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对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的影响

合集下载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气:调节气候3.净:净化空气4.美:美化环境5.物: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6.尘:吸烟除尘7.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8.土:补给土壤有机质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二.植被破坏的影响1.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2.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3.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4.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5.温差变大,气候的大陆性增强6.破坏生物多样性7.生态环境恶化8.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贫瘠雨林9.全球变暖,不利于全球碳氧平衡三.保护森林/雨林的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对森林/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4.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5.加强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的机会6.提高木材利用率7.开发木材替代品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四.地表环境特征的描述1.地势xx高xx低2.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3.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4.土壤五.荒漠化的原因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4.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5.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6.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灌溉方式不当提醒:荒漠化的表现1.土地沙漠化2.石质荒漠化3.次生盐碱化六.治理荒漠化的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置沙障)3.调节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6.保留残茬,积雪保墒七.荒漠化的危害1.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2.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3.引起风沙灾害八.方格沙障的作用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2.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3.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九.湿地的成因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降水集中且多暴雨3.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4.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5.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6.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7.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十.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3.降解污染物4.调节径流5.保护生态环境6.蓄洪防旱7.保护生物多样性十一.湿地退化的影响1.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2.淡水资源减少,水位下降3.气候大陆性增强,气候趋于干旱,气温日较差增大4.降水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5.水体净化能力下降,水质变差6.生物多样性减少十二..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地形:①谷地、盆地地形不易散失热量,气温高②阴坡温度较低阳坡温度较高③地形平坦,冷空气可长驱直下,气温低④地势xx高xx低,阻碍冷空气气温较高/利于冬季风停滞气温较低2.纬度3.海陆位置4.下垫面5.气压带风带(例:受西风带影响,气温较高)6.沿海洋流的性质7.距冬季风源地远近8.海拔9.人类活动(例:排放温室气体)十三.全球变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2.作物:①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②低纬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3.旱涝灾害加剧,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十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1.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上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2.加固加高防洪墙,修整河道,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3.建立沿海防护堤坝十五..酸雨的危害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生长3.侵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危害人畜健康十六.减少CO2或SO2的措施1.植树种草2.防止森林火灾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多使用清洁能源4.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5.进行技术革新,减少该气体的排放6.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限制排放该气体多的企业7.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8.加强宣传教育,提倡低碳生活十七.航运的有利条件1.地形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航行2.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小3.冬季无结冰期/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4.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5.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6.河流流向与运河方向一致7.人口多,经济水平高,客货量大8.运河与多条河流想通,水位相对稳定9.避免海风和海浪的影响十八.港口的有利条件分析1.背风避浪,港阔水深,利于停泊2.经济腹地广阔,依托较大城市/联系着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客货流量大,海运繁忙3.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便于安排港口设备4.交通便利,利于客货集散5.政策支持6.纬度低,终年不冻7.海运价格低十九.某地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1.谷地/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不利于污染气体的扩散2.干旱少雨,加剧粉尘等颗粒物的污染3.(冬季等)存在逆温层,不利于垂直方向的气体扩散4.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对大气的污染严重5.工业布局不合理6.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以煤炭等为主二十.土地盐碱化的原因1.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2.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距地表近3.灌溉方式不合理(例: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措施:1.地膜覆盖 2.调节控制水盐运动二十一.河流入海口多的原因1.地势低平,河网密布2.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易改道3.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易形成新的入海口4.流域内降水多,径流量大二十二.流域开发的影响有利:1.解决水资源时间上的矛盾,防洪防旱3.提供大量电力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库区水面宽阔,河流舒缓,对两岸冲刷作用减弱,利于水土保持5.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6.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7.利于水产养殖8.利于农业灌溉,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稳定水源,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不利:9.下游平原失去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10.河口外的鱼类失去饵料,鱼类资源减少11. 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线遭到侵蚀后退二十三.水库的选址1.位于峡谷出口最窄处,建设大坝工程量小2.淹没线以下的居民点少,移民少3.地质稳定4.水量充足5.地势低洼开阔,蓄水量大二十四.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开源: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2.修建水库,蓄积丰水期的河水3.开渠引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适当调入水资源贫乏的地区4.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6.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7.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8.提高水价,实行阶梯水费政策防污:9.加强管理,减少污水排放,防止水体污染10.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水产养殖11.保护植被/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十五.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影响1.导致地下水枯竭或水位下降2.沿海地带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变差3.导致地面沉降或坍塌4.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下渗污染地下水二十六.渔场形成的条件分析有利:1.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并形成水障,鱼类聚集2.处于上升补偿流处,带来海底营养盐类3.处于河流入海口,饵料丰富4.位于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不利:1.过度捕捞2.石油资源开发等造成水质污染3.饵料不足4.盐度过高二十七.洋流的影响1.增温增湿/降温减湿,影响沿岸地表植被、气候2.上升流、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3.海轮顺流节省燃料,加快速度4.寒暖流相汇处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5.加快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黄河生态问题

