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合集下载

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与2_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与2_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收稿日期]2022-05-18 [修回日期]2022-10-24[基金项目]安徽省蚌埠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20200308)[作者单位]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合肥230032;2.蚌埠医学院校医院,安徽蚌埠233030;3.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33000[作者简介]史 琼(1986-),女,主治医师.[通信作者]王 静,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E⁃mail:jwang2006@[文章编号]1000⁃2200(2023)04⁃0478⁃04㊃临床医学㊃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史 琼1,2,王 静1,陆 明3[摘要]目的:探讨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㊁血糖波动性㊁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的关系㊂方法:根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将142例2型糖尿病(T2DM)病人分为DMAP 组和对照组(NDMAP 组)㊂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㊁实验室资料和动态血糖指标㊂使用Spearman 相关分析DMAP 与各指标的相关性㊂使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病人DMAP 的影响因素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估HbA1c㊁TIR 对DMAP 的预测价值㊂结果:DMAP 组和NDMAP 组比较,病程㊁HbA1c㊁总胆固醇(TC)㊁血糖标准差(SDBG)㊁平均血糖(MBG)㊁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㊁TIR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㊂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DMAP 与TIR 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 =-0.424,P <0.01),与HbA1c㊁MBG㊁SDBG㊁MAGE 呈正相关关系(r =0.471,0.314,0.371,0.233,P <0.01)㊂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HbA1c 是DMAP 的危险因素,TIR 是DMAP 的保护因素㊂ROC 曲线分析显示,HbA1c㊁TIR 预测DMAP 发生风险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和0.763㊂结论:HbA1c㊁TIR 均与DMAP 相关,且可预测DMAP 发生的风险㊂[关键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糖化血红蛋白[中图法分类号]R 587.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23.04.014Correlation of time in rang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with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SHI Qiong 1,2,WANG Jing 1,LU Ming 3(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2;2.School Hospital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3.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Bengb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Bengbu Anhui 23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ime in range (TIR),fluctuation of blood glucose,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and microangiopathy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Methods :A total of 142patients with T2DM were divided into the diabetic microangiopathy group (DMAP group)and the control group (NDMAP group)according to their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The general clinical data,laboratory data and dynamic blood glucose inde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MAP and each index.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MAP were analyzed by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curv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predictive value of HbA1c and TIR for DMAP.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urse of disease,HbA1c,cholesterol (TC),blood glucose standard deviation (SDBG),mean bloodglucose (MBG ),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MAGE)and TIR between the DMAP group and NDMAPgroup(P <0.05to P <0.01).