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说课人:南川中学杨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框是对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进一步学习,也为《预防犯罪》的学习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也意在帮助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治意识,增强规则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目主要是带着导行的目的让学生警惕身边的常见的典型的违法行为,从而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1)从身心发展来看:八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法制观念淡薄,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不断攀升,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能分辨违法行为,知道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学生敬畏法律,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养成守法意识,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学会分辨违法行为,知道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讲解的教材为《法不可违》,该教材是一本介绍法律常识的读本,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文本,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法律在哪里》、《法律是什么》、《法律的形成》、《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尊严》。

在本文档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教材的特点和目标•适用对象和教学时机•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学内容与方法二、教材特点和目标《法不可违》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书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教材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白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4.增加学生对法律的兴趣,为将来的法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适用对象和教学时机《法不可违》这本书适用于中小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

这本书可以作为普通的课外读物,也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辅助教材,可以在班级法制教育课、公民素养课等课程中配套使用。

教学时机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之后开始引入法律知识。

适当结合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和事件,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目标与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如下:1.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白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2.重点: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下:1. 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含义,了解法律的分类和领域。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存在和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和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违法行为,如抄袭、打架等,但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不清楚。

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案例为依托,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教学难点: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情景模拟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行为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几个典型的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3.知识讲解:在学生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讲解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4.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违法行为的发生和法律后果的处理过程。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针对情景模拟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五个方面说一说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青少年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我把它归纳成:掌握四个概念:违法行为、犯罪、刑法和刑罚;区别三种行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培养两种能力:明辨是非、法律意识;记住一个特征:犯罪。

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个概念,区别三种行为,记住一个特征。

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变“讲堂”为“学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我采用:故事导入、情景创设、活动讨论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讨论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寻求落实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思考评价、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的主要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歌曲导入,展开教学;互动学习,突破重难点;名言警句,结束新课。

进行“互动学习”时,我采用了“短片欣赏”、“创设情境”“视频观赏”“畅所欲言”等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说、听、悟能力,通过讨论探究,将问题解决。

其中,“短片欣赏”主要解决什么是违法行为;“创设情境”解决违法行为的分类;“视频观赏”解决刑法、刑罚以及犯罪的相关知识;“畅所欲言”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理解:只要违法都要受罚。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导入环节。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理念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4、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出示投影: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出示投影: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备选答案: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出示投影: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

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

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出示知识网络图,见板书设计。

)。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骤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感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二、教法学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书中的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与成果分享,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提出问题、思考、辨析归纳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版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帮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板书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讲授新课出示投影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略加小结: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为的误区造成的。

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云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

说课稿 法不可违

说课稿 法不可违

说课稿法不可违说课稿——《法不可违》说课人:鱼龙初级中学张永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的第二小节,课题是《法不可违》。

下面,我就从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备课思路方面做一个解释,不足之处望广大同仁指正。

从知识结构和地位上来看,本节课作为第七课的第二小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一小节学习和了解了什么是法律和法律有哪些作用之后,紧跟着摆在学生面前的疑问就是什么是违法犯罪,违法犯罪后会受到法律怎样的制裁或处理。

通过第二小节的学习正是要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和后果,从而最终得出“法不可违”的思想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尊严,严于律己,杜绝违法犯罪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出现,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第三小节的学习——《防患于未然》。

从内容上来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仍然属于法律常识的内容。

如: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种,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哪些种类。

这也是本节课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宏观认识。

只有教师对教材有了宏观的把握,才能更好地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下面,我从具体的备课思路和操作方面谈谈。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三个层面来确定的,一是知识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有“违法行为的概念和分类;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刑法的概念;刑罚的概念和分类”。

二是能力目标,即通过学习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包括“明辨是非的能力;宏观把握、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有“引导学生感受法律尊严,培养学生爱法、学法、守法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课的教学重点基本等同于教学目标的内容,即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法、学法、守法的正确态度。

本课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由于本课知识以学习相关法律概念为主,因而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一课,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并理解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违反性。

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本文主要内容围绕法律的内涵、法律的作用、违法的后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从法律的内涵出发,阐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次,通过具体案例和事例,介绍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强调违法的严重后果,提醒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做到“法不可违”。

1. 法律的内涵:本文从法律的定义、特征、效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2. 法律的作用:本文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违法的后果:本文通过列举典型违法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以及违法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4. 法治观念的培养:本文强调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效力,掌握法律的作用,了解违法的后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1. 法律的内涵和特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2. 法律的作用: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3. 违法的后果:要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明确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法治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法不可违》说课

