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c06164783e0912a2162aec.png)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7fef27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3.png)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
它主要以故事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散文作品多数是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等为题材,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节推进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先秦时期,叙事散文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和士人的喜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以其独立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观点,对后世的叙事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叙事手法上,还体现在对于后世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引导作用上。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开启了叙事散文的先河。
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先秦叙事散文的手法和技巧,丰富了自己的作品,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在古代社会对于历史的诠释和理解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先秦叙事散文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对先秦叙事散文的研究和发扬光大,可以使其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正是这种影响和贡献,使得先秦叙事散文成为了我们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导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要概述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并提出文章的目的。
通过引发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进入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40307576a20029bc642d6d.png)
(三)《左传》的语言生动、简炼、传神极富表现力。
《左传》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刘知几曾在《史通》中这样评价《左传》的语言:“言近而旨
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末尽,使夫读者望表而 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反映了 其高超的语言技巧。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阶段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第一阶段
夏至春秋
史官分司,言事不混,文字古朴简 洁
《尚书》、 《春秋》
第二阶段
春秋末到战 国初
言事相融,篇幅加长,情节曲折, 写人生动
《左传》、 《国语》
3、个性鲜明
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 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 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 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 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 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 特点,幷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形象。
过程。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先记载 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 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 失败的结果。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 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 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 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f2e59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9.png)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重要考点】【名词解释】(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
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
《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2、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1fec2aa58da0116d174925.png)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传》的作者
❖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 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传春秋》。”班固则进一步指出, 左丘明是“鲁太史”。 “孔子半修《春秋》,与左 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 丘明为之传。”——《孔子家语·观周篇》但自唐代 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 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第一节 闳博古奥的《尚书》 第二节 简而有法的《春秋》 第三节 艳而富的《左传》 第四节 文胜而言庞的《国语》
第五节 辩丽横肆的《战国策》
概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孟子》 一、古代叙事散文的形成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二、篇幅
据历史记载尚书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 100篇,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 火焚毁,亡佚大半,西汉文帝时仅剩济南伏 生记诵的28篇,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旧宅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 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到东晋初,有个叫 豫章内史梅赜号称自己发现了《古文尚书》
四、缺陷与不足
❖ 1、过于简短隐晦 ❖ 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3、难以克服的弊病
第三节 “艳而富”的 《左传》
一、《左传》的常识
❖ 1、《左传》的书名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
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 《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 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第三讲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讲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915285a0116c175f0e4851.png)
其次是富于故事性、戏剧性。作者在叙述基本故事 事件的同时,恰当的穿插了一些细节描写,如五鹿 乞食、桑下之谋、薄观裸浴、馈飧置璧、沃盥挥匜、 降服谢罪等等。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读之趣味 盎然,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 第三,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子犯的机智,赵 衰的稳重,曹共公的委琐,寺人披的阴险狡诈,竖 头须的随机应变,介之推的高风亮节等;文中的七 个女性也都各具特色。
“人”是少数人,“国”是国人 。 “春秋笔法”:就是《春秋》中所经常使用 的通过谨严的措辞来表现作者爱憎的具有鲜 明的倾向性的叙事方法。
《春秋》之后,以散文形式写史,相继出现
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 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历史散文已经 相当成熟了。
《左传》
教学目标:
3.《左传》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
事性强;
(二)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艺术。
《左传》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一些细节
描写,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晋公子重耳之亡》
叙事艺术与人物塑造艺术举例:《晋公子重
耳之亡》 重耳出亡的原因:晋献公宠幸骊姬,王室发 生内乱,申生遇害,重耳受牵连,不得不出 亡。
《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在时间
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原名 《书》,后称《尚书》或《书经》,包括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主要内容 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 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 盘庚》是可靠地殷代作品,也是我国
语言上,《春秋》多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
语言,比《尚书》更加明白易晓,文字表达 力也有了很大进步,标志着散文发展的重大 变化。 体系上,《尚书》不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著 作,而《春秋》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41fc116edb6f1aff001f73.png)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 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 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 “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
《春秋》与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 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 国年号纪年(隐桓庄湣釐文宣 成襄昭定哀),记事也以鲁国 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 侯。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
• 主旨两方面:
– 渲染苏秦的大段说辞,表现策士的雄辩和计谋 – 渲染苏秦发愤成功之后的显赫,宣扬功名宝贵的人 生态度
• 人物形象分析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行动 – 对比手法 – 细节刻画
以苏秦为例看刻画人物的方法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写出苏秦的感慨之语,至少写两句) – 行动
• 你所熟悉的先秦散文有哪些? • 你最喜欢先秦散文的哪种文风?
