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初步开发》 习题

合集下载

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
China
china
瓷器
景德镇
changnan
昌南
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南宋景德镇瓷器
青白瓷注子注碗 注子(酒壶) 注碗(盛酒的碗)
宋· 景德镇影青瓷碗
官 窑 玄 纹 瓶 哥窑鱼耳炉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定 窑 孩 儿 枕 汝窑三足樽
使用纸币的好处?
携带方便,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
如果这个商人想要把中国的瓷器 运到海外去卖,他必须经过哪个 部门的允许?他的商队最有可能 从哪个港口出发?
手工业的发展
1、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2、南方的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
商业的繁荣
1、纸币开始出现——交子,会子; 2、商业都市——临安很繁华;
3 、对外贸易很活跃—— 广州、泉州;市舶司。
为什么牛转翻车的出现体现了灌溉技术 的提高?
1、动力是动物—— 牛,解放了人力,提 高了生产效率。 2、运用了比较复杂 的齿轮组合带动翻车 取水,解决了坡地无 法灌溉的难题。
梯田
梯田开垦的利与弊
从当时情况看,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开辟梯田, 扩大种植面积,不失为一种手段。
但从长远看,大量梯田被开辟出来,毁坏了森林,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对整个 人类构成了生存威胁。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过分 的去苛求古人,只能记住历史上的教训,树立起人 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当下在农 村实行的“退耕还林”就是对这一错误行为的补救。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三 国
开 始 南 移
唐中后期 到五代
速 度 加 快
两 宋
完 成 南 移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三国起开 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教版历史知识点归纳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课前预习好。

其实任何学科都是⼀样的,学习任何⼀门学科,勤奋都是最好的学习⽅法,没有之⼀,书⼭有路勤为径。

下⾯是⼩编给⼤家整理的⼀些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我国历第⼀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1、建⽴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者:禹3、都城:阳城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夏朝成为我国第⼀个奴⾪制国家的原因: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缘划分⼈群;2、建⽴了压迫⼈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产⼒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阶级的产⽣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度、⼤兴⼟⽊、剥削百姓⼆、商朝的建⽴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商朝,定都亳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3、商朝的政治、经济、⽂化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业⼴泛使⽤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明。

⽂化上:甲⾻⽂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种成熟的⽂字。

三、西周的建⽴1、建⽴时间:公元前1046年2、建⽴者:周武王3、都城:镐京(今西安)4、西周的政治、经济政治:分封制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灌溉⼿⼯业:分⼯较细(百⼯);原始瓷器制作⽐较普遍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戎攻破镐京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今洛阳)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1)荒.⽆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民⼼愿;⽤⼈做到唯才是举,⼴纳谏⾔。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三国⿍⽴局⾯的形成⼀、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经过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北⽅奠定了基础)2、⾚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局⾯的奠定了基础)三、结果:三国⿍⽴的形成220年,曹丕代汉⾃⽴,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南⽅的初步开发⼀、孙吴开发江南1、原因:①北⽅⼈民⼤量南迁,带来先进的⽣产⼯具和⽣产技术;②南⽅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然条件优越.④⼈民的⾟勤劳动2、表现:①织⿇布(会稽)②⽣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造船中⼼;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诸葛亮治蜀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带)得到初步开发三、东晋南朝时南⽅的开发1、原因:①北⽅⼈民⼤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产⼯具和⽣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垦荒,推⼴⽜耕③南⽅⾃然条件优越.④⼈民的⾟勤劳动2、表现:①⼴种⽔稻,推⼴原产北⽅的麦、⾖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和都会.初⼀历史复习⽅法1.化整为段背⼀背。

最新 3、魏晋南北朝试卷及答案 精品

最新 3、魏晋南北朝试卷及答案 精品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一.选择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时期。

据此回答:1.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西汉王国问题从未从根本上解决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3.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主要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士族与庶族的斗争激烈C.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激烈D.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4.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是:()A.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B.两种文化形态的对立C.两个阶级的对立D.两种民族政权的对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但统一及民族融合仍是发展的趋势。