《法不可违》说课
•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
气氛。
三、说学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不注重效率、 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 能力,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2)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 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 习积极性。
情境。 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
了什么危害?这些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 行为人(主人公)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锻炼学生的语 言表达、概括总结能力。体会感悟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 讲授新课:
(一)谁都不能违法 活动二:理一理、填一填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 任,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 自主导学:
板书本框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目标为导向,阅 读教材P91-95页黑体字,并完成校本作业P29页 填空题及选择。 要求:对照填空,将重要词句勾画在课本上,并 根据学习目标,将重要知识点批注在课本相应位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圈点勾画,并 根据学生反馈,有的放矢地提高课堂效率。)
引导学生体会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根据对社会危 害程度,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感悟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
• 课堂小结
通过本框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哪些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 及相应地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我们青少年一定要 学法、知法、守法、爱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刑罚 (刑事 处罚、 刑事处 分)
含义: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施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法不可违》政治说课稿

《法不可违》政治说课稿

教师面试优选说课稿(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思想进行阐述与说明。

教材分析
首先,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违法的行为的含义和种类,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各种违法行为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守法观念。

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因此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出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守法观念;
其次,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最后,引导学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的能力,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教学重难点
在建立了教学目标之后呢,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因此,
我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教学难点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守法观念
第1页共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

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说主题
二、说教材
三、说学情
说 课 流 程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重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八、说板书设计
一、说主题
1、主题提出背景 课标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建立以学生人格和发展 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成 长服务。同时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多数以 教师讲为主,注重对知识的标注,致使学生的道 德教育被忽视 《课程标准》
讲授新课
模块二、遵章守法 利用全民守法的视频引出遵章守法的重 要性的学习。 然后小组讨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进而引 出对遵章守法的学习。 最后出示有关遵章守法的视频
达标测评
在这个环节中,就本节课出现的知识进行测评。
我主要采用在课件上展示练习题的方式,让同学 们举手或者是齐答说出答案。设计意图:及时帮 助学生们对知识进行巩固,学以致用。
返回
七、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分钟)
出示目标 (2分钟)
自主学习 (5分钟)
课堂新课 (20分钟)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展示一则学生身边的案例小故事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引起注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 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我把本节课分为两大模块进行讲解 模块一、违法无小事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驾车视频,在同学们观看后让同学 们分组讨论司机师傅有哪些违法行为?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后教师讲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让同 学了解违法与守法的界限。 然后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身边的三则案例,让同学们 分析案例是哪种违法行为,进而引出对三种违法行为 的介绍,我主要从违法行为的含义、表现、法律法规 和处罚措施等方面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在同学们了解 后给出几个案例让同学们分析是哪种违法行为,已达 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法律意识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卡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5.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的作用。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法不可违说课稿《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标中“成长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要求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首先说明了犯罪行为的含义;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易受环境的影响,又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的范围乃至发生犯罪行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及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2、使学生能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我爸是李刚”酒驾事件。

问: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法就要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过渡总结:法律是神圣的,法不可违。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是对法律知识的初步介绍,是后续学习法律相关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以及违法的类别和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知道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各种违法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违法的行为,但却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法律知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法不可违。

法不可违(上课说课用讲稿)

法不可违(上课说课用讲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反》的说课稿寺坪镇中心学校龚永永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理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本框题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含义/特征,以及两者的联系和区别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的进一步解释,也为学好以后内容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3、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尚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很多学生抱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有什么关系”的错误想法。

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我不违法”。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3)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景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课标和教材设置,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我的依据是: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同时他们对违法、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

学生只有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才能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我的依据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在具体的案例上很难界定,毕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借给他们一双法律的“慧眼”。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我确定以下三种教学形式(1)活动探究形式通过情境模拟、风采展示、知识竞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案例分析形式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

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形式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分组讨论及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说学法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能否成为有效教学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合作学习法。

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法。

即学生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较多,因此课前我精心设计导学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排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

(一)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探讨与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不能是随心所欲的。

人的行为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造成危害,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没有行为规矩是不行的。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我们可不可以违法呢?违法行为又会受到怎么样的制裁和处罚呢?设计意图:从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课教学。

(二)展示交流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组织整理交流材料。

、2、分组展示。

活动一:想一想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3、从他的经历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学生交流: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

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

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

3、启发: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案例传真、以案说法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2、学生交流:(1)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违法行为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活动三:理一理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备选答案: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学生交流: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活动四:认识犯罪受惩罚1、比较概括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2、交流:(1)什么是犯罪行为?(2)什么是刑法?我国刑法的作用?(3)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明确: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历的刑事处罚。

4、分析P95杨前线的案例,说一说他为什么会受到处罚?他受到了什么处罚?设计意图:以现实案例为素材,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犯罪必受惩罚,刑罚的种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

5、归纳并交流:什么是刑罚?刑罚分为哪几种?什么是主刑?它包括哪几种?什么是附加刑?它包括哪几种?6、辨别词汇、探究解惑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看书,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归纳能力。

在此基础上检验学生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特征和区别的掌握情况。

从而使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三)新课小结:知识的掌握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四)课堂达标检测完成同步训练的相关习题六、教学反思1、教案的设计努力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3、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

4、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全面。

阐述不清楚,课堂氛围不够积极,不够活跃。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