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动物的分类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每课一练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每课一练

2.4.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学习目标】1.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怎样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自学导航】1.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_______。

2.在被子植物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3.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_______,往往还要比较它们的_______以及_______等。

4.细菌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他们的_______来进行。

5.根据不同真菌_______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_______,_______等类群。

【课后习题】一、概念检测判断下列有关分类依据的说法是否正确?(1)将油松归为裸子植物,将水稻归为被子植物,其主要分类依据是油松的种子是裸露的,而水稻的种子有果皮包被。

()(2)对动物进行分类要比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特征。

()二、拓展应用1.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请你试着分析科学家这样做的原因。

2.试就下表中每一项特征,写出相应的植物或动物类群名称,并分别举例写出1~3种植物或动物的名称。

一、选择题1.某同学把自制的标本分成两类:一类是贯众、葫芦藓、紫菜、地钱;另一类是马尾松、银杏、侧柏、小麦。

他这样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叶的有无B.根的有无C.茎的有无D.种子的有无2.李刚根据有无种子的依据将采集的植物进行分类,以下分组正确的是()A.侧柏、玉米、樱桃B.地钱、卷柏、玉米C.玉米、樱桃、地钱D.葫芦藓、卷柏、侧柏3.下面左图是小明同学采集的某种植物叶片,根据下列检索表可判断该植物是()A.桂花B.苏铁C.茶D.柳树4.白菜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A.能进行光合作用B.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C.有根、茎、叶的分化D.繁殖方式为有性生殖5.据《中国植物志》,球果假沙晶兰为草本植物,开花的时候晶莹剔透。

据此判断球果假沙晶兰属于()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6.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A.B. C.D.7.最近宁宁玩了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他把其中经常出现的动物乌龟、仓鼠、青蛙归为一类,蜗牛、蜜蜂、蚂蚁归为一类。

济南出版社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册生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_课件1

济南出版社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册生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_课件1

海洋鱼类
鲨鱼
带鱼
石斑鱼
银鲳
四大家鱼
青鱼 鲢鱼
草鱼 鳙鱼
两栖类
青蛙抱对
蟾蜍
大鲵(娃娃鱼)
归纳总结
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 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 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爬行类
鳄鱼产卵
避役(变色龙) 龟
归纳总结
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 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 卵有坚韧的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 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3.尝试描述各种鱼鳍的作用。
胸鳍:1对,转换方向,保持鱼体左右平行。 腹鳍:1对,保持鱼体左右平行。 背鳍、臀鳍:1个,保持竖直方向平行。 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方向。
4.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起什么作用? 呼吸。
鳃由鳃丝、鳃耙和鳃弓组成。
鳃丝 鳃弓 鰓耙
鳃丝既多又细,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在水中舒展开 来,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完成 呼吸。
观察鱼的骨骼标本,了解鱼脊柱的构造特点。 脊柱
思考讨论
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其功能是什么? 鱼的脊柱由许多脊椎骨构成,其功能是
对身体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
鱼类的侧线 鱼类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侧 线有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的作用。
归纳总结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 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随堂反馈
1.从鱼口流进的水和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有什 么不同?( A ) A.后者二氧化碳多,前者氧气多。 B.后者二氧化碳多,前者氧气少。 C.两者二氧化碳一样多。 D.前者二氧化碳多,后者氧气少。
2.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 ) A.鳃;肺和皮肤 B.肺;皮肤和肺 C.鳃;皮肤 D.鳃;气管

探索昆虫主题课程设计

探索昆虫主题课程设计

探索昆虫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如昆虫的分类、生命周期、身体结构等;2. 学生能够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认识到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种常见昆虫的名称、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研究昆虫的特征和习性;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昆虫相关的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昆虫知识,培养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3. 学生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我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昆虫基本概念:介绍昆虫的定义、分类及主要特征,如翅膀、触角、身体结构等,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昆虫生命周期:讲解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如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以蝴蝶、蚊子为例,参考课本第二章第二节。

3.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阐述昆虫在食物链、传粉、分解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4. 常见昆虫介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昆虫(如蜻蜓、蚂蚁、蜜蜂等),详细介绍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参考课本第二章第四节。