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MAP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IR (r =-0.424,P <0.01),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bA1c,MBG,SDBG and MAGE (r =0.471,0.314,0.371,0.233,P <0.01).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that[12] 张文佳,赵丽娟,吴基洲.MELD㊁AARC㊁COSSH 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90天预后的评估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4):813.[13] 邬天舟,梁茜,李佳琪,等.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评分模型的建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4):310.[14] WU D,ZHANG S,XIE Z,et al .Plasminogen as a prognosticbiomarker for 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rticle)[J].J Clin Invest,2020,130(4):2069.[15] 赵洁,李力,李秀惠,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8):988.[16] SHENG XY,LIN FY,WU J,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a prognostic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hepatorenal syndrome:A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1,27(20):2615.(本文编辑 周洋)HbA1c was a risk factor for DMAP and TIR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DMAP.ROC curv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for HbA1c and TIR was0.792and0.763,respectively.Conclusions:HbA1c and TIR are both related to DMAP,which can predict the risk of DMAP.[Key words]diabetic microangiopathy;glucose time in range;glycosylated hemoglobin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长㊂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AP)通常是指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它们对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医疗以及经济负担㊂瑞典的一项研究[2]表明,慢性血管病变(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引发的医疗费用占据了糖尿病病人住院医疗费用支出的很大一部分㊂控制血糖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也可预测糖尿病远期并发症㊂即使是不同个体HbA1c在同一水平上,他们的平均葡萄糖浓度可能会差异很大,说明仅使用HbA1c评估血糖水平可能存在误导性[3]㊂2021年ADA糖尿病医疗诊疗标准[4]提出评估血糖控制时,除了延续使用主要指标HbA1c,还强调了持续葡萄糖检测(CGM)对优化葡萄糖管理有着巨大的潜力,新增了使用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来评估血糖水平管理,并且提出了TIR与DMAP风险存在密切相关性㊂本文旨在研究HbA1c㊁CGM指标(包括TIR)与DMAP的相关性以及TIR和HbA1c对DMAP的预测价值㊂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病人共142例,其中男82例(57.75%),女60例(42.25%)㊂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存在持续的UACR升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脏病共有DN病人13例,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共有DR病人25例,DR合并DN共7例㊂患有DR和DN的45例病人列为DMAP组,其余病人为对照组(NDMAP组)㊂DR和DN的诊断皆按照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诊断标准㊂所有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且在入组前3个月内有稳定的降糖方案㊂本次研究所需的临床资料收集完整㊂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糖尿病,近3个月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㊁高血糖高渗状态等严重并发症,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㊁肝脏疾病,既往有可导致肾脏㊁眼底并发症的原发疾病,患有恶性肿瘤或精神障碍疾病等㊂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2 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㊁年龄㊁病程㊁血压等㊂嘱病人禁食10h,于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获取HbA1c以及生化资料㊂使用德国罗氏Cobas8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析三酰甘油(TG)㊁总胆固醇(TC)㊁高密度脂蛋白(HDL)㊁低密度脂蛋白(LDL)㊂使用回顾式美敦力ipro2对病人进行动态血糖检测㊂将CGM感应器探头植入病人脐下腹部,使用CGM系统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3d,每5min记录一次㊂根据探头输出的数据生成持续葡萄糖监测报告单,纳入指标血糖标准差(SDBG)㊁平均血糖(MBG)㊁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㊁TIR㊂其中TIR设置为3.9~10.0mmol/L㊂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㊁秩和检验㊁χ2检验㊁Spearma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HbA1c㊁TIR对DMAP的预测价值㊂2 结果2.1 2组一般资料和血糖指标比较 与NDMAP组相比较,DMAP组病程较长,HbA1c㊁TC㊁SDBG㊁MBG㊁MAGE较高,TIR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㊂2.2 DMAP与各指标之间的Spearman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示,DMAP与TIR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24,P<0.01),与HbA1c㊁MBG㊁SDBG㊁MAGE呈正相关关系(r=0.471㊁0.314㊁0.371㊁0.233,P<0.01)(见表2)㊂2.