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朱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朱熹的教育思想》课件
对现代教育的借鉴
朱熹的教育理念依然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注重品德培养和学术能力的结合。
结语
朱熹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他的贡献不应被 遗忘,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敬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教育成果
朱熹主张以教为学,通过师生互动和思辨式 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பைடு நூலகம்考能力。
朱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儒家精神的学生,他 们在学术、政治和社会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
朱熹的经典著作
《易传》
朱熹对《易传》进行 了深入解读,解释了 其中的许多哲学和道 德观念,对后世影响 深远。
《春秋左氏传 集解》
事业成就
朱熹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并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
1 教育目的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注重培养个人的品德素养和学术能力。
2 教育内容
朱熹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四书五 经》,并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社会责 任。
3 教育方法
《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课件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 后世,以下是关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介绍。
朱熹的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
朱熹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父亲也是一位知名学者,这为他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经历
朱熹在年轻时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深入研究了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
朱熹对《春秋左氏传》 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 解析,成为后世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庸》
朱熹的《中庸》注释 详尽,对经典的解读 和理解提供了有价值 的参考。
朱熹的教育理念依然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注重品德培养和学术能力的结合。
结语
朱熹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他的贡献不应被 遗忘,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敬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教育成果
朱熹主张以教为学,通过师生互动和思辨式 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பைடு நூலகம்考能力。
朱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儒家精神的学生,他 们在学术、政治和社会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
朱熹的经典著作
《易传》
朱熹对《易传》进行 了深入解读,解释了 其中的许多哲学和道 德观念,对后世影响 深远。
《春秋左氏传 集解》
事业成就
朱熹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并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
1 教育目的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注重培养个人的品德素养和学术能力。
2 教育内容
朱熹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四书五 经》,并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社会责 任。
3 教育方法
《朱熹的教育思想》PPT 课件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 后世,以下是关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介绍。
朱熹的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
朱熹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父亲也是一位知名学者,这为他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经历
朱熹在年轻时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深入研究了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
朱熹对《春秋左氏传》 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 解析,成为后世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庸》
朱熹的《中庸》注释 详尽,对经典的解读 和理解提供了有价值 的参考。
第六章 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四、其它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G:\教学资料\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课件 2011.10.11\第七章 宋朝教育思想-朱熹 (2011.11.16)\康桥朗诵作品:春日(朱 熹)..flv
四、其它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 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 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 好处金章不换。
一、生平
3、“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 泰山与武夷” 朝廷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 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 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 宫,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时代背景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三:主张争辩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 分歧,由吕祖谦 发起,邀请朱熹和陆九渊等在信 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为 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 会”。会议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泛观博 览”和“格物致知” ——“易简功夫”和“发明本 心” ),最后只好不欢而散。 5年过后(1181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 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 如故。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 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讲 解《论语》“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章,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 印象。
一、生平
元朝皇庆二年 (1313)复科举, 诏定以朱熹《四书集 注》试士子,朱学定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 洪武二年(1369) 科举以朱熹等“传注 为宗”。
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PPT课件
3
二、教育目的和作用
明人伦
他说:“性只是理,以 其在人所禀,故谓之 性”。
.
教育改变 目的与作用 人性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 的目的在于“明人 伦”。
当时的 学校
改革科举, 整顿学校
整顿 学校
4
当时的学校教育 却反其道而行之
人的教育 小学 大学
小学
1
朱熹认为,从八岁到十五岁。
2
受教育的范围,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 子弟,皆入小学,似为普及教育。
9
五、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居敬持志
读书
虚心涵泳
著紧用力
切己体察
10
循序渐进
• “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 “以二书言之,则先通一书及一书。
以一书之言,篇章文句,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读书时,要 打好基础,“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 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 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 彼。”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1
熟读精思
•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 “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通数未足,虽已成诵,必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 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 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8
因材施教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反复提到“因材施教”原则, 着重在说明“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这个原则,经朱 熹提倡,被后世教育家所重视,在教学中长期应用。
二、教育目的和作用
明人伦
他说:“性只是理,以 其在人所禀,故谓之 性”。
.
