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自由之境——庄子和海德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摘要】本文试图讨论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一般关联,我们将借庄子之“道”的独特根基来揭示庄子“自由观”的切实性与深刻性。
事实上,在庄子那里,“道”与“自由”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倾泻出来的,不存在不奠基于“道”的“自由”,也不存在丧失了“自由”的“道”。
既然识见到这一层,我们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两者的关联,以一种切中本真的样式依次捋清。
同时,我们也将把此两者的“超越性”作为它们的共同基础揭示出来,以期在更高层次上使得两者的内在相关性豁然开朗。
中国论文网/5/view-5635174.htm【关键词】庄子;自由;道;超越一、从“道技之分”看自由我们由《养生主》篇可知,庖丁之所以能够使“刀刃若新发于硎”,能够使刀刃在“解牛”时游刃有余,乃在于他不单单耽于技巧,更在于“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
”正因为好“道”,他的“技”才能“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庄子的“道技之分”,技巧只是对外物的单纯加工,以达到某种实用的目的,但是“道”却不是。
“道”是对技巧的超越,是使自己达到一种高度的自由。
如果说这种自由所指的就是道对技的超越,那么,这里的“道”又有何“可道之处”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向事情本身”。
当我们将自由看做“道对技的超越”时,我们无论如何也须就“道”的本真含义做一番讨论。
好在前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提示出了“道”或曰“真理”的本质。
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乃是存在者整体就其存在而来,在其无敝状态中在此成为中心。
这也就意味着,向来处于“在之中”的此在之向无敝的存在者开放,即对无敝的存在者开放恰恰乃是“自由对待无敝的存在者”。
真理的事情本身不仅是有存在者敝开出来成为无敝而使得自身被动地有待于被适应,更是要此在主动地去适应存在者,因而真理乃在于“自由之为敞开自身”。
由此可见,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的本质正在于“自由”。
而对“艺术之为艺术”其本质也只在于“器具在其去敝过程中显现存在之持守”。
自由的大道――《庄子》内七篇自由境界的探讨
《大宗师》讲述了颜回由忘仁义、忘礼乐而至于“坐忘”的进境。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通”就是“道”。
《人间世》又有所谓“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听之以心”,是人的特征,由此而有声音之“美丑”、“善恶”,如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孔子用“心”去听了。三月不知肉味,是否是价值判断或审美判断对心灵的宁静的“蛊惑”呢?也许是的。于是庄子说“听之以气”,此气与“地籁”所谓“大块噫气”,同曲同工,都是“虚而待物者也”。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美无丑――虚――这就是心灵的斋戒。
那么,道是什么?道是无。无是什么?无是自然。自然是什么?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自然,岂止“四大”,莫非“五大”乎?非也,自然未居其一,自然,只是自己这样。其实,也未见得有“四大”,只有三大:人、地、天,自己这样。“三大”也未必有,只有一大,就是自然,自己这样。不过,老子此语言说的“眼”在于“人”――“人居其一焉”。
所谓“无”,所谓“万物之母”,这种在名言意义上对道的特征的方便表述,为庄子所现成地接受。但对于“所指”的意义,庄子则有自己的观照。
三、“地籁”:给予的道的启示
《齐物论》开篇以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一段问答,引出了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描述。庄子行文,有实写,有虚写。这里,“地籁”是实写,其他两者是虚写:“人籁”在于引出“地籁”,“天籁”则是对于“地籁”的进一步总结。看庄子如何写“地籁”:
落庵
从来研究《庄子》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因其书环玮,其词参差。本文欲寻一方便法门,仅就《庄子》内七篇的材料,对其所言人的自由的问题,作一系统阐释。《庄子》内、外、杂篇的作者、年代问题,历来没有定论,本文也不打算作专门的探讨。但我以为,《庄子》内七篇的思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不论其作者为谁(极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就其思想深度而言,足可以为一代宗师。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提出个人的自由问题,并作出系统的阐述的。其实,纵观庄子全书,也总是在围绕着个人的自由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差异述略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差异述略
钟华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9)006
【摘要】尽管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存在着许多本质性的相同或相通,但他们在思想的起点、终点、道路、形式等方面,也还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足以构成阻碍二者对话的隔障,反而可能为我们的"生产性对话"提供了新鲜的话题,产生有价值的结果.