先秦散文文风各异
• • • • • 微言大义 义丰词约 辩丽横肆 含蓄隽永 气势浩然
【精读作品篇目】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 师》、 《晋公子重耳出亡》、《晋灵公不君》 《城濮之战》、《崤之战》 、《秦晋鞍之战》 《国语》:《召公荐厉王止谤》《勾践灭吴》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荆轲刺秦 王》、《庄辛说秦王》、《鲁仲连义不帝 秦》、《赵威后问秦使》
3· 《左传》和《国语》 2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春秋三传) 2、左丘明 3、《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 纪年完全按照春秋的方式 • 内容与春秋相吻合 • 解释春秋用辞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e64eb47c1cfad6195fa754.png)
系
《 左 传
·
秦
晋
殽
之
广 外 南
战
国 商
》
学
院
中
文
系
• • •
“““ 烛秦春
一 .
之 武
晋 之
秋 无
退好义
背 景
秦 师
”
战 ”
材
广
”
料
外
南
国
商
学
院
中
文
系
• • • •
秦
犒
谏
广 外 南 国 商 学 院
于 殽 ; 襄 公 释 囚 , 穆 公 悔 过 。
第 八 至 十 三 段 : 先 轸 论 战 , 晋
《
”机) 。的将
融史 合实
气) 氛在 ,战 增事
紧) 张写 激战 烈争
左 传 》
在与
添叙 ,过 的
一神 起话 ,传
波写 澜中 ,穿
如程 《的 鞌文
文 学
广
如说
交插 之字 色
外 南
“、
代细 战不 彩
国 商 学 院 中
晋轶 景事 公传
重节 大, 契以
》多 ;,
但
之 一
文
系
•
——
曲
自盖 晋左
折采 用
《 左
才 逐明语
子 必 读
段谢, 细阳读
书 细处文
》
人 物 的 主
彩 之 三
系
•
博
( 二 ) 外 交
( 一 ) 叙 述
具 体 表 现 :
”
而 奥
语 言
(特
刘 知
色
《 左 传 》
4先秦叙事文
![4先秦叙事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c0120348d7c1c709a1450c.png)
四、《左传》的影响
•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 其题材、叙事方法、写人艺术和 纯熟精美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
文学,小说、诗歌、戏剧的创作 提供了艺术借鉴,影响甚为深远。
第三节《国语》
• 一、成书及体制: • 又名《春秋外传》。 • 体制: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记事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 (前1000-前440)
• 少数甲骨卜辞已具备这种因素。
商周铜器铭文
• 商代最长的不过50字。 • 周代增多,《毛公鼎铭》498字。 • 《散氏盘铭》357字 • 矢氏、散氏
• 《散氏盘》亦名《矢人盘》。为西周 著名重器,此盘制作年代约为历王时 期。以其长篇铭文著称於世,铭铸於 盘内底上,作方形,共十九行,行十 九字。末行仅八字,全篇总计三百五 十七字。《散氏盘》铭文记载当时散、 矢两国和谈、划定两国国界,具有和 约性质。散国将约书铸於盘上做为散 国宝器。
• 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简 洁精炼,委曲有致,栩栩如生。
•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 也。
–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弦高犒秦师、 重耳对楚王
– 软中带硬,语含威胁孟明稽首、鬬 勃请战
– 抓住要害,晓之以理烛之武退秦师、 宫之奇谏假道
– 委曲婉转、陈述利害王孙满观师、 韩厥擒逢丑父
– 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 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著,实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
思想、风格不统一,非出自一人 之手。
• 内容:分载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 料的汇编。通过人物的言论,反 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 活动。共21卷242则。思想驳杂。
•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 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cbf6e16c175f0e7dd13733.png)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主要内容与重点提示◆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周易》、《尚书》参考书《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古经今注》高亨中华书局《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孔安国伪传,孔颖达正义《尚书今古文注疏》(见皇极经解)(汇集今古文,供研究用)清孙星衍《左传》参考书:《春秋左传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晋杜预参考汉魏间贾逵、许淑、郑众、王肃等家今文观点,作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最权威之古注,在全部十三经注疏中也是较好的旧注本)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及其子刘毓,孙刘寿,次孙贵(刘师培之父)三代四人陆续编撰,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先列旧注,次及本人疏证,博采众书,材料极富,为深入研究左传之重要参考书。
▪《春秋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选文较多,注释稳妥详细,多用旧注,为了解左传全貌之初读本.▪《左传选注》朱东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选材体例以国别事件为主,侧重文学角度,每段后有评述性说明。
▪《国语》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战国策》参考书:▪《战国策》东汉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由于过去文学观念不同,魏晋隋唐没有整理战国策的记载,北宋时,战国策已缺11篇,高注20卷缺12卷,曾巩细心搜求民间藏本,编成33篇,即今本。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铸之鼎器重宝之文字。
《易》卦爻辞——卜筮文字,亦事亦理,亦韵亦散。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722d28647d27284b7351fc.png)
毛公鼎
毛 公 鼎 铭 文 拓 片
二、《尚书》
1、名称
