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特性
合理施肥原理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施肥措施。 简化施肥技术 广应用。 推广、示范与试验相结合 加强技术培训 为使农民实施方便,最好把配方施肥技术要点制成“配方施肥建议卡”,便于推
土壤肥料
单元小结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种类 植物必需营养 元素 标准 功能
C、H、O、N、P、S、K、Ca、Mg、Fe、Mn、Zn、Cu 、Mo、B、Cl
土壤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性、养分浓度、植物吸收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2.植物的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的特点: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①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 ②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③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④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提高根外营养施用效果: ①溶液的组成; ②溶液的浓度及反应; ③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④植物叶片的类型; ⑤养分在叶内的移动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根毛区
根系是植物
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一般说来,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植物根系
可吸收离子态和分子态的养分,一般以 离子态养分为主,其次为分子态养分。 养分向根系迁移的途径 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其方式有三种,
土壤 扩散 质流
根
截获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对植物具有特殊的功能 4.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关系。 协同关系 拮抗关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
百合花营养成分及特性分析
分别为粗纤维 1.42 g/100g、碳水化合物 3.52g/100g、灰分 1.56
g/100g。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人体能量供应,膳食纤维具有增
强人体肠道功能、降低血胆固醇、调节血糖、预防结肠癌等作
用[4-6]。
2.2 百合花氨基酸分析
- 18 -
百合花蛋白质组成中的非必需氨基酸里,谷氨酸含量最 高,为 240.12mg/100g,依次为精氨酸 121.42mg/100g、天门冬 氨 酸 108.57mg/100g、 丙 氨 酸 87.14mg/100g、 丝 氨 酸 77.14mg/100g、甘氨酸 67.14mg/100g、脯氨酸 61.42mg/100g、胱 氨酸和酪氨酸 34.28mg/100g、组氨酸 21.42 mg/100g。在百合花 中的非必需氨基酸里谷氨酸、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比较 丰富。谷氨酸参与脑内蛋白质和糖的代谢,具有改善儿童智 力发育等功效。精氨酸具有促进肝脏和精子机能的功效。
百合花中含有 VA、VB1、VB2、VB3 和 VC 以及 VE 等维生 素,其中 VC(4.14 mg/100g)含量较高,VC 是高效抗氧化剂,用 来减轻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底的氧化应力,人体每日的需 要量为 75mg,VC 具有加强身体免疫力、防癌、降低胆固醇、 防止坏血病等功能。VE 含量为 0.18 mg/100g,VE 参于体内代 谢,可促进红细胞生长,人体每天需要量是 8~10IU,VE 缺乏 时,女人得习惯性流产。VA 含量为 0.02 mg/100g,VA 维持视 力、黏膜及皮肤的正常功能,人体每天需要 0.8~1.0 mg,缺乏 时会导致夜盲症。VB1 含量为 0.02mg/100g,VB1 负责醣类能量 代谢,人体每天需要 1.8~2.2mg,缺乏会造成脚气病。VB2 含 量为 0.01 mg/100g,VB2 参与的生化反应有呼吸链能量产生。 VB3 含量为 0.02 mg/100g,VB3 负责蛋白质、醣类和脂质的代 谢,人体每天需要 13~19mg,缺乏时容易导致癞皮病。因此, 经常食用百合花,能有效补充人体维生素 A、维生素 B 族和
植物营养特性
植物营养特性新鲜植物体由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干物质又可分为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现代分析技术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可检出70多种矿质元素,几乎自然界里存在的元素在植物体内部都能找到。
然而,由于植物种类和品种的差别,以及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的不同,都会影响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
如盐土中生长的植物含有钠(Na),酸性红黄壤上的植物含有铝(AI),海水中生长的海带含有较多的碘(I)等。
从植物种类上来看,小麦、水稻等禾谷类植物中含硅多,马铃薯、甘薯中含钾多,豆科植物富含氮和钾。
从不同器官比较,籽粒中氮、磷含量比茎秆高,而茎秆中的钙、硅、氯、钠和钾多于籽粒。
这就说明,植物体内吸收的元素,一方面受植物的基因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这也同时说明,植物体内所含的灰分元素并不全部都是植物生长发有所必需的。
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的,甚至还能大量积累;但是,植物对于有些元素的需要量虽然极微,然而却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因此,植物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必需营养元素和非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可以通过营养溶液培养法来确定,方法是在培养液中系统地减去植物灰分中某些元素,而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些缺少的元素,无疑是植物营养中所必需的。
如省去某种元素后,植物照常生长发育,则此元素属非必需的。
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营养元素之间在生理功能方面也有相似性。
C、H、0、N、S是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的营养元素;P、B和Si有相似的特性,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的形态而被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或以上述无机形态存在或与醇结合形成酯类;K、Na、Ca、Mg、Mn和CI以离子形态从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只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汁液中,或被吸附在非扩散的有机阴离子上。