【总页数】6页(P35-40)
【作者】钟华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论海德格尔诗学话语方式与《庄子》之关系 [J], 钟华
2.《庄子》: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秘密来源" [J], 钟华
3.中西诗学的"生产性"对话——读钟华教授《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J], 张德明
4.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可通约性述论 [J], 钟华
5.庄子与海德格尔在哪里交汇?——评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J], 吴兴明;王俊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向理想的存在_庄子与海德格尔生态美学思想比较
收稿日期:2008-03-17作者简介:丁永祥(1965-),男,河南武陟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第24卷第11期2008年1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4 No .11Nove mber .2008走向理想的存在———庄子与海德格尔生态美学思想比较丁 永 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看庄子和海德格尔,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生态美学意味。
庄子的“齐物论”和海德格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是生态美学生态平等观的古代阐释。
庄子所构想的“天人合一”与海德格尔崇尚的“诗意栖居”实质上就是审美栖居。
而其所提出拯救世界的方法“清静无为”与“艺术拯救”也与当代生态审美相贯通。
庄子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为今天的生态美学理论发展和我们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生态美学;庄子;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8)11-0021-03 生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自人类产生以来,一直在为理想的生存而苦苦追求。
中国的道家和西方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可谓最具代表性。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曾构想了人自由无待的理想生活。
西方哲人海德格尔也提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现代社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人类生存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生存?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我们当前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古代的思想宝库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东西。
从当今生态美学的维度来审视道家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以发现他们曾经关心的问题,与今天人类面临的问题有一脉相承之处。
他们的思想对当今生态美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代的生态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理想的生存也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一当今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是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对自然的掠夺加剧。
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
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思考了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之间的关系。
首先,庄子对自在境界的追求可以被视为一种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认为,人的自在境界不受外界的限制,而是源于内心的自由与放松。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指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受外界的束缚。
这种自在境界与现代人对自由的追求有着共通之处,现代人追求的自由也是一种不受外界限制的境界,是对个体权利和自主选择的追求。
其次,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都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
庄子认为,人的自在境界源于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他提倡“养生之道”,主张人们应该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只有内心平静才能达到自在的境界。
现代人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和,他们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调节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都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
第三,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都与社会压力和现实困境有关。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自在境界可以被视为对当时社会困境的一种回避与抗拒。
