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工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2 模型的建立
2.1 摩尔-库仑理论(M-C) 节理岩体的破坏实际上是在外力作用下,结构面之间的岩桥发生破裂,从而使岩体
内的结构面互相组合、相互连接形成破坏面的过程。分析结构面的剪切破坏通常使用 Mohr Coulomb 破坏理论,其 Mohr Coulomb 强度参数 C、φ的值由试验确定。
本次分析时采用 M-C 本构模型,该模型是用来描述岩土体抗剪强度模型中的一种, 它比较简单而且比较符合实际。岩土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某一剪切面(或剪切带)发 生剪切破坏,在这个剪切面上的最大剪应力τ max 就等于该面上的抗剪强度 S,而强度 S 又与该面上的法向应力σ 有关,即 τ max = S = f (σ ) 。根据大量的资料,在τ − σ 坐标图上 为一曲线,称为强度线。由 M-C 强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 分是滑动面上的粘聚力,能起到组织剪切的作用,另一部分是岩土体的摩擦阻力,常用 两个参数 C 和 ϕ 来描述,称为岩土体的强度指标。
15
图 3-11 Syy(Bot 应力)
图 3-12 Sxy(top 应力)
16
图 3-13 Sxy(Bot 应力)
图 3-14 σ1(top 应力)
17
图 3-15 σ1(Bot 应力)
图 3-16 σ2(top 应力)
18
图 3-17 σ2(Bot 应力) 3.1 竖井二次衬砌后支护后结构分析
图 2-3 几何模型图
图 2-4 网格划分图
9
2.5 开挖步骤的模拟 竖井与风道处围岩为Ⅲ级,岩体质量比较好,故模拟计算的开挖步长可以大一些,
开挖顺序见图 2-5,按 1→ 2……→ 8。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
1
2
8
3
7
z
y
6
x 6
4 7
5 8
6
图 2-5 竖井及风道网格划分及开挖顺序
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工程 1 号竖井风道与竖井连接处计算分析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隧道设计研究分院 2005-9-25
1
1 计算模型概况
秦岭特长公路隧道 1 号竖井位于秦岭北坡砭峪沟中游左侧 40m,竖井中心地面高程 1126m。1 号竖井的地质情况如下:上部 13m 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以粉质粘土为 主,围岩划分为 V 级;下部为混合片麻岩,夹有少量片麻残留体,岩体受构造影响影响 严重,岩体比较破碎,以块状镶嵌结构为主,围岩划分为Ⅲ级围岩。地下水类型为 HCO3 -Ca 型水,无侵蚀性,竖井处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节理裂隙贫水段,可能单位涌水量 为 270m3/d。竖井主体采用隔板将风道分开。竖井内直径 10.80m,井深(不包括风塔) 高 190.4m。计算点选在竖井主体与排风道、送风道的连接处,即标高 935.678m 处。各 风道的参数见图 1~图 5。
图 3-28 Syy(Bot 应力)
24
图 3-29 Sxy(Top 应力)
图 3-30 Sxy(Bot 应力)
25
图 3-31 σ1(Top 应力)
图 3-32 σ1(Bot 应力)
26
图 3-33 σ2(Top 应力)
图 3-34 σ2(Bot 应力)
27
3.2 风道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内力
表 2-1。
表 2-1 围岩地质参数
围岩级别 重度γ(KN/m3) 变形模量(GPa) 泊松比μ 粘聚力(MPa) 内摩擦角ϕ(º)
Ⅴ
18
1.5
0.40
0.10
25
Ⅲ
24
13
0.26
1.1
40
7
2.3 喷混和二衬参数
喷混和二衬在 GTS 中采用板单元来模拟,其采用的参数见表 2-2,板的厚度见表
2-3。
30
25
12(东西送风道初支)
30
23
30(东西送风道隔板)
31
25
45(东西送风道二衬)
31
25
15(竖井初支)
30
23
40(竖井隔板)
31
25
50(竖井二衬)
31
25
Poisson’s ration μ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2.4 模型的建立 1 号竖井的深度为 190.4m,岩体自重取 24KN/m3。在计算中选取关心的竖井风道与
(2)送风道开挖及二衬支护完成后,在送风道与竖井的交界处,出现了很大的应力 集中现象,最大压应力发生在送风道与竖井交叉的底部,为 3.65MPa,最大拉应力发生 在交接的顶部,为 1.70MPa。压应力虽然没有超过 C25 砼的极限强度 2.0MPa,其安全系 数明显偏低,仅为 1.17,但是在结构设计中,对二衬进行了配筋,这说明配筋是必要的。
表 2-2 喷混和二衬的参数
弹性模量(GPa)
重度γ(KN/m3)
泊松比μ
厚度
喷混
30
二衬
31
24.5
0.2
见下表
25
0.2
表 2-3 板厚度
Young’s modulus Plate thickness(cm) (GPa)
