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36f9cfda38376baf1fae5c.png)
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在于它灵活生动, 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在于它灵活生动, 之所以最美 灵活生动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符合六条法则中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 最重要的两条,既是适应人的目的, 适应人的目的 最重要的两条,既是适应人的目的,使人的 眼睛得到满足,使想象得到自由; 眼睛得到满足,使想象得到自由;又具有无 多样性 限多样性;其次是因为蛇形线的多少是判断 对象美的高低程度的标志,证据是人体 人体较之 对象美的高低程度的标志,证据是人体较之 其他物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组成的部分, 其他物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组成的部分, 如骨骼、肌肉、皮肤等等, 如骨骼、肌肉、皮肤等等,女性形体具有的 蛇形线多于男性形体, 蛇形线多于男性形体,所以女性形体比男性 形体美。 形体美。
休谟关于美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在《 休谟关于美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在《人性 第二卷第5节又说, 论》第二卷第5节又说,一个以其房屋或大厦 向我们夸耀的人,除了其他事情外, 向我们夸耀的人,除了其他事情外,总要特别 舒适, 指出房间的舒适 它们的位置的优点。 指出房间的舒适,它们的位置的优点。显然美 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 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一看到舒适就使 人快乐,舒适就是一种美。 人快乐,舒适就是一种美。 舒适在什么方式下给人以快乐呢?确实, 舒适在什么方式下给人以快乐呢?确实, 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 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它之所以使我 们快乐,必然是由于感情的传达, 们快乐,必然是由于感情的传达,由于我们对 房主的同情 我们借想象力体会到他的利益, 同情, 房主的同情,我们借想象力体会到他的利益, 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 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 这似乎又说明美感并不一定要涉及自身直接的 效用。 效用。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752cfeb3960590c69ec3760a.png)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17 56)中,伯克从主体感觉上把崇高和美分别归属人的 两种本能:自我保存与社交,前者要维持个体生命的本 能,后者要维持种族生命的繁殖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愿望 及群居本能。
当庞然巨物威临渺小的个体,我们的心灵就会为它 们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震慑所占有,就会失去正常的活动 与推理的能力,从而感到恐惧和痛苦,这就是崇高感的 第一步。伯克说,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 也就是说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 以类似的恐怖方式起作用的,都是崇高的本源。比如朦 胧、模糊、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形式上的粗犷不羁, 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无法驾驭的威力等等,都属 于崇高感。问题是如果生命真的面临这些,产生的只会 是痛感。而崇高的对象却夹带着快感,原因在于这种危 险又必须不太紧迫或者受到缓和,与我们保持一定距离, 并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安全,那么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崇敬、惊叹和赞赏。这就是崇高感的真正内容: 它来自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来自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它 是克服痛感之后取得的审美快感。
2、“效用说”与“同情说”
休谟关于美有一种说法,接近于苏格 拉底的效用说。这句话也出现在《论美与 丑》一节: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所赞赏 的动物的或其他对象的大部分的美是由方 便和效用的观念得来的,那么我们会毫不 迟疑地同意这个意见。休谟的例子是,在 一种动物方面产生体力的那个形体是美的, 而在另一种动物方面,则表示轻捷的形体 是美的;一所宫殿的式样和方便对它的美 来说,正像它的单纯的形状和外观同样是 必要的。
2、美和崇高的客观性质与根源
比例、合适、圆满等等都是关系性概念, 伯克否定它们的目的是要把美确立为对象的某 些性质。《论美和崇高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第 三部分第12节探讨“美的真正原因”,伯克 断言:美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体通过感官的介入 而机械地作用于心灵的某种品质。这些品质是: 第一,体积较小;第二,表面光滑;第三,各 部分方向上有变化;第四,没有角状的部分, 各部分融为一体;第五,具有矫弱的体形,没 有与众不同的有力的外观;第六,颜色纯净、 鲜明,但不很浓烈、眩目;第七,如有刺眼的 颜色,也要有变化,最好是与其他颜色相混杂。
第三章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三章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d5c762e03d8ce2f01662304.png)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第二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高度发 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 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 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 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 性观念,所以和大陆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诸人的手里,经验主 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强 调感性经验,它或是停留在机械主义上面 (例如霍布士,洛克和傅克),或是流为感 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巴克莱) 或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例如休谟)。