据此回答:5.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力图打破当时的均衡局面,这表明:()A.当时南方力量正在超过北方B.各国内部混乱,无法完成统一C.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D.统治者竭力维护割据局面6.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B.南方地区的初步开发C.特权地主势力的衰落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的是:()A.整顿吏治B、颁布均田令C、迁都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8.南北朝后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的原因是:()①、南北经济趋于平衡②、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④、士族势力的衰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①曹魏②北魏③北周④前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下列政权,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A.曹魏B.西晋C.东晋D.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大放光彩。

七年级历史复习题

七年级历史复习题

七年级历史复习题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生活在170万年前,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

其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70——20万年前,地点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是:①手脚已经分开,上肢与现代人极为相似②下肢与现代人也无多大区别③前额扁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与现代人有明显区别④总的来说,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但身上还保留了猿的特征,属于猿人。

北京人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

通过采集和狩猎来获得维持生存的必需食物,他们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生活在约18000年前,生活的地点在北京周口点龙骨山顶部。

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他们能人工取火,能用兽皮缝制衣服。

4、河姆渡人:约7000年前,在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一带生活着原始居民,在我国南方的长江流域留下了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他们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粮食作物:水稻,居住在干栏式房子里,他们能用木头制作小舟。

5、半坡人:约生活在6000年前,是生活在今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原始居民,他们地处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了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粟,经济作物:麻,还能制作彩陶,专门用来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他们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子也很有特色。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形成这种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6、4000多年前,相传在黄河流域,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很有名,在东方,蚩尤领导的部落力量也很大,传说中制作耒耜,教民耕作的是炎帝,制作历法,发明铜器车船的是黄帝。

皇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他们就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我们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黄帝陵在今陕西黄陵县。

7、尧、舜、禹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禅让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复习资料

第14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

之后,曹操基本统一----------。

2、赤壁之战:---------年,----------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之后,三分天下局面实际形成。

3、三国鼎立:--------年,--------建魏,都城----------。

-------年,------建汉(蜀汉、蜀),都城------。

--------年,------建吴,都-------(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原因:①北民为躲避战乱-------,为南方带来-------、---------、------、种子。

②统治者重视发展---------。

③社会相对------。

④自然条件-------。

2、吴国的经济:政府组织军民-------、------、推广-------,促进了-----发展。

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会稽的越布),青瓷,侯官(福州)、------、--------(广州)是三大造船中心。

吴国的-----、------率船队到过------(今台湾)。

3、诸葛亮治蜀:恢复发展-----平原经济;稳妥处理------关系,开发-----(川南、云、贵一带)地区。

4、西晋都洛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定都-------(南京)。

南京被称为“------------”。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1、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其中北朝时以---------部影响最大。

▲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

内容:①借鉴汉族-----、------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迁到-----。

③学习汉族-----(改用-----、改穿---、与汉族---、学说------、(推行汉族教育制度)。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南方的初步开发同步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南方的初步开发同步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南方的初步开发同步检测试题(附答案)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一、学习导引1. 吴蜀时期南方的开发(1)吴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的优越,资源丰富。

②这时期,为躲避战乱,携带着工具、种子和简单的日常用品,大批迁往。

他们和当地的山越、等少数民族一起开发了江南。

③ 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开垦荒地,推广,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

(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长江沿岸和周围的产量明显提高。

②手工业: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一带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丝织业有一定的发展。

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各种相当精致的。

、临海和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

造船技术已达较高水平,能建造乘载数百人的大舰船。

230年,吴国的、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过 (今台湾)。

③诸葛亮治蜀。

他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平原的经济,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2.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1)原因①优越自然条件:南方气候、雨量、土地。

②北方人口继续大量。

③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④社会相对安定。

(2)表现①农业:广种,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等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制瓷、、造船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③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二、夯实基础1.三国时期,控制南方的政权有()①洛阳②魏③蜀④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A. 南方气候优于北方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 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最重要的是制瓷业C.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青瓷 D.造船业发达4.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当时的造船中心是()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 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

【川教版】七年级上: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课时训练(含答案)

【川教版】七年级上: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课时训练(含答案)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一、选择题1.(2018·广东佛山)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

