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房屋建设的民俗
新农村建设的利与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压力
新农村建设的利与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利与弊,特别关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土地资源压力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利1.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使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传统上,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更快、更先进,而农村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
3. 激发农村经济增长潜力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等方式,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潜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弊1. 土地资源压力加大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这使得农村的土地资源面临着压力。
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建设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对农田、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影响。
2. 农村人口流失问题随着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村庄逐渐变得人迹稀少,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也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 传统文化的丧失新农村建设注重现代化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传统农村文化的丧失。
一些古老的建筑、风俗习惯等在建设过程中被改变,久而久之,农村传统文化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对农村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三、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合理安排农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比例,确保农村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一、汇聚传统文化之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对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机构的改革和重塑,同时也是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圣地,农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精神价值。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汇聚传统文化之美,注重传承并融合农村文化元素,为农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弘扬家庭价值观农村是家庭的基本单位,家庭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应该弘扬家庭价值观,让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家庭和睦、相互关心。
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庭活动等方式,培养农村家庭的道德观念,增强家庭凝聚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传承乡土文化农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举办乡土文化节、开展文化传统传习等活动,引导农村居民了解、尊重和传承乡土文化,重拾乡村记忆和乡土情怀,使乡村更加有特色和魅力。
四、培育农村艺术艺术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鼓励农村居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活动,培育农村艺术。
可以开办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培训班,举办农村文艺汇演等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艺术修养,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五、建设农村图书馆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对于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建设农村图书馆,搜集各种农村相关的图书、资料和报刊,为农村居民提供学习和阅读的机会,促进农村文化素质的提升。
六、发扬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文化的核心内容。
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扬农耕文化,鼓励农村居民传承并运用农耕技术与智慧,保护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
通过举办农耕技术比赛、农民知识讲座等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农耕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七、助力农民书法农村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农村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推动农民书法的普及和发展,组织书法培训班、举办书法比赛等活动,让更多农村居民参与其中,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丰富农村文化内涵。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注重哪些方面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改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才能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农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发展。
在道路建设方面,要确保村庄内部道路平整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过去,很多农村道路泥泞不堪,一到下雨天就积水严重,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如今,通过加大投入,修建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或柏油路,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水电供应也至关重要。
稳定的电力供应能保障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清洁的饮用水则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
要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同时完善农村供水设施,确保村民都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通信设施的改善同样不容忽视,高速的网络能让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农村电商、远程教育等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环境卫生整治是重点。
长期以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较为突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加强垃圾治理。
要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合理设置垃圾桶和垃圾站,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同时,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采用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污水治理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避免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河流和土壤。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厕所的改造。
传统的旱厕不仅不卫生,还容易滋生细菌和蚊虫。
推广卫生厕所,提高厕所的卫生水平,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生态环境保护不容忽视。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保护好这些资源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农村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非法捕捞和排污等行为。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鼓励农民发展绿色种植和养殖,既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建筑设计与村庄风貌保护
