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一、课文内容。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
开篇点明时间“二十一日”,接着写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是“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为“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文中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概括地叙述了事件的核心内容。
然后描述了渡江战斗的具体情况,如“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还提到了国民党军的毫无斗志,“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语言特色。
- 简洁准确:全文短小精悍,用简短的文字传递了大量信息。
例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简洁地描绘出渡江时的环境和我军的气势。
- 用词生动:“摧枯拉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把国民党军的不堪一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文章首先总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分别叙述。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则遇到较为顽强的抵抗,但我军英勇善战,也顺利渡江。
文章最后指出“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语言特色。
- 层次分明:按照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依次叙述,条理清晰。
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这样的叙述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进展。
- 富有气势:“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等词语,展现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宏大规模和磅礴气势。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5.两则消息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1)准确。如数字,“三十万”“百万”都是确数,并非虚 数;“不含”一词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 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 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简洁。“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百万大军”“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等,十分简洁。 (3)丰富。“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更有嘲讽 意味;“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更有自豪情怀。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家,湖南韶山人。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 》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 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时代 》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交流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 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 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 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御,企图依靠 长江天堑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 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 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颁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 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2 日,毛泽东报道两条长江战地信息。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 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初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笔记
初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笔记今天我们学习了初二语文的第一课,内容是两则消息。
这两则消息分别是《邯郸学步》和《刻舟求剑》。
这两则消息都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传达一个道理,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会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过去。
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两个故事,以及它们所传达的道理。
我们来看《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到了邯郸,看到那里的人走路都很有特色,于是就想学他们的样子。
他开始模仿他们的步伐,但是发现自己越学越不像自己了。
他回到了家乡,发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不认识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不能盲目地去模仿别人。
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点,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刻舟求剑》。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在船上划船,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水里。
他想要把剑找回来,于是就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
但是当他再次划船的时候,发现剑已经被水冲走了很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过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还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我们在学习这个道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因为只有谦虚,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我们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特点和优点,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通过学习这两则消息,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时俱进,还学会了如何珍惜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如何保持谦虚的心态。
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人生道理。
希望我们都能够把这些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进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25张PPT)
1.根据上节所学内容,找出本则消息的新闻要素。
何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
长江战线
何事: 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军民为党打反倒动蒋派介拒石绝,签解订放和全平中协国定而,发人起民的解渡放江
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彰显了我国不畏强敌、维护世界和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疫情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以中国智 慧贡献抗疫力量。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 开幕式上提出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科学 评议全球抗疫需要,凝聚世界抗疫共识,反映人类发展的切实 需求,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全球战“疫”刻不容缓,构 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正当其时。 (1)一句话概括新闻报道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评价事件,发 表见解),看看它属于新闻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效果?
1.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 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时间上,中路军最早渡江。
中、西两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即抵抗都很微弱;
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将东路军的激战放
在最后写,可使
。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东路军,也体现了
纪念章使用紫铜胎镀金、银材质,通径为50毫米。纪念章核心部分为 志愿军战士形象和70束光芒,以和平鸽、水纹和中朝两国国旗元素编制的 绶带环绕四周,外围采用五星、桂叶和象征五次战役的箭头等元素,组成 金达莱花的五瓣造型,象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寓 意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伟大的抗美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元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 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2.通过观察与选择采访目标,捕捉新闻线 索,抓住新闻热点。 3.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 习惯;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 达。
新闻阅读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知识链接
定义
特点
新闻
六要 素
表达 方式
知识链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 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 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标题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涨”至7万多只 导语 近年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
足2万只“涨”至7万多只。
背景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境内的可可西里,被誉为
“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上世纪80年代,藏羚羊在可 可西里遭到大规模盗猎,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达哇卓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评价任务三:精读课文,分析六要素的 具体内容,感受解放军的精神品质。
新闻通讯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2)[模拟采访]在“采访渡江作战老英雄”环节,小明同学要模拟采 访一位战斗英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帮助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请问您所在的部队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②您能描述 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③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忆起当时渡 江的情景,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11.(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 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技法点拨 如何概括新闻内容
【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若干个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3)请把下面一段文 字改成一句话新闻。 【答题技巧】(1)一段文字。①读文段,明确该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说了些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 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来 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2)两段或两段以上文字。①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 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确定新闻的导语部分;②重 点筛选导语部分,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③根据字数限 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答题模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保留项目 )。
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词语释义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1
合作探究
3.本则消息描述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效果如何?作 者为何不详细描写渡江和战斗情景?
➢ 本文字数虽少,但简而不陋,简明扼要而真实客观。 ➢ 作者粗略地介绍了渡江时间,地点,事件结果,不详写渡江战斗经过,因为
8
文学常识——消息
➢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 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 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 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 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1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 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2
含“长江”的诗句
➢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②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
“不到”“即已”“正向”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动词恰当地配合, 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19
合作探究
1.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 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20
合作探究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体知识
新闻的五个结构
01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
02 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
03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04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的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
05 体中)
归纳总结
人
军 横 渡 长 江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渡江概况
(第1、2句)
人数多 战线长 攻势猛 战况好
主体:
(剩余部分)
中 路 军 :中 路 军 首 战 告 捷 西 路 军 :西 路 军 所 向 无 敌 东 路 军 :东 路 军 战 绩 辉 煌 ( 重 点 )
整体感知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 什么作用?