在现代社会,人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境,追求自由成为他们摆脱困境、寻求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
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都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回应。
最后,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都需要个体的努力与修炼。
庄子认为,自在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个体的努力与修炼才能达到。
他提倡“养生之道”,主张人们应该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现代人对自由的追求也需要个体的努力与修炼,他们通过学习、实践和自我反省来提升自己的自由意识和自由能力。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在境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庄子的自在境界可以被视为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与现代人的自由追求相呼应。
浅析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思想
第29卷第5期2010年10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9No.52010.10收稿日期:2010-08-05作者简介:甘丽,女,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浅析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思想甘丽(贺州学院中文系,广西贺州5428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论有了交流和融合的机会,文章试图通过探讨庄子的“道”与海德格尔“存在”的内涵寻找他们的共通之处,以揭示中西文论交融的美好前景,更重要的是在找出他们共通处的时候,力求更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他们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中西文论比较;庄子;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0)05-0039-02庄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道”论是道家观点的核心。
庄子的“齐物”,“逍遥”的境界,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道家把天地万物都认为是“一”,即自然和人浑然一体,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是以自然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其基本观点主要反映在他所提出的基本本体论学说中。
海德格尔最关注的问题是人的“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希腊时代就不断有人去寻求这个答案,生和死问题毕竟是人生的最大问题,他一反近代从认识论出发研究哲学的传统,从人的存在入手研究哲学。
他强调应当首先追问人的存在,因为只有人才能领悟到自己的“在”。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宁静和自由的生活在大地之上。
和庄子一样,提倡回归自然本真,追求超功利,超生死的自由逍遥的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海德格尔和庄子真理观之异同
海德格尔和庄子真理观之异同作者:王秋妹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代真理观念与西方真理观念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庄子是奠定中国纯艺术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是对20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庄子和海德格尔在思想上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庄子和海德格尔,分析其在真理观上的异同。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真理;现象学一、海德格尔:“存在”与“无蔽”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
他对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真理观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德格尔从人的先天架构中寻找根据,力图在传统的符合观认识论基础上进而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基础。
海德格尔将真理的揭示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其对真理本质的思考,正是对此在在世界中生存的终极思考。
进而,海德格尔将对真理及其本性的研究由纯粹的形而上的思索转入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拯救人类异化状态的深刻思考,因此,理解其真理观对研究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理就是和存在等同的东西,我们寻找真理,其实就是在揭示存在的意义。
从最原始的意义出发,真理是此在的展开状态。
原始的真理乃是命题真假的存在论前提,也是传统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
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是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之上,无蔽即为真理。
因此,真理是存在的真理。
