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合集下载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编后语
➢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不能 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解上,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识的“隐患”。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6
➢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比, 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 比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林冲当时为什么要戴着枷锁?林冲、洪教头是什么关系?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 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 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 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戈尔巴乔夫不当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从而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介绍了赫鲁晓夫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改革及其影响;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主要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由戈尔巴乔夫改革所引起的苏联历史上的一次军事政变——“八一九事件”,它们都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2、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经济改革的重点:发展重工业2、影响: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1、经济改革: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②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2、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②目的: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③结果:失败了④影响: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㈡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

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一、一个跛足的巨人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材料一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2、辉煌的背后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生分别回答:(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二、困境中的尝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优质课件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优质课件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 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 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 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 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 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评价),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美国

苏联
日本
西欧
东欧国家
瓦解着两极格局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 极 格 局 最 终 结束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历史 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 的结果?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 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的比较
概况:中国改革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 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 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
结果:经济增速和人民 生活水平下降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标志 着以两极格 局终结,极 大地促进了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使社 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 挫折与打击,同时也 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的失败,客观上 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 模式的探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六、课后作业
1.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分析。
2.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六、知识点梳理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 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需求。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赫鲁晓夫改革
- 赫鲁晓夫的上台及其改革目标。
2. 论述题:阐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 解体过程:民族独立运动兴起,苏联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
-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民族问题加剧,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中央集权削弱,最终无法维持苏联的统一。
3. 分析题: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管理与评价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和作业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但在评价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苏联解体的过程
6. 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7. 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教训
-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 领导者改革决心与改革策略的重要性
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发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各时期改革措施的异同,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参与度不高,今后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适当增加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如何理解“掘墓人”和“守墓人” ? 掘墓人: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 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1964年,赫鲁晓夫在 党派斗争中下台, 1971年9月11日在沉 寂中病逝。赫鲁晓夫 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 花岗石交叉组成,代 表了他毁誉参半,充 满争议的一生。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 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 要表现…… 立陶宛宣布独立 “八一九”事件
戈氏 改革
1988
经济改革未能打开局面
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的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改革背景
• 经济: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 5 位下降到居 世界第 88 位
• 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 国际关系: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 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 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 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 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 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 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 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 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 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内容:工业: 农业: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 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详细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详细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说明】【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着重介绍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以及苏联的解体。

苏联在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体,经历了将近70年的时间。

自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通过这三个人当政时期的改革,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

当然苏联的解体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外部原因,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苏联的历史,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课标精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的解体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外部原因。

【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

建议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

或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2、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3、在学习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可先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学情分析】1、阅读教材中的图片,培养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2、对比中、苏改革的不同之处,注意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比较分析知识的能力。

3、分析归纳苏联建立到解体的历史演变历程,提升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的主要史实。

(2)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1)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2)用问题贯穿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把苏联改革和中国改革相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

考点: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1.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明斯克协定——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阿拉木图宣言》——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叶利钦接管: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把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2.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

易错微析苏联解体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震惊世界的这一事件是()A.同盟国解体B.轴心国瓦解C.苏联解体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中的事件,发生于1991年12月的是苏联解体,答案C。

例题2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A.“三国协约”瓦解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瓦解D.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

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月革命B.匈牙利事件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2.“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斯拉夫分裂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3.苏联解体是苏联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场悲剧,其标志是()A.赫鲁晓夫下台B.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C.签署《阿拉木图宣言》D.“八一九”事件4.“它结束了曾对20 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 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0课课件《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0课课件《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 联盟条约》 影响: 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 加速苏联解体,是苏 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联解体的催化剂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首先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 图宣言》,独联体扩大为11国。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 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改革重点: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主要内容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历史;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实行多党制。
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 苏联掀起了一场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狂潮。苏联过去 的挫折和失误都是由斯大 林造成的。 1989年以后, 对斯大林的批判,逐渐扩 大到批判与否定十月革命 和列宁主义以及列宁本人。 从1989年起,苏联各地连 续发生了多起推倒列宁纪 念像,或向列宁像涂抹油 漆、投掷脏物的事件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 革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都失败了,都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体制,改革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 矛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背景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2、过程:
①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提出以科技手段为核心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扩 大企业自主权;允许个体劳动和合资企业存在。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苏联军费1979年高达 1498亿美元。苏联军 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16%,而同期 美国只占6%,日本不 到1%。庞大的国防开 支,严重拖了苏联经 济的后腿,苏联经济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逐步走向停滞。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课件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课件