农村建筑设计与村庄风貌保护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城市聚集,而农村地区却逐渐失去了人气。
许多村庄出现了房屋破旧、街道杂乱无章的情况,村庄风貌逐渐消失。
因此,农村建筑设计和村庄风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农村建筑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和传承传统的建筑文化,既注重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又保留传统建筑的特色。
传统的木结构、青砖灰瓦、斗拱挑檐等元素可以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打造出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二、注重文化艺术融合农村建筑设计不应只是简单的搭建房屋,更应注重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加入民俗文化元素,比如民间乐器、传统工艺品等,让建筑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为村庄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农村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砍伐树木,破坏土地资源。
可以在建筑周围增加绿化带,种植各种植物,打造出一个绿色生态的村庄环境,为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四、注重人文关怀农村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建设房屋,更应该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舒适度。
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通风采光、采暖设施、公共卫生等,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
五、注重社区建设村庄是一个由各种房屋、街巷、人群组成的社区,因此在农村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社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
可以规划出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娱乐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生活的社区空间。
六、注重文化教育村庄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农村建筑设计也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的元素。
可以在建筑中设立文化展示馆、图书馆等设施,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七、注重农村生产发展农村不仅是居住地,更是生产和劳作的地方,因此在农村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农民的生产需求。
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增设仓库、车间等,方便农民进行生产劳作,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八、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农村建筑设计应该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材料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到其环保性和耐久性。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乡土传统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乡土传统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是对乡土传统的传承,也是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乡土传统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仅包括新建,更重要的是保护和修缮历史文化遗产。
乡土传统是农村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修缮庙宇、古井、祠堂等传统建筑,可以保护乡土传统,延续历史文化,使之传承下去。
二、传承民俗文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还包括举办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如村庄的年例、节日庙会等。
这些民俗活动是乡土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承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传承。
三、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区、文化村落等,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传承乡土传统,激发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四、提升农村形象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可以提升农村形象,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
这不仅增加了游客的到访意愿,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精神愉悦,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促进乡村旅游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以古村落、民俗风情等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兴趣。
通过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六、推动文化教育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对于推动文化教育和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设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设施,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举办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构建文化共同体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助于构建文化共同体,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团体等方式,增进邻里关系,培养社区共识,形成文化共同体,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
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挖掘乡土传统文化资源,吸纳当地民间艺术、手工艺等元素,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乡村经济赋能,实现乡村振兴。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保护措施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保护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在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物质基础设施的提升,更关注文化传承和民俗保护,以保持农村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传统韵味。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保护措施。
一、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复兴乡村的建筑是农村文化的核心体现,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复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完善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修缮古老的房屋建筑,将乡村的传统风貌得以保存。
同时,以传统建筑为蓝本,新建的建筑也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既满足现代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又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乡风民风的传承与弘扬乡风民风是指乡村地区形成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
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和弘扬乡风民风十分重要。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间歌舞的传承、乡土文化的展示等形式,激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乡风民风的传承和发展。