他的积极影响是()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3.下列关于吴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吴政权组织屯田,开垦荒地,推广牛耕B.会稽一带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C.侯官、临海、建康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D.诸葛亮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了成都平原的经济4.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 )A.春秋B.战国C.汉朝D.三国5.“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西晋6.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为躲避南迁少数民族的侵扰B.战乱使他们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C.江南相对稳定D.江南还没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7.(2018·苏州模拟)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下列哪一城市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南朝江南开发的一个缩影( )A.成都B.广州C.建康D.洛阳9.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民国时期,大量山西人为了生计而“走西口”的故事,引起了一股收视旋风。

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南迁,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使北方趋于平静D.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10.(2018·福建泉州)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晋书·地理志》记载,由于南迁人口实在太多,东晋设置了许多州、郡、县,有些地区的南迁人口甚至超过了当地人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填空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填空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填空题练习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学习主题: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万年前的,他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距今约前的生活在北京西南的,他们的体质特征:(已具备了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在生产生活方面:(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靠猎取动物、采集维持生活,能够使用);距今约前的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在生产生活方面:(山顶人掌握了和技术,能制造有孔器物,能和用兽皮缝制衣服)。

、、是我国的早期人类,都生活在。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1、我们已知的原始居民有、、。

河姆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我国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我国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2、河姆渡居民距今约年前,他们使用工具;他们在湖泊和沼泽边种植,他们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采集和渔猎在他们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最早制成小船,他们最早住的木房子;半坡居民距今约年前,生活在今陕西西安,他们广泛使用,他们种植、和,他们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他们用麻,他们能制造各式各样的,还能制作既实用又美观的。

他们住房子。

3、(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没有掌握磨制技术,(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都掌握了磨制技术。

区分"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根本在于(工具是靠打制还是磨制而来),(磨制)是新石器最重要的特点。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1、大约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最著名的部落是和领导的部落;在东方最强大的部落是领导的部落。

2、炎帝姓,人称(神农氏),他的贡献有: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发现治病的药物;黄帝姓,号轩辕氏,他的贡献有: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变化播种、收割,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车船。

高起本(文)《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起本(文)《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起本(文)《历史》知识点总结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

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远古的传说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

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夏朝和商朝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

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

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

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西周的兴亡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解析版)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解析版)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1.(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如图反映了自东汉至西晋末年,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情况。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衣冠南渡”的原因是()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②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③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④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东汉至西晋末年。

根据材料“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结合所学可知,西北边陲地区位于内陆高纬度地区,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根据材料“洛阳荡覆”,可归纳为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和“‘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属于“衣冠南渡”的影响,而非原因,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

2.(2023·湖南长沙·校考模拟预测)《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

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

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

这一现象源于()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

据材料“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之间为了争夺中华正统地位,纷纷采取措施树立自身的正统观,东晋则利用礼仪规范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所以东晋重视礼仪,不是为了解决佛道对儒学的挑战问题,排除A项;南北方文化交流不是东晋“极为重视礼仪”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东晋时期门阀政治达到巅峰,排除C项。