据东汉王充《 据东汉王充《论 正说篇》 衡·正说篇》,“上 古帝王之书”的意思。 古帝王之书”的意思。 “尚”即“上”, 尚书” “尚书”是上古的史 书。据传孔子曾编定 过,所以儒家尊它为 经典,故又称《 经典,故又称《书 五经” 经》,是“五经”之 一。
2、今文《尚 今文《 和古文《 书》和古文《尚 书》
汉代经学分为 两派, 两派,一派是今文 经学, 经学,一派是古文 经学。 经学。用汉代通行 文字(隶书)书写、 文字(隶书)书写、 传授经书学说、 传授经书学说、注 微言大义” 重“微言大义”的 称今文学派; 称今文学派;用战 国文字(籀文)书写、 国文字(籀文)书写、 传授经书学说、注 传授经书学说、 重文字训诂的称古 文学派。 文学派。 伏生受经图(王维作,存日本)
三、《春秋》
春秋》 《春秋》 属于早期记 事体的历史 散文, 散文,是我 国第一部编 年体大事纲 要(断代简 史 )。
1、作者
我们现在所说 五经” 的“五经”之一的 《春秋》,特指鲁 春秋》 春秋》 《春秋》,是孔子 据鲁国史料纂修的 鲁国纪年史。 鲁国纪年史。
2、内容
《春秋》记事起于鲁 春秋》 隐公元年( 722), 隐公元年(前722),止于 鲁哀公十四年( 481),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242年 周平王49 49年 共242年(周平王49年— 周敬王40 40年 周敬王40年),是按鲁国 十二个君王的世次编撰 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粗 略地记载了鲁国十二君 (隐、桓、庄、闵、僖、 文、宣、成、襄、昭、 定、哀)所经历的鲁国和 其他各国的大事。 其他各国的大事。后人 便把这一时代称为春秋 便把这一时代称为春秋 时代。 时代。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b6c12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2.png)
先秦叙事散文先秦叙事散文是指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的各国散文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门类之一。
该文学门类的作品分为史记、春秋、国语、左传、竹书等多种体裁。
这些作品采用散文的形式,叙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就对先秦叙事散文进行深入探究。
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歷史評注和史论。
歷史評注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事和评价,其中以《史记》最为出名。
《史记》是司马迁于汉武帝时期所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数量最大、体例最完备、质量最高的一部。
《史记》以叙事为主,用散文的形式记载了从中国的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现了其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信奉。
史评则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考证,其中以《左传》最为著名。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纷争。
作品具有内容丰富、刻画鲜明、语言精炼的特点,被誉为古代正史之精品。
另外,国语也是先秦叙事散文的一种体裁。
国语是以国家命运为主题的散文,涉及到多种文学形式,如祭文、悼文、议论文等。
主要分为《国语》和《吕氏春秋》两类,《国语》是汉代著名史书,记述了先秦诸侯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与《史记》、《左传》一同记载了中国的历史。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经学著作,收录了各种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材料,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之一。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还包括竹书,是各国国史的草书版本,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史实和人物。
由于先秦时期的文字繁杂,难以保持完好,所以至今留存的竹书很少。
不过,发现的竹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以散文的形式探索了先秦时期的历史真相和人类社会的初步形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为后来文学和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ee43e6524de518964b7d3d.png)
四、《左传》的基本思想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 范评判人物,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 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露了社会 变革的趋势。 五、艺术成就 以“春秋”的记事为刚,增加了大量的 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 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六、《左转》进步观点 1.民本思想 2.爱国思想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七、《左传》的文学成就 1.《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2.《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 事,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3.《左传》出色的细节描写。 4.《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 近旨远,辞浅义深。
二、《国语》的思想倾向 1、儒家的民本思想。 2、儒家尚礼崇德的思想。 3、宣扬吉凶祸福、天命鬼神。
三、《国语》的艺术特点 1.《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集,原始材料多, 艺术加工较少。 2.《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3.《国语》虽然是以记言为主,但是并不是 语录体和论说性散文,仍是记言和记事结合 的作品。 4.《国语》的语言总的来说,具有文辞古朴、 简练晓畅的特点,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 向。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其书 《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 别体史书。分别记载战国时期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 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由西汉末刘向 刘向整理编 刘向 订,正式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 篇。主要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 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 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 盾。