二、庄子:“道”与“美”“美”在庄子那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而“道”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
所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
“道”是天地的本体。
圣人“观于天地”,就是观“道”,也就是对最高的“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所以他在《田子方》中借老子的口进一步指出“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和海德格尔
庄子美学思想在现代中西美学思想逆转中的意义在考察中西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竞倒过来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逆转。
最鲜明的表现是,一些西方现代美学流派竟抛弃了他们历来所强调的那种重理性分析、重逻辑推理、重循环论证的审美传统,而向以庄子为代表的强调审美创造的主体表现,强调审美的理直观、重顿梧、重体验、重感受的中国传统美学接近和靠拢。
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中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美学思想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比较,来说明这种逆转现象的具体表现,并揭示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中西美学思想逆转中的意义。
一、庄子和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一个诞生于公元前战国时期的中国,一个倔起于公元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欧德国。
然而,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时空距离相当遥远的哲学家,却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何其相似的美学思想。
在对他俩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番比较后,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而又令人深思的东西。
(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是一种人生观本体论。
“美”在庄子那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而“道”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
所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
“道”是天地的本体。
圣人“观于天地”,就是观“道”,也就是对最高的“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所以他在《田子方》中借老子的口进一步指出“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实现对于“美”的观照,便能进入至美至乐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成为高度自由的人。
在这里,庄子把“美”和“道”相提并论,都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庄子在《养生主》一文中描述了庙丁解牛的审美创造之后,借文惠君的口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通向自由之境——庄子和海德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敞开, 物作为自身显现, 这样便出现了无蔽意义上的 �" 真理 如果自身显现或自身存在就是本源的真理 , 亦即无蔽状态意义的真理 , 那么自由本身就是这种 [5] 真理� " 一句话, 这种 "自由 " 就是一片敞开之境, 也 就是澄明之境� 在这片敞开的自由之境中, 自由不在人那里 , 也 不在任何地方, 而是 " 在 �世界� 之中 �存在 " 的" 此 在" ( D a e in ) 的生存状态中� 海德格 尔提出这个与 "此在 " 世界融合的 概念 , 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形而上 学尤其是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期所宣扬的人的主体 性 �去除了主体 性的人, 是 通过超 越获 得自 由的 � " 自由在其本质中作为超越把作为能够存在的此在 [ 4 ] ( P.208 ) " 置入可能性之中 � " 此在"一方面通过"超越建构着自身性 ( Se lbhe i ) " , 另一 方面在超 越中又和"世界 " 共属 一体 � " �� 我们把此在本身进行超越的何所往称为世界, � 在 世 界 之 中 存 在 ’这 个 表 达 标 志 着 超 [4 ]( PP .17 0 - 17 1) 越� " 此在之超越, 不仅超越自身, 又超越 了其他存在者, 此在在超越自身而构成自身的同时 又开启了一个世界, 在世就是 此在的超越� 此在向 着可能性的超越使自身成为可能 , 也使世界成为可 能, 这种可能是无限的可能, 绝没有一丝一毫的现成 �" 因素, 亦即就是一种自由 向着世界的超逾乃是自 � � 而且作为自由 � � � 把自身呈 由本身 ���自由 � 递给这种为之故 �在这种超越着的向为之故的自身 呈递中, 发生着人之此在, 以至于人在其生存之本质 中承当自身, 亦即能够成为 一个自由的自身 ��� 唯自由才能够让一个世界对此在起支配作用并让一 [4 ] ( P .19 7 ) 个世界世界化� " 海德格尔认为自由是一片绽出的敞 开之境, 在 , 这片敞开领域中 此在向着世界超越自身并聚集了 一个世界, 此在与世界相互构成 � 而庄子认为自由 便是 "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 的 "道通为一 " 之境� 这两种致思的方法都已经超越了主� 客二分 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 , 进入了人与世界的融合为 一的境界� 这一融合之境是主客体二分的前提或根 据 " �此在 �世 界 ’ 的 结构产 生�主 体� 客体 ’ 的结 , �天人合一 ’ ( 借用中国哲学的 术语) 产 生 �主客 构
