、Sa-Sb系等。共晶Sn-Ag 焊料对电子T业是很有吸引力的,研究表 明在焊料中,该共晶焊料的剪切强度、蠕变
2焊料一基体的相互作用
除了润湿现象外,焊料、基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还包括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层,基体 金属溶人焊缝。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最终 焊接接头的nJ靠性。 2.1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
住钎料/基体界面七,Sn和共晶sn— Ag、Sn—Bi都形成相同的金属州化台物。 焊接基体为cu时,近基体侧为cu;sn相, 近焊料侧为Cu6Sn5:16,18’23l,舨儿乎不能 进入金属』日j化合物层,焊料为Sn一3.SAg 时,cu—sn金属问化合物中的银含量小于 1%。当基体为Ni时,主要形成 NilSn4[”·“j,也有NilSnz和亚稳相 NiSn3。Ni基体上形成金属问化合物的速 度低于Cu基体。通过热力学汁算可预测 Cu和各种焊料合金的界面反应产物L2“。
●共晶组织.A93Sn金属间化合物分布 在基本上是纯sn的基体上,A93Sn颗粒与 基体sn之问存在特定的晶体学取向关系:
{012}№,sJ/I 111}sn;(100)旭岛//
(110}sn㈨。
●由于基体Cu溶人,焊缝中形成 Cu6Sn5枝晶。
●焊料/基体界面上形成Cu Sn金属 间化台物层,近铜侧为(:u,sn,近焊料侧为

绿色无铅钎料SnAgCu界面反应及焊点可靠性研究

绿色无铅钎料SnAgCu界面反应及焊点可靠性研究

绿色无铅钎料SnAgCu界面反应及焊点可靠性研究
钎焊技术是电子制造中常用的连接方法之一,而无铅钎料由于其环境友好性和高可靠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铅锡钎料。

在无铅钎料中,SnAgCu合金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领域。

然而,SnAgCu合金钎焊接触到其他金属表面时,会发生界面反应,这可能会影响焊点的可靠性。

因此,研究SnAgCu合金在不同金属表面上的界面反应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SnAgCu合金与不同金属的界面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SnAgCu合金在钎焊接触到铜表面时,会发生Cu6Sn5相的形成,并且这个相能够提供良好的焊接界面和可靠性。

然而,在与镍表面接触时,SnAgCu合金会形成Ni3Sn4相,这个相与焊点可靠性有很大关系,因为Ni3Sn4相在高温下容易形成裂纹,从而降低焊点的可靠性。

除了界面反应的研究,焊点可靠性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焊点可靠性与焊接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在合适的焊接温度和时间下,SnAgCu合金焊点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然而,在过高的焊接温度下,焊点易出现熔化和裂纹,导致可靠性降低。

总结来说,绿色无铅钎料SnAgCu界面反应及焊点可靠性研究对于电子制造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SnAgCu合金在不同金属表面上的界面反应,可以为优化钎焊工艺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焊点的可靠性。

此外,对焊点可靠性的研究也有助于制定合适的焊接参数,确保焊接质量,提高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无铅的锡-银-铜焊料的发展——第二代低银含量SnAgCu体系

无铅的锡-银-铜焊料的发展——第二代低银含量SnAgCu体系

成本和性能上存在缺 点, 目前 已走 向第二代 的低银
含量 的 锡一 铜 体 系 ( : 高银含 量无 铅焊 料 是指 无 银. 注
6. 7.
..
表面 安装技术 S MT
印 制 电路信 息 2 1 o1 0 2N .
铅 S . gC 体 系 tAg nA . u g 含量 质量 比 ≥30 . %;低 银含 量 无 铅焊 料 是指 无 铅S . gC 体 系 tag 量质 量 比 ≤ nA . u 含
体系将 更 容 易形成 更 多和 大尺 寸 的AgS 金 属 间互化 n
很好 的耐跌落 ( )性 能,但热疲劳性能——高低 摔
温 热循 环性 能差 。
为了解 决低银含量 的锡. 铜体系的热疲劳性 银.
能— — 高低 温 热 循 环 性 能 , 目前 主要 通 过 加 入 微 量 的添 加 剂来 解 决这 个 问题 ( 第3 见 部分 )。如 另#  ̄ ln -
L N i . I Jn 6 k WU Me-h i u z
Abs r c ta t Th a rd s rb st t h e lpme tdr ci noflw- o tn n Ag Cu s se i e d ep pe e c i e ed veo ha t n ie to o Ag c n e tS - - y tm la - n
(n gu 体 系 在着成本 高和 耐跌 落 ( ) 差的 问 ,它将被低银含 量的锡 嘲 SA ̄ ) 存 摔 性 题
关键词 无铅焊料 ;锡一 铜体 系 ;金 属间互化 物 ;性能和成 本 ;微量添加剂 银一
( ngu 体 系所取 代.在低 SA C )
银含 量的锡一 铜 ( n g u)体 系中加入某些微量添加剂可 以达到锡一 焊料 的性能水平. 银一 SAC 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nAg系无铅焊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控制中文摘要微电子封装工艺中,起到热、电和机械连接作用的无铅焊料合金组织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态和分布直接影响着该合金的连接性能。