教育改变 目的与作用 人性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 的目的在于“明人 伦”。
当时的 学校
改革科举, 整顿学校
整顿 学校
4
当时的学校教育 却反其道而行之
人的教育 小学 大学
小学
1
朱熹认为,从八岁到十五岁。
2
受教育的范围,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 子弟,皆入小学,似为普及教育。
9
五、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居敬持志
读书
虚心涵泳
著紧用力
切己体察
10
循序渐进
• “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 “以二书言之,则先通一书及一书。
以一书之言,篇章文句,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读书时,要 打好基础,“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 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 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 彼。”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1
熟读精思
•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 “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通数未足,虽已成诵,必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 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 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8
因材施教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反复提到“因材施教”原则, 着重在说明“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这个原则,经朱 熹提倡,被后世教育家所重视,在教学中长期应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精讲课件
• 朱熹将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要从 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 练。小学以“教事为主,具体说,就是“教 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 隆师、亲友之道”。在儿童阶段空讲大道理 是收不到效果的,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 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 育融为一体,就可以“习与智长,化与心 成”。朱熹编写《小学》一书,汇集古代圣 贤“嘉言懿行”, 并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伦 道德主题分立纲目,如君臣、父子、夫妇、 长幼、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等, 内容包括名儒的格言和前人的典范事例,对 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又撰有《童蒙须 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 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
四、论教学和读书方法
•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养目 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明 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 也要外求,认真学习,体认客观事物。朱 熹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学 习的首要内容自然还是儒家经典,因为它 凝聚着天理的精蕴。读圣贤之书并非一般 的增知识、长见识,而是要体认天理,朱 熹概括为读书穷理。这是朱熹对自己“平 生为学”的总结。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 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 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 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气” 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 “理”的载体,是第二性的。体现在人类社会 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的内 容。“明人伦”就是要体认天理,穷尽天理。 这样,朱熹就把封建的人伦道德神圣化、永恒 化。可见朱熹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客观唯心 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
• 开理学之先河的是北宋中叶的周敦颐 (1017一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 诸家学派,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 宙生成说,成为理学的本体论。张载 (1020一1077年)和二程(即程颢、程 颐兄弟)分别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述 了理与气、道与器的因果关系,并涉及 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构成理学的 基本范畴。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 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主要 代表人物。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 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第六章 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56)PPT课件
“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 。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 “某此间讲说时 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 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 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分不开的。
之后。(赵刚.权宜之计:康熙五十一年朱
熹升配孔庙十哲之次的政治史发覆———
兼论钱穆、葛兆光先生有关康熙时代思想
专制的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5年01期. )
7
二、哲学思想——理学
1、宇宙系统(理气论、动静观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文公文集》
卷七十)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
4
一、生平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 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 等。此外有《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 最多的一个。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著作 400多卷,其内容遍及经、史、子、集诸部 ,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如同一 个巨大的宝库。他在这些著作中建构起来的 宏大思想体系,达到当时世界上哲学理论发 展的最高水平。
第六章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哲学思想 三、教育思想
1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汉
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记 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
分不开的。
之后。(赵刚.权宜之计:康熙五十一年朱
熹升配孔庙十哲之次的政治史发覆———
兼论钱穆、葛兆光先生有关康熙时代思想
专制的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5年01期. )
7
二、哲学思想——理学
1、宇宙系统(理气论、动静观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文公文集》
卷七十)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
4
一、生平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 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 等。此外有《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 最多的一个。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著作 400多卷,其内容遍及经、史、子、集诸部 ,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如同一 个巨大的宝库。他在这些著作中建构起来的 宏大思想体系,达到当时世界上哲学理论发 展的最高水平。