5(东西排风道初支)
30
Self weight γ(KN/m3)
23
35(东西排风道二衬)
图 3-18 Fxx(轴力)
19
图 3-19 Fyy(轴力)
图 3-20 Fxy(轴力)
20
图 3-21 Mxx(弯矩)
图 3-22 Myy(弯矩)
21
图 3-23 Vxx(剪力)
图 3-24 Vyy(剪力)
22
图 3-25 Sxx(top 应力)
图 3-26 Sxx(Bot 应力)
23
图 3-27 Syy(Top 应力)
28
29
30
31
应力
32
33
34
35
36
3.3 风道二次衬砌后结构分析
内力
37
38
39
40
应力
41
42
43
44
45
4 结论与建议
(1)竖井支护完成后,围岩基本没有出现塑性变形区,二次衬砌后,作用在二衬上 的最大压应力为 1.85MPa,最大拉应力 0.74MPa,抗压安全系数 12.16,大于规范规定的 2.0 安全系数,最小抗拉安全系数为 2.97,略大于规范规定的 2.4 安全系数。这说明,竖 井所采取的支护是合理。
由于此模型采用三维建模技术,模型比较复杂,内力、弯矩、应力方向比较晦涩难 懂,为了下面阅读的方便,这里对这些力的方向及其关系简要作一介绍,见图 2-1、图 2-2。
图 2-1 板单元单位长度内力的输出位置和符号约定
6
图 2-2 板单元应力输出位置及符号约定
2.2 围岩参数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竖井上部的围岩为 V 级,其余地段为Ⅲ级,相应的围岩参数见
竖井连接处(三通),模型选取的尺寸为 50m* 70m* 88 *m。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 了竖井的锚杆等初期支护作用,对于构造应力,模型中也予以考虑。构造应力按照资料 所提供的最大水平主应力 22.981MPa 并经过换算后得到。模型详见图 2-3,网格剖分图见 图 2-4。
8
50m 88m 70m
2.1 摩尔-库仑理论(M-C) ............................................................................................ 6 2.2 围岩参数........................................................................................................................ 7 2.3 喷混和二衬参数............................................................................................................ 8 2.4 模型的建立.................................................................................................................... 8 2.5 开挖步骤的模拟........................................................................................................ 10 3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10 3.1 竖井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10 3.1 竖井二次衬砌后支护后结构分析............................................................................... 19 3.2 风道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28 3.3 风道二次衬砌后结构分析........................................................................................... 37 4 结论与建议 ......................................................................................................................... 46
46
目
录
1 计算模型概况.......................................................................................................................... 2 2 模型的建立............................................................................................................................ 6
图 1-1 1#竖井与风道连接示意图
2
图 1-2 1#竖井连接处结构图
3
图 1-3 竖井衬砌结构设计图
4
图 1-4 送风道衬砌结构设计图