黄河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黄河源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交错并存。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源区各种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修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活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部分优良草场和天然植被,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非法淘金、采药、挖沙以及对原生植被的滥伐滥垦,也造成黄河源区植被大面积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根据水利部1999年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4.55万km2,其中水力侵蚀2.2万km2,占48.3%;风力侵蚀1.1万km2,占24.3%;冻融侵蚀1.2万km2,占27.02%。

与1995年调查结果相比,水土流失的广度和深度均呈上升趋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增加了56t/km2.a,达2900t/ km2.a。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该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且加剧了干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每年输入龙羊峡水库的沙量达134万m3,严重威胁着龙羊峡水电站的运行安全。

(2)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黄河源区仍然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植被覆盖度大,草场高度在1m以上,长势好,品种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超载放牧、垦草种粮等现象日趋严重。

加之在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致使黄河源区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据调查,黄河源区上世纪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3倍多。

截至目前,黄河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

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草地退化1.61万km2,约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3%,有7000多人成为生态难民。

玉树州曲麻莱县就有3300 km2的草场被开挖,草地严重沙化。

由于草场大面积沙化,给当地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地处黄河源头纯牧业的玛多县,90年代年均牲畜存栏数比1979年下降了58.4%,人均占有量下降了65.7%,38%的牧民被迫迁移他乡。

高中地理教学:人类活动(城市化、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教师版)

高中地理教学:人类活动(城市化、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教师版)

自然微专题06 人类活动(城市化、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典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基塘农业是在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之对应的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下图为桑基鱼塘的示意图)。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完成1~3题。

1.桑基鱼塘农业地域类型是A .混合农业B .水稻种植业C .商品谷物农业D .种植园农业2.基塘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是A .大气温度降低B .降水变率减小C .近地面风速不变D .气温变率增大 3. 基塘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 .蒸发作用减弱B .地下径流增强C .河流洪峰滞后D .气温日较差变小 <思维拓展>Q1. 影响蒸发的因素,并分别举例说明;影响降水的因素,并分别举例说明;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Q1:气温(低纬地区蒸发旺盛,夏季蒸发旺盛,高纬地区蒸发弱,冬季蒸发弱)、空气湿度(干旱地区蒸发旺盛)、风速(平原,植被覆盖率低,海面、湖面等水面,冰面)、水域面积(水面积越大)Q3:水汽(是否有来自于湖泊、海洋等水域等通过风带来的水汽)、降温(风从低纬向高纬运动、气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上升、地形的抬升)、凝结核(城市排放的微小颗粒物多,但一般较少考虑)Q3:距海(湖)远近、大气环流(西风、夏季风等)、地形是否阻挡Q2:分析植被覆、水域转变为城市用地对气温变率、降水变率、近地面风速的影响?植被与水域的转变为城市用地,由于热力性质的变化,气温变率、降水变率会增大;如果是水域转变为城市,城市建筑对风的阻挡作用增强,近地面的风速会减少。

