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翻译过程看译者的主体性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时,不仅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还要注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确立翻译个性的基础。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这些个体特质将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呈现。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才使得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译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是保持文学作品鲜活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译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作中的鲜活情感和生动意象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对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促进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与情感共鸣的传递。
译者的主体性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起共鸣和联系,从而实现文学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1. 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应该尽量贴近原作的情感蕴含和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情感张力和精神迸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修辞手法、运用特定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手段来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 注入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译者的审美情趣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语言风格,注入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译文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增加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使译文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看译者主体性——以《阿Q正传》的莱尔译本为例
从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看 译 者 主 体 性
以《 阿Q正传 》 莱 尔译本 为例 的
汪 璧 辉
( 京 晓 庄 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一
2 17 ) 1 1 1
要 : 造 性 叛 逆 是 文 学 翻 译 的 必 然 性 , 学语 创 文
是 一种 创造 性 的叛 逆 ”( 天 振将 创 造 性叛 逆 分 为三 种 : 。 射 媒介 者 的创 造 性 叛逆 、 受 者 和 接受 环 境 的 创 造性 叛 逆 。 接
在 翻 译 研 究 中 .媒 介 者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即 译 者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谢 天振 在 《 介 学 》 指 出 ,文学 翻 译 中 的创 造 性是 译 中 “
译 者 对 文 学 作 品 的 理 解 会 受 到他 自身 的 文 学 素 养 、
认 知 语 境 、 界 观 、 的语 的意 识 形 态 、 语 文 化 与 译 语 世 目 源 文 化 的异 同等 外部 因素 的影 响 。不 论 是 翻译 不 同 时代 还
勒 内 ・ 勒 克 (0 5 1 ) 总 结 说 . 学 作 品 不 是 简 韦 2 0 :8 曾 文
一
、
性 。 一 部 原 作 都 带 有 鲜 明 的 本 民 族 文 化 的 印 记 , 者 将 每 译
另 一 民族 的 生活 场 景及 他 们对 世 界 的认 识 译 介 给译 文 读
者 , 增 进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们 之 间 的 了 解 与 沟 通 , 才 以 这
上 世 纪 中 期 以 前 .不 论 在 翻 译 实 践 活 动 还 是 翻 译 理 论 研究 中 , 们都 特 别关 注 “ 实 ” 一 概念 。 作 者 和原 人 忠 这 原 文 成 了至 高无 上 的 “ 治 者 ”译 者一 直 沦落 为 “ 人 ” 统 , 仆 。同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文学翻译领域的不断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译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作用、方法以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换句话说,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仅仅是单纯地转换语言,而是通过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重新创造出一个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彰显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种互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译者主体性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原著的内涵,把握其中的文化和语言细节,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其次,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著中的一些不足,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最后,译者主体性也能为译文增添一些个性化的特色,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情感和意义。
译者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译者要注重理解原著的内涵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其次,译者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最后,译者还需要发扬创造精神,积极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案和表达方式,不断完善译文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意译和美感。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可以通过调整语言结构、押韵和节奏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原诗的韵律和意味;在翻译小说时,译者可以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译者必须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创造出一篇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以《 浒传》 水 两英译本 中的谶 言翻译 为例
欧晓南 , 贾德 江
( 南华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衡 阳 4 10 ) 20 1
摘
要: 译者主体性贯 穿于翻译 活动 的全过程 , 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一种创 造意识。它表 现在 译者接受原 它
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任 何一种翻译活动都 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 和理解。 因此 , 每个 译者 的理 解方 式以及 对文本
而富, 遇州而迁 ( 七十回本 ) 遇水而兴( / 一百 回本) 遇 ,
江 而止 。
这四句偈语实际上是对鲁智深一生命运的一个暗
示 和总结 。遇林 而 起 , 指鲁 智深 遇 到 与 “ ” 有关 的 林 字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 《 的译 本 不在 少数 , 而大多 数是 以节译 本 出现 , 有两个 英译 本
沙博理译( 沙译 )T k tni t r t p s r :ae c o eo s r p a i n h fe , o e
i e mo n a n ,f u ih a d t e wae s u at a n t u t i s l rs mi h tr ,b t h l t h o ter e .’ 5 h i r [ 0 v ]
容 :第一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 “ 第二体现