历史初一考试卷及答案

历史初一考试卷及答案

历史初一月考试卷及答案导语:本篇文章是为您整理的历史初一月考试卷及答案;欢迎大家查阅..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70分1、最早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早期人类大概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大汶口人D、山顶洞人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不该出现的现象是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3、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才德D.门第4、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内地拜祭我们共同的祖先;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新旧制度更替D、百家争鸣6、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7、成语与历史人物不相符的一项是A、卧薪尝胆——勾践B、问鼎中原——楚庄王C、退避三舍——齐桓公D、破釜沉舟——刘邦8.夏朝的都城据说是阳城;但是阳城在哪里;没有定论;商朝的都城最初也是搬来搬去的;后来商王盘庚将它稳定下来;他把都城迁到:A.二里头B.殷C.朝歌D.商9、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右图是我国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主要是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影响深远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11、下面的青铜器中;是我们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是A.B.C.D.12、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③④13、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着提高的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1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A、四川B、陕西C、甘肃D、x疆15、右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图片中的主要人物是A.陈涉、吴广B.项羽、吴广C.陈胜、刘邦D.项羽、刘邦16、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①汗血马②葡萄③核桃④小麦⑤打井技术⑥西域魔术A.①②③⑥B.①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⑤⑥17、标志着x疆地区正式归属汉王朝中央政府统治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首次出使西域B.张骞再次出使西域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D.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18、以下四幅战争图片;哪一幅图片反映的了战后我们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天下三分的局面实际形成19.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20、三国演义一书中提到;曾为关羽刮毒疗伤;也为曹操治过头痛病的一位东汉末的医学家;他在世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强身健体的体操五禽戏;他是A.张仲景B.扁鹊C.华佗D.神农炎帝21、秦始皇统一的货币;是下面的哪种A、B、C、D、22、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时;从政治上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A.分封制B.世袭制C.推恩令D.“罢黜百家”23、右面一幅图是一块汉代的画像砖;反映的是汉代时期长安举办太学时;博士对学生讲经情况..博士讲的“经”是哪家的“经”A.法家B.道家C.儒家D.兵家24、230年;吴国的万人船队到过台湾;船队是谁率领的A.卫青、诸葛亮B.卫青、诸葛直C.卫温、诸葛直D.孙权、刘备25、南方的初步开发中;对“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的初步开发;主要是哪国人民A.吴国B.魏国C.蜀国D.东晋26、下面的历史人物中;谁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27、最早提出负数概念的数学着作是A.九章算术B.伤寒杂病论C.齐民要术D.水经注28、下面的大战中;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必阝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9.丝绸之路是历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这条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30、世界是最早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科学家是A.刘徽B.祖冲之C.贾思勰D.郦道元31、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的都会是指今天A、苏州B、扬州C、镇江D、南京32、下列几部书;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的是A.九章算术B.水经注C.伤寒杂病论D.齐民要术33、下列人物中哪一个是地理学家A.刘徽B.祖冲之C.贾思勰D.郦道元34.下面的文字;字体是隶书的是:3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秦朝B.西周C.商朝D.夏朝二.材料分析题30分36、读图题共1小题;13分下图为战国—秦朝重要工程分布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图中秦朝的都城;并写出地名..2分2秦朝修筑了长城;请你根据地图指出并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地名..4分3战国和秦朝时期;在水利兴修和水运交通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请你根据地图指出三个这一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和水运工程..3分4在这些重大工程中;有的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有的已经失去了修筑时的原来目的..你能分别举例说明一下吗 2分5有人说;修筑重大的工程;劳民伤财;没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你例举一个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2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出它们分别是谁主持改革的措施..4分材料二的改革把都城迁到哪里1分2材料一的改革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什么那项措施;最明显、最直接触犯了旧贵族利益支持材料一改革的国君是谁6分3这两次改革在当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分4在改革过程中;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什么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5DCCAC6-10DDBDA11-15CCAAA16-20ACDDC21-25BCCCC26-30CAAAB31-35DCDBC二、材料题36、1A——咸阳字母1分;地名1分2西B——临洮;东C——辽东3D——都江堰;E——郑国渠;F——灵渠4如都江堰;至今都在发挥重要作用;长城;就失去了防御的功能..5古今中外的事例都可以;答案不;可以否定;可以肯定..有理就得分..37.1材料一是商鞅变法;材料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2推行县制;奖励军功..支持者是秦孝公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就是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4答题方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改革;为国为民;实事求是等..。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表所示为冯天瑜等人编著的《中华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的分布情况,其主要反映出()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表,可知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相互融合,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选D项;这个时期各种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将各文化圈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原文化领先其他地域文化的结论,排除B项;各文化圈之间存在重合部分,并不是完全隔绝,排除C项。