新闻的电头。 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 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导语有什么作用。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作用: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总领全文。
业已:已经。
xiè 泄气 jiān 歼灭
业已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1949年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毛泽东
背景介绍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 消息的定义与特点。
- 定义: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
- 特点:- 真实性: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 时效性:强调迅速及时地把消息传播出去。
- 准确性:包括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语言准确等。
- 简洁性: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事件。
1. 内容概括。
- 这则消息报道了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事实。
2. 结构分析。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部分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即渡江人数和渡江的大致时间。
- 主体: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结尾。
详细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情况。
如具体说明了渡江的起始时间是二十日午夜,战线范围是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还描述了我军的英勇状态,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3. 语言特色。
- 简洁有力: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短短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了渡江时的景象,既写出了环境的有利,又体现了我军的磅礴气势。
- 用词准确:“经营”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为构筑长江防线所做的准备,而“摧枯拉朽”则生动地表现出我军在渡江作战中的强大力量,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
1. 内容概括。
- 报道了1949年4月21日开始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 结构分析。
-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 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对比,客观表现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 和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流露出胜利者的 喜悦、自豪之感。
4. 还有哪些词语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在 文中圈画出来。 【答案】“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 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 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3. 新闻的主要特点?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简明扼要,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渡江战役
1. 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重点) 2. 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 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难点)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 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文段二
翻过来看,什么是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 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 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 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 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 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 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 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 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 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 得” ,正是这种作用。
【答案】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消息二则
一、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并联系课文理解识记课下、课后词语的读音及书写;
1.课后词语:
溃.(kuì)退泄.(xiè)气督.(dū)战要塞.(sài)业已
..(yèyǐ)摧.(cuī)枯拉朽锐.(ruì)不可当.(dāng)
2.串句记忆多音字:
(1)这群年轻人很蛮横(hèng),走路横(héng)冲直撞的。
(2)他当(dāng)时真的没想到自己会这么轻易上当(dàng)。
【为“抵挡”义时一般读“dāng”,为“作为”义时一般读“dàng”。
】
(3)老师盛(shèng)情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3.词语巧辨:
课下注释: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三、题目解读
“我三十万大军”点明了人物,“南渡长江”点明了事件及地点,“胜利”点明了事件的结局。
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概括性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消息的主标题,交代了主要人物及事件,以简洁概括的语言展示出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貌,“百万”“横渡”用词气势宏大,充满胜利的豪情。
四、积累素材
(一)送解放军渡江
1949年4月20曰午夜,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横渡长江。
在炮声隆隆的江面上,船工们一桨紧似一桨地划着船,心里只想着尽快把亲人解放军安全地送到江对岸去。
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站立在船头,奋臂摇橹,脚下的小船急速向江对岸驶去。
她的船上坐着20名解放军,为了把解放军尽快送到江对岸,她使出全身力气摇橹,背后的大辫子随着动作前后摇摆,满脸的汗珠也顾不上擦一下……正是在众多船工舍生忘死的支持下,解放军才一批批地顺利渡过了长江,一路追击国民党残余军队,长江沿岸的大小城市才得以相继解放。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下那振奋人心
的渡江盛况吧!
(二)课内素材活用
60多年前,在广阔的长江江面上,人民解放军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
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和平、幸福的生活。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如今,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生活在和平幸福中的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自觉继承并发扬老一辈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学完本课,你的感悟是:
五、学习章法技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本文运用了“倒金字塔式”结构写作。
在这篇消息中,什么时间,多少人,结果如何是人们最关心的、分量最重的,应放在导语中表达,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后面再一一列出。
2.矮小精悍,一气呵成。
本文讲的是渡江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次战役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其间发生的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只用了较短的篇幅,便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进行了简洁而不失完整
的报道。
全文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
3.四字短语,简洁有力。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相。
又如“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之迅猛、凌厉。
四字短语音节短促,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
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首先,东路军的防线比较牢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路军有所不同:一是较具体地描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介绍了战果。
2.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本文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例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既对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汤恩伯的“督战”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3.叙议结合。
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仗了。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六、感悟中心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七、必背名句清单
(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标题:消息一般采用多标题,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副标题或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的六要素常集中在这一部分。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进—步扩展,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交代新闻事件的结果。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九、阅读考点延伸:
考点: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考点解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近年中考中出现的一种题型,一般要求拟一句话新闻。
方法点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需从新闻中提取重要信息。
新闻中的重要信息包括:①时间,②
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
槪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时,要注意提取这些信息,当然,不一定都需要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的新闻而定。
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可运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看标题法。
新闻的标题往往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因此往往也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例如,本课的两个标题分别概括了这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提取要素法。
这种方法借鉴了“记叙的要素”知识,要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
然后根据字数要求,看看时间、地点、原因、过程是否重要,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方法三:看导语法。
要准确地把握一段材料的中心,可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
一般来说,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
例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第①段概写了中心内容:“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方法四:分层提炼法。
针对语意比较复杂的新闻,可以先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总体概括,压缩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