(二)他的哲学观点,“单子 论”和“前定和谐论”。
莱布尼兹
(三)他在认识论上反对洛克的“白板 说”而提出“先验说”说。他把认识分 为朦胧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而明晰的 认识又分为明确的认识和混乱的认识, 在他看来,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实际上就 是一种混乱的认识,这种分类给美学带 来了重大的影响,启发了鲍姆嘉通,促 成了作为一门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学 科的诞生。
“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儿 连第一句话立从未写过的笛卡儿美学。”
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
![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168eca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d.png)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50401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吕宏波摘要学术界一般将1750年鲍姆嘉登《美学》的发表看作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从此为感性创立了一个学科;同时认为康德最先提出了“审美无利害”,最早将审美从宗教和形而上学中独立出来。
因此德国古典美学成为追溯美学现代起源的几乎唯一的线索。
但从现代性的主体深层精神气质角度看来,不是美学学科的分化和创立而是“审美无利害”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态度的确立,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并且最早并非康德,而是在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那里已经清晰看出这一思想了。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单纯从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与理性派相对应的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本文主要梳理“审美无利害”思想的起源、发展及衍变过程。
在前现代,虽然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阿奎那等思想家那里存在着关于美善分离的思想,但关始终来源于对形上本体的模仿或神性的表现,他们无法从感性的此岸品格来规定审美,因此并不存在从主体自身出发的“审美无利害”的态度。
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
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为情感和感性史无前例的作用开辟了道路。
夏夫兹博里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
同时,他将审美也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
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
在夏夫兹博里的影响下,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也相继提出审美是无关利害的思想。
哈奇生认为美感和道德感一样是一种直觉,艾迪生认为美感主要是一种由视觉引起的“想像的快感”,休谟认为审美与同情相联,同时以趣味和想像取代了理性而成为美的根据,伯克明确将美与功用对立,也将审美的根据放在趣味和想像而非理性上。
英国审美经验论的起源
![英国审美经验论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1fd6c69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4.png)
英国审美经验论的起源
英国审美经验论起源于18世纪,是由一些知名哲学家和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美感经验是基于观察和感知客观事物的个人经验得出的。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由个人在观察和感知外界事物时产生的。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审美经验论的先驱之一。
他在他的哲学著作《新工具》中强调了感官经验的重要性。
其他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例如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也都提出了类似的论点。
在英国审美经验论的框架下,个人的美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在观察和感知世界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形成美感判断。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美感评价可能会不同。
尽管英国审美经验论强调了个人经验的重要性,但它并没有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存在。
相反,它认为个人的美感经验是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上的。
因此,美感经验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并不是完全主观的。
总的来说,英国审美经验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它提出了个人美感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认为美感经验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
这种理论对于美学和文化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 1 -。
第三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三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37df10a6c30c2259019e39.png)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鲍姆嘉通
(二)他提出“感性的审辨力”。 他认为审美经验虽感性认识,它究竟还 是一种审辨美丑的能力。这种审辨力鲍姆嘉 通称之为“感性的审辨力”(iudicium sensuum),即一般所谓“审美趣味”或 “鉴赏力”。
(三)他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 形象性。 鲍姆嘉通强调美的完善要靠生动明晰, 而生动明晰就要靠意象的内容丰富而具体, 并且带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意象才是诗所要 求的寓杂多于整一的和谐整体:最完满的整 一须调和最丰富的杂多。这是对“寓杂多于 整一”这个传统的原则的新看法。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己骤然给自己喝彩而造成的。