在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和氧是植物从空气和水中取得的。
氮素除豆科植物可以从空气中固定一定数量的氮素外,一般植物主要是从土壤中取得氮素,其余的13种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吸取的,这就是说土壤不仅是支撑植物的场所,而且还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者。
植物营养遗传的特性与改良[可修改版ppt]
Aroona
1.42
1.31
92
Durati
1.12
0.45
41
缺锌处理的产量 *锌效率(%)= 施锌处理的产量 ×100
4、植物铜利用效率在不同植物种类 和不同品种之间都有明显的基因 型差异。小麦一般对缺铜比较敏 感,而黑麦对缺铜有较强的抗性。
在缺铜土壤上不同基因型对铜的反应
植物 种类
品种
施铜量(mg/盆) 0 0.1 0.4 40
一般认为,养分效率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当植物生长的介质,如土壤中养分元素的有 效性较低,不能满足一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时,某一高效基因型植物能正常生长的能力;其二、 当植物生长介质中养分元素有效浓度较高,或不断 提高时,某一高效基因型植物的产量随养分浓度的 增加而不断提高的基因潜力。
小 麦 Cabo
0 0 9.5 100
Halberd
1.6 7.1 52.0 100
Chinese spring 0 25.5 44.0 100
黑 麦 Imperial 100 114 114 100
小黑麦 Beagle
98.6 95.2 93.6 100
在表述不同植物营养形状的基因型差异时常用 到养分效率这一概念,但目前对养分效率(Nutrient efficiency)尚无统一定义。
养分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可能机理
养分吸收效率既取决于根际养分供应能力及养 分的有效性,同时也取决于植物根细胞对养分的选 择性吸收和运转能力。
在养分胁迫时,植物可通过根系形态学和生理 学的变化机理来调节自身活化和吸收养分的强度。 对于磷、锌等土壤中弱移动性的养分,根系形态特 征如根系体积、分布深度、根毛数量等的改变对养 分吸收有明显的影响。根际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 改变,根分泌的还原性和螯合性物质以及微生物能 源的种类和数量等都是衡量不同基因型植物吸收效 率的标准。
简述植物营养的来源特点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
简述植物营养的来源特点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无机盐是植物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
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生理代谢过程,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和正常功能的进行。
植物营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元素需求量大小: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不同,其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被称为大量元素,对其他微量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小。
2.吸收方式的多样性: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溶解在其中的无机盐,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营养元素的移动性: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有不同的移动性,如氮、磷、钾等元素具有较高的移动性,可以在植物体内远距离转运,而钙、镁、硫等元素的移动性较差,主要集中在吸收部位。
4.营养元素吸收途径的选择性:植物对不同的无机盐吸收途径有选择性,例如对硝酸盐、磷酸盐和钾盐的吸收有选择性。
作物施肥技术要点:1.土壤检测与化验:在施肥前进行土壤检测与化验,分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pH值等,并结合作物的需求确定施肥方案。
2.合理施肥剂的选择: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和作物的养分需要,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配方进行施肥。
常用的施肥剂有有机肥、化肥、生物肥等。
3.施肥时间的选择:施肥时间应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结合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
通常,在播种前、生长期初、休眠期后等时期进行施肥。
4.施肥量的控制:施肥量应根据作物的需要、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
施肥量过少会导致养分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而施肥量过多则容易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5.施肥方式的选择:施肥方式包括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基肥主要用于增加土壤肥力,追肥和叶面喷施主要用于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补给养分。
6.水肥一体的管理:合理的水肥管理是作物全面施肥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技术,保持土壤湿润度和肥料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作物施肥技术是根据植物的需求和土壤条件来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通过合理的施肥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第八章 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与改良
第八章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与改良进入21世纪,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将越来越少,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够养活众多人口的粮食,必须提高作物单产。
如果单纯依靠增加生产投入,既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又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甚至造成环境污染。
充分发掘和利用植物自身的抗逆能力,通过遗传和育种的手段对植物加以改良,在有限的养分水分等资源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铁、磷等养分而言,土壤中的全量并不低,但常处于难以利用的状态,施人的磷肥和铁肥也易被土壤固定,利用率较低,利用养分高效植物,可以提高这类养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投入。