三、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手工艺是农村文化的瑰宝,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设立手工艺扶贫基地、开设手工艺培训班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各地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乡土戏曲的传承与推广乡土戏曲是乡村地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乡土戏曲的传承与推广。
通过举办演出、设立乡土戏曲学院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推动乡土戏曲艺术的发展。
五、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弘扬传统节日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民生活的重要方式。
新农村建设中,应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
通过组织各类传统庆典活动、开展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和发展。
六、乡村音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乡村音乐舞蹈是农村地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代表了农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乡村音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设立音乐舞蹈培训班等方式,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乡村音乐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居住民俗
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 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 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 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 ……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 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 合院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
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走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 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 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 ,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
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 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 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 界称为式有两种:一:砖
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 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 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 、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 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 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 、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 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黄
色
绿
色
其
他
颜
色
(四)台基
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 后不会沉降塌陷,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 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称为台基。因此,建筑 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兴土木”、 “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而来。台基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组成部分,根据建筑物的级别而有 不同。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乡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和传承摘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精神情感之根。
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活动也正如火如荼,但随着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弘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愈发明显。
本文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首先论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义,其后就当前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随后探究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途径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这些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民居以及古祠堂,古树木等被盲目拆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代化浪潮中被逐渐湮没,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处。
一、乡村传统文化介绍乡村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以乡村不同区域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的物质文化,以独有的组织管理形式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差异化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情感兴趣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我国农村社会中,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围绕农村熟人社会构建的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类型,对于稳固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维系农村社会发展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乡村传统文化既包括物质形式的乡村传统民居、服饰、饮食等,也包括非物质形式的乡村传统工艺、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化的重建和振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一)体现新农村建设文化品位,树立良好形象每个农村都是在特定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的,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风土人情也各有不同。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美丽乡村建设是指通过对农村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民俗文化是乡村的瑰宝,记录了乡村人民的智慧、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首先,加大对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向公众普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使民众认识到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乡村瑰宝。
同时,组织专业人士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和挖掘,将研究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增加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构。
在各级政府、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中设立专门的民俗文化保护机构,负责对本地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