2.下表是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论述。

这反映了当时()A.统一成为各诸侯共识B.地理学取得了重大成就C.人们渴望统一的愿景D.思想领域神秘色彩浓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定于一”“一则治,异则乱”“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可知战国时期思想家们都提出了统一的主张,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反对诸侯争霸,渴望统一安宁的愿景,故C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故C项错误;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新学派,而题干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北京初一初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北京初一初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北京初一初中历史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出土文物,最能直接说明河姆渡氏族已开始原始农业的是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读下图,该变法发生在A.①B.②C.③D.④3.西周和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郡县制B.均田制郡县制C.分封制行省制D.均田制行省制4.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辟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昭君出塞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曹丕称帝B.赤壁之战C.刘备称帝D.孙权称王6.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古代水利工程是A.隋大运河B.元大运河C.灵渠D.都江堰7.“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该诗句反映的现象在中国开始出现于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A.唐太宗统治初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前期9.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C.敦煌石窟D.麦积山石窟10.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吐蕃人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A.藏族B.满族C.回族D.汉族11.朱德题写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他所称颂的诗人是A.李白B.李商隐C.白居易D.杜甫12.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刘邦B.杨坚C.赵匡胤D.朱元璋13.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14.某同学在演讲比赛时介绍了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他曾打败金兀术,取得郾城大捷,却被诬陷而死。

他是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15.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图片,他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A.宋代政权巩固B.宋代民族政权并立C.宋代商业繁荣D.宋代农业发展16.《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史学名著。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川教版课后练习六十二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川教版课后练习六十二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川教版课后练习六十二➢第1题【单选题】东汉末年开始,许多北方人迁居到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原因是( )A、江南地区有大量未开垦的荒地B、江南地区疫病少C、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D、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南方经济发达【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C、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六朝时期,南方出现很多商业城市,吴郡的丝织业很著名,你知道吴郡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A、扬州B、南京C、宁波D、苏州【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诸侯纷争与社会变革C、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D、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两大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下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④南方没有战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自学提示(一)
自学课本P87、88,2分钟, 一、吴蜀时期南方的开发 完成下列问题。 1、北民南迁 2、各族人民的劳动 南方开发的原因: 3、孙吴政权重视 农业: 水稻
吴国:
蜀国:
纺织: 麻布(越布)、丝织业 手工业: 制瓷: 青瓷 造船:候官、临海、番禺 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
资料:
东汉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人民纷 纷南迁。 关中移居到荆州(今湖北)的有十万多 家;徐州和山东、安徽、江苏北部)的人 民很多移到了镇江、扬州。 思考:北民南迁有什么好处? 北方人民的南下,给江南增加了劳动力,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造船
城市: 建康(南京)成为南朝最大都会
史料:
“江南之为过盛矣.------地广野丰,-----荆城跨南楚之富, 杨郡有全吴之饶,----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解释:江南为国家强盛地区.-----土地广阔,物产丰饶,---荆州居于南楚最富有的地位,扬州有这个地区最肥沃 的土地,-----丝锦布帛产量之高,可供天下人穿衣.
学习测评
D 1.三国时期的“南中”是(
)。
A.今台湾地区
C.今海南岛
B.今广东 、广西一带
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
2.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 ( B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一、吴蜀时期南方的开发
太湖(江苏省南部)
西汉时期南方的经济情况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 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 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 家。” 上面这段材料反映出 《史记.货殖列传》
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 后、交换不发达的情况。

七年级上册语文材料分析题题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材料分析题题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材料分析题题目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他创立了什么学说?(2)、材料一对今天人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3)、材料二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示?(4)、材料三用现代汉语表达是什么意思?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改革。

请回答:(1)、孝文帝是哪个民族的政治家?洛阳指今天的哪里?(2)、孝文帝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3)、孝文帝改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考古工作者已多次发现西汉古纸,其中一张出土于甘肃放马滩的西汉早期墓葬中。

这张纸表面平整,质地薄软,上面绘有地图,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纸张实物。

请回答:(1)、材料说明我国在什么历史时期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2)、我国古代造纸术发明后,什么历史时期谁改进了造纸术?(3)、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何历史作用?(4)、谈谈你对当今改进造纸工艺的看法。

4、阅读下列材料: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

聚众讲学,阐述自已的主张,传播自已的观点。

这样就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形成众多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

各学派之间互相批评,激烈辩论,彼此影响,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地活跃起来。

请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列举儒家、道家和法家代表各一人。

(3)、就诸子百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家学说谈谈你的看法或者列出这家学说的主要观点。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请回答:(1)、试列述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