此外,世界范围内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挖掘植物耐养分胁迫及毒害元素的能力,对于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植物营养遗传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本章将着重介绍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差异、生理基础和改良途径。
在农业生产的范畴内,提高作物产量的基本途径有两种:①改良作物品种以适应它们所生长的环境条件;②改良环境以创造作物生长的最适条件。
上述两种途径是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
据估计,在60年代至80年代的20年间,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作物产量提高了2—3倍,增产的原因约有60%是由于品种改良,其余约40%是由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包括土壤改良和增施化学肥料等。
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看,应用前一种途径提高作物产量比后一种途径更为有利。
因为相对而言,环境条件或栽培技术的改良需要投入更多的能源、劳力和化学物质(例如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不仅会使生产成本上升,而且还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有人认为,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应是调整作物育种与耕作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比重,将现有的比例(约60:40)提高至70:30甚至更高。
所以,通过改良作物营养性状来提高作物产量应是农业科学工作者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调整作物育种与耕作技术比重的潜力很可能就在植物营养性状的改良之中有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植物营养性状改良的重要性,并已开展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工作。
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优秀课件
• 5 NH+4同化基因 5.1 G棋因 5.2 GOGAT基因 6氮同化基因表达调控 6.1氮调节系统的组成 6.2氮调节系统在生物中的分布 6.3 glnAntrBntrC操纵子 6.4 gln1基因表达调控 6.5高等植物氮同化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2章植物磷素营养分子生理 1植物的磷素营养 1.1植物体内磷的含量、分布和形态 1.2植物磷素营养的生理功能 1.3植物磷效率的概念 1.4植物耐低磷胁迫性状的遗传特征 2原核生物磷吸收转运分子机制 2.1大肠杆菌磷饥饿诱导基因 2.2大肠杆菌磷调节子遗传图谱 2.3磷调节子的调节模式 2.4重要磷调节子基因结构及功能 3真菌磷吸收转运分子机制
6机理Ⅱ植物的铁元素吸收机制及其相关基因 6.1机理Ⅱ植物对麦根酸家族(MAs)的分泌及其生理作用 6.2麦根酸家族(MAs)的生物合成 6.3麦根酸家族(MAs)合成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6.4铁铁胁迫下机理Ⅱ植物根部表达的基因和蛋白 6.5MAs Fe(Ⅲ 7抗摧铁胁迫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7.1将Refre1基因导入烟草 7.2将机理Ⅱ相关基因导入水稻 8影响铁吸收和转运的突变株 9植物体内铁的贮存——铁蛋白 9.1铁蛋白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9.2植物铁蛋白及其基因的结构
问题的提出:
1. 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日趋增大;
2. 全球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作土壤由于沙漠化、盐渍化、 侵蚀和污染等原因,肥力不断退化;
3. 能源危机造成肥料、土壤改良剂等价格日益提高,从而给 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
解决的途径: 通过施用肥料和改良剂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以提高单产,
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 秀课件
参考书目
• 植物营养遗传学 严小龙 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3
• 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 吴平 科学出版社, 2001
第四讲植物营养答案
第四讲植物营养答案第四讲养分的有效性与养分利⽤效率1.⼀般⼟壤中的养分根据其有效性,可以分为哪⼏部分构成,它们之间如何转化?答:可以分为⼟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壤养分的⽣物有效性。
它们主要靠以下⽅式转化:(1)截获:是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壤中获取养分⽽不经过运输。
截获所得的养分实际是根系所占据⼟壤容积中的养分,它主要决定于根系容积⼤⼩和⼟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2)质流:植物的蒸腾作⽤和根系吸⽔造成根表⼟壤与⼟体之间出现明显⽔势差,⼟壤溶液中的养分随⽔流向根表迁移。
其特点是运输养分数量多,养分迁移的距离长。
养分通过质流到达根部的数量取决于植物的蒸腾率和⼟壤溶液中该养分的浓度。
(3)扩散:当根系截获和质流作⽤不能向植物提供⾜够的养分时,根系不断的吸收可使根表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向上出现养分浓度梯度差,从⽽引起⼟壤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运输。
⼟壤养分的扩散作⽤具有速度慢距离短的特点。
2.有效养分与速效养分有何不同?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的⼟壤养分。
速效养分-在作物⽣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的⼟壤养分。
迟效(缓效)养分3.⼟壤养分有效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养分⽣物有效性包含那⼏个⽅⾯的含义?⼟壤养分有效性的基本特征:(1)以矿质养分为主;(2)位置接近植物根表活短期内可以迁移到根表的有效养分。
养分⽣物有效性的含义包括:(1)⼟壤中矿质养分的浓度、容量与动态变化;(2)根对养分的获取与养分向根表迁移的⽅式与速度;(3)在根系⽣长与吸收的作⽤下,⼟壤中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以及环境因素对养分有效话的影响。
4.什么是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者有何关系?养分的强度因素:是指⼟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强度因素是⼟壤养分内供应的主要因⼦。