这些机构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培养和选拔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钻研精神的保护人才,加强对传统技艺、习俗和节日等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第三,加强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将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打造民俗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旅游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学者和民众走进农村,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的方式,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
可以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技艺展示和竞赛活动,吸引人们参与其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投入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来支持相关工作。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筹集资金用于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总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浅谈新业态视角下的民俗村改造设计--以红石乡中成村为例
河南建材2021年第2期浅谈新业态视角下的民俗村改造设计———以红石乡中成村为例金日学韩旭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30000)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村落面临着新的困境。
民俗村的打造对当代民族村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通过实例来探索民俗村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当代民族村;改造设计;民俗村落;文化特色1当代民族村落困境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乡之间也逐渐显现出发展差距,当代的民族村落随之陷入了新的困境。
1.1经济水平落后目前,受经济来源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民族村落的经济收入与城市的经济收入有很大差距。
同时,不同地方的财政收入一直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民族村落的资金投入也有限,因此我国大部分民族村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
1.2资源设施不足政府投入有限及村民收入较低,是我国民族村落资源设施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民族村落一般处于偏远地区,大多数村落的地形地貌条件不利,交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村落的发展[1]。
1.3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紧缺,条件艰苦,难以引进人才;村民思想固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因素,都使得民族村落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这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1.4空村现象严重年轻人流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村落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对村落土地房屋的征收政策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让更多人有条件离开村落去城市生活,因此,很多民族村落都人迹罕见。
1.5文化特色淡化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中,民族村落原本的特色文化受到冲击。
同时由于村民走向城市,年轻一代对老一辈的文化传统的淡漠和对新生事物的追求等多重因素,都致使民族村落的文化符号逐渐消失,文化特色逐渐淡化。
1.6小结民族村落的建设发展,不仅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更要帮助其走出困境,实现当代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留住民族村落这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北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民俗文化思考
的影 响。在东北地 区的农村 , 人 文生态环境 的形成 远不及 南方
村落的人文气质 , 也不能等 同于西 南、 西北少数 民族村 落的物质
[ 2 ] 李 自然 . 生态 文 化 与人 . 民族 出版 社 , 2 0 0 2 .
文化特性。但是 东北 农村的人文生态环境也有着 与众不 同的地 域 属性 , 可 以说东北农村人文生态环境 是多元化 的集合体。 在东北农村 中可以少 许地 看到“ 萨满文化” 的存在 。加 之东 北地 区的地 理 、 气候 等 因素 , 原 始 的庄 园与 田园环境被 沿用 至 今 。最为原始 的东北农 村大 多出现在依 山傍 水的 生态环境 中, 这 也迎合 了原 始的 生产 力发展形 式。随着 生产力不 断发展 , 东
二、 东北 农村 的人文 生态环 境
我 国地域 性差异 比较大 , 不 同的地 域特征造 就 了不 同的居 住环境 。居 住环境 的形成 与发展都 离不开本地 区人文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 1 ] 杨丽娜 , 林 士军. 尊重地域 文化建设 东北新农村. 住宅科技 , 2 o o 8
( 1 ) .
北地 区的农村逐 渐 由游牧 形式转化 为农耕形 式, 所 以人文 生态 环境也更加贴近 田 园的生活方式。东北肥沃 的黑土地更使 田园
生态环境得 以保 障 , 东北农村 的人文 生态环境可 以说是文化 与
自 然 完美结合 的产物 , 是地域文化与 生产力相结合 的典 范。
三、 东北 新农村 居住环 境 建设本 源
人 类居住环境 的建设 必须遵循 历史 与地域 文化 的本 源 , 东
是改变 了东北农村 民居 的传统 生存模 式。
一
北 新农村居住 环境 的建设 也不例 外。如今 , 新农村 建设步伐 日 益加快 , 人造环境 、 自然环境 、 人 文环境 等 因素 是否能和谐地 存 在 东北新农 村建设 中, 是 一个重 点命 题。人文精 神 与生态环境 应是农村 居住环境 的根本 , 在 农村的基础建设 中, 人造环境 的强 力介 入逐 渐打破 了传统农村 生活居住方式。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乡村民俗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是维护农村文化多样性和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是农民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智慧结晶,包括乡村风俗、民间技艺、神话传说等多方面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广大农村居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同时,农村文化可以成为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乡村民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和文化内涵。
乡村民俗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内容。
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乡村民俗是农民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源泉,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1.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形式,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2.建设乡村文化中心和农民文化活动场所。
在乡村设立文化中心,提供文化咨询、展览、表演等功能,为农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加强对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重要乡村民俗的保护工作,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支持农民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的贡献。
通过设立相关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民俗保护工作。
四、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对策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一些困境,如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乡村人才流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理清传统文化的渊源,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传统民居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统民居知识点总结大全传统民居是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室内和室外空间结构, 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代表了乡村民间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审美理念。
