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关系之一。

从末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中日关系取得了上升的态势。

自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以来,中日关系前景一片光明。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强化。

近年来,中日关系发展取得纪录性进展,特别有力地促进了中日关系稳定发展。

中日关系演变规律与演变趋势基本上是两国政策及走向的积极磋商和友好协商,经过多次友谊交流,双方深入探讨两国甚至地区关系,积极构建框架,构建有利于中日繁荣与稳定的环境,促进彼此间更加紧密的关系。

从长远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不仅有利于两国的社会和经
济发展,还将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更强势的立场和地位。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朇慑了中日关系发展的预期,表示两国在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发展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何评估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全面考虑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处的地区和国际形势,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区形势;其次,要充分利用目前积极的双边关系,对对方的政策框架进行建设性评估、建议和批评;第三,要深入认识彼此,深入叙述彼此,不断地加强两国之间交流和合作;最后,要努力建立一种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以实现两国更加紧密的关系。

总之,中日关系的发展预期一定会得到积极的评估和落实,从而促进状态的再
珍视和发展,为两国乃至于重要地区带来更多福利和机遇。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国 力迅速强盛。与此同时,日本统治阶级就开始积极 筹划对外扩张并确定了具体步骤,这就是: 第一步征服台湾; 第二步占领朝鲜; 第三步控制满蒙: 第四步侵略中国内地; 第五步称霸全世界;核心是侵华。 至此,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 内容的“大陆政策”。很快,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日本精心策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同是
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者进行 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国的历史 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 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 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依据日本的和 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不拥有集体自 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大国必须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军事力量正在设法 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 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
同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
者进行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 国的历史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 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 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 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 争端的手段。” 依据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不拥有集体自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 大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 军事力量正在设法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 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 能做到的。

论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对现在中日关系的发展【精选】

论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对现在中日关系的发展【精选】

论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摘要: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纷繁复杂,始终缠绕在战争,合作,争执中,始终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当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种矛盾突出,使得中日关系在战略、政治和经济层面呈现出微妙的互动过程。

中日关系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立足当前受之前一系列中日关系发展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日关系困难固然存在,但友好与合作仍然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冷中见热、经济合作火热、安全合作深化、民间交流频繁。

展望未来,中日须加强在东亚安全机制、金融领域等方面的合作,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日合作基础,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在此论文中将大胆预测未来中日关系可能出现的三种局面,即“大体维持现状”、“长期持续恶化”、“友好合作深入发展”,并从世界、地区、国家利益出发,提出推动中日友好合作继续深入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近现代中日关系发展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战火,冷战,和解,合作与交流,紧张与缓和中交织前行。

战火中的中日两国是近现代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基调,它将长时间的影响两国人民在对待两国发展的态度看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大国迅速崛起,为夺取更多的原料和市场,他们用武力打开了东方的中国和日本。

但因两国对待外来文明和侵略的态度和做法不同,这两个国家的也将迎来不一样的命运。

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加上经济发展的局限和对外扩张谋求发展道路的野心,使得它迅速将它的魔爪伸向了贫弱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掠夺中国大量的赔款和土地,客观上促进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助长了日本对外抢掠的野心,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中日甲午战争实际意义来讲只是战火中的中国和日本的一个彩排。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硝烟弥漫之前,日本又自导自演在中国掀开它接下来惨无人性对中华民族的残害的一个又一个的序幕。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政治格局终结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正处在新旧格局复杂交替的过渡时期,即暂时以“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从而使欧盟、日本在经济、政治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

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美国帮助日本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得以发展。

战后的日本为美国所占领。

日本在依靠美国的援助取得经济重建的同时,就与美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日本的一切外交活动均由美国占领当局处理。

如加入《万国邮政公约》等组织都需要通过美国占领军当局办理。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单独同日本媾和,开始恢复日本的部分外交。

日本开始提出与美国结盟,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指在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军备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不次于其他大国的发言权。

具体地讲:首先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积极发挥影响世界政治的一极,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领袖”。

其次,要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

第三,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发挥地区性作用进而发挥全球性影响。

日本外交政策演变:一、追随外交。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此阶段追随美国,其表现为:第一,追随美国执行反华、反共、敌视新中国,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第二,为侵朝美军提供“特需”将日本列岛变成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第三,在美国的操纵下,进行片面的媾和,并将自己的安全保障“托付”给美国,与美国签订有损主权的《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

日本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实际上日本仍处于美军半占领状态。

二、经济外交。

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关系;其次,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三、多边自主外交。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582021.5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江永【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修改日本宪法、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等。