总结:植被、水域的生态功能类似,都具有调节气候(气温变率减小、降水总量增大变率减小且滞后)的作用,倾向于气候的海洋性。

【变式训练】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读图回答1-2题。

论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重要性

论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重要性

论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重要性摘要: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植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升土地生产力、改善环境、增强土壤肥力、调节气候以及美化环境等。

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有效地运用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笔者在下文中探讨了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重要性,旨在未来水土保持工作当中,积极吸取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充分利用植物措施,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重要性一、前言地面的植被、岩层以及土壤等等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为了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安全,植物措施必须要在水土保持中充分发挥作用,来相应地减弱一些风力还有水力对地表的伤害,拦截一定的风沙,从而达到稳固和改善地表质量的作用,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生长。

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在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运用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措施,并探讨了植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性。

二、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重要性受各种项目建设的影响,地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侵害,植被成为防治水土流失等问题并且还具备美化环境的作用。

1.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防治水蚀的作用首先就是,当植被的枝叶开始枯萎衰落,就可以与管层相结合,有效地阻止一定的降水量并能够减小雨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其次,植被可以达到固定和改善地表质量的功能,使水分逐渐渗透到地表下,土壤的孔隙度也能从而提升,最终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都会得到减小。

另外就是,枯萎落叶层可以像一个吸水海绵一样,吸掉雨水,还可以像落网一样,过滤掉泥沙,分散地面上水流量。

最后,植物还有固定的作用,植物的根系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抓紧土壤,可以达到加固坡面的作用,加强土壤的抗腐蚀性并预防泥石流、滑坡等问题的发生。

2.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的防治风蚀的作用植被因其自有的透风性达到防治风蚀的作用。

植被自身的稀疏、透风和紧密结合的枝叶结构能够起到降低风速和能量、降低风对土壤的侵害、减小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的作用。

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绿色的流失丧失了我们的根本1998年全国特大洪灾,历时3个多月,受灾人口2.23亿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刮去1厘米表土,全国减少湖泊500多个、水域面积约2790万亩、水库和山塘总库容达200亿立方米……由于森林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山区毁林开荒,已使全球地表裸露面不断扩大。

土壤因缺乏吸附源而降低了对雨、雪、风蚀的抵抗力,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50~260)×108t表土流失,其中我国占20%,印度占15%,前苏联占9%。

全球陆地1/3左右的土地已沙漠化,并仍以(6×104)km2/a的速度扩大。

过度的土壤流失不仅使土层瘠薄和土壤肥力损失,而且对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森林环境与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土是人类生存之本。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由于山区地形起伏,为降水汇流、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学条件。

因此,在山区不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土地,破坏植被,必然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据1990年遥感普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

据推算,每年水土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108)t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因水土流失已减少耕地(266.7×104)hm2,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100亿元。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减少了一半,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已降到不足0.067hm2。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而且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l.由于水土流失,加之山区毁林开荒,水旱灾情加剧。

江河、湖泊因泥沙淤积,降低了行洪、蓄洪和滞洪能力,造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后果,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效益评估

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效益评估

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效益评估草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草地在生态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并评估森林草地、草甸草地和荒漠草地三种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效益。

一、森林草地的生态效益评估森林草地是一种以树木为主要组成的草地类型。

森林草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源涵养能力:森林草地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树木的根系可以增强土壤的固结性,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 空气净化功能:森林草地中的树木可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并释放出氧气。

森林草地所具有的广阔地表积雪和多年生植被,使得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人类健康。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草地为多种植物和动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环境,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

不仅能提供栖息地,还能为飞禽走兽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

二、草甸草地的生态效益评估草甸草地是一种以禾草为主要组成的湿地草地类型。

草甸草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净化能力:草甸草地具有出色的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能力。