养分的容量因素:是指⼟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也就是不断补充强度因⼦的库容量。
⼆者有何关系:容量因素对强度因素的补充不仅取决于养分库容量的⼤⼩,还决定于储存养分释放的难易程度。
植物营养学
第一章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的活动植物营养学概念: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肥料概念:指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养分,改善土壤性状,并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类物质植物营养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品质元素”矿质营养学说要点:指出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要点: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三大营养学说缺点:1.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过分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3. 指责布森高关于豆科植物的作用,而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普良尼什尼柯夫(1865-1948)苏联农业化学家:把“植物-土壤-肥料三者联系起来”肥料种类:有机肥、化肥、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或速效肥料、缓效肥料或控释肥料施肥方法:分期施肥、深层施肥、全层施肥、分层施肥、集中施肥、撒施、条施、根外施肥植物营养学的范畴、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作用的化学元素称为同等重要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不可代替律: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碳、氢、氧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可形成多种碳水化合物,是细胞壁的重要组分;2、可构成植物体内各种生活活性物质,为代谢活动所必需;3、是糖、脂肪、酚类化合物的组成成份。
植物生长所需元素及各微量元素的功能特点
植物⽣长所需元素及各微量元素的功能特点植物⽣长所需元素及各微量元素的功能特点⼀、必需元素植物有16种必须元素,缺⼀种也不⾏。
其中有6种⼤量元素:碳、氢、氮、磷、钾;有3种中量元素:钙、镁、硫;有七种微量元素:铁、锌、锰、钢、硼、钼、氯。
这16种元素除碳、氢、氧来⾃于⼤⽓和⽔之外,其余13种都来⾃于⼟壤。
这13种元素的供应要达到⼀种平衡,才有利于植物⽣长发育,不论哪种必需元素,多了少了都不⾏。
1、氮:氮是氨基酸、蛋⽩质、核酸、酶、叶绿素、激素、维⽣素、⽣物碱以及磷脂等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最基本的⽣命物质,植物任何⼀个⽣长发育过程都离不开氮。
叶菜类需氮多。
2、磷:①磷是核酸的组成成分,维持着⽣命的遗传基因。
②磷是磷酸腺苷的组成成分,糖、淀粉、有机酸、氨基酸、脂肪、蛋⽩质等营养物质的合成过程中,始终以磷酸腺苷为能量的载体。
③磷是肌醇六磷酸的组成成分,使植物形成了种⼦和果实等繁殖器官,所以磷促使籽粒饱满,增进品质,并促进成。
3、钾:钾不是植物体内各种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但钾极其重要。
①钾促进糖等营养物质的运输,促进光合作⽤,促进糖、氨基酸等⼩分⼦转化成纤维素、⽊质素、蛋⽩质等⼤分⼦,增加营养积累,所以钾能增进品质,促进上⾊。
抗倒伏、抗寒、抗旱、抗病⾍。
②钾使60多种酶被激活,使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维持正常发育。
③钾是⼀价阳离⼦,最有优势调节渗透压,将⽔分⼦拉⼊体内,维持细胞膨压,促进细胞伸长,调节⽓孔开关以控制蒸腾,所以钾能增强植物抗旱⼒,并在⼲旱条件下正常⽣长。
④钾使PH值及阴阳离⼦保持平衡,促进植物对硝态氨的吸收,促使氨基酸合成蛋⽩质并维持蛋⽩质稳定。
⑤果类需钾多。
4、钙:①钙与果胶酸结合后固定在细胞壁中,稳定细胞壁,加固植株结构,增强了植物抗病⼒和抗倒伏能⼒。
②钙调节原⽣质胶体,使细胞冲⽔富有弹性,有利于细胞伸长,减轻果实萎缩。
③钙保持⼀些重要酶的活性,使植物能够正常⽣长发育。
④钙调节细胞液PH值,稳定细胞内环境,防⽌有机酸在植物体积累⽽中毒。
植物营养学
一、名词解释1、肥料:直接或间接提供作物养分,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2、养分临界期: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对某种元素的需求数量不多但非常迫切,而且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之间不平衡将会对植物的生长富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新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
4、合理施肥:在一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为栽培某种作物或进行轮作周期时为各种作物所采取的正确施肥措施。
5、氮肥的利用率:氮肥的当季被作物吸收的量占总施氮量的百分比。
6、里加利用率(累加利用率):一次性施入磷肥厚,连续种植多季作物吸收的总磷量占施入磷肥量的百分比。
7、专用复混肥:考虑作物的营养特性、土壤的供肥状况、施肥技术等一系列因素配制而成的肥料。
8、绿肥:直接或经过堆沤后施入土壤作为肥料用的栽培或野生绿色植物体统称为~9、自由空间:介质中养分能够自由扩散,外界的营养物质借助于扩散能够自由通过的那部分空间称为~12、反硝化作用: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硝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成氮气和氧化氮的过程。
13、绿肥的激发效应:绿肥施入土壤后,分解过程产生的有机酸促进土中原有机质的释放和转化。
14、装载:光合产物有叶肉细胞进入韧皮部筛管的过程。
15、卸载:同化产物从库组织向筛管输出的过程。
16、基因:控制生长、生长发育、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
17、基因型:生物体内某一性状遗传基础总和。
18、营养性状:控制植物体内多个生理过程的性状19、叶面及功能期:是叶面积大小与持续时期的乘积,反映了叶片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光合作用的能力。
20、叶面肥:通过作物根系以外的营养体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叫根外施肥,即叶面施肥,用于叶面施肥的肥料叫叶面肥。
二、填空等1、有机肥料:一切含有有机物并含有一定粮作物养分的肥料。
特点1)养分含量低但是全面2)含有大量有机质,改土效果好3)使用量大施用不方便4)肥效迟而持久无机肥料:经过化学反应合成的含有一定量养分的物质。
植物营养
叶面(包括茎表面):
CO2 O2 H2O SO2 叶面渗透也可吸收矿质元素,如喷施尿素 KH2PO4微量元素等。
吸收途径
无论那种方式都是按以下途径吸收: 介质溶液 细胞壁水膜 细胞壁 (自由空间) 原生质膜 细胞内部
二、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
土壤
③ ②
根
①
