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辩证施护之一——风寒湿痹——行痹

合集下载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l3 36
河北 中医 20 08年 1 2月第 3 卷第 l 0 2期
H bi C D cl e 20 , 03 , 01 ee J M,eel l 0 8v l0 N . T l - b 2
风寒 湿 痹 的辨 证 施 护
何 艳 文
( 河北 省迁安 市 中医 医院 内科 , 河北 迁安
自然伸 直 , 小腿 可适 当外 展弯 曲 , 做被动 运动 , 先 后做 主
动运动。③术后 8h 可取躯 体上 身与大腿 形成 3 , 5~10 1 ̄ 的卧位或左 、 右侧 卧位 , 术侧下 肢须伸直 并保 持对穿 刺 但 部位 的有效压 迫 ; 向健侧 时患侧 肢体 伸直 并用 柔软物 卧 品支垫。④术后 2 解 除局部压 迫 , 除术侧 肢体制动 , 4h 解 经观察无异常可下床活动 。以上 活动干预 均在保持穿 刺 部位有效压迫的前提下实施。 32 饮食宜忌 . 术后 由于栓塞部位组织 的坏死吸收导致
小米带糠适量煮粥] 有祛风、 【, 3 散寒 、 除湿之功效。②疼
痛调护 。关节局 部可用 热敷 法 , 或局 部拔 罐 以驱 除风 寒 之邪 。可用局部药熨( 食盐 、 大葱炒 至 6 7 ℃ , 0~ O 用布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导, 以促进患者早 日康 复。
胃之物 , 如大 枣 、 米 、 苡仁 、 米 等。此外 , 后宜 食 小 薏 粳 术
清淡 、 富有营养食物 , 进身体尽快康 复。 促 33 中药 、 刺调护 术后副反应通 常有腹胀 、 . 针 呕吐 、 疼 痛等 , 常规服 用温 胆汤 加香 砂六君子 汤以健脾理 气 、 胃 和 止呕 。同时配合针刺内关 、 足三里等穴 。

常见症状的辨治(六十六)

常见症状的辨治(六十六)

常见症状的辨治(六十六)□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哈孝贤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哈小博医药合璧《四肢痛》(二)作为痹症的肢体痛有病程新久、证候虚实的不同,以及偏风、偏寒、偏湿、偏热的类型三异。

以下就常见证候不同类型的治法方药作扼要介绍:一、实证包括风寒寒湿痹、风热湿痹、痰瘀痹阻等。

(一)风寒湿痹1.风痹(行痹)临床表现为肢体的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甚至历节俱痛,关节屈伸不利,时轻时重,活动则痛剧,每值阴雨天也加重。

发病初起可兼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或腻,脉多浮或浮缓。

本证治以祛风通络,散寒利湿之法,可选防风汤(防风、秦艽、桂枝、葛根、羌活、杏仁、当归、茯苓、黄芩、甘草)加减。

如临床表现无热象者,宜去黄芩;痛在上肢者可加姜黄,并重用桂枝;痛在下肢者可加千年健、海风藤、痛在腰骶者,可加杜仲、桑寄生、川断、牛膝、巴乾天等;关节肿大而有化热之象者,加知母、忍冬藤等。

2.寒痹(痛痹)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针刺刀割,逢寒加剧,得热可缓,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皮肤常有冷感,痛处部位固定。

舌质偏淡,苔薄白,脉弦紧。

本证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法,可选乌头汤(麻黄、制川乌、黄芪、白芍、炙甘草、蜂蜜)加减。

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寒重型。

药后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者,可选加草乌、桂枝、五加皮、威灵仙、海风藤,以及活血止痛的乳香、没药、延胡索等。

乌头有川乌、草乌之分,前者多为栽培,后者多系野生,故草乌之性味及药力较川乌更峻烈,有时两者也兼用。

川、草乌头大辛大热,有一定的毒性,临床审证确属寒邪偏胜者,可先用制川乌、制草乌,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再改用生川、草乌。

但要先从小剂量开始,视情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且对生乌头文火单味先煎(投入蜂蜜同煎)约2小时,始无毒副作用。

如药后出现舌麻、头晕、心悸,脉迟或间歇等中毒反应时,应即停服,急救处理,或先用绿豆甘草汤频服。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痹症中医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及肝肾亏虚证。

