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最新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者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
1938 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书中写道: “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
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1](P442) 在斯大林看来,生产力就是生产工具与劳动者的结合,即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生产物质资料才称为生产力。斯大林的这一论述在相当长的时期统治着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也作过类似的理解,他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
[2](P319) 。后经我国学者进步明确简化,生产力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这两项,就构成社会生产力” [3](P4) 。我国的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这个
定义,与此同时,国外学界经历着持久的关于“生产力”的争论。
多数国外学者受斯大林的影响,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使用生产力概念。在罗森塔尔等人编写的《简明哲学词典》中引了斯大林的论述[4](P123 -124) 。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中说,生产力范
畴是“技术范畴” [5](P74) ,他还肯定考茨基的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尼?拉宾说,生产力是“劳动工具和
劳动技能” [6](P6) 。马文?哈里斯也说,“生产力概念看上去相当明确,指的是客位行为上的技术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 [7](P258) 。相关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奥康纳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包括工业技术、机械和工具以及工人的技能在内的技术关系定义为生产力” [8](P59) 。又如齐泽克用“蛇的隐喻”来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式,生产力在他那里“通常被简化为技术的进步”
[9](P433) 。威廉姆?肖的“技术决定论”颇
有代表性[10](P3 、50) 。希尔贝克和伊耶认为,“生产力就是具有技术知识和工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发展的那个源泉本身” [11](P439) 。将生产力简化为技术力量的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意识和制造工具,确切地说是技术的进步。只有使技术装备可操作,人类社会才能获得发展,人类才会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只是技术装备进步偶然的、暂时的障碍,这些障碍早
晚会因革命而被消除。以上的这些理解,都是把生产力同工具、机器、科学等概念直接相联,由此得出生产力是累进的结论,并且归结为“能力”。布哈林说
对任何社会的研究,以及对这种社会进步的条件、社会形式、社会内容等等的研究,必须从分析生产力开始,或者从分析技术基础开始。”[12](P120) 也就是说,包括一切要素的社会整体都是以技术为基础,都是由技术派生的。
对这种生产力概念的批判随之而来,亨利希?库诺就曾认为,
把生产力仅仅理解为“技术力量”是“根本错误的” [13](P500) 。如果仅仅把生产力这一马克思的重要术语作技术层面的解释,就会遇到所谓“人学空场”的问题,就无法展现
人的主体性、 创造性以及对生存意义及价值的诉求, 历史就会成 为一个“无主体”的结构运动。 正如阿尔都塞所说: “通过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来解释历史将使科学的标准引进历史成 为可能:客观性、可重复性、普遍性。” [14](P326) 理查德 ?诺
曼也指出, 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解释为狭隘的技术决定论是不恰 当的,因为,“在技术决定论看来,生产力这一决定生产关系以 及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因素, 是以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为 标志的”。那么,为了实现一个更公平、更人道的完善社会,就 必须开发新的工具和技术, 于是“这一任务不是通过由美好社会 的理想所引导的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实现的, 而只能通过少数科 学家和发明家来实现”, 我们的社会“不过是技术发明的副产品
而已” [14](P61 -62) 。
生产力概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之间稳固的内在 逻辑关联, 这是很难成功的。 生产力不能简化为工具和技术导出 的“能力”,这样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意, 这同时也是斯大林体系遭到广泛质疑的要害所在。 所以阿尔都塞 的合作者巴里巴尔说: “没有一个概念像生产力或者更确切地说 生产力水平(或发展程度)这一概念那样具有表面的简单性,而 在实际上却包含着许多难题。” [15](P289)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人认
为,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或者说“第二国际的马克思 主义”遮蔽了马克思的“本真”精神,特别是《 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发表以后。因为在生产力导引的“铁的规律”中 的主体性无从展现。 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极少关注“生产
力”, 他们的关注点在于“人”,或如梅格纳德 ?德赛所说,西方马克 思主义“避开了经济学” [16](P262) 。 卢卡奇使用“物化”来表 示那种妨碍人们对世界进行了解的现象, 人以“物”的形式进入 生产过程,人变成了客体,变成了成就其生活过程的旁观者,这 就为后来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奠定了基础。 对“人”的关注和对
生产力”的关注是格格不入的, 前者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人 道主可见,用技术来解释生产力概念, 并试图建立起作为技术的 ,人
义解释,后者则使历史观具有了科学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说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马克思”,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弗洛姆在占有和生存之间选择了生存。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沿着“否定生产力”的这个思想传统产生了两个重要代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哈贝马斯对生产力作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生产力是由下列因素构成的:第一,在生产中进行活动者,即生产者的劳动力;第二,技术上可以使用的知识,即变成了提高生产率的劳动手段――生产技术的知识;第三,组织知识,即有效地运用劳动力,造就劳动力和有效地协调劳动者的分工合作的组织知识 (劳动力的动员、造就和组织)”
[17](P148) 。哈贝马斯认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