本文以共晶配比附近的Sn—Ag 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成分配比和凝固速率系统研究了其凝固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相(Ag。

Sn)的析出规律。

结合显微组织观察、热分析和热力学计算,从凝固过程两相竞争生长的角度揭示了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的形成机理。

采用高温时效模拟焊点的高温服役过程,阐明了在持续高温环境下合金组织中金属间化合物相的演化规律。

最后探讨了第三组元及异相纳米ZrO:微粒的掺入对合金组织中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控制及强化机理。

上述研究包括的主要内容和获得的结论是:通过改变冷却介质,系统研究了亚共晶、共晶和过共晶Sn-Ag合金在不同凝固速率下其组织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规律。

结果表明:只在缓冷过共晶合金凝固组织中有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的析出。

在较快凝固速率下,三种合金组织均呈现亚共晶组织特征,即由初生13一Sn枝晶和由Ag。

Sn相与B—Sn相共晶体所构成。

这归因于非平衡条件下的动力学过冷使合金凝固过程按亚稳伪共晶反应进行。

提高凝固速率对合金组织的影响为:一方面,符合经典共晶合金枝晶生长规律,其B-Sn枝晶得到细化,即:d=3.7t043(其中d为13-Sn枝晶二次枝晶间距,凝固速率在0.08.-一104 Ks。

1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符合弥散强化原理,在共晶体区域中析出纳米Ag。

Sn相提高了其显微硬度。

在低速凝固速率下,发展了一种通过合金凝固时的名义热容曲线来确定固相体积转变过程,进而确定组织中块状金属间化合物体积分数的有效方法,结合定量金相分析和热力学计算,揭示了过共晶合金组织中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的形成机理,即:凝固时,合金熔体中的共晶Ag。

Sn相因与初生Ag。

Sn相有共同的晶体结构,会在小过冷度下依附于后者生长并成为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并且该块状相的体积分数值随着合金凝固速率的提高而增大。

采用高温时效处理模拟焊点高温服役过程研究了Sn-3.5Ag合金在持续高温环境下的组织稳定性。

结果表明:合金组织中金属间化合物Ag。

Sn相的演化符合系统自由能最小原理。

平衡凝固合金组织中Ag。

Sn相趋于破裂和表面球化;而非平衡凝固合金组织中Ag。

Sn相在初生B-Sn枝晶晶界的扩散推移作用下合并成为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

通过精确的热焓计算和精细的组织分析,揭示了非平衡凝固合金组织中纳米Ag。

Sn相的生长驱动力源于其较高的表面能,使其处于热力学亚稳状态。

但由于该纳米Ag。

Sn相仅局部分布于共晶组织中,因此该合金在室温下仍然结构稳定。

针对缓冷凝固Sn-Ag合金组织中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对焊接性能的不利影响,探讨了在该合金中加入少量第三组元Cu、In和Zn以及异相纳米ZrO。

微粒来控制其形成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在上述组元中只有Zn能影响合金凝固后组织中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的形成,这归因于Zn与Ag在低过冷度下形成的高温B,.AgZn相改变了焊料中的相析出次序,从而有效降低了其熔体过冷度。

因此,在选择能控制Sn-Ag合金组织中块状Ag。

Sn相形成的第三组元时,应考虑在凝固时能与Ag结合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并在Ag。

Sn相之前析出的组元。

而异相纳米ZrO。

微粒,因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可通过表面吸附效应来降低合金组织中金属间化合物Ag。