在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下,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 学迅速兴起,蓬勃发展,主 要代表是法国的哲学家笛卡 儿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 洛,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兹 和美学家鲍姆嘉通。理性主 义美学崇尚理性和逻辑推演, 对无法确定的审美经验持怀 疑态度,肯定人类的先验理 性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64f802e16fc700abb68fca7.png)
18世纪美学的兴起在此一时期已见端倪。经验主义哲学中有一些零星的美 学理论,虽不成系统,但对后来的美学仍有重要影响。培根把知识分为三 类:历史、诗歌和哲学,分别对应心灵的三种能力:记忆、想象和推理。
霍布斯同样把美放在经验主哲学体系中定义。在他看来,人有一种动物 运动或自觉运动,表现出来就是欲望;当一个对象在表面上看来能满足欲 望时,人们便称之为美,反之则为丑,因此美或丑总是与愉快或不愉快的 情感相关。
洛克根据观念论把美看做复杂观念的一种,称之为混杂情状:“美,就是 形相和颜色所配合成的,并且能引起观者的乐意来。”[ [英] 洛克:《人类 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2页。]美被分解为 各个简单观念后,人们便可明了其性质和原因,反过来说,美是由简单观 念联结而成的复杂观念。这种观念联结论成为18世纪的美学主要的方法。
夏夫兹博里虽然把美感归入情感范畴,但他并不认为美感仅仅是一 种直接而单纯的快乐。在有限的情形中有些事物看起来是丑陋、扭 曲甚至可怕的,当我们从更大的整体来看时,它们与其他事物却处 于和谐的关系中。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认识越广阔,我们就越能体 会到更丰富和深邃的美,可以说自然之中无物不美。要领会这种美, 只凭简单的直觉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但这理性不同于逻辑推理 能力,而是对蕴涵着生命力和神性精神的自然整体的把握能力。最 终来说,先天的直觉是美感的基础,但成熟的美感是我们在理性认 识之后感到的一种“陶醉”,夏夫兹博里称其为“理智的迷狂”。 所以,夏夫兹博里所说的审美能力是一种融会了感觉、情感和理性 的综合性能力,只是在最后表现为一种直觉。事实上这也成为18世 纪英国多数美学家的主张。
二、“内在感官”说
个体之间依靠什么纽带凝聚起来呢?夏夫兹博里认为是情 感。他并不否认人有自私的情感,但社交性情感无疑更为 有力,这种情感促使人们乐于相互交往,相互关怀。同时, 情感还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的主要能力。 从性质上说,一个行为只有以整体目的为动机才真正是善 的,由于这种动机不可见,所以便不能被感官所知觉,相 反,人们只有凭借先天的情感来对其判断,表现出对行为 的赞许或憎恶。夏夫兹博里也认为道德判断需要反省,但 反省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能力;凭借反省,原初的情感也 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且生成新的情感。因此,情感判断 是双重的,既以外在形象为其对象,也以自我和他人内心 的情感为其对象。由于突出情感在人及其社会中的重要意 义,夏夫兹博里的哲学也被称为情感主义。
18世纪英国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
![18世纪英国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https://img.taocdn.com/s3/m/4988b0d428ea81c758f57808.png)
18世纪英国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美是客观的吗?如果说是,那为什么不同的人获得的美的感受不同?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人会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面对结婚照,夫妻甜蜜时——甜蜜的感觉;而发现另外一方有外遇时感到丑。
看来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这样看来美有主观性了。
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积的程度为限。
”朱光潜先生所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客观”,指的是客观存在,而不是美的客观论所认为的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因为任何主观感受都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美当然也不例外。
问题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否能严格的推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直接推论应该是“人类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不应该把范围缩小成美,这样就像定义人时说“人是生物”一样尴尬。
美的统一论也就显得空洞乏味,似是而非,对探索美是什么的问题是毫无指导意义。
通俗一点说,美是人们的一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再荒谬不过了。
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鹅、蛤蟆,还是卢浮宫的门面,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这种存在的状态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色彩,只是感觉这种存在状态的人,才自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这种美与丑,人类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毫不犹豫地认为这种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
蝴蝶鲜艳,又能翩翩起舞,所以人类就认为它美;而蛤蟆皮肤色暗,粗糙,还有可怕的毒腺,所以就是丑。
人类是自私的,竟忘了从蛤蟆的角度去审定它是否为美,如果是这样,蛤蟆的肤色及毒腺对它来说是再美不过了。
也许人们会认为卢浮宫的修建有人为的主观色彩,是人类追求美的杰作。
这话不错,对于人类,确实能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色彩、声响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2fc0a3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2.png)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休谟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完成者,同时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
休谟的不可知论具有怀疑论色彩,因此,他也是西方近代怀疑论的主要代表。
休谟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或“人性科学”,并将逻辑、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作为人性科学的最基本内容。
