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8内力作用和地貌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2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专题2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全国卷Ⅲ)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据此完成1~2题。
1.[考向地域文化差异]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A.携带方便B.适用地广C.文化蕴涵D.经久耐用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这说明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文化蕴涵,故C项正确。
2.[考向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A.欧洲西部B.中亚C.中东D.撒哈拉以南非洲答案 A解析据材料“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可知,油纸伞耐用度低且价格相对较高,故油纸伞应在降水较多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推广,故A项正确。
读1985~2010年我国东北四个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表,回答3~5题。
3.[考向区域发展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矿产资源B.劳动力C.市场D.交通答案 A解析我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当地丰富的煤炭、铁矿石资源基础上,建立了以机械、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其主导因素为矿产资源,故A项正确。
4.[考向区域发展阶段]2001~2010年,东北四个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A.基础原材料工业B.装备制造业C.能源工业D.轻工业答案 D解析读表可知,2001~2010年,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比重均降低;装备制造业由6.98%上升到7.77%,轻工业由5.06%上升到8.16%,即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工业部门为轻工业,故D项正确。
5.[考向区域发展阶段]东北能源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能源需求量减少B.能源储量减少C.劳动力短缺D.基础设施落后答案 B解析东北煤炭、石油等能源丰富,煤炭、石油等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经过长期开发,日益枯竭,导致能源工业比重降低,故B项正确。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28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专题28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读表,完成1~2题。
1.[考向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C解析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由表可知,乙、丙两地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为负值,而丙地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
2.[考向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A.北京B.贵州C.四川D.广东答案 A解析根据“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可知,甲地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为正值且最大,说明甲城市化率高,工业化率低,因此最可能是北京。
(2018·宁夏长庆高级中学月考)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3~5题。
3.[考向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与甲地相比,乙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是()A.资源B.交通C.政策D.技术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乙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A项正确。
4.[考向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甲地城市化发展模式是()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苏南地区,其城市化发展与大城市扩散有关,B 项正确。
5.[考向实现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图示阴影区域一体化发展,应该()A.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发展资源型产业B.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发展重点面向国际市场C.各城市发展同一产业,增强地域竞争力D.依托各自优势区位,打造优势产业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图示阴影区域为京津冀地区。
新高考地理地貌试题答案
新高考地理地貌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地表形态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地壳运动是形成地貌的主要因素之一。
B. 气候因素对地貌的形成没有影响。
C. 河流侵蚀作用不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D.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答案:A2.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A. 断层地形B. 火山地形C. 沙漠地貌D. 冰川地形答案:C3. 河流地貌中,哪个部位通常是河流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区域?A. 河源B. 河口C. 河弯D. 河床答案:C4. 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A. 东北地区B. 华北地区C. 西南地区D. 西北地区答案:B5.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分别导致了哪种地貌的形成?A. 水平运动导致山地和盆地的形成B. 垂直运动导致高原和平原的形成C. 水平运动导致高原和平原的形成D. 垂直运动导致山地和盆地的形成答案:D二、填空题1.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答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气候、人类活动、时间2. 在地貌学中,________是指地表形态的起伏变化,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答案:地形3. 地貌的类型可以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分为________地貌、________地貌、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地貌等。
答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作用、海岸作用4. 冰川地貌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冰斗、U型谷、________等。
答案:冰川侵蚀、冰碛丘陵三、简答题1. 简述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答:河流地貌主要是由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通过水流的下切、侧蚀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形成河谷、河弯等地貌。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地方沉积,形成河漫滩、冲积平原等地貌。