具体的分型及治疗如下:
(一)风寒湿痹
1.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当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选防风汤加减。

2、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选乌头汤加减。

3、着痹: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当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选薏苡仁汤加减。

(二)风湿热痹: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等。

当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选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三)痰瘀痹阻证:表现为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同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

当化痰行瘀,宣痹通络;方选双合汤加减。

(四)肝肾亏虚证:表现为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

当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痹证的辨证施护

痹证的辨证施护

瘀 痹 阻 的护理 措施报 道 如下 :
1风 寒 湿 痹 该 型 患 者 的 主 要 表 现 有 : 体 关 节 疼 痛 . 伸 不 利 . 寒 肢 屈 遇 则痛甚 , 热 则痛 缓 , 质淡 , 苔 薄 白 , 浮或 弦 紧 。 得 舌 舌 脉
护原 则 : 化痰 行瘀 , 蠲痹 通络 。 用药 护理 : ① 双合汤 随证 加减 。
甘草 组成 。若 寒湿 重者 加 制川 乌 、 子 、 姜 以温 经散 寒 、 附 干 通
节疼 痛 、 畸形 , 动不 利者 加莪 术 、 七 ; 瘀交 结 、 痛不 已 活 三 痰 疼
者加穿山甲、 白花蛇 、 蜈蚣。②对症护理: 慎风寒 , 避雾露, 居
住 地 应 干燥 、 暖 、 温 阳光 充 足 、 通风 良好 。 汤药宜 凉服 , 食 ③ 饮
病 的临床 表 现 多 与西 医 学 的结 缔 组 织病 . 与关 节 病相 关 骨
单 靠 药 物 治 疗 是 不 够 的 , 该 中 西 医 结 合 整 体 护 理 综 合 治 应 疗 。现 结 合 临 床 , 痹 证 的 常 见 证 型 风 寒 湿 痹 、 湿 热 痹 、 就 风 痰
肤紫 暗 、 肿胀 , 按之 较硬 或 关节 僵硬 变 形 , 伸不 利 , 硬结 、 屈 有 瘀斑 , 或胸 涩 。 舌 脉 施
脉止 痛 。若 腰 背 酸痛 为 主 者加 杜 仲 、 寄 生 、 断 等 补 肾壮 桑 续
宜清 淡 , 忌食 辛辣 、 干燥 、 煎炸 食 品 , 以免助 热动 火生 痰 。 保 ④
持 良好心 境 , 免情 志不 畅 , 滞 痰 阻 , 重病 情[ 避 气 加 6 1 。
4讨 论
骨 。 对症 护理 : ② 根据 气候 不 同 , 衣服 要适 时更 换 , 意保 暖 , 注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膝痹

膝痹

概念:膝关节痹症是以膝关节的麻木、疼痛、晨僵(晨起自感关节僵硬)及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在农村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气血亏虚、经络痹阻、感受外邪所致,相当于西医的风湿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4.肝肾两虚: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活少津,脉沉细弱活细数。

调护方法:一、风寒湿痹证调护原则: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调护方法:1、生活护理:居室宜温暖、干燥、向阳、避风的房间;膝关节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阴雨天气可加用护套,鼓励病人多晒太阳。

卧床休息,但需经常更换体位,以免局部受压及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变化,行膝关节穿刺后,加压包扎,患肢减少活动。

2、用药护理:中药宜热服或温服。

予祛风散寒的中药外洗患处,加强理疗、热敷。

2、饮食护理:宜祛风胜湿,温经通络之品,如:姜蒜辣面条、防风葱白粥或牛膝、独活煲猪胰等,趁热食用,以汗出为度。

食温热食品,忌生冷。

3、情志护理:给予耐心的安慰和劝说,消除不良刺激,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安心治疗。

痹症患者的辩证施护

痹症患者的辩证施护

痹症患者的辩证施护目的:探讨痹症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208例患者的护理,进行对比、总结,实施辩证护理。

结果通过辩证护理能尽快解除疾患,减轻痛苦,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同时也提高了辩证施护的效果结论:掌握痹症各型的病因特点,采取辩证治疗,辩证护理,中西医结合,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对临床也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痹症;辩证施护痹症多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侵入,闭阻筋肉关节,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以肌肉、筋骨、关节出现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痹症按病理病因分为:风湿热痹和风寒湿痹。