5. 昆虫观察与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捕捉昆虫并观察其特征,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昆虫的行走方式、翅膀振动等,结合课本第二章实践活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新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新济南版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鱼类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两栖类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鳄鱼爬行类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外壳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二章 观察生物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二章 观察生物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第二章观察生物走进这一章,你就轻轻推开了生物世界的大门,首先你将会认识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熟悉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明确它们的类别;其次通过对生物微观世界的了解,你将逐渐建立生物个体的结构层次概念;最后让我们再放眼生物的整个生活环境,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一、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即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蛋白质和核酸;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在以上这些特征中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养活自己,属于异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能进行自由快速地运动,植物却不能。

二、常见的动物1、动物的分类。

根据有无分节的脊惟,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

2、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微课堂文化地址:桃李路44号\\前海中学大门正对面电话:66800670668006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3、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100多万种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个门,它可分为四个纲,分别是昆虫纲(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甲壳纲(典型动物一虾、蟹),蛛形纲(典型动物一蜘蛛、蝎子,多足纲(典型动物一蜈蚣、马陆)。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

4、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

4514.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2.2.4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

4514.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2.2.4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

2.2.4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动物行为的含义及动物获得动物行为的两种方式。

2.通过分析各种资料,学生能够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能说明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言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能力及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问题的讨论,学生能认同到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珍爱生命、自觉尊重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

【教学难点】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的成因。

课前准备课件,有关动物行为的实例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放松心情,随我一起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进入到一个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

展示录像(动物行为)你从录像中看到了哪些场面?(海龟的产卵、小海龟的孵化、鸟的育幼过程)它们这一系列的活动其实就是动物的行为。

如影片中,雌海龟产卵后马上就要把卵埋起来;而小海龟刚孵出来就要拼命爬向大海;雌鸟怕小鸟跑的太远,而用树枝将它挡在自己的两腿之间等。

这些行为对它们本身和它们的后代的生存和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小结:它们具有的这些行为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这也就是动物行为的意义所在。

讲授新课在自然界中,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一般按获得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作先天性行为,如未睁开眼的雏鸟就能张大嘴向父母索食。

另一类就是动物后天形成的行为叫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课件展示: 先天性行为的图片。

讨论:(1)图片所展示的是动物哪一种行为呢?(2)动物的这种行为是怎样产生的?(3)先天性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课件展示:(1)先天性行为(定义)(2)意义: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保证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所需的必不可少的行为。

(浙教版)最新七年级科学上册精品课件:2.4 常见的动物(2)二期分类检索表、无脊椎动物

(浙教版)最新七年级科学上册精品课件:2.4 常见的动物(2)二期分类检索表、无脊椎动物
② 形态 昆虫体内没有骨骼,但在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 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如:金蝉脱壳)
蜕 皮 现 象
头部:
昆 虫 身
两对翅 胸部
三对足

腹部
触角
口器

③发育类型
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如各种甲虫、蝶、
蛾、蜂类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如蝗虫、蜻蜓、
在玩 “猜你喜爱的脊椎动物”的游戏
中,同学是通过不断提问,得到“是”或
“不是”的信息来推测对方喜爱的动物的
动物
类别,这里实际上就是一种二歧分类
有无脊椎骨
的思想,一类生物,总是可以通过找
到一对或者几对相对性状(特征)进 脊椎动物
行分类,例如:
有无毛皮、卵生
或胎生
无脊椎动物
体外长有毛皮,胎生, 用母乳哺育幼儿
框架图
呈 现
相互转化
文字检索表
1 原生动物
特点: 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是单细胞动物
代表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等
变形虫
草履虫
太阳虫
2 腔肠动物
特点: 有口无肛门,身体辐射对称。 代表动物:海蜇、水螅、海葵、水母、珊瑚虫
海蜇
海葵
水母
水螅
注意: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因此珊瑚不是生物。
3 扁形动物
特点: 有口,无肛门,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代表动物: 涡虫、血吸虫、绦虫等
蟋蟀
④与人类关系:根据是否对人类有益分为益虫和害虫。
益虫: 螳螂 蜻蜓 蚕蛾
害虫: 蟑螂 苍蝇 蝗虫
七星瓢虫
蚜虫
蝼蛄
蚊子
3 课堂小结
动物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常见的动物 练习(有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常见的动物 练习(有答案)