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 。两者相互融合并贯穿 于翻译过程 的始终 ”3 【 。可见 , 者在翻译 中充 当着 ] 译 读者、 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多重角色, 这无疑会给翻译 作 品融 入个人 风格 。
《 水浒传》 五回( 第 原文 以沙译一百 回本为参照) 智真长老临别赠给鲁智深 的四句偈语 : 遇林而起 , 遇山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而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无疑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其一,译者应根据翻译需要斟酌语言表达。
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限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译者必须充分斟酌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尽可能地准确地表现原著书写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不失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美感。
因此,在选择表达方式时,译者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其二,译者应注意文化差异的处理。
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文化差异,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译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协调出一个适宜、得体的翻译文本。
因此,译者个人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译者应注意节选和增补。
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译本尽量接近原稿,一定程度上允许节选和增补。
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判断力决定哪些部分应该保留、哪些部分应该替换或省略,并且如果必要,增补一些译者认为对维持原作风格或避免语言层次结构混乱等方面有益的内容。
这样的处理能够强化译者的主体性,但也必须坚持忠于原文的原则。
其四,译者应遵守原作风格。
文学作品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译者需要根据原作的风格特点将它们转化到译文中,以尽力保持与原作的风格感觉一致。
这些风格特点可以涉及到句子结构、用词选择以及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力和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进行合适的调整。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播活动。
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艺术性都有重要的贡献。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分析
分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过 ‘ 力 ’ 入 到 原 著 中并 加 以 分 析 理 通 暴 侵 解 。译 者 必 须 拿 着 他 自 己语 言 的 、 文化 的 、 史 的武 器 去攻 跨 历 克 关 卡 , 夺 自己想 要 的东 西 。 译 理 论 借 鉴 了侵 人 的说 法并 抢 翻 加 以 引 申 .认 为 翻译 中 的侵 入 是 为 了 使 源 语 更 易 为 目的语 读 者 所 理 解 面 对 源 语 内容 的 更 改 .这 种 方 法 常 被 用 来 处 理 源语 和 目的 语 的语 言 系 统 之 间 的 差 异 ” 因 此 , 者 对 原 义 的接 。 译 受 过 程 就 是 对 文 本 的再 创 造 过 程 .唯 有 这 一 过 程 才 能使 原 文 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 。 因 此 , 理 解 阶段 结 束 时 . 者 所 看 到 的 已不 再 是 作 者 的 存 译 原 作 , 是 掺 杂 了译 者 的 诸 多 主 观 意 愿 、 过 了一 系列 加 丁改 而 经 造之后的半成品 , “ 者的原作” 。 是 译 了
见 排 满 . 言 家 看 见 宫 闱秘 事 ” 流 译 者又与一般读者不同 , 由 于承 担 对 原 文 进 行 传 达 的 责 任 , 者 在 阅 读 时 , 保 全 原 作 完 译 在 整 性 的前 提 下 , 想 方 设 法 地 挖 掘 作 品 潜 在 的 意 义 , 种 阅 渎 会 这 本 身 具 有 极 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为 泽 者本 身 是 历 史 的 人 , 其 因 有 历 史 的局 限 性 。并 且 一部 作 品 的 潜 在 意 义 不 会 也 不 可 能 为 某
能动性 。 Βιβλιοθήκη 关 键 词 :文 学翻 译
一
译 者 主 体性
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解读
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解读摘要:翻译活动开展时,译者主体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翻译作品的质量,但传统翻译理论中将翻译和译者之间进行了区分。
通常而言,翻译行为属于跨语言活动,是对另一种语言的模仿,而译者需要首先读懂原文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表意来对文章进行翻译。
这一过程中,译者的地位被压缩。
文章结合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尊重翻译对象的基础上,译者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能够有效提升翻译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英语文学;英语翻译;译者主体性引言:翻译行为可以帮助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实现转化,其过程能够有效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并能够推动语言文化的进一步有效发展。
自从五四青年运动以来,我国翻译工作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效果。
翻译行为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长期以来都处于翻译活动的从属地位,这也侧面导致了翻译出来的作品缺乏生动性,因而需要进一步强化译者主体地位来确保翻译作品富有感染力。
1、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概念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仅仅对作品内容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则毫无疑问其中一些富有英语文化特色的内容难以有效表达出来,同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和内涵也往往难以有效表达出来。
因而翻译者实际开展翻译时,应当首先充分了解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原著作者的行文特色和思想动态来针对性开展翻译,具体推敲每一个语言特点以及词汇的选择应用,切忌直接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具体翻译时,应当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来深入挖掘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融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用其他语言将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中对于译者自身水平有着较高要求,翻译者必须能够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底蕴和不同作者的行文风格,能够在文化差异中精准表达作者原有意思,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2、译者主体性在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2.1将翻译内容生动化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再次加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对生活中的美好进行赞颂,对遇到的丑恶进行抨击,文学翻译最终得到的译文也是这样的作品。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1. 引言在传统翻译观念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遵从的是“文本中心论”。
人们往往认为,译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原文本和原作者,不得任意增添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因素被忽略。