其中有些比喻,我们现在还在使用,如用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 的“浮言” 。 总体说来,《尚书》的语言“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 但,《尚 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 典 ,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范文
![先秦叙事散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ccd7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e.png)
先秦叙事散文范文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文学的起点。
在先秦时期,叙事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故事的叙述来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先秦叙事散文以《山海经》和《史记》为代表,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
其中,《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以记叙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山川地理和神话传说。
它以精确而瑰丽的文字描绘了神奇的山川景色、神兽、神灵和人类的生活。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的散文叙事以其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历史文学的典范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包括《五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等,它们都以生动的语言和精致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先秦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形象。
而在叙事散文的创作中,先秦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和文人也积极尝试了一些新的文学形式。
例如,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兼文学家,他的散文叙事作品《庄子》以幽默、夸张和奇想的手法,通过寓言和神话的叙述方式,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庄子的散文叙事作品充满了诙谐和智慧,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人类的局限性。
另外,屈原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民族英雄,他的《楚辞》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楚辞》中的叙事散文作品以其优美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表达方式,将先秦时期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感情融入其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00de7ac850ad02de8041d7.png)
韩愈《进学解》:“《春秋》谨严,《左氏》浮 夸。”
“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和母亲的对话 、“宣公 二年”鉏麑自杀前慨叹、“成公十年”记晋景公 之死
❖ 作品选讲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1、相关背景介绍
2、解析
3、艺术特色
(1)结构完整紧凑,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 记叙得有条不紊,而又波澜起伏。
❖ 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重耳流亡、晋灵公与赵盾之争
❖ 善写战争
着重描写战争的起因、战前的策划、战争的影响等,把战争的胜负 与各国的政局、外交、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等等联系起来写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27、28年)、“秦晋殽之战”(《僖公32、 33年》)、“晋楚邲之战”(《宣公12年》)、“齐晋鞌之战” (《成公2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16年)
祖己训王之辞) 《西伯戡黎》(文王灭黎,祖伊恐,奔告于纣) 《微子》(太师少师劝微子去纣) 《牧誓》(武王与纣战于牧野时之誓词) 《洪范》(箕子告武王以天锡大禹之洪范九畴,实
为上古之宗教哲学) 《金滕》(武王有疾,周公请以身代,雷风示变。
见《史记》)
❖ 《大诰》(周公东征时之诰辞) 《康诰》(封康叔时之诰辞) 《酒诰》(亦诰康叔,可见其时酗酒之风甚烈) 《梓材》(诰康叔以为政之道) 《召诰》(记周、召二公营洛邑事) 《洛诰》(洛邑建成,周公告诫成王之辞) 《多士》(成周既成,迁殷民,告诫之辞) 《无逸》(周公告诫成王之辞) 《君奭》(周公摄政时告召公语) 《多方》(成王灭奄后,归告多方之语) 《立政》(周公致政后告成王语) 《顾命》(含今本《康王之诰》,成王没,康王立,
(2)精彩的外交辞令(全文的重点和精粹所在) 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金圣叹:“分明一段写舍郑之无害,一段写陪晋之有害,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a62ac589eb172ded63b78a.png)
大纲式叙述
• 隐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 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 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春秋》——编年体史书之祖
• 1、概说 、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 春秋》 简史,是继《尚书》 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部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通 春秋” 其所以名为“春秋” 称。其所以名为“春秋”,是取春秋代序 为一年的意思,后来就成为纪年史的专名。 为一年的意思,后来就成为纪年史的专名。
