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
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比喻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十多个新鲜比喻。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
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
譬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
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金明闪光”的美感。
“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
天上月明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妙极了。
“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
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的艺术美。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 叠音词探究
《荷塘月色》叠音词探究凌金明叠音词具有音节整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荷塘月色》产生了婉丽柔美的美感效果。
从《荷塘月色》使用的叠音词的词性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形容词,如: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全文共用了18个描摹形态的叠音形容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摹的准确。
例如第1句,如果你把“静静”改为“安静”或“宁静”,把“薄薄”改为“稀薄”或“轻薄”,就缺乏温馨美好的情境效果了。
又如第2句,如果你把“远远近近”和“高高低低”概括为“到处”,就会使荷塘四周由近及远的空间感、高低错落的立体感消失殆尽。
这些描摹状貌的形容词颇有《诗经》中“兼葭苍苍(渺茫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枝叶袅娜繁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飞满天的盛大貌)”的艺术效果。
二是量词,如: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 这些树将一片荷围住。
叠音式量词具有和婉亲切的特点。
如果把“日日”改为“每日”,把“层层”改为“各层”,便失去了和婉亲切的韵味。
其次,从本文使用的叠音词的结构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是“AA”式,如:1.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AA”二字式叠音词具有轻柔、细腻的特点,这一类叠音词在文中使用最广泛,单第四、五两自然段就有十多个。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篇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涧/脉脉不得语。
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
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荷塘月色中第六段的叠词,是以“荷叶”和“荷花”两个词进行了反复的重叠使用,如“荷叶上”、“荷叶满”、“荷花荷叶”、“荷塘里”、“荷影摇曳”等等。
这种反复的叠词使用,让这段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荷塘、荷花、荷叶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节奏感,使整个句子更加流畅优美。
在文学作品中,适当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验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还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叠词的音韵美,如“荷花荷叶”、“荷叶满”等,这些音韵的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悦耳的韵律感,使整个段落更具有诗意和韵律美,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通过叠词的使用,使得作品中的荷塘、荷花、荷叶等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记忆。
1/ 1。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参考PPT
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 阔而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
7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
了。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 5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 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
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 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 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
6
第三: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
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 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 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 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
2
篇二: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 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 容词﹑副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 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 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 有:静静地﹑悄悄地﹑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
《荷塘月色》中叠音词运用的绘画美
,
的 他 在 散 文 创 作 中 经 常 用 精镂 细刻 的造 型 语言 去 营构 充满诗情 画 意 的 艺 术境 界 篇 用 文 字作 画 的 范 本
、 、 ,
“
他 的《 就 是一 荷塘 月 色 》
, ,
“
”
。
《 荷 塘 月色 》 的绘 画 美 主 要 表 现 在 色 彩 和 情调 的 和 谐 统 一 而 表 现 这 些 色 彩 和情 调
, ,
路 的 一 旁 是 些杨 柳 和 一 些 不 知 道 名 字的树
,
。
,
没 有月 光 的
晚 上 这 路 上 阴 森森 的 有 些 怕 人 今 晚却 很 好 虽 然 月 光 也 还 是 淡 淡 的
,
。
曲 曲 析 折 的 荷 塘上 面
,
弥望的是田
田
,
的叶 子
叶子 出 水 很 高 象 亭 亭 的 舞 女 的 裙
。
于 某 实体 对 象 的 若 单 调 指 出一 词 它 只 是 孤 立 地 显 示单 一 的 心 理 表 象 不 具 备 美 学 意 义
, , , “
即 使 我 们并 列 地 读
,
。
它 而 不 是 融 合 在 同 一 语 境 中 来 欣 赏 它 也 只能 唤 起 一连 串相 互 隔 离 枯 燥零 碎 的 心 理 表 象 进 不 了美 的 情 境
炙 正 是 从 表 情达 意 出发 恰 当地 运 用叠 音 词 使 叠音 词 荷塘 月 色 》
具有 特 殊 的 表 现 力 突 出 造 型 的 表 现
,
。
”
,
再现
出 新鲜 的意 象 把 人 引 入 到 画 境 中去
……
,
朱自清《荷塘月色》评价