如今,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英译本基础上,指出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两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由文本、作者、译者、读者这四要素构成。
在对原文本(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审美体验,以创造性的文字再现原文本的精神和实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即,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叛逆,这种叛逆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化或文学性等方面。
3. 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1)。
换言之,在不脱离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译作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红楼梦》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英译本,可看出两译者对原文本有不同的解读,采用了不同的选词、句式、翻译手段等,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 1两译者对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一书围绕贾宝玉所佩戴的一块石头展开,而这块石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反映了译者对原文本整体的把握程度,这一译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从全局考虑的。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和个性色彩。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对于保持原著风貌和表达译者个人风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保持原著风貌。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著风貌。
对于一部幽默搞笑的小说,译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幽默感和理解,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领略到原著的幽默风格。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让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观,他们可以通过在翻译中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为作品注入新的灵感和创意。
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可以让读者对原著有更深的感受,从而使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中得到更多的欣赏和理解。
译者可以通过更加流畅和通顺的句子结构,使原著的情节更加生动和紧凑,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而译者则是文化之间的中介者。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通过在翻译中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译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译者主体性应该建立在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之上。
译者在运用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时,应该注意不要偏离原著的意图和风格,从而导致翻译的误差和失真。
译者主体性应该尊重和体现原著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过度突出个人的主观色彩和偏好。
译者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作品和读者。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帮助译者保持原著风貌,使文学作品在翻译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在准确理解原著和尊重原著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将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点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这种主体性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将译者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作品相结合,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将作品的艺术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其独特之处,而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带入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以更准确地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通过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创造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使得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实现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译者在运用主体性的也应该注重与原作的对话,保持尊重原作和作者的原意,以实现一个兼顾原作与译者主体性的优秀文学翻译作品的创作。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1 概述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高,中国与各个国家的交流与联系越来越密切。
翻译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备受关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出国门,从而文学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文学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优秀的文学翻译会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领悟原文本内容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让目的与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丰乳肥臀》是莫言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莫言用最直白的话语将自己的看到的开心与残忍的画面写进文学作品中。
这不仅使他的文学作品达到了巅峰,也使文学语言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丰乳肥臀》这部文学著作,文学语言与现实语言相结合,莫言将成语与饱含高密东北乡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以及习语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小说语言极其具有地域性特色。
在小说中,煽情语言和暴力性的文学语言也是不胜枚举,莫言小说中暴力语言的体现使文学语言从华丽变得堕落,莫言通过用这种直白的语言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变态以及讽刺。
与此同时,译者翻译这本著作也是有难度的。
鉴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种种阻碍,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译者要充分了解外国目的与学者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更全面的解决翻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向目的与读者传递原文本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近几年来,基于目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性以及应用型文本翻译,对于文学翻译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目的论出发,通过目的论三个原则来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而得出结论,为以后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借鉴。
