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名方四

合集下载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可谓国宝祖国医学到现在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剂,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自实践证明成效才能保存。

今日紫苏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剂都详尽到制法,特别适用,连忙珍藏转发给家人和朋友吧!补血第一方:四物汤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誉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奏效快。

【组方】熟地 18g、当归 18g、白芍 15g、川芎 9g【功能】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良面无人色、肌肤粗拙等情况。

【方解】当归能够减少妇女经前痛苦、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 A 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获得加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 E;白芍能加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单能够纯真地煎水服用,还能够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资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剂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古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朝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能够应付好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此刻市道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能够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 克,山茱萸肉12 克,山药 12 克,丹皮 10 克,泽泻 10 克,茯苓10 克。

【功能】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惹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华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治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当共煎,去渣取汁。

【吃法】每日 1 剂,分两次服。

千年流传,中医十大名药方,补气血,祛湿寒,太好用一定要收藏!

千年流传,中医十大名药方,补气血,祛湿寒,太好用一定要收藏!

千年流传,中医十大名药方,补气血,祛湿寒,太好用一定要收藏!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中医里非常出名的10大方剂,这些方剂不仅疗效神奇,而且使用广泛,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六味地黄丸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鹿茸膏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详解中医十大名方

详解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清热解毒汤:用黄芩、连翘、薄荷、芦根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痛等问题。

3. 逍遥散: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

4. 川芎茶:将川芎加工成茶叶,具有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

5. 人参鸡汤:将鸡肉、人参、枸杞等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 十全大补汤:用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疲劳乏力、失眠等问题。

7.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半夏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

8. 桂枝汤:用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9. 补骨脂酒:用补骨脂、红枣、桂圆等中药材泡制而成,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10. 神曲:用糯米、黄米等杂粮制作而成,具有补血养颜、调理肠胃等功效。

- 1 -。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日期:•补益剂•解表剂•清热剂目录•泻下剂•理气剂•理血剂•化痰止咳剂•平喘剂目录•安神剂•治风剂补益剂01四君子汤总结词补气健脾的基础方剂,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具有补气、健脾、祛湿的功效。

详细描述四君子汤是中医补益剂中的基础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气、健脾、祛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状。

四君子汤对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补益中气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证,具有健脾、益气、升阳的功效。

总结词补中益气汤是中医补益剂中的经典方剂,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益中气、健脾、益气、升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证,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病症。

此外,补中益气汤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详细描述补中益气汤总结词益气固表止汗的方剂,用于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证,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详细描述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等药物组成,是中医用于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证的方剂。

该方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证,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容易感冒等症状。

此外,玉屏风散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玉屏风散解表剂02注意事项麻黄汤不宜长期使用,以免损伤正气。

同时,孕妇应避免使用。

功效麻黄汤的功效主要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它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病症。

组成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

用法用量麻黄汤的用法用量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功效桂枝汤的功效主要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它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病症。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古老而神奇的中医药学为世人提供了许多有效的药方,被称为中医药的宝库。

这些传统的名称方剂,不仅在中国流传千年,而且通过临床实践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医药学中广为人知的十大名方,展示它们的药名、用途和配方。

第一名方: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补血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痛经以及产后血虚等症状。

它的药方主要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组成。

第二名方:桂枝汤桂枝汤是治疗感冒和风寒引起的发热和寒战的常用方剂。

它的主要成分是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

桂枝汤可用于解表发汗,缓解头痛、身痛、恶寒等感冒症状。

第三名方:白虎汤白虎汤是治疗热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口渴和尿少的方剂。

它的成分包括石膏、知母、芒硝和甘草。

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痢疾、尿路感染等症状。

第四名方: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常见的益气补中方剂。

它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增加食欲,改善疲劳、食欲不振和脾胃虚弱症状。

第五名方: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调和肝气、解郁平喘的方剂。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黄芩、半夏和生姜等。

小柴胡汤被广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口苦等症状。

第六名方:补骨脂合蜂蜜补骨脂合蜂蜜是一种用于治疗骨折或骨骼疾病的方剂。

补骨脂是一种中药,富含多种对骨骼健康有益的成分。

搭配蜂蜜,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口感,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和消化。