图 1-5 排风道衬砌结构设计图 本次分析计算的目的是分析竖井与风道连接处的围岩受力状态,据以对各设计参数 进行复核,重现施工过程的真实围岩受力状况,并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分析建模时采 用 MIDS/GTS 软件,MIDS/GTS 是针对岩土及隧道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开发的“岩土隧 道结构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是得到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公认的权威软件。
3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在竖井风道与竖井连接处(三通),由于其形状比较复杂,应力在此区域内会发生集 中现象。开挖的进尺大小,支护的及时性、刚度等都会对此处的应力产生影响。为此, 模型重点对竖井与风道连接处的内力、应力进行详细分析,并分别计算了井壁、风道的 不同受力方向的内力及应力,在分析计算时,按照初期支护完成后和二次衬砌完成后两 种情况分别计算。 3.1 竖井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10
图 3-1 Fxx(轴力)
图 3-2 Fyy(轴力)
11
wk.baidu.com
图 3-3 Fxy(轴力)
图 3-4 Mxx(弯矩)
12
图 3-5 Myy(弯矩)
图 3-6 Vxx(剪力)
13
图 3-7 Vyy(剪力)
图 3-8 Sxx(Top 应力)
14
图 3-9 Sxx(Bot 应力)
图 3-10 Syy(top 应力)
(3)在排风道开挖后,竖井与风道的交叉口处均出现了拉应力过大的现象,此时最 大拉应力发生在三者的交叉口的底部,为 1.85MPa,没有达到其极限破坏强度 2.0MPa, 安全系数为 1.08,达不到规范要求,但是在设计中,对二衬进行了配筋,这说明采取配 筋补强的措施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4)综上,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真实围岩受力状况的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采取的 支护参数是合理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竖井与风道的交汇处,出现了比较大的应力 集中现象,这些地方均是施工应注意的薄弱环节,建议施工的开挖步长应适当的减小, 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特别是开挖风道的开始阶段,要对风道的拱顶采取及时的加 固措施,以防围岩掉块、塌方等灾害发生。
2 模型的建立
2.1 摩尔-库仑理论(M-C) 节理岩体的破坏实际上是在外力作用下,结构面之间的岩桥发生破裂,从而使岩体
内的结构面互相组合、相互连接形成破坏面的过程。分析结构面的剪切破坏通常使用 Mohr Coulomb 破坏理论,其 Mohr Coulomb 强度参数 C、φ的值由试验确定。
本次分析时采用 M-C 本构模型,该模型是用来描述岩土体抗剪强度模型中的一种, 它比较简单而且比较符合实际。岩土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某一剪切面(或剪切带)发 生剪切破坏,在这个剪切面上的最大剪应力τ max 就等于该面上的抗剪强度 S,而强度 S 又与该面上的法向应力σ 有关,即 τ max = S = f (σ ) 。根据大量的资料,在τ − σ 坐标图上 为一曲线,称为强度线。由 M-C 强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 分是滑动面上的粘聚力,能起到组织剪切的作用,另一部分是岩土体的摩擦阻力,常用 两个参数 C 和 ϕ 来描述,称为岩土体的强度指标。
15
图 3-11 Syy(Bot 应力)
图 3-12 Sxy(top 应力)
16
图 3-13 Sxy(Bot 应力)
图 3-14 σ1(top 应力)
17
图 3-15 σ1(Bot 应力)
图 3-16 σ2(top 应力)
18
图 3-17 σ2(Bot 应力) 3.1 竖井二次衬砌后支护后结构分析
图 2-3 几何模型图
图 2-4 网格划分图
9
2.5 开挖步骤的模拟 竖井与风道处围岩为Ⅲ级,岩体质量比较好,故模拟计算的开挖步长可以大一些,
开挖顺序见图 2-5,按 1→ 2……→ 8。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
1
2
8
3
7
z
y
6
x 6
4 7
5 8
6
图 2-5 竖井及风道网格划分及开挖顺序
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工程 1 号竖井风道与竖井连接处计算分析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隧道设计研究分院 2005-9-25
1
1 计算模型概况