他不仅发展了经验主义认识论,而且也是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
17——18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学完全摆脱了附庸于文艺学的地位,而成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学的问题主要不是由哲学本体论来研究,而是由哲学认识论来研究。
这一特点,在休谟的美学思想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休谟建立的精神哲学体系直接以人性本身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认识论学说、社会伦理和政治学说,而且包括“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的批评学(即后来的美学),所以,他的哲学认识论以及社会政治和伦理思想也都影响着他的美学思想。
在《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都有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此外,他还写有《论趣味的标准》、《论悲剧》、《论艺术和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等关于美学的论文,从而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一个高峰。
E·卡西勒说:“休谟哲学在美学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从方法论观点来看,其贡献完全是有独创性的。
”[[1]]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在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中,休谟是最关心和热爱文艺和美学的一个。
他自称爱好文学的热情是他一生的主要情感和快乐的无尽宝藏。
他和同时代的英国美学家霍姆、哈奇生在学术上有密切交往。
在1739年出版的《人性论》中,休谟就将美学列为他要建立的人的科学中所包括的四门学科之一,并对美学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作了明确论述。
他认为作为人的科学的基础的“人性”本身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理智和情感,它们应分别由不同学科加以研究。
对“理智”的研究属于认识论,而对“情感”的研究则属于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
他说:“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2]]。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PPT精选文档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a032efe7fd5360cbb1adb37.png)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莱布尼兹 四、鲍姆嘉通
5
笛卡尔
一、笛卡尔
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科学家和数学家。
(一)他对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提 供了理性主义的方法。
(二)对艺术和美的态度,是从理 性主义出发的,但谈到具体的美学 问题时,并没有严格遵守理性主义, 他认为美就是愉快,美是审美客体 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同声相应”。
(四)谈到诗歌和音乐的感染力,突出 了艺术的直觉性,为后来的美学家所重 视。
16
四、鲍姆嘉通
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德国哲学家、 美学家。
(一)他的首要贡献是创立了美学这一学科。 鲍姆嘉通对于莱布尼兹的理性哲学进行进一
步的系统化。他发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 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 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即相当于“混 乱的”感性认识的却一直还没有一门相应的科 学。于是他建议应设立一门这样的新科学,叫 做”埃斯特惕卡” (aesthetica)——感性学 (美学)。到了1750年他就正式用“埃斯特惕 卡”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美 学》。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就 诞生了。鲍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英国经验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a6675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8.png)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一、总体把握(关键词)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
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
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
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
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https://img.taocdn.com/s3/m/3396bba0dd3383c4ba4cd206.png)
大卫·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
“习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类生活的伟 大导向。” “理性是激情的奴 隶。” ---大卫· 休谟
2.1 生平 休谟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十 二岁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学,后来转而研究哲学。17341737年旅居法国。后来,他当过家庭教师和辛克莱将军的 秘书,出使过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1752-1757年 任爱丁堡市图书馆馆长的职务。1763年,他又去巴黎,任 英国使馆的秘书,并曾代理公使职务。他晚年在法国享有 很高的声誉,并受到当时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盛大欢迎。 1769年辞去英国副国务大臣的职务,1776年卒于爱丁堡。 2.2 代表作 《人性论》(1739-1740年);《道德原则研究》(1751年); 《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年) 2.3 主要哲学思想 2.3.1 除了知觉,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2.3.2 因果联系是习惯性的联想 2.4 主要美学思想 2.4.1 美的本质 2.4.2 审美趣味的标准