(2)、写出秦灭六国的时间。

并说说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3)、秦统一后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体制?(4)、秦为维护国家统一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时期的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主阶级改革家。

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与测试姓名: 班级: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每题只有一个最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1.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 C D2.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统帅周瑜——曹操兵力比照5万——20万〔号称80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兴旺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99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会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

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七年级历史南方的初步开发

七年级历史南方的初步开发

经济的发展。
【典例】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
客观原因是(
)
A.南朝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解析】本题为因果关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客观原因与
主观原因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的是选择客观原因,从题中选 项分析,B、C、D 三项都有人为因素,应属主观方面的原因, 而 A 项无人为因素,所以应该选 A 项。 【答案】A
第 15 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太湖
越布
番禺 夷洲 卫温 锦官
诸葛亮
建康
重点提示 1.客观原因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较少,为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降水充足,土壤肥沃。
2.主观原因 (1)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控制南方的政权有()
①洛阳②魏③蜀④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最重要的是制瓷业
C.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青瓷 D.造船业发达
4、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当时的造船中心是()
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

那时,台湾称为()
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澎瑚
6、三国时期的“南中”是()
A.今台湾地区 B.今广东、广西一带 C.今海南岛 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
7、下列属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内容的是()
①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②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③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④派卫温到达夷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东晋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9、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下列政权中,曾先后统一过南方的有()
①三国中的吴国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昭、司马炎B.司马炎、司马睿C.司马懿、司马炎D.司马昭、司马睿
1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
12、我国是大豆的故乡。

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13、南朝时,南方的造纸业迅速发展。

成都是两大造纸中心之一,它主要出产的是()A.藤纸 B.宣纸 C.蜀笺 D.蔡侯纸
14、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A.建康 B.成都 C.洛阳 D.广州
1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

”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16、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其中哪一个作为都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最长?()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北京
17、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江南开发的重要原因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人口南迁避乱③江南战争相对较少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南朝 C.三国、两晋、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19、自三国时期,伴随着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
A.封建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C.南北朝之间民族矛盾尖锐D.对外贸易起步,与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创新题
20、右图为风光秀美的会稽山风景区,你知道,三国时期,这里也曾因一项手工业而著名,请你猜一猜当时当地的特产是()
A.蜀锦B.藤纸C.越布D.青瓷
2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后部分。

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
切的关系。

当时在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A.曹操 B.刘备C.卫温D.诸葛亮
22、“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是武侯祠对联中的下联,“定南蛮”指的是安抚下面哪一地区的少数民族()
A.今福州一带 B.今浙江宁波一带
C.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D.今广州和汕头一带
23、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帮统称为南朝,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在()
A.建业 B.建康C.临安D.宁波
二、综合题
24、魏蜀吴三国统治者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东汉后期经济状况B.加强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C.为了发展自己的势D.保持三国之间的经济平衡
25、“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
①东周②西汉③三国时的魏④东晋⑤西晋⑥东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
26、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因为它曾做过六个朝代的都城,下列以它为都城的六个朝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三国中的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东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⑥①②③④⑤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请你说出出现这样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3)三国吴蜀时期,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
三、探究题
28、阅读材料:
农民在湖沼边筑起堤坝,进行围垦,开辟出一片片湖田。

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周围湖田很多,这三个地区便成为江南的粮仓。

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一年收获两次,粮食自给自足。

成都平原的农业也有新的发展。

——七上《南方的初步开发》
请回答:(1)材料中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状况。

你能具体说一说当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吗?
(2)当时南方种植的农作物除了水稻,还有哪些?
(3)有人说,开发也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破坏,这种开发是应该得到禁止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你如何看待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A
6、D
7、A
8、B
9、B 10、B 11、D 12、B 13、A
14、A 15、B 16、C 17、D 18、C 19、B 20、C 21、C 22、C 23、B
二、综合题
24、C 25、B 26、B
27、(1)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

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
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2)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得到开发,魏晋以来,逐渐得到了开发。

(3)三国吴蜀时期,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吴境内当地的山越、南越等少数民族;南中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

三、探究题
28、(1)原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

(2)还有北方的麦、豆等作物也广泛种植。

(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经济的开发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我认为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