日本国家战略经历了酝酿、经营、诱导、重塑四个阶段,其演进的背景包括历史传承、家族影响、战略思维、对华政策、岛争误导等。

继任的日本首相菅义伟延续了安倍的战略思想,并且为了赢得即将到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和众议院大选,不会轻易作出调整。

菅义伟从日本国家战略出发的对华政策以及涉及台湾、新疆、香港等一系列中国内政问题的错误言论亟需改弦更张,否则将适得其反,并且会对中日关系造成较大冲击。

【关键词】日本国家战略;中日关系;日美同盟;日本对华政策【DOI】10.19422/ki.ddsj.2021.05.008安倍晋三从2006年至2020年先后两度执政,成为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这期间,安倍晋三与其“政治盟友”麻生太郎结成日本政治权力中枢的“安麻体制”,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

日本的国家战略与其对华政策构成“一体两面”,对中日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2021年4月,有三件事导致中日关系严重倒退,日本在中国的形象急剧恶化。

一是4月13日,日本决定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处理水。

二是4月1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与美国总统拜登发表题为《新时代的日美全球伙伴关系》首脑联合声明,确认《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列岛,“强调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对香港和新疆的人权状况表示严重关切”。

[1]三是4月21日,菅义伟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前首相安倍晋三也再度参拜靖国神社。

这些倒行逆施都与安倍制定的日本国家战略不无关联。

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及对华政策演进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交错前行:一是对内谋求修改《日本国宪法》,增强军备,从历史观、战争观等方面彻底改变日本战后体制;通过灵活解释宪法制定“新安保法”,使日本走向“能战国家”,再利用“中国威胁论”减少国内外阻力,以期最终实现修宪目标。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复邦交为标志,日本的对外战略开始由从属型向自主型转变。

日本在维持日美特殊同盟的前提下,加强自主外交,以取得战略主动及扩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争当主角,为成为政治大国、向外扩张做好了准备。

7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有了新的变化,援助外交成为其推行经济外交、缓解本国危机的主要手段,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一环。

70年代之前,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主要是围绕着日美安保条约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是军事的和政治的,并不直接涉及到经济事务。

石油危机则使经济问题成为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大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后来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背景,日本正式迈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以取得在国际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位置。

第五阶段(80年代以来)做“国际国家”——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8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目标发展为做政治大国,做“国际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即,日本要从单纯的经济大国转变为取得全球政治、外交领导杈的国际国家。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其决策和观念已经从经济优先变为经济、政治并重。

在日美同盟关系上,已改变了过去在战略上一味依赖美国的方式,强调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日美同盟更加突出了军事合作关系。

日本防卫费在1987年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l%,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位居世界第三的军费大国,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自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明显的演进,这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安全和外交等方面介绍这一演进,并探讨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其次,安全领域是日本国家战略演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地区和全球威胁的增加,日本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安全政策。

首先,日本加强了与美国的安全合作,继续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

其次,日本积极参与国际和平维护活动。

例如,日本派遣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在非洲实施援助和安全合作项目。

这一安全战略的演进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日本的积极安全政策引发了中国的警惕。

中国认为日本的安全政策具有军事化倾向,可能威胁到地区安全。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在海上安全问题上存在争议,如钓鱼岛问题。

这些争议使中日关系紧张,需要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和协商。

最后,外交方面也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积极推动自己的利益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特别是,日本加强了与东盟国家、印度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合作。

此外,日本也在争取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这一外交战略的演进对中日关系带来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日本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扩大了其外交影响力。

这可能会导致中日之间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方面。

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和协商,日本和中国可以寻找共同利益和解决争议的途径。

总之,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在经济、安全和外交等方面发生了演进,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日两国需要通过合作和对话来处理竞争和争议,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及其趋势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及其趋势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及其趋势作者:姜跃春来源:《对外大传播》2008年第05期中日两国于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70年代单纯强调友好的“蜜月期”、80年代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务实期”、90年代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的“碰撞期”和21世纪初首脑互访停止的“冰河期”。

从2006年开始,中日两国进入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

作为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日各有所长,各自具有的优势在长时间内都无法替代。

互利互惠和共同利益是中日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

——姜跃春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全新定位的新阶段。

在此阶段,中日两国将以更长远的眼光,在更加宽阔的领域进行战略层面上的合作。

尽管如此,由于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还存在不少分歧和问题,因此未来中日关系走势的不确定因素仍将继续存在。