第七名方:清开灵颗粒清开灵颗粒是一种用于治疗感冒和流感症状的方剂。

它由黄芪、连翘、柴胡等多种中药成分组成。

清开灵颗粒可缓解发热、咳嗽、鼻塞、喉咙痛等常见感冒症状。

第八名方:黄连上清丸黄连上清丸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常用于治疗热毒感染引起的口疮、咽痛和消化系统感染等症状。

它由黄连、黄芩、黄柏等多种草药制成。

第九名方: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补肾壮阳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腰酸、脚冷等症状。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名方,其中一些是传统中医药所传承的古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四物汤(或者加味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用于调理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问题。

2. 逍遥散:是张仲景创制的一方名方,由甘草、茯苓、泽泻等草药组成,用于治疗痰湿内盛,胸闷嗳气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火热病症的经典名方,成分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除热。

4. 补中益气汤: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等,主要用于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5. 百合固金汤: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由百合、麦冬、沙参等组成。

这些名方经常被中医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或调理身体,它们在中医药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应当由专业医师指导,因为药材的配比和用量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古代中医十大名方

古代中医十大名方

古代中医十大名方咱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智慧啊,那可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中医十大名方就像是宝库里最耀眼的十颗明珠。

就说麻黄汤吧,这麻黄汤啊,就像一个勇猛的将军带着他的士兵去攻打敌人。

麻黄就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猛将,它能把体表的邪气给驱散开来,就像把敌人从城墙上给赶跑一样。

桂枝呢,就像是那个出谋划策的军师,在旁边辅助麻黄,让这个驱邪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序。

杏仁就像是个小小的工兵,把道路给清理通畅,让麻黄和桂枝的力量能够顺利地发挥出来。

甘草啊,那就是个和事佬,让大家齐心协力,不产生内耗。

要是受了风寒,全身怕冷又发紧,还不怎么出汗,这麻黄汤一用上,就像给身体里来了一场大扫除,把风寒这些个坏东西都给清扫出去了。

再看白虎汤,这就像是一场及时雨。

石膏就像那大片大片的乌云,带着清凉的雨水,能把身体里的大热给浇灭。

知母就像是那些在雨水滋润下变得更加清凉的草木,和石膏一起,把热邪给死死地压制住。

粳米和甘草呢,就像是大地,稳稳地托住这一切,让雨水能均匀地滋润大地,不至于泛滥成灾。

要是有人高热不退,口干舌燥,喝了白虎汤,就像在炎炎烈日下走进了一个清凉的山洞,那种燥热一下子就被赶走了。

小柴胡汤啊,可有意思了。

柴胡就像是一个外交使者,在身体里的表里之间穿梭往来。

黄芩就像是这个使者的得力助手,帮着柴胡一起处理那些半表半里的邪气。

半夏呢,就像一个调和矛盾的高手,把身体里那些不和谐的气给理顺。

人参、大枣和甘草,这就是后勤保障部队啊,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邪气。

人要是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心里还不痛快,就像两个人在心里吵架一样,这小柴胡汤一喝下去,就像来了个居委会大妈,把矛盾给化解了,身体就舒服了。

还有四物汤,这就像一个精心调配的美容秘方。

熟地就像那肥沃的土壤,给身体提供充足的养分。

白芍就像是娇艳的花朵,让身体变得柔和。

当归呢,就像是滋润花朵的雨露,让气血更加通畅。

川芎就像一阵微风,把气血吹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女孩子们要是气血不足,面色不好,喝了四物汤,就像给脸做了一次从内而外的保养,气色一下子就变得红润起来。