2·4常见的动物(1)1.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目前生物学上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

2.动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根据动物体内有无,可以分为动物和动物。

3.脊椎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在地球上大约有万种,根据他们的不同,按从低等到高等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和。

4.类:①有皮毛;②肺呼吸;③体温恒定;④胎生、哺乳。

类:①有羽毛;②肺呼吸;③体温恒定;④卵生。

类:①表皮干燥(有角质鳞片或甲);②肺呼吸;③体温;④卵生(卵产在陆地上)。

类:①皮肤湿润,裸露;②幼体呼吸,成体呼吸;③体温不恒定;④卵生(卵产在水中)。

类:①皮肤湿润,有鳞片;②终生用鳃呼吸;③体温不恒定;④卵生(卵产在水中)。

5.易混淆的动物:哺乳类有蝙蝠、鲸、海豹等;爬行类有龟、蛇、鳄鱼、蜥蜴、变色龙等;两栖类有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鱼类有鲨鱼等。

6.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分在于有没有和。

7.生物检索表:依据二歧分类原理,以对比方式编制的区分生物类群的表。

具体做法: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然后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此下去,直到把生物类群区分出来为止。

1.下列不是两栖类动物的是()A.树蛙B.蝾螈C.蜥蜴D.娃娃鱼2.下列属于鱼类的一组是()A.章鱼、鲍鱼、鲤鱼B.娃娃鱼、鲤鱼、带鱼C.鲫鱼、鲤鱼、银鱼D.乌贼、章鱼、鲍鱼3.某同学把七种动物分成鲸、麻雀、袋鼠和蟹、蝴蝶、乌贼、蚱蜢两类。

他可能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①体温是否恒定②是否有脊椎骨③卵生还是胎生④水生还是陆生A.①或②B.②或③C.③或④D.①或④4.右图中的黑色部分表示四种动物共有的特点。

则该特点是()A.卵生B.用肺呼吸C.体温恒定D.具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5.小明同学建立了如图生物分类表解,表中①、②、③、④可代表的生物分别是()A.大黄鱼、蝙蝠、大熊猫、白鳍豚B.鲸、朱鹦、金丝猴、家蚕C.鲫鱼、朱鹮、东北虎、枯叶蝶D.鱿鱼、丹顶鹤、藏羚羊、蜜蜂6.观察图,下列几组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组是()A.虎和狗B.虎和猫C.虎和豹D.虎和狼一、选择题1.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A.门B.纲C.科D.种2.(2013济宁)“美人鱼”的学名叫儒艮,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美人鱼”,是因为母兽给幼崽喂奶时常浮出水面,像人类哺乳的情形。

秋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4节 常见的动物 第2课时 常见的脊椎动物 检索表习题 (新版

秋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4节 常见的动物 第2课时 常见的脊椎动物 检索表习题 (新版

第4节常见的动物第2课时常见的脊椎动物检索表01知识管理1.动物分类分类: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动物分为________动物和________动物。

2.脊椎动物的分类(1)鱼类:生活在________,用________呼吸,靠________运动,身体表面常覆有________。

代表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两栖类:幼体生活在________,有尾无四肢,用________呼吸;成体生活在____________,无尾有四肢,主要用________呼吸。

代表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爬行类:用________呼吸,体表覆盖着________或甲。

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在于有没有________和________。

代表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鸟类:身体呈________形,前肢特化为________,体表有________,体温________,胸肌________,骨骼愈合、________、中空,脑比较________。

代表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哺乳类:目前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

全身________,体温________,________、哺乳。

代表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注意:①体温恒定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类;②羽毛和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哺乳动物体表被毛。

3.检索表概述:目前,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应的________个分支。

2.2动物的类群同步教案人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上册

2.2动物的类群同步教案人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上册
②重点突出: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加粗或特殊标记,以便学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③简洁明了:板书内容应简练扼要,避免冗长的文字,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艺术性:板书设计应注重字体、颜色和布局的美观,使板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趣味性:通过图形、符号、简笔画等元素,将板书设计得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等。
(2)教师逐一讲解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原生动物的结构简单,腔肠动物有消化腔,扁形动物有梯状神经系统等。
(3)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类群动物的图片和特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巩固练习(10分钟)
5. 例题五:分析以下动物特征,判断它们属于哪个类群,并说明判断依据。(给出至少三个动物,要求学生写出分类依据)
答案:章鱼(具有触)、蝴蝶(具有翅膀和触角,属于昆虫)。
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板书内容应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动物类群特征的掌握情况。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3)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如:“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哺乳动物的特征有哪些?”等。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如食物链中的消费者,维持生态平衡等。
2. 教学难点:

七年级科学(上) 第二章知识要点

七年级科学(上) 第二章知识要点

七年级科学(上) 第二章知识要点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分泌粘液)、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食物和配偶。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和味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①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②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的现象③生物都能生长发育④生物都能繁殖后代⑤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⑥生物都有应激性⑦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说明:一般生物都具有上述特征,而非生物可能具有上述的一条或几条,不可能全部具有。

3、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而动物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动物的分类标准很多:可以根据它的生活环境分为水生和陆生,可以根据它的外部特征分为有羽毛和无羽毛、有翅无翅、有鳞无鳞、有尾无尾、有脚无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等,也可以根据它的内部结构分为有脊椎和无脊椎等、也可以根据它的繁殖方式分为胎生和卵生、根据体温分为恒温和变温等。

3、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黄姑鱼、鲫鱼、金鱼、带鱼、鲨鱼等变两栖类:青蛙、疣螈、蝾螈、大鲵(娃娃鱼)、树蛙等---------------------脊椎动物爬行类:扬子鳄、变色龙、蛇类、蜥蜴、龟、鳖等--------------------------- 温鸟类:家禽、鸵鸟、猫头鹰、鹦鹉等---------------------------------- 恒哺乳类:白鳍豚、鲸鱼、蝙蝠、袋鼠、斑马、猪、狗、海豹等温①鱼类的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无四肢,变温动物。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议论
积极发言
视频导入,迅速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总结动物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读标识标
明确学习念
播放动物的防御、觅食、繁殖、节律、领域等行为的视频,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的先天性行为的是()
A.青梅入口,分泌唾液
B.看见青梅,分泌唾液
C.听到青梅,分泌唾液
D.见青梅图,分泌唾液
6、动物具有学习行为,其意义是()
A、便于找到食物B、便于找到配偶
C、能够逃避敌害
课件展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思考:人哪些先天有性行为?课件展示答案:
播放视频
观察课本第95页的后三个图,
1.这几个行为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意义。
思考:不同动物包括人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观看视频
激烈讨论,看课本分析并寻找答案
积极讨论,争相回答。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doc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
师:人类正是在不断学习中进步,不断探索中前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凝聚了前辈们辛勤的汗水,印上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积极讨论
联系实例,积极发言。
观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学习行为
感悟
D、能够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7、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

1.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生物: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最基本的特征)④.有严整的结构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3.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①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根本区别)。

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②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

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4.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确定名称的约有125万多种,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5.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6.植物的: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7.植物根据繁殖方式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有种子的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无种子植物的特点是:没有花,不形成种子,不用种子、用孢子繁殖。

8.瑞典博物学家:林耐是在分类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9.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10.系界门纲目科属种,级别越高,种类越多,共同点越少,级别越低,种类越少,共同点越多,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

11.多细胞生物体都由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12.过程,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常常是相伴而行的。

13.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复杂变化,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之后,细胞的大小、个数发生变化;形态、结构、功能不变。

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①出现染色体②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14.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它的个体数增加15.细胞生长: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

生长过程中,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增大个体体积。

16.细胞分化:子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种类,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17.一个受精卵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可以发育成体形庞大、结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

2-4常见的动物(解析版)

2-4常见的动物(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常见的动物【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25万种。

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识别他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一.动物分类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

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7个等级,其基本单位是种。

两种生物的分类等级越低,亲缘关系越近,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

2.动物的分类:(1)脊椎动物:动物体内有脊柱,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2)无脊椎动物: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如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二.常见的脊椎动物【变温动物】1.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1)代表动物——蜥蜴①头后面有颈,能灵动转动,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

②皮肤:干燥而粗糙,表面覆盖角质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③呼吸器官:肺。

④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

(2)其他常见的爬行动物:如乌龟、壁虎、蛇等。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2.鱼类(1)体型: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大多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2)体表:常覆盖着鳞片,并分泌黏液,起保护作用。