草甸草地的根系结构复杂,密度大,有助于固定土壤颗粒,减少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2. 水体保持能力:草甸草地的根系能够牢固地抓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持水体的流动状态。

同时,草甸草地通过有效地蓄水,减少洪水峰值的形成。

3. 生态景观价值:草甸草地的开阔视野和丰富的植被给人带来美化环境的感受。

草甸草地所具有的丰富的物种和景观给人们带来了休闲和观赏的乐趣。

三、荒漠草地的生态效益评估荒漠草地是一种适应干旱环境的草地类型。

荒漠草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风沙固定功能:荒漠草地的根系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减少风沙的发生。

荒漠地区常年的高温和干旱条件下,荒漠草地的坚强生命力给予了沙漠地区稳定的土地。

2. 水分保持能力:荒漠草地的根系可以有效吸收水分,并将水分储存于植株内部。

森林的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森林的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森林的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分析作者:周洪波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04期摘要针对森林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的相关功能和效应展开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森林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的具体作用层级及功能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充分发挥森林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良好保护工作效果,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森林;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中图分类号:S7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12.068森林资源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森林中的植被和自然界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植被在吸收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出大量氧气,还可以进一步控制空气湿度与降水量等,具备控制风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净化空气等多方面优势。

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是森林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价值。

1 林冠和林下植被层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林冠即植被的枝冠,具有良好的截留降水的效果。

林冠相当于一把伞,可以有效截留降雨和保护地面,植被的树冠和林下植被层可以截留一部分的外部降雨,可以削减甚至消除降水对水土所造成的侵蚀性影响。

影响水体截流量的主要因素包含实际降水强度、森林自身的结构构成特点及所处位置等,在我国中纬度地势条件下,一个基本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可截留当年降水的15%~30%[1]。

如果外部降雨直接落在地表,会造成土壤的破坏和土壤流失问题,导致土壤受到侵蚀。

在外部强降雨的击打和浸润下,地表土壤结构会被进一步破坏,土壤的抗侵蚀作用会大幅度下降,同时水分饱和状态下的表层土壤,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会呈现出泥浆状态,泥浆状态的土壤会堵塞土壤的空隙进而进一步影响水体的渗透,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

1)通过树木自身的林冠和林下植被所产生的遮挡性作用,树木的林冠越低、植被越茂密,则整体的遮盖效果越明显。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知识讲解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知识讲解

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相关课标及考纲:水循环环节与过程;说文解字“木”森林的作用湿地的作用水循环,地表径流,下渗,地下水,概括的讲是:植被保持水土机制:一是林冠(枝叶)截留降水,减少雨滴冲击表土,避免土壤颗粒被击碎;二是减少了到达地面的降水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减少的地表侵蚀。

涵养水源的机制:枯枝落叶有吸纳水分和延缓地表径流的作用,从而增加了雨水下渗。

有植被的土壤,孔隙多,可储蓄更多的水分,先说水土保持机制:植被是乔灌草本植物的统称,植被的地上部分尤其是高大乔林的树冠,具有截留降雨的作用,非常明显,见有关“林冠截留”的文献,太多了。

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避免了土壤颗粒被击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也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量。

地表的枯落物层也有吸持水分的作用和保护表土的作用。

因而植被的林冠层和地表的枯落物层构筑了两道防线。

水源涵养机制:凡有植被的地方,一是表层枯落物层具有吸持水分和阻延地表径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雨水的下渗,而不会形成“水冲土跑”而流失的局面。

另一方面有植被的地表层,有机质丰富,土壤颗粒结构好,总孔隙度高,可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更高值,也易于使水分下渗当降落到森林中的雨水,首先落到乔木的林冠层,一部分由于林木的枝条、叶子、树干表面吸引和雨水的重力的均衡作用而被吸附着,这部分水称为林冠截留水,约占降水量的10%-30%,当雨滴汇集扩大到重力超过树体表面吸附力时,即从林冠落到林地。