中医十大名方 方剂歌诀大全

中医十大名方  方剂歌诀大全

中医十大名方方剂歌诀大全简明中医方剂中医方剂2011-03-03 21:19:58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五、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七、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八、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十、血证1.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2.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3.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十一、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十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三、不寐1.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十四、厥证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十五、郁证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十六、癫狂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十七、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十八、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二十、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二十一、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二、泄泻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三、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四、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五、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二十六、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二十八、积聚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二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三十、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三十一、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三十二、中风1.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4.后遗症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三十四、疟疾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三十五、水肿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三十六、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三十七、癃闭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三十八、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3)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十九、消渴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痹证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四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四十二、内伤发热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四十三、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2.血虚1)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益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右归丸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疮疡一. 疮疡暑疖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有头疽1.内治: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六. 无头疽附骨疽1.内治: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七. 走黄与内陷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2.内陷: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八. 瘰疬1.内治: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九. 流痰1.内治:1)初期: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2)中期:扶正托毒─透脓散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阴虚火旺者:养阴除蒸─清骨散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2)中期:切开引流3)溃后:五五丹.第二单元乳房疾病:一. 乳痈1.内治:1)初起: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2)成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3)溃后:排脓托毒─四妙汤2.外治: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二. 乳癖1.内冶:1)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2)冲任失调者─二仙汤.小金丹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三.乳疬1.内冶:1)肾阳虚者:温阳化痰─右归丸合小金片2)肾阴虚者:滋阴化痰─左归丸合小金片2.外治:参照乳癖.三. 乳腺增生病1.内治:1)肝郁痰凝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六神全蝎丸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温阳化痰─二仙汤合四物汤.合十全大补汤2.外治:阳和解凝膏.四. 乳衄内治: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五. 乳岩1.情志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3.毒蕴溃烂:解毒扶正─化岩汤4.气血虚弱:调补气血─归脾汤第三单元瘿一. 气瘿内治:疏肝理气.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二. 肉瘿内治: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三. 石瘿:内治:化痰软坚.开郁行瘀─海藻玉壶汤第四单元皮肤病:一. 热疮1.内治:1)风热毒盛者: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2)湿热重者: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增液汤2.外治:青吹口油膏二. 缠腰火丹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逍遥散.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济.解毒洗济.颠倒散水疱破后:青黛膏三. 疣1.内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马齿苋合剂2.外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趾疣丝状疣.四. 癣头癣白秃疮肥疮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手足癣鹅掌风外治: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1.内治: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2.外治: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藿黄浸剂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3)有脓疱者:青黛膏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圆癣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紫白癜风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五. 疥疮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六. 接触性皮炎1.内治:清热解毒.利湿1)上部者: ─消风散2)下部者: ─龙胆泄肝汤3)严重者: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2.外治: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七. 湿疮1.内治:1)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二妙丸湿重于热者: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除湿胃苓汤2)血虚风燥证:宜养血祛风.消热利湿─四物汤合萆解渗湿汤2.外治: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婴儿湿疮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2.外治: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八. 药物性皮炎1.内治:1)风热证:祛风清热─消风散2)湿热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清营汤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合益胃汤.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九. 瘾疹1.内治: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或麻黄桂枝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十. 牛皮癣1.内治: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2.外治: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十一. 白庀1.内治: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2)湿热蕴积证:清热利湿.和营通络─萆解渗湿汤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4)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清营汤十二. 粉刺1.内治: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枇杷清肺饮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茵陈蒿汤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十三. 多形性红斑1.内治:1)风寒证:和营祛寒─桂枝汤2)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3)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普济消毒饮2.外治: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十四. 结节性红斑1.内治: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四物消风饮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十五. 红斑性狼疮盘状红斑性狼疮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2.外治:白玉膏系统性红斑狼疮1.内治: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苓桂术甘汤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真武汤重者─参附汤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一. 痔1.内治:实证: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虚证: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十全大补汤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便秘: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麻子仁丸2.外治:熏洗法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内治: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2.外治: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三. 脱肛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一. 前列腺炎1.内治: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大分清饮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二. 前列腺增生症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补元煎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失禁.遗尿: ─螵蛸丸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一. 烧伤1.内治: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二. 臁疮1.内治: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三. 脱疽内治: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5)肾虚证: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四. 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六. 肠痈1.初期: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2.酿脓期: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3.溃脓期: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

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

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

古代的中医⼗⼤名⽅1、⼩青龙汤《伤寒论》概述:本⽅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

临床应⽤以恶寒发热,⽆汗,喘咳,痰多⽽稀,⾆苔⽩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散温化之⼒较强,应以确属⽔寒相搏于肺者,⽅宜使⽤,且视病⼈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3-6g)、⼲姜(10-15g)、⽢草炙(10-15g)、桂枝(去⽪,10-15g)、五味⼦(3-6g)、半夏(洗,10-15g)。