朱自清《荷塘月色》评价朱自清《荷塘月色》评价《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以下是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相关评价,以供参考!《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任教清华大学期间所创作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它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文学质感的的文学作品。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作者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感情之强烈,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其作品写于1927年,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朱自清是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无法参加革命或反革命,他最终选择了暂时的逃避,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心中的惆怅,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把情绪寄托在文字之上,由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挣扎的心理,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文章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表现出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在内容上看: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叠词来描述荷塘月色的美,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蓊蓊郁郁,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文章里面的荷塘,荷叶,荷花,树木,青雾,月光等景象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荷塘月色景象。
“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首尾呼应,“悄悄”与“轻轻”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躁,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在走出去看到夜晚的荷塘美景,不想打破这种安静的场景,于是轻轻的推门回家。
“曲曲折折”体现了荷塘的宽广,“田田的”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出荷叶的形态,“层层”说明了荷叶的多与深,体现出茂密的荷叶场景。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说明了树木生长的茂盛繁荣和错落有致。
叠词的使用表示程度的加深,来突出强调事物,使描述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
浅谈朱自清散文叠字运用的艺术魅力
浅谈朱自清散文叠字运用的艺术魅力■黄冈师范学院董正锋在20世纪新文学史上,朱自清是一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名家,而他独特的叠字语言艺术风格是其散文艺术风格不可忽视的重要质素。
通过参详、细分朱自清的作品文本,笔者发现他的写作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显形语言技巧:比喻和叠字。
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朱自清好用比喻,但用得不是最天才、最成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朱自清)的譬喻大半是明喻,一五一十,明来明去,交待得过分负责:‘甲如此,乙如彼,丙如仿佛什么什么的,而丁呢,又好像这般这般一样。
’这种程度的技巧,节奏能慢不能快,描写则静态多于动态。
”除了癖好明喻之外,他的喻体和取材常因拘囿于软性的女性意象而趋于浅显、狭窄、阴柔和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象力,不是浴女,便是舞女,不是出浴,便是起舞,“总是几个公式化的动作,令人厌倦”。
相比之下,朱自清遣使叠字比驾驭比喻的艺术能力要更显娴熟和圆熟。
他总是能游刃有余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叠字,凸现自己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在层层叠叠复复沓沓的语言立交桥间将美丽的仓颉字淋漓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绚丽,提升并且创生中国汉字的感染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蕴育了耐人寻味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谓叠字,是由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与堆垒起来而构成的叠音词。
需明示的,是这里齿及的叠音词是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它只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而不是那种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的合成词,像“哥哥”、“姐姐”、“仅仅”、“刚刚”,等等。
汉语言学家谭永详在《汉语修辞学》中对它的界定是“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汉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摹拟”。
恰如其分的叠字的运用,不仅可以栩栩如生地描摹勾勒出创作主体的眉头心头之景,而且可以塑造意象、升华意境、沉淀意蕴,还可以充当音符,锤炼声韵,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韵律操,在腾挪而整饬的语言中跳荡出一种和谐的韵律感和节奏美。
在朱自清的全部文章中,叠字这种修饰方法从头至尾比比皆是,宛如璎珞点缀与珍珠散落,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浅析《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学法研究航觉得“热闹是它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
这种寂寞、无奈之情潜藏在字里行间,让人难以忽视。
这就照应了前面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在苍茫的月色下踱步时,作者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作者的用意。
对于他而言,眼前的美景无法帮助他彻底消除心中的苦闷,只能让他感到暂时的欢愉。
他笔下的景色越美丽,就越能凸显出现实的残酷。
他不可能永远待在这一方天地,逃避现实。
他甚至开始想象美好的江南生活,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那“颇不宁静”的心境是否能够就此平静下来呢?也许就像作者所说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美好的江南”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慢慢变成一个美丽的梦,成为他的一种追求。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是抑郁的,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是,再美丽的景色也无法帮助他超脱现实、走出困境,因而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江南再美,也只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梦。
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荷塘月色》将景与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景色之美,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寂寥、苦闷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者单位:新疆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我们在阅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浮想联翩。