从林冠下落和透过林冠直接降落到林地的雨水其中一部分又被枯枝落叶层吸附,称枯枝落叶截留水,一般枯枝落叶层吸水量可达本身重量的2-4倍。

林冠和枯枝落叶截留水在降雨停止后,就会逐渐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去。

透过林冠和枯枝落叶层后的降水大部分直接从土壤孔隙渗入到土层中,渗入到土层中的水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孔隙度。

土壤的孔隙度决定于土壤中的根系、腐烂的根的孔穴、小动物的洞穴这些孔隙吸水后主要受重力作用的支配,慢慢下渗,直到不透水层才会从岩石中出来。

综述植被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

综述植被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

综述植被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植被被喻为人类的朋友,它不仅庇护和养育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文明,而且保护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植被的生态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有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等作用。

比如植被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温度、减少噪音等;在保护环境方面,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监测大气污染等作用。

植被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而且,研究植被这方面的功能对自然保护、景观管理、防御山洪、减少地表径流及土壤流失等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植被对水土保持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植被的水源涵养是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根据植被的空间分布,可以将其划分为冠层、干层、地表及枯枝落叶层、地下根系分布层。

大气降水进入植被生态系统,首先接触冠层,植被冠层除了对降水具有截留作用外,还对降落在冠层上的降水在向下移动过程中产生再分配的作用。

沿着植被的干层流到地面形成干流。

地表的枯枝落叶层具有很大的持水能力,可以有效吸持降落到地表的水分,延缓地表径流的流速,增加入渗时间。

而地下根系层除了能够有效增加入渗外,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抗冲性等。

因此,可以将植被分为3个主要作用层,即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

1.1 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过程是通过叶片截留降水、树干形成干流及对雨滴动势能的减弱作用来实现的。

林冠层的截留量因植被的类型、结构、林分郁闭度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一般是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地>农地,混交林>纯林,复层林>单层林,郁闭度大的林分>郁闭度小的林分,枯枝落叶厚的林分>无枯枝落叶的林分,对落叶林分来说,盛夏>冬季,常绿林分则保持相对稳定。

美国的J.M .Tromble (1983)用人工降雨方式对拉瑞阿灌木(Larreatridentata)进行测定,确定了截留与叶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认为每平方厘米叶面积可截水0 .54g。

研究表明,郁闭度对森林植被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呈正比关系,郁闭度越大,植被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就越大。

林业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

林业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

森林能够减少 地表径流,降 低洪水风险
森林能够净化 水质,减少污 染物排放
森林能够改善 土壤结构,提 高土壤保水性 能
0
0
0
0
1
2
3
4
森林可以吸收大 量的雨水,减少 地表径流,增加
地下水补给
森林可以调节地 表径流,减少洪 水灾害,保护下
游水资源
森林可以改善土 壤结构,增加土 壤水分含量,提 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保护:通过森林经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实践案例:某地通过实施森林经营,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有效保护了 水资源 效果评估:通过实践案例,评估森林经营对水资源保护的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森林火灾对水资源的影响: 森林火灾会消耗大量水资源,
导致水资源短缺。
森林防火措施:加强森林防 火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火 意识;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防火能力;加 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及时
水资源污染: 影响林业生长 环境,导致林 业品质下降
水资源过度开 发:影响林业 生态平衡,导 致林业生态系 统受损
水资源管理不 善:影响林业 可持续发展, 导致林业资源 浪费和破坏
0
0
0
0
1
2
3
4
林业发展可以增加植 被覆盖率,减少水土 流失,提高水资源涵
养能力
林业发展可以调节气 候,减少极端天气,
提高水质
添加标题
森林旅游对水资 源的保护措施: 加强森林管理,
保护水源地
添加标题
森林旅游对水资 源的保护效果: 提高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促进
生态平衡
添加标题
森林旅游对水资 源的保护案例: 某地森林旅游区 通过加强森林管 理,保护水源地, 提高了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促 进了生态平衡。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相关课标及考纲:水循环环节与过程;说文解字“木”森林的作用湿地的作用水循环,地表径流,下渗,地下水,…概括的讲是:植被保持水土机制:一是林冠(枝叶)截留降水,减少雨滴冲击表土,避免土壤颗粒被击碎;二是减少了到达地面的降水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减少的地表侵蚀。