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MAP的影响因素 以有无DMAP为因变量,以病程㊁HbA1c㊁TC㊁SDBG㊁MBG㊁MAGE㊁TIR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病程㊁TC㊁SDBG㊁MBG㊁MAGE等因素后,HbA1c是DMAP的危险因素(OR=1.859, P<0.01),TIR是DMAP的保护因素(OR=0.948, P<0.01)(见表3)㊂表1 2组一般资料和血糖指标比较分组年龄/岁男女病程/年HbA1c/%TG/(mmol/L)TC/(mmol/L)HDL/(mmol/L) DMAP组59.13±10.1622239.05±4.669.81±2.16 1.94±1.15 5.14±1.91 1.16±0.38NDMAP组59.58±10.9060377.34±6.207.70±1.28 1.87±1.26 4.32±0.97 1.20±0.37 t0.23 2.12* 2.49# 5.60#0.31 2.22#0.61 P>0.05>0.05<0.05<0.01>0.05<0.05>0.05分组LDL/(mmol/L)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SDBG/(mmol/L) MBG/(mmol/L)TIR/%MAGE/(mmol/L) DMAP组 3.09±1.59133.80±18.6380.20±11.56 3.27±0.8610.11±2.2150.22±20.62 6.84±2.24 NDMAP组 2.59±0.84130.22±18.0479.53±10.90 2.51±1.088.80±1.7069.99±20.10 5.81±1.58 t 1.66# 1.090.34 4.15 3.72# 5.41 3.15P>0.05>0.05>0.05<0.01<0.01<0.01<0.05 *示χ2值;#示Z值表2 DMAP与各指标之间的spearman相关分析指标1指标2r PDMAP TIR-0.424<0.01DMAP HbA1c0.471<0.01DMAP TG0.037>0.05DMAP TC0.187<0.05DMAP HDL-0.060>0.05DMAP LDL0.140>0.05DMAP收缩压0.047>0.05DMAP舒张压0.016>0.05DMAP MBG0.314<0.01DMAP SDBG0.371<0.01DMAP MAGE0.233<0.01表3 DMAP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B SE P OR95%CI HbA1c0.6200.161<0.01 1.859 1.357~2.547 TIR-0.0530.020<0.010.9480.912~0.985 2.4 ROC曲线分析TIR㊁HbA1c对DMAP的预测价值 TIR预测DMAP发生风险的AUC为0.763 (95%CI:0.681~0.846,P<0.05),灵敏度为0.733,特异度为0.691,最佳诊断值为61%㊂HbA1c预测DMAP发生风险的AUC为0.792(95% CI:0.702~0.883,P<0.01),灵敏度为0.644,特异度为0.928,最佳诊断值为9.4%㊂HbA1c和TIR联合预测DMAP发生风险的AUC为0.795(95%CI: 0.705~0.885,P<0.01),灵敏度为0.644,特异度为0.928㊂3 讨论 TIR和HbA1c均与DMAP有相关性,它们在反映血糖水平管理方面各有优势㊂HbA1c一直作为血糖评价的金标准,反映的是病人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在评价某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效果具有优势,并对糖尿病远期并发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㊂本次研究显示,HbA1c与DMAP存在正相关关系,也有相关证据证明HbA1c与DMAP存在明显相关性[6]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是病人发生DMAP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唐青青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㊂ROC曲线分析显示HbA1c对DMAP有较好的预测价值㊂但HbA1c在反映血糖的实时情况和波动性方面存在不足,且易受到其他相关因素干扰㊂糖尿病所导致的微血管损伤不仅仅是由于高血糖持续状态时间长,血糖波动性对其影响更大㊂血糖波动导致染色质重塑,激活氧化应激系统,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引起血管功能障碍,增加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8]㊂CHATZIRALLI等[9]研究发现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更大,血糖波动性是独立于HbA1c之外的DMAP的危险因素,能够反映实时血糖波动指标的CGM便应运而生㊂CGM提供了更直观㊁全面㊁连续的血糖数据㊂使用CGM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而且它生成的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与DMAP存在相关性㊂据白倩等[10]分析显示,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TIR水平呈负相关,与SDBG㊁MAGE呈正相关㊂据吕玲[11]研究TIR与DN呈负相关,SDBG㊁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与DN呈正相关㊂本次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相似,结果显示DMAP与TIR水平呈负相关,与SDBG㊁MAGE呈正相关㊂TIR由于直观㊁便于理解,作为CGM的关键指标被广泛应用㊂TIR指的是24h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所占时间的百分比,反映了血糖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有价值的信息㊂相较于HbA1c,TIR可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变化情况,与病人真实血糖水平有更强的相关性[12],并且它也可以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㊂BECK等[13]利用DCCT在1440名受试者中发现TIR每降低10%,DR进展的危险率增加64%,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增加40%,TIR 