“传统民居”是当地群众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及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环境与气候特性、风俗与习惯,是一种充分体现了社会生产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传统民居是中华文明、农耕文明和封建社会的产物,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民居包括了江南的园林、苏杭建筑、徽派建筑、客家土楼、粤西风雨桥屋、闽南土楼、京杭大运河如滇西裸家寨、藏族藏式建筑、蒙古包等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材料选用等方面倾注了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制、装饰艺术、庭院景观等方面反映出了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和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1. 北方传统民居: 北方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严酷,需要采取相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形式来应对恶劣环境条件。
北方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屋顶呈坡状,房屋结构坚固,建筑材料以土、石为主。
2. 南方传统民居: 南方传统民居主要包括江南水乡的民居、闽南土楼、徽派建筑等。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湿润,建筑特点是房屋多为木结构,风格具有独特的南方特色。
此外,南方传统民居还重视庭院的布局,讲究房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3. 西南传统民居: 西南传统民居主要包括藏式建筑、哈尼梯田房屋、苗寨吊脚楼等。
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因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能够适应地形变化,同时还保留了部分原始的建筑技术。
4. 西北传统民居: 西北传统民居主要包括青海民居、新疆民居等。
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建筑多采用土、砖等材料,房屋结构简单而坚固,能够有效的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
二、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1. 房屋结构: 传统民居的房屋多采用木结构或者土石结构,建筑风格多以平屋顶和坡屋顶为主。
文化系统:“解结”民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影响、转化与发展
Vol.42No.22023年3月第42卷第2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23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23.02.007文化系统:“解结”民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影响、转化与发展邓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00)【摘要】渝西农村地区“解结”民俗原有“延生解结”和“阴解结”两种,如今大多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嵌入到临终仪式中。
“解结”民俗中含纳众多历史典故,彰显丰富的孝道伦理文化和社会公德文化。
仪式蕴含强烈持久的情感和动机,阐明了普遍的道德秩序,当其披上实在性气味的外衣以后,即成为文化系统的民间信俗。
通过分析“解结”民俗的当下功用及影响,进一步探讨该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方式,以期更好地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关键词】“解结”民俗;文化系统;乡风文明建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3)02-0091-14收稿日期:2022-10-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道教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21&ZD249)。
作者简介:邓李(1993—),男,重庆永川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道家文化、习俗文化及乡村振兴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1]。
这表明,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
深入发掘、保护、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村落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乡土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本质精神和文化底色,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其91根基所在。
农村人居环境如何打造美丽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如何打造美丽乡村农村,是我们广袤国土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希望。
打造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打造呢?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这包括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方面。
过去,许多农村道路泥泞狭窄,一到下雨天就难以通行,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道路的改造和建设力度,铺设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或柏油路,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同时,完善水电供应系统,保障农村居民稳定的用水用电。
在通信方面,加强网络覆盖,让村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拉近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其次,环境卫生的整治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等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较为突出。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机制,配备足够的垃圾桶和垃圾清运车辆,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对于污水,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此外,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管理,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环境污染。
还可以组织定期的卫生大扫除活动,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再者,加强房屋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农村房屋建设不能杂乱无章,要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
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制定合理的村庄布局方案,既要美观大方,又要实用舒适。
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推广新型农房建设。
同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留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村庄建设中,要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如小广场、公园等,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也是打造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林、田、湖等。
要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非法采矿等破坏行为。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加强对河流、湖泊的治理,防治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资源的平衡。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春节期间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以其特殊的设计和建筑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个节日里,传统民居建筑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也承载了家庭团聚和美好祝愿的期许。
一、建筑的布局与设计传统民居建筑根据“家庭院落”的概念来设计。
院落由主屋、厢房、厨房等构成,环绕着一个宽敞的庭院。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尊重。
主屋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用于家庭聚会、祭祀和招待客人。
主屋通常朝向南方,以便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使房间更加明亮和舒适。
厢房则用于居住家人,有时也作为客房使用。