2 目的论视角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由于历史经历、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地形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学作品。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
标 文 本 还 牵涉 到 影 响译 者做 出 策 略 选择 的 各种 因 素 而 译 者 在 翻 译 活 动 中的 主 体 地 位 也 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在 文 学 翻
,
,
。
) 译 者 主 体 性 中的 能 动 性 能动性指对外 界 或 内部 的 刺激 或 影 响做 出 积极 的 有选 由此 类 推 译 者 的 能 择的反应或 回答 动 性是 指译 者根据 自己的 意 愿 做 出 翻 译 选 择 和 实 施 翻 译 行为 的能 力 译 者 的 能动 因 素包括 译 者 的 翻 译 目 的 译 者 的 文 化 意识 以 及 译 者 的 审 美意 识 文 化意 识 指 的是 译 者 的 种思 维方 式 对文 化的有 意或 无 意 的判 断和 敏 感
,
。
,
一
、
前言
,
“ ”
在传 统 翻 译 研 究 中 作者 中心 论 和 文 本 中心 论 占据 了 绝 对 的 统 治 地 位 ; 忠 实 和 等 值 被 认 为是 翻译 的 最高 标 准 ; 译 坛 的 注 意 力 往 往 集 中在 翻译 的 性 质 标 准 技 巧 和 种 种研 究 方 法 的 争 论 作为 翻 译 文 化 的 创造 者 译 者 在翻 译过 程 中 被认 为 是 完全 被 动 透 明 的 就像 个忠 实 的 仆
jj 毒 辫 赣 辫 鬻 ?爹 蒺≯≥ ■㈣㈣ 鬻 黧 蘸 ㈣黑
j
浅 谈 文 学翻 译 中的 译 者 主 体 性
孔 蓓蓓 宁 夏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75 0 02 1
译 中 译 者 主 体性 是 客 观 存在 的 本 文 从 能 动性 和 受 动 性 两 个方面 来 分 析影 响 译 者 的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看翻译的本质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看翻译的本质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学及文学翻译的定义,同时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译者拥有较高的主体地位。
但在译者主体性得到极大张扬的同时,译者的主体性也应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艺术论者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译者的受动性,因此艺术论不是对翻译本质的最好解释。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分析,译者既要保持其主动地位又要受到一些因素限制,因此,翻译的本质应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本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翻译理论家们不断研究翻译的性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有关翻译理论的争论中,最激烈的当属科学与艺术之争。
因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浓厚,就文学翻译来说,译者的艺术性与创造性得以更加完整的发挥。
那么,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翻译本质论下的译者主体地位如何?怎样的译者主体地位更适合文学翻译的要求?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同时,翻译本质的确立更有助于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文学译本。
一文学及文学翻译辞海中对文学的定义如下:“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
现代文学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
”文学翻译,即对国外文学作品所进行的一种文字转换活动,用译语表达原作者的思想与风格,并让译文读者能拥有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更强调对原文作者思想的再创作性表达,力求译文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译者主体性分析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翻译过程看译者的主体性张 莉(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收稿日期:2004-01-09作者简介:张 莉(1977-),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硕士。
摘要: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解码与组码三个阶段。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彰显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
译者的主体性与他的受动性相辅相成,二者不可或缺。
关键词: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受动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89(2004)02-0054-03长期以来,中西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都囿于对原著中心地位以及语言转换层面的研究,而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及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却鲜有系统、深入的论述。
译者被赋予/舌人0、/媒婆0、/仆人0、/带着镣铐的舞者0、/文化搬运工0等形象,被认为处于既要对作者俯首听命又要对读者迎合奉承的尴尬地位中,其创造性和主体性自然就更少有人提及了。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层面的开拓,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开始从文化角度来探讨翻译,从阐释学、接受美学、文化交流等切入点来研究翻译。
这一转向使得译者的文化地位及其主体性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那么,我们应如何来理解译者的主体性呢? 一、译者的主体性余光中曾对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作过以下论述:/译者介于神人之间,既要通天意,又得说人话,真是-左右为巫难.。
读者只能面对译者,通过译者的口吻,去想像原作者的意境。
翻译,实在是一种信不信由你的-一面之词.。
0(5余光中谈翻译6)这一论述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不争的事实。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和感情移植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与读者、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他的表现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因而成为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
其主体性也就是他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的人格意识和创造意识。
谢天振的5译介学6中/创造性叛逆0命题的提出,也正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认可和论证。
我们可以引用查明建、田雨为译者主体性所作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0下面我们将从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
二、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1.翻译的准备阶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译者动笔翻译之前就已开始发挥作用了。
在此阶段,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以及翻译策略的确定等方面。
选择适当的翻译文本是译者开始翻译活动的前提。
一般来讲,译者通过自己阅读或他人的推荐、评价等途径,形成对原作的初步印象。
然后,译者会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文化意识、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已有知识结构,对这一印象进行初步的评价与批评。
当这一印象与译者的知识体系相近或吻合的时候,译者多表现为对原作文本的肯定与接受。
反之,则表现出对文本的否定与排斥。
可见,选择什么样的#54#2004年6月第19卷第2期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 NGZHOU ECONOMIC MANAGE MENT INSTITUTEJun.2004Vol.19No.2文本来翻译,多是译者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而定,体现出了译者强烈的主体意识。