风寒湿痹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我科2013年1 月---2014年1月收治痹症患者208例。

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中医辩证论治及辩证施护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08例,男68例,女140例。

年龄18岁-78岁。

其中行痹36例,痛痹88例,着48痹例,热痹36例。

1.2痹症患者的一般护理1.2.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1.2.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色,血压,体温,脉象,舌象,疼痛的部位,性质,诱发因素,关节有无肿胀变性等变化。

1.2.3避免久居潮湿,阴冷之地,适时增减衣服,预防外感。

1.2.4适度锻炼,注意保护关节。

1.2.5可配合针灸,按摩,拔火罐等疗法。

1.3 痹症患者的辩证施护1.3.1行痹此型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或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治则及施护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及强筋壮骨之品,如牛奶、猪肝、羊肉、大枣、枸杞、黑芝麻、骨头汤等,忌肥甘厚腻食物。

汤药宜热服。

病室安排应温暖向阳,指导患者不要在寒冷季节或阴雨天到室外活动。

1.3.2痛痹此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紧。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其中以风寒湿痹多见,风偏胜者为行痹,寒偏胜者为痛痹,湿偏胜者为着痹。

正确恰当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痹证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行痹证的护理:行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或腻,脉浮。

施护:①饮食调护:忌生冷、辛辣,宜食肉类及动物内脏,以养血祛风。

可服红糖粥、生姜粥、洋葱粥或防风粥[防风(布包)10 g,小米带糠适量煮粥],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效。

②疼痛调护。

关节局部可用热敷法,或局部拔罐以驱除风寒之邪。

可用局部药熨(食盐、大葱炒至60一70℃,用布包裹温熨患处)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同时,加强局部皮肤护理,防止烫伤。

③用药护理。

辨证用防风汤加减,每It 1剂,分2次口服,宜饭前服药(药温50一60℃)。

④生活起居护理。

根据环境变化,调理起居.阴雨潮湿天气慎外出活动,天晴时多晒太阳,关节忌直接吹风。

若汗出衣湿应及时更换,以免湿气内侵增加病痛。

痛痹证的护理:痛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甚,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白,脉弦紧12施护:①饮食调护。

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调料中适量加姜、辣椒、茴香、桂皮等,以驱散寒邪;可常食鳝鱼、鳗鱼、樱桃、菱角等,有祛风湿、蠲痹痛之功;可食桂心粥、椒面粥(花椒以醋浸一宿,次日取出,拌人白面中,熬成糊食之)DJ。