乔治·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
“真理是所有人的愿望, 但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乔治· 贝克莱
1.1 生平 贝克莱生于爱尔兰,1696年入吉尔肯尼学校读书, 1700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1704年毕业后,在三一学 院任教。1713-1720年曾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旅行。 1724年被任命为北爱尔兰的任登德里的副主教。1728年去 北美洲英国殖民地进行传教活动,并于1731年返回英国。 1734年贝克莱升任爱尔兰南部克罗因的主教。1753年死于 牛津。 1.2 代表作 《视觉新论》(1709年);《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 《海拉和菲伦诺的三篇对话》(1713年) 1.3 主要哲学思想 1.3.1 存在就是被感知 1.3.2 “无限心灵”是一切观念的根据
为什么说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走向主观美学的开始
![为什么说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走向主观美学的开始](https://img.taocdn.com/s3/m/689d606601f69e31433294b7.png)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特点内容摘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西方美学从古代向近代转换中最早形成的美学思潮之一,它以鲜明的特点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互相并列、彼此对立,共同构成17、18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主线,对启蒙运动美学产生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经验主义美学审美经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继承了以希腊美学为开端的西方古典美学传统,但又按照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发展了西方古典美学传统,不仅对传统美学命题和范畴做了新的阐释,而且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阐明了一系列的新的美学概念和范畴,以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将西方美学大大的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对近、现代西方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美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由审美客体逐步向审美主体转变,对人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研究开始上升到美学研究的主要地位。
这一趋向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一大特点。
如果说,近代以前的西方哲学,总地说来是以本体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那么,发展到近代,开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认识论问题变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
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美学的定位。
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美学属于本体论、存在学说的一部分,那么在近代,美学已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本体论学科,而已成为认识论的学科。
这正是近代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转变的哲学前提。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把审美经验或美感以及与之相关的感觉、想象、情感等问题的研究提到首要地位。
其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创新性的理论是“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这两种学说在美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的美学史家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为“‘内在感官’新学派”,有的西方美学研究者称18世纪美学发展阶段是“趣味的世纪”。
[3]可以说,这两种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最集中地表现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理论原创性和独特贡献。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之所特别重视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还与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直接相关。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7e17ba0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b.png)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士、洛克、休谟.博克等人的美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他们主要侧重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来研究审美活动及艺术创作等问题。
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是西欧哲学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围绕哲学的认识论形成了以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等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两种倾向的斗争。
当时由于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也有长足的进步。
自然科学注重实验和经验,将此视为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从而影响和促进了英国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形成。
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派。