河流地貌的特点是动态变化,随着河流的不断侵蚀和堆积,地貌形态会不断发生变化。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貌(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云南模拟)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据图回答1~2题。
1.[考向河流堆积地貌]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解析依据扇三角洲的概念可以判断其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出山口因落差较大,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水体既可以是湖泊,也可以是海洋。
2.[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答案 B解析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故河道较浅。
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考向外力作用]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A.侵蚀、侵蚀B.侵蚀、堆积C.堆积、侵蚀D.堆积、堆积答案 B解析该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应是沙丘地貌。
根据海拔及等高线分布情况,推测甲区域为风蚀坑,乙区域位于沙丘东侧,甲侧海拔低,等高线较密集,坡度陡,主要风力作用为侵蚀。
乙侧海拔高,等高线较稀疏,坡度缓,主要风力作用是堆积,B项正确。
4.[考向外力作用]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答案 C解析沙丘地貌形态与风向有关,侵蚀侧为迎风地带,堆积侧为背风地带。
读图可知,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结合指向标,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偏西风,C项正确。
(2018·安徽A10联盟开年考)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2020年高考地理微专题3 内力作用与地貌
微专题3 内力作用与地貌(2017·郑州一模)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①固结成岩②褶皱③沉积作用④岩浆侵入⑤断层⑥侵蚀作用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A.岩浆的喷出B.断层的发生C.页岩的沉积D.褶皱的发生(2017·太原模拟)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据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幅剖面图中与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一致的是()4.关于图中甲丙两处地形成因与地质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背斜成山B.丙处向斜成山C.甲处向斜成谷D.丙处背斜成谷(2017·河南省实验中学期中)某地地质小组在我国一潮湿、黏重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得到了下图所示数据:甲、乙、丙三处为探测点位置,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面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
完成5~6题。
5.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A.东北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6.乙处地形可能属于()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7.(2017·南充模拟)东非大裂谷宽30~100 km,深达1 000至2 000 m,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
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2017·太原模拟)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
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
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
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A.向斜山B.背斜山C.向斜谷D.背斜谷9.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2017·北京东城区模拟)读图,完成10~11题。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26流域的综合开发
专题26流域的综合开发(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9·成都外国语学校开学考试)河道的改变受地转偏向力、泥沙淤积、地壳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全长398千米,大小支系纵横交错,河流含沙量大。
下图为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考向河道变迁的原因]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诱因最可能是()A.北部地壳抬升B.河流流速快C.地转偏向力D.泥沙淤积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明代以来,大凌河呈现向南迁移和向北变迁的往复摆动过程。
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区地处近海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携带而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淤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增大了河道的不稳定性;该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在雨季,河流水位上涨,易造成河流改道,故D项正确。
北部地壳抬升,河流只会向南改道,A项错误;河流流速快,泥沙易入海,河道不易淤积,B项错误;该地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会导致河流南岸不断侵蚀,北岸不断沉积,最终河流向南改道,C项错误。
2.[考向流域综合治理]目前控制大凌河下游河流改道的根本措施是() A.加固河岸堤防B.清淤河道C.提高植被覆盖率D.开挖入海新河答案 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河流改道的诱因为泥沙淤积,故控制大凌河下游河流改道的根本措施是做好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入河泥沙。
增加流域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C项正确;加固堤防、清淤河道和开挖入海新河可以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改道问题,排除A、B、D三项。
(2019·山东临沂调研)读海河流域示意图,完成3~5题。
3.[考向水利工程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海河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其主要目的是()A.调水入京,解决缺水现状B.建坝发电,解决能源短缺C.调节水量,缓解旱涝灾害D.水产养殖,促进经济发展答案 C解析根据海河水系特征,海河是扇形水系,洪涝灾害多。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6天气系统
专题6天气系统(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福建莆田二十五中月考)“回南天”通常指每年入春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
“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