禁生冷、肥厚、油腻食品。

②疼痛调护。

局部关节疼痛可给予艾灸、隔姜灸或拔火罐,以祛寒止痛和络。

用坎离砂热熨(将坎离砂放于治疗碗内.加入适量食醋.搅拌均匀后装入布袋.待温度升高到45—50℃,即可使用)H J。

可外贴伤湿止痛膏。

③服药护理。

辨证用乌头汤加减,乌头毒性较大,先煎1.2 h或与甘草同煎去毒。

中药汤剂宜热服。

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护

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护
师 的最 高 追 求 和 境 界 。
参 考 文献 : [] 1 李绵利, 陈0 0 3 ) 7 2 4 . 2 1 ( B : 4 —7 3
业 务 上 不 断 学 习 为 护理 专 业 的教 师 提 供 更 多 的 进修 学 习 提高 的 机 会 [ , 可 能 解 决 教 师 们 的后 顾 之 忧 , 他们 能全 身 心 投 入 1尽 ] 让
临床 表 现 以肢 体 关 节 酸 痛 困 重 、 胀 、 动不 便 、 肿 活 痛
有 定处 , 肤 麻 木 不 仁 , 雨 天 加 重 , 淡 , 白 腻 , 濡 缓 。是 肌 阴 舌 苔 脉
感 受 风 寒湿 邪 , 湿 邪 偏 胜 , 性 重 浊 黏 滞 。治 以祛 湿 通 络 , 以 其 方
到教学工作中去。 3 4 提 高 护 理 专 业 教 师综 合 素 质修 养 , 调 教 书 的 同 时应 更 加 . 强 重视育人 加 强 和 临 床 的 联 系 , 护 理 专 业 教 师 能 够 多 接 触 临 使 床 , 高 自己 的技 能 水 平 和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水 平 。进 行 爱 岗敬 提
E i 王永炎 , l 鲁兆麟. 中医内科学[ .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9 1 1 9 :.
[ ] 张 云梅 . 医护 理 [ . 京 : 等 教 育 出版 社 ,0 5 6 2 中 M] 北 高 20 ;.
作者简介
中医 院 。
病 情加 重 。饮 食 宜 温 热 之 品 , 当 归 生 姜 牛 肉 汤 、 公 酒 、 肉 如 国 牛
刻 苦 钻 研 、 谨 笃 学 ; 是希 望 广 大 教 师 勇 于 创 新 、 发 进 取 ; 严 三 奋 四
3 3 提 供 更 多 的 机会 让 护 理专 业 教 师 们 在 生 活 中得 到 方 便 , . 在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闭阻经络,影响⾎⽓运⾏,导致肢体筋⾻、关节、肌⾁等处发⽣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变⾏等症状的⼀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1⽇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体衰,⾻失滋养,⽓⾎失调,所致局部或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质偏暗,⾆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性⾻关节病,肥⼤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候的寒冷潮湿等天⽓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和加重可与饮⾷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不定,甚⾄关节剧痛,肿⼤、强硬、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站⽴或负重位)⽰关节间隙变窄、软⾻下⾻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赘形成;(3)关节液(⾄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摩擦⾳(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痹:肢体关节、肌⾁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苔薄⽩,脉浮或浮缓。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肤或有寒冷感。

⾆质淡,⾆苔薄⽩,脉弦紧。

着痹:肢体关节肌⾁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不仁。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痹症:就是现在的风湿、类风湿之类的病症。

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的很明显了。

原因是肌体阳气不足或正气虚亏复感风、寒、湿邪,滞留经络不去,阻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痹症大都有疼痛症状的。

供参考。

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

痹症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开始有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长期固定在一处,或刺痛,或麻木,或肿胀。

痹症往往呈渐进型或不规则的发作型,在反复发作期间,部分患者可见到瘾疹,渐进型多发生于关节的隆突部位,大如麻豆,坚硬,不易消散,无触痛;不规则的发作型多发于四肢内侧的躯干部,为淡红色不规则环状圈,时隐时现,病久则可见骨节僵硬变形、疼痛、肌肉萎缩或筋脉拘急牵引等症状。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行痹症又叫风痹证,属于中医术语,是由风邪为主兼有寒湿邪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引起的病症。

是由于风寒湿三种邪气在体内合并导致气血不畅通所致的病症。

行痹的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的酸痛,或关节肿胀、活动障碍、变形。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行痹:疼痛的部位不确定,而且常常到处游走,一会儿痛这边,一会儿痛那里,自己也无法确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类痹症疼痛以散风为主,就是祛除体内的风气,但是驱寒和理气同样需要加入,并且需要加一点补血的药物,对于风气相关的疾病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五龙通络汤方药:防风20克,麻黄15克,葛根15克,肉桂15克,当归15克,秦艽15克,甘草10克,生姜5片,大枣10克。

上肢疼痛为主加羌活15克,威灵仙15克,姜黄15克,川芎15克,桑枝15克,海风藤30克;下肢疼痛为主加木瓜20克,独活15克,川牛膝15克,防己15克;腰背疼痛为主者,肾气不足,选加杜仲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5克等温补肾气;疼痛剧烈加制附子30克(另包,先煎);痹证迁延日久,关节肿大,痰瘀互结,加穿山甲20克,地龙15克,地鳖虫15克,全蝎15克,白花蛇1条以养血活血,化瘀搜风通络,加白芥子15克,胆南星15克以祛痰散结;若久病体虚加人参20克,黄芪20克,生熟地各20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补骨脂15克,紫河车20克,鹿角胶15克,骨碎补15克以补益精、气、血和温壮肾督阳气;若偏瘀血重加三棱15克,莪术15克,土鳖虫10克等以加强活血破血之功。

《医宗金鉴》对痹病的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对痹病的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对痹病的辨证施治《医宗金鉴》将痹病总括为:“三痹之因风寒湿,五痹筋骨脉肌皮,风胜行痹寒痹痛,湿胜着痹重难支。