该集合体中的美学家们,理论上互有交叉和矛盾,情况很复杂。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能从现实社会和人生出发,抵制教会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肯定感性认识的真实性,否定和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在方法结论上提倡观察、分析、实验的归纳法。
在美学理论上,他们都重视审美活动的生理、心理基础,重视审美的感性特征以及情欲和本能的作用,忽视理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
他们的分歧之处主要在于:有的主张外部世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倾向,如培根、霍布士、洛克和博克等;有的则否定审美经验来源于外在世界,只注重挖掘人的主观世界与经验的联系,甚至认为整个外部世界都是感觉和表象的总和,从而显出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倾向。
如休谟等人。
这正象列宁指出的:从感觉和经验出发既“可以遵循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或组合’),也可以遵循着客观主义路线走向唯物主义(‘感觉是物体、外部世界的映象’)。
”在美学理论上,培根是英国经验派的先驱者。
他主张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活动能力:记忆、想象和理智;人类学术因此也分为与之相适应的三种:历史、诗和哲学。
17-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对趣味的开拓
![17-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对趣味的开拓](https://img.taocdn.com/s3/m/2078f5452e3f5727a5e9625d.png)
美学思想和伦 理思想 相悖 的 。所 以 , 味一直受 到哲 趣
学和美 学的排挤。
从 中世纪开始 , 随着亚里士多德学说 取代柏拉 图 的思想 , 味觉感官 的重要性 E渐 被人们 重视 , 为趣 t 这
的 , 用它表示 自己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 的审美 体 人们 验, 是对作为 味觉感 官能力 的趣 味 的隐喻性 使用 , 带
微 。此 种较 强的接受 愉快观念 的能力 , 我们通常称 之 为优雅的天才或趣味” 他还认 为这种 “ , 审美趣 味” 或“ 美感 ” 一个人 先 天具有 的能力 , 是天 生 的, 是 “ 先
辨美丑 的美感 是相通 的。他 把 味觉提 高到 了审美 感 官 的地位 : 味觉 也是 一种 可 以体 现 秩序 和 比例 的 感
官 , 以 自己的 “ 天感 官” 它 先 和理性 追 忆 而和先 天 的 道德感一致 ; 同时 , 在这种外 在 的趣味感 官和 内在 的 道德评价感官达成一致的过程 中, 内在感 官起 了决定 性的作 用 。因此 , 他认 为味觉作 为一种感 官也可 以独 自作出审美判 断。而审美 判断 又是和理 性结合 在 一 起 的, 于是 , 区分了三 种不 同的趣 味 : 坏 的趣味 就 他 “ 是‘ 做作 的 ’ a ic 1 趣 味 。好 的趣 味 就 是 ‘ 式 ( rf i ) t a i 合 的 ’ w lf m d 趣 味。在这二者 之间是 一种 自然 的 ( e r e ) lo 趣味 。 自然的趣味如 果没有得 到好 的培养 , ” 就会变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危险或痛苦逼迫太近的时候,不可能引起任何欣喜,
而只有单纯的恐怖。
崇高的客观性质
对象的可怖性只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
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 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 在体积方面是巨大的,在力量方面是无限的,表面上是 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的,色调是朦胧晦暗的,线条是径 直的。 模糊使事物显得可怕
美学思想 想象:
渐次衰退的感觉:等同于记忆 简单想象:将感受过的呈现出来 复合想象:把不同的记忆复合起来,人头马;把自己想 象成赫剌克勒斯或亚历山大 想象的序列(实际说的是人的思维):
思想迷走 受某种欲望和目的控制:求因(找东西);求果(预见,智
慧)。
想象力与判断力 想象力:看到类似点; 判断力:看出事物的差异与不同 判断力更重要:
休谟的美学思想
生平:1711-1776,爱丁堡。贵族家庭。3岁丧父,11岁进
爱丁堡大学,1732年,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人性论》。1776年8月病逝。 基本思想:
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 人的理性或研究的全部对象可分成两类:观念的关系:事实。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 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性联想。(归纳问题)
基本思想: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首创者
自然状态:人类未进入社会之前所处的状态 自然人:首先要自保,人是自私自利、恐惧、贪婪、残暴无情,人对 人互相防范、敌对、争战不已,像狼和狼一样。 自然法: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 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最坏的君主制也比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要好。 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转让的,托付的 国家的职责:抵御外侵;维护内部和平;保障通过合法的手段劳动致 富
“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的真正始祖”(马恩) 不能像蜘蛛,也不能像蚂蚁,而应像蜜蜂,又采集又整理。
二重真理: 理性真理、启示真理;哲学与神学分离。 四种假相: 种族假相:人的理智好像一面不平的镜子;人的感觉不是事物的尺度 洞穴假相:个人的成见 市场假相: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词的误解,陷入混乱 剧场假相:一些学说和体系就像戏剧一样不真实。
有判断而无想象可以成为智慧;有想象而无判断则不能。 医生可以谈污秽之事;布道时不能玩弄词藻
诗要逼真才美 一个诗人可以超越自然的实在的作品,但绝不可以超越自 然的可思议的可能性(于事不必已然,但于理必可能) 美与善: 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物。
姣美,美丽、壮美、漂亮、体面、清秀、可爱等词汇表示。
美学思想 美和丑与快乐和痛苦相伴随。 美与方便和效用相联。 趣味的标准
伯克的美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
论崇高:
崇高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崇高的客观性质
论优美
美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优美的客观性质
崇高与美的比较
伯克的生平和著作
生平:
1729—1797,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在
论起美来,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