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 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经典名言 1、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亲和力。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3、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6、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7、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8、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要玩就玩好人生这场大游戏。 9、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10、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其实,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11、没有压力的生活就会空虚;没有压力的青春就会枯萎;没有压力的生命就会黯淡。 12、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1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14、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1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6、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夜深人静,问问自己,将来的打算,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实现。而不是无所事事和做一些无谓的事。 17、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19、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爱迪生 20、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21、不要因为自己还年轻,用健康去换去金钱,等到老了,才明白金钱却换不来健康。 2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都是自己内心制造的。 23、命运负责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2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25、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26、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7、人生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28、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29、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30、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必须排除一切干扰,特别是要看清那些美丽的诱惑。 31、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 32、滴水穿石不是靠力,而是因为不舍昼夜。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

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材分析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改革是浅层次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显,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进程必然表现出曲折和进退反复的特征,也迫使赫鲁晓夫下台。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2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时期的一系列改革,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也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制度性因素: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

第二,领导人因素:他们发起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戈尔巴乔夫改革)瓦解了现存的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

第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在公开性条件下犹如一股巨大压力得到释放,导致联盟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紧张并最终毁灭了联盟。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五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一、单项选择:
1.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击 的是( A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目的: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 3、结果:失败。 4、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 和能力,俄罗斯领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 裂进一步加快。实际上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联体”徽标
“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独联体”)
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 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 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 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排队抢购食品
三、苏联解体
1、“8.19”事件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 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 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拉夫丘克、 白俄罗斯舒什克维奇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乔治· 赫伯 特· 沃克· 布什(“老布什”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 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 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点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虽然在某种程 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突破,政策的调整 和改革措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 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执政后期急噪冒进,又提出一些不切 实际的目标与口号;同时重蹈斯大林的覆辙,制造对赫鲁 晓夫的个人崇拜;再加上搞大国霸权主义等外交政策的失 误,引起了党内外的普遍不满。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 “自愿退休”,苏联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史料等增加历史的直观性,降低本节课的难度,突出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苏联解体过程难点:苏联解体原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图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