而浓雾则是“回南天”的最具特色的表象。
右图为我国锋面雨带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考向暖锋与天气]春季最容易出现“回南天”的区域是()A.华北地区B.江淮地区C.长江流域D.华南地区答案 D解析每年春季东南季风携带暖湿气流开始登陆我国,气温开始回暖,湿度开始回升。
该时段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的是华南地区,空气湿度大,易出现“回南天”。
而其他区域主要受西北季风影响,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出现潮湿天气。
2.[考向锋面与天气]可能加剧“回南天”的天气系统是()A.强台风B.准静止锋C.冷锋D.高压系统答案 B解析“回南天”主要是空气湿度大,准静止锋易出现连续阴雨,增加空气湿度,会加剧“回南天”。
春季台风系统不易出现。
冷锋则可能造成降水,降低空气湿度。
高压系统控制下往往形成晴朗天气,空气湿度较小。
3.[考向暖锋与天气]“回南天”结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北方地区降温或降雪B.江淮地区连续阴雨C.华南地区进入干旱期D.东北地区开始多雨答案 A解析冷锋的推进会降低空气湿度,有利于回南天结束,受冷锋影响,北方地区可能降温或降雪;根据材料可知,“回南天”发生在初春时节,而江淮连续阴雨天气即梅雨,一般出现在6、7月,东北地区开始多雨为7、8月份,这时“回南天”早已结束;华南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干旱期。
(2019·合肥调研性检测)下图示意2018年1月4日至5日安徽省不同区域最大降雪深度(单位:cm)分布,据此完成4~5题。
4.[考向冷锋的判断]造成安徽省此次大范围降雪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答案 C解析此次大范围降雪发生在冬季,且降雪厚度大,应是冷锋活动造成的;气旋中心区与外围区天气差异大,气旋活动主要在夏秋季节,不会造成大范围降雪;反气旋控制多晴朗天气;暖锋的影响多为强度较小的降水过程,不会出现大范围的强降雪天气。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专项练习(五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
其中F1—F4为断层。
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1河北,14,3分)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2.(2021河北,15,3分)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
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0北京,3,3分)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4.(2020北京,4,3分)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5.(2020天津,5,3分)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20课标Ⅲ,7,4分)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7.(2020课标Ⅲ,8,4分)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8.(2020江苏单科,4,2分)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20年高考地理必刷卷(新课标卷)08(解析版)
2020年高考必刷卷(新课标卷)08地理(本卷共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较快,其绝对值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和新疆等北部省份。
80年代之后,中国小麦种植总面积有所减少。
下图是1950年以来中国小麦种植面积重心迁移轨迹图。
据此1—3题。
1.20世纪80年代之前,黑龙江、新疆等北部省份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入B.优选良种C.开垦耕地D.引水灌溉2.20世纪80年代之后,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向南偏移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增加B.北方小麦种植面积减少C.南方城市用地增加D.北方耕地面积减少3.20世纪80年代之后,黑龙江最可能扩大种植面积的农作物是A.水稻B.黄麻C.花生D.甘蔗【答案】1.A 2.B 3.A【解析】1.20世纪80年代之前,受国家政策影响,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往新疆和黑龙江,这些地区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为开垦荒地、引水灌溉、优选良种提供了可能,这些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导致小麦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故人口迁入是最主要因素。
故选A。
2.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适合水稻种植,而小麦以旱地种植为主,因此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小,即使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增幅不会太大;南方城市用地增加可能会减小南方小麦面积,AC错误。
我国人多地少,国家有土地保护政策,北方耕地大量减少的可能性不大且不会大幅减少引起小麦重心转移,D 错误。
“80年代之后,中国小麦种植总面积有所减少”,由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在北方,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的绝对值大,因此北方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最可能导致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向南偏移,B 可能性最大。
故选B。
3.黄麻、甘蔗主要在热带种植,BD可排除;花生对气温、水分和土壤有一定要求,一般在暖温带山地丘陵种植,黑龙江平原面积广,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花生不适合在黑龙江种植,C错误。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内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内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中岩石形成早晚判断正确的是( )A.G晚于BB.A早于DC.B晚于DD.C早于F14.关于该地,说法合理的是( )A.如果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选择F层相对安全B. A处有可能找到的化石硬度比较大C.若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偏北风比较强盛D.从②地向下钻井开采石油费用较少答案:1、B 2、.C解析:第1题,B、F、G为沉积岩,C为沉积物,在具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岩层在上,沉积物在地表形成年代最新,所以由老到新的顺序是G、B、F、C;A、D为岩浆岩,侵入岩层B,要晚于B,且D侵入到A中,说明A形成早于D;E为岩浆岩A形成中经过岩浆的高温作用变质形成的,E形成晚于A。
第2题,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G层,背斜处地质结构稳定;A为岩浆岩,化石在沉积岩中才有可能找到;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下图为我国两广地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A.背斜B.向斜C.背斜谷D.向斜谷4.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它上部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是( )A.向斜—沉积—断裂B.向斜—断裂—沉积C.向斜—侵蚀—断裂D.向斜—断裂—沉积—侵蚀答案:3.C 4.D解析:第3题,①处地貌为谷地,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第4题,图中②处山峰底部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是向斜。
