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尺度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区适宜尺度特征:
(1) 街区适宜尺度是个主观的概念,也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衡量街区尺度的合理性与协调度; (2) 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环境特征间的协调感知关系; (3) 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文脉肌理间的协调感知关系; (4) 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人性化空间场所间的协调感知关系。
百度文库
街区适宜尺度的量化研究
国外:Chao Liu用2001年美国全国家庭出行调查数据(NHTS),在巴尔地摩地区进行了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对家庭出行行为
及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街区网格设计和可达性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显著。奥尔莫里社区和密尔顿凯恩斯新城的对 比研究显示,合理的街区尺度和土地混合,能够有效降低机动车出行比例,引导市民采取步行或自行车低碳出行,有效减 低平均出行距离达25%。
从图1、图2的图示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见,在所选的90个城市中心区中,街区规模尺度在200m以内的出现频率相当 高。
由图3可见,200m以内的4个街区尺度段(0~50、50~100、100—150及150~200m段)出现的几率依次分别达到36%、89 %、83%和46%,明显大于200m以外的其他尺度段;其中,50~100m与100~150m两个尺度段的出现几率最大,大于80%, 远远超过其他组数据.相对而言,从200—250m尺度段开始,200m以外的其他尺度段的出现几率却急剧下降,远低于前者。 由此可见,200m是城市中心区街区规模尺度的适当界限值,而上述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的主要范畴也基本集中在200m以 内。
由《国标》的条文说明7.1.6可知,扣除全市一半以上不需要布置支路的用地面积,支路的实际密度至少应大干6km/ km2。由此来看,《深标》中所规定支路密度6.5km/km2 1 0km/km2是较为适宜的。在道路密度的基础上,可以对街区地 块的尺度进行估算,按照《深标》中总道路密度1 0km/km2~15km/km2进行计算,街区地块的边长约为120~160m。
街区尺度研究
街区
概念:
街区是欧美国家对城市基本单元的称呼,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操作对象,由英文“block”直接翻译而来。街 区是指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的城市用地集合。街区尺度是人对于街区空间大小的感知,通常借助计量数据来进行表述和量 度。
路网是由城市范围内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所形成的网络体系结构。路网密度是指某一计算区域内所有的道路 的总长度与区域总面积之比,它是衡量区域内道路密集程度和交通可达性的重要指标。
在未开发环境中营造新的街区,往往缺乏上述的环境线索来操作适宜街区规模尺度的形成。因此,对该类街区规模尺 度的推敲更倾向于以先验的合适的街区尺度为基础,即已经经受考验的、获得普遍认可的街区模式所总结出的经验范畴, 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与设计要求来进行具体的判断。
Leon Krier认为理想的街区大小难以得到很精确的界定,但通过“比较和体验”,可以推断出能“更倾向于”形成一 个“复杂的城市模式”的街区大小。这种复杂的环境能激发出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以及亲切性氛围,而充沛的活 力正是城市街区环境对满足人性化活动需求的重要表达。
资源社会共享:
较小的街区尺度降低城市开发门槛,利于资源的社会共享,避免不理性的资源浪费。
街区尺度和路网密度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
国内:李铭对张家港三个片区路网密度及出行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路网密度低、地块尺度大的规划设计,居民出行
难以选择慢行交通,而路网密度高、街区尺度小的老城区,居民选择慢行交通的几率更高。
小尺度街区的理论依据
1、TOD模式主张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适宜步行距离作为半径的街区作为开发单元,通过公交线路连接不同社区,打造功 能混合的高密度社区。TOD模式强调高密度的路网结构,土地的中强度混合使用,成系统的公园和开放空间,适宜步行的街 区尺度。TOD强调街区在城市中基本单元的地位,认为街区应该具有开放、紧凑、可行的、混合使用的特点。 2、TND模式是北美主导的城市和社区模式,强调以步行为导向的开发,同样强调小尺度的街区及高密度的街道网络,系统 的多样化开放空间和功能混合。其在更高层次上重新配置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功能的社区模式。 3、集合住宅理论强调将城市住区当作城市街区设计,使用开放性街区的布局方法,打破封闭式居住小区的模式。主要内容 包括总体规划,街道的地区划分和街路建设,建筑设计和街区建设以及室内空间的设计和街道建设。集合住宅理论创造了 良好的街道环境和街区文化,对当前我国城市型居住街区以封闭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建设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4、紧凑城市理论是在通过城市功能的适度混合,提高城市密度和通行距离,以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量和提高步行、非机动 车交通量的目的,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在城市设计中对街区适宜尺度的选择应倾向于把街区的合理规模尺度控制在200m以内.其中,50~ 150m的街区规模尺度则是相对更适应于现实生活需求,且更为普遍存在的尺度范围,从而体现了街区表达更人性化品质的 适宜性。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街区尺度普遍趋大的现实与规划实际情况考虑,这一尺度范围控制在150~200m更为恰 当。
笔者对90个国外大城市的中心区街区尺度进行了研究,以总结国外街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国内街区规划提供借 鉴.限于篇幅,文中仅列出部分结果。各城市中心区的街区研究范围按从中心点向外步行10min(约1 km,即总长2km)的范 围选取,进行图底分析;图中的数据依据其中绘制的各街区图估算得出,街区长宽不分,一并进行范围值统计。
小尺度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城市污染调控:
A.小尺度街区高密度支路网的建设对城市干道交通起有力的分流作用,城市干道交通容量的减小可以缓解由于交通大量聚集 造成的噪音污染。另外,小尺度街区的街道提倡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减少机动车交通出行的次数,对减小交通流量, 创造安静和谐的城市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B.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夏季,小尺度的街区街道几何特征更有利于城市“穿堂风”的疏解。冬季,小尺度 街区也更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疏解。
