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案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

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所以,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

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

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童年的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

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

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鲁迅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谷(bǐ)鹁鸪

..(bó gū)颧.骨(quán)

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

..(líng dīng)

恣睢

..(zì suī)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暴戾。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

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

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

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

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

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在他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

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变

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双重压迫。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

乡”的线索安排情节,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原因以及复杂

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

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

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

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

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

【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张“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沙地。但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

活,一点也不

狭窄,一点也不空洞。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