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③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要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的是()A.勃列日涅夫B.赫鲁晓夫C.安德罗波夫D.契尔年科2、“八一九”事件后,掌握苏联国家大权的是()A.戈尔巴乔夫B.叶利钦C.亚纳耶夫D.发动政变的党内高级干3、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B.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C.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4、苏联解体表明()A.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苏联模式”的失败D.列宁主义的失败5、赫鲁晓夫开始担任苏联领导人是在()A.1951年B.1953年C.1955年D.1957年6、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 戈尔巴乔夫C.赫鲁晓夫D.叶利钦7、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个领域()A.政治B.经济C.军事D.外交8、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苏联政体是()A. 无党制B. 一党制C. 两党制D. 多党制9、政变事件后得以控制全局的俄罗斯领导人是()A.利加乔夫B.安得罗波夫C.叶利钦D.普京10、苏联解体是在哪年的年底()A.1990年B.1991年C.1992年D.1993年11、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B.使国家权力分散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12、导致世界两极格局终结的历史事件是()A. 东欧剧变B. 苏联解体C.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D.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13、关于苏联解体的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使两极格局终B.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机会C.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D.为中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14导致苏联解体的社会改革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 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
勃列日涅夫(1906— 1982),前苏联政治家,曾任 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 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 队最高领导人。 1906年12月 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 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 苏共中央书记。
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 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南乌 拉尔),俄罗斯族。他自1955 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 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工 作了30年,曾任该市住房建筑 联合公司总工程师、经理, 1976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 克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于 1985年调往莫斯科87年11月任苏共 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11月至1989 年5月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叶利钦于1989年3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 1990年5月在俄罗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 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 叶利钦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 总统。1991年12月,他同原苏联其他10个 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一起发表联合宣言,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6年7月,叶利钦 再次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他曾多次访问 中国。
赫鲁晓夫 ,全名为尼基 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 1894—1971),前苏联领 导人。他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 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31年由区委书记爬到了苏共 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 职位,193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 党第一书记,隔年进入了中央 政治局。1949年到1953年, 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 年9月,他
世界 多极 化趋 势的 发展
巩固 练习
能力拓展
基础知识
延伸探究
基础知识
1.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 了 ( B)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针对苏联经 济现状,开始了逐步的改革,但是最终其改革 措施也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现状和人民困苦的生 活现状;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对政治方面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新思维”和“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这些改革不 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苏联社会更加混乱, 国家权力分散,各个加盟共和国趋向分离状态, 最终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独联体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的简称。1991年12月 8日,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俄罗斯、 乌克兰三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签署了一项 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21日,除波罗的海 三国和格鲁吉亚外,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 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 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苏联 已不复存在,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25日,戈尔巴 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
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在 1956年2月主持召开了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 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并在所谓“反对个 人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推行一系列路 线。1958年底,赫鲁晓夫又担任了苏联部长议 会主席的职位。1959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 进一步自己的改革政策,清洗老布尔什维克。 1960年他片面撕毁苏联与中国签订的几百个协 议和合同,撤走在中国的全部专家。1961年苏 共召开“二十二大”,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国 家”、“全民党”的方针与政策。1963年,在 赫鲁晓夫大肆反华的同时,苏联与美、
独联体没有中央领导机构,不具有国家的性质, 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实体,它以主权平等为 基础,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 邻、和谐、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关系服务。 独联体现有12个成员国,分别是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2008年 8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通过退出独联体的 决议)、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 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 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独联体的主要机构有国家 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 协调协商委员会等。其中,国家元首理事会是 独联体的最高机构。独联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 首都明斯克。
英签订了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1964 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 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 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 公众视野中消失。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 晓夫在乡间隐居,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 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 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他的家人在苏联 官方试图没收书稿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 运送到西方出版。 1971年9月11日,曾经 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因心脏病在沉寂中病 死,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 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 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 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 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 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 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同学们 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 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 力的影响
2.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 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4.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亚 非 拉 美国
苏联
1991年独联体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晤
2004年9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 阿斯塔纳举行
历史 启迪
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 了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 导致不同的结果?
1.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勃列日涅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 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 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 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 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 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 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 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 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 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 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 大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 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解读新课
“乱” “僵”
“跨”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改革三部曲”
勃列日涅夫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 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其后果是什么?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 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 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 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 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 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原苏 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 统。1931年出生于俄罗 斯的一个农民家庭。 1952年加入共产党。 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 学法律系。做过多年党 务工作。1980年当选为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 1985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兼任苏联国 防会议主席。在职期间,对外推行以“新思 维”为核心的政策,对内实行所谓“公开 性”、“民主化”政策,对东欧以及苏联国 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990年3月当选 苏联总统。“八一九”事件后,辞去苏共中 央总书记职务。199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2月25日正式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4.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 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标志着以 两极格局和集团 对抗为基本特征 的旧的国际格局 的终结,极大地 促进了世界多极 化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 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 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 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 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 总统亚纳耶夫和其他几名苏联 高级官员组成了“国家紧急状 态委员会”,并通过电视台和 电台向全国宣布苏联进入“紧 急状态”,企图夺取苏联最高 权力,但在俄罗斯联邦总统叶 利钦及其支持者和西方国家的 反对下,政变不到三天即宣告 失败,此次事变之后,叶利钦 迅速掌握了俄罗斯境内所有政 治经济和军事权力。
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 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 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 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 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 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 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 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 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 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