皮麻肌木脉色变,筋挛骨重遇邪时,复感于邪入藏府,周同脉痹不相移”,说的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肌体,留注经络、关节、痹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此病,风邪偏胜者,其痛游走不定,故曰:行痹。

寒邪偏胜者,其痛甚苦难忍,故曰:痛痹。

湿邪偏胜者,其痛重着,粘滞、固定,故曰:着痹。

此为病之因而得名,曰:三痹也。

又有五痹者,谓皮、脉、肌、筋、骨之痹也。

秋天感受风寒湿邪为皮痹,皮肤麻木且轻微痛痒。

夏天感受风寒湿邪为脉痹,血脉中气血运行不畅,因而血脉颜色发生改变。

长夏感受风寒湿邪为肌痹,肌肉顽木不知痛痒。

春天感受风寒湿邪为筋痹,筋挛节痛弯屈不能伸直。

冬天感受风寒湿邪为骨痹,骨重酸痛不能抬举。

曰入藏府者,谓内舍五藏之痹也。

以皮痹未愈,每次感受风寒湿邪,内侵于肺而产生肺痹,症见:胸满,烦躁,喘气,咳嗽。

脉痹未愈,再次感受风寒湿邪,内侵于心而产生心痹。

症见:心烦,心悸,嗌干,噫气,有时则惊恐不安。

肌痹未愈,复感风寒湿邪,内侵于脾而产生脾痹。

症见:呕涎,心下痞硬,四肢重着乏力。

筋痹未愈,复感风寒湿邪,内侵于肝而产生肝痹。

症见:喜饮,小便数多,夜卧则惊太息。

骨痹未愈,复感风寒湿邪,内侵于肾而产生肾痹。

症见:腹胀,尻以代踵,足挛不伸,脊以代头,伛偻不直。

此皆以病时,感受风寒湿邪,及受病之处而命名,曰:五痹。

此外还有肠痹,症见:喜饮,便秘,腹不胀且腹泻,腹不泻则腹胀。

胞痹,症见:少腹胞中,按如沃汤状而痛,小便秘涩,鼻流清涕之证。

三焦之痹附于膀胱,从小道也。

胃痹附于大、小二肠,从传化也。

胆为清净之府,不受痹邪,故曰:无忧也。

周痹在血脉之中随脉上下为病,故同脉痹,但患有定处,不似脉痹左右相移也,现代所说的痛风、流火、历节风,皆行痹之俗名也。

《医宗金鉴》将痹病施治为“痹虚加减小续命,痹实增味五痹汤,麻桂红花芷葛附,虎羊耆草二防羌。

痹证的辨证施护体会

痹证的辨证施护体会

痹证的辨证施护体会标签:痹证;辨证护理;体会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因其病程缠绵,反复发病等特点,往往迁延难愈。

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分期实施相应的护理及调养,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归纳如下。

1风寒湿痹1.1一般护理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对流风,避免潮湿,防寒保暖。

随气候变化及病情需要及时增减衣服;汗多时应及时擦干更换衣单,保持衣被清洁干燥。

要注意身体锻炼和保养,不宜过劳,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褥疮。

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皮肤、出汗、体温、脉搏、舌象、伴随症状的变化等,做好记录。

1.2心理护理患者反复住院,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不良心理表现,要使患者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保持病人乐观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1.3饮食调护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可饮木瓜酒,以干木瓜185g,五灵脂、川牛膝、当归、白芍、川革薢、川天麻、台乌、防风、黄芪、威灵仙、虎胫骨、川续断、乳香、没药、白僵蚕、松节、川乌头各35g,轧碎,丝袋盛之,加酒13L共放坛内,密封浸泡14天。