来源: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功⽤: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饮证。

恶寒发热,头⾝疼痛,⽆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体疼重,头⾯四肢浮肿,⾆苔⽩滑,脉浮。

(本⽅常⽤于⽀⽓管炎、⽀⽓管哮喘、肺炎、百⽇咳、肺⼼病、过敏性⿐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炎等属于外寒⾥饮证者。

)2、⼤承⽓汤《伤寒论》概述:⼤承⽓汤,中药⽅剂,出⾃《伤寒论》。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1)阳明腑实证。

⼤便不通,频转⽮⽓,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濈然汗出。

⾆苔黄燥起刺,或焦⿊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纯青,其⽓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燥,脉滑数。

(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3、⼩柴胡汤《伤寒论》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参(18g);半夏清,(18g);⽢草炙,(18g);⽣姜切,(18g);⼤枣擘,(12枚)。

主治:(1)少阳病证。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原創】中醫十大名方1、小青龍湯《傷寒論》組成:麻黃9克、桂枝9克、幹薑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

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則喘息不得臥或肢面浮腫、口不渴、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方解:本方為解表滌飲方劑。

內有水飲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動內飲,水寒射肺則咳痰清稀,喘息胸滿,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當內飲外邪得解,裏飲得化。

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行水為主藥。

桂枝助麻黃解表,又能溫化陽氣,助麻黃行水為輔藥。

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

幹姜、細辛溫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溫化痰,治已成之水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以上均為佐藥。

甘草調合諸藥,以緩和麻、桂、姜辛溫剛烈之性。

諸藥合用,共湊解表滌痰、止咳平喘之功。

臨床運用:1〃本方為溫化痰飲、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劑。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潤者,無論有無惡寒發熱,有汗無汗均可加減運用。

如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惡風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薑棗以調和營衛;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黃,加杏仁以加強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臥者,重用細辛、半夏、幹姜以溫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

用於本方證兼有熱象者。

3〃本方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幹姜、細辛、半夏、五味子為治咳喘痰飲之要藥。

若肺寒停飲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於幹姜、細辛;若寒飲之咳肺虛者,則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湯《傷寒論》組成:柴胡9克黃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3枚黨參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裏,扶正祛邪。

主治:用於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惡、口苦咽幹、耳聾目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者。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根本都平安、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紫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赶紧收藏转发给家人和朋友吧!补血第一方:四物汤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成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仲景总结前人经历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根底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成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缺乏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华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中医名家名方验方一、内经 (《内经》是中医里面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典籍,以《黄帝内经》为中心,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景岳全书为衍生。

)1、《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记载了哲学思想、诊断方法、疗法、治病方剂及人体机能的框架及观念,也是研究中医药的基础。

2、卫氏伤寒论:姚道婉老师在明代写了这部著作,是介绍中医学理论基础和诊断疗法的基础著作,一直影响着中医学至今。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由卫氏学派所发展出来的医学著作,以卫氏伤寒论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病症,研究中药的复方组合及使用方法。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乃由明朝的李时珍先生发展而成,介绍了中药的性质特征,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正确的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5、景岳全书:这部著作是明朝的著名内科专家熊景岳先生创作的,介绍了中医学的外科方面,以术前术后防治方案及外伤损伤加工法,以及内科方面疾病分类,病因及病机,以及中药治疗方法。

二、名家验方1、是慈航静斋——著名医家李时珍的名方:杜仲汤。

杜仲汤是有“滋补强壮,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建议老年人用来补充营养,补血补气,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2、李贺的归脾汤:是由著名内科专家李贺创立的一种治疗呕吐腹泻的药方,归脾汤以归脾散为基础,加上乌头、知母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3、著名内科专家董氏的董氏止泻汤:董氏止泻汤是由著名内科专家董氏提出的一种治疗腹泻及便秘的药方,以归脾散为基础,加入香附、陈皮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4、潘秀才的九香汤:九香汤是由著名内科专家潘秀才提出的一种治疗内热发热的药方,以桂枝为主要材料,加入陈皮、白芍、紫苏、生姜、芩达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发热及内热等症状。