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有三个途径: ①截获 ②扩散 ③质流
其内容是: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 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 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 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 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六.养分浓度
植物对土壤溶液中某些养分的吸收 速率,决定于该养分的浓度,这种关系不是 直线关系,而是一种渐近曲线如下图:
吸 收 速 率 养分浓度
养分全量:
指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有效 和无效态含量的总和。
有效养分:
指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那部分 养分,包括水溶性、交换性、弱酸性。
七.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 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 相对量最小的有效养分,无视这个限制因 素,即使继续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 提高产量。
我国建国初期缺N、60年代缺磷、70 年代缺钾、目前缺微量元素。
木桶效应
三、 限制因子律
是最小养分律的引用和发展,1905 年美国布来克曼(Blakman)将其扩大到 养分以外的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 空气、养分和机械支持等。
(二)有益元素
在16种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类营 养元素,它们对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 有良好的作用,或为某些植物在特定条 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 人们称之为“ 有益元素”。 其中主要包括: Si Na Co Se Ni Al 等。
植物营养学总结11
绪论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李比希: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把化学运用于农业,使化学融于农业科学之中。
推行新教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
他所提出的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不足: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豆科植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过于强调了矿质养分的作用,对腐殖质的作用认识不够。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减轻环境污染。
生物田间试验法:1.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3.所得结果对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缺点:田间的自然条件有时很难控制,因此此法应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不适合单因素试验等。
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
1.便于调节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
2.多用于进行条件田间条件下难以进行的探索性试验。
缺点:所得的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需要进一步在田间试验中验证,然后在用于生产。
种类:土培法,沙培法,溶液培养法等。
化学分析方法:是研究植物、土壤和肥料中营养物质含量、形态、分布与动态变化必要的手段;是进行植物营养诊断所不可少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此法应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但手续繁多。
工作量大。
近十几年来,有各种自动化测试仪器相继问世,从而克服这一缺点。
黄豌豆的营养特性解析
黄豌豆的营养特性解析班级:xx学号:xx姓名:xx一、黄豌豆简介:黄豌豆是一种以淀粉和蛋白质为主的豆科植物,是全球种植历史最悠久的作物之一,作为第二大食用豆类,已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美国等84个国家广泛种植。
目前,黄豌豆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区有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苏、甘肃、青海等十余个省区。
二、黄豌豆黄豌豆的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成分:黄豌豆是传统、天然的食品原料,其具有粮食、蔬菜、饲料以及医药等多种用途的作物。
黄豌豆中蛋白质和淀粉的含量最高,分别为52%-55%和23%-25%,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为8%-10%,脂肪含量低,另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因而黄豌豆既可作为普通食品中的淀粉和分离蛋白的良好来源,也可作为在功能性食品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
三、黄豌豆的蛋白质黄豌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
黄豌豆蛋白是有价值的蛋白质来源,具有替代大豆蛋白及提高食物营养价值的潜力。
黄豌豆蛋白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易于人体吸收,可广泛地应用于食品、饮料中。
黄豌豆蛋白还具有较高的保水性、吸油性以及胶凝形成性。
以黄豌豆为原料加工豌豆制品时,黄豌豆蛋白质不仅有助于凝胶的形成,更能促成表面疏水性的形成,产生脂肪的口感,从而可作为脂肪替代品应用于食品中,生产低能量产品,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量,降低肥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恶性肿瘤之类的发病率。
另外,黄豌豆蛋白还具有较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以及一定的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因此黄豌豆既可作为主食,同时也可用来制作糕点、粉丝、面条等。
黄豌豆蛋白的生物价(BV)为48%-64%,功效比(PER)为0.6-1.2,黄豌豆蛋白质中的清蛋白、球蛋白以及谷蛋白分别占21%、66%和2%。
实验证明,黄豌豆蛋白质中的清蛋白相对于球蛋白和谷蛋白而言,营养价值最高,主要是由于其中含硫氨基酸的水平相对较高。
黄豌豆的氨基酸比例较均衡,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除甲硫氨酸含量较低外,其余均达到FAO/WHO的推荐模式值,可被彻底纯化为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