饭前饮1小杯。

1.4临证施护局部注意保暖,患部可用热水袋或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

并遵医嘱行针灸治疗:上肢可选肩髑、曲池、尺泽、合谷、外关、下肢可选环跳、阳陵泉、膝眼、足三里、风市、委中等穴,或拔罐、按摩、薰洗等。

2风湿热痹2.1一般护理病室宜清爽通风。

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方可下床活动。

关节疼痛变形者,防止受压。

关节不利或强直者,应鼓励或协助患者加强功能锻炼,按时做被动活动,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痹证痹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气血为病邪阴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盘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临床主要表现..痹证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湿热痹等..从病理特点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均属本证范围..1、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如再感受外邪;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1风寒湿痹:凡是天气变化;冷热交错;或居处卑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外邪直入关节筋骨而为痹证..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以风为主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冬痛游走不定而称为行痹;以寒为主者;因寒凝气滞;使气血地运行不畅;故疼痛剧烈;而为痛痹;以湿为主者;历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肿胀而成为着痹..2热痹: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为阴亢之体;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以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由寒邪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成为热痹..或因痹证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络;蕴而化热;也可表现出热痹的症状..痹证日久;气血亏耗;则可出现脏腑气血亏虚之证..2、辩证论治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寒热;治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随其寒热而兼行清热或祛寒..对于病程日久;气血损伤;脏腑亏虚的痹证患者;应配合运用补益之法..1风寒湿痹:①行痹: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兼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主方:防风汤..②痛痹: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屈伸障碍;痛处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散寒止痛;祛风除湿..主方:乌头汤..③着痹: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兼见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主方:薏苡仁汤..2热痹证候: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得冷则舒;痛不可触;不能屈伸;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兼有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症状;舌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热通络;疏风胜湿..主方:白虎加桂枝汤..3、辩证施护1行痹:①病人表现为恶寒喜暖;得热则舒;应往在温暖、向阳、避风的房间..病室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②注意保暖;不宜在寒冷季节或阴雨天气到室外活动;预防因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可于疼痛剧烈的部位加用护套;鼓励患者多晒太阳..③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本证初起多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痹阻日久又可出现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甚至僵直;不能行动;严重者难治..如病邪深入脏腑;则出现脏腑证候;其中以心痹为多见;应按心痹施护..④中药宜温热服;并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关节疼痛剧烈的病人;治疗上常用附子、川乌药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使用这些药物时剂量应由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久煎或与甘草同煎可缓解毒性..服药后患者若有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脉迟等中毒症状时;应通知医生的酌情减轻药量或停止服用..对于药性比较峻猛、毒副作用较大的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等;可研末装入胶囊内吞服..如采用西药抗风湿治疗时;也应注意观察其副作用..⑤针灸疗法;常穴位有肩髃、曲池、尺泽、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膝眼、委中、风市等..⑥宜湿性饮食;忌生冷..如病变只以关节局面部症状为主;不发热;亦无脾胃症状时;饮食可以随意;无须多加限制;如米面粗粮、新鲜水果蔬菜等..⑦药酒对于治疗风寒湿痹有显着疗效;临床常用的药酒有五加皮酒、国公酒、虎骨酒、木瓜洒、蛇酒等..2痛痹:①患者明显畏寒;受寒则冬痛更甚;所以室湿应较一般为高..并应注意局面部保暖;多加衣被..②慢性患者长期卧床;应注意定时更换体位;将罹患关节保持功能位置;在疼痛缓解后;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免肌肉萎缩或关节畸形;并应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发生褥疮..③可采用局部湿热疗法;如灸法、熏蒸、热敷、拔火罐等..熏洗和熨贴疗法对痹证引起的疼痛有明显效果..如坎离砂醋调外敷;食盐、葱白炒热后熨贴患处;松节油、牛膝煎水热敷等..亦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疏风通络的中药做离子透入治疗..④中药应热服;并注意服药后的反应..⑤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可多用姜椒等温热性调料;以助热散寒..酒类性热;又能通经活络;可酌情选用..3着痹:①病因以湿为主;故病室宜温暖干燥..多曝晒;阴潮湿气候要提高室温以驱散潮气..②患者一般疼痛不重;以酸麻胀木为主;关节可有肿胀..但因身体沉重;懒言懒动;活动过少;返致气血失畅;易致关节肌肉萎缩;故应鼓励患者尽重活动..③配合按摩、梅花针等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缓解症状..④中药和饮食宜湿热报..可多配合选用燥湿之品;如苡仁、鳝鱼、鳗鱼、扁豆、蚕豆、赤小豆等..4热痹:①病室宜凉爽通风;光线柔和..关节虽然红肿热痛;但不可直接吹风..②关节肿胀明显、疼痛剧烈、兼有发热时;应使其卧床休息;将患肢垫起..痛不可触者;可将患处暴露;减少接触;协助患者选择舒适卧位;设法减轻疼痛;如行动不便的患者;可放置脚踏、木拐等..待疼痛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锻炼..③局部禁止用湿热疗法..可用黄芩煎水冷湿敷..④中药宜温服或偏凉服..⑤饮食以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多食丝瓜、苋菜、绿豆、冬瓜、菱角、藕、香蕉、西瓜等..4、养生指导1痹证常因起居不慎复感外邪而反复发作;故应特别注意季节时令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暖、防寒、防湿措施;随气温变化增减衣被;避免一切诱因..防止病情复发..2根据病情配合气功法和体育锻炼;促使筋脉舒通;气血运行通畅;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3如发现痹证的发作与扁桃腺炎、牙龈炎等有关;应积极治疗诱发病灶..。