为使中日关系朝着“战略互惠”关系的方向迅速发展,今后两国应不断寻求共同利益,不断增加相互信任,在涉及两国关系根本利益等重大问题上保持冷静态度至关重要。

“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关系的新时期中日两国于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70年代单纯强调友好的“蜜月期”、80年代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务实期”、90年代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的“碰撞期”和21世纪初首脑互访停止的“冰河期”。

从2006年开始,中日两国进入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

“战略互惠”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中日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定位的新时期。

“战略互惠”关系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第一,建立了战略共识。

20世纪末期,中日之间也曾就两国关系的定位进行过种种讨论,但从未出现过“战略”字眼,两国政府更未就此签署正式文件。

2007年,在通过两国首脑互访,使两国能在“战略互惠”关系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本身就应该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是:中日两国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建设性贡献,这是新时代赋予两国的庄严责任。

日本战略取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战略取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

中日两国在四十多年前可以搁置钓鱼岛问题,从而实现两国关系的战略性突破,四十多年后却不能如当初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搞得剑拔弩张,其中问题到底何在?日本首相安倍妄言是因为中国的“反日教育”。

然而,纵观中日建交后四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的右翼取向,从各个方面侵蚀和破坏着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根基。

如今,当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和亚太战略环境都进入到一个历史性关口时,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出来。

而安倍的政策又恰恰是利用钓鱼岛问题来实现其国内外政治目标,这使中日关系面临陷入对抗性格局的危险。

一、日本右翼的“脱战后”战略不断伤害中日友好关系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历史问题而使得双边关系变得复杂敏感。

1972年两国建交时以“友好体制”,而不是利益协调或战略合作的体制,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战略形态。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日本摆脱战日本战略取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时永明/文后体制的思想也开始膨胀。

当时,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和“政治大国”战略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由于战后日本政坛中存在着一批与旧帝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政治人物,所以日本的“脱战后”进程,并不是像德国那样建立在对战争罪行的清算上,相反是建立在带有浓厚的旧帝国思维的“国家主义”的复兴上。

也正是基于旧帝国的思维方式,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突出强调了要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建立强大的国家军事力量,依托军力在国际社会发挥政治作用。

为了推进“大国”战略,右翼势力不断地在历史问题、地区安全战略以及两国关系基本准则三个方面冲击中日关系。

1、右翼势力希图借历史问题重塑国民精神严重冲击中日关系日本右翼要在国民中重树国家主义精神,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对历史的翻案和对青少年的教育。

中日建交后,首先冲击两国政治关系的事件就是教科书问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上。

然而,这段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友好交流的起源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学者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政治体制,这种交流为中日两国建立起了友好的基础。

此后,许多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将其传回日本,使佛教成为了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这一时期的友好交流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关系的转折点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陷入了动荡和落后的局面。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加剧,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

三、和平友好的重建与发展二战后,中日两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建设。

1952年,中日两国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后,双方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日两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例如,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痛点。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对话和合作的原则,努力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四、新时代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合作与发展成为了关系的主旋律。

2018年,中日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进一步加强,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央编译局

中央编译局

中央编译局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

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

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

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

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

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

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

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二战后,日本在很长一个时期,谈论国益问题时曾经相当低调。

日本驻韩国公使兼原信克指出:外交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利益,“不知本国国益的国家就不能开展外交”。

然而,对日本来说,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战略”、“国益”等词汇在日本的语境中有一种军国主义的味道,几乎被视为禁语,“国益这个词的复活是最近的事”。

“所谓国益是日本国的最高利益”。

如同《论语》中所说的“兵”、“粮”、“信”,即安全、繁荣与伦理价值观。

只是拘泥于本国利益的国家,难以得到别国普遍尊敬,反而容易受损。

经常考虑使全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同时最大化的国家往往受到信赖,得到尊敬,最终获益最多。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1)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冷战期间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外交”到“半官方外交”到“官方外交”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间由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关系,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一)冷战发生至中日邦交正常化阶段二战后,中日两国别无选择地被置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两国都缺乏重塑东亚秩序的能力,中日双方各自采取了对苏、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但是,中苏关系与日美关系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50年代就制定了推动对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

日美关系却始终带有“美主日从”性质,日本决策层发展对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尝试,都受到美国的严密临近和严厉打压。

战后日本外交路线奠基人——吉田茂执政期间采取了依靠美国的保护和支持,实现日本的所谓复兴的政策,强调日本“要高举反共民主大旗,与志向相同的国家站在一起”,“在它们的援助下,实现国家复兴。

”1952年与台湾缔结所谓《日华和约》,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不承认和敌视态度,使日本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包围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员,使中日两国失去了正常交往的可能。