涵养水源的机制:枯枝落叶有吸纳水分和延缓地表径流的作用,从而增加了雨水下渗。

有植被的土壤,孔隙多,可储蓄更多的水分,先说水土保持机制:植被是乔灌草本植物的统称,植被的地上部分尤其是高大乔林的树冠,具有截留降雨的作用,非常明显,见有关“林冠截留”的文献,太多了。

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避免了土壤颗粒被击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也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量。

地表的枯落物层也有吸持水分的作用和保护表土的作用。

因而植被的林冠层和地表的枯落物层构筑了两道防线。

水源涵养机制:凡有植被的地方,一是表层枯落物层具有吸持水分和阻延地表径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雨水的下渗,而不会形成“水冲土跑”而流失的局面。

另一方面有植被的地表层,有机质丰富,土壤颗粒结构好,总孔隙度高,可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更高值,也易于使水分下渗、当降落到森林中的雨水,首先落到乔木的林冠层,一部分由于林木的枝条、叶子、树干表面吸引和雨水的重力的均衡作用而被吸附着,这部分水称为林冠截留水,约占降水量的10%-30%,当雨滴汇集扩大到重力超过树体表面吸附力时,即从林冠落到林地。

从林冠下落和透过林冠直接降落到林地的雨水其中一部分又被枯枝落叶层吸附,称枯枝落叶截留水,一般枯枝落叶层吸水量可达本身重量的2-4倍。

林冠和枯枝落叶截留水在降雨停止后,就会逐渐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去。

透过林冠和枯枝落叶层后的降水大部分直接从土壤孔隙渗入到土层中,渗入到土层中的水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孔隙度。

土壤的孔隙度决定于土壤中的根系、腐烂的根的孔穴、小动物的洞穴这些孔隙吸水后主要受重力作用的支配,慢慢下渗,直到不透水层才会从岩石中出来。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森林植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应,以期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水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将对森林植被变化的概念、类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概述,进而分析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循环、径流形成及径流特性的影响,最后探讨应对森林植被变化带来的水文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二、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森林植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水文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森林植被的变化不仅影响地表的截流、蒸发和入渗等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而且还通过改变地表粗糙度、土壤性质和微气候等方式影响水流的运动和分布。

森林植被的变化对地表截流有着显著影响。

森林植被的增加可以增强地表截流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相反,森林植被的减少会降低地表截流能力,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的补给。

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影响河流的水位和流量,从而对洪涝灾害和干旱等水文事件产生影响。

森林植被的变化还会影响蒸发过程。

森林植被的增加可以提高地表的蒸发能力,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降雨过程和云的形成。

而森林植被的减少则会降低地表的蒸发能力,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降雨过程。

这种变化会影响水循环的过程和强度,从而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森林植被的变化还会影响入渗过程。

森林植被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补给,从而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

而森林植被的减少则会降低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少地下水的补给,导致土壤水分的减少和干旱的发生。

这种变化会影响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森林植被的变化还会通过改变地表粗糙度、土壤性质和微气候等方式影响水流的运动和分布。