痹证的辩证施护

痹证的辩证施护
采用较舒适的卧位。 也可加热水袋 热敷。 疼痛减轻后,要及时做关节的被动 曲伸,也可配合局部的按摩、针灸、 热敷、熏洗等法。
精品课件
中药汤剂宜温热服,药后可食以热 粥、热饮等。以助药力。若使用乌 头等含毒药物,应注意观察药物的 不良反应,如有无黄疸、泛恶或唇 舌麻木、头晕、心悸呼吸困难时, 为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并报告 医生,及时处理。
精品课件
2、风湿热痹(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 兼次症: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
有发热、恶风、口渴、尿黄、烦 闷不安等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 宣痹止痛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食疗方:忍冬藤薏苡仁粥/ 荷叶桑枝粥
慎食辛温燥烈之品。
精品课件
(1).行痹 --防风汤加减
精品课件
基本方法--疏通经络 通痹止痛 主 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辨证分型 治疗护理方法 辨证配穴
风 行痹 祛风止痛 参以活血 膈俞 血海
寒 湿 痛痹 温经散寒 佐以助阳 肾俞 关元
痹 着痹 除湿通络 佐以健脾益气
阴陵泉 足三里
风湿热痹
清热通络为主, 佐以活血通络
大椎 曲池
精品课件
4.情志护理 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5.用药护理
慎食猪油、寒凉等滋腻碍胃食物。
精品课件
(3)着痹(湿痹)
主症: 肢体关节重着,酸痛。 兼次症:肢体关节肿胀,痛有定处,手足
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 舌象: 舌质红,苔白厚而腻。 脉象: 脉濡缓。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 薏苡仁汤加减。 食疗方:薏苡仁干姜粥/薏苡仁酒
慎食猪油、寒凉等滋腻碍胃食物。
风胜者,应散风,参以活血,当中病即止。 寒胜者,在散寒的同时,须结合助阳; 湿胜者,在渗湿化浊的同时,佐以健脾益气; 热胜者,以清泄郁热为主,佐以活血通络,