与DMAP密切相关㊂LU等[14]在3262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研究中发现,TIR与DR存在显著关联,DR 严重程度随着TIR的上升而下降㊂本次研究亦显示TIR与DMAP呈负相关,TIR是DMAP的保护因素㊂ROC曲线分析显示出了TIR对DMAP较好的预测价值㊂也有学者指出HbA1c和CGM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指导血糖水平控制及用药方案的调整[15]㊂在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6]中指出,HbA1c联合CGM可优化血糖管理㊂如果HbA1c达标,但CGM结果显示有低血糖或血糖波动幅度大,这样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血糖波动信息来确定最佳诊疗方案㊂本次研究联合HbA1c和TIR 并未显示出对DMAP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研究㊂在临床中应该利用CGM血糖指标和HbA1c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它们在血糖水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㊂本次研究亦存在部分不足:总体样本量偏较小,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确认TIR和HbA1c与DMAP的相关性㊂虽然DMAP主要为DR和DN,但并不能等同于DR和DN㊂本次研究受试者皆为住院病人,CGM监测期间治疗方案的调整会影响TIR 造成偏倚,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可信度㊂[参考文献][1] 谭垚.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糖波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延安:延安大学,2019.[2] ANDERSSON E,PERSSON S,HALLÉN N,et al.Costs ofdiabetes complications:hospital⁃based care and absence fromwork for392200people with type2diabetes and matched controlparticipants in Sweden[J].Diabetologia,2020,63(12):2582.[3] BECK RW,CONNOR CG,MULLEN DM,et al.The fallacy ofaverage:how using HbA1c alone to assess glycemic control can bemisleading[J].Diabetes Care,2017,40(8):994. [4] 蔡璟浩,周健.‘202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解读[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2):13.[5]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4):292.[6] 邝嘉敏,顾炽昌,梁勇前.血糖控制目标范围内时间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49(4):99.[7] 唐青青,郭英,张广栋,等.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38(1):20.[8] 郗光霞,安平,梁登耀,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2):99.[9] CHATZIRALLI IP.The role of glycemic control and variability indiabetic retinopathy[J].Diabetes Ther,2018,9(1):431. [10] 白倩,陈琰,代闪,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指标与MAU的相关性[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39(8):1698. [11] 吕玲.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12] AGIOSTRATIDOU G,ANHALT H,BALL D,et al.Standardizingclinically meaningful outcome measures beyond HbA1c for type1diabetes:a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DiabetesEducators,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the EndocrineSociety,JDRF international,the Leona M.and Harry B.HelmsleyCharitable Trust,the pediatric Endocrine Society,and the T1Dexchange[J].Diabetes care,2017,40(12):1622. [13] BECK RW,BERGENSTAL RM,RIDDLESWORTH TD,et al.Validation of time in range as an outcome measure for diabetesclinical trials[J].Diabetes care,2019,42(3):400. [14] LU J,MA X,ZHOU J,et al.Association of time in range,asassessed b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with diabeticretinopathy in type2diabetes[J].Diabetes Care,2018,41(11):2370.[15] 陆静毅,戴冬君,周健.糖尿病管理新指标: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38):2961.[16]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8):668.(本文编辑 刘璐)。