第六章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哲学思想 三、教育思想
1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汉
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记 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
第十九章-第三节-朱熹PPT课件
他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 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不用求利而自己已经得到,“殉 人欲,则求利不得而害已随之”。
因此,他倡导人们都做惟义是从的“君 子”。
2021/4/8
24
(五)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由于有了人欲,使人所固有 的天理受到蔽锢,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并提出如下 几种方案:
既然人心就是人欲,那么它就是圣人与凡 人共有的,所以它并不是一概不好的,然 而圣人是不被人心胜了道心的,圣人们所 有的人心,只是与天理和道心相符合的那 一部分。
2021/4/8
16
朱熹对人心与道心关系的观点是:
人心与道心是相去不远的,以“道心”主 宰“人心”,以道心作为人心的准则,从 而节制人心之中不合道心的那一部分,这 样的社会也就成为天理流行的社会了。
他认为人们那些为了基本生存而产生的 欲望是正常的,他说:“若是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但在此基础上,再有什么需求就是私欲 了。
2021/4/8
20
(二)论人欲对社会生活的危害
朱熹认为人欲对社会生活的危害是相当大 的。
朱熹认为,人欲必然破坏社会生活,小而 言之足以伤恩害义,大而言之则足以颠覆 社会。
2021/4/8
7
(二)论社会规范
朱熹的“理一分殊”论,具体应用于社会 伦理方面就是其“三纲五常”的学说。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 他以其作为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
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
2021/4/8
8
人们恪守这些封建道德及行为规范的结果 就是社会的安定和谐。
这正是朱熹“三纲五常”之说的宗旨所在。
2021/4/8
因此,他倡导人们都做惟义是从的“君 子”。
2021/4/8
24
(五)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由于有了人欲,使人所固有 的天理受到蔽锢,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并提出如下 几种方案:
既然人心就是人欲,那么它就是圣人与凡 人共有的,所以它并不是一概不好的,然 而圣人是不被人心胜了道心的,圣人们所 有的人心,只是与天理和道心相符合的那 一部分。
2021/4/8
16
朱熹对人心与道心关系的观点是:
人心与道心是相去不远的,以“道心”主 宰“人心”,以道心作为人心的准则,从 而节制人心之中不合道心的那一部分,这 样的社会也就成为天理流行的社会了。
他认为人们那些为了基本生存而产生的 欲望是正常的,他说:“若是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但在此基础上,再有什么需求就是私欲 了。
2021/4/8
20
(二)论人欲对社会生活的危害
朱熹认为人欲对社会生活的危害是相当大 的。
朱熹认为,人欲必然破坏社会生活,小而 言之足以伤恩害义,大而言之则足以颠覆 社会。
2021/4/8
7
(二)论社会规范
朱熹的“理一分殊”论,具体应用于社会 伦理方面就是其“三纲五常”的学说。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 他以其作为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
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
2021/4/8
8
人们恪守这些封建道德及行为规范的结果 就是社会的安定和谐。
这正是朱熹“三纲五常”之说的宗旨所在。
2021/4/8
朱熹传PPT(精)
《楚辞集注》
著作介绍
学术贡献
融合佛道思想
朱熹在学术思想上融合了佛道思想,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开创了理学的新局面。
朱熹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理学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守性,其对于佛道思想的融合和对传统儒学的重新诠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发想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东亚文化、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西方思想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曾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西方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朱熹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道德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存天理,灭人欲”等,对后世的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传
朱熹简介朱熹的思想体系朱熹的学术成就朱熹的历史地位朱熹的遗产与传承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
朱熹简介
出生日期
1130年1月18日
去世日期
1200年1月9日
出生地
南宋时期的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职务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易学家
01
父亲:朱松
02
母亲:祝氏
03
家庭成员:有一妻两妾,育有数子
01
建议
参考文献
01
《朱子全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
02
《朱熹年谱》,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THANKS
评价
对朱熹思想的总结与评价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未来对于朱熹思想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其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著作介绍
学术贡献
融合佛道思想
朱熹在学术思想上融合了佛道思想,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开创了理学的新局面。
朱熹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理学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守性,其对于佛道思想的融合和对传统儒学的重新诠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发想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东亚文化、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西方思想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曾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西方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朱熹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道德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存天理,灭人欲”等,对后世的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传
朱熹简介朱熹的思想体系朱熹的学术成就朱熹的历史地位朱熹的遗产与传承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
朱熹简介
出生日期
1130年1月18日
去世日期
1200年1月9日
出生地
南宋时期的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职务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易学家
01
父亲:朱松
02
母亲:祝氏
03
家庭成员:有一妻两妾,育有数子
01
建议
参考文献
01
《朱子全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
02
《朱熹年谱》,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THANKS
评价
对朱熹思想的总结与评价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未来对于朱熹思想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其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朱熹PPT
宋明理学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思想框架
• • • • •
理心天格明
气性理物人
论论人致伦
欲知的
论
居 敬 穷 理
教 育 思 想
一 、理 气 论
(一)什么是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
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