4.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方流域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陆地水体的分布与流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流域水体的相关资料。
2.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水体分布、流动与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关系。
3.运用水文数据,分析流域水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4.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人类活动对流域水体的影响及对策。
5.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设计递进式问题,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水体分布、流动与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关系。
3.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流域水体的影响及对策。
4.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流域水体分布、流动的原因,探讨保护水体资源的措施等。
3.组织小组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引导学生总结小组讨论成果,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陆地水体相互关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浅析水源涵养林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水源涵养林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水源涵养林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加上淡水资源的稀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利用也变得更加重视。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水源涵养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源涵养林不光能够有效地保护水资源,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并且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文主要阐述了水源涵养林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水源涵养林对保护以及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方法,以期给相关人员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水资源;保护;利用;方法引言:森林和水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也能给整个生态系统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陆地生态水资源的循环过程当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水资源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

水源涵养林属于一种森林植被体系,通过合理地配置数树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水资源的涵养目的。

因此,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要重视建设水资源涵养林,从而更好地保护以及利用水资源。

一、水源涵养林的概述(一)水源涵养林的定义水源涵养林属于五大林种当中的一种防护林范畴,是一种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能够有效地调节以及改善水源质量,也被简称为水源林。

水源涵养林通常指的是河川、水库以及湖泊等的上游集水区中存在的大面积原有林以及人工林,同时也包含了原始森林以及次生林,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目的是涵养水源以及改善水文状况,还可以调节区域当中的水循环,对可饮用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1]。

(二)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建设水源涵养林,可以有效地改善以及调节区域当中的水资源,从而确保水资源可以充分地得到循环以及利用。

此外,水源涵养林还可以疏通河流以及湖泊。

未来实现对可饮用水资源的保护,确保地表植被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充分地保护地表森林以及灌木林得到保护,必须要重视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与此同时,通过建设水源涵养林,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对生态的平衡调节作用,并且不会受到行政地貌的影响,只会受到地形以及地貌的制约。

在一定的范围当中,水源涵养林能够有效地调节气候以及涵养水源,还可以确保土壤的完整功能,从而更好地凸显出森林生态功能的无限性。

林业与水资源保护

林业与水资源保护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林业与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鼓励公众参与植树造林、护林护水等实践活动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如志愿者服务、环保组织等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宣传林业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成果,提高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林木可以调节气 候,减少土 壤持水性能,保 持水土
改善水质
林木可以吸收水 中的污染物,降 低水质污染
林木可以调节水 流,减少水土流 失,保护水源
林木可以增加地 下水储量,提高 水质
林木可以改善气 候,减少极端天 气对水质的影响
调节气候
林木通过蒸腾作 用,增加大气湿 度,调节气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工程目标:建立水源保护区,保 护水质和生态环境
工程效果:改善水质、增加水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
水土保持工程
工程目的: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主要措施:植树造林、修建堤坝、修建蓄水池等 实践案例:某地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效果评估:水土保持工程对保护水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需要持续关注和维护
林业与水资源保护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林业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 林业与水资源保护的未来 展望
林业在水资源保护中的作 用
林业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实 践案例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林业在水资源保护 中的作用
涵养水源
林木具有强大的吸水 能力,可以吸收大量 的雨水,减少地表径 流,防止水土流失
推广智能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林业与水资源保护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林业与水资源保护领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 能力

铁路施工对生态服务功能问题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

铁路施工对生态服务功能问题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

铁路施工对生态服务功能问题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人类活动总是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而铁路施工的建设所带来的影响根据情况的不同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长期的有些则是短期的,并且根据其影响状态还可以分成可逆影响以及不可逆影响。

文章主要针对铁路施工建设对水土流失以及生态服务方面问题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行铁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准确判断以及如何有效的避免不利影响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标签:生态服务功能;水土流失;铁路施工铁路工程对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时期集中在施工期间,首先工程建设需要获取石料以及土方,需要进行开挖,这样对于土地结构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工程施工还会引起土体的崩塌,并使得土地对于冲刷侵袭的抗性产生不利影响,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会对原有的自然景观土地结构造成破坏,而水土流失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主要有泥沙流失、水分流失以及养分流失三方面内容;而间接的损失则较为复杂,例如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壤的肥力降低,从而在该区域播种的作物产量会随之降低,因而造成经济损失。