Sn的表面能,并抑制其进一步生长,从而可有效避免块状金属间化合物Ag。

Sn的形成,并使合金组织细化、力学性能提高。

关键词:无铅焊料,共晶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凝固,高温时效,纳米相II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in themicrostmcture of lead.free solders which acts as the thermal,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connections,directly affect the soldering performance during micro—electronic packaging process.In the present paper,near eutectic composition Sn-Ag alloys were selected and the separation of IMCs in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es of themWas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by changing the content of ingredient and the subsequent solidification rate of the alloy melt.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ulk A93Sn IMCs in solidification Was clarified according to the competitive growth of two eutectic phases bymeans of metallographic analysis,calorimetric measurements and thermodynamiccalculation.nle evolution of IMC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olders working under 11i曲.temperature environment was investigated by high—temperature aging treatment.As last,the governing of IMC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engthening effect Was discussed in view of the addition of the third component and Zr02 nanoparticles in the solder.Moredetails were given as follows.formation mechanism of IMCs in hypoeutectic,eutectic and Firstly,theunder different solidification rates Was systematically hypereutectic Sn—Ag alloyssolder.珏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vestigated by changing the cooling medium of thebulk A93Sn IMCs only formed in slowly-cooled hypereutectic alloy.All solidified alloys exhibit typical hypoeutectic features,that is,primary B-Sn dendrites and lamellar eutectic structure of(p-Sn+A93Sn),which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actualmetastable pseudoeutectic rea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kinetic undercooling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non-equilibrium solidification.The influence of applied solidification rate on the alloy structure fits well to the prediction of classical theory of dendrite growth in eutectic system:the Secondary Dendrite Ann Spacing(d)of the p_Sn dendrite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solidification rate and can be described by d=3.7f娶43.It is also found out that those A93Sn nanoparticles distributing in eutectic zone is benefit to improve the microhardness of alloy,which agrees well with theprediction of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Principle.volume fractions of bulk A93Sn IMCs inA new valid method.to determine theformation the solidified microstructure of the solder,Was firstly developed from therate of solid phase from the measured apparent heat capacity data during the slow cooling process.The thus obtained fractions of bulk A93Sn IMCs in the hypereutecticIIIalloy were compared to that from the metallographic analysis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During solidification,the leading A93Sn phase could nucleate adhering to the primary A93Sn phase due to their matching crystallin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formation of bulk A93Sn IMCs at small melt undercooling,then the leading to thefraction of bulk A93Sn IMCs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the applied cooling rate.Next,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Sn-3.5Ag solder during serving in ll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 Was explored by means of high-temperature aging treatment.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93Sn phase had broken up and spheroidized in the equilibrium specimen,while the A93Sn phase combined to bulk A93Sn IMCs after the boundary migration of primary p-Sn dendrites iIl non—equilibrium specimen during high—temperature aging.The evolution of the A93Sn IMCs during annealing fits with the minimiz,ation of total Gibbs energy.The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heat enthalpy difference and structur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owth of A93Sn nanoparticles is coming from the high surface energy when the alloy is in a metastable state.However,the non-equilibrium structure of the solder maintains to be stable for the A93Sn nanoparticles distributing only in the eutectic zone.At last,the possible governing of the formation of bulk IMCs was proposed by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third component(Cu,In and Zn)or Zr02 nanoparticles in the solder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the bulk A93Sn IMCs in slowly-cooled Sn.Ag alloy which may bring serious problems in solder join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ly the addition of Zn Can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bulk A93Sn IMCs.This observation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separation of lY-AgZn phase,which will decrease the melt undercooling significantly at small undercooling in Sn一3.5Ag-2.OZn alloy.Hence,the powerful method in governing the formation of bulk A93Sn IMCs by adding third element in Sn-Ag alloy is to select a possible element which.can react with Ag element and form other IMCs before the separation of A93Sn phase during solidification.As an effective surface.active material,the introduction of Zr02 nanoparticles Can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bulk A93Sn IMCs by reducing the surface energy of AgsSn according to the Surface Adsorption Effect.Hence,they Can greatly refin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y.Keywords:lead-free solder,eutectic alloy,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solidification,high-temperature aging,nanocrystalline phase.IV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叁鲞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