《朱子语类》卷一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孟子言性,只说得本上说,论才亦然;荀子只
见得不好底,扬子又见得半上半下底,韩子所言,
却是说得稍近。”
《语类》卷四
“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
多路,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
泯矣。”
(同上)
(四) 心与性情
基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应情形,朱熹还探讨了“心”与 “性”的关系以及道心、人心问题。
八
《语类》卷十
“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指其生
于形气之私者而言,则谓之人心。”
《尚书·大禹漠》《 朱熹集》卷六十五
朱熹不同意二程把人心等同于人欲,认为人心有好有坏。
“人心者,气质之心也,可为善,可谓不善。道心
者,兼得理在里面。”
《语类》卷七十八
朱熹由此进一步认为任何人都具有道心,也 都具有人心。
•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 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等。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 来编为《朱文公文集》 《朱 子语类》 《朱子全书》。
朱熹手迹
朱子全书
《三教图》(清·丁云鹏)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 战与分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 与巩固。由于理学大师得倡导,研习 儒经义理之风大开,一场重忠孝,讲 廉耻,扬气节的儒学复兴运动产生。 这是一场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 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道 德伦理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我修养方 法。它绵延七百余年,其理学传入并 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它将儒 家思想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 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有着巨大影响。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PPT课件
第11页/共25页
• 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和道德理性,认为 源于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性具有儒家仁义礼智、纲常伦理的内涵。 二程朱熹还认性为宇宙本体。二成提出“性即理”,把以性为代表的儒家伦理等同于天理,提升为宇宙本 体。朱熹基本上也是依此思路,把道德理性本体化。他们还认为性无意识。与以后的王阳明所说的不同。 第12页/共25页
• 《已发未发说》:“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 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 动之处,而天明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故谓之中。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 故直谓之性则不可。”(《朱文公文集》卷67)
• 《胡子知言疑义》:“‘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 明其用曰心,新不能不动,动则心矣。’熹按: 心性体用之云,恐自上蔡谢子失之。此云性不能 不动,动则心矣。语尤未安,凡此心字皆欲作情 字,如何?”(《朱文公文集》卷73)
第8页/共25页
• 《答杨时论西铭书》:“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不能齐也。……盖以乾为父, 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二程集》第609页)
第3页/共25页
• 《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文公文集》卷58)
• 《朱子语类》卷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 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1: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后相 似。”
• 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和道德理性,认为 源于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性具有儒家仁义礼智、纲常伦理的内涵。 二程朱熹还认性为宇宙本体。二成提出“性即理”,把以性为代表的儒家伦理等同于天理,提升为宇宙本 体。朱熹基本上也是依此思路,把道德理性本体化。他们还认为性无意识。与以后的王阳明所说的不同。 第12页/共25页
• 《已发未发说》:“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 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 动之处,而天明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故谓之中。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 故直谓之性则不可。”(《朱文公文集》卷67)
• 《胡子知言疑义》:“‘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 明其用曰心,新不能不动,动则心矣。’熹按: 心性体用之云,恐自上蔡谢子失之。此云性不能 不动,动则心矣。语尤未安,凡此心字皆欲作情 字,如何?”(《朱文公文集》卷73)
第8页/共25页
• 《答杨时论西铭书》:“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不能齐也。……盖以乾为父, 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二程集》第609页)
第3页/共25页
• 《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文公文集》卷58)
• 《朱子语类》卷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 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1: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后相 似。”
朱熹思想PPT课件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 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 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说:“只是这一个心, 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语 类》卷七十八)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 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语类》卷十三)因此,“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 理,方始是学”(同上)。
一、理气不离不杂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 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 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气之 所以聚散的根据;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是事物形成形质 之体的根源,形器的存亡只是气的聚散。理气关系是形上与形 下、道与器的关系。有理必有气,有气必有理,这样才能生成 一个真切实际的天地和万事万物。
“格者,极至之谓。”
——《大学或问》
“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穷得三
两分,方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到得十分,方是格
物”。
——《朱子语类》
“物,犹事也。”
——《大学章句》
“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盖天下之事,
皆谓之物。”
——《朱子语类》
★格物的目的是穷理,穷理的实质则是要探 究天理人伦,即社会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
SUCCESS
THANK YOU
2019/7/8
二. 心统性情
1、心与性 朱熹以为理在气之先,心却是有形体以后才有的。他又说:“心者气之精
爽。”(《语类》卷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 与气合,便能知觉”(同上)。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 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语类》卷十三)因此,“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 理,方始是学”(同上)。
一、理气不离不杂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 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 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气之 所以聚散的根据;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是事物形成形质 之体的根源,形器的存亡只是气的聚散。理气关系是形上与形 下、道与器的关系。有理必有气,有气必有理,这样才能生成 一个真切实际的天地和万事万物。
