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设计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设计

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

3.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 原因: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推动;北魏发展经济的政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 表现:(1)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民间、官府手工业发展;丝织业发展显著,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交易恢复;对外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3. 影响:①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②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的名称。

(2)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要求。

三、民族交流与融合1. 表现:(1)鲜卑族的汉化:①鲜卑人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封建化过程;②鲜卑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有的兼营工商业;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①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②汉族服饰……等也受到鲜卑族影响。

2. 意义: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大融合》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族融合的内涵和表现,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民族融合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2)理解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图表、地图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融合的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

(2)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这一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融合问题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内容】: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掌握各个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情感目标:懂得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树立和谐、包容的民族观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不同政策的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课件放映新疆的美景和多元化文化,让学生感受新疆是一个具有非寻常多元化特点的地区。

要求学生围绕新疆文化进行讨论,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讲解(30分钟)讲授内容:1. 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中央政府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先后采用了“一统天下”、“平定西域”、“新疆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分别讲解各个时期的政策特点和影响。

2. 当前新疆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政策的执行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等。

三、讨论(30分钟)1. 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及时反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的种种画面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学生围绕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进行讨论。

教师给学生提供开放式和有意识争论和意见指导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多种立场和观点,形成善意和不那么偏执视角的看问题的态度。

四、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标,以及讲述的关键内容和意义。

2. 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教师遴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观点和哲理,分别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或者前往新疆旅游时,可以继续了解和探究促进民族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投资回报。

也可以在科技感驱动的时代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和开展多维信息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讲授新课】一、题解: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实质:A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B从民族习俗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C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 1.农牧业的发展的表现 • 2.手工业的成就的表现 • 3.商业活动活跃的表现
一、农牧业发展表现
牧马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荒墓地壁得砖到画更)多地开(垦魏,晋粮墓食壁产砖量画提)
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
发展 。
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 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 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 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 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 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 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 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 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 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 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 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 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 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 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四通市
洛阳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了解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恢复发展的情况。

2.理解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作用。

3.掌握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①1.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经济作物发展起来。

(4)畜牧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②1.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统治制度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③1.表现(1)鲜卑族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经济生活: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习俗:汉族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2.影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思考]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政府政策的调整;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民族融合的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所起的历史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导入新课】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提问: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农业方面,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方面,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活动方面,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1.农业的发展提问:农业获得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成效,同时这也是技术的进步的结果,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另外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2.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归纳概括出,表现在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等方面即可。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案2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案2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汉族和鲜卑族之间民族融合的表现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用历史史实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基础预习】(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原因:北魏孝文帝的_______推动了北方经济的______和_______。

2、表现:(1)农业方面:①工具得到改进,提高,兴修水利;②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加;③适应的需要,城郊、以及的种植发展起来;④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方面: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直接影响了后来时期的制瓷业。

(3)商业方面: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政府铸造,使代替实物交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孝文帝,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和,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2、措施:(1),________ 。

在洛阳建立,兴办等学校,教授;(2)恢复汉族;(3)采纳汉族。

(三)、民族的交流和大融合:1、表现:(1)鲜卑族逐步汉化: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贵族成为中原的。

_______的变化促使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文化精华融入汉文化之中。

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广泛传播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检测】1、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生产都有所发展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D )A、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B、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C、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D、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4、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B )A、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C、民族矛盾尖锐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 D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6、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C )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D )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5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的复苏与恢复,政权封建化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和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和学生的论证表达能力方法与过程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的改革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设问: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张幻灯片,大家看看两张幻灯片显示的人物在外形上又何不同?(提示),哪个更像我们汉人?同样在北魏时期建立的石窟艺术,艺术风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大家想想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实作品反映艺术风格的不同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那么孝文帝改革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教学(简要分析教材:本节内容从经济、政治、民族融和三方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使学生形成初步总体认识)首先我们一起浏览一下本课的小标题,本课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首先我们来了了解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找出课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的?1、农牧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找找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表现:农业工具的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增加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发展(关键词画下来)(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手工业发展表现)2、手工业进步(那么手工业发展又有何表现呢,先请大家看看书本上的“佛说法图残片”看看画面有什么东西,这些图案都是绣在什么上面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除了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外还有哪些表现呢)表现:丝织业发展最显著;绢帛产量增多;北方青瓷的出现手工业发展不仅包括官营的还包括民营的,它们都在共同发展)3、商业的活跃(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商业发展的表现。