当时,中国还是从战略高度,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

”1952年高良富率先来到中国,开始了两国的民间外交。

1964年4月,池田内阁委托“民间人士”松村谦三访华,就双方互设常驻联合机构等问题签订了备忘录,将中日关系推进到半官方状态。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至冷战结束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造成其全球战略失衡,苏联则乘机加速对外扩张。

同时,中苏之间也发生了严重分歧。

在这种背景下,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形成。

中美关系的改善既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迫使日本改变敌视中国的政,以服从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1979年11月,两国发表《日美防 卫合作指针》 将驻日美军与日本 自卫队在战时的合作具体化。
1981年5月,《联合声明》发 表,宣布两国为同盟关系。
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 作指针》发表,宣布两国为同盟 关系。两国军事同盟从防御型转 向进攻型。 日美同盟形成与发展
2.70年代,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版教科 书修改审定结果,有八本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 其中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公民课教科书在谈到 中日争议的钓鱼岛时,称该岛“为日本领土,但 中国声称对其拥有主权。”
1996年 4 月17日,日美 在东京举行了 首脑会晤,共 同发表了《日 美安全保障联 合宣言》
• 1972年,田中角荣提出了“多边自主”的外交 方针。
• 田中角荣抢在美国前同中国建交。 • 田中实行支持阿拉伯国家、疏远以色列的“新
中东政策”。 • 三木首相提出对中、苏奉行“等距离外交”。 • 1976年福田首相提出“全方位外交”,即“同
谁都友好”。 • 1978年~1980年,大平首相实行“综合安全保
日美安全 保障联 合宣言
1997年9 月23日,新 的《日美防 卫合作指导 方针》正式 问世。
日美防卫 合作指 导方针
3.中日关系的前景
(1)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 首先,双方在维护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
共同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 其次,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两国民间存在着
中日关系主要障碍
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80年代确定中日关系四原则
1、和平友好 2、平等互利 3、相互信赖 4、长期稳定
邓小平会见中曾根
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8月12日,江 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海部俊树首相。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九一八事变,即中国东北部的沈阳被日本军队袭击并占领的事件,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侵略战略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日本在亚洲地区崛起并展开侵略行动。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建立起现代化的国家和军事力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对外扩张的意愿不断加强,满足国内的经济需求成为日本政府的重要目标。

其次,中国的内外因素。

内部方面,清朝的统治腐败、国力衰落以及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不稳定。

外部方面,中国在那个时期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这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时较为脆弱和无力。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的重要一环。

为了全面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有必要对其战略目标和手段进行分析。

1. 战略目标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目标可以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获取资源。

日本是一个资源供给不足的岛国,所以为了支持其工业和军事力量的扩张,日本迫切需要获取更多的资源,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等。

第二,建立势力范围。

日本帝国主义希望通过扩张势力范围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使得周边地区成为其经济和政治的势力范围。

第三,实现民族主义目标。

日本帝国主义将其扩张行动视为实现“亚洲之主”地位的一种手段,希望通过统治亚洲地区来彰显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

2. 手段和行动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多种手段和行动,其中包括:军事入侵:日本军队先后占领东北部分地区,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继续向中国内地推进,最终形成丧失独立和主权的局面。