“格者,极至之谓。”
——《大学或问》
“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穷得三
两分,方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到得十分,方是格
物”。
——《朱子语类》
“物,犹事也。”
——《大学章句》
“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盖天下之事,
皆谓之物。”
——《朱子语类》
★格物的目的是穷理,穷理的实质则是要探 究天理人伦,即社会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
SUCCESS
THANK YOU
2019/7/8
二. 心统性情
1、心与性 朱熹以为理在气之先,心却是有形体以后才有的。他又说:“心者气之精
爽。”(《语类》卷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 与气合,便能知觉”(同上)。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
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 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14
3. 虚心涵泳
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 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 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
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
7
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 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 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 两部教材 。 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
8
六、规划大学的教学内容
其纲领,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 人之道”。
22
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 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教育阶段的划分
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 , 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4
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 问渠哪得清如许? 昨夜江边春水生, 向来枉费推移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 为有源头活水来。 蒙冲巨舰一毛轻。 此日中流自在行。
5
四、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 服从 “道心”。
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 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切中了时弊,针对当时学校忽视伦理道德教育,争
一是不要教,其二如何教,其三依据什么去教。
20
十、大教育家朱熹的贡献和影响
1.制定学规。《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古代学校管理 的条例。
2.审视科举制度,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3.对古代书院制度形成影响重大。 4. 女子教育思想。 5.读书法与教学法。 6.收集整理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
第三讲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子(1130-1200年)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
理学家、思想家, 世称朱子,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儒学大师。 旷世大儒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集学者、官员、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 五次入仕,出任地方官吏。从政仅14年,专门从事
著名的“鹅湖之辩”: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 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
陆九渊:“心学”。
3
三、作为文学家的朱熹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 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 (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 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17
2.“下学上达” 下学人事,包括遍读经书,经过反己自修,
求其放心,循序渐进地达到“志气清明,义 理昭著”,或者由言传到心悟,即可上达天 理,“天独知之”的神秘境界。这就是程朱 理学所宣扬的为学之道。
18
3.“因材施教”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
大,无弃人也。” 后世学人多将“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教
教育活动时间达40年之久。在为官期间,锐意办学, 未曾间断教育。
1
著名的教育活动
1.南康知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在其中 讲学,制订一整套学规。
2.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收门徒,传播 理学。
3.为潭州知州时,倡导州学、县学,主持修 复岳麓书院 。
2
二、作为思想家的朱熹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理学。这一体系的 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育原则,实践这一原则者始于孔孟,而概括 出这一原则者始于朱熹的《四书集注》。
19
九、“女子亦当有教”观点
孔子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 基于“男女有别”的纲常观,朱熹对于向女子的施
教内容与男子有同也有异。这在他编撰的《小学》 教本中有所体现。 是他维护人伦秩序和社会纪纲的一个方面 。
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学校的必读教材, 又是科举考试立论根据。
21
十一、朱熹教育思想局限性
读书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 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 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 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 践的结合,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
11
七、教学过程和读书法
把《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几个层次, 教学的基本过程。
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
察、分析。 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6.居敬持志
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居敬有专静纯一、持之
以恒的意思。“持志”即有坚定志向。
16
八、论教学方法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对以往教学方法大加 发挥和评论
1.大学章句》传之三章:“如切如磋者,道 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注云: “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 省察克治之功。”道学与自修是为学进德的 两种基本方式。理学家们对自修,即内心修 养予以高度的重视。
12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
1. 循序渐进 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
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 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 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 和《五经》。 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
9
朱熹《四书集注》
他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10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 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 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4. 切己体察
“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 修