2型糖尿病基础知识

2型糖尿病基础知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1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
发病年龄通常<30岁
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病情起伏大,不易控制,易发生酮症酸 中毒
相关抗体阳性率高(如GAD,ICA,IAA) 胰岛素功能差,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谢谢!
HbA1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糖
红细胞
黄颖等.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26-127.
多个国内外糖尿病指南均以HbA1c为血糖控制 主要评价目标
2015 ADA-EASD 2型糖尿病高血糖尿病管理立场声明
控制目标 HbA1c≤6.5%
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癜风, 恶性贫血等
ICA:胰岛素细胞抗体;GAD:谷氨酸脱羧酶抗体;IAA:胰岛素自身抗体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2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
多见于成年人,40岁以上发病率高 病情缓和,临床症状不明显
极少数为急性起病,需要暂时性胰岛 素治疗
2型糖尿病基础知识
Contents

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标准
3
糖尿病常用血糖检测指标及意义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
2012年IDF 全球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前十个国家
2013年IDF 全球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前十个国家
中国 印度 美国 巴西 俄罗斯 墨西哥 印尼 埃及 日本 巴基斯坦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有讲究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有讲究

健康随笔糖尿病园地糖友都知道,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

2020年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内分泌学分会共同发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

以下简要介绍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

1.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7.0%。

近年来,有关血糖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的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将HbA1C 降至7.0%以下,虽无显著的大血管获益,但有明显的微血管获益。

目前尚缺乏将HbA1C 进一步降低至≤6.5%会带来大血管和微血管获益的研究证据,反而有导致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增多的风险,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因此,大多数指南推荐将一般成人糖尿病患者HbA1C 的控制目标定为<7.0%,可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事件(低血糖、体重增加)风险之间的平衡。

另外,随着二甲双胍作为单药治疗首选这一理念的不断强化,以及一些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增加体重甚至可减轻体重的新型降糖药,如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不增加低血糖和体重的情况下将HbA1C 控制在7%以下。

2.年轻、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6.5%研究显示,糖尿病早期进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带来良性“代谢记忆”效应,会有远期获益。

因此,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使用的降糖药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推荐的HbA1C 控制目标为≤6.5%,甚至尽可能接近正常。

3.已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8.0%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的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

2023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标准范围表

2023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标准范围表

2023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标准范围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标准范围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以保持健康。

在糖尿病管理中,血糖控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根据不同的人群和情况,血糖控制的目标范围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2023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标准范围表:1. 糖尿病前期受损血糖控制范围:- 空腹血糖:4.0-6.1毫摩尔/升- 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以上数值仅供参考,具体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1. 遵循合理的饮食原则,控制饮食热量和糖分摄入;2. 定期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3. 规律监测血糖水平,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 定期复查眼底、肾功能、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有所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生活。

【2000字】。

第二篇示例:2023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标准范围表糖尿病是一种持续性病症,患者需要密切监控和控制血糖水平,以保持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4亿人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血糖控制的标准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2023年的最新研究和指导方针,以下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范围表:1. 空腹血糖水平(毫摩尔/升):- 正常范围:3.9 - 5.5- 可能受损范围(前期糖尿病):5.6 - 6.9- 确诊糖尿病范围:≥7.03. 血糖控制目标范围:-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达到或保持在7%以下- 凌晨3点的血糖水平保持在4.0 - 7.2之间4. 血糖监控频率:-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监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餐后和睡前的血糖。

- 对于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也建议每周至少监测一次。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医师分会编写的权威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医生诊治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指南,2型糖尿病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条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且需要两次以上的检测结果符合上述条件。

此外,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家族糖尿病史、胰岛素抵抗等,当血糖达到以下标准时,也可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其次,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案。

指南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体重管理。

同时,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合并症和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调整。

指南还详细介绍了常用的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以及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再次,指南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

指南指出,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并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如抗凝治疗、血脂调控、血压控制等。

最后,指南还关注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

指南强调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饮食控制、体重管理、运动锻炼、用药遵从等方面。

指南还提供了患者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情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治指导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及低血糖预防治疗

老年人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及低血糖预防治疗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

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
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鉴别诊断
1.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当低血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精神错乱、行为异常时,易误诊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如果能及时查血糖,发现血糖低则有助于低血糖的诊断。

2.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低血糖昏迷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如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脑血管意外、肝性脑病等混淆。

检查血糖水平很重要。

3.神经性无力症:此症有焦虑、不安、乏力、神经质等表现,但症状的出现与血糖水平高低无关。

4.非低血糖综合征:病人可有疲惫、淡漠、迟钝、痉挛、心悸等类似低血糖的表现,但查血糖不低。

服糖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并发症
可并发心律失常,脑萎缩、脑梗死等。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寻找致低血糖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同时消除致病因素能减轻和防止低血糖的发作。

对老年人用降糖药剂量需谨慎对长效磺酰脲类,尤其是格列本脲在应用时更应慎重。

低血糖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一旦发生,症状很严重,应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至少密切观察72小时,并不断监测血糖浓度。

及时调整治疗。

2017年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

2017年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

2017年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2017年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在2017年,针对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备受关注。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