遣词造句上的精微艺术
• 《春秋》僖公十六年: 春秋》僖公十六年: 十有六年,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王,周天子,王正月,这 王正月( 周天子,王正月, 里指周历正月),戊申, ),戊申 陨石于宋五,是月, 里指周历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 飞过宋都。 飞过宋都。 • 《公羊传》: 公羊传》 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之填然。 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之填然。视之 则石。察之则五。 则石。察之则五。 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鷁?六鷁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 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鷁?六鷁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 察之则鷁,徐而察之则退飞。 察之则鷁,徐而察之则退飞。
•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 艺文志》 古之王者, 汉书 艺文志 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 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 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 春秋’ 言为‘尚书’ ‘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 同之。 同之。”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61d68b6529647d2728526e.png)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卜辞 青铜器铭文 《春秋》 《左传》 《战国策》 《尚书》 《国语》
早期叙事散文产生的背景
文字的出现及书写手段的成熟 完善的史官制度
甲骨卜辞
癸已卜,献贞。——叙辞 旬亡(咎)?——命辞 王(占)曰,(有)(祟),其(有)来 (艰)。——占辞 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 自西。沚告()曰:“土方(征) 于我东鄙,(灾)二邑。(邛)方 亦(牧)我西鄙田。”——验词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编年史——“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 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 序》) 提纲式、标题式的记事方法。 重书法——一字褒贬。 ex: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今文尚书:28篇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 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 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 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 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 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 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 十篇,独得二十八篇,即以教 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 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 涉《尚书》以教。 《汉书 儒林传》
青铜器铭文
曶鼎 毛公鼎
毛公鼎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 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 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厥 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 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 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 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春秋》
《国语》:偏重记言
编纂体制:国别体史书 思想特征:人神并重、重民崇礼。 叙事特点:集中在一定篇幅中刻画某个人物。 纪传体
《战国策》的文学特征
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多夸张虚构和内心独 白。 通过个性化言行、传神的神态和细节来描写 人物。 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 的体例。
《左传》与《战国策》说辞的区别
古文尚书:58篇
用先秦文字抄录的《尚书》篇章,称为 《古文尚书》。 西汉鲁恭王毁孔子故宅时于壁中发现的一 部,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曾由孔安国献 上朝廷。此书西晋末年即已亡佚。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 58(33﹢25)篇,每篇有称作孔安国传的注。 南宋朱熹质疑此书真伪。明·梅鸯作《尚书 考异》,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清•惠 栋作《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梅赜的《尚书》 为伪书。
陈说方式:以理服人;以声势夺人 陈说内容:信而可征;杜撰寓言,间杂鄙俚 陈说态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强词夺理、 巧言令色 辞令风格:平实典重,委婉蕴藉;铺张扬厉、 夸饰鄙俗
先秦叙事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文以载道 文气说 褒贬倾向 叙事结构节结构主要是以时间为序,但倒叙、预叙、插叙、 补叙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视角,但在个别段落也从事件中 人物的角度来叙述。 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举止的描写体现道 德评价。 创立一种直接引入议论的方法。 注重描写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带有道德化、神秘化的特点。 有些叙事和记言出于臆测或虚构。 常描写与事件关系不大的细节。 人物描写:两种模式;偏重外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