海德格尔与庄子的艺术观之比较
作者: 王杰泓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137-139页
主题词: 海德格尔;庄子;艺术观
摘要: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之一,他与古代中国另一位诗人哲学家庄子虽然时隔两千多年,地距两万多里,但其在反主客二分认识论基础上建立的本体论艺术观,却与后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文章从(一)真理:“存在”与“道”、(二)艺术:“无
蔽”与“素朴”、(三)自由:“诗意地安居”与“逍遥游”等三个方面对二者的艺术观加以比较分析,以期同中寻异、异中求同,从而实现中西文论的某种对话。
海德格尔与庄子艺术论之比较
海氏说:希腊人别无它词而只有用techne来表示艺术,到了罗马和基督教时代,人们才用希腊语的poiesis来译techne,从而使其具有“创造”之意,这无疑扭曲了后者的原义。把poiesis看作“创造”是对techne一词原义的僭越。techne完全不是主观臆断的所谓手工能力,而是指从非存在到存在的过渡的本因。[23]在海氏看来,与techne密不可分的poiesis,指的就是“无蔽”(aletheuein),所以,poiesis也就是广义的诗,即艺术,就其原始的意义而言,就是真理发生作用,“正是以真理在其中生成并发生,作品才能成其为作品的,它完全取决于真理的本质”[24]。
实际上,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之真投入作品的美与庄子那“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大宗师》)的“道”之美,都不是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对象物,而是不具形式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形与神及言与意的关系
海德格尔与庄子认为,美与真是同一的,它们都根源于“存在”和“道”。而“存在”和“道”不是感官所能感知的,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不见形式的。那么,这种“存在之真”、“道”之真是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发生的呢?这里牵涉到所谓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不过“形式与内容”这种两分法在反对对象化认识论的海德格尔和庄子看来是很成问题的。
提要 海德格尔和庄子以对“存在”和“道”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表述,来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对象化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们贵真的反美学艺术观,以期在反异化、争自由的道路上获得人类的最终归宿。
庄子与海德格尔生存观比较研究
庄子与海德格尔生存观比较研究
赵鹰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庄子和海德格尔都认为自由的生存是以理想和意志对抗现实不合理现象的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栖居场所,人是自然界的延伸,人应该尊重、亲近自然,并且葆有从自然界延伸而来的真实本性.现代社会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海德格尔扬弃了西方近代以来“审美救世”的观点,指出艺术精神正在被审美泛化“扼杀”.庄子虽没有“艺术终结”的困惑,但他也认为矫饰的艺术无法安顿人类的身心.然而,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安顿人类身心的方式仍然具有引导人类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赵鹰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审美生存思想及其精神生态价值 [J], 邓桂英
2."以道观死"与"向死而在"——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比较分析 [J], 廖永林
3.庄子"齐物"与海德格尔"常人"之比较研究 [J], 周铭哲
4.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及其当代意义 [J], 刘晶
5.庄子与海德格尔在哪里交汇?——评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J], 吴兴明;王俊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德格尔与庄子关于人与世界关系观点的联系与区别
海德格尔与庄子关于人与世界关系观点的联系与区别作者:王诗语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4期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其思想涵盖领域广,经常被作为比较哲学中中国哲学的代表。
而海德格尔是德国一位重视中国道家思想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而其思想也与庄子所讨论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很高的比较价值。
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可以看到:海德格尔与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念都强调人或者这一存在,在本源上是与世界存在联系的,是不可分开和割裂的。
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即庄子强调人的在世者身份,没有明确其对于世界发展的关系;而海德格尔侧重的是人与其他存在的联系。