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对于疾病管理非常重要。

1. 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设定合理的控制目标对于患者的疾病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 血糖控制目标的设定针对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017年的指南,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可以设定为: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

这些控制目标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血压和血脂的控制目标除了血糖控制目标外,2017年的指南还强调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血脂的控制。

血压控制目标一般为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而血脂控制目标通常要求LDL-C达到特定水平,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4. 个体化的控制目标在实际临床中,每位患者的状况和需求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制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芳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等,来制定更合理、更切实可行的控制目标。

5. 个人观点和总结2017年的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明确了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方面的指导,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指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目标不是僵化的,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深切认识到了2017年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医生和患者才能更好地把握治疗的关键,取得更好的疗效。

我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和控制目标也会不断得以完善和提升。

糖尿病治疗 先要分清“型”

糖尿病治疗 先要分清“型”

糖尿病治疗先要分清“型”作者:朱大龙来源:《祝您健康》 2016年第2期朱大龙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根据国内最新的调查显示,如果按照美国相关标准,那么在我国20 岁以上成年人中,患有糖尿病和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已近半数。

通俗来说,走在大街上的2 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人不是患有糖尿病,就是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1 型2 型要分清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不同类型,一般分为1 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4类。

对老百姓来说,这可能只是个名称分别,其实在治疗上,差异是非常大的。

最常见的是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

人们都熟悉,知道是吃得好、动得少,越来越胖、代谢异常,然后血糖就不正常了,通俗来说,这就是个代谢病。

患者通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相对不足。

而1 型糖尿病大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表现为胰岛功能绝对不足。

这种差异,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带来了很大差异。

对于1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使用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会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生活方式的调整,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当然还有胰岛素的使用。

所以,如果分型不清,对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不同, 对血糖的控制可能极为不利。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想,糖尿病又不是什么新鲜病种,这些分型由来已久,难道还会有搞错的吗?实际上这种误诊很容易发生。

比如1 型糖尿病多数在年轻人身上出现,近年来由于小胖子越来越多,十多岁就患上2 型糖尿病的患者一点都不少,如果按照1 型糖尿病的方法去治,对他们的病情控制并不是最好选择。

而2 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年龄都比较大,过去看到中老年患者一般就直接当2 型糖尿病来治疗,可后来发现,血糖控制不理想。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 综合控制指生活方式干预,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的 药物治疗和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目标应具有综合性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 异。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 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 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近期目标 消除糖尿病症状 和防止急性代谢 并发症
远期目标
预防慢性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临床 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 脂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 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 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 措施。降糖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 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值≤5.6mmol/L时,重新评估降糖治疗, 血糖值<3.9mmol/L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10mmol/L启用胰岛素,血糖保持在7.8-10mmol/L,不 建议血糖控制目标<6.1mmol/L
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 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 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 调整中,可将HbA1c≥7%作为 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 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SMBG 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 断。
生活方式干预3月*
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

2022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2022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2022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血糖控制篇2022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上,公布了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在新版指南中,将以往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进行了调整(表1)。

可以看出,新版指南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较宽。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均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分析发现,血糖控制(以HbA1c表示)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呈对数性关系,该相关性延伸到正常HbA1c水平(<6%),没有下限,即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HbA1c控制得越低越好。

DCCT后续9年随访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接受强化控制血糖的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相关终点的发生风险降低42%(P=0.0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病风险降低57%(P=0.02)。

而UKPDS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HbA1c每降低1%,CVD发生率降低18%。

基于这两个大型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稍小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不少制定了HbA1c控制目标,如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糖尿病成人的HbA1c控制目标为<7%;而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控制目标为<6.5%。

近年来,一系列有关强化降糖治疗是否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结果先后出炉,其中最著名的是ADVANCE、VADT以及ACCORD3项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3项研究均未显示出强化降糖治疗具有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效果,尤其是ACCORD研究更由于强化降糖组心血管事件增加而提前终止。