而且,文本选择得当也有利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译者的风格自然地融于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从而产生一部成功的译作。
翻译的文化目的也是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主观上已确认了的。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交流与碰撞,而译者正是这一交流与碰撞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从文化层面上来说,翻译的根本目的是借助翻译文本为译入语提供新的话语,支持或颠覆其主流地位。
也就是说,译者在文化目的上无外乎有两种选择:一是引入外域文化来论证、坚固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二是引入外域文化来挑战、质疑本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译者的选择取决于他对两种文化的感知和认知程度,这也是其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翻译的文化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策略的确定。
基于宣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自然会使译者在翻译中凸显本土文化的优势,因而多采用归化、意译的手法;而基于挑战本土文化的目的则会使译者张扬异域文化的风格,因而多采用异化、直译等手段。
另外,译者的读者意识,也是影响翻译策略确定的重要因素。
在读者对异域文化认识的初级阶段,译者要更多地借助于本土文化来传播介绍异域文化的内涵;而当读者对异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其审美期待也必将随之提高,此时如再过多依赖本土文化,就显得有些幼稚、嗦、不合时宜了。
2.翻译的解码阶段在确定了翻译文本之后,译者开始了对文本的详细解读。
此时,作为一名能动的读者,译者不仅要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原作的语言符号代码进行/破译0,更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想像等文学能力对符号之下和符号之外的内容进行挖掘,发挥自己的文学同情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找出原作者/内心的声音0。
当然,这个声音只能是译者自己听到的声音。
而不同的译者,由于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等的差异,听到的声音也就不尽相同,甚至错听、误听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至造成对原文和原作者的叛逆。
在解码阶段,译者的主观努力并非只停留在解读这一层面,他还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一名挑剔的批评家,对作品、对自己解读的内容进行着一定的阐释和鉴赏。
他会运用自己早已存在的知识体系、价值评判体系和审美体系,来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来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并以此对自己解读的内容进行增减、处理、调整与定位,使之更符合自己认定的认知体系与审美期待。
越是思想内涵深刻、美学意蕴丰富的作品,越是能为译者提供较大的解读与鉴赏空间,越容易产生形形色色不同的译本,也就越有价值与魅力。
因此,在解码阶段结束时,译者所看到的已不再是作者的原作,而是掺杂了译者的诸多主观意愿、经过了一系列加工改造之后的半成品,是/译者的原作0了。
3.翻译的组码阶段如果说在准备阶段与解码阶段译者的主体性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意识,是译者自己确定了的、却并未明显地张扬出来而为读者所感知到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组码阶段则是译者主体性的实实在在的彰显。
在这一阶段,译者的创造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经过对原作的解读和阐释,译者已将/作者的原作0转换成了/译者的原作0,但正如前面所说,这一版本还只是个/半成品0,是一系列未表明的/意识0。
组码阶段的艰巨任务就是将这种/意识0转化为译者个人认可并为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语言。
这一转化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译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首先,译者的双语能力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阶段发挥作用。
语言的转换绝非机械的对译,语言本身灵活多变的特点以及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译者提供了一定的灵活选择的空间,而这种选择结果的质量如何,则完全取决于译者的双语能力,尤其是其目的语的造诣。
其次,译者的双文化意识也自觉地卷入到了这一过程。
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最难翻译的内容,译者必须通过自身对两种文化的理解、感悟、对比、分析与掌握,通过自身文学素养的发挥,来把握文学与文化,尤其是目的语文学与文化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特点,以此来引导自己的翻译活动。
再次,正如在准备阶段所提及的那样,译者的读者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组码阶段的翻译活动。
其实译者在准备阶段就已确定了自己的读者群,在#55#张莉从文学翻译过程看译者的主体性组码阶段译者更是要时刻意识到读者的存在,因为读者对翻译活动的参与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对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文学能力、审美水平等的了解与把握,将直接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创作活动。
译者的文化意识、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译者的文学鉴赏能力等,都期待着读者去感悟、去共鸣,继而才能实现译作的文化意义与效应。
实际上,组码阶段是翻译过程的关键,是最终决定译作优劣的关键。
在这一阶段,译者关注的主要是译得好不好,而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了。
译者此时俨然已成了一名/作者0,他已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了作品中。
三、译者的受动性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并非处于一种附庸地位,他是平等的、自由的、充满活力的个体。
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他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他的能动性同时还包含着受动性。
受动性/既表现为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性,又表现为客观对象对人的制约性0。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是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
离开了受动性,能动性就发展成了盲目性,失去了改造客观事物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与目标语两种语言的特点、规律、异同,原作者与作品的特点,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都是制约译者的受动因素。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正是这些受动因素的客观存在,构成了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客观环境与前提。
四、结语有关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反映了译作文化与译者文化地位的上升。
随着这一研究活动的深入,它必将对我们进一步掌握翻译活动的规律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2]穆雷,诗怡.翻译主体的:/发现0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3,(1).[3]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5]魏小萍./主体性0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6]许钧./创造性叛逆0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7]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3,(1).[8]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56#2004年6月第19卷第2期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 NGZHOU ECONOMIC MANAGE MENT INSTITUTEJun.2004Vol.19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