植物的特点和生长情况
植物的特点和生长情况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生长情况。
下面将对植物的特点和生长情况进行详细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奥秘。
一、植物的特点1. 具有细胞壁:植物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它能够提供植物细胞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2. 具有叶绿素:植物中的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它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3. 具有根、茎、叶等器官:植物的根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用于支撑和输送物质,叶用于进行光合作用。
4. 具有节律性生长:植物的生长呈现出一定的节律性,例如一年四季的交替、植物的日夜生物钟等。
5. 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植物既可以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也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方式繁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存需求。
6. 具有适应性强: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变化。
二、植物的生长情况1. 生长速度:植物的生长速度因植物种类、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速度比较慢,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阶段。
2. 营养需求:植物需要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来进行生长。
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一些植物对某些特定的养分有较高的需求。
3. 光照要求: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它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大部分植物对光照有一定的要求,但对于一些生长在阴暗环境中的植物,它们对光照的要求相对较低。
4. 水分需求: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它通过根系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进行输送。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一些植物对水分需求较高,而一些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
5. 温度适应性:植物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不同。
一般来说,植物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宽,但在极端的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植物的生长会受到限制。
6. 生长周期: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也不同,有些植物的生长周期较短,如一些草本植物,而有些植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如一些大型乔木。
植物营养器官观赏特性
• 3、攀援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特有的 结构攀援他物上升。
• • • • • • 有5种攀援结构 1) 卷须:瓜类、葡萄、豌豆 2) 气生根:常春藤、薜荔 3) 叶柄:旱金莲、铁线莲 4) 钩刺:猪殃殃、白藤 5) 吸盘:爬山虎
• 4、匍匐茎:茎细长、柔弱、平卧地面,蔓 延生长,一般节间较长,节上生不定根, 芽发育为新植株。如草莓、甘薯。
茎的 生长习性 1.直立茎
2.平卧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攀缘茎 3.匍匐茎
无忧PPT整理发布
5. 缠绕茎
茎的生长习性
• 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成不同的习性 。 • 1 .直立茎:茎背地面而生,直立。 • 2.缠绕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茎本身 缠绕它物上升。
• • • • • 左旋:牵牛,菜豆
右旋:律草、薯蓣
和一个腋芽,比如百合和风信子。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块茎
仙客来
彩叶芋
• 树皮的开裂方式不同也具一定的观赏价值,下面介绍几种。 1.光滑树皮:表面平滑无裂,多数幼年期树皮均无裂, 也有老年期树皮不裂的,如梧桐、桉树。 2.横纹树皮:表面呈浅而细的横纹,如山桃、桃、白 桦。 3. 片裂树皮:表面呈不规则的片状剥落,斑驳状如白 皮松、悬铃木。 4. 丝裂树皮:表面呈纵而薄的丝状脱落,如青年期的 柏类。 5.纵裂树皮:表面呈不规则的纵条状或近于人字状的 浅裂,多数树种均属于本类形。 6.纵沟树皮:表面纵裂较深,呈纵条或近于人字状之 深沟。例如老年期的核桃、板栗等。 7.长方块裂纹树皮:表面呈长方形之裂纹,如柿树、 黄连木等。 8.疣突树皮:表面具不规则的疣突。如木棉表面具刺, 山皂荚、刺楸。 树干的皮色对美化配植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街道 上用白色树干的树种,可产生极好的美化及范围路宽的实 用效果。
食用百合营养特性与施肥要点
食用百合营养特性与施肥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食用百合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百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免疫力、清热润肺、滋阴润肠、降血压等功效,被誉为“养生圣品”。
百合的种植和施肥工作尤为重要,下面就来探讨一下食用百合的营养特性与施肥要点。
食用百合的营养特性1. 维生素B:百合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其中包括维生素B1、B2、B6等,这对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运作、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至关重要。
2. 葡萄糖:百合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这为人体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力有着重要作用。
3. 蛋白质和脂肪:百合中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这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必需营养成分。