5、郑凤鸣的九橘汤:九橘汤是由著名女内科医师郑凤鸣提出的一种治疗消渴及口渴的药方,以橘子汁为主要材料,加入白术、紫苏、三棱、生薑、炙甘草等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口渴及消渴症状。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一、著名中医名家名方1、张仲景:千金方、小柴胡汤张仲景(150-219年),字忠恭,号让山,汝南(今河南省新郑市)人,为东晋名医,被尊为“千金之子”。

张仲景精于服药,敢于试验,遵循“临因量一切,以病加减”的原则,认为“服药而复,此其大道也”,由此创立了“寒热证”这一中医诊断体系,被誉为“中国服药学第一人”。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被收录为四库全书,在体系清晰、内容翔实、表述简明的伤寒论中,他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为疗病奠定了理论思想基础,他晚年创立的“小柴胡汤”,被称为中国第一神汤,仍备受世人尊崇。

2、李时珍:伤寒杂陈汤、阿胶糊李时珍(1518-1593年),字恭修,号竹田归隐者,浙江台州人。

他是明代最杰出的医学家,被称为“中国药学之父”,其成就被尊称为“延续了张仲景,又开了新的篇章”。

李时珍创立了十五种汤药,其中伤寒杂陈汤,以及以阿胶糊调配而成的名药,在中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阿胶糊可以调和药物,增加药效,减少毒副作用,实现了无痛病治疗的理想;李时珍此外,还著有《本草纲目》等大部头,精雕细琢,用最精辟的语言描述了兽用植物、药物、配制熬制方法和处方,内容极其丰富,兼及气血、寒热、吐痰、痰饮、湿热等各种证型,是中医古籍中著名的宝库,被誉为中国医学的第一部大全书。

3、孙思邈:消渴散、泻心汤孙思邈(151-231年),字紫烟,河南祁县人,被誉为“东晋药王”。

他是中医名家的代表人物,多有研究,曾撰写了《千金方》、《本草要略》等书,被尊为“中国服药学第一人”。

其著作《本草要略》是他生前创作的经典,期间创造了16种汤剂,其中消渴散、泻心汤都备受瞩目,他还认为服药而复,此其大道也,规范了中药用药,是服药学的奠基人。

4、李宗仁:附子理中汤、小承气汤李宗仁(738-811年),字陆机,唐代著名医家,为长安中医学院创始人。

他是宋朝以前最著名的中医医家之一,他的发明的“附子理中汤”及“小承气汤”。

中医十大名方四

中医十大名方四

中医十大名方四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十大类方中医大家--黄煌(中医十大类方方证)(2015-05-23 11:19:43)转载▼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舌淡脉沉迟。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最著名的中医十大名方,每一方都是珍品!

最著名的中医十大名方,每一方都是珍品!

最著名的中医十大名方,每一方都是珍品!如果中医有兵器谱排名的话,那么以下十大名方必然位列前茅。

中国传统医学经过历代医家上千年的日积月累,保留下来不少安全、方便、效用显著的名方,因千百万人亲身实践证明其效果而流传至今,不说包治百病,至少对症有效,值得每个人收藏。

一,小青龙汤: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二,大承气汤:主治大便干结,脘腹胀满出处:《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 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 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三,小柴胡汤:主治流行性感冒,妇人伤寒出处:《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四,五苓散: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祛湿出处:《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功用: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五,逍遥散:主治月经不调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提要: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一般是指:1、小青龙汤《伤寒论》;2、大承气汤《伤寒论》;3、小柴胡汤《伤寒论》;4、五苓散《伤寒论》;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8、归脾汤《济生方》;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今临床新用各论:1、小青龙汤《伤寒论》概述: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来源: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2、大承气汤《伤寒论》概述:大承气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十大名方四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

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

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

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

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

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

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

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

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

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

“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

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

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

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

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

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

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

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XXXXX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

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 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

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

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

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

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归脾汤《济生方》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

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

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