海德格尔与庄子在人现世状态问题上观点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点也很明显,“此在”被抛入世界中,总是非本真的沉沦于世界与他人“共在”,只有通過“考虑死亡”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庄子摆脱“共在”的方式是心斋和坐忘,放弃自我,归于虚空,万物齐同。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真实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庄子;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139-03一、海德格尔与庄子的渊源庄子一直以来被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学术界所研究,但是他作为一个在先秦时代的中国思想家,其思想的覆盖领域绝对不会像德国古典哲学或西方现代哲学家们那样专精深,即在很大程度上庄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一个道为纲涉猎很多哲学问题的,这就导致了在做比较哲学的时候,会看到许多哲学家的思想似乎都与庄子有相似性,或者是谈论了同一个问题,比如伊比鸠鲁的快乐观,再比如后现代生态伦理。
在一众比较之中,有些是本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但也有确凿证据显示二者真正在历史上发生过联系的,比如,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
虽然无从得知他受庄子(或者说是道家思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一次德国学术界产生“道家热”的时候,海德格尔也是其中一员,并参考过庄子的思想。
一次在凯尔纳家中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据皮采特回忆,海德格尔在谈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置于另一个人地位上去的时候,为听众讲解了《庄子▪秋水》中鱼之乐的故事;在其《田间路对话》中,海德格尔征引了《庄子》第26章《外物》中庄子与惠施有关“无用之用”的对话,当然,更加著名的应该是海德格尔对于《道德经》的认可,那虽然与庄子本身的思想体系是有些区别的,但海德格尔重点提到的“道”,也是庄子的核心。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比较
每一个体都各 自 扮演着独立的角色 , 互相不能替代。
各种生物无论大小 , 均有各 自存在的价值。生物多 样 性 的减少 , 物种 的单 一 , 世 界是极 其危 险的 。因 对 此, 提倡万物平等 , 重视生态 中每一存在个体的价值 非常重要 。庄子的思想虽然不能完全等同现代生态 学理论 , 但他认识到万物同一 , 强调每个个体存在的 意义 , 在那个时代极为难得 , 对今天我们处理人与 自
批判技术知识: 世界之夜与绝圣弃 知 ; 最后 , 都追求 自由的生存状 态 : 逍 遥 游 ” “ 意栖 居 ” “ 与 诗 。不 过 ,
一
别。从现代生态学生物多样性 的角度来看 , 庄子 的 这一思想极为可贵。生态学认为 , 生态世界 的有机
发展和不断延续 , 正来 自于生态 的多样性。生态中
宰整个世界 , 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 , 科技理性更是无
之, 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 大 ; 因其所小 而小
之, 则万物莫不小……” 《 。( 庄子 ・ 秋水 》 若从人 )
收 稿 E期 :0 8~ 3 4 t 2 0 o —0
一
限膨胀。海德格尔说这是一个祛魔的时代 , 但更是 个附魔 的时代。人类凭借科技解开 了许多 自然之
20 0 8年第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第 6 ) 2期
谜, 但却把科技奉为新 的神灵 而倍加崇拜。人的欲 望极度膨胀 , 无节制地向 自 然索取 , 其结果终于导致 了环 境危 机 , 及 到 了人 自身 生 存 的安 全 。早 在 2 危 0
世 纪 3 代 , 德格 尔就 预 言 了在这 场生 态危 机 的 O年 海
生态 问题是 人 类 面 临 的一个 重 要 问题 , 子 和 庄
《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之比较
《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之比较作者:吴福友吴根友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04期摘要:《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内七篇;海德格尔;生死观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4-0055-06如何看待个体生命的死亡现象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对此问题都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加以探讨。
虽然庄子不可能知道海德格尔,但海德格尔却知道庄子。
他们之间人隔几千年,地隔几万里,而且二者的生死观之间也并没有多大的相通之处,但透过他们对生死问题不同看法的比较,可以丰富当今中国的人生哲学,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看待生死的大问题提供一种思想的参照系。
有关道家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关系,在国际汉学界与中国哲学界已经有多种著作了①,然而,专门就《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生死观”作比较的研究论文还相对缺乏。
因此,本文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
一、《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众所周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生命的价值,然而对于死亡问题没有作过多的正面思考。
他以“不知生,焉知死”的反问,基本上取消了他的哲学思想中面对个体“死亡”的问题意识。
他将个体死亡的问题纳入礼制的传统之下,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目的淡化了个体之人对最为切己的死亡现象的深层思考的焦虑。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较多的涉及到了个体之人生理死亡与精神不朽的问题,曾提出“死而不亡者寿”的光辉命题。
总结一下庄子的自由思想
总结一下庄子的自由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化名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由思想的重要观点和理念。
