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认识人类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学习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准备】让学生搜寻我国古代神话资料,提前预习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精读探讨法,想像体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我国古代神话的情况。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教师介绍《山海经》和《淮南子》的基本情况。

《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示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示范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朗读法、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分别是《猫》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猫》一文通过对猫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则通过对两个不同地点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由于这是语文课,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悟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一些典型的文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你们对猫有什么印象?你们认为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文章,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16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由两个短文组成。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富有深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手法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和欣赏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文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停顿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表达方式。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和州陋室》2.背景故事视频上这一幅幅古朴典雅、清幽秀丽的画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当年,刘禹锡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州策文通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处处刁难他。

先给他在城南门安排了三间小屋。

这地方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便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策知州,又让刘禹锡由城南门搬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

而这地方又位于德胜河边,依依的杨柳又让刘禹锡写下这样的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州肺都快要气炸了,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觉得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一文,策知州知道后,派人给他送去一块石头,意思是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得像块石头呢”,哪知刘禹锡高高兴兴收下了石头,请大书法家柳公权把他作的《陋室铭》刻于其上,立在门前,以示“纪念”,曾一时轰动朝野。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刘禹锡的这篇千古铭文《陋室铭》。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展示课题)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情节。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和书写生字词。

(2)理解短文大意,把握主要情节。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短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拼读和书写。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短文大意。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要情节,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短文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2)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个短文。

2. 结合短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于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陋室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资料助读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故事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通过问答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短文:选取两篇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短文,要求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难度适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短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3. 信息提取: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从短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和细节,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

四、作业布置1.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2. 根据短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故事梗概。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二、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爱莲说》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法,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法,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情景导入1.问题导入:同学们喜欢花吗?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师:花点缀了世界,世界因为有了花,而变得多姿多彩。

不止我们爱花,历代文人墨客也爱花,他们不仅赏花,还用诗篇来赞美自己喜欢的花。

老师收集了不少写花的诗句,同学们来猜一猜花名,看看你能猜对几种。

2.课件展示关于花的古诗句,学生猜花名。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牡丹》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郑板桥《高山幽兰》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苏轼《月季》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沈约《咏芙蓉诗》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李商隐《赠荷花》绿塘摇艳接星津,轧兰挠入白草。

——温庭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荷花也称莲花、水芙蓉,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十分喜爱莲花,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面对满池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3.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和《爱莲说》)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2、了解“铭”的特点,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甘于淡泊、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

重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搜集“铭”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介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后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名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2、背景链接《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后任和州刺史。

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令他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因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3、关于“铭”铭原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如墓志铭、座右铭。

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鲁迅先生将“早”字作为座右铭。

这种文体一般押韵。

朗读并圈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西蜀shǔ铭míng2、朗读课文,划分出朗读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爱莲说(周敦颐)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篇二】教科书分析: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两篇文章。

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和《陋室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达了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课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1.导语: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

(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2.任务展示: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3.反馈指导: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激励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那些内容呢?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1)初读,读准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3)范读,示范朗读。

(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4)齐读,巩固强化。

(师生共读)3.小结: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第一要义。

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读音、节奏,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文章。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

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

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

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无丝竹之乱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无案牍之劳形(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何陋之有(倒装标志)3.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1.导语:“陋室”的“陋”与“不陋”体现在何处?作者又为什么为“陋室”写“铭”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