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2681a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b.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训练要求: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三课时三、重点难点:1、读写重点: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
(待、夹)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023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b7b6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4.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agrave;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c92f7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e.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篇1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在读书感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前准备:1、、黑板条。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
(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书籍抽屉严峻瞅了瞅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8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2e3a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e.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8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导:同学们,这天我们一齐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资料,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资料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资料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
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让我们首先一齐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师看状况补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00683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b.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稚、避、峻”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学习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了解李大钊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例如,课文开头提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又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种前后照应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遇难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2.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体会李大钊同志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从字里行间体会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并让这种情感内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关于革命时期的视频片段,展示李大钊的图片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在讲解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时,可以播放一段模拟当时紧张氛围的音乐,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段落,让学生沉浸在那种紧张、危险的氛围中,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品质。
2.问题引导法-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e63f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f.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12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篇1[设计理念]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
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
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c1d53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e.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同敌人做斗争的事。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所写的人物事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估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理解;文中还有多处句子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4、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领会李大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5、学习李大钊的临危不乱、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⑴课前预习。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⑵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⑶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2、教师准备:制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电视出示插图照片,简介李大钊的有关情况。
二、检查预习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3、讨论分段:⑴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⑵写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⑶写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⑷写父亲被害后的情形。
4、质疑问难。
三、学习课文带着问题学习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⑴“被难”是什么意思?⑵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小结: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读第二段:⑴在被捕前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⑵“含糊”是什么意思?⑶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李大钊的认真负责。
(结合有关的词谈谈。
)⑷小结: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读一、二段。
2、指名说出两段段意。
二、继续学习课文1、学习课文第三段:⑴指名读第三段。
⑵利用电视播放录象,思考:李大钊的表现怎样?⑶上一段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没有回来”你找到原因了吗?这就是前后照应的句子。
⑷小结:在学习这几段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2、学习第四段:⑴提出学习要求。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66b13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d.png)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的写作方法,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2、学习被捕时部分。
(抓住重点词语)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61fc7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b.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2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50133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7b.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
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2.交流讨论:a被捕前: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be49c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1.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三)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初识人物师:我们的祖国曾经历过腥风血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我们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位这样的革命先烈。
你知道他是谁吗?生:李大钊师:李大钊是什么人?请你根据预习是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在被军阀张作霖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是伟大的革命先烈。
师:不错,我们多数同学预习完成得相当不错,资料搜集的很详细。
师:我想问一下,本课是回忆录,谁回忆的?她和李大钊是什么关系?生: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
师:课文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带着任务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师: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谁来读读这些生字并且扩词。
生:读生字,组词师:这些生字中哪些字音容易读错?生:稚、瞅、刑、执、僻、避师:哪些字容易写错字形?要注意些什么?生:魔(注意结构)执(不要少写一点)哼(不要多加一横)师:谁来读一读本课的词语呢?生:男女生接力读词语。
师:评价,正音(三)、内容感知师: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生:快速默读课文后汇报: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动派到家里来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沉着镇定,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90f6e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3.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____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____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深化领会描写____同志____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化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有什么意义?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思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____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祖先,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思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____同志。
〔课件出示____同志的遗像,同时消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____的网上留言〕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____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____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____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____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
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记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
不愧为岁寒三友。
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
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____,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国____成功的根底……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
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____先驱____同志。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f98e3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4.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实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接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用比照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点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理解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76702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e.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设计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设计的详细计划。
这个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思考十六年前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经历,以促进他们对过去的理解和自我认知。
目标- 让学生回忆和思考十六年前的重要事件和经历。
- 促进学生对个人成长和变化的思考和认知。
-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计划本课程设计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步骤一:引入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一步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十六年前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回忆。
步骤二:回忆和记录个人经历在这一步中,学生将被要求回忆并记录下自己在十六年前的重要经历。
这包括他们在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经历和事件。
学生可以使用文字、绘画、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
步骤三: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将被组成小组,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回忆和经历。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探讨,比较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步骤四:个人反思和总结在这一步中,学生将被鼓励对自己十六年前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
他们可以思考自己在那时的愿望、梦想、成长和变化等方面。
步骤五:展示和展览学生将被要求展示他们的回忆和记录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展览,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和家长参观。
结论通过这个课程设计,学生们将有机会回顾和思考十六年前的重要经历,并对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有更深入的认知。
这将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这个课程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过去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c2061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7.png)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
2.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明确写作顺序。
3.品味文本语言,在朗读比较中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父亲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一、质疑“回忆”直接出示课题,根据“回忆”质疑。
(谁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二、理清“回忆”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
明白吗?好,开始。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2.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3.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穿插视频:李大钊的生平,三、走进“回忆”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预设交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
)2.谁来把父亲的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读出来?3.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4.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5.这就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55e14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e.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阀、娱、僻”等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感受他的革命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李大钊同志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体会他的革命精神。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让学生掌握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以课文第17 29自然段为例,分析李大钊面对敌人时的表现。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里通过对李大钊神情的描写,表现出他在敌人面前的镇定自若,而这种镇定来自于他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心。
引导学生从这样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品质。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复杂的句子和段落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如“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在当时的局势下,李大钊面临着危险,但他却坚守岗位,这背后体现的是他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李大钊同志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的时代意义,使学生能够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安排多次朗读,包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等。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9d6e5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9.png)
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同身受、情感共鸣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作品中体会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4.通过写作任务,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让他们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时有更多的灵感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内容和流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个与故事主题相关的短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对过去回忆的思考和情感。
学生观看听后,交流讨论十六年前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时候,对他们有何意义。
2.阅读散文3.文学鉴赏4.情感共鸣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情感共鸣活动,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段美好的过去或令人难忘的经历,并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感受彼此之间的共鸣与连接。
5.写作任务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启发,写一篇自己过去的回忆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注重情感表达和生动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6.展示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回忆散文,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交流学习彼此之间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互相启发和借鉴,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7.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写作表达方面的提高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能。
三、教学手段和活动设置1.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或电脑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启发。
3.写作任务:通过写作任务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在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设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散文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情感共鸣和创作表达方面得到更多的提升和成长。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https://img.taocdn.com/s3/m/b2d05a2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7.png)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阀、娱、僻、怖、宪、靴、刑、哼、峻、残、匪、舅”等生字词。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以及父亲的革命精神。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感受他的伟大形象。
-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李大钊同志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 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他的革命精神。
-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些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和结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拾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种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 教学难点- 体会李大钊同志在严峻的形势下,仍然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忠诚,理解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内涵。
-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平静而慈祥”中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的从容和对家人深深的爱。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精品资料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精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727431510661ed9ad51f328.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
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
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
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
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①自由读,思考: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d.作者“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
“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
“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我”当时是惊慌、恐怖。
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
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
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2)讨论、交流、整理: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出示幻灯片)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
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