庄子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心态:庄子提倡心灵自由,主张摆脱一切束缚,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们的苦恼往往来自于对外部事物的执着和依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人们才能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自由状态。
2. 自由选择:庄子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在选择中的自由,并提倡“筹无所用”、“无所染”的生活态度。
他主张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的利益追求所困扰。
个体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3. 自由活动: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活动,痛斥社会约束对人的限制。
他认为,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是虚构的,只会剥夺个体的自由和欢乐。
他相信人应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地活动,并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4. 自由思考: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思考,主张抛弃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以探索真理和人生的意义。
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先驱,鼓励个体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并提出“太虚”和“自得”等概念,寓意个体通过自由思考,达到洞悟与解脱。
5. 自由境界: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通过心境和境界的转化实现的。
他提倡意识的觉醒,超越外界的繁杂,融入自然的大道之中。
他认为只有在超越自我的境界中,个体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庄子的自由思想对中国古代和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引领了中国道家学派的发展,对后来的儒家、佛家等思想传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自由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体自由和人文关怀提供了启示。
然而,庄子的自由思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实际生活中,个体的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和法律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追求真正的自由,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海德格尔哲学与庄子哲学比较
海德格尔哲学与庄子哲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首先,海德格尔和庄子都是欧洲古典哲学家,他们都重视对人性的理解。
然而,海德格尔
将人性看作是一种“内在力量”,而庄子则将人性看作是一种“外在影响”。
此外,海德
格尔注重逻辑分析来证明他的理念;而庄子则依靠隐喻、故事、戏剧来表述他的想法。
此外,海德格尔强调道德准则中不变的原则——即遵守因果关系并促进幸福感——而庄子
强调要听从天命并把生命归因于大道。
后者也主张要用心去感受大道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最后,海德格尔主张要用理性去审视问题并求出最佳方案; 而庄子则主张要用心去感受问
题并找出最好的方法来衡量它们之间的差异。
浩特文章。
分析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
分析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与当代西方美学有着许多方面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庄子和西方美学思想家海德格尔,虽然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时空距离也相当遥远的哲学家,其美学思想却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性。
庄子和海德格尔在这方面的成就也表明了人类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
虽然庄子( ? 前369—?前286) 与海德格尔( 1889 —1976) 生活在不同的国不同的时代,一个是中国古代( 战国时期) 的哲人,一个是德国日尔曼民族的现代哲学家,其二人的精神旨趣却有惊人的一致性。
在否定了人生的种种欲求,批判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神异化之后,他们都指向了一条歌唱生命的诗意栖居之路。
关于庄子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
司马迁《史记》对这位伟大哲学家仅有235 字的介绍。
从《庄子》一书的文字看,我们知道这位宋国濛城的漆园吏一生贫寒,他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用带子绑着破烂的鞋子。
《列御寇》上也提到庄子住在偏僻狭窄的巷子里,依靠编织草鞋维持生计,以致形容憔悴,面黄肌瘦。
但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使这位哲人停止思考,他一直关注着人类的生存,思绪弥漫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
海德格尔向我们走来时,也带着他的简朴, 带着他对土地的依恋:“从表面上看, 海德格尔教授矮小瘦弱,浓密乌黑的头发中夹杂着白发。
当他从山上的滑雪小屋中走出来,穿着地道的斯瓦比亚农民服装,他在弗莱堡大学任校长时也常穿这种衣服。