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常常位于院落的一角,与主屋和厢房相隔一段距离。
这样设计可以减少厨房烟雾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也确保了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二、建筑材料与结构传统民居建筑采用了天然材料来构建房屋,如木材、石块和土坯。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环保性,也有助于调节室内温度,使房屋更加舒适。
建筑结构注重平衡和稳定,通常采用梁柱结构。
传统的屋顶采用斗拱和歇山的形式,以确保房屋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屋顶覆盖着灰瓦,颜色通常为红色或黑色,给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三、装饰与寓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观和内部装饰上注重细节和寓意。
建筑的外墙常常用青砖铺砌,墙上可能会绘制一些花纹或文字,寓意着家庭的和谐和繁荣。
在屋内,挂着各种吉祥的装饰物,如红灯笼、春联和福字。
灯笼象征着祥瑞和希望,寓意着新的一年必将充满喜庆和好运。
春联则是一种对家庭和平安祥和的祝福,常常用四个字的对联表达。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的庭院也是装饰的重要部分。
庭院常常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如梅花、兰花和竹子,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总结:传统民居建筑在春节期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家庭团聚和祖先尊敬的象征。
从建筑的布局到装饰的细节,都蕴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通过传统民居建筑的欣赏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也在迎来新一轮的建设与发展。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建设,更需要重视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传承、农村教育、旅游文化、艺术表演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探究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传承农村地区多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保护与传承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修缮古建筑、整理传统手工艺品等方式,将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展示和传承。
二、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一环。
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设立农村师生交流项目,让城市学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增强农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三、旅游文化农村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对农村旅游文化的开发和推广。
可以建设农家乐、演出民间艺术等,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四、农村艺术表演农村地区的艺术表演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和支持农村艺术表演人才。
可以举办各类文艺比赛、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农村人员的文艺水平,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五、传统节日活动传统节日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强农村地区传统节日的组织与规划。
可以举办传统节日游园会、庙会等活动,吸引居民及周边地区的游客,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六、乡村书屋与文学交流乡村书屋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要加强乡村书屋的建设与管理,鼓励居民及学生在书屋进行阅读与文学交流。
可以组织文学沙龙和作文比赛等活动,提供机会让文学爱好者们交流合作,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七、流动图书馆与农民教育流动图书馆是农村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元旦的传统农村建筑与住房
元旦的传统农村建筑与住房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传统的农村地区,元旦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庆祝并展示传统的农村文化。
其中,传统的农村建筑与住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元旦期间农村建筑与住房的特点与意义。
1. 传统农村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农村,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般来说,农村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简洁大方。
传统的农村建筑通常由庭院、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
庭院是农村建筑的核心,是家庭成员活动和休闲的场所。
主体建筑是家庭成员居住的地方,一般由多个房间组成。
附属建筑包括廊道、厨房、猪舍等,满足家庭的各种需求。
2. 农村住房的布局农村住房的布局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一般来说,住房分为前后院两个部分,前院是家庭的公共空间,通常用于举办庆祝活动和接待客人。
后院是家庭成员居住和休息的地方,布置得更加私密。
传统农村住房的布局充分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注重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3. 农村建筑的文化意义农村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代表着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传统的农村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与平衡。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也体现了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精神。
农村建筑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更体现在生活习俗和家庭观念中。
4. 农村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农村建筑面临着被遗忘和破坏的风险。
然而,农村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和传承农村建筑,政府、学者和社会组织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法律保护、文化遗产认定和社区教育等。
同时,人们也积极参与到农村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努力让传统的农村建筑与住房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总结元旦期间,农村建筑与住房成为农村地区庆祝节日的重要元素。
传统农村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布局,赋予农村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房屋建设的民俗
一、前言
“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的、想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场所。
从利用各种天然克难攻坚,如穴居、巢居等,到人工住所的营建、现代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都是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而变化的。
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化而演化的,大致经历了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的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的创始期;以结构简单、容易建造、迁移方便的风篱与原始帐篷代替巢居的过渡时期和为了定居而产生居住类型多样化的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居住民俗。
”①
房屋的建造,历来受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
在通常情况下,房屋建设分为选址、设计、备料、择日、动工、上梁、落地、乔迁等阶段,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民俗。
二、本地区的房屋建设特色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大江南北,由于不同的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是以民居在平面及空间处理、构造方法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多样的形式,故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居住民俗。