政治操控:日本利用政治手段,通过操控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部的政权,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3.80年代以来,日本把建立政治 大国作为战略目标
• 1982年,中曾根上台伊始,提出了一个“战后 总决算”的口号,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 义政治,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
• 90年代,小泽一郎提出“普通国家论” ,加 速向政治大国迈进。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首先,日本将联合国作为提高其国际地位的重 要舞台,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其次,加强日美关系,强调日美安全合作。 • 第三,加强防卫力量,争取成为军事大国。 • 第四,修改和平宪法,成为“正常国家”。 • 最后,推行“价值外交”。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03年6月6日,日本参议 院全体会议投票表决,通 过了被称为“有事三法案” 的《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 案》、《自卫队法修改案》 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 修改案》。此前的5月15日, 该法案已获众议院通过。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03年6月6日,上千名日本市民在国会前举 行游行示威,抗议国会通过“有事三法案”。
•2011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东京与日本首相菅 直人举行会谈 。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1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中国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夏威夷会见日本首相野田 佳彦。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自2012年4月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 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以来,中日之间
•日美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 障条约》签订,日美结成战略同 盟。
• 1960年1月,《日美共同合 作和安全保障条约》签订,加强 同盟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 1979年11月,两国发表《日美 防卫合作指针》 将驻日美军与日 本自卫队在战时的合作具体化。 • 1981年5月,《联合声明》发 表,宣布两国为同盟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2)世纪之初中日关系的摩擦有所上升
•首先,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对外政策长期以对美外交为 基础,日中关系从属于中美关系。
•其次,冷战的结束,使中日关系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
•第三,90年代以来,日本政坛上右翼势力明显抬头,主张调 整对华政策。
•第四,贸易摩擦。
中东政策”。 • 三木首相提出对中、苏奉行“等距离外交”。 • 1976年福田首相提出“全方位外交”,即“同
谁都友好”。 • 1978年~1980年,大平首相实行“综合安全保
障战略”。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田中访华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PPT文档演模板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 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6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一、战后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1.从战后初期到70年代初,向美国一 边倒
• 依附美国——1951年和1954年,日本先后同美国签订 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共同防御援助条 约》。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2007年4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专机抵达东京, 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4月12日,正在日本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 会众议院发表演讲。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1995年8月15日,时 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发 表了著名的“村山谈话”, 承认日本的侵略行为曾给 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损失 与痛苦;表示要真诚反省, 避免再犯过去的错误。村 山谈话一度让亚洲各国深 感欣慰。可谁曾想到,他 的表态竟对日本政客毫无 约束力。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主要障碍
•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80年代确定中日关系四原则
•1、和平友好 •2、平等互利 •3、相互信赖 •4、长期稳定
PPT文档演模板
•邓小平会见中曾根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8月12日,江 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海部俊树首相。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二、世纪之交的日中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1.日中关系的回顾
二战后,日中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1)从战争结束到60年代的相互对立时
期; • (2)70-80年代的友好发展时期; • (3)90年代初以来的摩擦显现时期。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4.如何推进中日关系
•一要妥善处理好历史问题。 •二要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 •三要对双边关系重新认识和定位。 •四要加强沟通与理解。 •五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六要加强民间交流,“以民促官”。 •七要改善中美关系。 •八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在地区合作的框架内推动中日 关系的发展。
• 第三,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外来资金、技术和市 场,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外来能源和其他资源,需要广阔的 海外市场。
• 第四,从政治上看,中国为争取有利于国内发展的周边国际 环境,和谐的中日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 国,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获得中方的支 持。
• 第五,从历史经验看,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 1996年 4 •月17日,日美 •在东京举行了 •首脑会晤,共 •同发表了《日 •美安全保障联 •合宣言》 •
日美安全 保障联 合宣言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1997年9 •月23日,新 •的《日美防 •卫合作指导 •方针》正式 •问世。
• 联美制苏,以解决北方四岛问题。 • 亲蒋反共——1952年4月,日本政府和台湾签订“日台
和约”。
• 发展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先后同缅甸、菲律 宾、印尼等签订了《赔偿与经济合作协定》。
• 50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开始推行“贸易立国”方针 和多方位“经济外交”。“吉田路线”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 记者招待会上就中日关系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指出:
• “加强中日关系,要在恪守中日间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 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日美安全同盟是日美双方的事情, 中国之所以关心是因为它涉及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 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第三,加强合 作,共同发展。……我还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积极创造条 件,促进中日高层互访。二是由双方的外交部门共同着手对 加强中日友好进行战略性研究。三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 题。”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6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 合作指针》发表,宣布两国为同 盟关系。两国军事同盟从防御型 转向进攻型。 日美同盟形成与发展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2.70年代,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 1972年,田中角荣提出了“多边自主”的外交 方针。
• 田中角荣抢在美国前同中国建交。 • 田中实行支持阿拉伯国家、疏远以色列的“新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2006年10月8日,日本 首相安倍晋三抵达北京, 开始为期两天的访问— —“破冰之旅”。图为 安倍出席在人民大会堂 东门外广场的欢迎仪式 。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2007年4月11日,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1998年11月25日至30日,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中日 两国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图为江泽民主席和日 本首相小渊惠三举行会谈 。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2005年4月23日晚,刚刚参加完亚非峰 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度尼西亚雅加 达下榻的饭店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围绕钓鱼岛问题争端再起,并不断发酵, 延续至今。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2.影响日中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
• 历史问题,具体表现为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 神社问题等。
• 台湾问题。 • 日美军事合作问题。 • 钓鱼岛问题。 • 经贸摩擦。 • 能源争执。 • 中国威胁论。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日美防卫 合作指 导方针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3.中日关系的前景
(1)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 首先,双方在维护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 共同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 其次,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两国民间存在着 长期的传统友好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 1997年李鹏总理访日期间提出了中日关系的 五项基本原则:

第一,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第二,
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第三补;第五,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