(1) 街区适宜尺度是个主观的概念,也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衡量街区尺度的合理性与协调度; (2) 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环境特征间的协调感知关系; (3) 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文脉肌理间的协调感知关系; (4) 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人性化空间场所间的协调感知关系。
百度文库
街区适宜尺度的量化研究
国外:Chao Liu用2001年美国全国家庭出行调查数据(NHTS),在巴尔地摩地区进行了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对家庭出行行为
及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街区网格设计和可达性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显著。奥尔莫里社区和密尔顿凯恩斯新城的对 比研究显示,合理的街区尺度和土地混合,能够有效降低机动车出行比例,引导市民采取步行或自行车低碳出行,有效减 低平均出行距离达25%。
从图1、图2的图示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见,在所选的90个城市中心区中,街区规模尺度在200m以内的出现频率相当 高。
由图3可见,200m以内的4个街区尺度段(0~50、50~100、100—150及150~200m段)出现的几率依次分别达到36%、89 %、83%和46%,明显大于200m以外的其他尺度段;其中,50~100m与100~150m两个尺度段的出现几率最大,大于80%, 远远超过其他组数据.相对而言,从200—250m尺度段开始,200m以外的其他尺度段的出现几率却急剧下降,远低于前者。 由此可见,200m是城市中心区街区规模尺度的适当界限值,而上述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的主要范畴也基本集中在200m以 内。
由《国标》的条文说明7.1.6可知,扣除全市一半以上不需要布置支路的用地面积,支路的实际密度至少应大干6km/ km2。由此来看,《深标》中所规定支路密度6.5km/km2 1 0km/km2是较为适宜的。在道路密度的基础上,可以对街区地 块的尺度进行估算,按照《深标》中总道路密度1 0km/km2~15km/km2进行计算,街区地块的边长约为120~160m。
街区尺度研究
街区
概念:
街区是欧美国家对城市基本单元的称呼,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操作对象,由英文“block”直接翻译而来。街 区是指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的城市用地集合。街区尺度是人对于街区空间大小的感知,通常借助计量数据来进行表述和量 度。
路网是由城市范围内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所形成的网络体系结构。路网密度是指某一计算区域内所有的道路 的总长度与区域总面积之比,它是衡量区域内道路密集程度和交通可达性的重要指标。
在未开发环境中营造新的街区,往往缺乏上述的环境线索来操作适宜街区规模尺度的形成。因此,对该类街区规模尺 度的推敲更倾向于以先验的合适的街区尺度为基础,即已经经受考验的、获得普遍认可的街区模式所总结出的经验范畴, 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与设计要求来进行具体的判断。
Leon Krier认为理想的街区大小难以得到很精确的界定,但通过“比较和体验”,可以推断出能“更倾向于”形成一 个“复杂的城市模式”的街区大小。这种复杂的环境能激发出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以及亲切性氛围,而充沛的活 力正是城市街区环境对满足人性化活动需求的重要表达。
资源社会共享:
较小的街区尺度降低城市开发门槛,利于资源的社会共享,避免不理性的资源浪费。
街区尺度和路网密度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
国内:李铭对张家港三个片区路网密度及出行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路网密度低、地块尺度大的规划设计,居民出行
难以选择慢行交通,而路网密度高、街区尺度小的老城区,居民选择慢行交通的几率更高。
小尺度街区的理论依据
1、TOD模式主张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适宜步行距离作为半径的街区作为开发单元,通过公交线路连接不同社区,打造功 能混合的高密度社区。TOD模式强调高密度的路网结构,土地的中强度混合使用,成系统的公园和开放空间,适宜步行的街 区尺度。TOD强调街区在城市中基本单元的地位,认为街区应该具有开放、紧凑、可行的、混合使用的特点。 2、TND模式是北美主导的城市和社区模式,强调以步行为导向的开发,同样强调小尺度的街区及高密度的街道网络,系统 的多样化开放空间和功能混合。其在更高层次上重新配置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功能的社区模式。 3、集合住宅理论强调将城市住区当作城市街区设计,使用开放性街区的布局方法,打破封闭式居住小区的模式。主要内容 包括总体规划,街道的地区划分和街路建设,建筑设计和街区建设以及室内空间的设计和街道建设。集合住宅理论创造了 良好的街道环境和街区文化,对当前我国城市型居住街区以封闭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建设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4、紧凑城市理论是在通过城市功能的适度混合,提高城市密度和通行距离,以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量和提高步行、非机动 车交通量的目的,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在城市设计中对街区适宜尺度的选择应倾向于把街区的合理规模尺度控制在200m以内.其中,50~ 150m的街区规模尺度则是相对更适应于现实生活需求,且更为普遍存在的尺度范围,从而体现了街区表达更人性化品质的 适宜性。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街区尺度普遍趋大的现实与规划实际情况考虑,这一尺度范围控制在150~200m更为恰 当。
笔者对90个国外大城市的中心区街区尺度进行了研究,以总结国外街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国内街区规划提供借 鉴.限于篇幅,文中仅列出部分结果。各城市中心区的街区研究范围按从中心点向外步行10min(约1 km,即总长2km)的范 围选取,进行图底分析;图中的数据依据其中绘制的各街区图估算得出,街区长宽不分,一并进行范围值统计。
小尺度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城市污染调控:
A.小尺度街区高密度支路网的建设对城市干道交通起有力的分流作用,城市干道交通容量的减小可以缓解由于交通大量聚集 造成的噪音污染。另外,小尺度街区的街道提倡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减少机动车交通出行的次数,对减小交通流量, 创造安静和谐的城市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B.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夏季,小尺度的街区街道几何特征更有利于城市“穿堂风”的疏解。冬季,小尺度 街区也更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