②处左边和右边的岩层发生了错位,形成断层活动。
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B.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也属于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的进行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2.关于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B.“U”型谷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D.我国南海诸岛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3.下列有关外力作用与地貌搭配正确的是()A.风化作用——冰斗、“U”型谷B.侵蚀作用——沙滩海岸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D.堆积作用——河口三角洲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人类活动并非自然作用,因而不属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中有的进行得很快,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有的则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地壳运动。
第2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而成的,“U”型谷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的,我国南海诸岛多为珊瑚岛,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
第3题,冰斗、“U”型谷属侵蚀地貌,沙滩是堆积地貌,戈壁是风力侵蚀地貌,沙丘是风积地貌。
答案:1.D 2.C 3.D读“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相互作用关系图”回答4~5题。
4.表示搬运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5.表示固结成岩作用的是()A.②B.③C.④D.⑤解析:选D。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相互关联,并且可以循环往复,其中⑤为过程的结束,①②为新一轮作用的开始,因此,⑤为固结成岩,③为搬运,④为沉积。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答案:D7.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B.化学沉积作用C.化学溶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选B。
2020年高考地理必刷卷(新课标卷)01(解析版)
2020年高考必刷卷(新课标卷)01地理(本卷共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育绿叶蔬菜的场所。
日本幕张地下植物エ厂利用靠近东京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种植蔬菜,该地下综合管廊闲置已久,温度常年保持在18~22℃。
植物エ厂建成后,从菜苗盒送入地下到长好蔬菜送至地面,实现全程自动化。
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出现地下植物工厂的主要原因是城市A.耕地资源相对缺乏B.综合管廊普遍闲置C.市民空余时间较多D.地下农业经验丰富2.与传统蔬菜种植方式相比,地下植物工厂蔬菜种植①距离市场近,储运费用低②地下温度稳定,采暖降温成本低③全程自动化,劳动力成本低④技术较成熟,开发成本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A 2.A【解析】1.地下植物工厂即将农作物放在地下种植,主要的目的是城市的土地资源少、地价高,现代城市建设用地大量挤占耕地,造成耕地资源紧缺。
正确答案为A。
综合管廊普遍闲置不一定非要发展农业,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这不是地下植物工厂出现的必然原因,B错误。
靠近东京的城市,市民从事农业比重较小,空余时间不多,C错误。
地下农业刚起步,经验不丰富,D错误。
故选A。
2.地下植物工厂需借助人工光照,使用营养液,使用自动化设备,因此技术要求高,开发成本高,且技术并不成熟。
排除④,故正确答案选A。
(安徽省蚌埠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秘色瓷”是中国古代越州(今浙江一带)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精品瓷器,具有质地纯正、釉色清莹,烧制难度极大,生产成本高的特点。
越窑生产的贸易“秘色瓷”以碗、罐、壶等日常用具为主,出口到朝鲜、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坦桑尼亚等地(下图),从唐朝至宋朝持续了300多年。
中国大规模出口“秘色瓷”,提升了进口国家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12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
专题12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容量(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读我国某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图示反映该村()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C.医疗卫生水平高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答案 D解析从图上看,该村20岁到60岁的男性劳动力缺失严重,说明该地男性劳动人口外出务工较多,该地经济落后,A、B两项错误;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C项错误;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D项正确。
2.[考向人口问题]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②加重就业负担③劳动力短缺④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图中信息显示该地劳动人口流失严重,多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故养老服务难以保障,劳动力短缺,①③正确;劳动人口迁出,则当地就业负担较轻,②错误;某地在某时段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固定值,④错误。
(2018·山东济宁一中月考)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人口总数的比重,正值为迁入。
读图回答3~4题。
3.[考向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如果图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则下面几组排列中,最可能的是()A.美国、日本、丹麦、加拿大B.中国、埃及、巴西、新西兰C.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D.印度、尼日利亚、南非、美国答案 C解析a表示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为人口迁入地区,科威特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且石油经济带动大量人口迁入;b表示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且由于贫困、战乱等原因,导致人口迁出的较多,故判断其为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索马里符合;葡萄牙为经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由于与北欧、西欧的劳动收入等差别较大,故向北欧、西欧迁移的人口较多,符合图中c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德国为中欧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由于经济高度发达,迁入的人口较多,图中d所代表的即是德国。