复习诊断风寒湿之痹证

复习诊断风寒湿之痹证

复习诊断风寒湿之痹证【注释】痹者,闭也。

痹是“闭塞不通”的意思。

【病因】致病因素是风、寒、湿三者结合。

【病机】风、寒、湿三者结合侵入人体,闭阻经脉使气血不通畅。

【分类】一,根据致病因素及症状分类。

1,行痹:风寒湿三者结合侵入人体时,以风为主叫行痹。

因为风的特性是游走,善行,所以行痹的特点是痛无定处。

2,痛痹:风寒湿三者结合侵入人体时,以寒为主叫痛痹。

因为寒的特性是凝敛,阻塞经脉厉害,阻塞经脉越厉害越痛,所以痛痹的特点是疼痛最厉害。

3,着痹:风寒湿三者结合侵入人体时,以湿为主叫着痹。

因为湿的特性是重着、粘滞,所以着痹的特点是感觉沉重。

二,根据季节及五体分类。

五体是指骨、筋、肌肉、血脉、皮毛。

1,骨痹:冬天感受风寒湿之邪产生的痹证叫骨痹,这是因为冬天与肾对应,肾主骨,所以冬天风寒湿之邪容易侵犯骨而患骨痹。

2,肌痹:长夏感受风寒湿之邪产生的痹证叫肌痹,这是因为长夏与脾对应,脾主肌肉,所以长夏风寒湿之邪容易侵犯肌肉而患肌痹。

3,筋痹:春天感受风寒湿之邪产生的痹证叫筋痹,这是因为春天与肝对应,肝主筋,所以春天风寒湿之邪容易侵犯筋而患筋痹。

4,脉痹:夏天感受风寒湿之邪产生的痹证叫脉痹,这是因为夏天与心对应,心主脉,所以夏天感受风寒湿之邪容易侵犯脉而患脉痹。

5,皮痹:秋天感受风寒湿之邪产生的痹证叫皮痹,这是因为秋天与肺对应,肺主皮,所以秋天感受风寒湿之邪容易侵犯皮而患皮痹。

三,风寒湿之邪不单是侵犯筋、骨、肌、脉、皮,还可以深入体内停留在五脏六腑,为什么风寒湿之邪能深入体内停留在五脏六腑呢?这是因为五体与五脏是相互联系的,筋属于肝、骨属于肾、肌肉属于脾、血脉属于心、皮毛属于肺。

1,肾痹:冬季感受了风寒湿之邪容易出现骨痹,但是骨痹没有痊愈,又复感受风寒湿之邪,又感受更厉害的风寒湿之邪,那么就传入到骨所属的肾产生肾痹。

2,心痹:夏天感受了风寒湿之邪容易出现脉痹,但是脉痹没有痊愈,又复感受风寒湿之邪,又感受更厉害的风寒湿之邪,那么就传入到脉所属的心产生心痹,3,肺痹:秋天感受了风寒湿之邪容易出现皮痹,但是皮痹没有痊愈,又复感受风寒湿之邪,又感受更厉害的风寒湿之邪,那么就传入到皮所属的肺产生肺痹。

痹证的中医护理以及食疗方法

痹证的中医护理以及食疗方法

痹证的中医护理以及食疗方法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壅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硬皮病等。

【辨证施护】1 风寒湿痹(1)居室宜温暖、干燥,衣着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勿淋雨及涉水。

(2)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屈伸不利时,或痛痹,痛有定处,得热痛减及有发热、脉数等表现者,应卧床休息。

但需经常更换体位,以免局部受压及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注意局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中药熏洗、加用护套、或施以拔罐。

(3)热服中药汤剂,并可加少量黄酒为饮。

(4)饮食进温热性食物,忌生冷瓜果、饮料等,可于饭菜中多加姜片、胡椒粉等驱风散寒之品。

2 风湿热痹(1)居室宜清爽通风,切忌汗出当风。

(2)发热,关节红肿疼痛,禁忌热敷、艾灸。

热盛伤津而口渴者,鼓励其多饮(汤)水。

(3)中药汤剂宜偏凉服用,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辛辣。

【针灸】针灸取穴:曲池、尺泽、合谷、外关、环跳、承扶、足三里、梁丘、阳陵泉、委中、昆仑等穴。

行痹加膈俞、血海养血活血;痛痹加肾俞、关元温阳补肾;着痹加足三里、商丘健脾化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热解肌。

方法:行痹、热痹以针为主;痛痹多灸,痛剧用隔姜灸;着痹针灸并施,或用拔罐。

【中药熏洗】熏洗方:(1)生石膏100克、知母20克、生甘草10克、忍冬藤30克、桑枝10克、秦艽20克,取水约1500~2000 ml煎后趁热先熏后洗,每日1~2次,适用于活动期、关节红肿痛者。

(2)当归30克、红花1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鸡血藤30克、乌梢蛇30克、续断10克、桂枝10克、地龙20克、花椒10克酒浸泡,局部擦洗或取水1500~2000 ml趁热熏洗,适用于久痹、病邪入里或关节变形者。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4、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痹症的辩证施护

痹症的辩证施护

痹症的辩证施护:风寒湿痛——行痹
痹症的辩证施护:风寒湿痹——痛痹
痹症的辩证施护:风寒湿痹——着痹
痹症的辩证施护:风湿热痹
成都军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骨科医院 门诊 张韫桢
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与热痹的不 同,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 湿痹则虽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 中又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痛有 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肢体酸痛重着, 肌肤不仁者为着痹。 痹证均由于感受风、寒、湿、热所致, 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 护治痹证的基本原则,后期当配补益正气护 治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