回顾这三大研究,ACCORD研究和VADT研究均将强化降糖组的HbA1c目标值定于<6.0%,ADVANCE研究定于<6.5%。

进一步分析发现,ACCORD研究中,强化降糖组血糖下降过快(4个月内HbA1c下降1.4%),更多使用胰岛素及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使部分患者体重增加明显以及更多的低血糖事件可能是导致其心血管事件增加的原因。

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药物治疗【摘要】糖尿病全球合作组织倡导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患者,其认为需要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亚组人群的不同情况进行考虑,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立足于之前的各项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药物治疗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控制和管理2型糖尿病的基础就是良好的血糖控制,其在预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和延缓糖尿病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血糖控制目标;2型糖尿病;个体化治疗在对数量众多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一刀切式”的治疗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比如没有对患者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易感性、并发症、病程、年龄、基因型和表现型等异质性进行充分地考虑。

所以,在对患者实施多重风险因素干预的过程中,要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且对心血管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以特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亚组人群的具体情况为根据对血糖控制目标进行设定,有效地控制心血管风险,并且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1.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药物治疗的依据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的基础就是血糖控制。

相关研究[1]表明,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早期强化控制血糖具有密切关系。

在大血管并发症方面,该研究中的强化治疗组具有下降的心肌梗死发生率,然而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针对患者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随访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具有相似的血糖控制水平。

结果证明,通过早期强化治疗能够长期降低微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分析该研究的长期数据,可以发现,患者在经过强化治疗并且实现最终血糖达标之后具有更低的总死亡率和较高的心血管获益。

综上所述,早期强化控制血糖能够降低远期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对尽可能早的优化代谢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另外某一项干预研究[2]中所有的入选研究对象都是具有多重心血管风险因素或者具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该研究证实了通过强化降糖的方式能够使微血管并发症得以显著降低,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控制肾病的发生率,然而却没有证实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通过强化降糖方案得到有效地控制。

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

CODIC:近50%的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控制不佳
60 50
HbA1C 控制的 百分比 (%)
40 30 20 10 0
控制差 > 7.5 % 控制一般 6.5~7.5% 控制佳 < 6.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n=1111
唐玲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4;12(3):205-2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成年人致盲 的首要原因1
卒中 危险性 增加2-4倍3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 首要原因2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中 每10人有8人 死于心血管事件4
外周血管病变 导致非创伤性下肢 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5
1 Fong 3
糖尿病神经病变 导致非创伤性下肢 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5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9–S102。2Molitch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4–S98. Kannel WB, et al. Am Heart J 1990; 120:672–676. 4Gray RP & Yudkin JS. In Textbook of Diabetes 1997. 5Mayfiel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78–S79.
通过糖负荷试验评价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

IVGTT时血清胰岛素10分钟内达到峰值,为第1时 相分泌(快速相分泌),其后为第2时相分泌 OGTT或进餐时血清胰岛素30分钟达到峰值, 此反 映了胰岛素早期分泌相,其后为晚期分泌相

2-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第二部分控制目标及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

2-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第二部分控制目标及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 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 GLP-1受体激动剂
四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 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DPP-4 抑制剂 患者人数 研究 时间 用药方案 (RCT)
HbA1c 下降值
HbA1c 基线 (减去安慰剂效应 后) 8.7% (亚洲) -1.0% (亚洲) 8.6%(中国) -0.7%(中国) 8.5% 8.1% -0.9% -0.5%
治疗后治疗组 HbA1c 值 7.7% 7.8% 7.5% 7.0%
常用药物剂型剂量
化学名
罗格列酮 二甲双胍+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每片剂量 (mg)
4 500/2 15
剂量范围 (mg/d)
4~8
作用时间 (h)
半衰期 (h)
3~4
15~45
2(达峰时间)
3~7
α-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降糖效力 低血糖风险 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 HbA1c下降0.5% 单独服用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并可减少餐 前反应性低血糖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
作用机制 降糖效力 低血糖风险 不良反应 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 HbA1c下降1.0%-1.5% 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 体重增加和水肿,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 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 禁忌证 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以 及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者
检测指标
血糖*(mmol/L) 空腹 非空腹 HbA1c(%) 血压(mmHg) TC(mmol/L) HDL-C (mmol/L) 男 性 女 性 TG(mmol/L) LDL-C (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合并冠心病 体重指数(BMI,kg/m2)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男 性 女 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 主动有氧运动(分钟/周) <2.5 (22.0mg/g) <3.5 (31.0mg/g) <20 μg/min(30.0mg/d) ≥150