他足蹬一双厚重的方头滑雪鞋( 那正是夏天) ,这正强烈地突出了他与土地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这副装扮使我们常常想起庄子的形象,这不仅仅由于他们在外在气质上非常接近,更在于他们在哲学上极为相似。
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接近使我们找到了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语言,也为西方现代美学找到了东方智慧的直觉体验。
比较是解释,是对话。
天下的水都是相通的,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对话会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新的体会。
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美学都认为艺术的产生都由神秘的“虚无”在起作用,所以,艺术的特性,便是要把神秘的“虚无”表现出来,由此而接近宇宙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 向 自由之 境
— —
庄 子 和 海 德 格 尔 的 自由观 比较
王 谨 业 张 小 琴
( . 江句容市第 三 中学 ,江 苏镇 江 22 0 ;. I 1镇 10 32 徐州 师范大学法政 学院 ,江苏徐州 2 1 1 ) I 2 6 1
[ 摘 要 ] 庄子和 海德格 尔都 旨在人 与物相 交相融 的终极境域 中, 为人类 找到 一条 “ 向 自由之 境” 通 的道路 , 但
于天 ” 天 ” 。“ 就是 “ 是 莫 得 其 偶 , 之 道 枢 。枢始 彼 谓 得其环中, 以应无 穷 。是 亦 一无 穷 , 非亦 一 无 穷 。故 日莫若 以明 ”的道 枢 之境 。“ 明 ” 是 指 “ 以 就 空灵 明
觉 之 心无 所 偏 地 去 观 照 ” _ ( ’ “ 明 ” 心 去 。2 用 以 J 之
奇书, 也成为那些深 受世俗形智所 束缚而渴 望 自由 之 人心 目中 的一 盏 明灯 。 冯友 兰先 生认 为 , 庄 周 哲 学 , 触 到 两 个 哲 学 “ 接
中的重要 问题 : 一 个 是 人 与 自然 的 问 题 , 个 是 自 ‘ 一 由与必 然 的 问 题 ’ ” ’ 庄 子 》 。 [ ・ 《 ] 筋 内篇 第 一 之 “ 逍
他 们思考 自由的具体切入 点和路径有所 不 同: 自由的方式看 , 从 庄子认 为人 可 以获得 无 限 自由, 海德格 尔则认 为人 只 能获得 有限 的 自由 ; 自由的归所看 , 子的 自由是泯物 我、 物我 齐一” 自由与 自然 的合谐 , 从 庄 “ 的 海德 格 尔的 自由则是 聚集“ 、 、 、 四者的共在 自由世界 。 天 地 人 神” [ 关键词 ] 庄子 ; 海德格 尔; 自由; 无限 ; 有 限 [ 中图分 类号 ] B 2 . 23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6 1—19 (0 0 0 0 9 0 6 6 2 1 )7— 0 5— 5
无 物 我 、 是 非 、 彼 此 、 善 恶 的 自由境 域 的人 。 无 无 无 然而 , 在必 然 之 境 的人 因 为 有 所 依 待 而 为 物 所
[ 收稿 日期 ]20 0 9—1 2 0— 8
是 一切 都 处 于 “ 天地 与 我并 生 , 物 与我 为一 ” 万 的心
[ 作者 简介]王谨业 ( 94一) 男 , 18 , 江苏句容人 , 江句容市第三 中学政 治教师。 镇 张小琴 (9 0一) 女 , 17 , 陕西西安 人 , 州师范大学法政学 院副教 授 。 徐
一
9 — 5
物 交融 的境 域 பைடு நூலகம்。在 此境 中哪有 什 么 “ 非 ” 是 ?哪 有 什么“ 举莛 与楹 , 与西 施 , 愧 懦 怪 ” 区 分 界 限? 厉 恢 的
敞开 , 作为 自身 显现 , 样 便 出现 了无 蔽 意义 上 的 物 这 真 理 。“ 如果 自身 显现 或 自身 存在 就 是 本源 的真 理 ,
会 出现 “ 方生 方死 , 死 方 生 ; 可 方不 可 , 不 可 方 方 方 方 可 。 因是 因非 , 因非 因是 ” 的混 沌 构 成 局 面 。圣 人 是
绝 不会 走 “ 是方 生 ” 一是 非之 路 的 , 是 要 “ 之 彼 这 而 照
遥游” 可能就是“ 自由” 最切 近的表达 。在《 逍遥游》 里最 自由 的不 是 “ 乎 内外 之 分 , 乎 荣 辱 之 境 ” 定 辩 的
常要诉诸 于语言 , 可那些沉溺 于“ 小知间间” 小言詹 “
詹” 的人 并 不知 道 “ 言 非 吹也 , 者 有 言 , 夫 言 其所 言 者
特未 定也 ” 。人们 之 所 以不 了解 所 言对 象 的无 常 , 是
因为 用 “ 心 ” 主 体 和 客 体 对 立 起 来 , 者 互 有所 成 把 二 待 , 是 “ 出于 是 , 亦 因彼 。彼是 方 生 之 说 也 ” 就 彼 是 。 可是 一旦 超 越 这 一局 限 、 进入 更 高 的 自由之 境 时 , 便
观照 万物 , 是 先 有 明觉 之 心 , 有 观 照 的 对 象 , 不 后 而
由的人 。“ 日至人元 已, 故 神人无功 , 圣人无名 。 ”这 些 至人 、 人 、 人 不 是 道 德 上 的 楷 模 , 不 是 拥 有 神 圣 也 权 力 的统 治者 , 不 是舍 生 取 义 的英 雄 , 是 进 入 了 更 而
一
、
自由的终极境域
役, 沉沦 于 “ 非 ” 中。从 认 识 论 的角 度 来 看 , 是 是 之 “
《 子 》 书虽未 直 接 提 到 “自由” 字 , 历 来 庄 一 二 但
都被 中国 的有识 之 士看 成 是 一 部 充 满 了 自由 意境 的
非” 就是 有对 错 之分 ; 价 值 论 的角 度 来 看 ,是 非 ” 从 “ 就是 有善 恶 之分 ; 存在 论 的角 度 看 ,是 非 ” 从 “ 就是 区 分所 有事 物 的 “ 线 ” 界 。我们 辨 别 是非 、 清 界 线 , 划 常
21 0 0年 7月 第2 6卷 第 7期
江苏 教 育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 社
Ju f in s ntueo d c t n ( oil ce c ) o mM o a guIstt fE u a o S ca S i e J i i n
J1 ,0 0 u.2 1
Vo . 6 No 7 12 .
宋荣 子 , 为他 “ 因 犹有 未树 也 ” 不 是 “ 有 五 日而 后 ; 旬 反 ……免 乎行 ” 的列 子 , 因为他 仍 要 “ 风而 行 ” 御 。他 们都是 “ 犹有所 待 者 也 ” 都未 达 到 自 由的至 高 境 界 。 ,
只有那 “ 乘 天地 之 正 , 夫 而御六 气 之 辩 , 以游 无穷 者 ” 才能 “ 恶乎 待 哉 ” 没有 “ 待 ” , 所 之人 才 是最 逍遥 、 自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