侧线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3)游泳: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鲫鱼的呼吸器官:鳃①呼吸现象:鱼的口与鳃盖后缘交替张合,将墨汁滴在鱼口前方,观察到墨汁流入口后,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

②呼吸器官:鳃是鱼的呼吸器官,其主要部分是鳃丝,其内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与水进行气体交换。

③呼吸过程:水(氧气)口(氧气)鳃丝(二氧化碳)鳃盖后缘(二氧化碳)体外。

3.两栖动物(1)代表动物——青蛙①头部:呈三角形,可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头部有口、鼻孔、眼、鼓膜等发达的感觉器官,是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应。

②四肢:前脚较短,后脚强大,肌肉发达。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 1 动物的主要类群 2 无脊椎动物习题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 1 动物的主要类群 2 无脊椎动物习题课件

顶鹤、涡虫、家蚕、河蚌(hébànɡ)、草鱼、老虎分成两大类,
其归类的依据是( )
A.运动方式不同
B.呼吸方式不同
C.生殖和发育方式不同
D.体内有无脊柱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点拨】题中的水螅、蚯蚓、蛔虫(huíchóng)、涡虫、家蚕、河蚌的 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黑眉锦蛇、丹顶鹤、 草鱼、老虎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其归 类的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答案(dáàn)】D
10 C
14
答案(dá àn) 显示
11 D
15 (1)脊柱;①⑥ (2)软体
12 C
16 C
13 (1)原生动物 (2)线形动物 (3)软体动物(ruǎntǐ-dòngwù) (4)棘皮动物
第三页,共四十四页。
习题(xítí)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7 D
21
答案(dá àn) 显示
(1)C (2) 蚯 蚓 (3) 适 应 环 境 ; 影 响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19.老师找到七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其中所涉及的动物
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成语是( )
①金蝉脱壳 ②螳臂挡车 ③井底之蛙 ④瓮中捉鳖
⑤虾兵蟹将(xiā bīng xiè jiàng) ⑥鱼目混珠 ⑦蜂拥而至
A.①②⑤⑦
B.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第三十页,共四十四页。
【点拨】①金蝉脱壳中的蝉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 动物(jǐzhuīdòngwù);②螳臂挡车中的螳是螳螂,属于昆虫,属于节 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jǐzhuīdòngwù);③井底之蛙中的蛙是指青 蛙属于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jǐzhuīdòngwù);④瓮中捉鳖中的鳖 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jǐzhuīdòngwù);⑤虾兵蟹将中的虾、蟹 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jǐzhuīdòngwù);⑥鱼目混珠中的鱼属 于鱼类,属于脊椎

2.4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2.4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属:由若干个种组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科:由若干个属组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目:由若干个科组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纲:由若干个目组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门:由若干个纲组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界:最大的分类单位,指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④生物分类在实际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联系
3.学会通过观察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4.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生物分类单位的大小顺序。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与理性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积极。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习惯不良,如上课走神、作业拖延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对于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过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生物分类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以及生物分类单位的大小顺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昆虫科普课程设计

昆虫科普课程设计

昆虫科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昆虫的基本分类特征,了解常见昆虫的生态习性。

2. 学生能够描述昆虫的生命周期,并区分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

3. 学生能够认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识别和分类校园内的常见昆虫。

2.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表达、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昆虫保护措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学习昆虫的生态价值,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索昆虫世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昆虫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昆虫基本特征:介绍昆虫的定义、分类、身体构造及主要生物学特征,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常见昆虫识别:学习校园内常见的昆虫种类,如蝴蝶、蜜蜂、蚂蚁、蚊子等,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进行观察和分类。

3. 昆虫生命周期:讲解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以课本第二章第三节为例进行学习。

4. 昆虫生态作用:探讨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如传粉、分解、捕食等,结合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进行分析。

5. 昆虫与人类关系:阐述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益处和害处,学习课本第二章第五节相关知识。

教学大纲:第一课时:昆虫基本特征及分类第二课时:常见昆虫识别与观察第三课时:昆虫生命周期及变态发育第四课时: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五课时: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及保护措施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每个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按照上述大纲顺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