2023糖尿病诊疗标准

2023糖尿病诊疗标准

2023糖尿病诊疗标准2023年的糖尿病诊疗标准是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等。

2. 血糖控制目标: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在4.4-7.0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在4.4-10.0 mmol/L之间。

3. 饮食治疗: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患者采用低脂、高纤维、低糖、高蛋白的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过度摄入饱和脂肪和高糖食物。

4. 运动治疗:适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等,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

5. 胰岛素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2型糖尿病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的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要的。

根据血糖水平和胰岛素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6. 口服药物治疗:对于未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式。

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

7.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监测、心电图和神经病变的评估,以及心血管疾病和足部溃疡的风险评估和预防。

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和干预。

8. 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包括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药物使用、饮食控制、运动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9. 多学科团队合作: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医生、营养师、糖尿病教育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10. 药物选择的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合并症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以降低血糖并发症的风险。

探讨2_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HbA1c_变异系数及HVS_的关系

探讨2_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HbA1c_变异系数及HVS_的关系

DOI:10.16658/ki.1672-4062.2024.02.044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HbA1c变异系数及HVS的关系韩衍永,何端端,苏聿德泉州市光前医院检验科,福建泉州362321[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 TIR)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变异系数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评分(HbA1c Variability Score, HVS)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泉州市光前医院行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的8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TIR水平分为低TIR组(TIR<85%)30例和高TIR组(TIR≥85%)52例,对所有患者随访观察1年,观察两组随访期间HbA1c变异系数和HVS;使用Spearman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TIR与HbA1c变异系数及HVS的关系。

结果低TIR组与高TIR组在性别、血压、服用二甲双胍、服用磺胺类药物、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病程、使用胰岛素、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 hPG)、HbA1c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低TIR组的HbA1c变异系数及HVS均显著高于高T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IR与HbA1c变异系数(r=-0.548,P<0.05)、HVS(r=-0.631,P<0.05)呈负相关。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TIR与HbA1c变异系数、HVS呈负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越低,其HbA1c变异系数、HVS越高,血糖变异性越明显。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 反应。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 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单独服用本类 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合用α-糖苷酶抑 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 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 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 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以 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和 通过中枢性的抑制食欲而减少进食量。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 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 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变化不大。因此, 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 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 药间的联合治疗。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 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上述措施不能使血糖控制 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在内的药物 治疗。
• 对新发病并与 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 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 疗药物。 •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 2 型糖尿 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 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基础胰岛素 或预混胰岛素起始胰岛素治疗。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饮食控制 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 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 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 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 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 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 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 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 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
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
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
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
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
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
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
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

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
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
6.0~
7.0mmol/L,餐后2小时
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对那
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
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使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的状态,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这种情况下,患
者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7.0~9.0mmol/L,餐后血糖
在8.0~11.0mmol/L,HbAlc在7.0%~7.5%就可以了。

3.其他
经常出现低血糖: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以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空腹血糖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11.1mmol/L,HbA1c 在7.0%~7.5%。

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血糖控制标准应适当放宽;
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另外,当患者发生如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时,应先治疗和控制急性并发症,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血糖从制定合理的目标开始
根据2010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2012年ADA和EASD共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以一般控制目标为基础,个体化制定控制目标为原则。

有些情况下目标可以适当放宽,调整目标的关键原则是控制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和避免血糖过度波动。

总之,良好的血糖控制应从制订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