那碧绿的荷叶,那袅娜的荷花,那皎洁的月光,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
我们的神思也慢慢地飞入了那美丽的清华园……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除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叠词、数量词等词语。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一、妙用动词,让景物“活”起来朱自清先生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品味《荷塘月色》妙用的词语
品味《荷塘月色》妙用的词语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刘冰摘要:词语的妙用是《荷塘月色》一大特色,比如,意蕴丰厚的“带门”和“推门”;新颖形象的“田田”;创意精妙的“青雾”,等等,很平常、很生活化的词语的妙用,是这篇散文更富魅力。
关键词:荷塘月色品味词语朱自清的散文词语朴素自然,他力求“真”,他在《论逼真与如画》中说“真就是自然”。
他雕琢描绘事物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词语,而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千情万态。
但也不是纯单的质朴,而是于朴素之中寓以灵机、灵秀、灵动、灵巧,同时往往感受灵动,思考充盈,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画如诗的境界里。
从《荷塘月色》的角度,作者画的是淡墨水彩,但是绝没用浓墨重彩,出了运用修辞、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技巧之外,在本文的语境中,除了叠词、动词的妙用的特色之外,还有不少词语的妙用,起到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特征。
一、“带门”和“推门”两个词语中含有丰厚的意蕴《荷塘月色》课文第一自然段末尾一句“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一段中的一句“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两句中的一个“带”,一个“推”,这两个字初看,无奇平淡,可是,如果从全文感情基调、上下语境和首尾呼应上的角度品悟,就能寻见朱自清的意味深长,匠心独运。
站在客观语境的角度,作者欲外出抛掉“颇不宁静”思绪,此刻,月光皎洁,淡雅柔和;孩童欢悦,声渐消失;周围清静无比。
爱子润儿已然欲睡,妻子正在“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任何响动不容得发出。
站在主观语境上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的心绪是不可能被激越起来的,面对皎洁月光,静雅淡夜,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
于是,“带”字中包含有“随意”、“轻柔”之意味,此文表达作者的主客观情境被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
站在文章的首尾呼应的角度,首段是轻轻“带”上门出去,末段是默默地“推”门进去。
此一“带”一“推”,内写了朱自清主观世界“热闹不起来”的“颇不宁静”及“郁闷”,外写了客观情境的不允许发出些微的响动,写出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悄然无声。
论《荷塘月色》中叠词英译
英
文: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 这 里 的 译 文“winding……water,what…… ”“layers of leaves”采用的是头韵法,达到音义相映, 时空延绵,形象通感,使译文有了音乐美,读起来仿 佛是在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十分享受。 三、结语 汉语叠词的英译是一门艺术,散文叠词的翻译பைடு நூலகம்更是要求译出散文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译者可以运用 翻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译文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 文。重叠词的翻译有时会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因此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争取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 并译出原文的风味。
(南京商校)
种辅音相同的现象, 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 英语中独特的方法来传达出汉语叠词的含义。然而,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外宣文本英译 研究
——以遵义市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为例
王菲菲 何婧媛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国家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 2020 年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 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在中国 逐步成为旅游强国的前景下,恰当地对旅游外宣文 本进行英译已成为我国旅游战略所需,也成为翻译 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这些繁荣的景象背后 却存在着令人难以忽视的现实,那就是目前国内的 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总体质量较低,存在错译和不当 翻译等现象,难以达到旅游外宣推介的目的。因此, 笔者以遵义市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为例,研究功能 翻译理论对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翻译理论 1971 年, 德国语言学家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功 能翻译理论的雏形。赖斯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文本 功能应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译者应着重考虑翻译 的功能性而不是对等性。随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 密尔(Hans Vermeer)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 其基础上提出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 程,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由翻译的功能和预期目 的所决定。后来,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提出翻译行为论,指出翻译是一种 带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中,翻译的环境、翻译过程 的行为和参与者角色三方面相互影响并起着重要作
《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的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
《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持色。
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
《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富有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
一、荷塘月色之语言美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
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二荷塘月色之意境美《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
《荷塘月色》的叠音效果