2020高考地理高频考点训练—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频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2019河北名校联考,3—5]2018年11月3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金沙江。
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回答1—3题。
1.山体滑坡之前,河流①②段( )A.①处流向②处西南流向东北B.①处流向②处东北流向西南C.②处流向①处西南流向东北D.②处流向①处东北流向西南2.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堰塞体在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变化为( )A BC D3.山体滑坡发生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处的相应等高线( )A.没有变化 B.向高海拔处凸出C.向低海拔处凸出 D.趋于平直[2019山东济宁一模,9—11]陷落柱是岩层中岩溶空洞塌陷,上部地层下沉形成的堆积体。
煤炭采掘时遇到陷落柱,可能遭遇矿难事故,并给煤炭生产造成很大困难。
下图示意某煤层底面在地下的分布与起伏状况。
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陷落柱的最大垂直高度可能为( )A.40米 B.80米 C.120米 D.160米5.与图中陷落柱成因有关的表述是( )A.背斜顶部多裂隙 B.向斜槽部易积水C.煤层结构较松软 D.煤炭采空致塌陷6.在采掘工作面接近陷落柱时,下列现象属于前兆特征的是( )A.周围岩层逐渐致密 B.周围小断层逐渐增多C.涌出水量逐渐减少 D.煤层顶板压力减小[2019云南昆明三模,4—5]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广东肇庆市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石质主要为泥质变质岩。
其中,带有“石眼”的端砚尤为珍贵,“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尘泥结构。
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
据此回答7—8题。
7.推测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 )A.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地壳抬升B.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外力沉积—地壳抬升C.地壳抬升—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地壳抬升8.端砚能“蓄水不涸”的主要原因是( )A.透气性好 B.岩性致密 C.吸水性强 D.硬度较大[2019西南名校联考,4]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8内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物质循环(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山西统一模拟)大约5 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由3.7万多根六边形、五边形石柱组成的向大海延伸约6 000米长的“巨人之路”。
右图示意“巨人之路”景观。
据此完成1~3题。
1.[考向岩石的形成]“巨人之路”的一根根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下陷B.长年海浪的侵蚀拍打作用C.熔融的岩浆迅速冷却收缩凝固D.强大海风的吹蚀风化作用答案 C解析据材料信息“大约5 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可知,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是火山喷出的岩浆遇到冰冷的海水迅速冷却收缩凝固形成,故C项正确。
2.[考向岩石的判断]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A.变质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喷出岩答案 D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巨人之路”石柱是由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属于喷出岩,故D项正确。
3.[考向岩石的特征]构成“巨人之路”的这类岩石往往()A.具有层理构造B.具有气孔构造C.常常含有化石D.岩石坚硬致密答案 B解析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岩浆喷出地表后,岩浆中的气体迅速挥发,岩浆迅速冷却凝固,形成气孔构造;大多数喷出岩不具有坚硬致密的特性。
(2018·名校调研)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地层编号(⑤为花岗岩)。
读图完成4~6题。
4.[考向地质构造及成因]图中a、b、c三处()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呈东南—西北走向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答案 C解析b处位于断层附近,地下水沿断层溢出形成泉;断层附近岩层不稳,裂隙较多,不宜筑坝,C项正确。
a处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c处地层年代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应呈东北—西南走向,A项错误。
a处是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项错误。
c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项错误。
5.[考向岩石及成因]⑥可能是()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答案 B解析⑥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接触带,是沉积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
6.[考向地质作用过程]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A.岩浆侵入B.断层作用C.沉积作用D.褶皱隆起答案 C解析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断层发生→外力侵蚀。
(2018·山东潍坊模拟)读某岛屿示意图,完成7~9题。
7.[考向板块运动]该岛位于()A.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B.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答案 B解析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岛屿轮廓判断,该岛屿为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故B项正确。
8.[考向板块运动]与该岛所处的板块位置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A.终年冷高压控制B.冰雪广布C.渔业资源丰富D.温泉众多答案 D解析由于冰岛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上,所以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故D项正确。
9.[考向岩石]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答案 A解析冰岛是火山岛,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主要是玄武岩。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下图一为某学校学生在长白山进行地质实践活动时拍摄的照片,此处岩石状似龙形,被命名为“石龙岩”。
下图二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考向岩石类型]“石龙岩”是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其岩石类型对应图二中的()A.a B.b C.c D.d答案 D解析由图二中外力作用可知a是沉积岩,b和d均有箭头指向a,因此二者不可能是岩浆,则c为岩浆,d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石龙岩”是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应对应d。
故D项正确。