秦岭特长公路隧道 1 号竖井位于秦岭北坡砭峪沟中游左侧 40m,竖井中心地面高程 1126m。1 号竖井的地质情况如下:上部 13m 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以粉质粘土为 主,围岩划分为 V 级;下部为混合片麻岩,夹有少量片麻残留体,岩体受构造影响影响 严重,岩体比较破碎,以块状镶嵌结构为主,围岩划分为Ⅲ级围岩。地下水类型为 HCO3 -Ca 型水,无侵蚀性,竖井处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节理裂隙贫水段,可能单位涌水量 为 270m3/d。竖井主体采用隔板将风道分开。竖井内直径 10.80m,井深(不包括风塔) 高 190.4m。计算点选在竖井主体与排风道、送风道的连接处,即标高 935.678m 处。各 风道的参数见图 1~图 5。
图 3-28 Syy(Bot 应力)
24
图 3-29 Sxy(Top 应力)
图 3-30 Sxy(Bot 应力)
25
图 3-31 σ1(Top 应力)
图 3-32 σ1(Bot 应力)
26
图 3-33 σ2(Top 应力)
图 3-34 σ2(Bot 应力)
27
3.2 风道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内力
表 2-1。
表 2-1 围岩地质参数
围岩级别 重度γ(KN/m3) 变形模量(GPa) 泊松比μ 粘聚力(MPa) 内摩擦角ϕ(º)
Ⅴ
18
1.5
0.40
0.10
25
Ⅲ
24
13
0.26
1.1
40
7
2.3 喷混和二衬参数
喷混和二衬在 GTS 中采用板单元来模拟,其采用的参数见表 2-2,板的厚度见表
2-3。
30
25
12(东西送风道初支)
30
23
30(东西送风道隔板)
31
25
45(东西送风道二衬)
31
25
15(竖井初支)
30
23
40(竖井隔板)
31
25
50(竖井二衬)
31
25
Poisson’s ration μ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2.4 模型的建立 1 号竖井的深度为 190.4m,岩体自重取 24KN/m3。在计算中选取关心的竖井风道与
(2)送风道开挖及二衬支护完成后,在送风道与竖井的交界处,出现了很大的应力 集中现象,最大压应力发生在送风道与竖井交叉的底部,为 3.65MPa,最大拉应力发生 在交接的顶部,为 1.70MPa。压应力虽然没有超过 C25 砼的极限强度 2.0MPa,其安全系 数明显偏低,仅为 1.17,但是在结构设计中,对二衬进行了配筋,这说明配筋是必要的。
表 2-2 喷混和二衬的参数
弹性模量(GPa)
重度γ(KN/m3)
泊松比μ
厚度
喷混
30
二衬
31
24.5
0.2
见下表
25
0.2
表 2-3 板厚度
Young’s modulus Plate thickness(cm) (GPa)
5(东西排风道初支)
30
Self weight γ(KN/m3)
23
35(东西排风道二衬)
图 3-18 Fxx(轴力)
19
图 3-19 Fyy(轴力)
图 3-20 Fxy(轴力)
20
图 3-21 Mxx(弯矩)
图 3-22 Myy(弯矩)
21
图 3-23 Vxx(剪力)
图 3-24 Vyy(剪力)
22
图 3-25 Sxx(top 应力)
图 3-26 Sxx(Bot 应力)
23
图 3-27 Syy(Top 应力)
28
29
30
31
应力
32
33
34
35
36
3.3 风道二次衬砌后结构分析
内力
37
38
39
40
应力
41
42
43
44
45
4 结论与建议
(1)竖井支护完成后,围岩基本没有出现塑性变形区,二次衬砌后,作用在二衬上 的最大压应力为 1.85MPa,最大拉应力 0.74MPa,抗压安全系数 12.16,大于规范规定的 2.0 安全系数,最小抗拉安全系数为 2.97,略大于规范规定的 2.4 安全系数。这说明,竖 井所采取的支护是合理。
由于此模型采用三维建模技术,模型比较复杂,内力、弯矩、应力方向比较晦涩难 懂,为了下面阅读的方便,这里对这些力的方向及其关系简要作一介绍,见图 2-1、图 2-2。
图 2-1 板单元单位长度内力的输出位置和符号约定
6
图 2-2 板单元应力输出位置及符号约定
2.2 围岩参数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竖井上部的围岩为 V 级,其余地段为Ⅲ级,相应的围岩参数见
竖井连接处(三通),模型选取的尺寸为 50m* 70m* 88 *m。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 了竖井的锚杆等初期支护作用,对于构造应力,模型中也予以考虑。构造应力按照资料 所提供的最大水平主应力 22.981MPa 并经过换算后得到。模型详见图 2-3,网格剖分图见 图 2-4。
8
50m 88m 70m
2.1 摩尔-库仑理论(M-C) ............................................................................................ 6 2.2 围岩参数........................................................................................................................ 7 2.3 喷混和二衬参数............................................................................................................ 