请大家结合书本图片和教材说说。

分析图片:铜钱的铸造改变了物物交化方式,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商队使货源充足,这些都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问题探究分析图片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讲授历史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达到深入理解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的目的。

本文旨在分享在授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时的教学经验及反思,以供历史教师参考。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把握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了解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重点1.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2.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课堂讲授法;3.学生讨论法;4.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准格尔画像》,通过提问为教学话题展开。

•教师:这幅画像可能代表着什么历史事件?•学生:这可能代表一个汉族人通过恶劣环境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

•教师:会有什么原因使这个汉族人要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学生:可能是因为他受到了汉族中的迫害或者农民战争等内部矛盾。

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民族融合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二步:讲授(20分钟)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合并和各民族融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第三步:小组讨论(3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通过讨论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让学生合作思考和探究。

第四步:汇报(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汇报,对学习感悟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步:小结(5分钟)通过在线答题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堂讲授法、学生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优秀,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度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共19张PPT)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分析成功的原因。
并联系现实,说说对当今改革的启示。
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源) 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
2.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 3.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 4.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小组成员小乙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
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 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 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 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 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 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 了北魏的衰亡。
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为隋唐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洛阳伽蓝记》卷二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3.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3.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分裂状况;2.掌握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3.理解近代中国促进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性;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清朝时期推动民族融合的两次尝试;2.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分裂状况,以及推动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们思考:民族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

2. 讲解(20分钟)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分裂状况1.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满族与汉族对立。

2.清朝时期的分裂状况:雍正时期的回乡差官政策,使得汉人不得进入边疆地区;道光、咸丰时期的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民族矛盾。

#### 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3.光绪新政:光绪年间,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尝试。

如保路运动、煤矿调查等。

4.辛亥革命:辛亥年间,推动辛亥革命的各界人士,提出了民主、科学、教育等口号,倡导民族平等、互信互爱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推动民族融合的重要性通过上述两大事件,我们可发现,近代中国推进民族大融合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进而引领中国180余年的民族历程,直到今天该历程仍在不断发展。

3. 练习(30分钟)1.自选阅读:请学生自选相关书籍、资料,了解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并在下节课上向全班学生做一次分享。

2.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有关“我对民族大融合的理解”的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 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 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 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 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 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1.农牧业的发展的表现 • 2.手工业的成就的表现 • 3.商业活动活跃的表现
一、农牧业发展表现
牧马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荒墓地壁得砖到画更)多地开(垦魏,晋粮墓食壁产砖量画提)
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
发展 。
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
1.对鲜卑:生活习惯封建化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2.对汉族:鲜卑优秀文化精华融入 吸收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文学、
生活习俗融入鲜卑色彩。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 代发展的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 族大融合。




四通市
洛阳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 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 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官制、定律令、废酷刑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4、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一目,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 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 识?
一、成功的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 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 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 心。
二、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 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 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具有曲折 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河 南 洛 阳 龙 门 石 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 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 诸朝,雕凿不断。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 中 北 魏 石 窟 占 30% , 唐 代 约 占 60% , 其 他 时 代 窟 龛 约 占 10%。
二、手工业发展表现:
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
三、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
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 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北魏的洛阳,城内有 大市、小市、四通市, 总称“洛阳三市”。市 内有钟鼓,开市、散市 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 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 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 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 的商人。……北魏的许 多贵族高官显宦也 都经商。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 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 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 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 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 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 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 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 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 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