《荷塘月色》的叠音效果作者:李爱红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年第33期【经典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选自《荷塘月色》)【妙处可言】叠词在文章写作中使用较多,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运用叠词能使人读来感到音韵和谐、韵律优美,而且可使描摹事物情态更形象生动,使文章情感更丰富、细腻,同时还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朱自清的传世佳作《荷塘月色》的语言美,就得益于文中大量叠词的巧妙运用。
文中叠词的运用技巧,可供我们写作时借鉴。
1.在比喻、通感中融入大量叠词,生动地描绘出景物或人物的动作情态在描绘景物或人物的动作情态时,我们常常会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这时如果在其中融入大量叠词可使表达效果更好。
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把出水很高的莲叶,比喻成舞女的裙裾,前面用叠词“亭亭”来修饰,形象地写出了出水很高的莲叶的高耸直立的情态。
细细的莲茎上面冠以宽厚的莲叶,微风吹过,岂不像翩翩起舞时舞女的裙裾?摇曳多姿,媚态诱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
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
潸了。”
——(选自于《Biblioteka 匆》)2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这 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 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 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 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 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缕”﹑“一粒粒”的成 功运用。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 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 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 明朗,音韵协调,形成音韵美﹑音乐美。再加上“有……的,有…… 的;”“正如……,又如……,又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 读时能够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02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 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那么,朱 自清先生他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 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
01 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谴词用语的习惯。除 《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例如:
0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 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的。”——(选自于《春》)
浅谈《荷塘月色》中叠字的表达效果
浅谈《荷塘月色》中叠字的表达效果(重庆科能高级技校,重庆400030)【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传道授业解惑必有术。
这个“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学的美学欣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欣赏;叠字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有风格。
叠字,就其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来说,都是汉语特有的。
它具有语言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它标志着汉语词汇构词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力强的丰富性,它更表现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形象性。
《尚书·尧典》“汤汤流行之水,所在方方为害,又其势奔突荡荡然,涤除在地之物,包裹高山,乘上丘陵,浩浩盛大,势若漫天”。
显然“荡荡”是状其奔突之势,“浩浩”是写其漫天之形。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正是用《尚书·尧典》中的叠字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势的。
《诗经》运用叠字的频率很高,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的近两百篇。
《文心雕龙·物色篇》有一段文字说得很好:“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融融’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情貌无遗矣。
”语言艺术要做到“情貌无遗”,就是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所知者深”才能“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这是很有见地的。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
《荷塘月色》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日日”为什么不用“每日”?“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实际上是表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远比“每日”“每天”要强烈,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由于“心里颇不宁静”,要“在这满月的光里”去熟识的荷塘寻找“另有一番样子,”那么为什么不用“天天”而用“日日”?那是因为心情与音韵协调,“天天”是平声,“日日”是入声,入声字就更可以抒写“心里颇不宁静”,入声字要“短促急收藏”嘛!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渐渐”,真是“居欢惜夜促,在蹙怨宵长”(晋张华《情诗》)。
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谢东晴(新乡市一中东校区,河南新乡453000)摘要院朱自清的散文有一股独特的韵味,他的文字安静、丰富,能够准确无误的放映出人面对大自然时心理复杂的情感,因此,他的散文被称为现代散文著作的典范。
本文将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通过鉴赏,带领大家感受朱自清的散文境界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08-01《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之际写下的一篇文章。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朱自清想要投笔从戎,却始终无法平息对现实的憎恶与不满,这种矛盾的情绪时常伴随着他,最终体现在《荷塘月色》的一字一句中。
一、《荷塘月色》中词语的艺术特点1.节奏韵律之美。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多处叠词,塑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氛围,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朗朗上口,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就是“舒服”,一些句子甚至可以作为诗句来读,简洁明了,活泼生动,前后句间的对仗工整,让人读罢之后仍然记忆犹新。
笔者在初读时并不觉得惊艳,还想要突发奇想的替换掉文中的几个字眼,但换过后文章的味道就变了,给人的印象也不再深刻,由此也可看出朱自清用词的功利之深厚。