8 2.4 模型的建立.................................................................................................................... 8 2.5 开挖步骤的模拟........................................................................................................ 10 3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10 3.1 竖井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10 3.1 竖井二次衬砌后支护后结构分析............................................................................... 19 3.2 风道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28 3.3 风道二次衬砌后结构分析........................................................................................... 37 4 结论与建议 ......................................................................................................................... 46
46
目
录
1 计算模型概况.......................................................................................................................... 2 2 模型的建立............................................................................................................................ 6
图 1-1 1#竖井与风道连接示意图
2
图 1-2 1#竖井连接处结构图
3
图 1-3 竖井衬砌结构设计图
4
图 1-4 送风道衬砌结构设计图
图 1-5 排风道衬砌结构设计图 本次分析计算的目的是分析竖井与风道连接处的围岩受力状态,据以对各设计参数 进行复核,重现施工过程的真实围岩受力状况,并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分析建模时采 用 MIDS/GTS 软件,MIDS/GTS 是针对岩土及隧道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开发的“岩土隧 道结构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是得到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公认的权威软件。
3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在竖井风道与竖井连接处(三通),由于其形状比较复杂,应力在此区域内会发生集 中现象。开挖的进尺大小,支护的及时性、刚度等都会对此处的应力产生影响。为此, 模型重点对竖井与风道连接处的内力、应力进行详细分析,并分别计算了井壁、风道的 不同受力方向的内力及应力,在分析计算时,按照初期支护完成后和二次衬砌完成后两 种情况分别计算。 3.1 竖井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10
图 3-1 Fxx(轴力)
图 3-2 Fyy(轴力)
11
wk.baidu.com
图 3-3 Fxy(轴力)
图 3-4 Mxx(弯矩)
12
图 3-5 Myy(弯矩)
图 3-6 Vxx(剪力)
13
图 3-7 Vyy(剪力)
图 3-8 Sxx(Top 应力)
14
图 3-9 Sxx(Bot 应力)
图 3-10 Syy(top 应力)
(3)在排风道开挖后,竖井与风道的交叉口处均出现了拉应力过大的现象,此时最 大拉应力发生在三者的交叉口的底部,为 1.85MPa,没有达到其极限破坏强度 2.0MPa, 安全系数为 1.08,达不到规范要求,但是在设计中,对二衬进行了配筋,这说明采取配 筋补强的措施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4)综上,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真实围岩受力状况的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采取的 支护参数是合理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竖井与风道的交汇处,出现了比较大的应力 集中现象,这些地方均是施工应注意的薄弱环节,建议施工的开挖步长应适当的减小, 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特别是开挖风道的开始阶段,要对风道的拱顶采取及时的加 固措施,以防围岩掉块、塌方等灾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