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 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没有一种至上之美是在规模 中没有奇异之处的。我们说不出阿派莱斯和阿伯特·杜 勒 究竟那一位是更大的戏谑者;他们两位之中一位是 要根据几何学上底比例来画人,另一位要从好几个不同 的脸面中采取其最好的部分以合成一个至美的脸面。象 这样画出来的人,我想是除了画者本人而外恐怕谁底欢 心也得不到的。并不是我以为一个画家不应当画出一张 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来,而是他应该以一种幸运 做 成这事(如一个音乐家之构成优美的歌曲一样)而不应 该借助于一种公式。我们一定会看得见有些脸面,如果 你把他们一部分一部分地来观察,你是找不到一点好处 的;但是各部分在一起,那些脸面就很好看了。
意大利:维柯
17、18世纪英国美学
——以经验论为主的美学
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美学
历史背景 主要代表人物: 培根(1561-1626) 霍布斯(1588-1679) 洛克(1632-1704) 夏夫兹博里(1671-1713) 哈奇生(1670-1733) 休谟(1711-1776) 伯克(1729-1797) 经验论哲学的主要特征: 知识的来源是经验;归纳法,实验法 经验论美学的主要问题: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休谟的美学思想 伯克论崇高与美
美学思想: 人的知解力:
记忆、想象、理智 历史、诗、哲学
想象: 复现的想象(记忆) 创造的想象(联想、分想) 诗是“虚构的历史” 比历史中的行动和事件更伟大、更英勇 结局比现实更符合伦理的要求(善和正义的胜利) 更多的错综复杂和更多的意外 简评:诗与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 艺术靠“巧智”(felicity),而非机械的规则 宙克西斯用五个美女合成朱诺 巧智:类似中国所讲的“无法之法”,是一种“进乎技矣”的东西。
宽的平地)不如高度(100米高的塔)引人注目,高 度不如深度(100米的悬崖)更能让人心惊肉跳。 如同度量的巨大是崇高一样,极端渺小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崇高。(这是伯克独特的说法,他将一种人面对 微观世界的惊异与惶惑也看作崇高了。)
其他:
无限、困难、宏伟(星光灿烂的天空,数量形成宏伟,
无序的外观增加了壮丽感。) 光:阳光的强烈;闪电的迅速;都能产生崇高之感。 黑暗比光亮更能产生崇高的观念。极端的光亮会产生 黑暗,二者都可以产生崇高。 多云的天空比蓝色的天空更壮丽。黑夜比白天显得更 崇高庄严。崇高建筑应该用黯淡的或深色的。
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是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便是由于知 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己骤然给自己喝彩而造成 的。最容易产生这种情形的人,是知道自己能力最小的人。 这种人不得不找别人的缺陷以便自我宠爱。因此,多笑别 人的缺陷,便是怯懦的征象。因为伟大人物的本分之一, 就昌帮助别人,使之免于耻笑,并且只把自己和最贤能的
绘画不能表现“秀雅合度的动作” 也就是说绘画不能表现“时间性”的内容。
培根论说文集· 说美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无疑地,
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 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同时,很美的人 们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什么大的才德;好象造 物在它底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因此,那些很美的人们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止而不是才德。但是这句 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塔斯大帝、泰 塔斯·外斯帕显努斯 、法王“好看的”腓力普、英 王爱德华第四、雅典人阿尔西巴阿底斯 、波斯王伊 斯迈耳都是精神远大,志向崇高的人,然而同时也 是当代最美的男子。
假如美底主要部分果真是在美的动作中的话,
那就无怪乎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反而倍增其可爱 了。“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 ,因为年轻的人, 如果我们不特意宽容,把他们底青年也认为是 补其美观之不足者,是没有一个可以保有其美 好的 。美有如夏日的水果,易于腐烂,难于持 久;并且就其大部分说来,美使人有放荡的青 年时代,愧悔的老年时代;可是,无疑地,假 如美落在人身上落的得当的话,它是使美德更 为光辉,而恶德更加赧颜的。
历史背景
15-16世纪原始积累的开始
圈地动动 玫瑰战争(1455—1485):兰开斯特家族、约克
家族,旧贵族势力大减 海上争霸(1588)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议会军与王党军的战争,克伦威尔 光荣革命(1688—1689)
《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奠定基础
18世纪后半叶开始了工业革命 Nhomakorabea议会中反对镇压北美的独立运动;但反对法国大 革命。
美学著作:
《论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1756年出版
地位:在朗吉弩斯以后和康德以前,研究崇高与
美的最重要的著作。 特点:生理学和心理学倾向(经验主义影响)
崇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崇高主要与“自我保全” 情欲相关;
涉及自我保持的感情大部分注重于痛苦和危险。 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都是崇高的本源。
人天生就具有审辩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感性直觉 与理性的结合:动物性部分与理性部分
吃草的牲畜 人不能用动物性的部分去体会美和欣赏美……要用心和理性 理性主要指人的善根。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矛盾性:
哈奇生(1670-1733) 两种内在感官:识别美的;善的内在感官 美感不是起于便利、习俗或教育,而是天生的
审美心理研究
重视的原因
对人的心理机能研究
如洛克、休谟、莱布尼茨的著作都称为“人类理解 (智)研究(或新论)”
培根对人的心理能力的划分 霍布斯论想象和联想
洛克论联想、判断力
夏夫兹博里、哈奇生论“内在感官”
培根
生平: Francis Bacon (1561-1626) 生于新贵族之家,自幼聪明过人,12岁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 三年后以“精通和勤奋”的赞誉毕业。后曾担任掌玺大臣和 大法官,以受贿罪被议会弹劾。在一次防腐实验(在鸡肚里 塞雪作冷冻)中染伤寒去世。 基本思想: 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力量
力量要与破坏联系在一起,用来犁地的马是不会有崇
高感的 狗与狼,狗让人轻蔑,而狼则不卑下。(柔弱的善不 及凶狠的恶更引起崇高) 人们对君主的敬畏也是如此。是对他力量的敬畏。 上帝的公正的定罪还是恩赐的仁慈都不能完全消除那 种不可抗拒的因力量而自然产生的恐怖。
巨大
度量的巨大是崇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长度(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