11.[考向外力作用]图二中的外力作用指的是()A.沉积、搬运、侵蚀、风化、升降运动B.风化、侵蚀、搬运、沉积、高温高压C.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D.沉积、搬运、侵蚀、风化、冷却凝固答案 C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沉积岩,b为变质岩,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故C项正确。
(2018·广东二模)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
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下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考向火山地貌]M椭圆形筒状高地属于()A.风力堆积地貌B.流水侵蚀地貌C.流水堆积地貌D.火山地貌答案 D解析据材料可知,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故D项正确。
13.[考向火山地貌]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故A项正确。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14~15题。
14.[考向地质构造与地貌]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X区和Y区之间岩层断裂错动,故D项正确。
15.[考向地质构造与地貌]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Y区海拔高,故Y区受外力侵蚀影响大;X区海拔低,故X区受外力侵蚀影响小,最终导致X区和Y区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故C项正确。
(2018·浙江模拟)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
下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16~17题。
16.[考向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答案 B解析根据水流方向和“滞流水区”等信息可知,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故B项正确。
17.[考向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A.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B.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C.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D.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答案 C解析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A项错误;变质岩分布面积、厚度与煤层气开发条件无关,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B项错误;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形成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C项正确;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不利于开发,D项错误。
(2018·长沙一模)据英国BBC报道,国际上有不少科学家声称,在新西兰周围发现了一块名为“西兰洲”的新大陆,可能将成为世界第八大洲。
科研人员说,这个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大洲94%的面积浸没在浅海大陆架,地表起伏大,只有几个地区露出海面,包括大家熟知的新西兰。
据此完成18~19题。
18.[考向板块分布]新西兰位于()①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②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③生长边界④消亡边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B解析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属于消亡边界。
19.[考向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地球岩石圈是由不同板块组成的,板块可分为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下列地区所在板块与“西兰洲”属于同一类型的是()①日本海②苏门答腊岛③冰岛④夏威夷群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A解析根据题目信息,西兰洲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大洲,94%面积浸没在海水中,地表起伏大,只有几个地区露出海面,包括大家熟知的新西兰。
说明西兰洲属于陆地板块,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以下。
日本海、苏门答腊岛都属于亚欧板块的一部分。
(2018·广东佛山二模)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 ℃、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
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20~22题。
20.[考向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A.①、乙B.②、丙C.③、沉积岩D.④、甲答案 A解析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
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丙与沉积岩可相互转化,丙是变质岩。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甲是岩浆,经①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形成乙(岩浆岩)。
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①、乙。
21.[考向板块分布与地热资源]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D.玄武岩地层广布答案 C解析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岩浆活动频繁,C正确。
22.[考向地热分布与岩石]可燃冰多形成于()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答案 B解析可燃冰多形成于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的板块交界地带,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应是海沟附近的沉积岩,B项正确,A项错误。
三角洲附近的浅海、高纬的较寒冷海域与板块构造无关,C、D两项错误。
(2018·皖南八校二联)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见下图)。
“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据此完成23~24题。
23.[考向岩石类型]“蘑菇石”底部岩石按成因划分,属于()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答案 C解析底部岩石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24.[考向地质作用]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A.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C.沉积—地壳抬升—火山喷发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答案 A解析“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且有气孔构造,应为喷出岩,岩浆喷发应发生在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再经历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现在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