我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有:四合院、群体式院落住房、窑洞、“一颗印”等。
而本文所调查的民居却不是最常见的这几种,而是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民居。
②这种民居平面为长方形,正房一般坐北朝南,偏房紧挨正房东侧,坐东朝西,大门一般与正房的中心线相对应,位于住宅的正南方向的正中间。
屋顶多以硬山式或悬山式,也有少许的风火山墙式。
正房分成三间,居中的房间叫堂屋用于会客,东间为长辈居住,西间则为晚辈居住。
偏房根据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建一间或两间,用于当作厨房和杂货屋或圈养牛的房屋,如果家庭成员多,正房的屋子不够居住,偏房还可以当作晚辈的住处。
“我国古代建筑结构方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榫卯吻合,“墙倒屋不塌”就形象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③在调查中本地区建房行业虽也有这句谚语,但这句话
在过去经常用于一些有钱人家的建房结构特点中,普通人家在房屋建设中,山墙一般是用泥巴和小麦秸秆按一定的比例制成的土坯砌成。
由于山墙的主要原料是泥巴,在下雨时容易溅湿,造成坍塌,所以本地区不管该家庭的条件是多么的不好,都要先砌几层砖之后再砌土坯。
而砖至少要砌八层,如果砌七层的话不管雨势大小都会溅到土坯上的,而砌成八层就不用担心了。
因此在本地区建房行业有一句“七溅八不溅”的谚语。
选择宅基地是建房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求吉利,人们通常请风水先生帮忙选择宅基地。
一般来说,房屋应坐北朝南,地适应北高南低。
谚语曰:“北高南低,主多牛马,家业兴旺。
”
在本地区,一般需要建房的家庭,需要向村委申请新的宅基地,村委根据该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答复。
主人在得到新的宅基地后,在农闲时就开始找自己信得过砌资深的工匠头,然后由工匠头找人,组自成一个小型的、临时性的建筑队。
然后约定好日子一起到施工地看地形,然后再根据家主建房的要求以及建房的专业知识,确定房屋的规模、外形以及用料。
主人根据工匠的要求准备好建筑材料。
然后找当地的风水先生,找一个黄道吉日开工。
而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除看黄历外,还可以根据家主的生辰八字等选择日子。
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开工时碰到底下的祖先或神仙。
开工的日子一般为偶数,奇数很少。
当房屋开始上梁时,要举行一个名为“上梁”的庆祝活动,这个活动与下段介绍的“挑脊”的庆祝方式几乎没有差别。
但由于现在这一活动几乎没有人家举行,在这里就不再做详细的介绍。
当房子开始建屋顶时,工匠们先将脊檩、椽子架上,上面铺上芦苇、麻杆、高粱秆编成的箔,再在脊檩上放几块瓦片,瓦片和脊檩上刷上一层用于染布的靛青,表示建的房子是新的。
当这些工作做完后,工匠们当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这天主人要做一些好酒菜,犒劳为自己建房的工匠们,而主人的亲戚朋友也会在这天过来庆祝房子主体的落成,这一庆祝活动在本地区称之为“挑脊”。
在开席前,要放鞭炮,同时工头还要站在屋顶撒些主人事先准备的五谷杂粮和糖果,而工匠们则在一边说一些吉祥话,称之为“喊彩”,如:“东一撒、西一撒,家家养着骡子马;东一抡、西一抡,院里埋个聚宝盆,院里栽个摇钱树;聚宝盆里站金银,摇钱树上栓金马。
”除此之外,还要“给房屋得对联,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消灾避难的愿望。
”④如“花开富贵人开眼,日上中天屋上梁”或“堂前瑞气涣春光,栋起祥云连北斗”等。
不管房屋贴的对联多么的千变万化,当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对联,就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关于这个对联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姜子牙在帮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就对有功之臣进行封神,每个有功之臣都有了自己的神位以及位置,结果他自
己却没有神位和位置,最后没办法,他就将自己的位置放到房屋的屋脊上面。
在房间内,不管对那个神仙上香,香火最终都会聚集到屋顶,因此在各路神仙中,姜太公的地位是最高的。
所以如果在房间里贴上这个对联,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房屋,从而保证了家人的平安。
在将脊檩架到屋顶时,还有一个“包梁”的仪式。
就是将架在堂屋的脊檩的正中间用一块四方形的红布对角包住,红布里面放一些蒸馒头用的酵子,再将两双红筷子脊檩平行放在红布上面,然后将穿有铜钱或银元的两根绳子绑在红布的两头(每根绳子上的铜钱或银元都为偶数),寓意了“快发宏财”,同时还要在屋内的柱子上贴上“左青龙缠玉柱,右白虎拱金梁”这个必不可少的驱邪对联。
过去的房屋多为瓦房,由于建房时间的不同,房屋的高度参差不齐,当自家的房顶低于邻居的房顶,主人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就要想办法让自家的房顶比邻居家的高,因此在本地区的一些旧且矮的房子屋顶正中间就会有一个小神龛,称之为“太公龛”。
这个“太公龛”是主人选一个黄道吉日请工匠在自家屋顶用砖块砌成11的,中间放一块打磨光滑的砖块,用毛笔写上“姜太公在此”几个大字,就表示了自己的屋顶要比邻居的高,自家就不会低人一等了。
房子建好之后,还要举行“谢土”仪式,之后才能正式住人。
所谓的“谢土”就是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在这天的早上,将供品摆放在房屋的正中间,然后房屋的中心和四角烧纸,之后就可以将家具搬到房间里,正式住人了。
这里的“谢土”旨在感谢土地爷给予了自己土地建房,让自己在他的辖区内安居乐业。
三、本地区房屋建设民俗的现状
居住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积淀了民族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历史痕迹。
民居的发展和变化是缓慢的、渐变的。
而这些变化是在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的作用下发生的。
本地区的房屋建设民俗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一些在房屋建设中的民俗逐渐的消失或改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地区位于中国地域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处于南北地理、气候的过渡带上。
由于本地区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地区的民居形式具有南北混杂的特点。
在过去本地区的民居形式上,不仅有北方的平房,也有南方的瓦房。
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瓦房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被楼房所取代。
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人们开始有能力购买砖块、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许多家庭盖起了小洋楼。
居住形式的变化使得本地区的建房习俗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如,在建屋顶时举行的“挑脊”庆典,在现
在的建房中已经简化为在这天只放鞭炮和请客吃饭,其他的“喊彩”、“包梁”等仪式都不再出现在这一庆典上。
而且随着本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主人已经忘记了请客吃饭的目的,客人也忘了自己前来赴宴的目的,“挑脊”逐渐由犒劳工匠以及庆祝主人的新房落成变为单纯的人际关系的拉拢。
(2)随着本地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区的居民逐渐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进行教育,本地区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人们不再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不再重视对鬼神的崇敬,在生活中一些对鬼神的膜拜不再那么重视,在建房中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点。
如,过去在建房开工之前,都要请风水先生选一个黄道吉日以及在房顶建的“太公龛”等,而在现在的建房中,人们不再注重这些建房中小细节,“太公龛”也因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3)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行业的生产工具也越来越来先进,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人们也逐渐忽略了住房与环境的相协调,忽视本地区的房屋建设特色,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现代建筑特色
四、如何使本地区房屋建设民俗能够源远流长
针对本地区房屋建设民俗的住进消逝,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保护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房屋建设民俗:
1.主管管部门可以进行走访,将本地区的居住民俗进行整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2.村委会可以请资深的工匠,对年轻且经验浅的工匠进行讲解,使他们了解本行业在建房过程中的各种习俗。
3.据了解,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中开有关于房屋建设方面的专业,但其课程却没有涉及房屋建设文化、习俗这些方面。
作者认为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联手编写一本既可能体现各地区的房屋建设民俗又可用于教育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