4. 微量元素:百合中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锰、锌、铁等,这些微量元素对于调节人体内环境、保持骨骼健康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食用百合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一种非常有益健康的食材。
食用百合的施肥要点1. 生长期施肥:百合的生长期主要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需要进行适量的施肥。
在春季生长期,可以适量施入磷、钾肥,这样有利于增加植株的抗逆性和提高产量。
在秋季生长期,可以适量施入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或者腐熟的鸡粪等,这样有利于提高植株的养分含量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2. 营养均衡施肥:在百合的施肥过程中,应该注意营养均衡,不要偏废某一种养分。
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植株生长需求,选择性施入适量的氮、磷、钾等养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并且增加百合植株的产量和品质。
3. 科学施肥:在百合的种植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施用过量肥料,尤其是化学合成肥料。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农家肥或者腐熟的动物粪便等,这样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减轻化学合成肥料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4. 根据品种施肥:不同品种的百合在施肥时应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大头百合适合施用氮、磷、钾等全面肥料;而野生百合适合施用有机肥料和磷、钾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营养特性
新鲜植物体由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干物质又可分为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现代分析技术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可检出70多种矿质元素,几乎自然界里存在的元素在植物体内部都能找到。
然而,由于植物种类和品种的差别,以及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的不同,都会影响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
如盐土中生长的植物含有钠(Na),酸性红黄壤上的植物含有铝(AI),海水中生长的海带含有较多的碘(I)等。
从植物种类上来看,小麦、水稻等禾谷类植物中含硅多,马铃薯、甘薯中含钾多,豆科植物富含氮和钾。
从不同器官比较,籽粒中氮、磷含量比茎秆高,而茎秆中的钙、硅、氯、钠和钾多于籽粒。
这就说明,植物体内吸收的元素,一方面受植物的基因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这也同时说明,植物体内所含的灰分元素并不全部都是植物生长发有所必需的。
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的,甚至还能大量积累;但是,植物对于有些元素的需要量虽然极微,然而却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因此,植物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必需营养元素和非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可以通过营养溶液培养法来确定,方法是在培养液中系统地减去植物灰分中某些元素,而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些缺少的元素,无疑是植物营养中所必需的。
如省去某种元素后,植物照常生长发育,则此元素属非必需的。
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营养元素之间在生理功能方面也有相似性。
C、H、0、N、S是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的营养元素;P、B和Si有相似的特性,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的形态而被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或以上述无机形态存在或与醇结合形成酯类;K、Na、Ca、Mg、Mn和CI以离子形态从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只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汁液中,或被吸附在非扩散的有机阴离子上。
在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和氧是植物从空气和水中取得的。
氮素除豆科植物可以从空气中固定一定数量的氮素外,一般植物主要是从土壤中取得氮素,其余的13种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吸取的,这就是说土壤不仅是支撑植物的场所,而且还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者。
植物体在整个生育期中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且数量有多有少,它们之间差异很大,也只有保持这样的数量和比例,
植物体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为人类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量,否则某一种必需营养元素不足或缺乏,就会影响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导致生产最终没有产量的结果,所以,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发育是紧密相关的。
生产上,土壤中各种有效养分的数量并不一定就符合植物体的要求,往往需要通过施肥来调节,使之符合植物的需要,这就是养分的平衡。
土壤养分平衡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根系是植物体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
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根系来完成的。
因而,植物根系的粗壮发达,生活力强,耐肥耐水是植物丰产的基础。
大多数植物都有庞大的根系,用离体根研究表明,根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以上的分生组织区,致离根尖1cm, 这是因为在营养结构上,内皮层的凯氏带尚未分化出来,韧皮部和木质部都开始了分化,初具输送养分和水分能力;在生理活性上,也是根部细胞生长最快,呼吸作用旺盛,而质膜正急骤增加的地方。
就整个根系而言,幼嫩根吸收能力比衰老根强,同一时期越靠近基部吸收能力越弱。
植物根能吸收的养分形态有气态、离子态和分子态三种。
气态养分有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硫和水汽等。
气态养分主要通过扩散作用进人植物体内,也可以从具有较多气孔的叶子进入,由气孔经细胞间隙进入;植物根吸收的离子态养分,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组;土壤中能被植物根吸收的分子态养分种类不多,而且也不如离子态养分易进入植物体,植物只能吸收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