养的提高上。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 别人的材料。
15
5. 着紧用力 读书比做“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 不进则退。读书又
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行的, 而且过冷孵不出来,过热又会死。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 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 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14
3. 虚心涵泳
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 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 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
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
7
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 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 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 两部教材 。 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
8
六、规划大学的教学内容
其纲领,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 人之道”。
22
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 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教育阶段的划分
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 , 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4
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 问渠哪得清如许? 昨夜江边春水生, 向来枉费推移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 为有源头活水来。 蒙冲巨舰一毛轻。 此日中流自在行。
5
四、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 服从 “道心”。
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 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切中了时弊,针对当时学校忽视伦理道德教育,争
一是不要教,其二如何教,其三依据什么去教。
20
十、大教育家朱熹的贡献和影响
1.制定学规。《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古代学校管理 的条例。
2.审视科举制度,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3.对古代书院制度形成影响重大。 4. 女子教育思想。 5.读书法与教学法。 6.收集整理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
第三讲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子(1130-1200年)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
理学家、思想家, 世称朱子,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儒学大师。 旷世大儒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集学者、官员、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 五次入仕,出任地方官吏。从政仅14年,专门从事
著名的“鹅湖之辩”: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 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
陆九渊:“心学”。
3
三、作为文学家的朱熹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 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 (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 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17
2.“下学上达” 下学人事,包括遍读经书,经过反己自修,
求其放心,循序渐进地达到“志气清明,义 理昭著”,或者由言传到心悟,即可上达天 理,“天独知之”的神秘境界。这就是程朱 理学所宣扬的为学之道。
18
3.“因材施教”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
大,无弃人也。” 后世学人多将“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教
教育活动时间达40年之久。在为官期间,锐意办学, 未曾间断教育。
1
著名的教育活动
1.南康知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在其中 讲学,制订一整套学规。
2.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收门徒,传播 理学。
3.为潭州知州时,倡导州学、县学,主持修 复岳麓书院 。
2
二、作为思想家的朱熹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理学。这一体系的 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育原则,实践这一原则者始于孔孟,而概括 出这一原则者始于朱熹的《四书集注》。
19
九、“女子亦当有教”观点
孔子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 基于“男女有别”的纲常观,朱熹对于向女子的施
教内容与男子有同也有异。这在他编撰的《小学》 教本中有所体现。 是他维护人伦秩序和社会纪纲的一个方面 。
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学校的必读教材, 又是科举考试立论根据。
21
十一、朱熹教育思想局限性
读书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 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 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 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 践的结合,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
11
七、教学过程和读书法
把《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几个层次, 教学的基本过程。
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
察、分析。 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6.居敬持志
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居敬有专静纯一、持之
以恒的意思。“持志”即有坚定志向。
16
八、论教学方法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对以往教学方法大加 发挥和评论
1.大学章句》传之三章:“如切如磋者,道 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注云: “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 省察克治之功。”道学与自修是为学进德的 两种基本方式。理学家们对自修,即内心修 养予以高度的重视。
12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
1. 循序渐进 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
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 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 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 和《五经》。 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
9
朱熹《四书集注》
他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10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 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 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4. 切己体察
“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 修
养的提高上。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 别人的材料。
15
5. 着紧用力 读书比做“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 不进则退。读书又
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行的, 而且过冷孵不出来,过热又会死。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 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