另外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问题,使得水库的蓄水以及灌溉能力降低从而引发经济上的损失,另外泥沙会对农田造成影响,甚至由于冲淹会发生弃耕现象,从而造成损失。

文章则主要针对直接损失进行评估和分析。

1 养分流失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中养分大量流失,其养分损失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流失,氮磷钾等元素的流失价值可以依照市场价值进行直接估算,这种分析法是针对效益费用的基本分析方式,目前国外在环境效益评价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该种方式。

而本文中所分析的养分流失问题,需要将该地养分流失数量同该地的市场价格相乘,得出的数值便是该地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养分流失所产生的直接损失。

1.1 氮元素N流失造成的直接损失计算方式: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N流失量同当地氮肥的价格相乘。

1.2 磷元素P流失造成的直接损失计算方式: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P流失量同当地氮肥的价格相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暨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年会
植被对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的影响
2019年11月5日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冬奥会核心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
Ø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
ØPlant diversity ;ØVege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Crockford and Richardson, 2000; Li et al., 2014; Quinton et al., 1997; Janssens et al., 1998; Martin et al., 2010;Puigdefabregas, 2005; Bochet et al., 1998; Feng et al., 2012; Lu et al., 2012;
Liu et al., 2018; )
üAbsorbs
the
energy
of
falling rain;
üRemoves water from soil and transpires it into the air;üRoots hold surface soil and stabilize bank materials;üHelps the ground to absorb water;
üSlows the runoff velocity and traps sediment.
EFFECTS OF VEGETATION IN
MINIMIZING EROSION
Question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
1.How does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litter coverage influence soil erosion process?What i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during rainfall?
2.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n soil erosion?
Methods
Measuring experimental indexes
Precondition of experiment Vegetation coverage/Litter coverage Grass: Carex Shrub: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
Runoff bucket
Rainfall intensity: 60mm/h Duration of rainfall: 60min Slope :15
°
Vegetation Coverage: 0, 25%, 50%, 75%,100%; Litter Coverage: 0, 50, 100, 150,200, 250g/m
2
Control condition
Methods
0200400600800100012000
10
20
30
40
50
60S u r f a c e r u n o f f r a t e (m L /m i n )Time
025%50%75%100%
Fig. 1Dynamic changes of surface runoff rate and sediment
rate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 conditions
Slope Runoff and Sediment Process
0.00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0
10
20
30
40
50
60
S e d i m e n t r a t e (g /m i n )
Time
025%50%75%
100%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0
5
101520253035404550556065
S u r f a c e R u n o f f (m l /m i n )
Time/min
0g 50g 100g 150g 200g 250g Fig. 2Dynamic changes of surface runoff rate and sediment
rate under different Litter coverage conditions
0.00
0.200.400.600.801.001.20
10
203040
5060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r a t e (m m /m i n )
Duration of rainfall(min)
25%
50%
75%
100%
Fig. 3Dynamic changes of Soil moisture increment and soil infiltration rate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 conditions 024*********
10
20
30
40
50
60
70
8090S o i l m o i s t u r e i n c r e m e n t Time(min)
25%
50%
75%
100%
Slope Soil Infiltration Process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10.0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90
S o i l m o i s t u r e i n c r e m e n t
Time/min
0g
50g
100g
150g
200g
250g
0.00
0.200.400.600.801.00
10
20
30
40
50
60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r a t e (m m /m i n )
Time (min)
0g 50g 100g 150g 200g 250g
Fig. 4Dynamic changes of Soil moisture increment and soil infiltration rate under different Litter coverage conditions
ØWith the increment of vegetation and litter coverage,soil moisture increased and the surface runoff rate decreased.
ØIt shows that more water was used for infiltration,and thus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with the increment of vegetation and litter coverage.
ØVegetation and litter coverage can achieve good water storage effe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