如尿素、氨基酸、糖类、磷脂类、植酸、生长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一般认为有机分子的脂溶性大小,决定了它们进人植物体内部的难易。
大多数有机物须先经微生物分解转变为离子态养分以后,才能较为顺利的被植物吸收利用。
迁移至根表的养分,还要经过一系列十分复杂过程才能进入植物体内。
分种类不同,进入细胞的部位不同,其机制也不同。
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离子进入根细胞可划分为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两种形式。
被动吸收,又称非代谢吸收,是种顺由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
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
养分可通过扩散、质流等方式进人根细胞。
不论哪种离子交换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属于养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或是离子间的交换,其推动力是
物理化学的,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关系较小,同时这种吸收交换反应是可逆的。
植物根系不仅能吸收无机养分,也能吸收有机态养分。
一般认为,可能是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透过酶作用下而进入细胞的。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吸收。
也有人认为根部细胞和动物一样,可以通过胞饮作用而吸收。
所谓胞饮作用是指吸收附在质膜上含大分子物质的液体微滴或微粒,通过质膜内陷形成小囊泡,逐渐向细胞内移动的主动转运过程。
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称为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是植物营养的一种方式,但只是一种辅助方式。
生产上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茎等地上器官上,称根外追肥。
根外营养的主要器官是茎和叶,其中叶的比例更大,因而,人们研究根外营养机制时多从叶片研究开始。
一般认为叶部吸收养分是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人,最后通过质膜而进入细胞内。
最近的研究认为:根外营养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角质层上的裂缝和从表层细胞延伸到角质层的外质连丝,使喷洒于植物叶部的养分进入叶细胞内,参与代谢过程。
植物的根外营养和根部营养比较起来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用;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浓度及反应、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叶片与养分吸收、喷施次数及部位则会影响根外营养的效果。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或品系,由于产量不同,尽管植株中养分浓度相差不大,但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却相差很大。
杂交种和其他高产品种需肥量都高于常规品种,如果施肥量不足就不能发挥高产优势。
一个品种的适应性广,往往需肥量低,产量低;反之,适应性差,对养分供应要求严格,往往产量较高。
这些都是由植物营养基因的不同所决定的。
植物形态特征会影响养分的吸收:根、根系有支撑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合成植物激素和其他有机物的作用。
就吸收养分能力大小而言,根表面积和根密度与根的形态有关,包括根的长度、侧根数量、根毛多少和根尖数。
植物叶、茎不仅本身可由于形态大小、酸度、位置不同而造成吸收养分的能力不同,叶、茎光合作用能力的不同造成可供吸收养分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从而也就影响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会影响养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具有较
高的阳离子交换量,甚至还有较小的阴离子交换特性;植物吸收养分是个能动的过程,是根据体内代谢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选择性吸收,因而与植物体内的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植物激素和植物毒素植物激素(如生长素、激动素和脱落酸)和植物毒素,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代谢活动起重要作用。
植物生育特点也会影响养分吸收:不同植物种类对元素吸收的选择性植物种类不同,体内所含的养分也不样,这是由于植物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的。
植物的生育阶段是体内代谢活动阶段性在形态上的反应,在各生育阶段,植物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雌性器官分化期达吸收高峰,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渐趋减少,但从单位根长来说养分吸收速率总是幼龄期较高。
在整个生育期中,根据反应强弱和敏感性可以把植物对养分的反应分为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
所谓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不同植物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大多数植物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如冬小麦在幼苗始期、棉花和油菜在幼苗期、玉米在三叶期。
氮的营养临界期,对于水稻来说为三叶期和幼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初期;小麦、玉米为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水稻对钾的营养临界期在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
在植物的生育阶段中,施肥能获得植物生产最大效益的时期,叫做肥料最大效率期。
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产量提高效果将非常显著。
据试验表明,玉米的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油菜为花苔期;棉花的氮、磷最大效率期均在花铃期;对于甘薯,块根膨大期是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吸收养分有年变化、阶段性变化,还有日变化,甚至还有从几小时至数秒钟的脉冲式变化。
这种周期性变化是植物内在基因的外在表现。
如果环境条件符合上述变化,将大大促进植物生长。
改变外在环境条件,适应这种基因性变化可以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