例如,文章中有一处写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两个字平淡无奇,若用“天天”二字来换,会显得太俗,用“每每”二字来换,由表达不出时间上的频繁,因此只有日日两字,用的巧,用的妙,让人们了解到,作者对于这片荷塘甚是熟悉。
而这种熟悉的环境,也能够与后文产生鲜明的对比,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忧愁。
再比如,月亮渐渐升起来了,“渐渐”两字,与慢慢相比,不仅多了一份静态美,与“缓缓”相比,也显得优美的多,此外,渐渐二字代表月亮上升的缓慢,作者在等待着月亮升上天空的过程中,不免多了几分惆怅之感。
2.文章中动词的使用。
散文本身给人一种静态的美,而动词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点缀,从而增加文章的动态之美,帮助文章已经的进一步传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
作者:余春山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
我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叠词手法。
其意义在于,不仅增强了了语言的音节美,感性地诠释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更为重要的是扩张了单位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现了单位的语言的增值。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单位语言,其传达的意项是有限的,其表达的向度也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一个单位语言的量词“颗”,它仅仅指示一种物体的存在样式,再如一个单位语言的形容词“曲折”它也只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和特征:但如果将这些单位语言进行叠加或交叉叠加,就能有效地改变其表意的单一性,从而提供与日俱增的理解域和想象空间。
如将“颗”叠加为“颗颗”,就不仅实现了数的增加,同时,作为双音节,读起来会产生一种音节美。
对“曲折”一词进行叠加,它不仅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特征,而且还指示物体或事物的态势,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還可以传达“优雅的、运动的、丰富的、轻柔的”意项。
结构主义美学认为,作家的创作不仅是承担改造自然(文学素材)的任务,同时刀要完成改造语言的任务。
文学语言与生活言语或自言语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作家选用特定的组合方式将生活言语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成为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单位语言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是改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在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对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扩张语言的意项,具有积极的意义。
叠词手法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手段,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主要体现在对客物象的描绘中。
从形式上看,主要是通过单位语言(词)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改变原有单位语言的单一态势,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式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语言向前运动的动力,正如乐曲的强弱变化作为节奏动运动的动力呈示在每一个单位音节里,而这些单位音节的维持和延续就构成了乐曲的旋律,叠词才法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美。
且看下面的例子(下画线为引者所加,下同):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章,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和花更见风致了。
2.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在上引的第一段里,一共有七处运用了叠词,第二段里也有三处运用叠词,从上引的两段里,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里运用叠词,并呈现为连续性,这正是语
言音节美的体现,假如将这些叠词散落在不相关的语言环境里作为一个单一的不连续的符号出现,就只能作为名词的附庸存,起到期修饰和限制的作用;相反,由于作者将这些叠词编辑在一个相对完整而又连续的语言环境里,大大增强了其作为语言行进的节奏的音节美,强化语言的运动态势,读起来有一种强弱起伏的音韵美,犹如乐曲中的每一次节奏样式的重复,提示着乐曲的反复或深化,产生一种动力,表示新的动机。
在上引的第一段里,首句的“曲曲折折”属叠加重叠,呈现出语进入铺展和平缓发展阶段,之后的“田田”与第二句的“亭亭”,不仅格式相同,而且音韵近似,形成照应和延续,向前推进。
第三句的“层层”,与上二个叠词音韵一致,近似诗歌里的顶真,维护了节奏的连续性。
第二段里的叠词呈邻近状态,有一种缠绵低回,余韵不绝的音韵美。
我们听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的开头和结尾,乐曲正是通音高的重叠推进使乐曲引入发展阶段,而使乐曲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旨趣。
在《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如此,几个非常简洁的音符的重叠缠绕,低回郁结,将凄惨的现实境况和对生的绝望般的期待容与在善与恶的对比中,把真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柔肠寸断,感同身受。
《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和结尾处的主题音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荷塘月色》的叠词与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性,只是各自的题材旨趣不同罢了。
但是文学语言活动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作品中,其主要的功能还是其表意功能。
在《荷塘月色里》,叠词作为一种手段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为重要的是改善了语言的表意功能,扩张了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现了单位语言的增值。
我们再以上引的语段为例,看看它们在塑造形象和创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曲曲折折”与之作为单位语言的“曲折”相比较,“曲折”只是呈现事物的状态或性质,而“曲曲折折”不仅仅包容了其原始的内涵,同时又强化了荷塘周边沿线的不规则的程度,给人一种延续无尽的感觉,展示给读者悠远而活跃的动态美,呈现出一片无垠、渺远、空灵的想象空间。
对荷塘四面的描写,连续运用两个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不仅呈现了作者视线的移动而产生的画面的运动感,丰富了景物的层次,更为重要的是铺染了客观物像在作者个体感受中的厚重感,提示作者心理焦虑的到来,特别是“重重”更有力地加重了作者的心理负荷:作者怀着“颇不宁静”的心,臆想在优雅远静谧的荷香月色里冲淡自己的现实哀怨,作一次超越的尝试,然而当他抬头面对现实时,周围密密层层的树犹如严阵以等的围攻兵将其困在其中无以突围。
文中对路灯光的描写以及“我什么都没有”的感叹和惋惜,则更是揭示了作者借荷塘月色演绎出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产生的心理压抑甚至精神的绝望。
综上所述,对待文学语言,如果我们能从编辑语言的手段去作深入的观照,就会获得比单纯的语法解析和语意的再述更多的信息。
在本文中,我就是把叠词当作编辑语言的手段或方法去透析和解读文本;确实,我们看到,这种编辑语言的方法不仅扩张了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行了单位语言的增值,而且使语言增强了向前运动的态势和语言节奏的连续性,使散文语言具有一种音节和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